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赵匡胤

赵匡胤(宋太祖)

雄才大略——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简介

赵匡胤:宋太祖,属猪。性格任侠而决绝。后周殿前都检点,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建立宋朝。在位17年,病死,后 人怀疑为其弟宋太宗赵光义所害,终年50岁。

生卒年:公元927年~公元976年

性格特点:勤劳定天下,凡军国机务、边防制置,咸得之矣。但遵守旧规,不得辄易。

历史功过:结束分裂,统一中国。以文治国,削弱藩镇,建立中央集权;提倡农业,鼓励农桑;培养人才,健全科举;整顿吏治,严峻刑法。

名家评点:赵匡胤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不仅医治了国家数十年的战争创伤,也为宋王朝300多年的帝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赵匡胤传记

武官出身 步步高升

赵国胤,出身于武官之家,祖籍涿州(今河北涿州)。祖父赵敬,曾任唐朝涿州 刺史,父亲赵宏殷,曾任五代后周检校司徒。后唐天成二年(927)三月二十一日,赵. 匡胤出生于洛阳夹马营,是赵宏殷的第二个儿子,母亲杜氏。后来赵匡胤坐上皇帝 宝座,文人们神化赵国胤,说什么在赵匡胤出生时,“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 有金色,三日不变”。长大成人,“容貌雄伟,器度豁如,识者知其非常人。”

战火纷”飞的岁月,武官出身的家庭,加上自己身强体壮,使赵国胤不爱习文爱 练武,终于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在练习骑马射箭时,曾试骑烈马,不用马勒。烈马 狂奔,赵匡胤脑袋碰在城门上而落马,路人以为此人必死无疑,不料赵匡胤慢慢爬 了起来,徒步追赶烈马而去。

后汉乾祐元年(948),已经21岁的赵国胤,不甘心碌碌无为虚度年华,他要去 拼搏,他要追求光辉的未来。他满怀雄心壮志,离家出走去闯荡江湖。从陕西走到 甘肃,赵匡胤壮志难酬,机遇难觅,连收留他的人都找不到,反而穷困潦倒,受人欺 凌。走投无路的赵国胤只得南下湖北,去投奔与父亲有交情的复州(今湖北沔阳) 防御使王彦超。王彦超不念其父旧情,仅送给赵国胤几贯钱,不想留下他。天无绝 人之路,赵匡胤又去投奔随州(今湖北随州市)刺史董宗本,董宗本终于收留了赵匡 胤。然而,董宗本的儿子董遵海却百般欺凌落难的赵国胤。赵国胤英雄气不短,拂 袖而去。赵国胤流落到襄阳,寄宿于寺庙。寺庙老和尚见赵国胤魁伟英武,或许能 在战场上出人头地,便指点赵匡胤北上投奔郭威。郭威任后汉枢密使,掌握军权, 当时以西面军前招慰安抚使的身份,西征反叛的李守贞、赵思绾和王景祟,并留守 邺都(今河北大名) ,乘机扩充实力,招兵买马。这一次难得的机遇,终于被赵国胤 赶上,郭威收留下赵国胤。当时是后汉乾祐三年(950)年初,赵国胤已经23岁。浪 迹天涯两年左右的赵国胤,有了归宿,改变了赵匡胤的一生。从此,赵国胤驰骋疆 场,拼杀立功,步步高升,直到登上龙庭。史载赵国胤在投奔郭威前,曾在寺庙求签 占卜,结果是赵国胤应为真龙天子。这条史料及所载之事,显然不足为凭,同样是 文人们神化赵匡胤的编造。

郭威留守邺都时,后汉隐帝却要忌杀功臣,暗派郭崇威去杀害郭威。郭威军权 在握,忿而起兵反后汉,于乾祐三年十一月南下,隐帝率军与郭威交战,被郭威打 败,隐帝落荒而逃,被乱兵所杀。不久,有奏报说是辽兵南下,郭威率军北上抗辽。 军到澶州(今河南濮阳) ,将士们将黄旗包在郭威身上,拥立郭威当皇帝。郭威便率 军返回大梁(今河南开封) ,在广顺元年(951 )正月即帝位,改国号为周,史称后周。 赵国胤在这次战事和郭威称帝过程中,有两大收获。一是他目睹了郭威称帝 的前前后后,必然会受到启发:只要有军权,当皇帝也不是太难的事。后来赵国胤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学的就是郭威这一手。二是赵国胤立了功,成为东西班行首; 两年后,升任为指挥使。-指挥由500士兵组成,首领是指挥。赵匡胤升任副指 挥使,说明他已经是后周的中级武官了。

乾祐三年三月,郭威的养子柴荣为开封府尹,柴荣对赵国胤有所了解,印象很 好,便将赵国胤调入开封府任马直军使。后周显德元年(954) ,郭威病死,柴荣即帝 位,后称周世宗。周世宗刚即位,山西太原北汉主刘崇联合辽国,出兵共8万,想乘. 机消灭后周。周世宗发兵亲征,两军对阵于高平(今山西高平)。周将樊爱能等临 阵脱逃,周兵大乱,步军投降。在这千钧- -发之际,赵匡胤挺身而出,大喊成败在此 一举,带领兵马冲人敌阵,奋勇杀敌。北汉军溃败,周军反败为胜,扭转了战局。周 世宗乘胜追击,直逼北汉太原城下。高平之战,展示了赵匡胤的无畏、英勇和高超 的指挥能力,受到周世宗的赏识与倚重,被提升为殿前都虞侯,遥领严州刺史,成为 掌管禁军的高级将领之一。

