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入关之战

入关之战(清兵入关)

入关之战简介

入关之战:清兵入关是指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满洲贵族的军队在明朝将领吴三桂的带引下大举进入山海关内,击败李自成、攻占京师(今北京)开始成为统治中国的中央政府的历史事件。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七日,满洲贵族调满,蒙、汉兵,几乎倾巢出动,由摄政王多尔衮率领南下。此次清军的行军路线,仍采用过去入关侵明的者路,即绕过山海关,由长城突入。四月十五日,清军进至翁后(今辽宁阜新附近),接到镇守山海关的明辽东总兵吴三桂的“乞师”书,立刻改道向山海关进军。山海关,依山临海,形势险要,是明代万里长城东部的”个重要关口。吴三桂在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时,他已率精锐入山海关,李自成曾对其招降,不允,双方发生激战。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一日,大顺军数干骑兵进逼山海关西罗城下,城北翼一支明军起义归顺李自成,山海关城陷在即。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清军疾驰至山海关,吴三桂开关迎入。在吴三桂与清兵两军合力下,李自成起义军寡不敌众,只好撤退,于是山海关大门洞开,清军大批进关驰入中原。同年十月清朝定都北京,随后逐渐建立了对全国的统治。

入关之战过程分析——

战争档案

时间: 1642 年至1644年

参战方:明;清;农民起义军

战场:全国

主要将帅:吴三桂;皇太极、多尔衮;李自成

战争回放

自明清松、锦决战到清军人关攻占北京,仅仅两年多的时间里,中国的军事政治斗争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日益强大的清朝地方政权雄踞东北,中原地区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蓬勃发展,处于东西两面夹击之中的明朝政权则日薄西山、岌岌可危。明、清和农民军三大军事政治势力相互间展开了空前激烈的战争,极力争夺战场上的主动权。

明朝内忧外患

明军在东线战场惨败,连丢松山、杏山、塔山、锦州四城,洪承畴、祖大寿等名将则或投降或被俘,崇祯帝崇祯帝只好任命吴三桂为主将驻守宁远( 今辽宁兴城)等四城。明朝统治集团对宁锦防线失守固然感到震惊和恐惧,但事实上却无力再战,内地农民军的蓬勃发展,已经成为了明廷的最大威胁。

在此情况下,明朝决定暂停辽西战事,把战略重心由东线转向西线,调集一切可以调动的兵力镇压农民起义。祟祯十五年(1642) 初,为了稳住东线,兵部尚书陈新甲奉崇祯帝密诏向清求和。陈新甲秉承朱由检的意旨,派职方司官马绍愉为使臣与清方谈判。由于种种原因,议和使团在产远、塔山等地滞留数月之久,直至五月才到沈阳。

皇太极对清朝此次派出的议和使团比较重视,特地让使臣到塔山迎接。清统治集团内部对议和有两种意见。一方以满洲统治集团为代表,他们拒绝和谈,说:“明朝时势已衰,应该派军队乘机直接取打京师。”另一方以汉族官僚集团为代表,如祖可法、张存仁等,他们主张清朝和明朝以黄河为界,分而治之。

祖可法、张存仁等上书说:“明朝农民起义四起,明军连日与农民军作战,必定饥疲难耐,兵力削弱,已经濒临瓦解;关外防线中九城已失去四座,军队已折损了十之八九,朝廷所倚重的文臣武将都被擒获。明王朝危在旦夕,如若现在大举进攻,明廷一定会南迁。”

“因此臣等以为,对明朝应当首先剥夺其土地,其次剥夺其钱财。剥夺其土地,可以大大削弱明朝的气势;剥削其钱财,可以削弱明朝的国力。以黄河为界割占明朝的土地是上策;以山海关为界是中策;以宁远为界则是下策。夺其财物,让明朝纳贡称臣,此为上策;让蒙古各部落索要昔日的贡赋,为中策;只在关口互通集市,为下策。”

皇太极既不同意立即进军北京,也没有采纳分而治之的建议,他说道:“众爱卿的意思朕已经明了,但是朕只想通过和谈暂时保持现状,来积蓄实力,有朝一日与明朝一争天下。”

