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关原合战

关原合战(德川幕府前奏曲)

关原合战简介

关原合战:曾有人戏称,关原合战是用不到6小时就决定了日本此后的200年的命运。然而,实际上决定会战胜负的不光是一线的对决与拼杀,更有之前长期的布局与准备、前哨战的激烈较量。决定日本未来命运也不会是那短短的6小时,而是自丰臣秀吉死后的政治博弈与利益纷争。

关原合战过程分析——

庆长三年(1598年),当时日本实际上的统治者“太阁”丰臣秀吉病殁于伏见城中。他的死仿佛将日本政局带回了应仁之乱前那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态势,一场天下的大变局随之展开。各方大名按捺不住寂寞,蠢蠢欲动;存在已久的怨怼、利益的纠葛,都蓄势待发——日本再次陷入了大规模战争的边缘。最终,在庆长五年九月十五日(1600年10月21日),日本东西两方近30路诸侯、近20万大军相会于命运的十字路口——美浓的关原,关原合战就此爆发。结果,让当时所有人和现在很多人大跌眼镜的是,这场决定当时日本政局形势的大战,不到一天就打完了。甚至有人戏称,关原合战是用不到6个小时的时间决定了日本此后200年的命运。

实际上,决定会战胜负的不光是一线的对决与拼杀,还有之前的长期布局与准备,以及前哨战的激烈较量。决定日本200年命运的也不只是那短短的6个小时,而是自丰臣秀吉死后就开始的政治博弈与利益纷争。本文所要讲述的正是这些势力在关原合战前的明争暗斗。

危机丛生的丰臣政权

一切的源头,其实还要从丰臣秀吉去世前说起。丰臣秀吉在晚年对权力拿捏出现较大偏颇,极为强调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为了制衡地方强大的外样大名,他推出三大举措,即太阁检地:清查各个外样大名的领地,最大程度上收取年贡;在各外样大名领地中建立直属丰臣家的藏入地,由秀吉派出直臣进行管理;对各个大名的强势家臣(如龙造寺家的锅岛直茂、上杉家的直江兼续等)进行拉拢,借以控制各大名的内部事务。

以上几条都是对旧制度的极大破坏。封建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封建领主的高度自治,一旦打破了这种自治,就需要在短期内建立起一套完备的制度与之衔接,而且这种体制必须能很好地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在中古时代,受交通通信手段的限制,权力的影响范围是有极限的。像中国这样庞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得有一套完整的交通通信网络(运河、驿站等)和完备的官僚体系作为保障,才能够在正常情况下,较为准确地传递各类信息,较为及时地调度各类资源。日本则一直处于封建社会,各地方壁垒森严,人为地设置了很多障碍,根本无法进行这样的协调。此外,在太阁检地的过程中,丰臣官员行政简单粗暴,对各地年赋定位较高,一旦农民无法上缴,则动辄上刑乃至处死,导致各地暴乱不断。从这个角度看,丰臣秀吉心中构建的政治愿景,对丰臣政权乃至此后的日本社会而言,卓有远见但注定无法实现。

对于丰臣政权而言,最大的挑战者就是德川家康。从战场上看,秀吉一直未能消灭这位宿敌;从织田信长继承人的角度看,秀吉和家康同为信长的臣下,家康还是信长的重要盟友。信长死后,家康对秀吉抱着极大的敌意。秀吉在贱岳之战获胜,夺得织田家主导权;而德川家康以在信浓扩张为契机,与旧敌北条氏和解,甚至联合四国的长宗我部元亲、北陆的佐佐成政、纪伊的杂贺众形成对秀吉的包围网,意欲扼杀秀吉。秀吉本想一举灭掉家康,但因在小牧?长久手战场上失利,又遭受天正大地震的巨大损失,最终只能放弃。他不得不通过外交和家康达成和睦,吞下了无法吞并德川家康的苦果。德川家康也认识到自己虽然能在战场上对抗秀吉,但从战略的角度,特别是资源协调的角度上看,根本无法对抗实力是自身数倍的秀吉,于是只得接受秀吉的条件。

秀吉的统一战争实际上就是对德川家康建立的秀吉包围圈的报复,逐一剪除家康的外交盟友,继续打击家康的势力。家康则转而在丰臣政权内部做大,利用和秀吉的联盟,与奥州的伊达政宗、北条氏政联合,策划出一个大计划:以北条家的坚城小田原城为基础,引诱秀吉大军攻击,然后德川和伊达两军从西方和北方一同出兵,围歼秀吉。谁知秀吉早就通过外交手段令北条家支城投降,而后挥动20万大军一路逼近、包围近乎没有抵抗的小田原城。秀吉之所以对小田原城围而不打,并不断诏令家康和政宗前来参阵,就是因为对家康的阴谋了然于心,这样就能解释小田原城围攻中为何家康迟迟才来参阵,以及为何家康加入秀吉军后,“独眼龙”政宗被吓得身穿丧服、口称死罪参觐秀吉。二者一入阵,北条即降服。

天下人、太阁、关白丰臣秀吉 丰臣政权最大的敌人和支柱——德川家康

此后家康的战略就是依托丰臣,在丰臣内部寻求机会,并维护与传统盟友伊达政宗的关系,确保称霸关东。总之,无论是传统的名分还是现实的实力,家康都是对整个丰臣体系最有力的挑战者。

火上浇油的是,在此前处理“杀生关白”丰臣秀次的问题上,秀吉做得太过了。在丰臣秀赖出生前,丰臣秀吉已经册立养子丰臣秀次为自己的接班人,并将关白之位让渡给秀次,但为了保证自己亲生儿子顺利即位,秀吉屡次找秀次的茬,最终将秀次及其家人连根铲除。作为继承人的秀次周围聚集了很多强力大名,很多人甚至将女儿嫁给秀次,秀吉毫不留情地杀了这些大名的女儿。其实所谓父女情意在那个年代倒还是小事,关键是此事传达出的政治信息令人窒息:秀次已死,你们就是下一批!秀次的这些岳丈、小舅子、朋友非常担心下一个被灭的就是自己。此外,丰臣秀吉的养子不止丰臣秀次一位,小早川秀秋等武将也是秀吉的养子。秀次死了,谁是下一个?为了安全起见,他们都向同时期最强大的大名德川家康靠拢。

另外,以当时武士的思路看,丰臣幕府能不能被称为一个武家政权都不好说。丰臣秀吉既不是源氏后裔,也非平氏子孙,从武士的正统角度看,丰臣家根本无权继承武家正统。虽然秀吉大度地给予武士们各种官职,但在武士看来,这些公卿的头衔远不如一石米粮的俸禄诱人。

秀吉身为关白、太政大臣,可身边的公卿们已经好几个世纪不知道权力的滋味了,只知道出售官爵挣钱。秀吉的政策就是将他们的爵位让给武士,这招致了公卿的不满。

秀吉征讨朝鲜(即文禄?庆长之役),向手下大名许下美好的承诺。结果,各个大名耗费巨大却没有得到任何恩赏。至秀吉死时,日军在朝鲜半岛仍毫无胜利的希望。虽然这次战争确实实现了秀吉削弱各地方大名的愿望,但却导致了丰臣家内部的分裂。秀吉的武将早年追随其东征西讨,风光无限;但随着天下安定,以石田三成为代表的文官地位直线上升,招致以福岛正则为首的武将们的嫉妒。在朝鲜战场上,这种分裂被加剧了。再加上秀吉后院的两位夫人——宁宁和淀君也在明争暗斗。当这两股势力纠缠到一起,就形成了以淀君为核心,聚集了石田三成等文官的文治派(主张通过和谈解决朝鲜问题),和以宁宁为核心,汇聚了加藤清正等武将的武断派。

“杀生关白”丰臣秀次,因为干扰丰臣秀赖即位,被丰臣秀吉满门诛杀

两派的争执,表面上看似乎是简单的争功;实质上,文治派代表的是中央集权势力,而武断派则无明确的政治纲领。在特殊的斗争环境下,各个地方大名不可能支持文治派的中央集权,而武断派由于自身实力不足,很容易被人利用。这一点为随后的大规模内战埋下了伏笔。