周世宗是位有雄才大略的帝王,他想统-全国,对后周的军事、经济、文化等方 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后周显德二年(955)五月,周世宗发兵收复了后蜀占领的秦 (今甘肃天水)、凤(今陕西凤县)等四州。第二年起,周世宗又先后三次亲征南唐, 攻占了南唐四州六十县,使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尽归后周所有。在对南唐的战争 中,赵国胤多次立功。首战于寿州(今安徽寿县),在涡口大败南唐军,斩杀南唐兵 马都监何延锡。次战于滁州(今安徽滁州),赵匡胤飞骑冲人敌阵,活捉南唐节度使 皇甫晖、姚凤,占领了滁州城。三战于六合(今江苏六合),杀敌近万。四战于寿春 (今安徽寿春) ,略营拔寨,所向无敌。五战于泗州(今江苏盱眙),赵匡胤跃马渡 河,攻克泗州城。六战于楚州(今江苏淮安),活捉南唐节度使陈承昭,淮南地区尽 归后周所有。南唐主得知赵匡胤神勇,曾使离间计,派人密送赵国胤白金3000 两,赵匡胤不为所动将3 000两白金全部上交。

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

后周显德六年(959)三月,一心想要统一全国的周世宗 ,亲率大军北征辽国,企 图收复石敬瑭割让给辽国的燕云十六州。周军先后攻克了军事要地河北三关(益 津关、淤口关和瓦桥关),以及关南的三州十七县,军事态势对周十分有利。正当周 世宗准备继续北上,收复辽国的战略要地南京(今北京市)之时,却突然病重,不得 不率军返回。当年六月,周世宗去世。史载周世宗在北征途中批阅奏章文稿时,发 现一块三尺多长的木牌,上面有“点检作天子”的字样。点检是殿前都点检的省称, 殿前都点检是禁军的最高统帅,掌握和指挥着全国的精锐部队,如果殿前都点检想 要发动政变而自立为王,皇帝也无可奈何。当时的殿前都点检是老资格的张永德, 周世宗不得不有所疑虑,疑虑的是自已死后,长子柴宗训尚在幼年,张水德会不会篡位代周。返回开封后,周世宗便解除了张永德殿前都点检这一关系到身家性命、 国家安危的重要职务,改由资格较浅、周世宗认为忠诚可靠的赵国胤担任。谋求更 大军权的赵匡胤,真可谓喜从天降,轻而易举地得到了最高军事统帅的位置。

对于这块神奇的木牌,后来的文人说这是上天安排赵国胤即将当皇帝的神助 信符,这当然同样不足为凭;当代的史学家,又有人推测这是赵匡胤搞的阴谋诡计, 也缺乏真凭实据。赵国胤不可能预知正值壮年的周世宗会得重病而突然去世,也 不可能预知病中的周世宗必然会令赵国胤担任殿前都点检。在我看来,这条史料 的本身,就很不可信。也是在赵匡胤当了皇帝后,文人们为制造君权神授神化赵国 胤而凭空编造的。

周世宗突然病死,7岁的小皇帝柴宗训怎能统治偌大的一个国家?掌握军权 的赵匡胤,这才领悟到机会来临,谋划起代周自立的方案。不要认为既然赵国胤掌 握军权,代周自立便易如反掌。在千年以前,发动军事政变废立帝王,那是要受到 万众唾弃咒骂的逆天大罪。赵匡胤当然不会如此鲁莽。他要与赵匡义和赵普秘密 商议万全之策。赵匡义是赵国胤的亲弟弟,在后周任供奉官知都,比其兄爱读书。

赵普是赵匡胤攻克滁州时认识的,后来将赵普调到自己身边,任推官及掌书记,成 为赵国胤的亲信。赵普长于吏治,足智多谋,对日后赵匡胤得天下和治天下,起了 非凡的作用。三人密谋加紧作政变的准备。- -是笼络将领,让他们感到天下非赵 匡胤莫属,-心跟随赵匡胤并与之荣辱与共。二是做輿论准备,派人在京城散布 “点检为天子”的谣言。三是策划了政变的具体方案和步骤。这种山雨欲来的态 势,宰相王溥和范质以及内宫,却还蒙在鼓里而无所觉察,更无从谈起阻止赵匡胤 政变,从而使政变按计划顺利进行。

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960年1月31日),人们正在欢度春节,赵国胤指使 人谎报军情,,说是辽国与北汉联合人侵后周,宰相范质、王溥不知是计,慌忙令赵国 胤率军前往抗敌。正月初二,殿前副都点检慕容延钊便率领先头部队离开京城。

