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马秀英

马秀英(明太祖孝慈高皇后)

母仪天下——明太祖朱元璋皇后马秀英

马秀英简介

马秀英:明朝的开国皇后马氏(民间称为大脚皇后),朱元璋结发之妻,寿51岁。汉族,宿州市灵璧县人,本名不详,但部分野史与地方戏曲称之为马秀英,不过《明史》上未见记载。

生卒年:1332年〜1382年

性格特点:极具反叛精神,有胆有识。

历史功过:她生于乱世,有胆有识,在艰难逆境中,全力帮助朱元璋成就大业,五次救朱元璋死里逃生。做了皇后后,虽大富大贵,仍不娇,始终不忘民间劳苦,不改勤俭本色,不变平民心态,时常用自己的言行规劝、影响朱元璋。她惩奸佞亳不手软,扶良善鞠躬尽瘁,保忠臣机智灵活,助皇上能屈能伸,革陋习坚决果敢,倡新风大马金刀。朱元璋称她“家有贤妻,犹国之良相”。

名家评点:《明史》赞扬马皇后,“母仪天下,慈德昭彰”。史家公认的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贤后。贫贱之时私定终身

马秀英传记

贫贱之时 私定终身

早年,朱元璋在地主家做放牛娃,久而久之,他竟然成了这一带孩子的小头头。马秀英脸蛋好看,又好说话,当他们一起玩过家家的时候,朱元璋就当皇上,马秀英就当娘娘。两个人从小感情就很深。朱元璋为人有胆识,为了巩固他的小头头的地位,他决定给小弟兄们解解谗,竟然宰了东家的一头牛,结果,不但被东家轰了出来,还被暴打了一顿。这时候,马秀英的父母也去世了,她被送到了另一处的人家,两个人从此就天各一方了。

朱元璋两手空空,无以为生,再加上名声不佳,想找份活干也没人敢用他,只好四处流浪。有一天,大雪纷飞,天快黑了,朱元璋还没找到过夜的地方,正惶惶然如丧家之犬,忽然看见一个大户人家的围墙根有一大堆马粪,落雪即化。他顿时眼睛一亮,心想果然天无绝人之路,原来他从小放牛,别的事不大懂,至于马粪一聚堆就发热,无人比他更通晓了。他一看到这堆马粪有半墙高,即断定中间已经腐熟干燥,足可以保住性命。于是,他手刨脚拨,在粪堆的半腰开始掏平洞。洞掏好以后,他似老虎做窝一般,忙把身子倒蹭进去。因为还要出气儿,脑袋只得留在外面,幸亏有个讨饭瓢,他往脑袋上一扣,就这样待了下来。

马粪堆中果然又背风又暖和,工夫不大,朱元璋的身子就不再哆嗦了。身子不冷了,肚子里又觉出饿来了,这一天他也没要着什么吃的,他看着漫天的大雪,想起自己的身世,不由得伤心地唱了起来;老天无情下鹅毛,老天无情下鹅毛;他不会唱别的,就这一句词唱了一遍又一遍。

没想到大雪纷飞的天气里还有人走动,而且还会来到这个马粪堆旁边。就在朱元璋唱得迷迷糊糊的时候,忽然听到有个女子的声音在叫他的名字,他以为自己是在做梦,就没有理会,没想到过了一会儿唤声又起,他没好气地问了声是谁,想不到来人竟是分别数年的马秀英。

朱元璋喜出望外,原来,马秀英就在这家大户人家做丫头。女大十八变,马秀英已经出落成如花似玉的模样,柳叶眉弯似天边月,樱桃小口自来红,只是小时候没缠过足,脚显得大了一点儿。这天马秀英正在院子里看雪,回到下处去歇息,正在看得出神时,忽然听到有人在唱自己儿时常唱的儿歌,声音隐隐约约的还有些熟悉,这一下马秀英吃惊不小,立即想是不是当年和自己在一块玩耍的朱元璋啊。她顺着声音慢慢地走了过去。后墙那扇小窗处传进阵阵歌声,由于只隔一墙,她听得清清楚楚,不由得双手合掌,暗谢上苍,这声音果然就是当年自己的玩伴。她悄悄地打开门,无声无息地走了出去。借着雪色,来到马粪堆前,先叫了声“元璋哥”;,没有回答。她忽然多了个心眼,记得朱元璋耳后有个小肉瘤,自己小时候常抚摸,现在得先摸一下,别万一认错了人。她掀起讨饭瓢,伸手一摸,果然有,才又唤第二声。

尽管谁也看不清谁,单凭一摸肉瘤,马秀英就认出了朱元璋。朱元璋更是喜出望外,没想到在这落魄将死的时候,竟然能遇到故人。一番惊喜之后,马秀英一B寸不好安排朱元璋,于是他们就踉跄了多半夜,来到一座关帝庙里。

