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卡太隆尼平原之战

卡太隆尼平原之战(Chalons War)

卡太隆尼平原之战简介

卡太隆尼平原之战:卡太隆尼平原之战,沙隆之战,是451年匈人军队与西罗马帝国军队在马恩河畔沙隆附近卡太隆尼平原进行的一次会战。亦称特鲁瓦之战。450年下半年,匈王阿提拉要求西罗马帝国割让一半领土遭拒绝,遂于翌年初联合东哥特人、格皮德人等盟军约4.5万人,分兵3路西进向巴黎、奥尔良进逼。西罗马帝国统帅埃提乌斯联合西哥特人、勃艮第人、法兰克人和阿兰人等盟军约4万人,御敌于奥尔良。此次会战,双方损失惨重,西哥特王狄奥多里克一世战死,匈人被赶到莱茵河以东。但阿提拉并没有因此接受教训。而是于次年领兵避开高卢,翻越阿尔卑斯山脉攻入意大利北部。

卡太隆尼平原之战过程分析——

卡太隆尼平原之战档案

交战双方:弗拉维斯·埃提乌斯VS匈奴王阿提拉

交战时间:公元451年

历史背景:弗拉维斯·埃提乌斯可谓罗马的最后一员大将,也是帝国后期将领的典型代表。他来自巴尔干,父亲高登提乌斯( Gaudentius )最初不过是罗马禁卫军中的普通士兵,后来升至骑兵统帅,并娶了元老的女儿为妻。这可谓新旧势力的联姻,生机与没落的结合。埃提乌斯早年也曾进入禁卫军,还做过阿拉里克和匈奴的人质。正是在匈奴做人质期间,他学会了像匈奴人一样骑马射箭,并同匈奴国王鲁嘉(Ruga)及其侄子阿提拉( Attila) 结下了深厚友谊。 埃提乌斯娶了一位西哥特公主为妻。他们的儿子卡尔皮罗( Carpillo)也当过鲁嘉的人质,并在阿提拉的军营中接受过教育。他同匈奴和西哥特人的这种密切关系为其日后的事业提供了支持。罗马将军、历史学家雷纳特斯,普洛弗图拉斯弗里格里德斯( RenatusProfuturus Frigeridus)曾简短评价过埃提乌斯:“他形象优雅,身材不高却非常灵活,四肢健美有力,富有男子气概,在马术、射箭及标枪方面技艺超群。他坚韧不拔,能够忍受饥饿和困乏,无论多么艰难的劳动都压不垮他的身躯。他天生勇敢,蔑视各种危险和伤害,任何腐败堕落、欺骗和恫吓都不能腐蚀他正直的灵魂。

交战结果:匈奴人大举进攻西哥特的同时,也占领了大片高卢土地。他们一路烧杀抢掠,最终包围了奥尔良,匈奴是一个骑在马背上的民族,他们在入侵的同时也把自己怪异的习俗传入了西方。

主要过程

权力之争

公元423年,优柔寡断的西罗马帝国皇帝,即放任阿拉里克洗劫罗马的霍诺留逝世。由于没有男性继承人,东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二世(Theodosius II)遂指定雀诺留的侄子、年仅4岁的瓦伦丁尼安三世(Valentinian II)继承王位,由母后盖拉。普拉西蒂娅摄政,摄政时间长达25年之久。