正月初三,赵国胤率大军出开封爱景门,向东北方向进发。当天,赵国胤到达离开 封约20公里的陈桥驿(今开封市郊陈桥镇) ,便住下而停止进兵。当晚酒后,赵国 胤假装酒醉而卧床睡觉。赵匡义、赵普与将领们商议兵变,将领们自然一致赞成立 “点检为天子”。赵普便以“长保富贵"相利诱威胁,要将领们绝对听从指挥,并且 派人急告在京城作策应的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都虞侯王审琦等人。正月初 四清晨,赵普、赵国义率领将领们到赵国胤的卧室,将假装醉酒卧床的赵国胤扶出, 并将事前准备好的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拥立赵匡胤为天子,大家叩拜高呼万岁。

赵匡胤假情假意地推拒一番之后,便宣布若要他当皇帝,-是众将领必须听从他的 指挥命令,二是回京城后不许劫掠百姓,三是必须保护周帝及皇族。将领们齐声表 示“惟命是听。

人们会问,既然赵匡胤掌握军权,为什么不直接在京城兵变,而要玩这么一套 把戏?答案是:玩这套把戏的目的,在于给人造成假象:他赵匡胤可坚决不想当皇帝,而是将领们逼迫他当皇帝;所谓逆天行道、篡位自立的罪责,不在他赵国胤。事 实上,御用文人千方百计掩盖真相,力图证明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并非赵匡胤策划 和自愿,而是赵普和将领们自发拥立。如果阅读这些文人们的史书笔记,根本找不 着赵匡胤阴谋篡位的蛛丝马迹。

黄袍加身的赵匡胤,顾不得出兵抗辽的谎言,而是立即掉转马头领兵从仁和门 进入京城。早就在京城等待的石守信等人,接应了赵国胤。人城时,没有遇到后周 文武官员的抵抗,仅韩通抗拒兵变,被王彦升杀害。安排部署妥当后,赵匡胤令潘 美去通知范质、王溥。范质、王溥这才知道发生了兵变,但已追悔莫及。赵匡胤哭 着对范质说:我受世宗厚恩,现在被将土逼迫,实在有罪于天地。范质、王溥被迫无 奈,只得承认既成事实,对赵国胤下拜行皇帝礼,并且召集后周臣僚,在崇元殿举行 赵国胤代周称帝的仪式,由宰相扶赵匡胤登上皇帝宝座,陶谷宣读早就准备好的禅 代诏书,接受百官拜贺。后周恭帝降为郑王,迁居西京(今河南洛阳)。禅代仪式- - 直延续到天亮。正月初五,赵国胤颁布新国家的国号叫宋,改后周显德七年为宋建 隆元年。赵国胤成为大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时年33岁。

宋太祖代周立宋后,原后周各地掌握军队的节度使,有的并不想归顺,他们在 想,既然你赵匡胤能当皇帝,我为什么不能?当年四月,原后周昭义节度使李筠,在 壮汉的支持下,准备在潞州(今山西长治)起兵反宋。宋太祖派石守信、高怀德、慕: 容延钊、王全斌率大军分路进讨。石守信等与李筠首战于长平(今山西高平),李筠 失利。五月,宋太祖亲征,在泽州(今山西晋城)大败李筠。李筠自焚而死,从而消 除了宋初黄河以北的--大威胁。七月,原后周节度使李重进也不服宋,在扬州(今 江苏扬州)起兵反宋。十月,宋太祖又一次亲征,攻入扬州城,李重进也自杀。原后 周的疆域,尽归宋所有,使宋成为北至燕山,南达长江,东临大海,西过黄河的大国。 公平而论,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周自立当皇帝,也不是什么逆天大罪。

谁都有成为一国之主的平等权利,而不是-姓- -家的专利。从当时的形势分析,后 周的柴姓小皇帝确实朝不保夕,难以为继,此其-。其二,赵国胤拥兵代周,还是比 较平和.与明智的,他没有大动干戈,残杀军民,连后周的小皇帝及其京城百官,都加 以保护或留用,称得上是和平过渡。其三,从代周以后的效果来评价,以武装发迹 而稍逊风骚的赵国胤,不但基本统一了中国,而且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使宋朝 成为当时世界上科学文化最先进的国家。

深谋远虑 杯酒释将

武人出身,以兵变夺取政权而当了皇帝的宋太祖,首先考虑的,当然是不但自 己要一辈子当皇帝.而且还要将皇位传给赵姓子孙后代。赵国胤认为威胁自己皇 位的,主要不是外部力量,最担心的是自已周围的功臣武将。五代的武将们拥兵夺位篡权,郭威的以周代汉,自己的黄袍加身,无- -不是依靠掌握军权。因此,要保持 皇位,必须解除掌握重兵的武将的兵权,将兵权收归宋太祖亲自掌管。

在打败李筠和李重进后,宋太祖曾问过赵普:这几十年来,帝王换了八姓,战争. 不息,是什么原因?我要确保国家长久安定,有什么办法?赵普回答说:陛下能考 虑如此深远,是天地神人之福。至于原因,无非是“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这 意思是说:掌握军权的武将,比皇帝还要厉害,所以皇帝不能自保。赵普接着回答 说,解决的办法很简单:“惟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也就是: 说,只要削夺中央和地方将领兵权、财权,将兵权收归皇帝,天下就太平了。宋太祖 心领神会,下决心削夺主要武将的兵权。在此之前的建隆二年(961)闰三月,宋太 祖就已经废除了至关重要的殿前都点检这-_军职,将慕容延钊改任为节度使。

