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南朝内乱

南朝内乱(宋、齐、梁、陈)

南朝内乱简介

南朝内乱:东晋灭亡,刘裕建宋,这是一条重要的历史分界线:它既是南朝的起点,也是南北朝的起点。南朝内乱主要包括南朝宋皇族争立之乱、南朝齐萧鸾篡位之乱、萧梁侯景之乱、陈叔宝继位内乱。

南朝内乱过程分析——

宋——皇族争立之乱

南朝第一个小朝廷的开国之君刘裕,他针对东晋的腐败朝政,进行了一系列除弊兴利的改革。整肃纲纪,打击豪强,清理户籍,减免税赋,劝课农桑,为刘宋的社会经济发展打下了基础。但刘裕只当了两年皇帝就死了,十七岁的太子刘义符继位,为宋少帝。宋少帝“多狎群小”,不成大器。辅政的司空徐羡之、中书监傅亮、领军将军谢晦等三位权臣合谋,并争取到领军人物檀道济的支持,废黜了宋少帝。按照长幼顺序,原来打算改立二子庐陵王刘义真为帝,但刘义真经常与几位文臣谢灵运、颜延之等混在一起,“爱文义而性轻易”,并多次流露说,他一旦称帝,就任命谢灵运、颜延之为左右宰相。徐、傅、谢三位权臣认为刘义真“不堪主社稷”,决定先除掉庐陵王刘义真,再废少帝刘义符,改立刘裕第三子宜都王刘义隆为帝。按照这一预谋,他们先罗列刘义真企图篡位的罪状,将他废为庶人,贬往新安郡(今浙江淳安县西);再假借皇太后诏令,废少帝为营阳王,贬往吴郡(今江苏苏州)。然后,派出四支人马,去完成四项任务:第一,一部分人员前往吴郡杀掉刘义符;第二,另一部分人员前往新安郡杀掉刘义真;第三,傅亮率领百官前往江陵迎接宜都王、荆州刺史刘义隆回建康称帝;第四,领军将军谢晦带兵前往江陵,任荆州刺史、都督荆湘七州诸军事,以填补刘义隆回建康后荆州方向出现的真空。元嘉元年(公元424年)八月,刘义隆到达建康,登基,是为宋文帝。

宋文帝刘义隆有主见,他并不感激扶立他的徐、傅、谢三位权臣。他们三人的如意算盘是:司空徐羡之、中书监傅亮在建康把持朝政,领军将军谢晦在荆州掌握重兵,内外配合,钳制宋文帝。但宋文帝很有心计,他悄悄地精心经营自己的班底。元嘉二年(公元425年),在朝的徐、傅感觉不妙,上表归政于宋文帝。宋文帝亲政后,就开始收拾这三个人。元嘉三年(公元426年),宋文帝下诏痛陈徐羡之、傅亮、谢晦三人擅杀营阳王(太子刘义符)、庐陵王(二哥刘义真)之罪,将徐羡之、傅亮诛杀。谢晦手握重兵,驻扎在建康上游的重镇江陵,对刘义隆构成了最大的威胁。宋文帝非常明白,自己要想坐稳天下,必须集中兵力把谢晦这个最大威胁除掉。为此,他命令刘粹、沈敝之、沈道之率领步骑兵从陆路开进;中领军到彦之率领水军溯江西上,水陆并进,进攻江陵;命令南兖州刺史檀道济率领另一支大军在后跟进,作为后援。官军到达巴陵(今湖南岳阳),遭到谢晦部将周超阻击,官军受挫。各将领都想退兵,被中领军到彦之制止,他命屯兵隐圻(今湖南临湘县东北)等待檀道济援军。不久,檀道济的援军来到,“列舰过江”,重新向谢晦发动攻势。檀道济是前帝刘裕手下的大将,刘裕灭后秦时他是前锋,曾连克许昌、洛阳、潼关、长安,为消灭后秦政权立下大功。谢晦听说檀道济的大军来到,“惶惧无计”,“兵散略尽”,仅带七骑北走,逃到安陆,被俘,关进囚车监送建康,杀掉。