庆长三年五月,被文禄?庆长之役搅得心乱如麻的丰臣秀吉被病痛击败。随着病情的加重,秀吉终于明白事态已不可挽回,他也要踏上前往西天的旅程了。面对死亡,他急于巩固并不稳固的丰臣幕府体系,至少自己要在这个方面做最后的努力。

丰臣秀吉至少知道一部分自己死后的后果,于是他加紧建设一个新的体系,这个体系就是五大老—五奉行体制:由德川家康、前田利家、毛利辉元、小早川隆景(他死后改为上杉景胜)、宇喜多秀家五位地方实力派一起辅佐丰臣秀赖,负责决断;负责执行的则是浅野长政、石田三成、长束正家、增田长盛、前田玄以五人,分别负责司法、行政、财政、建设和宗教事务。 (1) 这套体制看似给予德川家康极大的权力,实际上是通过多头政治分散家康的权力,从而达到限制家康一家做大的目的。不仅如此,为了制衡,秀吉还设立了三中老,他们无实际职权,只是负责协调五大老和五奉行。各个大名之间通婚需要由五大老、五奉行裁定后才可进行,这样可以避免各大名相互勾结,而且要求各大名上交誓书。就这样,一种中央和地方双重制约的新体制建立起来。看来只要各位大老不违反对丰臣家的誓约,丰臣家的统治就将长久安定。

但现实告诉我们,誓言是这个世界上最靠不住的东西。丰臣秀吉一生从未把誓言当回事,他统一天下完全是依靠利益和力量。当他即将撒手人寰之际,却突然想起誓言这档子事,多少有些可笑。庆长三年八月十八日(1598年9月18日),秀吉在留下“如朝露般来到世间,如朝露般消失,大阪之事,皆如梦中之梦” 的辞世句后,永远闭上了眼睛。此时日军还在朝鲜战场上节节败退,如果秀吉死亡的消息散布出去,前线的部队士气必将荡然无存,于是五大老和五奉行决定,秘不发丧。葬礼非常简单,只有几个人参加,一代枭雄就这么退出了历史舞台。

秀吉虽死,但在他构建的政权中,斗争并未停息。甚至随着秀吉的身故,丰臣方暂时群龙无首,斗争形势直接升级。

利家和家康的对峙

秀吉刚刚死亡,家康异常激动。在他看来这是一个千古难逢的机遇,天下又开始转动了,丰臣家的天下有可能成为德川“三叶葵”的世间。面对一个千疮百孔的体系,家康要做的只是一步一步地将问题暴露出来,然后就可以慢慢地取而代之。他首先将矛头对准了最为各大名诟病的藏入地制度,将目标定在福原长尧身上。

福原长尧的封地原属于岛津家,是丰臣秀吉标准的藏入地,岛津家早就看身边的这个人不爽。岛津家在朝鲜立下大功,如果不是岛津军奋力阻击,日军主力能否撤回本土都是个问题,岛津家自然属于该赏的行列。但岛津家周围确实没有什么领地能够赐予岛津,于是大家的目光就盯上了福原长尧的领地。

福原长尧说起来也算是个传奇人物,他从丰臣秀吉的小姓开始做起,估计和石田三成关系不错,故而娶了三成的妹妹。此后,此人行事风格和三成越发接近,办事越来越耿直,脑子不转弯,得到了12万石的封地。在庆长之役中,他曾检举小早川秀秋违抗军令,石田三成的裁决是减封(丰臣秀吉死后又补回)。本来武断派就对福原长尧不满,秀赖出生后已成惊弓之鸟的小早川秀秋更视长尧为夺命的阎王,将长尧的检举视为秀吉和文治派要杀他的征兆。可以想到,此刻福原长尧基本处于人皆欲杀的位置。

家康正是钻了这个空子,协同五大老处理封赏岛津家一事,最后做出决定,长尧减封一半,另外6万石加封给岛津,于是各个外样大名皆大欢喜。这个事件无论对于三成自己,还是对于以三成为首的文治派而言,都是个不小的打击。

在重创文治派后,家康丝毫没有放松对丰臣政权的打击,他马上开始婚姻外交,让自己的第六子与伊达政宗的女儿成亲,此外广收养女许配给福岛正则、加藤清正、峰须贺正胜、黑田孝高等人的嫡子。这些婚事根本没有告知五奉行,违反了丰臣秀吉制定的大名不可私自通婚的命令,这是家康的一次挑衅。通过联姻,家康不仅确保了自己在关东的地位,也分化了丰臣秀吉留下的家臣团。

面对家康的咄咄逼人,石田三成等文治派逐渐失去了对局势的控制。此时,秀吉创造的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前田利家开始发挥作用。前田利家很反感家康的“专横”,主动向三成靠拢,同三成一起责问德川家康,要求家康对这些婚姻进行解释。面对资历、声望不在自己之下的前田利家的责问,家康也意识到目前的挑衅有可能造成自己在丰臣系统中被孤立。庆长四年(1599年)二月,他主动与利家、三成交换誓书,表示忠于丰臣秀赖,并且随后在向岛举行宴会招待利家,与利家修好。

当然修好只是假象,家康和利家都开始筹备力量,尽量将各大名聚集到自己的宅邸中。于是双方基本形成了这样的政治派系:

利家派:毛利辉元、上杉景胜、宇喜多秀家、加藤清正、石田三成、增田长盛、细川幽斋、加藤嘉明、浅野长政、长束正家、前田玄以、佐竹义宣、小西行长、长宗我部盛亲。

家康派:伊达政宗、福岛正则、黑田孝高、池田辉政、蜂须贺家政、藤堂高虎、山内一丰、有马则赖、京极高次、肋坂安治、新庄直赖,大谷吉继。

从双方的实力对比看,家康方面的力量明显弱于利家。利家手中既有五大老中的四位,也拥有武断派中的实力派。家康手中的这些大名除了福岛正则是因为对石田三成不满而倒向家康外,大多数都是丰臣时代就已失势的大名,与其说是亲近家康,不如说是想借机翻身。家康心里有数,目前的态势对他极度不利,只要前田利家还在世,丰臣体系就能一直运行下去。

福原长尧所筑府内新城

三成隐退

今天有一句著名的话:“一切问题都是时间问题。” 对家康而言,也是一样。就在家康一筹莫展之际,前田利家的病情突然加剧。庆长四年闰三月三日(1599年4月27日),利家病故。家康和利家的对峙瞬间结束。

利家死后,利家派群龙无首。无论推举谁为首脑,剩下的大名都有不满的理由。毛利辉元和上杉景胜都是百万石级别的大名,但都不是追随秀吉打天下的人。加藤清正、石田三成等人虽然是追随秀吉东征西讨的名将,但相互不服。原属利家体系中的武断派诸将立刻转向德川家康一方,剩余的武将们各自寻找新的归宿。双方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家康的压力瞬间消失,重新开始布局。他首先将目光集中在武断派身上,抓紧挑唆武断派。武断派在朝鲜战场上奋战,回国后却无半点恩赏,早就心怀不满,但无处发泄。德川家康顺势而为,将矛头直指丰臣体系中负责法律的石田三成,并通过黑田长政联络武断派诸将,表示愿意替他们讨一个公道。

于是,利家尸骨未寒,武断派的加藤清正、福岛正则、池田辉政、黑田长政、细川忠兴、加藤嘉明、浅野幸长七位武将立刻摩拳擦掌,直接准备杀了三成。亏得佐竹义宣的大力帮助,三成才得以逃出大阪城。

接下来的就是著名的历史轶话了。据说,石田三成当天直接进入了德川家康在伏见城的寓所,随后七将赶到家康的居所,要求家康交出三成。家康迫于舆论压力,无法交出三成,只得呵斥了七将,三成安然无恙。这个故事体现了三成大智大勇的一面,千百年来和无数围绕在三成身上的光环一起,受众人称赞。