忙活了大半晚上,借着微弱的灯光,两个人互相一端详,都觉得超出了想象:朱元璋虽蓬头垢面,但那股不怒自威的气质没变;马秀英脸似芍药月季花,更显得好看。这一看不要紧,朱元璋立即觉得自己窝囊,估计马秀英不会把鲜花插在牛粪上,就问马秀英打算下步怎么办。谁知马秀英风趣地说道:“还给你当娘娘吧;一句话说得朱元璋心里热乎乎的。”

这时的朱元璋依然落魄,但是马秀英却已经找到了一个好的归宿。马秀英虽然不忘当年的交情,朱元璋却心里有数,自己衣食尚不能自保,马秀英现在这么漂亮又不愁衣食,怎么能配得上人家呢?眼见她穿着虽不是绫罗绸缎、珍贵华丽的衣服,却也是上等人家小姐的打扮,朱元璋心里不由得自惭形秽。

马秀英给朱元璋卷起了厚厚的稻草,说天已经不早了,她必须马上回去,等到天亮再来看他。朱元璋如做梦一般,这个关帝庙虽然破旧了一点,却能遮避风寒,他躲在厚厚的稻草下,糊里糊涂地想着这一番出乎意料的相遇。这几天真的是太累了,不一会儿就睡过去。

早上一睁开眼,朱元璋就闻到一股透彻心脾的香味,原来马秀英给他带来了丰美的食物,朱元璋早已忘记了肉是什么滋味了,他也顾不得礼貌,抓起一条鸡腿就啃了起来。马秀英一边看他吃,一边给他捉衣服上的虱子。朱元璋大为感动,他扔下手中的鸡腿,面对关帝跪下发誓说:“关帝君在上,如果日后朱元璋能富贵,一定报答今日之恩,若有半点对不住马秀英,你就用大刀劈了我”

这一次的相遇,是朱元璋命运的转折点,以后的历史也证明,朱元璋没有食言,他始终善待马秀英。

帮助夫君 成就功名

马秀英家原本也是富甲一方的大户,母亲郑氏生下她这个独生女儿后不久就病逝了,父亲生性豪爽,仗义疏财,结交了许多生死兄弟,为替一位朋友讨回公道而出手杀死了当地一个豪绅,为了避仇只好逃亡异乡。马父逃亡在外,小女儿无人照管,最后竟沦落成了小丫环,正好朱元璋也在那户人家放牛,所以两人才有机会相识。马父出走多年,始终惦记着女儿,最后联系到好友郭子兴,请他务必找到女儿,代为抚养。

郭子兴也是一方义士,受朋友之托自然不能怠慢,他费尽心思,终于找到了马秀英,将她接了出来。郭子兴的妻子张氏将马姑娘视如己出,精心抚养她长大。稍大一点,郭子兴亲自教马姑娘读书写字,张氏则教她针线女工,马姑娘也是聪慧过人,无论学什么,稍一指点,就能精通无遗。及笄之年的马姑娘,出落得一副好模样,面貌端庄,神情秀逸,一举一动都透露出大家风范,郭子兴夫妇十分钟爱。一个相面先生曾对郭子兴说:“此女天相,不可等闲视之!”郭子兴将信将疑,在为马姑娘挑选女婿时不由地十分谨慎。寻寻觅觅,始终没找到中意的人选。朝廷黑暗,各地义军蜂起,天下大乱,素有大志又颇具一定声望的郭子兴,也在境州聚众起义,反对元朝廷。起事之初,事多如麻,马姑娘的婚事也就暂时搁置下来了。

马秀英将自己的身世经历一一告诉了朱元璋,说到动情之处,声泪俱下。朱元璋虽经历坎坷,听后也不免落下泪来。马秀英说,如今你无处落身,就去投奔我义父吧,但是你不能打我的名号,男子汉大丈夫应当自食其力,才能不白活在这个世。

郭子兴起兵不久,正须补充兵力,朱元璋刚刚25岁,立即就被接纳了下来。朱元璋作战十分勇猛,而且颇有智略,数次出战,都立下了大功,被任命为“十夫长”,接着又连连得到升迁,成为郭子兴的爱将。一次打了个大胜仗之后,郭子兴设酒宴犒劳众将士,高级将领的席位设在郭子兴的帅帐中,朱元璋官职虽低,但因功高也被特请在其中。这次盛会,除庆功外,郭子兴夫妇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趁这个机会,在将领中为马姑娘择一乘龙快婿。

