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爱新觉罗·玄烨

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帝)

经文纬武——清康熙帝玄烨

爱新觉罗·玄烨简介

爱新觉罗·玄烨:名爱新觉罗·玄烨,顺治帝福临第三子。属马,性格仁孝智勇,福临病死后即位。在位61年,病死,终年69岁。

生卒年:公元1654年~公元1722年

性格特点:天资纯厚,遇事优容,每以宽大为政,不事溪刻。

历史功过:智除鳌拜,削平三藩,抗击沙俄,统一台湾,平定噶尔丹;整顿吏治,招揽人才,废除圈地,改革赋役,发展生产。

名家评点: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

爱新觉罗·玄烨传记

烦恼少年 奋发图强

康熙帝姓爱新觉罗,名玄烨,是顺治帝的第三子,顺治十一年(1654)三月十八 日生于景仁宫。玄烨虽然贵为天子,但8岁丧父,10岁丧母,少年时代就成了孤 儿。这不幸的遭遇给他带来许多政治的、人情的烦恼,同时也造就了他独立思考、 奋发图强的个性。

顺治帝临死之前,遗诏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四人为辅政大臣,叫他们共同辅佐年仅8岁的玄烨做皇帝。这四人受命后,曾在顺治帝的灵前宣过誓,说 他们要“协忠诚,共生死,辅佐政务”,并且保证“不私亲戚,不计怨仇,不听旁人及 兄弟子侄教唆之言,不求无义之富贵”,“不结党羽,不受贿赂”,等等。但是,这些 誓言、保证不久都化作了泡影,辅政的大臣变成了少年天子的绊脚石。

四个辅政大臣中,索尼年老早死,遏必隆追随鳌拜,苏克萨哈与鳌拜有矛盾,到 康熙六年( 1667 )被鳌拜诬陷致死。鳌拜是个专横跋扈、野心勃勃的人物。他肆无 忌惮地贪污受贿,结党营私,疯狂地扩张自己的权力和财富,并以维护祖宗之法为 借口,把顺治时期的某些进步改革一个一个地推翻。鳌拜还欺侮康熙年幼,经常在 康熙面前呵斥大臣,甚至吼叫着同康熙争吵不休,直到康熙让步为止。

面对这样一 个咄咄逼人的家伙,康熙应当怎么办呢?下令逮捕吗?不成。因为这个人不仅大 权在握,而且还有一大批党羽,弄不好要出大乱子。康熙六年(1667),玄烨已经14 岁,依照规定,他可以开始亲政了。此时他虽然还是个少年,但他天资聪慧,机智过 人,加_上平素努力学习历代统治经验,已经开始向成熟的彼岸过渡了。于是,他在 祖母孝庄太皇太后的支持下,不动声色,悄悄地开始了铲除鳌拜的准备。

古人说: 欲擒故纵。玄烨对鳌拜也是采用的这种麻痹战术。他曾给鳌拜父子分别加过“一 等公”、“二等公”的封号,以后又分别加了“太师”、“少师”封号。至此,鳌拜父子也 真到了位极人臣的地步。然而,加封不过是一种表面现象,而且是一-种假象。玄烨 亲政后不甘做傀儡皇帝,他同鳌拜的矛盾无法掩饰地日益激化起来。到康熙八年 (1669),鳌拜自恃位高权重,经常借口有病不上朝。有一次玄烨去探望鳌拜,御前 侍卫和托发现鳌拜神色反常,便迅速走到鳌拜床前,揭开席子发现一-把匕首。

鳌拜 见此情景十分紧张。玄烨却出人意料地笑了,说:“刀不离身是满人的旧俗,不足为怪!”当场稳住了鳌拜。回宫后,玄烨以下棋为名,立即召大学士索额图人宫,谋划 铲除鳌拜之事。在此之前,他以演习摔跤为名,训练了一批身强力壮的少年,为擒 拿鳌拜作了准备。现在,终于到了实施他的计划的时刻了。

一天,当鳌拜人宫去见 玄烨时,便人不知鬼不觉地被一群演习摔跤的少年擒住,并立即被投入监狱。玄烨 监禁 李了鳌拜后,立即公布了鳌拜的三十条大罪状,逮捕、惩办了鳌拜集团的首恶分 子。后来,鳌拜死于狱中。玄烨解决了鳌拜之后,还为以前受鳌拜打击迫害的人平 反昭雪,下令永远禁止圈占民地,限制奴仆制度,放宽逃人法,改革政府机构,恢复 被鳌拜取消的内阁和翰林院。由于玄烨这些决定深得人心,因而进一步巩固了清 朝的中央集权。

铲除权臣鳌拜,使少年的康熙帝在政治上从此摆脱了充当傀儡的烦恼,为他日 后施展自己的雄才大略创造了条件。

但是,少年时代的康熙帝还有第二个烦恼一科学的烦恼。这种烦恼在当时 的具体事件就是清初的历法风潮。

清朝定都北京后,曾经为明朝修改历法的一-些西方传教士,又投靠了清廷。以 汤若望为首的耶稣会土们,在顺治帝当政期间,受到极为优厚的待遇。由于修改历法取得成绩,汤若望被任命为钦天监的监正(相当于国家天文台台长),还被赐予 “通玄法师”的称号。顺治帝死后,康熙年幼,鳌拜排斥一切进步事物。可巧有一个 名叫杨光先的人,上书给清廷,说明末科学家徐光启借鉴西方科学是“贪其奇巧”、 “阴行邪教”,有阴谋;又说汤若望阴谋推翻清朝,在《时宪历》上印有“依西洋新法’ 五字,是向全世界宣示清朝屈服于西方,应将汤若望等人处死,恢复旧历法。

在鳌 拜操纵下,议政王会议、礼鄙、刑部决定废除新历法,并杀了一批主张用新历法的 人。仅仅由于康熙祖母的庇护,汤若望才免于一死。汤若望下台后,杨光先被任命 为钦天监监正。杨对天文历法并无新的研究,对中国古老的一套也不熟悉,所以推 算的错误屡屡出现。这时,玄烨已经十五六岁,他一面酝酿着消灭鳌拜势力,一面 思考着解决新旧历法争议的途径。