但仔细想想,这个故事并不符合三成的性格,三成是缺乏临机应变能力的文官,如此鲁莽不计后果的事只有那些武将才做得出来。况且家康是何等人物,怎么可能做出让自己左右为难的事情。如果三成真的昏了头到他家,他只要严令不让三成进入即可,何必搞得自己里外不是人?而且目前的记载都没有提到石田三成进入了德川家康的居所。

丰臣秀吉的同僚、好友兼岳父,五大老之首前田利家铜像

历史上,最大的可能性是,逃出大阪的三成一面命人回自己的居城佐和山城准备开战,一面逃入伏见城的石田居所。为何要逃入伏见城?一方面,伏见城是丰臣秀吉晚年的居城,所有丰臣家的重臣在伏见城内都有居所,武断派在伏见城下不能为所欲为;另一方面,伏见城中有一些文治派和亲石田的大名,石田三成准备最大程度团结自己的盟友,以便与武断派的七将抗衡。

前田利家死后,德川家康的头号大敌——石田三成

但这给了德川家康一个重要机会:作为五大老之一,家康当然应该负责仲裁此事,何况双方就在自己的眼皮底下。随后家康做出仲裁,认定七将做得非常过分,但家康认为事情是由三成日常蛮横而起,要求石田三成归隐。石田三成无奈,只得回到佐和山城静待转机了。

前田利家过世后,利家系的武将暂时群龙无首;而三成引退则意味着三中老协调机制失效。这样一来,在很短的时间内,丰臣秀吉死前建立的体系中最重要的两大支柱倾倒。家康利用五大老体制成为五大老之首,掌控全局。离开了三成的丰臣氏风雨飘摇,政局向着非常不利于自身的情形发展。

加贺征伐

随着前田利家病故,石田三成隐退,在中央再无人可挑战德川家康的权威。更为严重的是五大老中的另外几位纷纷回到自己的领国,德川家康随即成为事实上的统治者。丰臣秀赖年纪虽小,但丰臣政权中也有精明之人,大家商量应该让德川家康离开伏见城,来到大阪城,以便参知政务;实际上是想控制家康,防止家康独断。家康何等人物,怎么会这么自觉地成为俎上之肉?但众议如此,并且进入大阪确实是太阁遗命,家康只好另外做些文章了。

庆长四年九月七日,家康借口重阳节将至,自己要在伏见城居所内过节,申请节后再去大阪,并派出自己的次子,即丰臣秀吉的养子结城秀康代表自己前往大阪。就在同日,突然传出了前田利家的长子前田利长等人要刺杀家康的消息,家康马上表示不走了,这事得处理。

这件事是个历史悬案。可能是当时社会上有一些流言,认为有人要刺杀家康,家康和他的谋士们将流言刻意放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其实有流言是很正常的,尤其是在一个没有广播的时代,刺杀这种万分刺激的消息,必然会在街头巷尾广为流传。但家康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始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从对手想不到的地方突然下手。

随后,经过“调查”,确定了几位主谋分别是浅野长政、前田家武将土方雄久,以及秀赖、淀君的近侍大野治长。这个名单非常有意思,须知浅野长政可是家康的铁杆盟友,把他列为主谋不知是为了平衡舆论,还是干脆他就是家康认定乱咬人的那条狗。总之,查出来就要处理。十月二日,家康宣布了对几位主谋的判决:浅野长政回到领地甲斐隐居,大野治长、土方雄久流放。三日,家康宣布对“首谋者”前田利长进行讨伐,家康坐镇大阪下达了“加贺征伐”的号令。

其实家康本来的目的或许只是想打乱丰臣家的部署,但事情进展得太顺利,作为主家的秀赖、淀君等人几乎是毫无任何反抗地顺应家康的决定,让家康不由得想试探一下地方的反应。如果能利用这次机会顺利解决掉前田家这个大麻烦,则一切皆好;如果地方反弹强烈,则家康还需继续蛰伏。于是此时,大家的目光立刻集中在家康和利长两个人身上,一切的关键就在前田利长的反应上。如果前田利长果断反应,立刻发兵,日本有可能继续陷入内战之中。

但利长毕竟不是利家,他没有他父亲的地位,自然也就谈不上号召力。而且此次家康的突然行动太出乎整个前田家的意料,根本没人会想到,几个月前还把酒言欢、交换誓书的两人,几个月后就要兵戎相见。所以,前田利长知道消息后大惊失色,前田家内部也立刻分裂为主战和主和两派。应该说从维系丰臣体系的角度讲,前田利长应该举兵反抗,如果战事能够僵持,也许会有更多的大名加入对德川的战斗中。此时,两个女人的态度成为整件事的关键。

丰臣秀吉的小舅子浅野长政,此时已与武断派打得火热

经常被人误会为前田利家像的前田利长铜像,前田家最终选择了加入德川体系的道路

这两个女人一个是前田利家的遗孀芳春院,也就是著名的阿松;另一个则是在大阪的丰臣秀吉遗孀高台院宁宁。芳春院坚决表示主和,她认为从前田家的角度来看,对抗家康绝对是吃力不讨好的行为,连太阁和利家都无法对抗的人物,前田利长怎么可能对抗呢?高台院的立场则清晰得多。在当前的情况下,从高台院自身政治角度出发,与家康联手是对抗大阪淀君的最佳选择,加贺征伐未必不可。因而高台院并没有做出否定的指示,如此,则等于丰臣氏默认此次征伐的正义性。

在丰臣氏默认的情况下,前田利长实际上毫无选择空间。所以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最终前田利长送出母亲芳春院为人质,向德川家康俯首称臣。

加贺征伐以家康大胜而终。至此,五大老、三中老协商体系完全破裂,家康和高台院的协调机制控制了朝堂。但这也提醒剩余的大名以及丰臣氏,家康的志向绝不只是驱赶石田三成等人这么简单,他家康也不会甘心坐天下第二的位置,他的目标只有天下第一,凡是丰臣体系的受益者全都是他的攻击目标。更为可怕的是,谁也不知道这只老獾将在什么时候下手,从什么地方下手。于是,文治派的官员再也坐不住了,纷纷将目光放到佐和山城中的石田三成身上,并且很多大名开始思考通过武力解决德川家的威胁,而石田三成将成为新的政治领导人。

石田三成毫无疑问是丰臣秀吉政治上的继承人之一,但在丰臣体系中,三成是文官之首,利家是武将之首,二者协调方能维系。现在让三成一个人扮演两个角色,确实强人所难。但石田三成还是下决心对抗德川,维系丰臣政权。为此,他将开始一场纵横捭阖的外交浪潮,他的名字也将成为一个时代的传奇。

会津征伐

解决了前田氏的家康将目光转向上杉氏。此时上杉景胜刚转封不久,正在自己的领国内从事建设,整备武装。直江兼续下令修筑神指城,同时修复道路,吸纳前田利益等人为家臣。

所谓树大招风,德川家康正注视着上杉氏的整备行动。家康沉浸在前田氏轻易投降的快感之中,感觉通过这种威吓手段可以毫不费力地将天下的大名争取到自己的手中,同为五大老之一的上杉氏,自然是个理想的目标。家康似乎准备复制对付前田的方法,提出上杉在进行谋反的准备,上杉身边的亲德川大名最上义光和堀秀治马上心领神会,一起告了上杉一状。上杉氏内部也有主和派,希望通过和德川修复关系,保住上杉氏的地位;但直江兼续为首的主战派不这么想。直江兼续和石田三成私交甚密,更掌握着上杉家的大权。之后,直江兼续的反应完全出乎德川家康的意料。他先向上杉景胜进言,以跟其他大名勾结为借口,放逐了主和派的藤田信吉;随后大肆扩充军备,整备武装,一副要与德川一决高下的架势。

家康深陷“鸡肋”的困境。毕竟上杉氏不是前田氏,上杉景胜手中握有重兵,一旦开战万一天下云集响应,胜负犹未可知。家康进行这番表演本意可能是希望上杉氏像前田氏那样交出人质,俯首称臣,这样接下来的行动即可稳操胜券。可事情的进展大大出乎他的预料,此刻是战是和,家康也拿不定主意。庆长五年四月一日,家康派出了两位问罪使拿着弹劾状前往上杉处,要求上杉景胜到京都做出解释,希望给景胜一个台阶下,从而化解此次危机。

