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十国战争

十国战争(大战没有,小战不断)

十国战争简介

十国战争:五代时期的十国,由唐末藩镇割据演化而来,其中九国在南方,他们都庆幸长江天堑隔断了中原战火,南方富庶,搜刮无优,老百姓的日子也比中原好过一些。因此,十国战争总体上来说,十国之间无大战,小战也不断。

十国战争过程分析——

一、吴

中国历史上曾先后出现过七个吴国。五代十国时期的吴国,为唐末藩镇割据人物杨行密所建,都广陵(今江苏扬州),杨行密曾参加过黄巢起义,在作战中被唐军俘虏,留在庐州刺史手下当州兵,因战功升为牙将、庐州刺史。后在江淮一带藩镇混战中逐步夺得优势,占据扬州,拜淮南节度使,从此割据江淮。唐昭宗天复二年(公元902年),朝廷封杨行密为吴王。他在位期间注意选贤任能,招集流散人口,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使江淮地区经济得到较快复苏。

唐天祐二年(公元905年),杨行密死后,吴国政局逐渐被部将徐温所控制。徐温,海州朐山(今江苏连云港)人,早年“贩盐为盗”出身,后来应募至杨行密帐下当州兵。此人足智多谋,屡立战功,为杨行密手下“三十六英雄”之一,逐步升至知兵马使、右衙都指挥使。杨行密死,他与左衙都指挥使张颢联合拥立杨行密长子杨渥继立。三年后,张颢杀掉杨渥,准备投奔后梁。徐温对张颢说:“此去梁国,往复三千里,不月余事不成,军国未有主,无主将乱,不如有所立,徐图其事。”(《旧五代史·僭伪列传·李昪传》)张颢同意,两人又主持拥立杨渥之弟杨隆演为吴王。徐温先用这一手把张颢稳住,但转眼就把他杀了。吴王杨隆演任命徐温为常州刺史、检校司徒。徐温自己留在广陵掌控朝政,让养子徐知诰去常州代行刺史。后梁乾化元年(公元911年),宣州(治今安徽宣州)发生叛乱,被徐温带兵平定。杨隆演加授徐温内外马步都指挥使等一大串职务。此后,徐温出镇润州(治今江苏镇江),把儿子徐知训留在广陵杨隆演身边“知政事”,为养子徐知诰谋得昇州(治今江苏南京)刺史之职。这样,广陵、润州、昇州,三点连成一线,吴国政局全在徐温掌控之中。吴国大将朱瑾由于不满徐温父子专权并排挤自己,设计杀掉徐温之子徐知训,然后自杀。徐温立即让养子徐知诰顶替儿子徐知训这一空缺,继续到杨隆演身边“知政事”。后梁贞明五年(公元919年),徐温在广陵拥立杨隆演为天子。这样,吴王杨隆演就成了吴帝。

后梁贞明六年(公元920年),杨隆演驾崩。徐温正在金陵监造舰船、创建水军,他自金陵驰归扬州,“夜入广陵,议有所立”。这时流言四起,传说徐温要篡位。徐温怒斥流言道:“若杨氏无男,有女当立矣,无得异议!”遂迎立杨行密幼子杨溥继承吴国帝位,是为吴睿帝。徐温任大丞相,养子徐知诰任镇海军(今江苏南京)节度使、润州刺史。从此,徐氏父子“中外共专其国,杨氏主祭而已”(《旧五代史·僭伪列传·李昪传》)。

徐温生前专权颇受非议,但后人对徐温执政治国却给予了良好评价。他自奉节俭,立法度,禁强暴,举大纲,少用兵,劝农桑,使吴国军整民安。徐温死后,养子徐知诰继承大丞相位,执掌吴国朝政大权。吴国占有今安徽、江苏、湖北、江西部分地区,共二十九州。

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吴国大丞相徐知诰逼迫吴国末代君主睿帝杨溥禅位,篡吴建唐,史称南唐。