郭子兴夫妇还不知道马秀英早已心有所属。酒宴开始后,郭夫人张氏拉着马姑娘躲在幕帐后暗暗观察。这时帐中的各位将领都酒兴正酣,神采飞扬,划拳喝令,觥筹交错,脸上满溢着胜利后的喜悦。马姑娘面含羞涩,只悄悄看了一眼,就将目光落在坐最后一席的朱元璋身上,他身材魁梧,面容黑粗,双眼深陷,脸长嘴阔,长相虽嫌粗陋,但眉目轩昂,英气逼人。马秀英向养母张氏表明了自己的选择,张氏也是个有眼光的女人,她早听丈夫说起过这位年轻军官的事迹,也深觉这人将来必有腾达之日,因此对养女的选择赞赏不已,立即赞同了这门婚事。

如此一来,由郭子兴夫妇作主,马姑娘的婚姻大事就定了下来,择一吉日,为两位年轻人在军营中举办了热热闹闹的婚礼,从此,在军中刚刚崭露头角的朱元璋与元帅郭子兴以翁婿相称,羡煞了不少英雄豪杰。

挽救丈夫 危难之中

朱元璋娶了郭子兴的养女,又在军中屡屡建功获赏,惹得一些追随郭子兴起兵的亲信人物眼红,他们总想寻机拆他的台。朱元璋雄才大略,很快在濠州红巾军中崭露头角,不免遭人侧目,郭子兴亦对他有疑忌。诸将出征,掳获物都要贡奉郭子兴,朱元璋不猎取私财,无从进纳,更引起郭子兴的不快。马秀英见此情形,就把自家财产送给养母张夫人和郭子兴妾张氏,请她们在义父前为干女婿说点好话,以弥缝裂痕。

这时,国内群雄并起,很多起义队伍渐渐壮大开来,影响较大的有张士诚和陈友谅部;这样,义军作战的形势变得错综复杂了,不但要对付元朝廷,而且还要提防义军之间的吞噬。在这种情形之下,朱元璋对战机、战略产生了一些与郭子兴不同的意见,他生性直率,又仗着与郭子兴有亲密的翁婿关系,所以常常直陈自己的观点,这不免引起性情刚愎的郭子兴的不快。那些平日里嫉妒朱元璋的郭子兴亲信乘机大进谗言,说朱元璋如何骄恣,如何专擅,一定是怀有异心,图谋不轨,郭子兴心起微澜。

这一天,郭子兴召集髙级将领商议下一步的军事行动,众部将对郭帅的主张唯唯诺诺,连连称是;唯有朱元璋提出了异议,他毫无顾忌地恳谈自己的看法,使郭子兴甚觉反感,令他放弃自己的意见,朱元璋却据理力争,坚决不肯退让,最后翁婿两人竟大声争执起来。郭子兴大感脸上无光,一怒之下下令将朱元璋幽禁起来思过。

本来,郭子兴幽禁朱元璋是为了发泄一时之怒,也不曾想置他于死地,毕竟他还是一名得力的干将,又是自己的女婿。可郭子兴手下那批别有用心的亲信,却瞒着郭子兴,暗中下令看守人员断绝了朱元璋的饮食供给,把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系的朱元璋暗暗推向死亡。

马秀英见丈夫无端被幽禁,心中十分焦虑,她想方设法接近关押丈夫的房屋,终于发现只要穿过一小片野坟地,就能靠近那间房子的后窗,而那后面是看守人员不会注意到的。这样,朱元璋断食的事情自然被马秀英知道了。可那时粮食供应相当紧张,每人每天只配给一定量的食品,即使元帅的女儿也不例外。马秀英又不敢告诉别人自己发现了那条通道,于是,她每次吃饭时都佯装身体不适,把食物要到卧室中。其实,她每次都只吃上几口,然后把大部分食物省下来,等到傍晚时,一个人壮着胆子穿过那片坟地,把一天省下的食物偷偷从后窗递给丈夫,得以勉强维持了朱元璋的生命。

可从马氏嘴中省下来的这点食物,毕竟填不饱朱元璋的肚子,为了能使丈夫吃饱,端庄高雅的马氏只好使出下策,到厨房行窃。这天,她看准了厨房中的馍馍刚蒸熟,厨子又离开了厨房,便悄悄地溜进去,掀开笼盖,也顾不得烫手,抓起几个热气腾腾的馍馍,连忙揣进怀里。不料刚一跑出厨房,就与养母张氏撞了个满怀,张氏见她神色慌张,不免大起疑心,关切地问道:“女儿何故如此慌张?”马氏以为自己的行为已被发现,顿时羞红了脸,两行泪也忍不住淌下来,垂首站在养母面前,半天不说话。张氏见她似有难言之隐,就把她带到自己房中,仔细询问,马秀英忍不住满腔的委屈,伏地大哭,然后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养母。张氏听了大感震惊,也陪她落了不少泪,等到解开衣襟掏出藏在怀里的馍馍时,发现马秀英的胸部已被热气烫得又红又肿。这件事朱元璋铭感五内,当皇帝后还向大臣讲述,把它比作刘秀困在河北得到冯异豆粥麦饭的美事。