西罗马官员皆反对立幼子为帝,他们推举一位名叫约翰的官员执掌大权。狄奥多西给普拉西蒂娅提供军队,供她调遣,而约翰则派埃提乌斯将军川着手组织匈奴雇佣军。

但埃提乌斯率领6万蛮族士兵归来时,约翰已遭罢黜并被处死。普拉西蒂娅见到埃提乌斯力量如此强大,只得将他赦免,并命他前往指挥高卢的普拉西蒂亚军队。

公元417年,西哥特人已在阿基坦(Aquitaine) 地区定居,成为高卢南部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另一个日耳曼人部落一法兰克人则控制了 高卢北部,而勃艮第人“则占领了高卢东部。中古高地德语史诗《尼伯龙根之歌》(Nibelungenlied) 记载的就是勃艮第人的传奇故事。史诗讲述了西格弗里德(Sigfried)和克里姆希尔德(Kriemhild)的故事。在这部史诗中,当勃艮第国王冈瑟(Gunther)参与暗杀西格弗里德之事暴露后,勃艮第人全部被匈奴国王阿提拉屠杀掉。现实中,匈奴人的确与勃艮第国王甘达哈(Gundahar) 发生过交锋,不过战后,埃提乌斯把幸存的勃艮第人迁到了在日内瓦湖以南的地区。

平定高卢

埃提乌斯的军队仅有4.5万人,他在高卢取得的功绩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骁勇善战的匈奴人。他用了10年时间控制了高卢:425一426 年在阿尔勒(Arles) 城外打败西哥特国王阿拉里克之子提奥多里克(Theodoric) ; 427年阻止法兰克人进军索姆河; 430年阻止了阿勒曼尼人(Alemanni), 在莱茵河两岸建立据点。随后,他又镇压了诺里库姆甲起义,并再次战胜西哥特人和法兰克人。432 年,埃提乌斯被任命为罗马执政官。

汪达尔与匈奴敌人

普拉西蒂娅始终对埃提乌斯怀恨在心。没过多久,她便令非洲指挥官博尼费斯(Boniface) 取代了埃提乌斯的职务。但是,埃提乌斯很快就在匈奴人的帮助下打败了博尼费斯,不仅恢复了职务,还加封为贵族。437年,瓦伦丁尼安三世正式登基后,母亲普拉西蒂娅的权力被大大削弱,而埃提乌斯成了西罗马帝国真正的统治者。

蛮族各部依旧严重威胁着西罗马的统治:汪达尔国王金塞里克(Genseric) 从西班牙南下北非,于435年攻占了整个毛里塔尼亚(Mauretania)。438 年,在西班牙蛇山战役(The Battle of SnakeMountain)中,埃提乌斯战胜了汪达尔人和苏维人,取得了一场胜利。此外,他还重新将高卢边界推至莱茵河畔。然而,金塞里克的威胁依然存在:439年,他夺取了罗马粮仓一迦太基。 迦太基城及其周围地区不仅为罗马提供粮食,还贡献了巨额税收。因此,迦太基的陷落对罗马而言是一个严重的损失。也许正如爱德华。吉本所言,在罗马衰亡史中,金塞里克的地位应当与阿拉里克和阿提拉相当。埃提乌斯被迫向狄奥多西求助。公元440年,东、西罗马帝国组成的联军在西西里集结。然而,收复迦太基的行动还没有开始,阿提拉就已经开始进攻巴尔干了。因此,进攻金塞里克的计划被迫搁置。

在此之前,埃提乌斯同匈奴人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然而451年,匈奴首领阿提拉对西哥特人发起进攻,双方反目成仇,埃提乌斯以,强大的外交手段说服伟大的西哥特国王提奥多里克与他同仇敌忾。提奥多里克终于抛弃前嫌,同他一道赶赴奥尔良。从现代的匈牙利一带远道而来的阿提拉此时正准备包围奧尔良:一旦夺城成功,他就可以控制整个卢瓦尔河河谷。

埃提乌斯还取得了勃艮第人、萨克森人和阿兰人的支持。阿提拉见他组成了如此强大的联盟,便主动放弃围攻,退守塞纳河(Seine)。

而埃提乌斯和提奥多里克联军的先锋部队则不断侵扰阿提拉的后方。阿提拉准备寻找一片适应骑兵作战的辽阔草原,于是决定在夏特尔(Chatres) 附近的卡太隆尼平原(Catalaunian Plains)同埃提乌斯开战。夏特尔位于马恩河畔沙隆(Chalons一sur一Marne) 和香槟区的特鲁瓦(Troyes)之间。

这是埃提乌斯的最后一场战役。罗马一西哥特联军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匈奴和东哥特(Ostrogoth) 联军。战前,阿提拉发表演说:“我……将亲自掷出第一支标枪,任何怯懦畏战的可怜之人必被处死。”