当时,他还没有能力从科学上分清这场斗争的 是非,因而十分苦恼。但他知道,只有抛弃偏见,并用实验的方法来检验新旧历法, 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他派大学士李爵等人向杨光先和西方传教士南怀二等宣读 他的指示:不准心怀偏见,不许固执已见,“务须实心,将天文历法详定,以成至善之 法”。后来经过多次测量、推算,杨光先等人的旧法总是不准,而南怀仁的新法则比 较准确。

但杨光先的理论很厉害,他说:“皇上是尧、舜的继承人,应该用尧舜以来 的老黄历,假如改用西洋历法,那么尧舜以来的诸书礼乐、文章制度就都完了!”所 以,“宁可使中国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国有西洋人!”康熙帝对此非常反感。到康熙 八年( 1669)五月,鳌拜集团倒台。七月,南怀仁等传教士控告杨光先“依附鳌拜”, 要求将其处死。康熙帝虽然支持新历法,但反对把这场科学上的公案引人政治斗 争的邪路。所以,他决定宽大处理:“杨光先本当依议处死,但念其年老,姑从宽免, 妻子亦免流徙(流放)。”

清初的历法争议,对少年的康熙帝产生了极大的刺激。他后来回忆说:“新旧 历法两派互相控告,死了不少人。在双方辩论时,王公大臣中竟没有一个人对历法 有了解。朕目睹其事,心中痛恨。所以在日理万机之余,专心学习天文历法20余 年,终于略知其大概,不致混乱。”

在科学的是非面前无所依从,虽然是他少年时代的一大烦恼,但却使他懂得了 学习的重要性。康熙十五年( 1676) ,他下令钦天监的官员必须学习新法,对新法不 掌握的人,不准升用。不过,康熙帝虽然学习西洋历法,但他并不迷信和墨守这些 成果。他认为,新法使用年月久了,也会出偏差,也必须不断修正。

少年时代的康熙帝,在政治,上铲除了鳌拜集团,在科学上分清了历法争议的是 非。这两件事,显示了他的确具有卓越杰出的智慧,有统治国家的巨大魄力。

大权归一 统一战争

康熙帝粉碎鳌拜集团之后,在朝廷内部实现了大权归一,真正达到了亲政的目的。但是,整个中国还不统一,还潜伏着分裂割据的危机。当时,在南方有手握重 兵、伺机而动的汉族军阀吴三桂、尚之信、耿精忠;在东南沿海及台湾有伺机侵犯大 陆的郑氏政权;在西北方有剽悍难服、时或掳掠的准噶尔部。因此,康熙帝面临和 肩负着一场统一国家的战争。

一、平定“三藩”之乱

“三藩”是指明亡后投靠清朝的三个汉族军阀,即平西王吴三桂(镇守云南)、 靖南王耿精忠(耿仲明之孙,镇守福建)、平南王尚之信(尚可喜之子,镇守广东)。 这三个军阀在追随清军镇压农民起义和消灭南明抗清势力的过程中,逐渐扩大了 私人势力,各自拥兵在手,独霸一方。

“三藩”之中,以吴三桂势力最大。吴三桂自康熙元年(1662)在云南绞死了南 明永历帝朱由榔后,便割据云南。吴在当地圈占民地,抢掠人口,苛捐杂税,鱼肉百 姓。他占据南明桂王五华山的帝宫作为藩府,大肆扩建,搞得“千门万户,极土木之 盛”。吴三桂为了扩大势力,还招降纳叛,广收党羽。他选官、练兵,清廷不能过问, 用财开支不受户部限制。所以当时有“天下之财赋,半耗于三藩”的说法。盘踞在 广东、福建的尚之信、耿精忠也都极力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三藩”的割据,不仅 是清朝实行中央集权的巨大障碍,而且还严重地威胁着清朝的统治。

对于“三藩”应持什么政策呢?是养痈贻患还是动手术切除?对此,清廷内部 意见不一,曾经进行过多次辩论。有人主张削去“三藩”兵权,即实行撤藩;但许多 人害怕吴三桂等人,认为撤藩会引出天下大乱。可巧康熙十二年(1673)三月,尚可喜因受不了其子尚之信的挟制,向朝廷提出告老还乡,并请求让尚之信接替他的封 爵,继续镇守广东。

19岁的康熙帝认为这是撤藩的大好机会,便立即批准尚可喜 告老还乡,但不准其子袭爵。当时,吴三桂的儿子在北京,消息很快就传到云南、福 建。吴三桂、耿精忠心中忐忑不安,便于七月间先后上疏,假意请求撤藩,以此试探 朝廷的态度。康熙帝接到吴三桂耿精忠的上疏,下令廷臣会议讨论。当时大部分 廷臣反对撤藩,有的说吴三桂镇守云南,靖边有功;有的说撤藩后朝廷另派兵去镇 守,财政费用太大,因此断不可撤,实际上是怕引起乱子。只有户部尚书米思翰、兵 部尚书明珠、刑部尚书莫洛等少数大臣力主撤藩,认为决不能再让吴三桂盘踞云南 了。经过几次会议讨论,意见始终不能统一,而且辩论十分激烈。这时,康熙帝挺 身而出,作出了果断的裁决一 坚决撤藩。他指出:“三藩”久握重兵,已经形成尾 大不掉之势。

吴三桂蓄谋已久,撤亦反,不撤亦反,与其养痈成患,不如及早除掉。 所以,他毅然下令批准吴三桂、耿精忠自请撤藩的上疏,并派特使分别赴云南、广 东、福建宣读朝廷撤藩命令和督促实行。

吴三桂接到撤藩旨意后,便于当年(1673)十一月悍然举行叛乱,发布讨清檄 文,宣称要恢复明朝,并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从此,一场长达8年的大叛乱正式揭开了战幕。 叛乱开始后,吴三桂的军队很快就打到湖南,广西、四川的将军、提督、巡抚也 闻讯响应。康熙十三年( 1674)三月,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反清,到康熙十五年 (1676)二月,尚之信又在广州揭起叛乱的旗帜。南中国燃起了熊熊战火!

