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孛儿只斤·和世㻋

孛儿只斤·和世㻋(元明宗)

孛儿只斤·和世㻋简介

孛儿只斤·和世㻋:孛儿只斤·和世㻋(Kusala,梵语意为“善”,又作火失剌、禾失剌、忽失剌,清译和实拉;1300—1329),即元明宗(1329在位),元朝第九任皇帝,蒙古帝国第十三任大汗。元武宗长子,元文宗之兄,元宁宗、元惠宗之父。延祐二年(1316年),被叔父元仁宗封为周王,翌年在就藩云南途中因为部下起兵拥戴他失败而被迫流亡察合台汗国。天历元年(1328年),被其弟文宗图帖睦尔迎回元朝。天历二年(1329年),继位于漠北草原,在位仅半年。天历二年(1329年),在南下大都的途中暴死,庙号明宗,谥号翼献景孝皇帝,蒙古汗号为忽都笃汗。

孛儿只斤·和世㻋传记——

元明宗,名和世㻋,是武宗长子,母仁献章圣皇后,亦乞烈氏。元大德四年(1300)生,天历二年(1329)卒。终年30岁。

和世㻋

和世㻋 的父亲孛儿只斤海山是元成宗铁穆耳的哥哥答剌麻八剌的长子,成宗时期,因镇守漠北、平定海都叛乱有功,太德八年(1340),海山受封为怀宁王。成宗死后,海山弟爱育黎拔力八达到大都监国,遂迎立海山继承了帝位。武宗海山即位之初便立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作为帝位的继承人。同时,兄弟俩之间曾达成协议,兄终弟及、叔侄相承,即在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死后,由武宗海山的长子和世 继承大统。然而,仁宗即位后,背弃了当初的协议。

仁宗延祐三年(1316)春,元廷议立皇太子。当时右丞相铁木迭儿为谄媚仁宗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建议立仁宗之嫡子硕德八剌为皇太子。此时,仁宗早将同其兄海山的约定忘之脑后,便顺水推舟,封武宗子和世 为周王,出镇云南。

天历元年(1328)七月,泰定帝也孙铁木儿病死上都,丞相倒剌沙专权自用,过了一个多月仍不立新君,致使朝野上下议论纷纷。燕铁木儿为了感激海山家族,决定助其称帝。八月份的一天黎明,大都群臣突然接到通知,急忙赶到兴圣宫中,但是,等待他们的却是一大群手持刀枪的武士。慑于威力,大多数人赶忙表示拥护和世 为帝,不识时务的中书左丞朵朵等被投入监狱。燕铁木儿控制了大都局势。但是,当时和世 远在西北沙漠,燕铁木儿怕日久生变,遂遣使至江陵去迎和世 的弟弟怀王图帖睦尔。同时,为了安定民心,又声称已遣使北迎周王和世 。九月份,在燕铁木儿等拥立下,怀王图帖睦尔终于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这就是文宗。图帖睦尔仍不忘表白:“当皇帝本不是我的心愿,大哥一旦到来,就让他统治天下吧。”

就在图帖睦尔在大都称帝之际,在上都的丞相倒剌沙亦拥立泰定帝的幼子、年仅九岁的阿速吉八为帝,并派王禅率军南下征讨,破居庸关,进兵大都。大都方面派燕铁木儿同其弟撒敦、子唐其势等率军迎战。几经激战,倒剌沙军败北。十月,在大都方面军的进逼下,倒剌沙被迫投降,后被处死。天顺帝阿速吉八不知所终。上都、大都重又恢复了联系。

元代壁画(下棋)

天历二年(1329)正月,图帖睦尔遣使撒迪劝进。于是和世 便在和林之北登基称帝了,是为明宗。

明宗一登皇位,马上显示出长兄和皇帝的凌人之势。遣返文宗图帖睦尔的使臣撒迪等,并以教训的口吻对他们说:“我的弟弟原来颇为喜爱读史书,近来没有停下吧?要知道在处理政事之余,应当和贤士大夫们打成一片,细细领悟史籍的要旨,这样才能了解古今治乱兴衰的道理啊!你们回去后,请把我的意思告诉他。”

图帖睦尔与明宗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权力之争。天历二年(1329)二月,图帖睦尔即在大都成立了奎章阁学士院。并擅自拜官除职,然后又装模作样地派使奏请明宗。木已成舟,明宗只得同意,并假意对前来奉皇帝玺的图帖睦尔亲信大臣燕铁木儿说:“凡是我弟弟任命的京师官吏,一律不要更改,你把我的意见转告他吧。”天历二年(1329)四月,明宗便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夺回权力的行动,任命武宗旧臣哈八儿秃为中书平章政事,前中书平章政事伯帖木儿为知枢密院事,常侍孛罗为御史大夫。赛帖木儿、买奴并同知行枢密院事。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乃元代中央三大要害部门,分别负责政务、军队和监察。在确立了中央权力的同时,明宗又把目光转向了地方,任命怯来、只儿哈郎并为甘肃行省平章政事,忽剌台为浙江行省平章政事,那海为岭北行省平章政事。五月,又选用潜邸旧臣及扈从士,受制命的有85人,六品以下的26人。这一行动又严重地动摇了文宗在地方上的势力范围。与此同时,明宗从二月开始向南进发,逼近大都。

面对明宗咄咄逼人的姿态,图帖睦尔自知难以直接对抗,表面上谦恭退让,屡次遣使北迎明宗,并遣使请他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裁定,以为麻痹。

天历二年(1329)八月,明宗率众南下,到达了上都附近的王忽察都,北上迎接明宗的图帖睦尔遂铤而走险。此时,明宗已完全丧失了应有的警惕性,被图帖睦尔及其党徒燕铁木儿用毒药害死在宴席上。一场表面平静实则险恶的帝位之争就这样结束了。

明宗在位仅八个月,终年30岁,死后葬于起辇谷中。谥号“翼献景孝皇帝”,庙号“明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