宋太祖的高明之处在于,解除武将的兵权,不是采用兵戈相见或暗杀等办法, 而是采用饮酒谈心的计谋,让武将们和平地交出兵权,从而避免了相互残杀和混 乱。这种和平处置的办法,被称颂为奇迹般的“杯酒释兵权”。

建隆二年(961)七月初七夜间,宋太祖召集石守信、王审琦等禁军将领晚宴,饮 酒正酣,宋太祖令其他人退下,仅留下武将。宋太祖装作推心置腹地对他们说:我 能当上皇帝,全靠你们出了大力,我很感激。然而你们哪里知道,当皇帝也有难处, 弄得我天天睡不着觉。石守信等不知宋太祖什么意思,傻乎乎地问:当皇帝还有什 么难处?宋太祖接着说:这有什么不明白的,谁不想抢夺我的位置,自己当皇帝?

你们说,我的皇位能坐稳吗?石守信等这才有点明白,吓出一身冷汗,赶快向宋太 祖发暂表忠心:陛下当皇帝,那是天命,我们绝没有这种想法。宋太祖又说:你们是 没有这种想法,我当然信任你们。但是,如果你们的部下贪图富贵,将黄袍加在你 们身上,拥立你们当皇帝,你们能不当皇帝?石守信等人听到这里,更加害怕,急忙 叩拜,流着泪说:我们没有想到这一-点,还望陛下可怜我们,给我们指出一条生路。

赵匡胤继续说:人的一生十分短暂,无非是追求富贵,有很多钱,得到欢乐,为子孙 造福。我为你们考虑,最好的办法是放弃军权,离开京城,到外地去当节度使,做个 闲官,购屋置田,为子孙留下产业;多养些歌儿舞女,每天饮酒作乐,以终天年!我 还可以与你们定为亲戚关系,使君臣之间,互不猜疑,上下相安,不是十全十美吗? 石守信等人听了宋太祖这番话,知道自已再也不可能执掌军权,便拜谢宋太祖指点 迷津,宽待自己之恩,都说陛下为我们考虑得如此周到,真可以称作同生死的骨肉 之情。第二天,石守信等人都声称有病,请求罢免军职。宋太祖顺水推舟,立即批 准了他们的请求,免除了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念徽等人的禁军要职, 改命他们为节度使,离开朝廷,并对他们加以重赏。唐末五代,节度使是总管一方 军、政、财大权的重要官职,世称藩镇,石守信等改领节度使之后,宋太祖削弱节度 使的实权,使之成了高级武官的虚衔,但待遇俸禄却等同甚至超过宰相。

为了确保军权由宋太祖直接掌管指挥,在解除石守信等人的禁军要职后,这些 官职本身也同时撤销。从此,宋朝不再设殿前都点检. .殿前副都点检.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等统领全军的职位,改由殿前都指挥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 指挥使分掌全国禁军,形成三衙分掌的格局。宋太祖还规定,分掌禁军的三衙,仅 有带兵权,没有发兵权,发兵权由枢密院掌握,而枢密院的首脑枢密使(相当于宰 相)多由文官担任。这就使其能互相制约,既便于皇帝直接掌管禁军,又可以避免 武将们再演陈桥兵变。即使如此,宋太祖仍不放心,任命资格浅、才能低的韩重斌、 张琼等掌管三衙,以绝后患。

中央禁军的兵权处理后,宋太祖着手解决地方武装的兵权。开宝二年(969)十 月末,宋太祖在皇宫后苑宴请仍掌握军政大权的地方节度使。饮酒正酣,宋太祖对 王彦超等人说:你们都是功臣宿将,长期在地方日夜操劳,忙于公务,我对你们照顾 关心不够,今后要让你们多享福,少管事。王彦超等人心领神会,清楚自己乌纱帽 难保,便效法石守信等人的做法,请求解职退休。王彦超说:我本来没有什么功劳 业绩,全靠陛下提拔重用,实在是心中有愧,现在已经年老,愿意解甲归田。也有弄 不清宋太祖真实意图的。武行德等人竞相表功,说自已如何能征战,历尽艰难。宋 太祖不耐烦地说:这些都是前朝的事,有什么可表功的。武行德等人这才明白宋太 祖的真实用心,但又有苦难言。第二天,各重要地方的节度使王彦超.武行德、郭从 义、白重赞、杨廷璋等人,都被解职,改为徒有虚名的武官军衔。后来,主管地方军 政的官职,大多由文官充任。此外,宋太祖还加强中央禁军,削弱地方军队厢军的 战斗力,使厢军难以与禁军抗衡,地方武装割据反叛的威胁,被彻底消除。

最后,宋太祖还经常调换武将,使军队“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帅 无常师”,防止出现亲兵悍将,土兵效忠拥戴将领将领拥兵自重争当皇帝的危险。 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实际上是我国历史上军政制度的- -次大改革。这次 改革,有积极的一面:由皇帝和中央直接掌管军队,保证了宋朝300多年的统--和 安定;从宋朝直到明清,中国历史上不再重演军阀混战四分五裂的悲剧。当然,也 有消极的一面:宋太祖防止武将拥兵自立的改革措施,发展到了矫枉过正的地步, 重文轻武,对武将极度不信任,从而造成后来对辽、夏、金、元的屡战屡败,被称为 “弱宋"。也是由于对武将的过度防范、猜忌和不信任,使有宋-代的军中豪杰壮志 难酬,甚而自身难保。岳飞之死,就在于皇帝宋高宗对领军将领的猜忌。