此时蛰居佐和山城的石田三成开始行动了。面对反德川势力群龙无首的问题,三成抬出了毛利辉元。此外三成还联络了宇喜多秀家、小早川秀秋等实力派大名,准备在家康出征时在他的背后举兵。见德川要征讨上杉景胜,石田三成等人觉得机会来了,马上表示支持上杉景胜和德川决裂。如果上杉出兵,石田等人亦将在畿内举兵,切断德川后路。

不夸张地说,此时的石田三成多少有病急乱投医之嫌。毛利辉元性格保守,遇事犹豫不决,总是担心他们家在石见国的银矿的安危。宇喜多秀家的部下刚刚闹过分裂,实力大受损失。最为吊诡的是小早川秀秋,为了拉拢这位公子,石田三成等人竟然要将丰臣秀赖的关白之位让给小早川秀秋,简直疯狂至极。但即使如此,这位精明至极的少年大名还是对德川家康有着更多的好感。总之,石田的整个集团完全是惧怕自己地位丧失而结成的短期同盟,应该说群龙无首的局面不仅毫无改观,反而有所加大。

书状送达后,上杉景胜觉得这趟要是上京,简直是单程车票;此外还有那些貌似强大的大名在家康身后向家康表示支持。当然,比起经验不足的石田三成和犹豫不决的毛利辉元,老练的上杉景胜自己早已准备了一套方案:他和佐竹义宣结盟,准备当德川军攻入会津之后,由佐竹义宣率军攻入德川的大本营江户。这是个非常冒险的计划,但对于惯于冒险且长期觊觎关东之地的上杉氏而言,这确实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上杉景胜断然回绝了家康的要求,还命直江兼续写了一篇弹劾家康的状纸。在这篇后世称为“直江状”的回函中,直江兼续发挥他的文笔特长,极尽羞辱之能事,大肆攻击家康。其中据说有这样的句子:

您(信中)要我写下别无异心的誓文。但是去年以来(某些人以前写的)好几份誓文,轻轻松松就被取消了。所以我也不打算再在这没有用的东西上面花时间。

我也听闻有传言说,有些人借口景胜心怀逆心,于是在邻国针对会津进行了作战准备。或者调度军队,或者准备兵粮。这些都是没有判断力的表现,我对此不置一词。

家康收到书状后,据说勃然大怒,随后以首席大老的身份下令征讨上杉氏。

天下二陪臣之一的直江兼续,文武兼备,以“直江状”顶撞家康闻名

迄今为止,关于“直江状”的真伪史学界存在巨大争议。近人提出“直江状”中的称谓不当,并非出自直江兼续的手笔。笔者以为,“直江状”行文过于直白,恐怕不是一位成熟政治家所为。但“直江状”中肯定表达了对德川家康行为的不满。至于家康震怒,有可能是一种表态,有可能是家康对一切行动即将无法控制的忧愤。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就是我们看见的“直江状”根本就是日后德川修史所做,因此其中会出现对德川家有利,而对石田派不利,甚至刻意丑化的内容;它可能只是显示石田一方的无礼和傲慢而已。无论如何,家康下令关东各路大名进攻上杉氏,而以石田三成为首的各大名则准备再次掀起撼动天下的惊涛。

天下转动

家康一面调动各方力量征讨上杉,一面留意畿内的动向。此刻家康其实希望丰臣氏有所举动,最好能证明上杉氏的叛乱是丰臣氏挑起的,这样他就可以分化瓦解丰臣集团,乘势浑水摸鱼,也许能再取天下也未可知。但此刻丰臣集团却非常配合,似乎有意支持家康。六月十五日,德川家康赠予丰成秀赖黄金2万两、粮食2万石,得到了征伐上杉的许可。

家康倒也不停留,六月十六日,留下鸟居元忠等人留守伏见城,自己率军出发,直接回江户准备进攻上杉。他这一路走走停停,一直走到七月二日才进入江户。就在家康缓慢撤回江户之际,石田三成等人迫不及待地下手了。

这其中,不得不说的是大谷吉继。大谷吉继本为德川系统的武将,据说家康对其能力亦大加赞赏,但不幸得了麻风病(也有的说是梅毒),面部生疮,难以正常执政。上杉征伐中,大谷吉继收到家康征讨上杉的邀请,路过佐和山城之际,突然想缓和一下好友石田三成和德川家康的关系。他登城会晤三成,劝三成让他的儿子率军出发,摆个样子。谁知三成竟然表示,他要借这个机会打倒德川,大谷吉继表示三成的行动毫无胜算,但顾念旧情,毅然出兵,支持三成。

德川家康的盔甲 石田三成的盔甲

有关此事,还有一种说法似乎更符合“人性”一些。据说三成开出了打倒家康后给予大谷吉继50万石的领地的条件。对于一个长期怀才不遇的武将而言,确实没有什么比这个更具诱惑力的了,大谷吉继遂出兵。

大谷吉继,以重义闻名

七月五日,宇喜多秀家举行盛大的出阵仪式,在仪式上,反德川的各路大名纷纷派代表出席,宣告了德川包围圈的建立。此时德川家康并不知道,宇喜多秀家的出兵对象竟然就是自己。他仍旧准备率领德川军团一路向北,杀入上杉领内,会同各路大名一起把这个桀骜不驯的家伙斩于马下。十二日,石田三成和增田长盛前往毛利辉元处,劝毛利辉元作为总大将,征讨德川。辉元身边的重臣安国寺惠琼极力鼓动辉元参加征讨,辉元犹豫不决。第一个倒下的是前田氏,第二个是上杉氏,五大老中除了家康只剩他和宇喜多秀家了,自己到底是第三个被家康收拾的还是第四个被收拾的,辉元生出兔死狐悲之感。同时,毛利辉元还是觉得形势大好,应该捞一票。十七日,毛利辉元进驻大阪城,正式就任反德川军统帅,石田三成和大谷吉继也正式举兵,目标直指家康。而此时家康依旧被蒙在鼓里,他依旧按照既定方针行动。十九日,德川秀忠带领精锐出发。二十一日,德川家康率领一些老弱之兵,配合前来参阵的丰臣系武断派大名,前往会津。

此时,各参战大名都已登上舞台,一场以天下为目标的大会战即将爆发。德川系的武将大多数领地在东国,所以被统称为“东军”。相应的反德川系的武将基本上身处西国,故统称“西军”。

平心而论,此时的德川家康并未预见到会有如此巨大的反德川浪潮,否则他就不会命他的儿子率主力出发,也不会远离大阪,将自己放到不利的态势中。而石田三成等人的表现也令人刮目相看,通过随机应变,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成功促成了一支反对家康的势力,并且在家康最不易猜到的地方突然发难。凭借这几位奉行的地位居然能统领天下大名向德川发难,这本身就是难以想象的。但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三成和家康都要面对千变万化的战场,谁能适应,谁才是最后的赢家。

伏见城之战

随着石田等人的举兵,天下大势再次发生逆转。

反德川联盟的总体战略构想是利用上杉拖住家康的时间,消灭伊势、美浓一带的家康势力;随后向尾张、三河进发,迎击家康,逼迫家康出战;最后由佐竹和上杉一起出兵消灭家康。这个计划宏伟万分,精密异常。在这宏伟和精密之间,对西军的要求极高,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否则,整个计划难以进行。尤其是进攻速度上,一定要无比迅速,赶在德川回师之前进入三河。这是整个计划的关键,否则整个战场的联动效应就会被削弱,家康在战场上即使失败了,也可以退回江户,利用三河为前线,从头再来,再次上演小牧山?长久手战役的对峙。对于反家康联军而言,战局一旦陷入僵持,可能就是整个联军解体之时。

