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北宋开国之战

北宋开国之战(十二年统一战争)

北宋开国之战简介

北宋开国之战:赵匡胤称帝建宋,标志着五代终结。在五代兴替的五十四年间,十国也在不断变化。北宋开国之初,由十国演变而来的割据政权还剩八个。北宋开国之战,赵匡胤从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开始,直到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去世,进行了十二年统一战争,伐灭了南方五个割据政权。

北宋开国之战过程分析——

北宋开国之战背景

秦汉隋唐,开创了统一战争的四种模式。(一)秦始皇是“以小搏大式”,以诸侯国秦国百年积累的实力为基础,席卷关东,并灭六国,统一了中国。(二)汉高祖是“白手起家式”,利用农民起义大潮,从底层举兵起事,先假手项羽灭秦,又利用韩信等人的力量消灭项羽,艰难奋战,统一了中国。(三)隋文帝是“鸠占鹊巢式”,先篡夺北周政权,建隋称帝,然后利用北周积累的实力基础,北征突厥,南灭陈朝,统一了中国。(四)唐高祖是“由点到面式”,先从晋阳起兵打进关中,直取长安,建唐称帝,然后以次子李世民为统帅,征战四方,统一了中国。赵匡胤走的是隋文帝“鸠占鹊巢式”的路子,先篡夺后周政权,建宋称帝,然后利用后周积累的实力基础,发动统一战争。但宋太祖与隋文帝的战略步骤相反,隋文帝是“先北后南”,宋太祖是“先南后北”。

赵匡胤称帝建宋,标志着五代终结。在五代兴替的五十四年间,十国也在不断变化。北宋开国之初,由十国演变而来的割据政权还剩八个(南方七个、北方一个):(一)南平(原十国中的荆南,湖北境内)。(二)武平(原十国中的楚国,被南唐消灭,残余势力又复起,湖南境内)。(三)后蜀(原十国之一,后唐攻灭前蜀后所建,四川境内)。(四)南汉(原十国之一,岭南地区)。(五)南唐(原十国中的吴国,吴国大丞相徐知诰(李昪)篡吴建南唐,江淮地区)。(六)吴越(原十国之一,浙江境内)。(七)陈洪进政权(原十国中的闽国被南唐消灭,残余势力又复起,福建境内)。(八)北汉(原十国之一,山西境内)。另外,北方还有一个契丹族建立的强大政权辽国。

赵匡胤从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开始,直到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去世,进行了十二年统一战争,伐灭了南方五个割据政权。

一、假道灭虢,平定荆、湘

荆,指湖北境内的南平政权。其前身是十国中的荆南,都于江陵,国小力薄,向后周称臣。周世宗封荆南君主高保融为南平王。

湘,指湖南境内的武平政权。其前身是十国中的楚国,都于朗州(今湖南常德)。楚国被南唐攻灭后,楚将刘言、王逵、周行逢等举兵复国。不久,刘、王、周又互相袭杀,最后周行逢胜出,向后周称臣,周世宗封周行逢为武平节度使。

北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十月,湖南境内的武平君主周行逢病死,十一岁的幼子周保权继位。衡州(治今湖南衡阳)刺史张文表发动兵变,攻占潭州(治今湖南长沙),引起内乱。武平向南平和北宋求援。同年十一月,湖北境内的南平君主高保勗也病死,由侄子高继冲继位。武平、南平同时丧乱,赵匡胤觉得这是削平两国的极好机会。他决定采用假途灭虢之计,先顺道伐灭湖北境内的南平,再南下伐灭湖南境内的武平。赵匡胤派内酒坊副使卢怀忠出使南平,要他把湖北境内的情况摸清。他对卢怀忠说:“江陵人情去就,山川向背,吾欲尽知之。”卢怀忠出使回来向赵匡胤报告,南平政权“甲兵虽整,而控弦不过三万;年谷虽登,而民困于暴敛,其势日不暇给,取之易耳”(《续通鉴·宋纪三》)。于是,赵匡胤同意武平的求援要求,答应出兵讨伐张文表;并以此为借口,向南平提出借道过境,并要求南平派三千水军协助进攻潭州。北宋乾德元年(公元963年)正月,赵匡胤命山南东道(治今湖北襄阳)节度使慕容延钊为主帅,枢密使李处耘为都监,出兵南下,实施这一计划。

南平大臣中对宋军借道过境持两种不同意见。以兵马副使李景威为代表的一派认为宋军企图不良,反对借道,主张在江陵以北的荆门设伏,以备不测。以节度判官孙光宪为代表的一派认为宋军强大,不如早降,以免战祸。君主高继冲倾向于孙光宪一派的意见,李景威认为,同意宋军过境,南平必亡,悲愤自杀。

先灭湖北南平政权:

李处耘到达襄州后,遣使去江陵,请高继冲提前为过境宋军准备粮秣。高继冲同意供粮于江陵百里之外,意思是宋军过境可以,但不要进江陵。李处耘又派使前往交涉,宋军必须过江陵。高继冲对宋军过境时是否会伐灭南平难以判断,派使者以犒军为名,迎上前去打探宋军真实意图。二月初九,南平使者与宋军在江陵以北、襄阳以南的荆门相遇。慕容延钊假意热情款待南平来使,李处耘则率领轻骑奔袭江陵。高继冲正在等待使者及早带回真实消息,突然得报,宋军已经逼近江陵。他惶恐出城迎接宋军,在城北十五里处与李处耘相遇。李处耘让高继冲在原地等候慕容延钊率领的宋军大队人马到来,自己率领先头部队继续前进,一举占领了江陵。高继冲眼看大势已去,不战而降,献出南平三州十七县地图,南平灭亡。赵匡胤任命边光范去襄州出任代理知府(权知襄州),南平归降后的管治都交给他负责。

再灭湖南武平政权:

宋军夺占江陵后,征调南平军队一万多人,加入宋军一起南下攻武平。

这时,武平将军杨师璠已领兵平定了张文表叛乱,不需要宋军和南平军再来支援。但武平统治集团得知,宋军降服南平后仍在日夜兼程继续南下。武平幼主周保权不知所措,上层人物紧急商议对策,也出现两派意见。判官李观象认为,南平已降,武平难敌宋军,主张降宋;指挥使张崇富力主抵抗。慕容延钊派閤门使丁德裕前去劝降,张崇富坚决拒绝,下令凿沉船只阻塞河道,伐倒树木封闭道路,坚决阻挡宋军前进。赵匡胤又亲遣使者前去劝降,依然无效。于是,慕容延钊指挥宋军兵分两路,水军由指挥使解晖指挥,从江陵出发,顺长江东下,进攻岳州。二月末,在三江口(今湖南岳阳北)大破武平水军,缴获战船七百余艘,歼灭四千余人,岳州被攻克。陆路由李处耘为前锋,慕容延钊率本部继后,进攻武平首府朗州。三月初,武平指挥使张崇富在澧州(治今湖南澧县)以南与宋军相遇,被宋将李处耘部击溃,被俘甚众,张崇富逃脱。这时,宋将李处耘演出了极其野蛮、残忍的一幕。他从武平俘虏中挑选了几十名肥胖者,让士兵们杀了吃人肉;将俘虏中的少壮者每人脸上都刺了字放回去。武陵(今湖南常德)人听说宋军逮到肥人吃人肉,“俱大恐,纵火焚州城,奔窜山谷”。宋军攻入朗州城,“擒崇富于西山下,枭其首”,武平幼主周保权被俘(《续通鉴·宋纪三》)。九月末,慕容延钊剿灭以汪端为首的武平残余抵抗势力,武平彻底平定。