宋文帝刘义隆稳住了政局,实行了一系列劝课农桑的政策,使江南出现了三十年繁荣景象,史称元嘉之治。但是,宋文帝写出了三十年元嘉之治这篇好文章,却未能画圆最后一个句号。从元嘉三十年(公元453年)开始,刘宋政权发生了一连串内乱。

太子刘劭弑父自立之乱:

宋文帝刘义隆的太子刘劭(字休远)与二子始兴王刘濬(字休明)混在一起,胡作非为,多次遭到宋文帝“诘责”。刘劭、刘濬怀恨在心,把吴兴(今浙江湖州)的一位女巫严道育搞进宫来,与东阳公主的婢女王鹦鹉、家奴陈天与,还有一名宦官陈庆国等串通一气,“琢玉为上(宋文帝)形象,埋于含章殿前”(《资治通鉴·宋纪八》),诅咒宋文帝早死。这是“巫蛊”之罪,宋文帝知道后非常生气,与几位近臣多次半夜密商,准备“废太子劭,赐始兴王濬死”。每次密商,宋文帝都很小心,让尚书仆射徐湛之持烛“绕壁检行,虑有窃听者”(《资治通鉴·宋纪九》)。但宋文帝一直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他躺下后翻来覆去睡不着,千不该万不该,把这件事告诉了宠幸的潘淑妃。潘淑妃是始兴王刘濬的母亲,究竟是生母还是养母,有两种说法。反正“淑妃爱濬,濬心不附”(《南史·宋宗室及诸王下》)。潘淑妃心惊肉跳,马上去告诉了刘濬,抱着刘濬痛哭。刘濬推开淑妃,飞奔着去告诉了太子刘劭。刘劭抢先动手,发动了一场宫廷政变。宋文帝和近臣密商到凌晨,刚躺下,“烛犹未灭,门阶户席直卫兵尚寝未起”。太子的亲信张超之带了几十名东宫兵冲进宫去,宋文帝“举几捍之”,张超之一刀砍下,宋文帝“五指皆落”,被弑。潘淑妃和吏部尚书江湛、尚书仆射徐湛之等近臣也都被杀掉,死人无数。文武大臣们发觉“台内喧噪,宫门皆闭”,知道“宫内有变”,但谁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刘劭急召刘濬领兵进宫,“屯中堂”。刘劭见刘濬来了,怕他为潘淑妃之死伤心,谎称“潘淑妃遂为乱兵所害”。刘濬却回答说:“此是下情由来所愿。”(《资治通鉴·宋纪九》)一个杀了父皇,另一个听说母妃被杀,还说“正合自己心意”。一个是狼心,一个是狗肺,都不是东西。当时宋文帝的第三子武陵王刘骏(字休龙)正领兵讨伐西阳蛮,屯兵五洲。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随刘骏出征,任参军。刘劭杀掉父皇后,派快马送了一封亲笔信给沈庆之,让他把三弟刘骏杀掉。这时刘劭弑父的消息已经传到前方,沈庆之拿了刘劭的亲笔信去见刘骏,刘骏以为沈庆之是来杀他,装病,闭门不见。沈庆之撞门而入,把刘劭的亲笔信举到刘骏眼前,刘骏向沈庆之下跪哭求,说是让他进内屋向母亲诀别后再杀他。沈庆之怒斥道:“下官受先帝厚恩,今日之事,唯力是视,殿下何见疑之深?”(《资治通鉴·宋纪九》)刘骏听懂了,沈庆之是忠臣,他要辅佐他为父皇宋文帝报仇。刘骏向沈庆之叩首再拜道:“家国安危,皆在将军!”刘骏在沈庆之协助下举兵打回建康,荆州刺史刘义宣、雍州刺史臧质等四方起兵响应,建康顿时乱了营。在建康的江夏王刘义恭投奔刘骏,刘劭大怒,派兵冲进他府中杀掉了他的十二个儿子。刘骏的军队攻破建康,把刘劭和他的四个儿子、刘濬和他的三个儿子全部杀掉。刘骏在一片血腥中继位称帝,是为宋孝武帝。