先南后北 统一江南

从一介武夫到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国胤逐渐磨炼成具有雄才大略的军事家和 政治家。他意气风发,壮志满怀。他不甘心当守业之主,更不愿中华大地群雄割 据。他要效法周世宗,尽快统- -中国。他心里很清楚,后周原有的疆域和军事、经 济实力,都是各国中最大最强的,他完全有可能统一中国。

周世宗在世时,曾经就如何统一问题征求过大臣们的意见。王朴向周世宗提出了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也就是先消灭长江以南各小国弱国,再回过 头来对付北方契丹族建立的强大的辽国,以及辽国的附庸山西北汉。周世宗执行 了这一方针,可惜北征辽国时壮志未酬身先死。宋太祖代周后,也曾就统一问题征 求过大臣们的意见,并且发生了争议。有人主张先打辽国,再平江南。宋太祖倾向 于先南后北,但还未下定决心。他在雪夜叩开谋臣赵普的家门,与弟赵光义(即赵 国义,因避讳改名)三人又一次密商。赵普主张先打江南,再攻北汉。这与宋太祖 不谋而合,于是决定“先取四川,次及荆广、江南,则国用富饶”,然后再北攻辽国及 北汉。历代和当代的一- 些文史家,对宋太祖的先南后北方针颇有微词,认为这是对 辽国妥协退让,放虎归山,错失灭辽良机。实际上,依当时宋朝的国力,绝对难以消 灭辽国,反而可能两败俱伤,宋初将-蹶不振。

宋太祖统--战争的目标,首先对准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军力却是最弱的荆南 (南平)和湖南。荆南仅占荆州(今湖北江陵) .归州(今湖北秭归)和峡州(今湖北 宜昌)三州之地,由高继冲掌权,湖南则属周保权的势力范围。乾德元年(963)正 月,张文表不服周保权统治,周保权派人向宋求援。宋太祖喜在心头,借机出兵,扬 盲要路过荆南。高继冲不设防,宋大军到达荆南,占领荆州后,便硬逼高继冲降宋, 高继冲方知借路纯属阴谋诡计,但为时已晚,毫无还手之力,只得将三州之地,乖乖 献给宋朝。荆南首先被宋占领。

当年三月,慕容延钊马不停蹄继续南下,进占潭州。此时,张文表已被周保权 杀死。周保权得知张文表已死而宋军还要来支援自已,必然是项庄舞剑,因而赶快 率军抗宋。无奈周保权心有余而力不足,当了俘虏,湖南被宋占有。宋军占领荆湖 地区后,取得了统一江南的主动权,不但割断了江南各国之间的联系,而且从此向 西可以攻后蜀,向南可以攻南汉,向东可以顺江南下攻南唐。

乾德二年(964)十二月,宋太祖下令进军后蜀。后蜀王孟昶得知宋已攻占荆、 湖,预料宋必将攻四川,因而作了一些抗宋准备,并曾约太原北汉联合攻宋。宋太 祖便以此为借口,出动6万大军,分两路向四川进发。北路由王全斌等率领,从凤 州(今陕西凤县)进发,沿嘉陵江上游南下,攻占了兴州(今陕西略阳)而进人四川。

战斗力不强而又轻敌的蜀军被宋军打败,王全斌占领了天险剑门关。南路军由曹 彬等率领,从新占领的归州沿长江向西进入四川,夺取夔州万州、开州、施州、忠州 等川东地区。乾德三年正月初七,走投无路的后蜀主孟昶决定向宋军投降。正月 十三日,王全斌在魏城(今四川绵阳)举行受降仪式,接受了蜀使送来的降书。宋军 进占成都,亡国之主孟昶在王全斌面前俯首称臣,不久被送到宋京城开封。打下四 川后,宋太祖感到山西北汉威胁太大,曾--度偏离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先后于开 宝元年(968)八月及第二年三月两次攻打山西。第一次打到太原城下,由于辽国增 援北汉,宋军无功而返。第二次宋太祖率大军亲征,再次包围太原城,宋太祖亲自 指挥水淹火攻,太原城仍是久攻不下,又是由于辽兵驰援太原,宋太祖又一-次无功而返。

两次攻打山西北汉,两次因辽兵增援而功亏一篑,宋太祖深切体会到北方的辽 国难以对付,才又回到先南后北的战略上来。开宝三年(970)九月,宋太祖诏令潘 美率军向广东的南汉进军。宋军占领贺州(今广西贺县) ,南汉派兵10万以大象为 阵,与宋军对抗。潘美下令用强弓射象,象群中箭向后奔逃,反踩汉军,汉军大败, 潘美进占韶州(今广东韶关)。开宝四年(971)二月,宋军到达英州(今广东英德), 逼近广“州(今广东广州)。南汉主刘张派人来求和,请求潘美停止前进,潘美不答 应,挥军直指广州,南汉军依水立寨顽抗,宋军用火攻,烧毁竹木栅寨,南汉军大败, 广州被包围。第二年二月,刘铱山穷水尽,只得身穿白色冠服出广州城,向潘美投 降,刘张被押送到京城开封。南汉灭亡,使宋朝的疆域扩展到中国最南端。