赵匡胤任命户部侍郎吕余庆权知潭州,宽刑减税,安定民心。对南平君主高继冲、武平君主周保权均授予官职,进行适当安排。高继冲归降宋朝后,任武宁(治今江苏徐州)节度使、徐(州)宿(州)观察使,在徐州近十年,“委政僚佐,部内亦治”(《宋史·荆南高氏世家》)。周保权被俘后,因年幼无任;宋太宗继位后任他为知并州(治今山西永济市蒲州镇),十几年后去世。

宋将李处耘,原为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的谋士之一,宋初深得赵匡胤信任,不断提升,战前为朝廷枢密副使。由于他在伐灭武平之战中令部卒杀俘吃人肉,又同主将慕容延钊不和,战后被贬为淄州(今山东淄博)刺史。

荆、湘二地,既是南方的战略枢纽,又是南方各国中的薄弱环节。伐灭南平、武平两个弱小割据政权,从战略上实现了中间突破。割裂了江淮的南唐、四川的后蜀、岭南的南汉三者之间的联系,为下一步各个击破创造了条件。

二、伐灭后蜀、平定四川

宋军平定荆、湘,使后蜀的东面和北面完全暴露,失去屏障。后蜀深感不安,但上层对降、战意见不一。宰相李昊主张向宋朝纳贡称臣,求得偏安自保;掌握朝政大权的知枢密院事王昭远却主张先发制人,与宋军抗衡。后蜀君主孟昶的最后决策是两条:第一,立足“严兵拒守”。据此,派兵屯守三峡,对川陕边境水陆通道增设砦栅,并在涪(今四川涪陵)、泸(今四川泸州)、戎(今四川宜宾)等地扩充水军。第二,派遣赵彦韬充当密使,前去联络北汉政权夹攻宋军,夺取关中。但赵彦韬却在途中叛蜀投宋,将蜡丸密信献给宋太祖,并呈上他绘制的蜀地山川地形及兵力部署图。赵匡胤抓到把柄,师出有名,决定立即攻蜀。

伐灭后蜀之战,宋军的作战部署是“兵分两路、分进合击、会师成都”。(一)以北路为主攻方向,由忠武军节度使王全斌、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崔彦进为正副都部署,枢密副使王仁赡为都监,率步骑三万从凤州出发,经陕西汉中南下,沿嘉陵江河谷入蜀。(二)以东路为助攻方向,由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刘光义为副都部署,枢密承旨曹彬为都监,率步骑二万乘船走水路,从归州出发,溯长江西上,经三峡入蜀。两路军分进合击,会师成都。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十一月,两路宋军一齐出动。

北路战况:

后蜀君主孟昶得悉宋军来攻,命王昭远为北面行营都统,赵崇韬为都监,领兵北上,扼守广元、剑门两道重要关隘(均在嘉陵江河谷通道上)。十二月中旬,北路宋军连克兴州(治今陕西略阳)、西县(今陕西勉县以西武侯镇)、直抵嘉川(今四川广元东北五十里)。蜀军烧毁栈道,退保葭萌(今四川广元西北)。蜀军主将王昭远、都监赵崇韬屯守利州(治今四川广元),在大天漫岭(今四川广元以北三十五里)、小天漫岭(今四川广元以北四十里)设砦拒守。王全斌采纳部将康延泽建议,亲率主力从罗川险道迂回南进,在大天漫岭与蜀军主力三战三捷;由副将崔彦进率军一部抢修栈道,攻克小天漫岭,两路军会师后攻克利州。

蜀军主将王昭远退保剑门。乾德三年(公元965年)正月,宋军进攻剑门。由于剑门是天险关隘,王全斌分兵一部由康延泽率领迂回至剑门以南的青强店,与主力南北夹击后蜀守军。后蜀主将王昭远竟轻弃剑门险关,率军退至汉原坡(今四川剑阁东三十里),只留偏将守剑门。宋军一举攻破剑门,追击至汉原坡,后蜀军都监赵崇韬布阵迎战,主将王昭远紧张得“据胡床不能起”。赵崇韬战败被俘,王昭远躲进农舍,被宋军骑兵追上俘获。

东路战况:

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十二月,宋军东路主将刘光义率舟师经归州西上,进入三峡,首歼蜀军巫山守军万余人。西进至藻州(治今四川奉节),登陆上岸,以迅猛行动攻克白帝城。后蜀万、施、开、忠、遂等州(均在湖北、四川交界地区)纷纷开城降宋。

北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正月初,后蜀君主孟昶得报剑门危急,命太子孟元哲为元帅,领兵增援。孟元哲领兵北上,刚到绵州(治今四川绵阳),听说剑门已破,弃军逃回成都。孟昶叹曰:“吾父子以丰衣美食,养士四十年,一旦遇敌,不能为吾东向发一矢!”老将石奉頵建议“坚守以弊之”,孟昶摆手,完全失去了坚守的信心。宰相李昊建议“封府库以请降”,孟昶“从之”,命李昊起草降表。正月初七派人送出,十三日宋将王全斌率军抵魏城(今四川绵阳东北六十里),接受降表。王全斌一面派田钦祚乘驿路快马将后蜀降表送往汴京呈赵匡胤,一面派康延泽入成都,对孟昶“谕以恩信,慰抚军民”(《续通鉴·宋纪四》)。十九日,王全斌率军至成都近郊升仙桥,后蜀主孟昶以亡国礼见于军门。几天后,刘光义率领的东路军也到达成都,两军会师,消灭后蜀只用了六十六天。