刘义宣、刘诞反叛之乱:

刘骏称帝后,对叔父荆州刺史刘义宣不放心,召刘义宣入朝。刘义宣预感不祥,起兵进攻建康,又是一场内战。结果,刘义宣的叛军被刘骏打败,刘义宣和他所有的儿子全被刘骏杀掉。刘骏平定叔父刘义宣叛乱后,迅速腐败,极度淫乱。其六弟竟陵王刘诞(字休文)在民间威望甚高,刘骏“深忌之”,将他从南徐州刺史调任为南兖州刺史,镇广陵。刘诞担心刘骏来杀他,做了一些修城、聚粮之类的准备。刘骏抓到把柄,认为他是为谋反做准备,“遣兵袭之”,刘诞被杀。不久,刘骏又杀掉了另外四个弟弟。刘骏靠一把杀人刀,支撑了他的皇帝宝座十年。

刘子业荒淫残暴引发严重内乱:

刘骏死后,长子刘子业继位,史称前废帝。刘子业的荒淫残暴罄竹难书。他自己荒淫到强占姑母为嫔妃的地步,为姐姐山阴公主刘楚玉配了三十位面首,强令叔伯兄弟之妻和自己的姐妹聚集在堂上让左右臣下集体污辱她们等等,朝中正直大臣无不切齿,尚书令柳元景谋划废掉他,改立江夏王刘义恭(刘裕第五子、刘子业叔祖父)为帝。消息走漏,刘子业先把刘义恭和他的四个儿子、尚书令柳元景和他的八个儿子全部杀掉。八十高龄的名将沈庆之也被杀掉。还杀掉了两个弟弟刘子鸾、刘子师。不仅如此,他又担心封王在外的几位叔叔(湘东王刘彧、建安王刘休仁、山阳王刘休佑)举兵谋反,把他们都召回建康拘禁起来。他觉得湘东王刘彧威胁最大,把他像猪一样关在烂泥牢里,用猪食喂他。刘子业杀人越多,疑心越重。他想起祖父宋文帝刘义隆是排行老三、父亲宋孝武帝刘骏也是排行老三,他怕三弟晋安王江州刺史刘子勋(年仅十岁)篡位,准备杀掉他。结果把代表刘子勋掌权的长史邓琬逼反了,从江西起兵,进攻建康,讨伐刘子业。由于刘子业作恶太多,满朝恐怖。从江西起兵的邓琬还没有打到建康,刘子业已被主衣(负责皇帝衣着器玩的官员)寿寂之杀掉了。寿寂之的幕后谋主是刘子业几次想杀而没有杀成的叔父始安王刘休仁。刘休仁拥立其兄湘东王刘彧(字休炳)继位,是为宋明帝。这样,皇位从侄辈(“子”字辈)转回到了叔辈(“休”字辈)手中,侄辈们就不干了。代表刘子勋起兵的邓琬进军到半路,听说刘彧夺走了皇位,回寻阳扶立刘子勋称帝。于是,叔侄两党引发了一场大规模内战。一方是以刘彧为首的叔党(“休”字辈,宋文帝刘义隆的儿子们),另一方是侄党(“子”字辈,以刘子勋为首的宋孝武帝刘骏的儿子们)。双方都是封在各地的“王”,手中都有兵,打得天昏地暗。交战结果,刘彧为首的叔党打败了刘子勋为首的侄党。刘彧把刘子勋的十几个兄弟(二哥刘骏的所有儿子)全部杀掉。刘彧又担心其他兄弟与他争立,又把帮助他打败刘子勋的五位兄弟杀掉了四位,最后只剩下一位最没有本事的弟弟江州刺史刘休范。刘彧靠一把杀人刀支撑了皇帝宝座八年。