吴国传四主,共三十六年,被南唐篡代。

二、吴越

吴越是唐末藩镇割据人物钱镠所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钱镠原是一位私盐贩子兼海盗头子,唐末乱世,从董昌抵御黄巢起义军,任杭州刺史。后任镇海、镇东节度使等职。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朱温封钱镠为吴越王,拥有今浙江全境及江苏部分地区,共十三州。吴越同吴国相邻,吴越人少国小,但军队的战斗力却比吴国强。吴国与吴越国之间有过几次交战:

苏州之战:

苏州是古代吴国的故都,五代时却被浙江吴越国攻占,吴国一直耿耿于怀。吴越王钱镠担心吴国进攻,遣使至汴京,鼓动后梁攻取吴国淮南。吴国得到消息,先发制人进攻苏州,想把苏州重新夺回。吴越国一面死守苏州,一面派兵进攻吴国的常州,以分散吴国的兵力。经过八个月交战,吴军失利。

湖州之战:

湖州是吴越国属地。但湖州两任刺史高澧、钱镖因内乱、内斗,先后举州归降吴国,吴越国先后派兵平定。此后,吴越王钱镠派儿子钱元瓘长期镇守湖州,保住了湖州。

常州之战:

后梁乾化三年(公元913年)三月,吴国行营招讨使李涛领兵两万攻打吴越国临安,吴越王钱镠派儿子湖州刺史钱传瓘领兵反击,大败吴军,李涛被俘。九月,钱镠又派儿子钱传瓘、钱传璙、钱传瑛领兵攻打常州,报复吴国(《资治通鉴·后梁纪三》)。吴军反攻,把吴越军打退。吴国许多将领主张乘胜进攻吴越,但吴国大丞相徐温坚决反对,他竭力主张两国息兵休战,发展生产,保境安民。

吴越国传五主,共七十二年,被北宋太宗赵匡义威服,取消国号。

三、前蜀

前蜀是唐末藩镇割据人物王建所建,都成都。王建,今河南舞阳人,年轻时偷驴贩盐,后来入忠武军当兵。黄巢攻入长安,唐僖宗逃往四川,忠武军派八千兵入川勤王,每一千人有一位部头,王建是八部头之一。后来,他被宦官杨复恭清理出禁军,出任利州(今四川广元)刺史。在唐末藩镇混战中,他逐个击败四川地方头目,自称西川节度使,成为独霸四川的割据势力。唐昭宗天复三年(公元903年),封为蜀王。唐哀帝天祐四年(公元907年),唐朝灭亡,朱温篡唐建后梁。王建在四川称帝,建蜀国,史称前蜀。辖有四川、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共四十六州。

后唐攻灭前蜀:

前蜀开国之君王建死于五代后梁贞明四年(公元918年),幼子王衍继位。王衍不问政事,广筑亭台楼阁,终日与狎客宫女饮酒作乐,荒淫无度;宦官宋光嗣等专断朝权。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消灭后梁、建立后唐之后,岐王李茂贞、楚王马殷、荆南节度使高季兴、吴越王钱镠、闽王王审知,都分别遣使或亲自至洛阳朝见李存勖,表示臣服后唐。唯独吴国、前蜀两国没有任何表示。荆南节度使高季兴亲自来洛阳朝见后唐庄宗李存勖时,李存勖知道荆南同时向吴和前蜀两国纳贡,就问了他一个问题:“朕欲用兵于吴、蜀二国,何先?”高季兴富有心计,回答道:“吴地薄民贫,克之无益,不如先伐蜀,蜀土富饶,又主荒民怨,伐之必克。克蜀之后,顺流而下,取吴如反掌耳”(《资治通鉴·后唐纪一》)。高季兴这样回答的用意是:第一,蜀道艰险难取,他却建议李存勖先攻前蜀,让他去啃块硬骨头试试;第二,如果后唐从陆地攻吴,必经荆南境内,荆南肯定遭殃。如果后唐能攻下前蜀,再想攻吴,必走水路,顺长江东下,荆南受损的几率就大大减少。但他说吴国“地薄民贫”,显然是在撒谎。李存勖也没有细琢磨,取其大意,觉得这主意不错,挺高兴地说:“好!”于是,李存勖定下决心:先攻前蜀。