六月,后蜀废主孟昶及其母、弟、二子、宰相李昊等三十三人被俘送汴京。赵匡胤下诏释罪,接见,宴请,赐物。封孟昶为开封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兼中书令、秦国公;但孟昶第六天就死了。孟昶母亲李氏,山西太原人,原为后唐庄宗李存勖嫔御,赐给孟知祥为夫人,生孟昶。孟知祥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出任西川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以副代正),李氏携子随夫入蜀。宋太祖赵匡胤多次命肩舆抬李氏入宫,尊称她为“国母”。赵匡胤对她说,你在汴京没有亲戚,如果想家,“异日当送母归”。李氏问:“使妾安往?”赵匡胤答:“归蜀耳。”李氏说:“妾家本太原,倘获归老并门(指山西并州),妾之愿也。”赵匡胤早有伐灭太原北汉之念,喜曰:“俟平刘钧,即如母所愿。”不料孟昶第六天就死了,李氏不哭,举酒酹地曰:“汝不能死社稷,贪生至今日。吾所以忍死者,为汝在耳;今汝既死,吾安用生!”遂绝食数日而死。

灭蜀之战胜利后,出现了很大的反复。王全斌因大胜而骄纵,日夜宴饮,放纵部队抢掠财物女子,激起民愤。赵匡胤征调蜀军降卒出蜀,发给较优厚的服装费及路费。王全斌认为朝廷对俘虏过于优待,擅自克扣,降卒愤怨,行至绵州叛乱,聚众多达十余万人,以后蜀旧将全师雄为帅,自称“兴国军”。王全斌派遣马军都监朱光绪前往招抚,朱光绪出发前在成都杀灭全师雄宗族,霸占其女儿为妾。全师雄闻讯怒不可遏,与宋军势不两立,攻占彭州(治今四川成都西北彭州)。这时,还有两万七千余名征调降卒尚未出发,王全斌怕他们加入叛乱,迁入成都夹城,准备全部杀掉。康延泽建议把七千多名老弱患疾者释放,其余人员派兵监押,不走陆路,浮江出蜀,“贼若来攻夺,杀之未晚”。但其他将领不听他的,全部屠杀。结果激起更大民愤,叛乱迅速蔓延到十六州。赵匡胤调兵遣将,直至北宋乾德四年(公元966年)年底才告平定。

这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又一个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例子。春秋时代的吴王阖闾打进楚国郢都后,曾犯过类似的大错,致使胜利成果前功尽弃。王全斌的错误也不小,付出的代价比灭蜀战争还大。灭蜀之战只打了六十六天,平定蜀军降卒叛乱则整整花了两年。

赵匡胤对王全斌等失职违纪将领进行了严肃查处。北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正月,根据蜀地臣民控告,将王全斌、王仁赡、崔彦进等几名将领全部召回,让中书门下直接查证他们的罪责。经查实,他们几人侵吞后蜀府库钱财六十四万多两,克扣朝廷发放给后蜀降卒的服装费与路费,屠杀后蜀降卒两万余人。赵匡胤召集百官讨论对王全斌等三人罪行的处置,一致认为罪当该死。三人认罪后,赵匡胤考虑到他们毕竟灭蜀有功,赦免了他们的死罪,全部降职使用,留给他们将功赎罪的机会。

东路军开始也有违纪现象,在都监曹彬竭力阻止下,刘光义下令整肃,后来军纪严明,受到赵匡胤诏令褒奖。曹彬后来得到赵匡胤的提拔重用,任宣徽南院使、领义成节度使。

北宋伐灭后蜀之战,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历史情节。王全斌平蜀后“欲乘势取云南(大理),以图献”。赵匡胤“鉴唐天宝之祸起于南诏”,“以玉斧画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吾有也。’”(《续通鉴·宋纪四》)故宋朝西南疆域西邻吐蕃,南邻大理。这说明,赵匡胤为宋朝定下的开国基调就是保守的,它预示着宋朝在军事上将是一个“萎缩”的朝代,开国之始就没有秦汉和大唐的豪迈气象。

三、连续两次征伐北汉未果

宋太祖赵匡胤在进行统一战争过程中,一度曾临时改变“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连续两次讨伐北汉政权,却未能攻克北方这一顽固堡垒。

当时的情况是:北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宋军只用了六十六天就伐灭后蜀;接下来却用了两年才平定了后蜀降卒叛乱。第三年年初,宋太祖查处了王全斌等平蜀将领的违法违纪事件。这样,平定后蜀实际上用了三年时间。至此,统一南方的战争只进行到一半,还有南汉、南唐、吴越、陈洪进等割据政权尚未平定。

这时,北汉政权内部出现突然变故:北汉第二代君主刘钧去世,引发内乱。刘钧无子,由养子刘继恩(薛继恩)继位。供奉官侯霸荣杀掉新主刘继恩;司空郭无为又杀掉侯霸荣,扶立刘继恩之弟太原尹刘继元(何继元)继位。

宋太祖赵匡胤认为,这是伐灭北汉的大好机会。表面看,这一战机选择没有问题,但宋太祖对另外三个问题没有考虑周详。其一,南方割据政权尚未全部平定,突然改变“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宋军从作战思想、将领配备、作战计划、供应保障等各个方面都缺乏准备。其二,北汉虽然发生内乱,但北汉是辽国的附庸,宋军攻北汉,辽军必救。对于如何“稳辽攻汉”,宋太祖也缺乏通盘筹划。其三,太原(晋阳)从隋唐到五代,一直是北部战略重镇,历代苦心经营,城防坚固,宋军对攻克坚固城防尚缺少办法。

在上述背景下,赵匡胤却贸然对北汉连续发动了两次进攻。

第一次发动于北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九月。北汉第二位新主刘继元(何继元)刚刚继位,宋军已攻至太原城下。北汉一面向辽国告急,一面顽强抗击宋军。十月,宋太祖致信刘继元劝降,刘继元拒降。十一月,辽军救援北汉,宋军主将李继勋奉命领兵撤回。

第二次发动于北宋开宝二年(公元969年)三月,赵匡胤亲临太原城下督战。他下令发动数万民夫筑长堤围城;命李继勋围城南、赵赞围城西、曹彬围城北、党进围城东。又引水灌城,城墙被冲开一个缺口,北汉军从水中推出一个柴草堆堵住缺口挡箭,然后派人突击运土堵住口子。赵匡胤又转移到城东督战,均无取得进展。赵匡胤写密诏给北汉宰相郭无为等人,许以厚赏;郭无为多次对刘继元劝降。北汉宦官卫德贵告发郭无为是内奸,郭无为被杀。五月,辽军救兵来攻。宋军由于“顿甘草地中,会暑雨,多被腹病”,只得下令回撤,丢弃粮秣物资无数,等于接济了北汉。六月,北汉挖渠从城中往台骀泽排放积水。由于城墙被水浸疏,水一落,城墙处处坍塌。辽国使者韩知范见此情景,叹曰:“宋师之引水浸城也,知其一不知其二。若知先浸而后涸,则并人无类矣。”意思是说,如果宋军知道用先灌后排之法能使城墙坍塌,并州人就全被消灭了(《续通鉴·宋纪五》)。