六月三日,谈判结束,马绍愉一行离开沈阳返回北京。在明使团带给崇祯帝的回信中,皇太极充分表达了和好的愿望,提出以宁远双树堡中间土岭为陆上明方国界,以塔山为陆上清方国界,海上以宁远附近的黄城岛为界等条件。皇太极此举的目的就是先稳住明朝,使明军竭力与农民军互相拼杀,相互削弱,而清军则可以乘机保存和扩充实力,静观其变。

明朝使团返回北京后,和谈之事便不了了之了。一方面是因为议和原本暗中进行,之后却遭泄露,引起朝廷的争议和混乱,崇祯帝便下令斩陈新甲以平息众怒;另一方面,崇祯帝认为清朝提出的条件太苛刻,如果划界分治,不但使清方占领宁远以东地区合法化,而且宁远以西面临随时丧守的危险。于是,崇祯帝不得不放弃东和西战的战略意图,命令宁远守将吴三桂选将练兵,并给予其一定支持,以此增强东面的防御,阻止清军向山海关逼近,明朝重新回到了两线作战的道路上。

吴三桂(1612~1678), 字长伯(一作长白),原籍江苏高邮,后来举家迁至辽东中后所(今辽宁绥中)。吴三桂为明锦州总兵吴襄之子,其父去世后吴三桂承袭军职,后来又晋升为都督指挥,崇祯十二年升任总兵官,镇守宁远。然而吴三桂在松锦决战中率部逃跑,所以战后被降三级,但因明廷朝中无人,所以仍得以镇守宁远。

吴三桂受命之后,重整松锦战败后的散乱部队,并抽调骨干训练辽民,终于重新组织起一支大军。吴三桂军中有精兵4万,辽民七八万,都十分能征善战。吴三桂不时巡防宁西四城,督促各城加固防御工事,增强作战能力。于是,宁远等城军民重新振作起来,整装待发,准备迎击清军进攻。

清攻宁破关战略受挫

对吴三桂,清朝最初的企图是进行诱降。崇祯十五年(1642) 四月二日,汉官张存仁献策说:“ 如今松锦防线已被我军攻破,明督臣洪承畴被擒,镇守大将祖大寿归降,明朝的将帅有谁不惧怕清军?只有总兵昊三桂尚在观望,应当在宁远城中散布告示,明确告诉他们违逆清朝者必死,而归顺者则可以存活,吴三桂必定屈从!”

皇太极听后认为张存仁所说可行,决定暂不采取军事行动,而向吴三桂发起政治攻势。皇太极相信如若劝降吴三桂成功,便可不战而取宁远及宁西四城。

皇太极让胡宏先、裴国珍、吴三风、祖可法、陈邦选等汉军降将联名给吴三桂写信劝降,又让吴三桂舅父祖大寿写劝降信,甚至派使臣带圣旨前去诱降吴三桂,结果均不见成效。

对明宁远及宁西四城守将吴三桂招降失败之后,皇太极决心诉诸武力,再次迁回人边袭扰明朝腹地,并下令清军作好准备,伺机对宁远发动军事进攻。当年十月,多罗饶氽贝勒阿巴泰被皇太极任命为奉命大将军,内大臣图尔格为副将军,率八旗和蒙古兵10余万人征明。

十一月五日,左翼兵从界岭口(今河北迁安、抚宁交界处)破坏边境城墙突入。

十一月八日,右翼军从黄崖口(今天津蓟县北)进入长城以南。两路清军于蓟州(今天津蓟县)会师后,从京师郊区南下,经过真定( 今河北正定)、河间,转攻山东。

次年,清军攻掠临清,分兵数路攻打兖州、莒县、沂州、济宁等地,最后在河间分左右两路班师,至密云会合,出墙子岭返回沈阳。清军所到之处,遭到当地百姓的强烈抵抗,而明朝的正规军队却多在观望,不敢迎战。历经8个月,清军在此次征战中攻克明朝3府、18州、67县,计88座城镇,俘获人、畜共36。9万口,缴获了大量金银财物,使明朝在军事、政治、经济上遭受重大损失。