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九月至十二月,李存勖以儿子魏王李继岌为西川四面行营都统,枢密使郭崇韬为东北面行营都招讨使,统帅六万大军征前蜀,仅用七十天时间就把前蜀灭了。高季兴听到后唐灭蜀的消息,正在吃饭,一失神,筷子落地,感叹道:“老夫之过也。”梁震安慰他说:“不足忧也。唐主得蜀益骄,亡无日矣,安不知其不为吾福”(《资治通鉴·后唐纪三》)。后来的事实证明,梁震的眼光很厉害,他对局势走向的预测十分准确。灭蜀大功臣郭崇韬尚未回朝,就被诬告“谋反”,被李存勖儿子李继岌冤杀在四川伐蜀前线,后唐灭亡的信号已经出来了。

前蜀传二主,共十九年,被后唐所灭。

四、闽

闽是唐末王潮、王审知兄弟所建,都福州。王氏兄弟是今河南固始人,祖上世代为农。王潮原为本县小吏,黄巢起义军将领王绪,率部攻破固始县城,王潮被招募为军正,其弟王审知也一起参加了黄巢起义军。

唐僖宗光启元年(公元885年),王氏兄弟随王绪部众至漳州。王潮发动兵变,联合诸将囚死王绪,由他取而代之,归降唐朝。翌年,王潮率众攻克泉州。唐朝任命王潮为泉州刺史。唐昭宗景福二年(公元893年),王潮率众攻入福州,并先后攻占闽中五州,唐朝任命王潮为福建观察使。唐昭宗乾宁三年(公元896年),唐朝在福州建立威武军,任命王潮为威武军节度使。

王潮死后,其弟王审知继任威武军节度使、福建观察使。后梁灭唐后,朱温封王审知为闽王。王审知在位期间,治闽有方。选良吏、省刑罚、减赋役、立学校,发展海上贸易,经济文化得到发展,闽国国小而民安。

闽国内乱:

王审知死后,诸子争立。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长子王延翰继位,是为闽嗣王。第二年,王审知次子王延钧与养子王延禀起兵杀掉王延翰,王延钧自称留后。第三年,后唐封王延钧为闽王。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王延钧在福建称帝,国号闽,改元龙启,定都长乐(今福建福州)。三年后,王延钧被儿子王昶所弑,王昶继位,是为闽康宗。王昶好巫术,极侈靡。禁军将领朱文进、连征遇发动兵变,杀死王昶。王昶叔父、王审知第二十八子王延羲(后改名王曦)继位。后晋天福八年(公元943年),王延羲之弟王延政在闽北建州(今福建建瓯)称帝,另立国号殷(后来也称闽)。南北二闽,兵火相交,百姓遭殃。

闽国传六主,共三十七年,为南唐所灭。

五、南汉

南汉是唐末藩镇割据人物刘隐之弟刘(初名刘岩)所建,都广州。刘隐祖籍今河南上蔡,祖父在广州经商,父亲刘谦任封州(治今广东封川)刺史。刘谦死后,刘隐袭父职。唐末,受中原藩镇混战影响,岭南发生叛乱,抵制朝廷派往广州的岭南东道节度使李知柔上任。刘隐支持朝廷,杀将平叛,迎接朝廷命官李知柔上任,刘隐的地位也得到提升。岭南东道最后一任节度使刘彦若死后,朝廷已无力控制岭南,刘隐被部众推为岭南东道节度使,从此割据岭南。朱温灭唐建后梁,刘隐表示臣服,被任命为清海军(治今广州)节度、安南都护,封大彭王(一说南海王)。他割据岭南期间,优待中原战乱中遭贬和南下避难的仕宦,延揽人才。

刘隐死后,其弟刘称帝,国号越。翌年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占有广东、广西共四十七州。

南汉内乱:

后晋天福七年(公元942年),刘死,其子刘玢继位。两年后,被弟刘洪熙所杀。刘洪熙篡位后改名刘晟,他怕众人不服,“乃益峻刑法以威众”。他为了保住帝位,竟把十四个弟弟统统杀光,“数年之间,宗族殆尽”(《旧五代史·僭伪列传·刘晟传》)。

南汉在岭南的残暴统治:

南汉政权在岭南实行的野蛮残暴统治,骇人听闻。刘是一位“生性残暴,喜杀人,弄酷刑”的人物。灌鼻、割舌、支解、刳剔、炮炙、烹蒸、水狱等各种惨无人道的酷刑遍及南汉全国官府监狱。他的两个儿子先后称帝后,残暴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的残暴统治,激起了岭南百姓的强烈反抗。后晋天福七年(942年)七月,爆发了张贤遇领导的博罗(今广东博罗)农民起义,先后攻克循州、潮州、惠州,一路上攻打官府,烧毁官衙,开仓济贫,严惩贪官酷吏。队伍迅速发展到十多万人,翻越大庾岭,进入南唐境内的虔州(今江西赣州西南)。第二年十月,被南唐军镇压,起义失败(参见沈起炜著:《五代史话》)。

南汉传四主,共五十五年,被北宋所灭。

六、荆南

荆南又称南平,是后梁荆南节度使高季兴所建,都江陵。高季兴,祖籍河南陕州,少年时为汴州富豪李让养子。后梁灭唐后,高季兴任荆南节度使。朱温死后,他谋求割据自立。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李存勖封他为南平王,都于江陵。荆南立国较晚,疆域仅有荆州(治今湖北荆州)、归州(治今湖北秭归)、峡州(治今湖北宜昌),十国中最为弱小。高季兴奉行“左右逢源”的小国生存策略,先后臣服于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也曾向吴国和前蜀纳贡。主要目的是竭力避免战争,使荆南在狭缝中求得生存。

荆南传五主,共四十年,被北宋所灭。

七、楚

楚是唐末藩镇割据人物马殷所建,都长沙。马殷是河南鄢陵人,唐末黄巢起义时,他曾在秦宗权军中当小将。藩镇混战中,他夺得淮南。后被杨行密击败,逃往洪州,又在江西聚众数万。唐昭宗乾宁三年(公元896年),湖南节度使刘建锋被部将所杀,马殷被推举为湖南节度使。马殷陆续攻占湖南全境,又攻占桂管五州(今广西、贵州部分地区)。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朱温封马殷为楚王。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明宗李嗣源封他为楚国王。占有今湖南、广西二十三州。

楚国传六主,共四十五年。后周广顺元年(公元951年),为南唐所灭。

八、后蜀

后蜀是后唐西川节度使孟知祥所建,都成都。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孟知祥任成都尹、西川节度使。后来他兼并东川,后唐明宗李嗣源封他为蜀王。后唐闵帝应顺元年(公元934年),孟知祥称帝,国号蜀,史称后蜀。孟知祥死,三子孟昶继位。契丹攻灭后晋,后晋雄武军(治今甘肃天水)节度使何重进以秦、成、阶三州归附后蜀。孟昶又派兵攻取凤州,全部占有前蜀之地。孟昶生活奢靡之极,尿壶也饰以珍宝。

后蜀传二主,共三十二年。北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宋军入蜀,孟昶奉表出降,后蜀亡。孟昶被俘后死于开封。

九、南唐

南唐是徐知诰(李昪)篡吴所建,都金陵(今南京)。徐知诰,今江苏徐州人,少年时无家可归,流落濠、泗间(今安徽凤阳至江苏盱眙一带),初被杨行密收留,后来被徐温收为养子。徐温死后,他继任吴国大丞相,掌控吴国朝政。

徐知诰为了篡吴自立,杜撰自己是唐玄宗第六子永王李璘之后。说是安史之乱期间,“玄宗幸蜀,诏以璘为山南、岭南、黔中、江南四道节度采访等使。璘至广陵,大募兵甲,有窥图江左之意,后为官军所败,死于大庾岭北,故昪指之以为远祖”。于是他改姓李,名昪(《旧五代史·僭伪列传·李昪传》)。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十月,他逼迫吴睿帝杨溥禅位以自立,改国号为齐,都金陵。三年后,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