“三藩”之乱来势汹汹。清朝内部有一些读史不能消化的迁腐大臣,主张重蹈 西汉初年景帝杀晁错的历史覆辙。他们对康熙帝说:“应该先杀掉那些主张撤藩的 大臣,只有这样才能使吴三桂息兵。”康熙坚决反对重复历史的错误。他熟读史书, 深知这是腐儒之见,汉景帝虽然杀了主张削藩的晁错,吴楚七国之乱依然不止,因 为吴王刘濞等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康熙表示,“如果有错误,朕一人承担”,决不 把责任推给别人。因此,他非但不杀主张撤藩的户部尚书米思翰和兵部尚书明珠 等人,相反却把吴三桂留在京师的儿子吴应熊等人投入监狱。与吴三桂有往来的 西藏达赖五世,也向康熙提出,“若吴三桂力穷求降,请免其一死;万一嚣张,不如裂 土罢兵”,意思是以长江为界,承认一个南北朝的局面。康熙断然拒绝了达赖喇嘛, 并命令他履行前言,协助清军平叛。为了横扫清廷内部的妥协论调和表示自己平 叛的决心,康熙又下令处死了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孙子吴世霖。这样,朝廷内部 的思想得到了某种程度的统一,并使吴三桂在精神上受到一次打击。

“三藩”之乱爆发时,康熙年仅20岁。但他历史知识丰富,又熟读兵法,善于谋 略,指挥得当。他知道,“三藩”之乱虽然气势吓人,只要打败吴三桂,其他人均不在 话下。所以,他制定了重点打击吴三桂的战略,争取其他叛乱名中立、归降。如他 反复争取叛乱的陕西提督王辅臣,稳定了西北战场的局面,粉碎了吴三桂打通西北的阴谋,他在军事进攻之余,又利用耿精忠与台湾郑经集团之间的矛盾,招降了耿 精忠,并乘势进军,迫使郑经势力退出福建。到康熙十六年(1677),尚可喜忧愤而 死,尚之信也因与吴三桂矛盾重重,在清军的进逼下向清朝投降。

康熙帝在激烈的战争中,能够保持刚毅、果断沉着、机智。他深得用兵之道与 指挥之法。他指示领兵诸将:战争中要紧的是得民心,所以一定要“严禁军士侵扰 百姓”。为了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他执行了重罚先行于亲贵的做法,即对那些敢 于玩忽职守、贻误军机、畏惧不前的皇亲国戚,绝不宽贷。如他下诏公布了顺承郡 王勒尔锦,简亲王喇布,贝勒尚善、察尼、鄂鼐、洞鄂等人坐失战机、收受贿赂的罪 行,分别给予了处罚。

他说:“若非朕运筹决策,命令水师取岳州,命令岳乐的江西 军队进攻长沙,命令图海的陕西军速复平凉,后果几乎不堪设想。在一般人尚不可 原谅,何况是王、贝勒这些皇亲国戚呢!”

吴三桂等人虽然一度掀起大波,但这些朝秦暮楚、气节丧尽的家伙是得不到人 民拥护的。当时有人做诗讽刺吴三桂说:“复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又亡秦?丹 心已为红颜改,青史难宽白发人!”这意思是说:你不但没有恢复明朝,反倒把明朝 灭亡了,你为了一个美人(指陈圆圆)而改变了丹心,历史是难以宽恕你这老头子 的!到康熙十七年(1678)三月,在清军步步进逼下,吴三桂日暮途穷,在湖南衡阳称帝,国号“大周”,改元“昭武”,但几个月后就在内外交困、忧愤交加中死去。他 的孙子吴世瑶继立后更是一天不如一天。

康熙二十年( 1681) ,清军攻陷昆明,吴世 瑶自杀。-场席卷10省、长达8年的大叛乱终于平息。27岁的康熙帝得到胜利的 捷报,他心情激动,夜不能寐,挥笔写了一首《滇平》诗:

洱海昆池道路难,捷书夜半到长安。

未矜干羽三苗格,乍喜征输六诏宽。

天末远收金马隘,军中新解铁衣寒。

回思几载焦劳意,此日方同万国欢。

“三藩”之乱平定后,康熙采取一.系列措施消除昔日的弊病。他下令在原来 “三藩”控制地区设立八旗兵驻防,将藩王的财产全部充官作为军饷,革除昔日的苛 捐杂税,归还被“三藩”霸占的部分民田。这些措施不但加强了国家的统一 ,也促进 了经济的发展。

二、统一台湾

在“三藩”之乱的硝烟弥漫中国上空的时候,盘踞在台湾及东南沿海的郑氏集 团也乘机向内地窜犯,并与“三藩”联为-气。因此,康熙在平定“三藩”之后,便决 定解决台湾问题。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荷兰殖民者趁明末中国动乱之机,派兵占领台湾, 在台湾血腥地统治了38年。直到清初顺治十八年( 1661) ,民族英雄郑成功才把荷兰人赶走。郑成功原想以台湾作为反清的基地,但不幸中年早死,壮志付之东流。

郑成功死后,郑氏集团内部互相倾轧,统治者花天酒地,鱼肉人民,完全丧失了郑成 功那种英雄气质。清廷曾多次用招抚办法,想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但郑经(郑成功 之子)集团一面表示可以称臣人贡,一面又坚持不登岸,不剃发,像朝鲜、琉球一样 和中国保持一种藩属关系,实际上是想把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康熙帝断然拒绝 了郑氏集团分裂国家的要求。他指出:郑经是中国人,台湾“皆闽(福建)人,不得 与琉球、高丽比”。既然称臣,就必须接受调遣。由于在这样重大原则问题上达不 成协议,再加上“三藩”之乱的干扰,统一台湾的问题便拖了很长时间。