家康率军进行会津征伐,随同而去的还有一大批丰臣系的大名,而这些大名的家属基本都住在大阪城下。石田三成等人倒是不含糊,举兵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捉拿这些大名的家眷做人质,希望能牵制前方的大名。结果却导致加藤清正和黑田如水的家眷逃亡,细川忠兴的妻子、天主教徒细川加西亚(洗礼名,Gracia)自杀。这些武将毕竟都是丰臣手下,细说起来也没什么抓捕的理由,石田三成等人被迫收手,抓捕行动失败。

西军此刻将目光聚焦在伏见城,这里有家康手下鸟居元忠统领的1800人据守。在联军看来,以数万大军之众,区区1800人应该直接开城。七月十八日,毛利辉元下令鸟居元忠开城,但鸟居元忠受命死守,直接拒绝了毛利辉元的要求。石田三成等人大怒,率大军将伏见城团团围住,誓将伏见城作为整个战争的开端。

西军实力最强,名义上的西军总大将毛利辉元

鸟居元忠毫不示弱,抱着决死之心与西军作战,依仗着秀吉建的伏见城防御体系与西军抗衡。西军方面,伏见城攻城总大将为宇喜多秀家,副将为小早川秀秋,统领毛利秀元、吉川广家、小西行长、岛津义弘等共计4万人。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岛津义弘。原先有一种说法,说义弘本来受家康之托率军前来援助鸟居元忠,谁知道元忠没有得到消息,没有让岛津义弘进城,义弘一气之下投奔了西军,加入了攻城的行列。近年来新的研究显示,岛津义弘是代岛津义久在大阪常驻,身边带领1500人,人数太少。到石田举兵之际,岛津义弘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加入西军。之所以出现上述说法,是因为战后德川家忌惮岛津的勇武,没法处分岛津,只能杜撰出上述情节找个台阶下而已。

不得不说,秀吉建的城池还是很有特色的,4万大军对抗不到2千人居然陷入了苦战。这其中固然有东军城池坚厚的因素,也有西军内部不团结的因素。鸟居元忠手下不到2千人准备死守待援,而西军在首轮攻击失利后士气大挫。石田三成眼看攻击不力,心中焦躁,下令各部队强行进攻,导致各部队出人不出力,作战积极性不高。双方竟然陷入僵持。

最终打破局面的还是岛津义弘。他和长束正家等人将城中守军之一的甲贺众的家人扣留,表示不开城就杀人。甲贺众本来就是一支雇佣军,哪有忠义可言,再加上这种胁迫,终于答应做内应,在城中举火。在甲贺众的配合下,八月一日,西军终于攻破城池,鸟居元忠身死。

伏见城虽然陷落了,但鸟居元忠成功拖住西军主力部队长达十余天,这大大影响了三成的后续作战计划。同时,在伏见城作战时,鸟居元忠第一时间将消息通知了家康。远在关东的家康得到消息后也迅速做出反应,立刻停止会津征伐,回师大阪。

家康战略——小山评定

家康从江户出发后,于七月二十四日收到鸟居元忠的消息。得知石田三成等人已经拥立毛利辉元起兵对抗自己,家康大惊失色,立刻下令不走了,第二天在小山召开军事会议。

此刻家康担心的倒还不是远在畿内的石田三成,而是同自己一起参加会津征伐的丰臣系大名。武断派诚然反对文治派,但如果他们担心家属问题而脱离队伍,家康手里全部人马也只有4万,那简直就是必败。更为严重的是,家康还不能用强制手段让这些大名留下来,否则的话,弄不好不用三成动手,这些兵就会提着他的人头回去领赏了。思前想后,家康决定拉拢福岛正则,让福岛正则在明天的评定中站出来,旗帜鲜明地支持自己。家康随后修书一封,让黑田长政送给福岛正则。家康在信中表示:丰臣秀赖并没有参与此次三成的行动(此乃福岛等人最关心的问题);战争胜利后,自己也绝对不会有取代丰臣秀赖的想法;这次是打到三成等人的好时机,希望福岛正则在明天的评定中能够带头支持自己。

福岛正则收到信后,一方面感觉自己平日和家康走得太近,如果此次战争中家康失败,自己作为家康的姻亲,绝对没有好下场,恐怕在丰臣体系中永无出头之日;另一方面,家康表示并没有取代丰臣体系的想法,也是一颗定心丸。其实这些丰臣系的家臣若借此机会打倒文治派的诸将,届时他们将成为丰臣体系中的绝对领导者。思酌再三,福岛正则答应了在第二天的评定上,唱一出双簧。

七月二十五日,德川家康正式举行评定。会议首先由板部冈江雪斋等人介绍目前形势,表示各个大名的家眷恐已成石田等人的人质。家康随即表示,各位大名如果不想跟着他家康干,可以自由离开。在座的丰臣系大名们震惊之余陷入了巨大的不安中,现场随即有些混乱。此时福岛正则突然起身,表示支持家康,要和家康一起打倒石田三成。随后黑田长政等人也起身表示呼应,气氛为之一变。在场大名中即使有想离开的也不好作声,否则就会辱没了武士们最看重的名声。此外,现在赶回去参加石田方也来不及了,他们已经成为现政权的敌人。如果石田等人胜利,在场的各大名无半点功劳,还要在担惊受怕中度过下半生。大家纷纷表示跟着家康干并递上誓约。家康最担心的大名哗变问题就此解决。

随后,山内一丰表示愿将他的居城挂川城提供给家康,并且愿意和堀尾忠氏一起提供20万石军粮,替家康的大军解决军粮问题。有了山内等人的军粮,不必再从遥远的江户把军粮送来,家康的前线军事行动顿时灵活不少。同时整个东海道门户大开,整个战略态势为之一变。

山内一丰,通过献出居城换来了自己的功名富贵

面对新局面,家康正式确定了新战略,将主要战略目标确定为迎击石田三成。各大名从七月二十六日起陆续出阵,以福岛正则的清州城为核心展开。东军由清州城出兵,将主要战场放在尾张地区,伊势方面的各位大名只要防御即可。家康还命令德川秀忠率38000人于八月二十四日回师,向美浓方面进发,并指派本多正信为参谋帮助秀忠统领诸将。上杉、佐竹方面的防御问题交给家康的次子结城秀康,由他率各路大军留守宇都宫城监视上杉、佐竹,防止他们杀入德川的领地。德川家康则统兵返回江户,名义上是回府带援军去了,实际上是为了让丰臣系大名自己杀作一团,以便坐收渔翁之利。同时,他派本多忠胜和榊原康政率少量军队紧随福岛正则出击,名义上是为了支援福岛,实际上,一是提防这些丰臣系武将倒戈,二是在前线传达德川家康的指示。

小山评定后,以家康领导的东军正式形成,与西军对峙,丰臣家内部的分裂终于明朗化,秀吉建立的体系终于彻底崩溃。

东军制定了非常清晰并且基于现实的战略。家康的战略非常有效地利用了丰臣系的力量,整个部队主力全部是丰臣系的武将,也就是说在接下来的军事行动中,无论战局如何,丰臣家的实力都将大受打击,这正是家康最需要的。无论如何,双方的战略路线图已经清晰,战争的胜负,完全决定于接下来的执行能力了。

西军的行动

伏见城陷落后,三成立刻派宇喜多秀家率军3万平定伊势国;大谷吉继率军平定北陆;小野木重胜率军15000人平定丹后国;三成自己则率军向美浓方面进发,以增加领地为条件,说通织田秀信交出岐阜城,顺利平定美浓全境。

随着岐阜的开城,通往尾张的大门洞开。另一方面,宇喜多秀家率领3万大军横扫伊势全境。筒井定次不敢抵抗,下令开城,让西军主力通过。安浓津城、松坂城等城虽然进行了抵抗,但都不是西军对手,在八月相继陷落。随后,三成命令秀家挥师北上与自己的部队会合,一同攻略尾张。之后,三成率军进入大恒城。就在此时,传来家康大军已经向西进发,先遣军已进入清州城的消息。三成等人经过商议,决定修正原先的方案,将决战地点由三河境内改在木曾川一带。