李昪称帝后,继承了养父徐温的执政风格,着力刷新政治,减轻税赋,奖励垦荒,使南唐的经济得到很大发展,成为南方第一大国,实力最强。

李昪去世后,太子李璟继位。李璟却懦弱平庸,缺少主见,有时甚至不问国事,宠信冯延巳、冯延鲁、陈觉、魏岑、查文徽等五位佞臣,交由他们处理一切。这五人结党营私,专权国事,被称为“五鬼”。从李璟继位第二年开始,就在这些人的策动下,发动了灭闽、灭楚两场战争。

南唐灭闽之战:

后晋开运元年(公元944年),南唐枢密副使查文徽奏请乘闽国二帝相争之机,出兵讨伐闽北建州王延政。主战派与反战派经过一番争论,李璟同意出兵。查文徽与边镐二将率主力;熟悉福建情况的翰林侍诏臧循率偏师,分两路向建州发起进攻。

这时闽南将领李仁达发动兵变,杀掉了闽南君主王延羲。闽北君主王延政立即派儿子王继昌去镇守福州,闽南也被王延政控制。与此同时,王延政为了抵抗南唐的进攻,速调福州、汀州、漳州、泉州各地兵力增援建州。南唐主将查文徽见势难敌,不战而退;偏将臧循在邵武(今福建邵武)战败被杀。

后晋开运二年(公元645年)二月,南唐向闽北增兵加强攻势,王延政大败,退保建州。闽南将士见王延政兵败,在福州杀死了他的儿子王继昌。王延政失去理智,竟报复性地杀死前来增援闽北的闽南兵八千人。于是,闽南李仁达向闽北王延政开战。

八月二十四日,南唐军攻克建州,活捉王延政。汀州、泉州、漳州均向南唐投降,福建全境基本被南唐控制。闽南李仁达控制的福州成为一座孤城。南唐进攻福州,闽南李仁达向吴越国求救。吴越国感到如果闽国全被南唐占领,吴越国就将处于南唐的三面包围之中,于是果断出兵,水陆并进,驰援福州。

南唐诸将互不服气,没有统一指挥。结果,被吴越与闽南李仁达联军合击打败,南唐军遭受重大损失。

南唐征讨闽国,前后折腾了六年。后汉乾祐三年(公元950年)二月,战争结束,闽国灭亡。南唐为伐灭闽国付出了沉重代价,但福州却落入了吴越国手中。

南唐灭楚之战:

楚王马殷死于后唐长兴元年(公元930年),他留下遗嘱,命诸子兄弟相继。他的儿子很多,直接继位的是次子马希声(楚衡阳王),然后是四子马希范(楚文昭王),第三位是第十五子马希广(楚废王)。在后面排长队的儿子们都等不及了,马希广还没有死,武平军(治今湖南常德)节度使马希萼就发动兵变,杀死马希广,自称楚王。马希萼夺得政权后,实行残暴统治,任意杀戮,纵酒荒淫,不亲政事。后周广顺元年(公元951年)九月,马希萼的同母弟马希崇又发动兵变,把马希萼抓起来,送往衡山县关押,马希崇自称武安军(治今湖南长沙)留后。但马希萼在衡山指挥使廖偃的支持下复出,自称衡山王。这样,楚国就出现了三王相斗的局面:衡山王马希萼、长沙王马希崇、常德王刘言。

这年二月,马希萼派掌书记刘光辅向南唐入贡时,由于刘光辅早就厌恶马希萼的荒淫残暴,曾当面向南唐主李璟密奏道:“湖南民疲主骄,可取也。”当时李璟下不了决心,下半年楚国大乱,南唐遂决定伐楚。南唐派出两路部队:(一)主将边镐率兵一万,自袁州(治今江西宜春)进攻湖南长沙;(二)副将刘仁赡率战船二百艘,从武昌走水路南下,攻取岳州(治今湖南岳阳)。