刘休范争立之乱:

宋明帝刘彧死后,十岁的长子刘昱继位,史称后废帝。刘昱仅存的一位叔父江州刺史刘休范,对刘骏、刘彧两位皇兄乱杀亲兄弟的怨恨长期积压在心底,这时突然爆发,起兵进攻建康,想从侄子刘昱手中夺取皇位。这时出现一位重要人物:萧道成。萧道成是刘宋朝廷的右卫将军,他站出来维护皇统,领兵反击刘休范叛军。萧道成是有些军事谋略的,他率领主力占据建康城郊的沿江要点,然后布置自己的两位部将黄回、张敬儿向刘休范诈降。刘休范中计,被擒杀,叛军瓦解。

刘景素争立之乱:

后废帝刘昱年幼无知,却“狂凶失道”;权臣杨运长、阮田夫等专权。这时,宋文帝的儿子(“休”字辈)都已被杀光,宋文帝孙子辈中年龄最大的是后废帝刘昱的堂兄、南徐州刺史刘景素。随着后废帝刘昱“狂悖日甚,朝野并属心景素”(《宋书·文九王传》)。权臣杨运长、阮田夫和后废帝刘昱的生母陈氏家族,深感刘景素对他们形成了严重威胁,多次谋诛刘景素,刘景素竭力否认自己有不轨之心。杨运长、阮田夫等人设下陷阱,制造“京都已乱”的假消息,刘景素果然中计,在京口起兵。萧道成指挥官军反击,攻陷京口,刘景素被杀,叛乱平定。

萧道成主持平定了刘休范和刘景素两次叛乱,地位直线上升,掌握了朝政大权。元徽五年(公元477年),萧道成与袁粲、褚渊等人共谋,杀掉了“狂凶失道”的后废帝刘昱,扶立刘昱的弟弟、十一岁的安成王刘准继位,是为宋顺帝。其后,萧道成又指挥平定了荆州刺史沈攸之等人的多次叛乱和谋反,被封为齐王。第三年,萧道成仿效当年刘裕篡晋建宋的办法,逼迫年幼的宋顺帝刘准禅让帝位于他。

萧道成称帝那一天,命亲信王敬领兵入殿,小顺帝刘准吓得钻到佛盖底下不肯出来。最后皇太后出面,把小顺帝从佛盖底下叫了出来。小顺帝哭着问:“今天是不是要杀我?”王敬对他说:“不杀不杀,让你搬到别的宫里去住。你们刘家当年取代司马氏王朝,也是这样的。”小顺帝哀哀地哭着说“愿后身世世勿复生天王家”,引得“宫中皆哭”,“百官雨泣”(《资治通鉴·齐纪一》)。宋顺帝被废为汝阴王,不久被杀。

刘宋朝传八帝,历五十九年。

齐——萧鸾篡位之乱

南朝第二个小朝廷南齐,开国之君齐高帝萧道成,原籍兰陵(今山东苍山西南),相传为萧何二十四世孙,其先辈在东晋初年避乱南渡,侨居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萧道成在刘宋军队中任职近三十年,以军功起家,并“博学有文采”。他称帝后曾自夸:“使我治天下十年,当使黄金与土同价。”(《南齐书·高帝本纪下》)这是他的一句大话,他把治国想得太简单了。有些人打仗是高手,治国却不一定是能手。萧道成接手的刘宋政权是个烂摊子,问题成堆,积重难返,绝对不是短短十年就能彻底改变面貌的。萧道成虽然采取了一些减赋、限官等措施,却没有拿出多少长远打算、治本之策。上天也没有给他十年时间,他称帝后第四年就死了。