张氏当即就对郭子兴说明了情况,并替朱元璋说情。郭子兴听说自己的亲信竟敢背着自己干如此勾当,心中大为恼怒,马上下令放出朱元璋并恢复原职,把那几个玩弄阴谋的人关了进去。

一朝珠荣 成为皇后

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投到郭子兴门下还不满三年时间,却屡立战功,不断地得到提拔荣升,已成为郭子兴的副帅,总管兵符,节制诸将,有了很高的威望。不久,郭子兴病死,朱元璋顺理成章地顶替其位,成了义军元帅,继续抗元兴汉的大业。

第二年,朱元璋率军攻克了重镇集庆,将之改名应天府,自立为吴王,马秀英也随之成了吴王妃。当时吴王除对抗元军外,还与自称汉帝的陈友谅互相争夺地盘,战事频繁,无安宁之日。马秀英为了助丈夫一臂之力,亲自带领将士的妻女为部队制衣做鞋,使得前方士气大振。

朱元璋一鼓作气,率军南征北战,扫平了其他起义军,又回过头攻下了不堪一击的元都,恢复了汉族的天下,统一了中国。朱元璋定都应天府,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建立明朝,自己成了开国皇帝明太祖。

按理说,朱元璋应把马秀英接来,封为正宫娘娘。但没想到,从万人之下变成万人之上,身边已经美女如云,朱元璋却忘记了马秀英,迟迟不愿意将她接到南京来。与朱元璋一起南征北战的开国元勋,熟知朱元璋和马秀英底细的老伙伴们,纷纷上本,讲述为人君、为人夫的道理,劝他速将马秀英接来,封为正宫皇后,好早日龙凤呈祥,但朱元璋总以朝廷的四柱还没稳为由,一拖再拖。

或许朱元璋不是托辞,从他一生对马秀英的感情来看,他从来没有背叛过马秀英,去宠爱其他的女人。从朱元璋的性格来看,他操持国务,从来不曾懈怠,国家刚刚建立,他忙于国事,建立国章制度,暂时忽略了个人生活之事,完全有可能。朱元璋虽不着急,那些追随他和马秀英打天下的开国元勋们却有些迫不及待了,他们没有请示朱元璋,而是众人私下商量,派骠骑大将军汤和以告假回乡省亲为名,回乡寻找马秀英。

由于战乱,马秀英和朱元璋一直分分合合。征战之初,马秀英还一直和朱元璋在一起,在和陈友谅作战时,朱元璋起初并不占优势,陈友谅攻势猛烈,朱元璋四处躲藏。在一次逃跑中,两个人失散了,从那以后,直到朱元璋做了皇帝,马秀英都不知道。

汤和找到马秀英时,她正在帮人舂米。汤和率领大批官员、武士,一下子跪倒在马秀英面前,声称恭请娘娘千岁回宫。马秀英一见这么大的排场,又听汤和口称

“娘娘”,方想到朱元璋已经做了皇帝。想起自己当年对朱元璋深情厚谊,如今他做了皇帝,自己却不知晓,不由得一阵伤心,她面不改色地问汤和:“吴王已经做了皇帝了?”汤和回答:“是”。马秀英继续问道:“皇帝派你来的?”汤和无言。马秀英顿觉失望至极,汤和把来意一讲,她没有说一句话,顺手捡起一个火筷子,在纸上草草地画了一幅破庙捉虱图,对汤和说:“国家初定,皇上繁忙,劳烦将军捎一封家信。”

汤和将信带回后,朱元璋一看这画,想起了当年自己落魄的情形,马秀英不嫌弃自己贫寒,以身相许,方才有自己的今日,他不由泪流满面。他传下旨意,命汤和带上凤冠霞帔,回凤阳接马秀英进京。马秀英将近京城之时,朱元璋率众臣出城相迎,手扶马秀英同登龙辇而回,并封马秀英为正宫娘娘。屡经坎坷,马秀英终于登基女主之位。

仁慈大度 母仪天下

古代从南唐开始产生了一种陋习,就是妇女必定要缠足,脚小则人美,脚大则人丑。在我国的封建社会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如果谁家的姑娘不缠足,长出和男人一样大小的脚来,这姑娘即使长得再漂亮,身材再苗条,也会被别人看作丑八怪。当时就流行这么一句话:“姑娘脚大,难找婆家。”姑娘们必须要有一双“三寸金莲”的小脚才算得上漂亮。