战斗过程

下午3时,战斗拉开了序幕。双方争夺的目标是卡太隆尼平原唯一的高地。埃提乌斯首先确定了进攻目标,于是派提奥多里克之子多里斯莫德(Thorismond)指挥西哥特骑兵发起进攻,迎面正对阿提拉战线的左侧。埃提乌斯和提奥多里克认为阿兰人并不可靠,需要小心防范,于是将其部署在战线中央。曾与阿提拉结盟的阿兰国王桑吉班(Sangiban) 也在其中。与阿兰人对峙的是阿提拉亲自指挥的匈奴军,两侧是包括鲁吉亚人(Rugian). 赫鲁利人”、图林根人、法兰克人和勃艮第人在内的匈奴盟友和臣民,右翼由格皮德国王阿尔达里克(Ardaric) 指挥,而左翼由东哥特人负责。东哥特的交战对手正是他们的同族一西哥特人。 正如吉本所言,“从伏尔加到大西洋的各个民族都集中到了沙隆的平原上。”可见这次战役涉及的范围之广。

阿兰人很快被匈奴骑兵击溃。随后,匈奴人左转进攻提奥多里克指挥的西哥特人。提奥多里克被东哥特人安加热(Angages)的标枪击中后坠马,不幸被自己的士兵踩踏致死。多里斯莫德举兵反攻,消灭了东哥特人。多里斯莫德的遭遇同父亲如出一辙:头部受伤,不幸坠马。万幸的是,他被部下及时救了起来。埃提乌斯的士兵采用罗马传统战法,将盾牌锁在一起,挡住了匈奴中路的猛攻。阿提拉只得令右侧的日耳曼盟友进攻罗马军。傍晚,埃提乌斯暂时收兵,阿提拉躲到营中避难。第二天,匈奴人败退,阿提拉本来准备自尽。幸亏弓箭手挡住了穷追不舍的罗马军,匈奴人才得以撤军。据传卡太隆尼平原战役中双方死伤人数达16.5万人,虽然这一数字有些夸张,但是这次战役确实死伤惨重。

这是阿提拉的第一次战败。但是,埃提乌斯没有乘胜追击,这很可能是故意为之。阿提拉急于迎娶西罗马皇帝的妹妹奥诺莉亚(Honoria),便一路烧杀抢掠奔赴意大利。然而第二年,阿提拉就神秘死亡了。

血腥垮台

西罗马当时的权力已经趋于平衡,因此匈奴人的离去对埃提乌斯反而是一个灾难,他在宫廷的影响力逐渐减弱。瓦伦丁尼安企图统一东西罗马,但是埃提乌斯知道,此举必将引发内战,因此他全力阻止瓦伦丁尼安。同时,埃提乌斯还企图让自己的儿子高登提乌斯攀附皇帝之女普拉西蒂娅。瓦伦丁尼安没有男性继承人,高登提乌斯若能娶皇帝之女,日后就有望登上王位。瓦伦丁尼安对此厌恶至极,于是在公元454年9月22日(一说25日)的一次税收会议上处死了埃提乌斯。

然而皇帝自己也没能摆脱遭人暗算的下场。公元455年3月16日,瓦伦丁尼安练习剑术时,两个忠于埃提乌斯的军官趁机将其杀死。476年,日耳曼将军奥多亚塞(Odoacer) 当上意大利国王,取代了皇帝,风雨飘摇的西罗马终于走到了尽头。

埃提乌斯一生仅有一次战败经历,他极受手下将士的爱戴。但他过分依赖同匈奴的友谊。在德国作家费利克斯,达恩(FelixDahn)1876年出版的历史小说《为罗马而战》(Struggle for Rome)中,主人公西第古斯(Cethegus) 的原型正是埃提乌斯;公元6世纪,这位罗马将军被拜占庭历史学家普罗科庇乌斯(Procopius) 称为“ 最后的罗马人”,吉本也在他的著作中沿用了这一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