康熙二十年( 1681) ,福建总督姚启圣向康熙帝上疏,报告郑经已死和台湾内乱 情况,认为“机不可失”,应立即派兵统一,并推荐以前从郑氏方面归降过来的施琅 作为进军台湾的统帅。康熙立即批准这个建议,任命施琅为水师提督,相机进取澎 湖、台湾。康熙二十二年( 1683)六月,施琅率军在澎湖海战中击溃了郑氏集团的主 力,七月在台湾登陆。这时,台湾的当政者是郑克埏。有人教唆他赶快逃往南洋, 建立流亡政府,也有人劝他认清形势,向清朝投降。就在郑克墺举棋不定的时候, 康熙帝指示前线的施琅,要他力争和平解决,并转告郑克域等人,“从前抗违之罪, 尽行赦免”,而且保证他们归降后给予从优待遇。由于康熙英明及时的决策和施琅等人的认真贯彻,郑克墺及许多在台官吏放弃了逃亡国外的打算,从而使台湾最终 以和平方式得到统一。

康熙二十二年(1683)八月,清军进人台湾。八月十五日 (即中秋节)的晚上,统一台湾的喜讯传到北京,29岁的康熙帝无比兴奋。他多年 统一国家的愿望终于取得了重大的成功。为了纪念这个重大的胜利,他欣然命笔, 写了一首《中秋日闻海上捷音》的诗:

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

来庭岂为修文德,柔远初非黩武功。

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

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经过长期的努力,祖国终于实现了九壤同耕的大一统局面。郑克块到北京后, 受到康熙帝的接见,并被授予正黄旗汉军公,其亲属、部下也分别被授予官爵。康 熙帝还特别下诏说,郑克墺的祖父郑成功、父亲郑经不是“乱臣贼子”,可以归葬南 安。

统一台湾后,康熙又否决了朝廷内某些人放弃台湾主权的荒谬主张。他毅然 批准施琅的建议,在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于福建省,并在台湾驻军八千,澎湖驻兵 两千。从此,台湾在政治,上、军事上、行政上与大陆又重新成为一个整体,由于内 地、沿海居民进一步移居台湾,台湾的经济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三、平定噶尔丹之乱

在我国的厄鲁特蒙古族中,有一支游牧在巴尔喀什湖以东、天山以北和伊犁河 流域的强悍部落,这就是准噶尔部。准噶尔部世代受中国政府管辖。康熙十年 (1671) ,噶尔丹杀死其兄僧格,夺取了准噶尔部的统治权。噶尔丹是一个雄心勃 勃、掠夺成性的人物,他上台后频繁地对临近各部发动掠夺战争。康熙二十七年. (1688),噶尔丹在进攻喀尔喀蒙古的过程中,同沙俄侵略者相互勾结,逼得喀尔喀 蒙古部人民向南迁逃。

康熙帝曾致书噶尔丹,要求他“罢兵息战”,不要对四邻各部肆行侵掠。噶尔丹 虽然表面上臣服,但实际上却步步向东向南进逼,甚至把他的军队推进到距北京只 有几百里的地方。康熙二十九年( 1690)六月,康熙帝决定御驾亲征。八月间,左翼 军同噶尔丹军队在乌兰布迪(今辽宁境内)发生了激烈的遭遇战,一举击溃噶尔丹 的驼军,噶尔丹狼狈逃窜。康熙三十一年( 1692) ,噶尔丹派人到北京,向康熙帝 “请安进贡" ,表面上虽“词调恭顺”,实际上是想麻痹康熙。康熙一眼就看穿了噶 尔丹的阴谋,他指出:“噶尔丹不可信任,如果不加防备,万一有事就要后悔。”

当时, 西藏的第巴桑结与噶尔丹狼狈为奸,要求康熙撤回各地戍兵。康熙说:“第巴何以 敢要求我朝撤兵?这是噶尔丹的阴谋。”所以,他决定,不但不能撤兵,还要加强防 备。果然康熙三十四年( 1695) ,噶尔丹又率3万人马沿克鲁伦河大举南犯,并扬言他背后有沙俄撑腰,已经从俄国借了6万鸟枪兵。康熙三十五年( 1696)春天,康熙 帝力排众议,决定第二次亲征。他指出,上一次亲征,因裕亲王福全中了西藏喇嘛 济隆的缓兵之计,致使噶尔丹从乌兰布通逃走。又加上当时自己生病,未能彻底歼 灭噶尔丹,至今犹以为憾。这一次亲征,一定要彻底根除噶尔丹势力,以绝后患。 他命将军萨布素率兵出东路迎头截击,命大将军伯费扬古率兵出宁夏为西路,断绝 噶尔丹的退路,自己则亲率禁旅为中路,三路军约期夹攻噶尔丹,务期彻底歼灭之。

康熙亲率的大军,在克鲁伦河附近向噶尔丹的军队相对扎营。当时两军的距 离甚近。噶尔丹望见康熙的御营和清军的威武阵容,不禁为之胆寒,立即下令拔营 逃走。康熙亲自率兵追击到拖诺山。当噶尔丹逃到昭莫多时,又同清军的西路大 军相遇。在两军激战中,噶尔丹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他仅率少数人死里逃生。康 熙的第二次亲征又取得了重大胜利。但是,噶尔丹并没有死,这股叛乱势力并未根 绝。所以,康熙一面分化受噶尔丹控制的回部、青海、哈萨克诸部,警告与噶尔丹狼 狈为奸的西藏第巴桑结,一面限期噶尔丹到北京投降。由于噶尔丹拒降,康熙三十 六年( 1697),康熙又进行了第三次亲征。当时,康熙在各部族中的分化瓦解工作取 得很大成功,因此噶尔丹四面楚歌,困难到“居无庐(帐幕),出无骑(马),食无粮” 的地步。噶尔丹的儿子到哈密逼粮,也被当地维吾尔人擒送至清营。原先追随噶 尔丹叛乱的亲信们,也慑于清军的威力望风投降。最后,噶尔丹在走投无路、众叛 亲离的困境中服毒自杀(一说病死)。至此,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的斗争宣告结束。