马秀英做了皇后,一双大脚却仍旧没有变样。马皇后小时候怎么会不缠足呢?原来,她的父亲马公早年逃亡在外,而她的母亲又死得特别早,家里没人照顾马姑娘,所以马姑娘的脚也就没有缠。马皇后当姑娘的时候,别人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马大脚”。她当了皇后,别人自然不敢这么叫了,可仍然还有很多人在背地里暗暗叫她“大脚皇后”。

马皇后脚长得特别大,可心眼儿特别好。她很聪明,又很善良,温柔体贴,为人纯朴,也很有才干。朱元璋并没有因为这双大脚就讨厌她,而恰恰相反,朱元璋非常喜欢她,因为这一双大脚曾给他带来好运o” 朱元璋与陈友谅对垒时,受了箭伤,无法行走。对方追击猛烈,马秀英随军出征,只好背起朱元璋逃跑。后来,太子朱标为此绘有图像,放在怀中。朱标与父亲朱元璋政见不合,朱元璋追打他,他故意把图像遗落在地,朱元璋见到,痛哭一场,也不打儿子了。这个记载未必是真实的,不过马氏不像当时的其他妇女缠足,是天足者,背丈夫是有可能的。不久,朱元璋就击败了陈友谅。

一个元宵灯节之夜,朱元璋与谋士刘伯温微服私访京城的灯会,在一家大商号门前,彩灯高悬,上面贴着很多灯谜,图文并茂,引来无数人围观猜测。朱元璋也凑过去看热闹,偶然注意到一则有趣的图画谜面,图上画着一妇人,触目的是一双天然大足,怀抱一个大西瓜,眉开眼笑,模样十分滑稽。朱元璋不解其意,于是问博学多才的刘伯温:“此谜何意?”刘伯温沉吟片刻答道:“此为淮西大脚妇人也!”朱元璋仍不知“淮西大脚女人”指谁,继续追问,刘伯温则诡笑着说:“可回宫问皇后娘娘。“

当晚回宫后,朱元璋急不可待地向他的马皇后提起此事,马皇后汕然一笑,说:“妾乃淮西人氏,且为天足,此谜谜底想必就是妾了。”朱元璋一听大怒,心想:“小小街民竟敢制谜嘲讽堂堂天后,岂有此理!”于是传旨捕拿制谜者。马皇后见状,大度地劝解道:“佳节吉日,与民同乐,又有何妨?何况妾本是天足,说又何错?不必小题大做,贻笑大方!”此事方才作罢。

区区一件小事,足以见马皇后的仁慈与大度,不愧为一个母仪天下的皇后。

朴实节操始终不改

在中国历代皇后中,马皇后无疑是最俭朴的皇后。攻下元都北京后,朱元璋的部下搜罗来元宫中大批的珍宝玩物,运到应天府,晋献给明太祖。朱元璋想自己从一个不名一文的穷小子,十多年时间就成了富拥天下的皇帝,眼下又拥有如此众多的宝物,自是喜不胜收,忙叫来马皇后一同玩赏。谁知马皇后见了,却不屑一顾地说:“元朝就是因为有了这些而不能保住国家,陛下不是自有宝物,要这些做什么呢?”明太祖闻言一怔,喃喃道:“朕知道皇后说的是以贤士为宝物啊!”马皇后见皇夫醒悟,忙拜贺道:“陛下有此宝物可得天下,臣妾恭贺陛下!妾与陛下起于贫贱,今贵为帝后,最怕生出骄纵奢侈,危亡起于细微,愿陛下以贤士为宝物!”这样看来,性情自负而多疑的明太祖,之所以在打下江山后还能任用贤臣,是与马皇后的劝导密不可分的。

马皇后不但劝皇夫以贤德治国,自己也以贤德勤治后宫,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倡导后宫嫔妃节俭仁慈的风尚。马皇后喜欢读古代史书,也常用古训来教导别人,她认为宋代多贤后,因此命女史官摘录她们的言行家法,用来传示后宫众嫔妃,有人感慨道:“宋代的皇后也太过于仁厚了!”马皇后正色道:“过于仁厚,不比刻薄好么?”众人无话可说。马氏自奉节俭,衣服穿破了还要补了穿,听女史讲元世祖昭睿顺圣皇后用旧弓弦织成绸,做衣服穿,马后就命用旧料织制,做成盖被、巾褥,送给孤寡老人。

马皇后对子女也是充满仁爱,勉励他们学习,要求他们生活简朴,有比穿衣用物的,就严加教诲。她又把宫中利用旧料织成的被褥送给他们,并解释说:你们生长在富贵家庭,不知纺织的难处,要爱惜财物。