此时,决定西军成败的关键因素并不是畿内这些令人眼花的战略举动,而是远在关东的上杉和佐竹的行动。如果此时上杉和佐竹行动迅速,能够突然杀入家康的领地并且取得胜利的话,那么家康是需要考虑接下来的作战问题的。尤其是此刻留守江户的只是家康的儿子武田信吉,德川家所有主力将领几乎倾巢而出,直捣家康领地这种大胆的攻击还是有胜算的。即使只是进行袭扰,也能打破家康的总体部署,价值颇高。

但此刻的上杉景胜还在会津与最上义光、伊达政宗等人对峙,正在从防御战中缓慢地转入进攻。佐竹义宣方面问题更大,佐竹义宣和石田三成关系极好,当然力主加入西军,但佐竹家内部发生了分裂。佐竹义宣的父亲佐竹义重、弟弟佐竹义久坚持认为不能加入西军。双方争执不下,迟迟没有任何动静。

开战后即被自己父亲佐竹义重牵制的佐竹义宣

三成此前误判,认为家康的大军将被牵制在会津的上杉领内;当家康大军一路向自己杀来时,他又寄希望于上杉和佐竹能够发动攻击,对家康后方进行打击,谁知道这两位大名居然毫无动作,几乎是坐视家康杀入尾张。其实从这一刻起,胜负的天平已经向家康倾斜。在畿内的西军原计划配合关东部队行动,关东地区的行动关乎整个作战计划的成败,而关东二大名极有涵养的“不动如山”,直接葬送了石田三成的宏大计划,堪称石田三成在关原合战中最大的误判。

随着西军的军事行动日益受阻,西军缺乏指挥的问题也暴露出来。大家对三成的计划一开始就不抱希望,如今各路部队或者开始与家康接触,或者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开始保存实力,或者像无头苍蝇一般乱窜。石田三成虽然凭着惊人的能力保持西军没有崩溃,但很难再保持西军的士气和作战积极性了。

东军的行动和阴谋

当西军在战场上行动受阻时,家康率领的东军正逐步从初期的慌乱中恢复过来,并且展开一系列新的行动。当时,东军的各位大名纷纷向家康送来誓书,表示将继续效忠。这种誓书在平时的价值并不大,但在此刻,却成为整个东军的一颗定心丸。

与西军的消极不同,东军此刻面临的问题是各位大名过于活跃,几乎到了乱成一团的境地。家康自己并未出现在先锋部队中,而是命井伊直政为主将、福岛正则等人为先锋,聚集在清州城。但坐镇自己居城的福岛正则要求各部队服从指挥,他对很多大名动辄家康长、家康短的话极不耐烦,认为接下来的行动应该由他指挥。他和身为家康女婿的池田辉政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几乎到了拔刀相向的程度。

福岛正则,著名猛将,但多少有点没脑子 池田辉政,与福岛正则在争功问题上差点兵戎相见

正在各路人马争持不下时,家康的命令传来,要求各路人马攻略美浓。东军各路人马相互不服,立刻各自为战。八月二十一日,池田辉政率大军到达木曾川,二十二日开始渡河。织田军则用铁炮队阻击东军,但没能阻挡东军渡河。随后双方在米野村激战,西军共有9000人,东军为18000人,实力高下一目了然。双方战至下午,西军战败,余部撤回岐阜城。可以说,织田军给东军造成的麻烦还不如福岛正则与池田辉正之间争头功引起的麻烦大。随后,织田军一面请求石田三成从大垣城发援军,一面命令剩余兵力笼城固守,准备在城下和主力夹击来犯的东军。

池田辉政和福岛正则两军会合后,在岐阜城南布阵,第二天即清除了岐阜城周边的各个据点,将岐阜城团团围住。织田秀信最初准备拼死抵抗,一死了之,随后在池田辉政使者的劝说下投降,离开岐阜,前往净泉坊出家了事。

由于东军的胡乱进攻,不经意间再次打乱了石田三成试图在木曾川决战的战略构想,也对石田三成随后的军事行动产生了极大的干扰。从日后关原之战的态势看,如果大垣城仍旧在西军手中,家康可能根本不会在关原决战,而是被迫进入攻城战的僵局。对于长于策划、轻于应变的三成而言,两次打乱决战部署对他的打击是巨大的,文官出身的他面对这种情况多少有些手足无措。此刻三成应该已经失去了决战的战略构想,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应该说完全由家康掌握了。但随后,关原之战最大的转折出现,这个转折,差一点就改变了整个战争的走向。

真田的意气

战场上的连续胜利令家康激动不已,尤其是上杉和佐竹被牵制得动弹不得,着实令家康心中高悬的石头落了地。他认为,此时丰臣家武将大部队已经在前线打得不亦乐乎,自己原本用于防备上杉和佐竹的部队也该松松筋骨上前线了。虽然谈不上要他们真心实意地作战,但至少他们可以在前线监督一下纷纷扰扰的丰臣军团,消灭三成后也好封赏。

家康下令留守江户的武田信吉部33000人向大阪进发,只由浅野长政留守;下令驻守宇都宫城防守上杉的德川秀忠部38000人沿中山道向畿内进发。共计7万的大军一旦进入畿内,除非毛利大军倾其所有而来,否则东军必胜。

这时候我们需要将目光转向信浓国内,这里有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大名——真田氏。昔日真田曾侍奉武田一门,在川中岛之战和长筱之战中为武田氏出力甚多,历经织田信长、丰臣秀吉两个时代的真田一门不断击败外敌,以战功驰骋在信浓一地。此时统领真田一门的正是被丰臣秀吉称为“表里比兴”的真田昌幸。

“表里比兴”的含义可以简单理解成里外不一,叛服无常的墙头草。从真田一门的角度看,这个词其实是一个褒义词。真田家身为地方豪族,可惜地理位置不好,处于武田、村上、上杉、北条、德川等实力大名争夺的地带,必须有一双过硬的慧眼才能识别出谁是最后的胜利者。真田氏的命运确实不好,每当投向一个实力大名后,无论是武田、上杉还是丰臣,这些大名总难逃灭亡或臣服的命运。于是真田一门就只能屡屡做出新的选择,投向新的主人。这种变来变去的行为屡屡为人所不齿,能看出其“表里比兴”的也不止秀吉一人。

另外,真田家的领地都是山间贫瘠之地。当然贫瘠也有好处,对真田的敌人而言,山城和贫瘠的领地往往意味着作战得不偿失,因而投入的兵力往往不大。不过真田昌幸及其父真田幸隆都是审时度势之人,总能做出将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选择,故而领地一直在扩大。

真田昌幸此前曾与德川家康有过节。武田家灭亡后,德川家康派兵联手北条攻击过昌幸,幸亏昌幸依托上田城,给德川军造成了较大损失,才赢得喘息之机。随后丰臣秀吉逼迫德川家康臣服,真田家遂免于被消灭。战后德川家康认为真田氏智勇出众,可以拉拢,于是将自己的养女、德川四天王之一的本多忠胜之女嫁给真田昌幸的长子真田信幸。

归属丰臣后,天正十三年(1585年),真田昌幸将次子真田信繁由上杉处送至丰臣处当人质,自己则作为臣下,来到大阪,并被赐姓羽柴。据说真田信繁深受秀吉喜爱,在一些记载中往往评价其“英雄出少年”“英雄惜英雄”。真实的原因可能更简单,对于丰臣秀吉来说,比起已经处事老练的真田昌幸和真田信幸父子,涉世未深的信繁应该是一个更容易把控的对象,同时也没有德川家的女人干扰,正好让信繁与大谷吉继之女婚配。信繁在此时实际上是丰臣秀吉安排的真田家新一代继承人。

于是,在真田家族内部实际上形成了丰臣派和德川派。前者以昌幸和信繁为核心,后者以信幸为核心。这种格局一方面是丰臣与德川角力的产物,另一方面也是昌幸有意为之——无论谁胜利,真田家都会有未来,而不是灭亡。