四、伐灭南汉政权,平定岭南

后蜀被灭,江淮南唐、浙江吴越,都向宋朝表示臣服。赵匡胤通过南唐后主李煜致书南汉君主刘鋹劝降,刘鋹拒降,赵匡胤“始决意伐之”。

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九月,赵匡胤做出如下军事部署:以潭州防御使潘美为主将,朗州团练使尹崇珂为副将,道州(治今湖南道县)刺史王继勋为行营马军都监,“发诸州兵赴贺州(治今广西贺县)城下”。宋军这次采用的是“指西击东”战术。南汉在岭南,首府广州;而贺州则在广西境内,邻近广东。这主要是根据地形条件决定的。在湘、桂、粤、赣边境,由西向东“五岭委迤”(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直攻广州难度较大。从湘南永州(治今湖南永州)往南,沿潇水(湘江上游支流)河谷进入广西,再从广西折向东去,这是崇山峻岭中一条比较隐蔽的通道。

贺州之战:

南汉君主刘鋹实行残暴统治,重要将领大部被杀,少数被罢,武备松弛,将帅无能,“兵不识旗鼓”。宋军当月从湘南道州(治今湖南道县)出发,直指广西贺州。南汉贺州刺史陈守忠以万余兵力迎击,被宋军击败。陈守忠向刘鋹告急,刘鋹派龚澄枢驰往贺州“宣慰”,鼓舞士气。南汉将士久戍边境,供应不济,贫苦不堪。听说龚澄枢前来“宣慰”,都以为能得到一些奖赏,谁知空话一通,一无所有,士气全泄。宋军逼近贺州,龚澄枢乘小船逃回广州。宋军围困贺州。刘鋹派伍彦柔领兵三万,乘船从水路驰援贺州。宋军主将潘美得悉汉军舟船将至,布下三道伏兵,主力后撤二十里,迷惑敌人。伍彦柔率万余人先到,当夜停泊南乡,翌日早晨离船上岸,起程前往贺州。宋军伏兵骤起,南汉军不堪一击,大败溃散,伍彦柔被俘,斩于阵前。贺州一时难以攻克,宋军随军转运使王明对潘美说,必须加快进攻,否则南汉援军大部赶到,胜负难料。王明自告奋勇,率领一百多押运粮秣的士兵和数千丁夫,利用土木工具填平城外堑壕,直抵城门。城中守敌大惧,开城投降,贺州攻克。

韶州之战:

宋军在广西境内的作战行动,使刘鋹造成极大错觉,他自我安慰道,“昭、桂、连、贺,本属湖南,今北师取之足矣,其不复南也”。同年十二月,潘美指挥宋军出敌不意,突然东向,长途奔袭广东韶州(治今广东曲江)。韶州在大庾岭以南,是广州通向韶关的北方门户。刘鋹大为紧张,遣李承渥为都统,率兵十万,在韶州以南莲花峰组织防御。李承渥组织了一个大象阵,每头大象背上骑十来名士兵,手握长杆兵器,齐头并进。开始宋军对付象阵缺乏经验,稍却,以拒马(障碍物)阻止大象前进。再战,宋军找到办法,将“神筒弓”架在木架上,用二百五十步劲矢集束怒射大象,分层交替前进。大象中箭疼痛,奔蹄挤蹭,背上的士兵都被颠摔下来。象阵被破,南汉军大败溃逃,宋军斩敌数万,李承渥只身逃脱。十二月初四,宋军攻克韶州。

广州之战:

韶州陷落,刘鋹手足无措,南汉震恐。潘美派辛延渥走小路前往广州对刘鋹劝降,南汉观军器使李托反对投降。刘鋹于是下令在广州外围挖壕以阻宋军,派所谓“大将”植廷晓统兵六万在马迳河(今广东佛山东)南岸组织防御。植廷晓并无指挥才能,日夜求神拜佛,祈求上天保佑。这一切都预示着南汉割据政权末日已到。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正月十六日,潘美指挥宋军攻克英州(治今广东英德),同时分兵攻克东部大庾岭南麓的雄州(治今广东南雄)。被迫重新带兵的南汉旧将潘崇彻向宋军投降。潘美挥军南下,至泷头(今广东英德南十里),刘鋹使请和。潘美回答说,太祖有旨,和不行。你刘鋹可战,可守,可降,可死,可亡国,唯独不可和。刘鋹命下臣找了几十艘大船,准备装上珍宝嫔妃从水路逃跑。不料被宦官乐范领着宫廷卫士一千多人抢先登船,扔下刘鋹逃跑了。刘鋹绝路一条,只得遣使乞降。潘美一面遣使将南汉降表急送汴京呈宋太祖,一面指挥宋军继续南进。刘鋹已准备率领百官出城降迎宋军,守将郭崇岳却对刘鋹说,神有示,至二月十五日即将和平。刘鋹又恢复抵抗,把所有南汉军队集中起来,共十五万人,在广州以北阻击宋军。南汉将领植廷晓率领部分兵力主动出击宋军,兵败而死;郭崇岳仍据栅坚守。当晚东北风起,南汉军栅障都用竹木所建,潘美决定火攻。宋军每人两炬,“万炬齐发燃其栅”,火乘风势,南汉军溃败逃窜。南汉龚澄枢、李托等人商议说,不能让宋军得到南汉宫廷珍宝,派人分头放火,一夜之间,广州化为灰烬。天亮,宋军进抵广州城下。刘鋹素服出降,南汉灭亡。

潘美、尹崇珂、王明等人征服南汉有功,分别加官晋级。

刘鋹被俘至汴京,赵匡胤封他为检校太保右千牛卫大将军。龚澄枢、李托因纵火焚毁南汉宫廷府库城郭,被处斩于千秋门外(《续通鉴·宋纪六》)。

五、伐灭南唐政权,平定江南

南唐在南方各国中实力最强。赵匡胤伐灭南平、武平、后蜀、南汉后,南唐就处于宋军的三面包围之中,南唐后主李煜顿感紧张。他采纳门下侍郎陈乔、内史舍人张洎的主张,奉行“外示畏服,修藩臣之礼,而内实缮甲兵”的策略。一方面,派其弟李从善出使汴京,表奏愿削去帝号,改称南唐国主,臣服宋朝。另一方面,以重兵屯守长江中下游南岸各战略要点,准备以旷日持久的坚守防御把宋军拖垮,迫使宋朝默认南唐偏安一方的局面。并写信联络吴越王钱俶共同抗宋,钱俶为了自保,没有上钩。

战争准备:

赵匡胤征伐南唐的战争准备,从北宋开宝五年(公元972年)开始,进行了两年多时间,包括以下内容:(一)李煜派其弟李从善出使汴京,奉表“削去帝号,改称国主”,委曲求全。赵匡胤把李从善留下,让他写信劝李煜入朝,对李煜施加政治、心理压力。(二)用反间计诱使李煜鸩杀南唐名将林仁肇。(三)以“重修天下图经”为名,派翰林学士卢多逊出使南唐,骗取信任,巧言“借”得南唐诸州图籍,尽知江南十九州山川地形、兵力分布、各地距离、户口状况等重要作战所需情报。南唐肯于“出借”图籍,也是想让赵匡胤知道南唐对宋朝“毫无戒心”,企图以此避免战争,想法太天真了。(四)采纳南唐投降者樊若水所献之计,成功地解决了建造浮梁(浮桥)渡江的办法。(五)编练水军,演练水战。赵匡胤多次到汴京朱明门(东门)外的讲武池观习水战。(六)及早筹备战争物资和运输事宜。提前两年就任命参知政事薛居正、吕余庆兼淮南、湖南、岭南、荆南、剑南水陆转运使,为大规模战争物资的筹集运输预作准备。(七)赵匡胤明确通告吴越王钱俶,宋军将进攻南唐,请吴越及早“训练兵甲”,参加联合作战。(八)主动与辽国修好,解除来自北方的后顾之忧。

战争借口:

赵匡胤一面加紧战争准备,一面耐心等待时机,“谋早定,而动不急”,不到火候不出手。他让李从善写信请李煜入朝,李煜不来。他又派知制诰李穆出使南唐,请李煜入朝。李煜本来准备跟李穆动身了,但他是个毫无主见的人,被陈乔、张洎两人一劝阻,又变卦,“称疾固辞”,拒绝入朝。赵匡胤就以李煜拒绝入朝为由,向南唐开战。

作战部署:

宋太祖赵匡胤伐南唐,核心目标是要攻克金陵,历史上有两个成功战例可供参考:一是晋武帝渡江灭东吴;二是隋文帝渡江灭陈朝。

赵匡胤伐南唐,拥有一大有利条件:长江中游的湖、湘,长江上游的四川,均已在宋军的控制之下。这使战场范围比上述两个战例缩小了一半,宋军的主动权也相应地增加了一倍。

赵匡胤这次灭南唐的作战部署是“东西对进,合击金陵”。(一)西部为主攻方向,以宣徽南院使、义成军节度使曹彬为水陆军主帅;山南东道节度使潘美为副帅;曹翰为先锋都指挥使,领兵十万,水陆并进,围攻金陵。另外,以黄州刺史王明为池州至岳州江路巡检指挥,负责牵制江西境内的南唐军增援金陵。(二)东部为助攻方向,命吴越王钱俶领兵五万,进攻常州。

南唐后主李煜听说吴越也与宋军联合来攻,派使者给吴越王钱俶送去书信一封,说:“今日无我,明日岂有君?”吴越大臣中也有人认为,南唐是吴越屏障,帮助宋朝攻灭南唐,吴越直接面对宋朝,吴越无力抵抗。钱俶则认为,眼下最主要的问题是不能违背宋朝的旨意,才能避免宋朝找到借口来攻灭吴越。钱俶把李后主送来的书信送给了赵匡胤,表示与南唐划清界限,配合宋军进攻常州决不动摇。

作战方针:

鉴于伐灭后蜀时主将王全斌杀俘引起降卒叛乱,伐灭武平时李处耘下令让士兵杀肥俘吃人肉等教训,“帝每恨之”。这次,赵匡胤选用曹彬当主帅,是费了斟酌的。曹彬“性仁厚,故专任焉”。这与当年楚怀王派刘邦入关,而让项羽到河北去同章邯打巨鹿决战,是出于同样的用意。打仗,不光是打仗,是打民心。赵匡胤向主帅曹彬明确交代了攻伐南唐的作战方针:“切勿暴掠生民;务广威信,使自归顺,不须急击也。”并且授予曹彬一把尚方宝剑,对他说:“南方之事,一以委卿”,“副将而下,不用命者斩之”。副将即潘美,潘美是当年赵匡胤陈桥兵变的心腹之一。但在严守战场纪律方面,赵匡胤对心腹故旧也毫不迁就。潘美等“皆失色”(《续通鉴·宋纪八》)。

另据《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1992年版,以下简称《长编》)中的记载,略有不同。说是赵匡胤对伐灭南唐之战部署完毕,在讲武殿宴请诸将,以壮行色。酒过三巡,主帅曹彬和副帅潘美向太祖跪请军中处分权力。太祖从怀中取出一个封好的信函交给曹彬,对他说处分条规都已写好在里面,自副将潘美以下,如有违法犯罪行为,打开此信,按条规处斩,不须奏禀。二将“股栗而退”。战争结束,“无一犯律者”。凯旋后,赵匡胤又在讲武殿举行庆功宴。酒过三巡,曹彬、潘美跪于太祖榻前说:战中无一人违法犯罪,现将信函奉还皇上。太祖慢慢将信封拆开,抽出信纸示于二人,乃白纸一张,未着一字。诸将对太祖佩服不已,一张白纸镇住副帅潘美以下十万大军,无一人敢造次,此乃“神威”是也。

池州之战:

北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九月,副帅潘美与都虞候刘遇等“率兵先赴江陵”(《宋史·潘美传》)。十月中旬,宋军全线出动。根据主帅曹彬的命令,八作使(工程兵司令)郝守濬将荆、湘、蜀等地制造的大小舰船,带上建造浮梁用的巨大竹絙(竹篾编成的巨索)和丁夫,全部驶往湖北境内的黄州、蕲州江段集中。长江上游的水陆大军全部开赴上述两地与舰船会合,步骑兵从这一带登船渡江,水军顺江东下,首攻池州。闰十月初五,曹彬率领的主力渡江后,不战而克池州(池州守将戈彦弃城逃跑)。曹彬命令献“浮梁渡江”之法的樊若水在石碑口(今安徽怀宁石碑镇,有河道可通长江)试架浮梁成功。曹彬当即给樊若水一个官做,任他为知池州。曹彬派兵看守浮梁,他自己率军继续东进,连克长江南岸的铜陵、芜湖、当涂三城,直逼金陵西南门户采石矶。这时,淮南各军已集中在今安徽和江苏境内的舒、和、滁、扬等州等待渡江,由潘美协同指挥。吴越王钱俶也从东面向常州发起了进攻。

采石矶之战:

宋军围攻金陵的突破口选择在采石矶。采石矶又名采石。当年隋朝灭陈之战时,杨广(后来的隋炀帝)指挥隋军三箭齐发渡江攻建康,采石就是西路主将韩擒虎部的渡江地点。曹彬率领的宋军主力在采石矶歼敌两万余人,俘获南唐马步军副都监蔡震等,获战马三百余匹。江南无战马,查验烙印,均为宋朝所赠。十一月初九,赵匡胤下令将樊若水架设的浮梁从石碑口驶往采石矶,连接长江两岸。潘美及都虞候刘遇率领江北步骑兵从浮梁过江,如履平地,迅速与曹彬军会合,从采石矶向金陵发起进攻。南唐李后主听说宋军架浮梁过江,问张洎有没有可能?张洎根本不信,回答说:“载籍以来,无有此事,此必不成。”李后主也说:“吾亦谓此儿戏耳。”(《续通鉴·宋纪八》)但江右宋军很快从浮梁过江,张洎大惊,急派镇海军(治今江苏镇江)节度使郑彦华率水军、都虞候杜真率步军前往采石矶迎击宋军。曹彬先击败郑彦华水军,又上岸击败杜真步军。