康熙五十六年(1717),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在沙俄煽动下,继两年前进 攻哈密之后,又驱兵攻人拉萨,并到处毁寺庙,抢掠人畜。康熙五十七年(1718),康 熙帝命皇十四子允褪为抚远大将军进驻西宁,指挥清军人藏平叛。当时有些朝臣希图苟安,看不到平叛的必要性,说:西藏路途遥远险恶,且有瘴气,不能顺利进军。

康熙不同意这种看法,他反驳说:“策妄阿拉布坦的叛乱军队忍饥挨饿,步行一年有 余,尚能到达西藏,我们的平叛大军怎么反而不能到达?”事实证明康熙的决定是正 确的。当清军进人西藏时,西藏的大小头人、各寺喇嘛都争先恐后地出来迎接。清 军迅速驱逐了叛军,取得了胜利。康熙死后,又经过雍正、乾隆两代人的努力,终于 最后平定了准噶尔上层分子的叛乱。

康熙在用武力平定叛乱的同时,还用各种手段,对蒙古及西北、西南少数民族 上层分子进行笼络。如:他对蒙古王公用封爵、联姻、组织打猎等方法加以团结,在 承德按照各民族的特点建筑一些庙宇,以表示他对各民族风俗信仰的尊重,并以此 来表明,清朝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他的这些做法,对维护国家统一起了积极的作 用。

卫国战争 抗击沙俄

在康熙一生中,抗击沙俄的武装侵略,保卫祖国北方的领土,占有十分重要的 地位。

贝加尔湖以东和黑龙江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在唐、宋、元、明1000余年的历史中,我国历朝的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均在黑龙江两岸设有管辖机, 构。

顺治元年( 1644) ,清朝在北京建立中央政权以后,不仅完全接替了明朝在这些. 地区的统治权,而且使当地同中央的关系更加密切。但是,自17 世纪以后,沙俄利 用我国明朝在东北势力的衰落和清朝入关南下之机,对黑龙江流域的侵略与日俱 增。沙俄先后派遣波雅科夫、哈巴罗夫、斯捷潘诺夫等率兵侵人我国领土。他们到 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不但奸淫妇女,还残暴地烤食中国儿童。为了吞并我国领 土,他们在被占领的土地上修建城堡,甚至还狂妄地叫嚣要清朝向沙皇进贡!

顺治 十五、十七年(1658、1660),清朝军队经过两次激战,击毙了斯捷潘诺夫,而且把其 残部驱逐出黑龙江中下游。康熙继位后,沙俄又以被其占领的尼布楚为据点向东 扩张,重新占据雅克萨城,并向南占领楚库柏兴(即色楞格,属中国喀尔喀蒙古),从 而在贝加尔湖以东和黑龙江地区制造了新的紧张局势。

康熙帝从13岁起,就注意到了沙俄对我国的侵略。康熙十年(1671),18岁的 康熙进行了第一次东巡,前往东北地区“周览形胜”,并召见宁古塔将军巴海,了解 当地情况,嘱咐他加紧操练兵马,做好边疆的保卫工作。当时,康熙已经准备开展 一场驱逐沙俄的斗争。不料,康熙十二年(1673),爆发了吴三桂等人的“三藩”之 乱,康熙的抗俄计划被迫暂缓执行。在平定“三藩”叛乱过程中,康熙曾希望通过外 交途径解决沙俄的人侵问题。但沙俄非但置之不理,而且变本加厉地扩大其侵略, 在中国精奇里江一带修筑结雅斯克堡和德隆斯克堡,在额尔古纳河东岸修筑额尔古纳堡。

康熙二十年(1681),“三藩”之乱平定后,康熙立即把抗击沙俄的部署提上了日程。康熙二十一年( 1682)四月,他借到盛京祭陵之机,再一次到东北边疆视 察。回到北京后,又在同年九月派副都统郎谈、公彭春率人以捕鹿为名,到达斡尔、 索伦等地观察形势,侦察敌情。在听取了郎谈等人的报告后,他下令修筑黑龙江呼 玛城堡,调动军队,修造战船,储备粮食,开辟从乌喇(在今吉林)到瑷珲的驿路,组 织了辽河、松花江、黑龙江的水路运输,为进行一场自卫反击战做好了充分准备。

康熙二十四年( 1685)六月,清军水陆两军包围了俄军盘踞的雅克萨城,对负隅 顽抗的侵略者展开了猛烈进攻。俄军头目托尔布津被迫出降。清军平毁了雅克萨 城,将被俘的俄军遣送出境。但是,由于清军忽略了在雅克萨驻军,又没有割除附 近的庄稼,因此托尔布津等人又率兵卷土重来,在雅克萨的废墟上重新建造了更为 坚固的城堡。

这样,康熙二十五年( 1686)双方又进行了第二次雅克萨之战。在清 军猛烈的炮火中,托尔布津重伤致死。到后来,800名俄军死伤、病亡殆尽,只剩了 100多人。雅克萨城堡的攻克,已经指日可待了。就在这关键时刻,康熙的停战命 令到了前线,说俄国派出的全权代表已在途中,双方将在谈判中定议边界。

康熙二十八年( 1689) ,经过反复折中,中俄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条约 规定,以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为两国国界。再由格尔必齐河源顺外兴安岭往东至海,岭南属中国。

这就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辽阔地区是 中国的领土。当时,由于噶尔丹叛乱的内因,清朝方面也作了重大让步,把本来属 于中国的尼布楚划归了俄国。

总的说来 ,康熙帝的反侵略战争取得了重大胜利。他的英明表现在:不轻易用 兵,而是先做好调查研究,做好军事的、物质的准备;不穷兵黩武,在取得反侵略战 争的胜利后及时恢复和平,从不关闭谈判的大门。在战争过程中,他认为将军萨布 素未能毁掉雅克萨附近的田禾是一大错误,因为这正是侵略者得以卷土重来的物 质条件。当议政王大臣会议请下令直隶、山东、山西、河南各省派火器兵支援进攻 雅克萨时,康熙指出:这些兵未曾经历过战阵,况且黑龙江火器甚多,应改派福建投 诚、善用藤牌的官兵,由台湾投降的武将率领开赴雅克萨。第一次雅克萨之战的事 实证明,这些久历战阵的藤牌兵确实起了不小作用,他们一举歼灭了从黑龙江顺流 而下,企图冲人雅克萨城内的俄国哥萨克增援兵。