皇太极在这次人关时已经有了利用大顺农民军的力量灭明的企图。当时,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已经占领了河南,势头十分强劲。清军出发前,皇太极向部将下令:“如果遭遇李自成的起义军,应当如此说: ' 明朗政治紊乱,国家朝不保夕,你们因此起事,我族前来内陆征战,也是因为如此。'用好言好语安抚农民起义军,严令士卒,不可误杀李军一人,而要与李自成军交好。如李军想要派使臣见朕,就带其使者来见。如果有书信给朕,你们应速速上呈,不要错失时机。”

但是,农民军的宗旨和清军攻明的目的有着根本的不同,皇太极所期望的这种联合是不可能实现的。

皇太极派军出征明朝腹地后,一直在焦急地思考打通宁远、山海关通道的良策。

崇德八年(1643) 正月,祖大寿献计说:“以臣之见,上策是先攻下山海关五城。明朝文武官员有无才能,城池守备的虛实、兵力的强弱,臣已洞悉。应当乘此时攻打中后所,俘虏吴三桂的家属,如此就能牵制吴三桂。其余中右所、中前所、前屯卫,可再行夺取,便如囊中探物一样简单了。

攻破山海关比破宁远更容易,山海关的军队都是乌合之众,不懂得阵法、战法。扼住山海关的咽喉,消灭周围的城池,阻断明朝的海运,攻破长城,则明朝京师难以保全,吴三桂就不能固守宁远。我认为应立即发兵进攻山海关等五城,孤立宁远,迫使昊三桂投降。’

皇太极听后道:“明朝已经显示出亡国之兆,我朝应当趁势在军事和政治上同时对其展开进攻。”

但这一计划实施后不久, 尚未取得进展,皇太极便于八月病逝。顺治帝福临即位后,因其年幼,便由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担任摄政王主掌朝政。多尔衮继续皇太极的事业,遣师进攻辽西走廊西四城,于九、十两个月内先后击溃前屯卫、中前所、中后所明军,但因宁远兵民拼死守城,未能攻克而撤军。

京师失陷,形势剧变

崇祯十六年(1643) 一月,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在湖北襄阳建立政权。不久,农民军北伐,十月攻破了潼关、西安。接着,李自成的军队又分兵三路夺取陕西、三边,完成了首先平定关中的战略计划。东阁大学士李建泰被明廷任命为督师,授予全权,代替崇祯帝亲征。李建泰动身去山西招兵买马,刚到良乡(今北京市西南),听说山西告急,就吓得跑到保定城中躲了起来,后来其手下军队在真定被击溃。

次年正月,李自成定都西安,改称西京,建国号为大顺,改年号为永昌。此时,李自成的军队经过整顿共有骑兵60万,步兵40万,号称百万人马。李自成军军纪严明,所向披靡。二月,李自成率领大军主力在山西龙门(今河津西北)渡过黄河,攻下汾州(今汾阳),占领河曲(今河曲南)、静乐,攻破太原……在大顺农民军顺利向北京进军的过程中,李自成曾一度想招降崇祯帝。二月六日,李自成给崇祯帝及其群臣的诏书上说:“你们明朝长期以来只知沉醉在安泰的环境中,朝纲废弛,法纪松懈。君王不想着勤政治国,贪图享乐;臣子不尽忠君之职,居其位不谋其事,结党营私多而效国为民绝少。”

又说:“你们如果能够顺应天命,感念先祖,审时度势,朕便放过你们,不计前嫌,让你们永享供奉,保全你们的家室,给你们百姓田地,让你们永远当我大顺的属国。”

李自成的诏文提出只要崇祯帝投降,便可允其以附庸国的地位继续存在。在向崇祯帝招降的同时,李自成乘着节节胜利的势头,继续向北京进军。二月七日,占领太原,全歼太原守军,晋王朱求桂被俘。为了一举攻占明朝京师,李自成决定由太原分兵两路:南路军由刘芳亮率领,从固关(今山西平定东北)发兵,向真定方向进攻,其战略目标是扩大大顺政权的统治区,同时切断明廷与南方各省的联系,防止明廷南逃,也要阻挡山东、南直隶的明军北上支援京师,以便南面的起义军进攻北京;北路军则由李自成亲率,从宁武关( 今山西宁武)出发北上,经过大同,从北面进攻北京。