明太祖的衣履饮食,马皇后都亲自料理省视,而她虽然位居极贵,但决不忘记贫贱时和战争年代养成的好习惯。她虽自己节俭,但对妃嫔宫人的子女,却一点也不小气,都派给了丰厚的生活待遇;对宫中下人她也关心备至,常送些衣物食品,以示体恤;每逢文武官员夫人入朝,她都不忘送些礼品,并与她们寒暄交谈,就像对待家人。这样一来,宫廷内外的人对马皇后都十分尊敬。朱元璋也盛赞她道:“贤后与当年唐太宗的长孙皇后相比,毫不逊色!”马皇后回答说:“妾闻夫妇相保易,君臣相保难,陛下不忘同贫贱的妾身,愿也勿忘同艰难的群臣。妾只求无愧于心,哪里敢与贤德的长孙皇后相比呀!”她不但自己谦和崇贤,而且时时不忘提醒大功告成的皇夫,真不愧为一个精心佐夫治国的好皇后。

和朱元璋血缘最近的亲戚是侄儿朱文正,文正在对陈友谅战争中立功,因叔父未及时赏赐而不满,朱元璋因此杀了文正身边的亲信,还要治他本人的罪。马皇后也把文正当儿子看,这时劝朱元璋:这孩子立了好多战功,守南昌尤其不易,况且只是性急要强,并不是反叛,不要追究了,朱元璋这才将文正免官了事。

马皇后对娘家人极为怀念,每当说到父母早逝就痛哭流涕,朱元璋也因关心她而及于外家,要为马皇后访察亲属,以便封赏。马皇后认为封外戚容易乱政,不是好事,不让访找。事实上马皇后是孤儿,娘家已没有人了。朱元璋只好追封马公为徐王,郑媪为王夫人,在宿州为他们设立祠祭署,以邻居王姓主持奉祀的事。

马皇后不但有贤德,而且有才能,她广读经史,学问渊博,太祖所有的札记,都由她亲自执笔记下。每当太祖有所感慨和言论,她都仔细地记录下来,无论事态如何复杂,均能排布得条理分明,毫无疏漏之处。

朱元璋为了报答马皇后的美德与佐治之功,数次提议赐予皇后族人以高官厚禄,马皇后总是坚决谢绝,她说:“外戚干政,易乱朝纲,官职恩赐外家,实非遵法!”这样,明代外戚虽然也享受高爵厚赐,但一般不授以高职,严禁干预政事,这规矩就是马皇后订下来的。

鉴于汉、唐两代的祸乱多由宦官参政而引起,善于以史为镜的马皇后特别在这方面给明太祖出了车意。明朝廷严格规定,内臣不得兼任外臣文武官职,不得着外臣冠服,不得与外廷诸司有文书往来,并在宫门前竖下铁牌,上写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如此一来,杜绝了宦官乱政之弊。

马后对待身边的妃子和宫人也都是和睦相处,是比较慈惠的。妃嫔中有人生儿子,一定厚待她们母子。马后以皇后的身份,还要管丈夫的饮食,宫女认为她不必这样做,她说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尽做妻子的责任,再一是怕皇帝饮食有不中意处,怪罪下来,宫人担当不起,她好承受着。她多次设法保护宫女,有一次朱元璋盛怒要立即惩罚一个宫中下人,马后也假作发怒,命把那人捆绑起来,交给宫正司议罪。朱元璋不满地责问她:这是你皇后处理的事情,为什么要交给宫正司?马后回答:赏罚公平才可以服人,治理天下的君主,哪能亲自处理每一个人,有犯法的应当交给有关部门去办。朱元璋又问,那你为什么也发火?她回答说,当皇上愤怒时,我故意也发怒,把这事推出去,消释你的烦恼,也为有司能持平执法。

调理后宫良士知音

身为皇后,她不但精心治理着后宫,还成为天下诸多良士的知音,这在历朝历代是不多见的。马皇后深知忠臣贤士对朝廷的重要性,十分注意以一个女性的细心来关心他们。每日早朝议事,若事情较多就常常要延续至晌午,这时奏事大臣就按惯例就在殿廷上用午餐。一天,马皇后命宦官取来为他们准备的菜肴品尝,她觉得味道欠佳,随即向明太祖建议:“人主奉宜薄,而养贤宜厚,否则怎能笼络贤德之士!”明太祖深以为然,就下令管理膳食的光禄寺卿改善官员们的午餐的质量。这看起来虽是一桩小事,却使官员们十分感激马皇后对他们的重视和关心,当然也就更加尽力于朝廷。