围困金陵:

北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十一月下旬,宋军主帅曹彬率主力已先后攻占新林港、白鹭洲,抵达金陵西南郊。曹彬命水军指挥田祚钦进攻金陵以南的重镇溧水,溧水守将李雄见宋军来攻,自知兵弱不敌,对儿子们说:“吾必死于国难,尔曹勉之!”北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正月初八,宋将田祚钦攻克溧水,李雄父子均战死,金陵南部失去屏障。金陵被围后,南唐陈乔、张洎根据他们所谓“坚壁以老宋师”的战略,以水陆军十余万人,在金陵城外以秦淮河、钟山为防线,背靠金陵城进行坚守防御。前线送来的紧急军情,都被李后主近臣徐元楀扣下不报。因而,金陵已经被围困一个月了,李后主仍然领着一帮和尚道士在宫廷内日夜诵《经》讲《易》。

这时,宋军与南唐军在秦淮河防线展开了争夺战。宋军攻到秦淮河南岸,南唐军列水陆寨于秦淮河北岸。曹彬传令部将李汉琼调淮南大船进入秦淮河,以备渡河进攻。副帅潘美立马秦淮河边,下令道:“美提骁果(勇士)数万人,战必胜,攻必取,岂限此一衣带水而不径度乎?”他带头骑马涉水先渡,“王师随之,江南兵大败”(《长编·开宝八年》)。随后,曹彬命李汉琼所调船只也已到达,船中全部装满芦苇,火攻南唐秦淮河守军水寨。南唐守军被歼数万,宋军突破秦淮河防线,直逼金陵城下。

北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二月十二日,宋军攻克金陵外关城。三月下旬,南唐水军以战舰二十艘鸣鼓泝流而上,企图冲断宋军采石矶浮梁。潘美“麾兵奋击,夺其战舰,擒其将郑宾等七人,又破城南水砦,分舟师守之”(《宋史·潘美传》)。主帅曹彬指挥宋军利用浮梁为水上基地,不断击败南唐水军进攻,逐渐将南唐水军主力消灭。二月至五月,金陵外围的南唐军已基本被肃清,金陵已成一座孤城。

南唐主帅皇甫继勋,是南唐老将皇甫晖之子,年轻无谋,李后主把指挥大权交给他,太糊涂。皇甫继勋“素贵骄,初无效死意”,他想劝李后主投降,又不敢开口,却在军中散布恐宋情绪:“北军强劲,谁能敌之!”每次得到本军兵败的消息,他不以为耻,反而喜形于色,幸灾乐祸道:“吾固知其不胜也。”偏将组织敢死队准备夜间偷袭宋军,他“鞭其背而拘之,由是众情愤怒”。五月中,李后主登城巡视,“见宋师列栅城外,旌旗满野,知为左右所蔽,始惊惧”,一怒之下,把皇甫继勋抓起来杀掉,“军士争脔割其肉,顷刻都尽”。再一查问,前线战事都是由张洎等人专断处置。李后主急召神卫军都虞候朱全赟率领江西境内的上江兵来救援金陵。朱全赟屯兵湖口(今江西九江以东彭蠡湖入长江口),号称拥有十五万大军。诸将请命,乘长江水涨,速救金陵。朱全赟却说:“我今前进,敌人必反据我后。战而捷,可也;不捷,粮道且绝,奈何?”他写信请南都留守柴克贞前来代镇湖口。柴克贞推说有病,不来。李后主再三催促,朱全赟迟迟没有出动。

赵匡胤曾想中途退兵:

北宋伐灭南唐之战,开始于开宝七年(公元974年)九月,由于赵匡胤确定的作战方针是“切勿暴掠生民;务广威信,使自归顺,不须急击”,因而围困金陵时间已近一年,仍未攻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七月,这时已进入第二年南方酷暑季节,气候湿热,士卒疾疫多发。南唐采取“坚守防御以老宋师”的战略已初步达到目的。

这时,赵匡胤曾萌生中途退兵之意。具体表现:他派遣李穆护送李后主之弟李从镒回南唐,带去手诏,催促李煜来降;命吴越王钱俶退兵回杭州;命曹彬率军退屯广陵(今江苏扬州),休养士马,以为后图。参知政事卢多逊力奏应当继续围攻金陵,千万不可松懈退兵,赵匡胤不听。当时,有位朝廷外派官员、左司员外郎权知扬州侯陟,因受贿被部属揭发,逃回汴京,部属不依不饶,追到汴京告状。侯陟与卢多逊关系密切,向卢多逊求救。卢多逊提出一项条件,要他去向宋太祖讲讲江南战况,说服宋太祖继续攻金陵。当时侯陟病得很重,赵匡胤急于了解前线战况,让皇城士兵扶他来见。侯陟一见宋太祖就大声说:“江南平在旦夕,陛下奈何欲罢兵,愿急取之,臣若误陛下,愿夷三族。”宋太祖屏退左右,“升殿问状”,把江南战况问了个明白。于是决定继续围攻金陵,并赦免了侯陟之罪,让他回扬州协助战事,不久又提了他的官。

十月,李后主派遣修文馆学士承旨徐铉,还有一名经常给他讲解《周易》的道士周惟简,进入宋军统帅部求和。曹彬不敢做主,派人送二人赴汴京,直接面见宋太祖。徐铉在江南以名士自居,自命不凡。宋朝大臣们都提醒宋太祖说,此人“博学有才辩,宜有以待之”。宋太祖笑道,你们担心什么。徐铉一进门就大大咧咧对宋太祖说:“煜事陛下,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宋太祖不争不辩,让他说完。徐铉滔滔不绝讲了一大通,宋太祖只问了一句:“尔谓父子为两家,可乎?”既然如同父子,南唐能在宋朝之外另立门户吗?一句话就把徐铉噎住,答不上来。二人空手而返。

求和不成,李后主进行最后一搏。命南唐大将朱全赟率领十五万大军从江西湖口出动,增援金陵。宋将王明屯兵独树口(今安徽怀宁附近),在江浦中竖立许多长木杆,伪装成樯桅疑敌。朱全赟远远望见,以为是宋军战船列阵江上,不敢轻进。宋将王明、刘遇二将率领船队主动出击,南唐朱全赟以大木筏浇油点燃,向宋军发动火攻。宋将刘遇前锋士兵躲避不及,纷纷跳进江水,被烧死淹死很多。忽然刮起北风,浓烟烈火刮向相反方向,反烧南唐水军。王明、刘遇乘势猛攻,南唐水军大败,朱全赟被烈火烧死,都虞候王晖等被俘,南唐水军在皖口(今安徽怀宁西十五里)全军覆没。