李自成领导下南北两路起义军相互配合,主攻为北路。大顺军的南北合进十分顺利,在宁武关北路军与明总兵周遇吉部相遇,激战7昼夜,全歼明军。在二十九日攻破宁武关。不久,明大同、阳和、宜府、居庸关守将姜壤、王承胤、唐通等纷纷投降。

农民军攻陷宣府、大同等地后,明朝京师已经危在旦夕,明廷再次讨论调派军队前来守卫京师一事。最后,祟祯帝不顾东线边关安危,只求保住自己的大明政权,竟于三月六日下诏命令吴三桂放弃宁远和山海关外的全部属地,率兵人关保卫京师。三月十三日,吴三桂弃宁远,率师勤王。昊三桂的军队还没来得及抵达京城,大顺农民军已兵临北京城下。

三月十七日,农民军合围北京。次日,李自成与刘宗敏、李大亮等高级将领亲临;彰义门,派投降的原明监军太监杜勋前去劝降崇祯帝。杜勋对崇祯说:“皇上可以割据西北一带,继续统治,并犒赏大顺军银百万,让他们退守河南,如此一来朝廷既能够平定国内的农民起义,还能得到强大的兵力来相助制服辽藩。”

结果明朝当局完全没有回应。李自成与明联兵抗清的谈判未果,就在十八日下令攻城,第二天就占领了北京,推翻了统治中国长达276年的明朝政权。

此时吴三桂弃宁远人关的行动也引起了辽东战局的急剧变化。宁远明军一撒,沿途50万军民蜂拥退入关内。三月二十日,吴三桂大军到达丰润,得知京师失守,便下令停止前进,驻营观望。李自成一面派明降将唐通、白广恩率兵2万东攻滦州(今河北滦县),直取山海关,一面派人赴吴三桂处招降。吴三桂却回应道:“ 李闯王兵势强大,唐通、姜壤都已经投降。我们孤军奋战力量不足,所以决定顺从李自成的命令,随他攻人明朝。”

据史料记载,吴三桂当时虽有投降之意,但到滦州时,突闻其父吴襄已被农民军抓捕拷打,经权衡利害,改变了主意,坚决与李自成农民军为敌。三月二十七日,吴率军击溃农民军唐通部后返回山海关,并派副将杨坤、游击郭云龙带书信前去请求清军出兵相助。自此,吴三桂降清,并决定与清军联合共同对付农民军。

清摄政王多尔衮早已在密切关注中原农民军的发展、明朝统治的危机以及山海前线战局的变化。崇祯十七年(1644) 一月二十六日,正当李自成略定三边,并向京师进击之时,清朝就曾遭使前往陕西,向农民军提议道:“我们清朝想和诸位大人共同谋划齐心协力,一起攻取中原,希望我们能够同心合力,共享富贵。”

但农民军的回应却很冷淡:“ 我们不打算和满州蛮夷结盟。”

多尔衮遭到冷遇后得知农民军迅速向京师进军,认为举兵西进夺取全国政权的时机已到。三月二十六日,顺治帝颁下圣旨,命令清军修整军器、厉兵秣马,等到四月上旬便大举进讨。四月四日,清军即将出发之际,大学士范文程得知农民军已进占北京,就上书摄政王多尔衮,提出一个进取中原的计划和策略。

他说:“ 如今明朝的劲敌只有我国,而农民起义军又在蹂躏中原,正如秦朝政权垮台,楚汉竞相争逐人主一般。我国看上去是在和明朝争夺天下,实际上是在和农民起义军角逐。’

多尔衮接受了范文程的建议,改变了过去企图与李自成联合的政策,决定一举消灭中原各路势力,以清朝一家之力统一天下。

历史影响

入关一战,昭示着明朝已成砧板上之鱼肉,大顺军成为了压垮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为清军最终入关覆灭明朝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