《尼布楚条约》的签订,缓和了中俄两国之间的紧张局势,暂时制止了沙俄的军 事侵略。但是,康熙并没有因《尼布楚条约》而放松警惕。他说:“今虽与俄罗斯和 好,边界已定,但各省驻军仍照从前规定办理。”他决定继续在墨尔根等地驻军设 防,并在外兴安岭、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等边界设立卡伦,派军队巡防驻守,以 防备沙俄势力的侵扰。

传奇皇帝 热爱科学

康熙帝之所以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不仅因为他在少年时代勇擒权奸鳌拜,青 年时代平定了“三藩”之乱统一了台湾,壮年时代平定了噶尔丹叛乱、抗击了沙俄 的侵略,而且还由于他着迷地热爱科学,学习科学乃至在科学上做出了一定的贡 献。

一、数学

少年时代所经历的那场关于天文历法的争论,在康熙心灵深处留下永不消失 的痕迹。他目睹了那些在科学面前无所适从的大臣的昏愦,也痛恨自己对科学的 无知。他在杨光先与南怀仁的科学斗争中认识到,数学是这两个人胜败的关键之 一。

因此,他对数学狠下了一番功夫。他后来对人谈他自己如何发愤学习数学的 情况时说:“你们只知道我算术不错,却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学算术。我少年时,钦天 监汉官与西洋人不睦,互相攻击告讦,死了不少人。杨光先、汤若望在午门外,当着 九卿大臣的面赌测日影。无奈九卿中没有一个人懂得这种方法。我当时想,自己 不懂,怎么能够判断别人是对还是不对呢?所以我发愤学习数学。”他先是跟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学习几何。康熙二十七年( 1688) ,南怀仁去世,他又跟来到北京的 法国传教士张诚、白晋等人学习。为了学好课程,他为传教士准备了良好的生活条 件,还叫他们到内务府学习满、汉语。他自己则努力学习拉丁文,争取听懂或看懂 数学讲义。他学习过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和巴蒂斯的《实用和理论几何学》的 满文译本。他每学一个定律,不但务求必懂,而且都尽可能联系实际。

康熙不但向外国人学数学,他还努力培养和团结一批中国自己的数学家。他 团结了当时颇负盛名的大数学家梅文鼎,后来又把梅氏的孙子梅毂成调到北京,让 他专门从事科学研究与编纂工作。此外,如泰州人陈厚耀、大兴人何国宗以及蒙古 族的明安图等数学家,也都曾受教于康熙。

康熙晚年在北京畅春园设立了“算学馆”。在他的倡导主持下,梅毂成等人用 了10年工夫,编成了集当时乐律、天文和数学之大成的巨著一《律历渊源》。此 书的第二部取名为《数理精蕴》,它不但收录了中国历代数学精华,同时也囊括了明 末以来传入的西方数学,是一部很有价值的数学丛书。

二、医学

康熙自幼对医学就很感兴趣。后来,他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又接触了西方 医学。他40岁时得过一次疟疾,虽经御医多方治疗也未见效。这时,在宫廷工作. 的法国传教士洪若翰、刘应进进献了-种特效药一金鸡纳。康熙服用了金鸡纳 之后效果很好,不久就恢复了健康。为了酬谢传教士,他特赐在西安门内建立一座 大教堂,这就是日后西安门内北堂的来历。

康熙病愈后,便不时推广金鸡纳。他每逢出巡时,总是随身带上些金鸡纳,赐 给一些封疆大吏。康熙五十一年(1712)夏天,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得了疟疾。曹寅 托亲戚李煦向康熙讨要金鸡纳。康熙得知后,立即从北京用驿马昼夜奔驰把药送 往江宁(今南京),并御批说:“疟疾若未转泻痢,还无妨。若转了病,此药用不得。 ....金鸡纳专治疟疾,用二钱未,酒调服。若轻了些再吃一 .服....若不是疟疾,此 药用不得,需要认真。万嘱!万嘱!万嘱!万嘱!”可惜药还没有送到,曹寅就一命 归天了。

康熙除了推广金鸡纳,还不时为臣下看病开方。有一次,直隶总督赵弘燮看文 件时忽然半身瘫痪,请求康熙派人到保定给他治病。康熙派人去了,但指示说:“类 风之病,补药无益而有大损。十分留心!”后来赵弘燮又向康熙讨要“御制药酒”。 康照怕药酒容易坏,便动了一番脑筋,特赐西洋药饼,叫赵弘燮用时泡在酒里,还告 诉他饮酒的用量。赵弘燮服酒之后,向康熙报告说:“初服之日即觉得热气上至左 膀,下至左腿。”颇为见效。

康熙在医学上的一个重要贡献,是他以皇帝的权威下令推广种痘法。明末清 初,天花传染病流行,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也使许多人脸上留下了永不消失的疤痕。康熙帝就是天花的受害者之一。那时,世界上还没有防治天花的好办法。只 有我国在世界上首先创造了一种预防天花的种痘法。这种方法,就是把患者的痘 痂研成细末,用湿棉花蘸上这种“痘苗"塞在健康人的鼻孔里(或将痂末吹入人的 鼻内),使接种者发生一次轻微的感染,从而获得对天花的免疫力。这种方法虽然 历史悠久,却未能广泛推行。康熙知道这种方法以后,便首先在自己的孩子和一些. 亲贵子女中推行,后来又在蒙古等少数民族中推行。开始,有些老年人少见多怪, 表示怀疑。但康熙以皇帝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坚持推行,终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地理学