南汉被宋统-后,地处东南的南唐感到末日将临,派人向宋进贡,改唐国为江 南国,幻想宋不去进攻南唐。南唐国主李煜(即李后主)“聪悟好学,善属文,工书 画,明音律”,写得一手好词,但治国打仗却是外行。开宝七年(974)九月,宋太祖 下决心消灭南唐。为了寻找借口,宋太祖派使者到南唐,要李后主来朝拜。李后主 称病不来,宋太祖便派兵10万,由曹彬、潘美率领,下江南攻南唐。宋军从荆南以 数千战船顺长江东下,很快占领了池州(今安徽贵池)、铜陵(今安徽铜陵),在采石 矶(今安徽当涂北)与南唐军接战后,宋军登陆江南。第二年二月,宋军已到达南唐 都城金陵(今江苏南京)城下。曹彬、潘美曾下令向金陵城发起总攻,在秦淮河一带 与南唐军决战,宋军火烧水寨,渡过秦淮河。然而,虎踞龙盘的金陵实在易守难攻, 金陵城终未攻破。此后双方有战有停,宋方多次敦促李后主投降,甚至不惜封官许 愿,李后主却始终决心难下,反而乞求宋解围撤军。李后主在兵临城下之时,曾先 后两次派文官徐铉去开封拜见宋太祖,要求宋太祖撤兵,后- -次徐铉对宋太祖说, 李后主博学多才,并没有得罪宋,皇上为何要兵临城下?皇上出师无名,还望撤军。

徐铉能言善辩,言辞急切,惹恼了宋太祖。宋太祖手按宝剑,对着徐铉怒吼:不要再 说了!你们是无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宋太祖在这里说得十 分露骨:一国一家,一家不能有二主,中国不能有两个国主;消灭南唐,不容商谈。

书呆子徐铉这才清楚宋太祖灭唐是其既定方针,吓得赶快跑回金陵。金陵被包围 时,城中军民饥寒交迫,宋军才于十一月底攻进金陵城,李后主被俘投降,也被押送 到开封,南唐被宋朝统一。

南唐被消灭,地处浙江吴越的钱俶自知自身难保。事实上,吴越早就感到宋的 强大和威胁,向宋妥协并进贡,希望宋高抬贵手。宋攻南唐时,吴越还曾受宋之命, 出兵配合宋军进攻南唐的常州(今江苏常州)等。开宝九年(976)二月,钱俶做到 开封,住了两个月,实际上已经臣服宋朝。宋太祖也就不必发兵征服。直到太平兴 国三年(978)三月,吴越才正式归宋。四月,地处福建的陈洪进也向宋纳土称臣,江 南尽为宋所有。

统一江南后,先南后北方针的“先南”已经基本完成,“后北”便提上日程。开 宝九年八月,宋太祖命令党进、潘美等兵分五路,第三次攻打北汉,再一次包園太原城。十月,宋太祖突然去世,宋军撤围退军,北汉又一次逃过一劫。

“后北”的强敌是辽国。对于辽国,宋太祖和赵普等并非不想消灭它,而是认为 暂时无力消灭。以契丹族为主体的辽国,虽然地处草原荒漠,但正处于发展扩张的 上升阶段。其强大的10万骑兵,足以对付宋初的20万步兵。所以,宋太祖在平定 江南过程中,对辽国采取以和为主的策略,以免辽国骑兵乘机南下犯宋,使宋太祖 腹背受敌。在此期间,尽管双方因辽国援助北汉而时有摩擦,甚而发生宋辽双方的 边境冲突,但大体上还是和平共处。开宝八年(975),辽国派使者到宋“请通好”, 宋与辽达成了和好协议。辽国还曾通知北汉,要北汉不再以宋为敌。宋太祖放弃 了武力攻辽,而是采取赎买政策,以500万缗赎买燕云地区,并为此而特设了封桩 库;如果赎买不成,宋太祖便以武力解决。可惜宋太祖英年早逝,收复燕云,打败辽 国成了遗愿。

改革更新 文官治国

唐末五代,尤其是中原地区,军阀横行,文人和文官社会地位低下。当时的士 大夫即知识分子有这样的说法:“贵不如贱,富不如贫,智不如愚,仕不如闲。”也就 是说有知识不如无知识,当文官不如做闲人。当时的老百姓,对于横行不法的军人 统治,厌恶到了极点。周世宗曾决心改革这种状况,整顿恢复科举制度,搜求整理 图书,以改善士大夫的社会地位,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