十一月,南唐已无力继续抵抗。李后主再次派遣徐铉和周惟简赴汴京求和,徐铉向宋太祖“乞缓兵以全一邦之命”。宋太祖怒道:“不须多言!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乎!”(《续通鉴·宋纪八》)金陵被宋军围困长达近一年。北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十一月二十七日,金陵陷落,南唐李后主李煜出降,南唐灭亡。

宋太祖赵匡胤伐灭了南唐,南方已基本平定,还剩下一点尾巴:浙江吴越钱俶、福建陈洪进两个割据政权,解决的难度已不大。这时,他再次把目光转向北方。

六、第三次征伐北汉,仍未攻克

赵匡胤第三次征伐北汉,是在平定南唐之后了。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八月,宋太祖以党进为主帅、潘美为副帅,击败北汉军于太原城下。辽国南府宰相耶律沙、冀王塔尔领兵来救。

冬十月,“帝不豫”,赵匡胤病倒了。十月二十日,宋太祖赵匡胤驾崩(《续通鉴·宋纪八》)。其弟赵匡义继位,是为宋太宗。

十二月,赵匡义下诏“罢河东之师”(《续通鉴·宋纪九》),讨伐北汉,半途而废。

从宋太祖赵匡胤前后三次讨伐北汉均未成功这一点来看,他指挥战争并不是一流高手。首先,他经不住局部情况的“诱惑”,轻易改变统一全国“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临时决定讨伐北汉。作为最高军事统帅,这是很不慎重的表现。在事前完全缺乏准备的情况下,企图依靠北汉内乱这一临时出现的“机遇”侥幸取胜,结果碰了钉子。最高军事统帅的战略指导,重在把握全局,不为一些局部情况所动;要把既定战略方针一以贯之地坚持到底,不是特别重大的情况变化,轻易不能改变。战役战斗中,前线将帅要有临机处置的应变能力,这同最高统帅坚定不移地贯彻既定战略方针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其次,第二次讨伐北汉时,他亲征太原,围着太原城转圈,却始终没有找到攻城的有效办法。这说明,赵匡胤虽然政治权谋水平很高,但军事统帅才能不仅无法企及唐太宗李世民,同隋文帝也无法相比。

七、兵不血刃,逼迫钱俶、陈洪进献土除国

宋太宗继续进行的统一战争,只获得过两次胜利,以后全是败仗。

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正月,钱俶派儿子温州刺史钱惟演入朝进贡,恭贺宋太宗登极。同年九月,钱俶派另一个儿子镇海、镇东节度使钱惟濬入朝,为自己入朝押送贡物先行。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二月中旬,钱俶前来汴京朝见新帝宋太宗,朝廷派四方馆使梁迥前往淮西迎接。接着,又派遣在汴京当人质的钱俶儿子钱惟濬前往宋州(治今河南睢阳)迎候父亲。三月二十五日,宋太宗在崇德殿接见钱俶,并于当天在长春殿赐宴。对钱俶可谓礼遇有加,但这些都是表面现象。钱俶这次进京朝见新帝,十分担心朝廷将他扣留。故“尽辇其府实而行,分为五十进,犀象、锦采、金银、珠贝、茶绵及服御器用之物逾巨万计”,以求“厚其贡奉以悦朝廷”。不出钱俶所料,宰相卢多逊建议宋太宗“留俶不遣”。钱俶在汴京住到五月,“凡三十多请”,要求回国,均不准(《长编·太平兴国三年》)。

不久,福建陈洪进也进京朝见新帝,宋太宗对陈洪进“礼遇优渥”。陈洪进上表献出漳、泉二州;宋太宗授予陈洪进武宁节度使同平章事,对陈洪进的几个儿子也都各授官职。

钱俶听说陈洪进已纳土除国,内心紧张起来,立刻上表献出本国兵甲,请求削去吴越王、兵甲大元帅封号,再次要求回国,宋太宗仍然不准。钱俶坐卧不安,不知如何是好。侍奉入朝的浙江西道盐铁副使崔仁冀,对钱俶说:“朝廷意可知矣,大王不速纳土,祸且至!”陪同入朝的吴越国其他人员都不同意纳土除国。崔仁冀厉声道:“今在人掌握中,去国千里,惟有羽翼能飞去耳。”钱俶觉得已经别无选择,忍痛“上表献所管十三州、一军”。宋太宗接到奏表,马上在乾元殿上朝接见钱俶。“俶朝退,将吏僚属始知之,皆恸哭曰:‘吾王不归矣!’”(《续通鉴·宋纪九》)。至此,浙江、福建皆平,宣告南方全部统一。朝廷任命熟悉江淮事务的考功郎中范旻权知两浙诸州事。徙封钱俶为淮海国王(实际上挂个空名,在京城住着,按月领取俸禄就是了),任命其子钱惟濬为淮南节度使,另一子钱惟治为镇国节度使,孙子钱承佑为泰宁节度使,崔仁冀为淮南节度副使。但没有提到对钱俶另一位儿子温州刺史钱惟演的重新任命。

八、倾尽全国之力,伐灭北汉

宋太祖赵匡胤生前曾先后三次讨伐北汉,但都没有攻下。宋太宗赵匡义继位后,先理顺了内部关系,又以非暴力手段逼迫浙江钱俶、福建陈洪进纳土除国,从第三年开始,就为伐灭北汉进行了全方位的准备:

一、改进宋军的军事装备,加强攻城训练。“帝将伐北汉,先习武事也”。他亲临讲武台“观飞山军人发机石射连弩”。

二、改善汴京至太原方向的交通条件,疏浚河道,为战争运输保障做准备。

三、召集大臣商议谋划,探讨周世宗、宋太祖进攻太原均未成功的教训。宋太宗问枢密使曹彬,周世宗和宋太祖为何都未能攻克太原?曹彬说:“世宗时,史超败于石岭关,人情震恐,故师还。太祖顿兵甘草地中,军人多被腹疾,因是中止。”各有各的原因。宋太宗又问:“我今举兵,卿以为如何?”曹彬答:“国家兵甲精锐,人心欣戴,若行吊伐,如摧枯拉朽耳。”宋太宗信心大增,“帝意遂决”。

四、展开外交攻势。“命太子中允张洎、著作郎句中正使高丽,告以北伐。”辽景宗耶律贤闻讯宋朝将讨伐北汉,遣使者玳玛长寿赴汴京责问:“何名而伐汉也?”宋太宗强硬回答:“河东逆命,所当问罪。若北朝不援,和约如故;不然,惟有战耳!”强硬中又带有一定弹性,促使辽国不得不权衡一下利害关系。