康熙学了数学与天文,因而对地理学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他学会 了使用测量仪器,每行到一处,就要测量那里的地势,调查当地的地貌、地质、水文、 土壤等等。他不但测量该地距京师的里程,还要测量那里的纬度,并把这些情况记 录下来,收人他撰写的文章、上谕中。例如,他在亲征噶尔丹的行军途中,就详细地 调查过所经之处的风物、地理情况,把记下来的材料寄给留在北京的皇太子。

康熙 三十五年( 1696)四月二十一日,他在给皇太子的信中叙述了行军中的饮水问题, 说:“自出喀伦未见寸土,其沙亦坚硬,履之不....营中军士凿井甚易,一人可凿 二三十处。因水泊中取水嫌远,均于近帐房凿井。可凿井的地方也很易认识。蒙 古语叫‘善达'之处,地洼润,掘未二尺即可出水;叫‘塞尔’的地方,山涧沟径,掘仅 尺余即可及泉;有称‘布里杜’者,是一种丛草间积留的潦水,水质不佳;叫‘窥布尔’的,水流地中,以手探之泉即随出,故野驴以蹄趺之而.....可见,他对所经地 方是做过详细调查的。

他在沙漠中行军,往往发现有贝壳。这种东西引起了他很大兴趣。他联想到 当地蒙古,人关于洪水的传说,推测这里在洪荒时代很可能是一片泽国。这和近代 学者的某些科学推论是很接近的。

康熙在世时,还费了几十年的心血,开展了一场史无前例的伟大工程,这就是: 在辽阔的中国疆土上进行实测、绘制地图。这项工作是由外国传教士与中国工作 人员共同完成的。这次测绘工作进行了多年,采用了当时比较先进的大地测量术 和用经纬度绘图的方法。到康熙五十五年( 1716),除今新疆等少数地区外,对大多 数省区进行了测绘。这次测绘的成果,便是一部《皇舆全览图》。它是中国历史,上 第一部完全实测、比较精确的地图集,也是世界地理测量史.上的伟大成果之一。康 熙曾对大臣蒋廷锡说:“此图是朕费三十余年心力才完成的,山脉水道合乎《禹 贡》。你可以将此图和各省分图让九卿们细阅,倘有不对之处,可以面奏。”可见康 熙很以《皇舆全览图》为自豪,但他又不拒绝别人批评。

四、农业

康熙从少年时代就喜欢看人种庄稼,而且自己也把各类种子种到地里,以观察 收获的多少,他的这种兴趣一直坚持到老。 康熙60多岁时写过一篇《刈麦记》,其 中说:“在收获的时节,看到苍颜老农欢庆秋收,黄口孺子不再愁饿肚子,这才是我 真正的快乐!”为了使人们穿衣不忘织女之寒,吃饭不忘农夫之苦,他命人画了一册 《耕织图》,每幅图旁由他题诗一首,然后刻版印刷,广为流传。

在康熙一生中,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他曾发现、培育和推广过一种连作 双季稻一“ 御稻种”。

在中南海丰泽园旁边,有几块水田,种着稻子。有一年六月下旬的一天,康熙 经过这里,发现有一颗高出众稻的特殊稻子,而且已经结穗成熟。于是,他把这颗 早熟的稻穗摘下来,决定次年再种,看它是否仍比别的稻子早熟。第二年试种的结 果,还是比别的稻子早熟。从此,他便以此为种子,培养了一个新的稻种一“ 御稻 米”。这时的康熙,大约28岁。

康熙对他培育的这种粒长、色红味香的新品种,寄予很大希望。他先在北京、 承德试种若千年,取得经验后才向江南推广试点。他下令在苏州、江宁等地先种。 为了种好这种可以连作两季的品种,他还派了有经验技术的农民李英贵前去指导, 他自己也随时下达具体指示。

从康熙五十四年到六十一年,在苏州、江宁等地连续 试种了8年,直到他死为止。这种“御稻米”第一季的成熟时间平均不到100天,最 短的只有70天左右,因此收割后可以连种第二季。而当时苏州本地稻子的成熟期,需要一百四五十天。显然,康熙培育的新品种有它的优越性。如果当地的稻田 改种“御稻米”,由于一年可以连种两次,估计每亩可增产五成左右。苏州、江宁试 种不久,江西、浙江、安徽的官吏和两淮商人也申请试种,康熙一律批准。当然,在 封建时代,由于官府、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压榨,农民对种植紧张费力的连作双季稻 是缺乏积极性的,况且他们也无法解决由于消耗地力过多而必须补偿的肥料问题。

康熙的本意是培养一个新品种,让更多的人能吃到。但那时的官僚们,却把“御稻 米”限制在上层人物中享用。清代作家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曾在江宁受命试种过 “御稻米”。《红楼梦》中所描写的“御田胭脂米”和“红稻米粥”,就是康熙培育的 “御稻米”。

除了培育新品种之外,康熙还大力推行垦荒的政策。他主张大面积地开垦北 方的处女地。他曾告诉臣下说:“边外地广人稀,自古以来无人开垦。我数年前避 暑塞外,下令开垦种植,有的禾苗高达七八尺,穗长一尺五寸。”有的官吏听了不相 信,康熙就命人取了几株,证明塞外荒地经过开垦,也可以长出很好的庄稼。由于 他的提倡,原来荒凉的山区也出现了大村落。他曾写诗记述这种变化:

沿边旷地多,弃置非良策。

年来设屯聚,教以分阡陌。

春夏耕耨勤,秋冬有蓄积。

霜浓早收黍,喧迟晚刈麦。

土固有肥硗,人力变荒瘠。

山下出流泉,屋后树豚栅。

行之无倦弛,定能增户籍。

古来王者治,恐亦无以易。

这大意是说:沿边的荒地,丟弃不管不是好办法。近年来设立一些民垦的聚 落,教他们耕种。春夏耕耘,秋冬收获。这里霜期早而浓,要早收黍,夏天来得晚, 割麦要迟些。土地固然有肥有瘠,但是可以用人力改变的。山下可以挖井(这说明 康熙很懂地下水的知识),屋后可以造猪圈。如果长期坚持下去,这里一定能繁荣 起来,可以增加人口。古来帝王的治道,恐怕也没有更高明的方法了。