庆长五年讨伐上杉,一开始真田昌幸也打算出兵征讨上杉,但随着石田三成举兵的消息传来,真田家内部出现裂痕。到底追随谁?对真田昌幸而言,真田和两家都有深刻的联系,双方都给予真田较为优厚的待遇。虽然三成给真田的条件我们不得而知,但想必相较德川更为丰厚。同时,作为丰臣派武将,真田昌幸介入关原合战的程度可能较我们所知的要深。在发往上杉的书信中,真田昌幸以三成的使者的身份与上杉协商,如此看来,似乎昌幸也是重要参与者之一。

史料中,真田昌幸、真田信幸和真田信繁三人商讨一夜。真田昌幸表示,不如自己和信繁投奔丰臣,真田信幸是德川的女婿,率一支部队加入德川军。按照今天的投资理念就是做个对冲基金,怎么都能保全真田一门,于是父子双方把酒言欢,大醉而去。此后,昌幸率大军试图回去看看真田信幸的儿子,结果被阻拦,史称“犬伏之别”。这些传言很可能与事实大相径庭,真田信幸很可能对德川抱有极大的好感和信心,自己坚持参加东军,也借此保全真田一门。但很令人玩味的是关原之战后,真田信幸保存了大量自己与石田三成通信的记录,很有可能真田信幸还发挥了情报员的作用。真田信幸这种首鼠两端的行为在关原之战中是普遍现象,双方参战将领与对方保持良好关系,确保自己家族的利益。但最终很多人的愿望都落空了。

真田信幸加入东军还带来了一个意外的后果:真田昌幸的力量遭到了极大分割。从表面看,真田昌幸的人马不足3000人,而从宇都宫出发的德川秀忠兵力则在38000人,如果没有真田信幸的倒戈,很可能日后上田城之战根本就不可能爆发,面对一支近6000人的部队,秀忠很可能采取更为保守的战略,比如派兵监视,自己快速带兵通过等。正是真田信幸的倒戈,导致了第二次上田城之战的爆发。从这个角度看,如果说不是真田昌幸有意为之,真田信幸的倒戈至少促成了无心插柳之举。

上田布局

此时真田昌幸面临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对手不仅有蜂拥而来的德川军,还有自己的儿子。德川秀忠统率着德川军的精锐38000人,而昌幸手中仅有不到3000人,双方兵力的差距在10倍以上。昌幸能做的只能是利用攻打山城,兵力不易发挥的特点,尽可能抵消德川军团巨大的数量优势。他们的天然盟友还有时间,秀忠兵团的主要目标并非上田城,而是遥远的近畿,战斗注定将是短暂的,这是真田的巨大优势。

反观德川秀忠,他从家康那里领到的任务是既要和家康会合,也要解决上田城的问题。也就是说,家康在这里也犯了一个错误,他错误地估计了真田一门的战斗力。特别是真田信幸加入后,家康似乎对真田昌幸更不屑一顾,下决心解决这个曾经击败自己的真田,洗刷第一次上田城之战的耻辱。而且随着信幸的加入,战场态势也特别有利于德川军。利用信幸的泽田城为基地,夺取户石城等支城,德川家康认为即可打破真田昌幸的防御体系,直接接近上田城,之后的作战也不会遇到第一次上田城之战的困境。从德川秀忠个人角度而言,此役对他非常重要。德川秀康作为人质被丰臣秀吉收为养子后,他作为家康的继承人接受培养,一直陪伴在父亲身边,这次是他首次指挥部队,也是他作为德川家康继承人的重要亮相。这也导致了秀忠极强的攻击倾向,如果能消灭此前曾经击败父亲的真田家,其中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真田昌幸现在面临着两个选择,可以开城表示臣服,这样可以避免分裂;也可以抵抗到底,通过城池的险要地势和防御工事抵挡德川军的攻击,希望最终能牵制德川军,等待石田三成等人在畿内的战斗结果。最稳妥的当然是停止作战,开城迎接德川军,如此,则可毫发无伤。但正如前文分析的,如此一来,此前的种种努力都会化为乌有,而且投降后,最好的结果也只是保留封地。反过来说,这场扭转天下的大战中,如果能牵制住德川人马,则战后一定是大功一件。虽然不知道三成给真田昌幸开了什么条件,但从昌幸最终选择坚决抵抗看,条件可能十分诱人,很可能就是继承武田的甲斐、信浓领地。

最终,昌幸根据上田城的地理特点,开始准备防守。此时他需要面对一个问题:随着真田信幸投奔东军,上田—户石—泽田防御体系已经不复存在。此时想再像第一次上田城之战时,将德川军拖入城池攻坚战将很困难。而单纯防守上田城非常危险,还得配合城下的机动作战,如何利用运动战和奇袭成为关键。此外神川的特殊水利也可以好好利用,尤其是真田信繁参加过忍城攻坚战,亲眼见过水攻的威力。于是一场依托上田城地理优势,发挥机动战和水攻作战的计划就被确立下来。

真田家族在建城方面有特别的心得,长期的战争使真田家族对城池防御体系的理解特别深刻。真田父子皆以筑城而闻名于世,就连真田信幸都曾参与筑造江户城。虽然今天上田城已经多次修改,看不出真田昌幸时代的痕迹,但从日后真田丸的风格来看,昌幸很可能充分利用城下町来设计防卫体系。上田城北据太郎山,南有千曲川,西依矢出泽川,东面蛭泽川形成的湿地是唯一的进攻口。也就是说看似四面可进攻的城池,实际上能进攻的道路只有东面一条。同时上田城周边的水系众多,城周围壕沟巨大,仿佛小型水库,为城池提供了防御的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饮用水,即使外城被突破,内城仍然能坚持一段时间。总之,真田时代的上田城实在是难得的天然良城。

九月二日,德川秀忠的大军到达小诸城,随后派出真田信幸和本多忠政二人作为使者前往上田城劝说真田昌幸。真田昌幸非常犹豫,当时表示于九月四日开城。到了约定的日期,昌幸表示“不能忘记太阁的恩情”,拒绝了此前的投降。德川秀忠感觉被愚弄了,大怒。按照秀忠的理解,父亲的指令可以理解为剿灭真田昌幸,只要能消灭真田,就算洗刷了父亲当年没有消灭真田的屈辱,等于确立自己的继承人地位。

二代将军德川秀忠,在上田城作战中,被真田部队严重干扰,最终耽误了关原合战

挑衅与反挑衅

五日,德川秀忠完成部署,总体计划是先夺取真田信繁据守的户石城,避免第一次上田之战中出现的被户石城兵马突击的问题;夺取户石城后,再从东部进攻上田城。攻击计划强调要快速制敌,随后再挥师西进,与家康的部队会合。德川秀忠的部署体现出他对真田信幸的不信任。对真田信幸而言,除了攻击也没有其他的选择。当天真田信幸即进攻户石城,并在一天内成功夺取该城。

夺取户石城后,德川军中出现流言:进攻户石城顺利,主要是因为真田信幸和弟弟真田信繁二人事先沟通好,真田军进行象征性的抵抗后就放弃,避免真田军打真田军。对此秀忠没有深入追究,毕竟城池被攻陷了,扫清了前进的障碍,总不能说攻陷城池有问题,没攻陷城池的反而是英雄。在秀忠看来,随着户石城的陷落,攻击上田的战斗要提前了,于是他调整计划,准备尽快攻城。

此时,德川军中本多正信和榊原康政两人感觉有问题。在他们看来,户石城陷落得太快,但上田城的地形优势还在,依旧是强劲的对手。他们建议不攻击上田城,尽快按照家康的命令向尾张进发。这是一条非常高明的建议。从战场态势看,户石城陷落后,对德川军而言只要派兵据守户石—小诸城,纵使消灭不了真田昌幸,也可基本解除昌幸对德川军的威胁。只要率主力部队和家康会和,战胜三成,剩余的真田家又能掀起什么波澜?