五、前运作战物资,“遣常参官分督诸州军储赴太原”。

六、选配将领,区分作战任务。任命宣徽南院使潘美为统帅,“亲授方略以遣之”;命崔彦进、李汉琼、曹翰、刘遇各攻太原城一面;命云州观察使郭进为石岭关(今山西曲阳东北,太原北部门户)都部署,以拒辽军来援;命西上门使田仁郎、门祗候供奉官刘绪“按行太原城四面壕寨,阅视攻城梯冲器用”,即组织民夫挖壕筑垒和筹措攻城器材;命河北转运使侯陟、陕西北路转动使雷德骧分掌东、西路转运使事;命行在转运使河南刘保勋兼北面转运使;命宰相沈沦为东京留守兼判开封府事,宣徽北院使王仁赡为大内都部署,枢密承旨陈从信副之;等等(《续通鉴·宋纪九》)。

这说明,宋太宗这次征伐北汉,战争准备比宋太祖三征北汉充分得多。

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二月十五日,宋太宗起驾亲征。三月初一,驻跸镇州(治今河北正定)。宋太宗在这里命令各路州军向北汉发起外围攻势:(一)尹勋攻隆州(治今山西岢岚);(二)齐廷琛、侯美攻盂县(今山西盂县);(三)田钦祚、郭进守石岭关;(四)侯继隆、王贵攻沁州;(五)王僎攻汾州;(六)命太子中允扈华等十二人前往安、复、唐、邓、商、坊、徐、宿、兖、海、密、蔡等州发军储赴太原。

三月初十,辽国援军已至石岭关,准备渡涧南进。辽军半渡,郭进率军奋勇击敌,大败辽军。辽将塔尔及其儿子、辽军主将耶律沙儿子等均战死。辽军后续部队到达,万弩齐发,射退宋军,辽军才得以撤退。但是,郭进这位大败辽军的勇将,不久却在前线自杀身亡。原因是,宋太宗命汾州防御使田钦祚配合郭进守石岭关。但田钦祚此人狡诈傲慢,不肯配合,敌至闭壁自守,敌退不追。他还克扣士兵物资,以饱私囊,被部属告发。朝廷将他调任为睦州防御使,仍归郭进指挥。田钦祚仍然横行不法,郭进规劝不听,反而屡屡遭他侮辱。郭进是武将,刚烈不能忍,怨愤自杀。田钦祚谎报郭进中风而死,部属都知道真相,但谁都不敢说。这件事暴露出宋军将领中已有浊流在滋生,预示着这支队伍在变质。宋太宗以冀州刺史牛思进补任郭进之职,继续坚守石岭关阻击辽军增援(《宋史·郭进传》)。

太原之战:

四月,宋军在太原外围作战中取得重大进展,开始围攻太原。二十二日,宋太宗至太原,驻跸汾水以东。二十四日拂晓,宋太宗至城西督战攻城。开武军校荆嗣率众登上城墙,“手刃数人,足贯双箭,中手炮,折碎二齿,帝见之,亟召下,赐以锦袍银带”。二十七日,宋太宗至连城,“视攻城诸洞”,“李汉琼率众先登,矢集其脑,又中指,伤甚,犹力疾战”,“帝促召至幄殿,视其创,傅以良药”。

五月初一夜间,宋太宗赵匡义督军强攻太原城西南角。天亮时,攻下城壕以内、城墙以外的北汉军防御工事“羊马城”。这时北汉宣徽使范超出城来降,宋军攻城部队以为他是出城求战,将他斩杀祭旗。北汉朝廷发现范超出城投敌,则把他的家人全部杀光,抛尸城外。范超成了这场攻城战中的冤死鬼,真所谓落了个“里外不是人”。

北汉驸马都尉卢俊从代州驰往辽军求救,辽军回答,白马岭新败,不能再派救兵。

五月初三,宋太宗至城西北,北汉马步军都指挥使郭万超出城投降。这表明,北汉内部已经开始顶不住了。初四,宋太宗至城南,自草手诏,派使招降北汉新主刘继元。同时,筑连堤壅汾水灌城,城东南角坍塌,大水进入夹城,刘继元大恐,亲自指挥运土堵水。初五,宋太宗至城南督战急攻,“士奋怒,争乘城,不可遏”。宋太宗担心士兵们杀得性起,进城后发生屠城事件,下令放慢攻城速度。城中还想固守,北汉左仆射马峰,因病致仕在家,眼看北汉大势已去,“入见北汉主,流涕备言兴亡之理”,劝刘继元归宋。当晚,刘继元派客省使李勋向宋太宗奉表请降,太宗大喜。初六天明,宋太宗至城北城台受降。刘继元率平章事李恽等素服纱帽,跪降在城台下。宋太宗把刘继元等叫上城台,予以安抚。北汉至此灭亡。

赵匡义处置战后事宜失当:

太原是一座顽固堡垒,不容易攻破。宋太宗终于攻克太原,消灭北汉政权,这无疑是一大胜利。但是,宋太宗对战后事宜处置失当,产生了一连串的消极后果。北汉亡国之主刘继元表现得极其没有出息,他投降后,居然出卖以必死之心为他战斗到底的部属。他对宋太宗说:他本人早想投降了,是一帮亡命之徒劫持他拼死抵抗,他没有办法。处置这类事,宋太宗赵匡义的气量和策略,都比不上他老哥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一听就火了,下令把这些亡命徒统统抓来,一共三十几人,全部杀掉。这使北汉的降臣、降将大失所望。

宋太宗赵匡义还有一件事也做得很不好。他为了铲除太原这座“割据老巢”,下令将太原旧城毁掉,以榆次为新并州。他亲临太原城北,下令部队驱赶百姓搬往并州新城,把原有民宅全部放火烧掉。老百姓扶老携幼,来不及逃出城门的“死者甚众”(《续通鉴·宋纪十》)。如果换了宋太祖赵匡胤,很可能是另一种处置结果。但宋太宗的自我感觉良好,得意于攻灭北汉之功,把太原行宫改为“平晋寺”,他自己写了一篇《平晋记》,刻碑立于寺中。

宋太宗能够取得伐灭北汉的胜利,取决于五个方面的主客观因素:其一:宋朝建立不久,人心思治,这个新生政权还充满生机。其二,南方已经平定,宋军士气正旺。其三,战前准备比较充分。其四,北汉经历了严重内乱的折腾,实力已经大不如前。其五,辽国经历了辽穆宗时期的沉沦,刚刚开始复苏,无意倾其全力救北汉。

但是很不幸,宋太宗伐灭北汉,成了宋朝在军事上走下坡路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从此以后,宋朝在军事上走向一次又一次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