为了农业的需要,康熙还努力研究气象,他下令各地每天记录当地的阴晴风 雨,由主要负责人按时上报,并作为一种制度肯定下来。至今,故宫内还保存着大 批清代的《晴雨录》。这是一批很宝贵的气象史料。为了同样的需要,康熙还研究 蝗虫,调查灭蝗的方法,并亲自指导一些地区的灭蝗工作。

五、治河

明末清初,由于政局动乱与战争的破坏,黄河、淮河、运河、永定河等许多河流 因年久失修而连年泛滥。这不但关系到千百万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也威胁着 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康熙帝从14岁起就“反复详考”历代治河得失,亲政后,更 把“河务”与“三藩”、“漕运”作为三件大事写在宫廷的柱子,上,以便每天看到、想到 这些重大问题。

康熙治河,比以往的治河有很大进步。首先,他治河的战略思想是积极的。他 主张不但要减少水患,还要进一步变水害为水利。他说“古人治黄河,唯在去其害 而止,今则不但要去其害,还要利用黄河来运漕粮”,把河水变成运输的渠道。其 次,他主张把原先绘在纸上的平面图,改为立体的地形图,因为纸上的图很难分辨 地势高低。再次,他认为治河者必须亲临现场,没有亲历过河工,就无法了解河势 之汹涌、堤岸之远近高下,当然也就提不出好的治河方案。为了指导治河,他六次 巡阅河工,并亲乘小舟,冒着风险进行勘察,亲自测量水位。因此,他不但对那些重 大水患地区的情况了如指掌,而且能提出有实际意义的指导方案,能推测出曾经发, 生和预见到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

例如,他在视察永定河时及时指出:薛家庄不宜 筑减水坝,因为南岸已露出矶嘴,北岸必被冲刷。询之当地群众,果然30年前河身 在南岸。他还预言说:高家堰堵堵塞六坝之后,泗州、盱眙等地必被水淹。到康熙 四十五年(1706),六坝刚刚闭塞,立刻引起洪泽湖水大涨,泗州、盱眙等地果然水发成灾。 康熙研究了历代治河经验,指出:深浚河身,让河水直行刷沙是治河上策。因 此,他主张裁弯取直,束水刷沙。他认为,明朝治黄河多在徐州以上,本朝俱在徐州 以下,应该注意中上游,吸取明代行之有效的经验。他还认为,明朝时山东微山湖 一带,将水蓄在山中,涝则蓄为水库、旱则泄作灌溉的做法,深得其宜。

康熙在治理黄、淮、运诸河之外,特别注意治理经常改道泛滥的浑河(即永定 河)。因为浑河关系到京师(北京)的安全问题。康熙三十七年( 1698),浑河工程 竣工,他亲自改名为“永定河”。应该指出的是,他治理永定河不仅仅是为了北京, 他还有一个更富战略的思想:永定河是一条小黄河。他是想把治永定河的经验推 广到治黄工程中去。所以,当永定河工程用的方法成功之后,他便指示在治黄工程 中推广,效果良好。康熙还鉴于永定河筑石堤取得成功,曾提出把这种做法推广到 治黄工程中去,主张由徐州至清口皆修石堤。后因主持工程的大臣反对,加之财政 开支太大而未能实行。

康熙积极治理河道,在他当政的60余年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并为以后雍正、 乾隆两代的水利兴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开明帝王 出类拔萃

康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据一个在他身边工作过的外国传教士说: 皇帝(指康熙)中等身材,是位慈祥、稳重、举止端庄的人。他那威严的外表,无论从哪一方面看,即使放在千人之中,也与众不同,能够立即分辨出来。这是由于 他想使自己的容态和举止,让人一看便是心地高尚的人所造成的。这一点,就我所 见,任何王公权贵也没有超出其上者。最低限度,他能和这些人中任何人相匹敌 的。他自诞生以来,就是一位发号施令的人,又熟悉科学的许多领域,每日都致力 于钻研,还要处理国务,所以他在上午和下午都定出一定的时间来,专心于学习。

的确,康熙确实是一个不平凡的人。他自幼失去父母,是从奋斗中成长、炼就 的人物。他性格坚毅,勤奋好学,读书曾用功到咯血的程度。他没有享受过足够的 父母之爱,也没有顺治热恋董鄂妃或乾隆追求香妃那样的罗曼史。他把毕生精力 都用到处理国家大事上。但他能“治国”、“平天下”却不能“齐家”,在那“家丑不可 外扬”的时代,他的家丑却不胫而走。他立了一个品质恶劣的儿子允礽做皇太子, 允初非但不争气,反而父子成仇,终于又被他废掉。诸皇子之间为争夺继承权而演 出的结党营私、明争暗斗的丑剧,使他既气愤又伤心,因而身心蒙受了严重的创伤, 只活了69岁就死了。

康熙在封建帝王中,是比较开明的人物。他在统一国家、捍卫主权、发展生产、 提倡文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他毕竟不能超越历史、阶级的局限,也不能摆脱狭隘的民族偏见。他一面重视科学,一面又以更大的精力去提倡束缚人 们思想的宋明理学,作为自己统治的思想支柱;他提倡文化,开博学鸿儒科,命人纂 修《全唐诗》《佩文韵府》、《历代赋汇》、《康熙字典》《广群芳谱》、《律历渊源》、 《古今图书集成》等许多大部头的书籍,但又以禁止淫词小说为名,扼杀一些有悖封 建理教、有碍清朝统治的文化,并用文字狱打击有反清思想的士大夫,使之俯首就 范;他重视农业生产,也曾下过开海令,但晚年又封锁海疆,禁止或限制中外贸易往 来,扼杀本国的资本主义萌芽。

所以,康熙一朝在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虽然有可 观的成绩,却依然不能越出封建的雷池,致使中国不能脱颖而出地进人一个新的时 代。当然,这是中国历史发展本身所造成的,康熙的一生得失,不过是这种历史发 展在一个统治者身,上的具体表现罢了。如果我们把他放在历代统治者的行列中观 察,他依然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