他死后,后辈一个不如一个,很快又陷入了新一轮内乱。

南齐的内乱,最突出的是萧鸾篡位之乱。萧鸾是齐高帝萧道成的侄子,从小父母双亡,由萧道成抚养成人。萧道成顾念这位侄子幼年失怙,与自己同起布衣,对他十分器重、信任,称帝后一直委以重任。萧道成驾崩,太子萧赜继位,是为齐武帝。齐武帝萧赜在位十二年而亡,但萧赜的太子早死,由皇太孙萧昭业继位。萧鸾晋爵为大将军、加中书监、开府仪同三司,总揽朝政。萧昭业继位时已经二十岁,发觉萧鸾“有异志”,将他贬往西州(建康城郊的西州城),不让他再问政。萧鸾恐有杀身之祸,领兵攻入皇宫,先把萧昭业杀掉,然后假传皇太后诏令,废萧昭业为郁林王,改立萧昭业之弟海陵王萧昭文。不久,他又废黜海陵王,自己称帝,是为齐明帝。

由于萧鸾不是正统继位,心中始终不踏实。他自己的儿子都小,而他伯父萧道成的儿孙们都已长大,他们当中随便哪一位起来争夺皇位都有理由。萧鸾天天夜里做噩梦,怎么办?杀!伯父齐高帝萧道成对他恩重如山,管不了这许多了,萧道成的十九个儿子已经杀得只剩下八个了,萧鸾又把他们杀掉了七个,仅萧道成的次子萧嶷一人“漏网”。堂弟齐武帝萧赜的二十三个儿子已被杀掉了七个,还剩下十六个,有的还是不满十岁的孩子,统统杀光,一个不剩。这就是篡位而立的齐明帝萧鸾,噬杀成性。

萧鸾在位四年就死了,太子萧宝卷继位,史称东昏侯。东昏侯萧宝卷荒淫、奢侈、无知,视百姓如草芥,把治国当儿戏。他外出游玩,以观部下围抢百姓为乐,来不及逃跑的临盆产妇、老年僧人都被杀掉。他大造宫殿,穷极奢华,老百姓不堪重负。他任意处死重臣老将,搞得人人自危,逼得各地封王重吏纷纷造反。江州刺史陈显达是讨伐北魏时的主要将领之一,被逼反,从江州起兵攻到建康,兵败而死。豫州刺史裴叔业,更是当年抗击北魏军队建立过赫赫战功的一员名将,也被逼反,以寿阳举城投降北魏。朝廷派平西将军崔慧景前去讨伐裴叔业,崔慧景领兵到达广陵,却突然转过身来进攻建康,被豫州刺史萧懿打败,崔慧景被俘,杀掉。在一片混乱中,雍州刺史萧衍在襄阳起兵,拥立萧鸾第八子萧宝融在江陵称帝,是为齐和帝。萧衍领兵继续东下,围攻建康,东昏侯萧宝卷被城中乱兵所杀,死时十九岁,南齐灭亡。“齐季告终,君临昏虐,天弃神怒,众叛亲离”(《梁书·武帝本纪下》)。

齐朝传七帝,历二十四年,是南朝寿命最短的王朝。

梁——侯景之乱

南朝第三个小朝廷萧梁,与南齐同脉同姓。梁武帝萧衍,是齐高帝萧道成的族侄,也是西汉萧何的后裔,“汉相国何之后也”(《梁书·武帝本纪上》)。南齐时,萧衍封梁王,任雍州刺史,驻襄阳。

萧衍是在南齐内乱中乘势崛起的。萧衍谋取帝位的手段也不“温和”。南齐中兴二年(公元502年)正月,萧衍迎齐和帝萧宝融从江陵移驾建康。萧衍封梁公,赐九锡;二月,晋封梁王。萧衍计杀齐明帝诸子,东昏侯弟萧宝寅投奔北魏。四月,齐和帝萧宝融禅位于萧衍。萧宝融封为巴陵王,不久被杀。萧衍称帝后改国号为梁,史称萧梁。