德川秀忠却不同意,户石城被攻破,上田城已经是一座孤城,如此巨大的人员差距,上田城的陷落是时间问题,他甚至认为只要一鼓作气,城池必能攻下。当然秀忠也对直接攻城没有完全的把握,于是他想出了一个诱敌的办法:在城下收割粮食,逼迫城中兵马出战。只要真田军出城,自己军团的人员优势能得到充分发挥,随后便能一鼓作气击败敌军。击败敌军后,借敌军撤退回城之际一鼓作气破城,如此即可灭掉真田家。即使敌军不出战,没有粮草,敌军战斗力也将受到影响。

九月八日,德川军派出小股部队开始在城下割取稻米。随后令他们感到不可思议的一幕发生了:真田军居然出战了,而且是一支数百人的部队。第二次上田合战正式开始。

一开始,真田军击败了德川军的小股部队,于是秀忠令牧野康成救援,牧野康成率军进攻,一攻之下,真田军不敌而退,随后牧野开始追击真田军。牧野追击成为一个信号,酒井、本多等军一见,也率军追击,诸军共同杀到大手门前。

此刻,德川军各路还没有意识到战斗到目前为止太顺利了,从真田军出城作战开始,这个战术动作就不正常。这实际上是针对德川军诱敌之计的反诱敌之计。之所以德川前军会轻易进攻,一方面固然是因为轻敌,更重要的是因为前军主要由年轻武士组成,立功心切,攻击倾向特别明显。随着真田军到达大手门,德川军看见城门已开,便认定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各路人马不由分说地到达大手门。突然,大手门侧出现真田的火枪兵,枪声大作;不仅如此,城中也飞矢如雨下,德川军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势打懵了。年轻人刚猛有余而冷静不足的缺点显现出来了,各军混乱,向后撤退。

此时,上田城中杀出一支兵马。按照德川家康实录《烈祖成绩》一书的记载,这支兵马“纵横突战”,德川军更加支撑不住,向后溃散。突然又出现一支真田伏兵,他们此前一直埋伏在虚空藏山中。《烈祖成绩》记载:“我军大败,死伤无算。” 德川后军欲救,但不清楚前面情况,逡巡不前;真田军则率军从容入城。随后的记载有差异,一说真田军掘开神川水坝,水攻德川,导致德川军在撤退过程中溺毙不少人马;而《烈祖成绩》则记载伏兵入城后,德川策应部队开始攻城并一度攻破外城,之后由于秀忠认为真田的抵抗过于猛烈,为防止有失,命部队撤退。关于水攻的细节则《烈祖成绩》正文中并未提及,而转引《关原记大全》中提到开战初真田军掘开河口。从结果看,秀忠当日撤到更遥远的小诸城,而非靠近上田城的户石城,可见攻入外城之语并不可信。当然水攻之说也有很大的疑点,目前看到的关于上田城之战的资料提到,在开战初,东面大手门前的神川附近是一片沼泽。如果提前在上游蓄水,下游河岸附近很难形成沼泽。此外,古代对水流流速很难估计,上游放水的时机很难把握,如何看准对方撤退的时刻正好放水淹没对方,实际操作中很困难。因此,很可能真田军在战前即放水,制造沼泽区,干扰德川军的行动,实际战斗中可能并没有发动水攻。

九日,德川秀忠率全军撤回小诸城。他终于意识到上田城易守难攻,决定暂缓进攻。而本多正信则大怒,特别是对牧野康成等人违反命令进攻的行为感到愤怒,要求牧野康成及其子切腹,后来降为让他的旗奉行自尽,牧野康成及其子等人流放。同时本多正信要求将大久保忠邻处刑,后经求情,改为让大久保忠邻的旗奉行切腹,大久保忠邻就此和本多正信结下梁子。当日,家康使者传来要求德川秀忠于九月九日在美浓赤坂布阵的要求,秀忠大惊失色,连夜留下人马防备昌幸,自己率军赶往关原战场。结果他在路上遭遇恶劣天气,木曾川洪水泛滥,道路不通,最终在九月二十日才带领德川精锐赶到大津城,错过了九月十五日决定天下的关原合战。

至此,真田昌幸的计划取得决定性胜利,无论从战略上还是战术上,真田军都是最终的胜利者。上田城之战严重干扰了德川军的计划,直接导致家康在关原主战场上陷入极为被动的局面。如果上田城之战中真田昌幸没有成功牵制德川秀忠军,秀忠能够成功与家康回合,那么西军在数量上将处于绝对劣势,西军肯定会选择笼城战与德川对峙。由于此前作战失利,首鼠两端的西军必将分崩离析,关原之战很可能不会爆发。此役之后,对石田三成而言,与其固守大垣城,不如出兵与家康野战,否则战况必将不利。从石田三成的角度看,他已经决定以一场战争解决家康,在他看来,这是他最有利,也可能是最后的机会。

炮轰大津城

德川家康的政治攻势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九月二日,京极高次突然率军返回自己的居城大津城。三日,他率领3000人开始笼城,并宣布自己加入东军。大津城位于重要的琵琶湖边,原为明智光秀的居城坂本城。坂本城被丰臣秀吉废城后,秀吉在附近建设大津城,作为控制琵琶湖水道的重要枢纽。琵琶湖是畿内最重要的交通线,整个西军的军粮需要通过琵琶湖水道运到前线,如果失去大津城,则石田的与德川对峙的计划必然将因为缺粮而失败。因此夺回大津城是两军对峙的关键。

事出突然,最着急的居然是在大阪城的淀君,因为京极高次的正室初姬是她的妹妹。淀君非常担心自己妹妹的安危,于是派出使者要求京极高次投降,结果遭到拒绝,还耽误了宝贵的时间。

九月七日,在谈判未果的情况下,石田三成命令分兵,由毛利元康统率小早川秀包、立花宗茂、筑紫广门等九州大名共计15000人出兵,兵锋直指大津城,其前锋为立花宗茂和筑紫广门。京极高次虽然本事不大,但胆量不小,提出要夜袭立花宗茂,完全不顾自己初涉战场,而对方已经是两代名将,好在被手下劝住,才没有冒险突击。随后京极高次收集军粮,并为了开辟战场,将城下町一把火烧尽;还派遣家老山田大炊为人质,前往东军家康处表忠心、找援军。家康很感动,表示绝对信任京极高次,不用人质,但援军现在过不来,遂给了一把刀让山田大炊带回去以示激励。看着这把刀,高次明白援军来不了了,自己就是弃子,但走到这步也没有办法,只能咬紧牙关支撑下去。

京极高次 西国名将立花宗茂

佛郎机炮,日本称之为“国崩”,实际上是早期后装填炮,威力有限

九日至十一日,随着西军逐渐聚集,15000人把城围得水泄不通。京极高次想要激励士气,派出一名间谍混入毛利元康的本阵偷了一面旗帜,激励士气的同时还彻底刺激了西军。

十二日,立花宗茂等人将城池三面包围。此前烧城下町的恶果显现出来:守城方的视野开阔了,攻城方的道路也通畅了。立花宗茂等军仅用一天时间便连克外城和二城,到三城前才因为京极军火力猛烈暂时重整兵力。十三日开始,西军各路人马开始和京极军对射,京极军面对猛烈的攻势,完全抵挡不住,意志动摇。十四日,立花宗茂将撒手锏佛郎机炮投入战场,直接轰击京极的天守,结果吓死了京极高次的两位侍女。这次轮到初姬受不了了,再次劝说京极高次放弃。十五日,京极高次开城,被关押,等待着处分。

虽然京极高次的防御毫无亮点可言,但此役同样牵制了15000名西军,特别是毛利元康、立花宗茂等猛将无法赶到关原战场,对日后战事影响巨大。京极高次反叛后,德川家康即下令其子秀忠快速率军赶赴美浓布阵。这很有可能是家康想利用京极高次的反叛同时发兵,令西军首尾不能相顾,进一步打乱西军的部署。谁知秀忠的部队被真田牵制在上田城,导致整个计划对西军的影响严重缩水。但毕竟京极高次以3000人牵制了15000人的大军,这确实给了家康一个选择的机会:是趁15000人马赶回之前进兵决战,还是坐等秀忠的部队到来?

战场再一次转回美浓境内,对双方而言,决战的时刻即将到来,而之后双方的选择和结局,已经被大家所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