一次,明太祖巡视太学回宫后,马皇后关切地问:“太学有多少生徒?”太祖说有几千人。马皇后又问道:“人才可谓众多,他们有朝廷供给食用,而他们的妻子儿女谁来供养呢?”太学生是朝廷培养的一批有才之士,他们在太学学习期间,一应生活用度均由朝廷供给,但没有另外的俸银,他们的家人由谁供养,这问题过去倒是没有哪个朝廷顾及过。经由马皇后一提起,也引起了明太祖的重视,于是诏令特设“红板仓”,储积粮食,赐给太学生家属,太学生从此无后顾之忧,一心治学,成为日后的栋梁之材。

明太祖朱元璋起于贫贱,身世坎坷,因而,表面上虽然睿智英明,豁达神武,但骨子里却藏着猜忌和苛刻。幸而身旁有一个仁慈宽厚的马皇后,常常遇事劝谏,减少了不少刑戮,挽救了无数的无辜受疑者,赦免大学士宋谦就是其中的一个事例。

宋谦是有名的文人学士,明代开国时的许多典章制度、礼乐刑政文典都是出自他的手笔,被明太祖尊称为“开国文臣之首”。他曾经辅佐明太祖19年,于洪武十年,也就是他68岁时告老还乡,回到青萝山中隐居。

三年以后,朝中大臣胡惟庸因图谋不轨被诛,宋谦的孙子宋慎因与胡惟庸关系密切而受株连被杀,宋谦因曾经教授胡惟庸经书也遭到明太祖的怀疑,72岁高龄的他被逮捕押到京城,危在旦夕。马皇后闻讯后,向太祖进言道:“宋先生曾经讲学宫中,一字为师,终身不移。民家为子延师,尚以礼全终始,何况天子呢?况且他隐居青萝山中,还能有什么施展?”太祖自负地说:“这个你不知道,此老儿不甘寂寞,虽隐居青萝山,但四方前去求教者络绎不绝,受业者遍及天下,倘有异志,如何得了!”他拒绝了马皇后的说情,马皇后沉默不语。

第二天,马皇后侍奉太祖午膳,摆出的全是素食,不见酒肉,太祖问是何故,马皇后垂泪答称:“妾为宋先生作福事啊!”明太祖不由得恻然心动,于是赦令宋谦不死,而流放茂州。

马皇后的仁慈不但保护了重臣,同时也荫及了平民百姓。吴兴有一巨富叫沈万三,据说他家有一个奇妙的“聚宝盆”,能呼金唤银,因而家中金银堆积如山,沈万三性情豪爽浮躁,很喜欢显示自家的财力。在明朝开国之初修筑京城城墙时,他主动要求替朝廷分担一半的工程,这虽引起了朱元璋的不快,但因当时朝廷财力不足,就批准了他的请求。谁知,沈万三仗着财物富足,又调用方便,竟然比朝廷组织的工程还先完成,使得明太祖深感脸上无光。

朱元璋正想找借口惩治沈万三的时候,好大喜功的沈万三又申请犒劳皇家军队,明太祖闻言大怒,叱道:“何等匹夫,意想犒赏天子之军,居心不正,实为乱民,诛!”这时,马皇后又出来劝谏,马皇后认为,虽然沈万三性过狂妄,但不至于获死罪,于是进谏道:“妾闻国法是用来诛杀不守法的人,并不是用来惩罚国君不赏识的人。沈万三虽然狂妄,却未犯法,不当诛之。”明太祖觉得言语有理,也就没有诛杀沈万三,只是利用他的财力,派他去戍守云南边区。

据说,浦江有一个郑谦,家族和睦,十代同堂,当地人都称他家是“义门”,郡守也表彰他们家族的融洽和乐,赐予一块“天下第一家”的匾额。明祖听说此事后,颇感兴趣,特意把郑谦召到京城相见,问他家中人口共有多少,郑谦回答说:“一千有余。”明太祖赞叹说:“一千多人同居共食,同心合力,世所罕有,确实是天下第一家啊!”于是赐给了他丰厚的礼品让他回去。

马皇后在屏后听了他们的对话,心有不安,连忙传话给明太祖:“陛下当初一人举事,尚得天下;郑谦家千余人,倘若举事,不是太容易了吗?”明太祖不免为之一惊,急命中官再召郑谦,问他道:“你治理家族,有什么方法可循么?”郑谦回答说:“没有别的,只是不听妻子的话罢了。”明太祖听了释然一笑,不再追究,安心地放他回家了。这一次,明太祖虽然没有完全接受马皇后的意见,却又恰恰表现出他对马皇后的重视,他认为自己之所以成功,离不开妻子的辅佐,既然郑谦从不听从妻子的话,便认定他成不了大气候。