宋太祖代周建末后,百废待兴。在统治国家的实践中,宋太祖逐渐意识到,打 天下靠武将.而治天下,却要靠文官。史载宋太祖“以神武定天下,儒学之士,初末 曾进用”,闹出了不少笑话。宋太祖诏令改年号为“乾德"。消灭后蜀后,得到一面 铜镜,背面刻有“乾德四年铸”五个大字,宋太祖很吃惊,问宰相这是哪个国家的年 号,都无法回答。宋太祖召来学士陶谷、窦仪询问,陶谷回答说:这一-定是伪蜀王術 的年号,这铜镜是当年所铸造的。宋太祖由此十分感慨地说:“宰相须用读书人。” 此话一出,不但有宋-朝300多年宰相必用文人,结束了“出将人相"的历史,而且 中央各部及副宰相等,都由文官担任,甚至主管军事的枢密使,也由文人任职。逐 步做到了武将不参政,军政分离,军不代政。

在中央实行文官治政的同时,宋太祖推行地方州县官吏,也由文人任职。宋太 祖对赵普说:“五代方镇残虑,民受其祸,朕令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 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早在乾德二年(964),宋太祖就开始任命文人为知州(即 -州长官)。次年,又在各州设通判一职,也由文人担任,削弱武将节度使的权力, 直到节度使成为空有其名的虚衔。

从中央到地方推行文官治国,需要大量文人,而跟随宋太祖东征西讨的,大多 是大字不识几个,怎么办?宋太祖采取三方面措施。

一是留用后周、后蜀、南唐等原有文官,有的还调到中央机构任要职,就连李煜 等帝王,也供养保护。一些人害怕这些帝王大官会作乱反叛,干脆- -杀了之。宋太 祖笑着说,“守千里之国,战十万之师而为我擒”,现在已是“孤身远客,能为变乎”? 对于留用归臣、降臣的政策,明朝的王夫之曾称道“可谓善取才矣”。

二是科举取才。建国伊始,宋太祖就恢复了科举制度,即通过考试录取人才。 宋太祖还曾多次主持考试,要求以成绩优劣决定录取与否而不以门第贵贱为标准。 宋太祖说得很明确:从前科举录取者,多是权前的弊端。这种改革,对以后的影响 很大,出身低微贫寒的范仲淹、欧阳修等英杰,都是通过考中进士而名扬四海的。 终太祖之世.科举取士十余次,录用了数以百计的优秀人才,给宋初文人治国带来 了生机。

三是推荐人才。宋太祖多次下诏,要官员们推荐有用之才。例如曾下令“有习 河渠之书,深知疏导之策"的水利专家,可以“用其所长”。不过,通过推荐而录用 的人不多,并未形成风气。

重用文人,恢复科举,录用有用之才,使宋初的知识分子看到了希望,青年们不 再梦想习武从军,而是梦想读书做官,“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武夫出身而读 书不多的宋太祖逐渐认识到读书求知的重要,因而不但自已带头读书,而且要求 “今之武臣欲令读书,贵知为治之道" ;不但主张修史整理书籍,而且多次到最高学 府国子监视察。由宋太祖倡导的读书之风,在北宋中期开花结果,饱读诗书的苏东 坡、司马光、沈括等,登上了世界文化科学的最高峰,至今仍为中国人的骄傲。 财政是国家的命脉。唐末五代,“方镇屯重兵,多以赋人自赡”,“厚敛以自 利" ,地方赋税收人,多归方镇割据的武将侵占,很少上交中央。宋太祖立国之初, 情况依然如此。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赵普当了宰相后,劝告宋太祖“革去其弊”。宋, 太祖随即加强了中央主管财政的三司的地位和权力,三司使的地位仅次于宰相,号 称计相。在地方各路则设转运使,专管各州的赋税收入。下令各州所有的赋税收 入,除必须留下的以外,全部上交中央,不得侵占留用。这些改革,使宋初的财政状 况迅速得到改善,积累了很多钱财,被称为“积贫积弱"的宋朝,在宋初乃至百年之 内,其实一点也不“贫" ;不但不贫,反而很富,中央财政收支相抵,还有很多结余。

宋太祖的另一个历史功绩,便是严惩贪官污吏,严厉禁止文武官员行贿受贿和 经商取利。早在建隆二年(961)四月,宋太祖就批准将“商河县令李瑶坐赃杖死, 左赞善大夫申文纬坐失觉察除籍"。这使一位县太爷因贪污受贿被处死,另一位官 员因疏于监察而被削职为民。四个月之后,大名府永济主簿“坐赃弃市"。又一位 县级官员因贪污受贿而被处死。此后,每年都有贪官污吏被处以极刑,其中不少是 中央的中高级官员。对于官员经商或贩运货物从中谋利的,宋太祖也严惩不贷,有 的被处死,有的被开除官职。

相对来说,开国皇帝宋太祖还是比较重视农民和农业,关心民间疾苦的。宋太 祖曾对宰相赵普等大臣们说,如果地方官员不去教育和宽待百姓,反而对他们严厉刻薄,我决不能容忍。对于开荒种田、种树养蚕的农户,不征税收,并且禁止砍伐桑 树枣树。所有这些,促使中原从战乱中迅速恢复生产,百姓过上相对安定的日子。

最后,宋太祖的性格与品德,有助于他成为改革创新、励精图治的好皇帝。宋 太祖待人宽容,对己严格,即使是反对过他的人,他也能用其所长而不加报复。他 能纳谏。他赞赏魏微,希望大臣们像魏微那样忠言直谏。他有时也能承认错误。