梁武帝萧衍是南朝比较有名的皇帝,在位长达四十八年(公元502—549年),史书中称他“博学多通,好谋略,有文武才干,时流名辈咸推许焉”(《梁书·武帝本纪上》)。他吸取宋、齐两朝宗室互相残杀而亡的教训,注重协调宗族关系,同时也重用一些寒门出身的优秀人士。朝廷上层关系逐步得到缓和,促进了政局稳定;政局稳定,又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三四十年,斯为盛矣。自魏、晋以降,未或有焉”(《梁书·武帝本纪下》)。在长期战乱之中,梁武帝治理下的梁朝百姓能过上三四十年稳定繁荣的日子,人们的欣喜之情是不言而喻的。

梁武帝萧衍更大的历史功绩是在文化建设方面。他尝制“九流常选”,立国学,置五馆(五馆生不限门第),信佛教,擅长音乐、诗赋、书法。

梁武帝的太子萧统——昭明太子的文名更大,“于时东宫有书几三万卷,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梁书·昭明太子传》)。

然而,梁武帝萧衍晚年糊涂,他崇信佛教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不仅自己出家奉佛,让大臣为自己赎身,还广建寺院,劳民伤财,在处理朝中重大问题上随心所欲,结果招来了侯景之乱这场本可避免的大灾祸,导致萧梁王朝迅速走向灭亡。

侯景降梁:

侯景本来是北朝东魏的一名地方大员。当时的北魏已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萧梁太清元年(公元547年),东魏丞相高欢病重,高欢的儿子高澄召“拥兵十万,专制河南”的东魏司徒、河南道大行台侯景入朝。侯景早怀反叛东魏之心,对高澄召他入朝“虑及于祸”,起兵反叛东魏。侯景先遣使向西魏递送了降表,但西魏丞相宇文泰对他“纳而不信”,侯景转投南朝,向梁武帝求降。梁朝的大臣们都反对接纳侯景,但梁武帝认为侯景来降,正可以借此统一中原,接纳了侯景,封侯景为大将军、河南王。下半年,梁武帝就命令侯景带兵北伐,攻打东魏。

梁武帝在处置侯景来降这件事上,至少有三条重大失误:其一,他贸然接受侯景这样朝三暮四的人来降,不慎重。其二,侯景来降不久就命令他带兵北伐攻打东魏,更显草率。其三,他同时命令自己的侄子萧渊明领兵攻打彭城,企图让他配合侯景以“两军夹攻东魏”而灭之,太天真了!

梁武帝的侄子贞阳侯萧渊明是个庸碌无能之辈。他奉命进攻彭城,领兵抵达离彭城还有十八里的寒山,停下。东魏派遣慕容绍宗领兵前来救援彭城,双方交战在即。萧渊明的部将羊侃向他建议,应该乘慕容绍宗立足未稳,迅速向他发起进攻。萧渊明不理,当晚喝酒,大醉。慕容绍宗向梁军发起突然袭击,萧渊明“醉不能起”,当了东魏军的俘虏。

侯景叛梁:

东魏的慕容绍宗收拾了东路的萧渊明,立即进攻西线的侯景。但慕容绍宗在涡阳被侯景打败,退守谯城,与侯景相持。南朝萧梁太清二年(公元548年)正月,侯景因军粮吃尽,兵败,率残部渡淮向南,袭占了梁朝的淮南重镇寿阳。梁武帝顺水推舟,封侯景为南豫州牧。这时,侯景要试一试梁武帝对他的信任度究竟有多高,派人冒充东魏“使者”,给梁武帝送去一封假信,表示愿意用贞阳侯萧渊明交换侯景。梁武帝中计,让“使者”带回复信说,“贞阳旦至,侯景夕返”。侯景摸到底细,在寿阳起兵反梁。梁朝内部出现叛徒,临贺王萧正德秘密接应侯景南渡长江,攻入梁朝首都建康。

梁武帝被侯景困死台城:

侯景攻占建康之后,把梁武帝萧衍围困在台城(建康城中之城,皇宫所在地),里面地方很小,侯景有意让大量建康难民拥入台城,只许进不许出。不久,台城内粮尽。太清三年(公元549年),梁武帝被侯景叛军困死在台城。侯景扶立梁武帝的太子萧纲继位(简文帝),成为侯景手中的傀儡,梁朝名存实亡。