楚国内乱,已成一盘散沙。当年十月,南唐军顺利占领楚国首府长沙,楚王马希崇向南唐主将边镐投降,“三王”势力全部瓦解。南唐命边镐为武安节度使,安抚百姓,处理善后。马希萼、马希崇及马氏宗族千余人全部被押送金陵,楚国灭亡。刘言漏网,第二年攻取楚国岭北地区,后被部将囚杀。

南唐作为南方第一大国,取得这两场战争的胜利,不算什么奇迹。但是,南唐取得这两场战争的胜利,几乎耗尽了国力,国势趋向衰弱。因此,当北方后周进攻淮南时,南唐最终只能向后周投降称臣。

南唐传三主,共三十九年,后来为北宋所灭。

十、北汉

北汉是五代十国时期唯一在北方的割据政权,都晋阳(今太原)。后周太祖郭威推翻后汉政权后,后汉高祖刘知远弟、河东节度使刘崇不服。他勾结辽国,盘踞晋阳,自立为帝,建立北汉。刘崇尊辽世宗耶律阮为“叔”,自称“侄皇帝”,凡事均禀报辽国。占有今山西中部和陕西、河北部分地区,共十二州。

晋阳这地方,是五代后唐李存勖、后晋石敬瑭、后汉刘知远三代开国之君都担任过节度使的地方,经过长期经营,根基深厚。刘崇盘踞晋阳,与后周长期抗衡。主要战事有三次:

北汉争夺晋州之战:

晋州(治今山西临汾),是山西南部重镇,为后周所占。后周广顺元年(公元951年)二月,刘崇以刘承钧为招讨使,兵分五路,向晋州发动进攻,被后周晋州节度使王晏击退。

九月,北汉又以李存瓌为主将,辽国派兵五万前来增援,刘崇随后亲征,围攻晋州。后周晋州新任节度使尚未到任,临时主持军务的是巡检使王万敢,他与后周禁军将领史彦超、虎捷指挥使何徽二将共同坚守晋州,顽强抗击北汉与辽国联军的进攻。周太祖郭威派王峻率援兵增援晋州。双方激战至十二月,突下大雪,王峻率后周援军渡过黄河,进至晋州以南。北汉与辽国联军粮秣不继,天寒地冻,败退而去。后周军发起追击,北汉与辽国联军惨败,辽军损失大批战马。

北汉争夺高平之战:

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正月,北汉刘崇利用后周太祖郭威病故、养子柴荣周世宗新立之际,又一次联合辽军向山西南部的后周军队大举进攻。刘崇向辽国借得一万骑兵,自率三万步骑向山西南部进发。后周潞州守将李筠前出阻击失利,退保潞州。刘崇率军绕过潞州,直至高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二十里)。

三月中旬,周世宗柴荣亲率大军至高平与刘崇展开决战。刘崇骄狂轻敌,未让辽军参战,亲率北汉军向后周军发起攻击,遭后周军重创。辽军痛恨刘崇骄狂,又见后周军气势正旺,主动撤军北回。刘崇大败,仅率百余骑逃回晋阳。自此,刘崇的气焰被彻底打了下去。

后周进攻晋阳之战:

这是高平之战的继续。刘崇大败逃回晋阳,周世宗乘胜追击,向晋阳发起进攻。四月,后周军苻彦卿部攻占孟县(今山西太原东北),进抵晋阳城下;史彦超部攻取汾州(今山西汾阳),迫降北汉防御使黄希颜;周世宗亲率所部攻辽、沁两州(治今山西昔阳、沁县)未下,但劝降了北汉辽州(治今山西左权)刺史张汉超。四月下旬,北汉宪州(治今山西静乐)、岚州(治今山西岚县)、石州(治今山西离石)及忻州(治今山西忻州)相继向后周军请降。五月,周世宗亲至晋阳城下督战。这时,辽军增援北汉的骑兵进至忻州,被后周军击退。由于晋阳城坚,连攻二十余日未克,周世宗下令撤军。

北汉传四主,共二十九年,被北宋太宗赵匡义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