处理错了一件事,闷闷不乐,还对大臣们说,当皇帝真不容易,一时高兴竟犯了错 误。他在后苑游玩,有人以一-件平常事求见奏报,扫了他的兴,怒而拿起象征皇权 的柱斧将那人的门牙打掉两颗;那人拾起牙齿,宋太祖又骂他:你身留牙齿,想责备 我吗!那人说:臣不能责备陛下,自有史官去记录下来。史官要记录皇帝的言行留 传后世,皇帝有时也怕史官。宋太祖当面向那人认错,赐他金帛表示慰问。当了皇 帝,宋太祖也比较节俭。女儿服饰华贵,他加以劝阻;皇后主张用黄金装饰轿子,他 不同意,笑着说:我拥有天下财富,宫殿都用金银装饰,也能办到,但我是为百姓守 财,怎能乱用?古人说一人治天下,不能以天下奉养一人。降王孟昶用的便器上都 装饰珠宝,宋太祖下令砸碎便器,说:如此奢侈,能不亡国?

斧声烛影 死亡成谜

从陈桥兵变坐龙位到开宝九年(976) ,宋太祖已当了16年皇帝。这位开国皇 帝治国有方,身体却越来越差。据史书记载,陈桥兵变前,赵国胤曾结识--位道士, 他十分迷信这位道士,曾多次下令寻找,却始终找不着。开宝九年,这位道士突然 来到京城,宋太祖很高兴,立即请这位道士进宫聚宴,谈心欢饮。饮酒之时,宋太祖 说,我一直在找你,现在请你为我算一-算 ,我还有多少阳寿,也就是还能活多久。道 士回答说:如果今年十月二十日夜晚是晴天,皇上还有“- -纪”即12年的阳寿;如果 不是晴天,你必须立即安排后事,意思是当晚你就可能死亡。宋太祖相信了这位道 士的话。熬到了十月二十日那天,宋太祖便到太清阁察看关乎生死存亡的天气。

当天夜晚,晴空万里,满天星斗,宋太祖兴高采烈,觉得自己肯定还能活12年。然 而真可谓天有不测风云,不久便乌云密布,雪雹交加。宋太祖大惊失色,急忙回到 寝宫,立即派人叫来赵光义。赵光义来到后,宋太祖令侍从宦官等人都离室暂避, 自己和弟弟对酌饮酒。饮酒之间,有人在屋外透过窗户看见在烛影之下,赵光义 “时或离席,若有逊避之状”,也就是宋太祖要赵光义即皇帝位,而赵光义却谦逊推 辞,时间已到深夜三更,宋太祖送弟弟出寝宫。宫门口的积雪已有好几寸厚。宋太 祖站在寝宫门口,用柱斧戳着雪地对弟弟说:好自为之。送走弟弟,宋太祖便回寝 宫睡觉。夜深人静,大胖子宋太祖已经睡着,并且“鼻息如雷霆”,打呼噜之声如打 雷。但是到了黎明前时,卫士听到宋太祖的“鼻息声异" ,打呼噜之声异常,便人寝 宫探视,发现宋太祖已经停止呼吸而死亡。

年仅49岁的开国皇帝突然死亡,使寝宫内的人无所适从,乱作一团。年仅27 岁的宋皇后自已作不了主,赶紧派宦官王继恩去叫宋太祖的大儿子赵德芳来商量 后事。不料王继恩是赵光义的亲信,他违背宋皇后的旨意,不去请赵德芳,而是直 奔晋王府,去请赵光义。赵光义得到这一突如其来的消息后,便立即与王继恩一起 赶到寝宫,先由王继恩去见宋皇后。心急如焚的宋皇后问:赵德芳来了没有?王继 恩回答:赵德芳没有来,晋王来了。宋皇后听到赵德芳没有来,却来了赵光义,知道 大事不妙。在封建社会,君臣十分讲究先来后到的次序礼仪,见皇帝遗体也不例 外,皇位继承人,应最先去瞻仰皇上遗体。宋太祖没有立皇太子,皇位继承人还是 未知数,因而谁先到谁就得先机,掌握了主动权。宋皇后无奈,只得见赵光义。为 了避免被迫害,宋皇后恳求赵光义:“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皇帝又可称呼为官 家,宋皇后被迫认可了赵光义为皇位继承人。赵光义立即向宋皇后保证:“共保富 贵,勿忧也。”天亮之后,大臣们被通知到寝宫瞻仰宋太祖遗体,但见遗体气色正常, 没有被杀或被毒死的任何迹象。第二天,赵光义即皇帝位,举行了即位仪式,这便 是宋朝的第二代皇帝宋太宗。

由于《国史》《实录》等可靠史书,对宋太祖之死因,都没有详细而明确的可靠 记载,而野史笔记的记载,虽较为详细却错误百出,自相矛盾,甚至混杂了神鬼迷信 之说,很不可靠,因而宋太祖之死,成了“斧声烛影"的千古之谜。历代直到当代的 文史学家,都想弄清楚宋太祖的死因,并且展开了激烈的争辩。一种观点认为,宋 太宗为了抢班夺权,谋杀了宋太祖。另一种观点认为,宋太祖属暴病而亡,并非宋 太宗谋杀;赵光义不过是乘宋太祖病故之机,取得了皇位。时至今日,这一谜底仍 未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