侯景被杀:

湘东王萧绎和他手下的两员大将王僧辩、陈霸先举兵北伐,攻入建康,讨伐侯景叛军。侯景兵败,逃至海上,被羊侃之子羊鹍杀掉。至此,持续四年之久的侯景之乱被平定。

梁朝大乱:

持续四年之久的侯景之乱,把梁朝折腾得完全乱了套。梁武帝被困死在台城的消息传出后,萧姓子弟纷纷自立称帝。(一)梁武帝第八子益州刺史萧纪在益州自立为帝;(二)梁武帝第七子湘东王萧绎在江陵称帝(梁元帝);(三)梁武帝之孙雍州刺史萧詧不服,投降西魏,引来西魏军队攻陷江陵,俘杀梁元帝萧绎,西魏扶立萧詧在江陵称帝;(四)萧绎被西魏俘杀后,他属下的两员大将王僧辩和陈霸先拥立萧绎十三岁的儿子萧方智在建康称帝,是为梁敬帝。(五)这时东魏已被北齐取代,王僧辩不顾陈霸先竭力反对,在北齐拉拢下,决意接纳在侯景之乱中被东魏俘虏的梁武帝侄子萧渊明回建康称帝,充当北齐的傀儡,改立萧方智为皇太子。这样,梁朝就出现了“五帝并立”的混乱局面。

侯景之乱的严重后果:

第一,侯景叛军所到之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大量人口流离失所,难民塞道,百姓苦不堪言。第二,西北方向,西魏乘机攻占了梁州、益州、襄阳、江陵等长江中上游战略要地;东北方向,东魏(北齐)先后攻占了长江下游和江淮间大片土地。从此,南朝控制的区域大大缩小,实力江河日下。第三,平定侯景之乱的两位领军人物王僧辩和陈霸先不久就产生分裂,直接导致梁朝崩溃。由于王僧辩不顾陈霸先竭力反对,迎回萧渊明称帝(萧渊明称帝未果,不久因背部生疽病死);陈霸先袭杀王僧辩,扶立梁敬帝萧方智复位。

南朝萧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梁敬帝萧方智禅位于陈霸先,梁朝宣告灭亡。

南北朝对峙了一个半世纪,侯景之乱成为一个转折点。南北平衡被打破,南朝萎缩,北朝强盛,这一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梁朝传四帝,历五十五年。

陈——继位内乱

南朝第四个小朝廷陈朝,开国之帝是陈武帝陈霸先。陈霸先原籍颍川(今河南禹州),祖上于西晋末年南渡避乱,侨居吴兴(今浙江湖州)。他先在广州刺史萧映手下任参军,因功升任振远将军、西江督护等职。侯景之乱中,广州刺史元景仲曾与侯景暗中勾结,陈霸先杀掉元景仲,领兵北上讨伐侯景。陈霸先的行动得到了湘东王萧绎的大力支持,任命他为持节、明威将军、交州刺史,与萧绎手下的另一名大将王僧辩会师湓城(今江西九江),共同北上,进军建康,打败了侯景叛军。

陈霸先扶立梁敬帝萧方智复位后,东线的北齐派十万大军南渡长江,进攻建康,被陈霸先打败。陈霸先又在西线打败了北周军队对巴陵的进攻。陈霸先的功劳无人能比,被封为陈公,又晋爵为陈王。第二年,陈霸先就取代梁敬帝萧方智称帝,成为陈朝的开国之帝。

陈霸先称帝之初,危机四伏,政权不稳。梁朝湘州刺史王琳,割据湘、郢、江三州(今长沙、武昌、九江),拥立梁元帝萧绎之孙萧庄为帝,并勾结北齐对抗陈霸先政权。同时,侯景之乱使江南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心极不稳定,江南豪强纷纷割据称雄,内战四起,陈霸先仅能直接控制建康周围地区。