力劝丈夫仁政治国

朱元璋是农家出身,对农民生活多少有点了解。他即位以后,也注意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他告诫地方官员说:“现在天下刚刚安定,百姓财力困乏,好像初飞的鸟,不能拔它的毛;新种的树,不能摇它的根。”他要官员们廉洁守法,不能贪赃枉法,加重人民的负担。以后,他又召集流亡农民,开垦荒地,免除三年的劳役和赋税;要各地驻军屯田垦荒,做到粮食自给。他还兴修水利,奖励植棉种麻。所以,明朝初年的农业生产有了明显的发展,新建立的明王朝统治也巩固下来。

但是,朱元璋总不放心那些帮助他开国的功臣。他设立一个叫做“锦衣卫”的特务机构,专门监视、侦察大臣的活动。大臣在外面或者家里有什么动静,他都打听得一清二楚。谁被发现有什么嫌疑,就会有牢狱之灾甚至杀头的危险。

朱元璋对待官员极为严酷,大臣上朝时惹他发了火,他就让人按在地上打板子,叫做“廷杖”,有的甚至当场就被打死。这种做法弄得大臣们个个提心吊胆,每天上朝的时候,都愁眉苦脸地向亲人告别。如果这一天平安无事,回到家里,亲人就高高兴兴地庆幸他又活了一天。

公元1380年,丞相胡惟庸被告发叛国谋反,朱元璋立刻把胡惟庸满门抄斩,还追究他的同党。这一追究,竟株连文武官员15000多人。朱元璋一发狠心,把那些有胡党嫌疑的人全杀了。

过了几年,又有人“告发”李善长和胡惟庸往来密切,明知胡惟庸谋反不检举揭发,采取观望态度,犯了大逆不道的罪。李善长是第一号开国功臣,又是朱元璋的亲家。朱元璋大封功臣的时候,曾经赐给李善长两道免死铁券。这一年,李善长已经77岁了,可是朱元璋仍然翻脸,借此机会,把李善长和他的全家七十儿口全部处死。接着,又一次追查胡党,处死了11000多人,这次大狱史称“胡狱”。

马皇后见皇帝如此手狠,力劝朱元璋不要大开杀戒,人犯了罪,只要惩罚当事人就好了,再处死家人,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她见朱元璋疑心重重,对手下的大臣都放心不下,为了避免血案的再次发生,就劝解朱元璋,将权力分开,大臣们就无力犯事了,这样也可以减少流血案件的发生。

朱元璋觉得这是一个好办法,马上予以采纳,他处心积虑,取消了丞相职位,由皇帝直接管辖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个部的尚书;又把掌握军权的大都督府废了,改设左、右、中、前、后五个都督府,分别训练兵士,需要打仗的时候,由皇帝直接发布命令。这样一来,明朝皇帝的权力就大大集中了。

公元1382年,历尽磨难、殚尽心力的马皇后染上了重病,医治无效后,她坚持不肯再服药。朱元璋苦苦劝求,马皇后说:如果我吃药无效,你就会杀死那些御医,那不等于我害了他们吗!我太不忍心了。朱元璋答应不会惩治医生,但是马皇后还是不用药,以致死亡,她说:“生死有命,我病已不治,服药何用!”马后替医生着想,竟至不顾自身的治疗。躺在病榻上,她念念不忘地反复叮嘱皇帝:“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宜贤,臣民得所!”然后,又把诸位王子公主叫到身边来,嘱咐说:“生长富贵之中,当知蚕桑耕作之不易,当为天地惜物,且为生民惜福!”走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仍然不忘以她的贤德影响着她的丈夫和子女,为国家操心不已。不久,马皇后溘然长逝,享年51岁,匆匆走完了她从孤女到母仪天下的沧桑一生。

明太祖失去了同甘共苦的结发妻子,也失去了他得力的助手,悲痛之情,无以言表。为了永远追念可敬可爱的马皇后,明太祖竟然决定不再立后。马皇后的所作所为,贏得了丈夫的尊敬与爱护。她生前,朱元璋褒奖她,比诸历史上的贤后唐太宗长孙皇后,为她父亲起坟立庙;她死后,朱元璋不再册立皇后,表示对她的敬重和怀念。这一对同甘苦共患难的夫妇,互相眷恋,互相体贴,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丈夫多妻妾,她的生活还是完满的。

《明史》赞扬马皇后,“母仪天下,慈德昭彰”。的确,在封建时代,她是贤妻良母的典范,是“母仪天下”者中的佼佼者。她帮助丈夫成就帝业,谏止丈夫的败政,料理好家中、宫中事务,保持家庭和睦的局面,她对于朱元璋的家庭、对于朱明王朝都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