陈霸先称帝仅两年就病死了。当年西魏攻陷江陵时,把他的儿子陈昌抓走后一直没有放回,只能由侄子陈蒨继位,是为陈文帝。陈文帝是比较有作为的,他面对严重危局没有退缩,全力拼搏,捍卫了陈王朝的存在。陈文帝全力出击,打败了王琳和北齐联军,收复了江、郢二州,使局势得到初步稳定。正当陈文帝同王琳和北齐联军奋力交战时,北周军队乘虚侵占了长江中游的江南重地湘州。陈文帝又掉转身去,将北周军队打败,收复了湘州。对于江南的地方豪强割据势力,陈文帝采取两手,能拉则拉,能剿则剿。陈文帝在位八年,艰难地重新统一了长江以南、蜀地以东地区。

陈文帝死后,其子陈伯宗继位(陈废帝)。伯宗幼弱,由其叔父、陈文帝的弟弟陈顼辅政。三年后,陈顼废伯宗自立,是为陈宣帝。

陈宣帝在位十四年,曾派遣大将吴明彻领兵北伐,攻克寿阳,活捉了叛逃北齐并任北齐扬州刺史的王琳,将他杀掉,收复了淮南,使陈朝的国力有所回升。

陈宣帝共有四十二个儿子,长子陈叔宝立为太子,二子陈叔陵封为始兴郡王,四子陈叔坚封为长沙王。陈宣帝死后,这三个儿子上演了一出争立闹剧。陈宣帝尸体入殓时,陈叔宝跪地号哭,陈叔陵抽出刀来,从背后对准陈叔宝后脖子砍了一刀,陈叔宝当场昏死过去。陈叔宝的奶妈吴氏死命拽住陈叔陵的胳膊,陈叔坚上前反剪陈叔陵双手,用自己的长袖将他绑在柱子上。陈叔陵挣脱,逃进东府城,赦免犯人千余人,发给装备,据城自守。太子陈叔宝被砍了一刀,已经不省人事。陈叔坚与母后商量后,命令卫将军萧摩诃率领几百名士兵攻打东府城。陈叔陵派人给萧摩诃送来歌女,并转告他说,如果能站在自己一边,事成后可以让他当宰相。萧摩诃将计就计,回话说:“王派心腹来,方可从命。”陈叔陵立即派了两位心腹将领戴温、谭骐前来。萧摩诃将二人擒获处斩,率领兵将提了二人首级进攻东府城。陈叔陵将七名妃妾杀死投入井中,自己带了几百名士兵准备北逃去隋(这时隋已取代北周),半路上被萧摩诃的士兵追上杀掉。

陈叔宝缠着脖子继承了皇位,他就是经常被提到的陈后主。陈后主在历史上“有名”,并不是因为他有什么治国之才,而是因为他酷爱美女、诗词、歌舞、狎客、酒。这位后脖子挨过一刀的主儿,一点也不懂得如何珍惜自己死里逃生才到手的政权,经常邀请一些宠臣亲信通宵达旦地夜宴歌舞,赋诗弄曲,不理朝政。百官奏折都由宦官察脱儿、李善度拿到后宫去奏报。陈后主经常把艳冠群芳的张贵妃抱坐在膝上,与她共同决事。各级官吏欺上瞒下,横征暴敛,贪赃枉法。陈后主浑然不知黎民百姓的悲苦怨恨,仍在醉生梦死中吟唱他的《玉树后庭花》,陈王朝很快就走上了末路。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是唐朝诗人杜牧的两句诗,说的就是陈后主。陈朝祯明三年(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命次子晋王杨广统率的五十万大军攻破建康,陈后主和两位妃子藏在一口井里,被隋军士兵发现抓住,押往长安,陈朝灭亡。

陈朝传五帝,历三十二年。

陈后主押往长安后,隋文帝没有杀他,封他为长城县公,又活了五年,死于洛阳,死时四十二岁。

南朝(宋、齐、梁、陈)的历史也到此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