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胡斯战争

胡斯战争(第一次全欧战争)

胡斯战争简介

胡斯战争:在600年前的捷克,曾经爆发过一场超大型农民战争——胡斯战争,当时除北欧诸国外,其他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参加了这场战争,因此其又被称为“第一次全欧战争”。这场从1419年持续到1434年的战争,是欧洲社会结构转型的一个决定性事件,也敲响了十字军运动的丧钟。战争中,火器的使用、战术的革新让欧洲的军事艺术开始发生巨变。而战争结束后,欧洲王权被进一步削弱,宗教改革的脚步逐渐临近整个西欧,欧洲开始从中世纪走向近代社会。

胡斯战争过程分析——

引言

2016年4月开始,捷克共和国首都布拉格的国家美术馆将举行一次为期一年的画展,名为“慕夏《斯拉夫史诗》系列画作展览”。其中第6幅名为《胡斯战争》的作品,是所有作品里表现人数最多、气势最恢宏的。也是在布拉格,老城广场上,耸立着捷克伟大的民族英雄、学者、牧师扬·胡斯的雕像。

为什么捷克人会对胡斯战争和胡斯如此推崇?这一切恐怕都要从600年前说起。

在600年前的捷克,曾经爆发过一场超大型农民战争——胡斯战争。绝大多数德国史与捷克史称其为“内战”,不过笔者更愿意叫它“第一次全欧战争”。因为这场战争除未波及北欧诸国外,其他所有欧洲国家全参加了,称其为“第一次全欧战争”应该并不为过。

胡斯战争从1419年持续到1434年,规模十分巨大,远大于当时在英、法等国发生的农民战争。这场战争可以说是欧洲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的一个决定性事件。战争期间,整个波希米亚形成了一个由胡斯派领导的军事政权。他们击败了神圣罗马帝国西吉斯蒙德皇帝与教皇组织的五次十字军(1420年、1421年、1422年、1427年、1431年)以及多次贵族反攻。这次战争起始于胡斯本人被烧死,结束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宗教上妥协——允许胡斯信徒使用两种领圣体方式。这一战争的结果是,王权被进一步削弱,宗教改革的脚步逐渐临近整个西欧。

布拉格广场胡斯纪念碑

胡斯战争也是欧洲从中世纪走向近代社会的转折点之一。它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中世纪末期事件,敲响了十字军运动的丧钟。虽然之后教皇还有一些组织十字军的尝试,但已经不再具有中世纪时期的重大宗教和拯救意味,反倒是为了抵御外族入侵,如1444年的瓦尔纳之战、1456年的贝尔格莱德之战,以及胎死腹中的1464年十字军战争。

胡斯战争中,十字军的主要组织者也不是教皇,而是具有“宝剑旗手”之称的西吉斯蒙德皇帝。他可谓屡战屡败,在1396年组织了欧洲十字军,结果于尼科波利斯之战惨败,之后他又组织了多次十字军,但基本都是以失败告终。

其实,胡斯战争之所以会爆发,主要有三个因素,即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人对神圣罗马帝国人强势地位的不满、教会代表与城市民众的冲突、宗教改革的兴起。这些因素尽管很早就已经出现,但到胡斯战争时期才突然放大,并相互结合、碰撞,最终导致了胡斯战争的爆发。

在这次战争中,胡斯军队在军事技术与军队建设方面都有一定的创新。特别是军队的构成、火器的使用等方面,变化非常之大,甚至前所未有。而且,战争中还涌现出许多新的战术,如使用战车工事,结束了步兵无法抵挡骑兵冲锋的劣势;野战军与轻炮兵结合,使军队协同作战机动性更强等等。可以说,这次战争是火器时代全面来临之前的一次预演。其战术、战例对未来的世界军事发展,有极强的示范作用和参考价值。

本文旨在抛砖引玉,期望广大军事爱好者能有更好的关于胡斯战争的作品问世。

波希穆斯人的土地:从捷克人出现到胡斯之前

今天的捷克,由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和捷克西里西亚三部分组成,但最早捷克仅指波希米亚。据捷克历史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斯拉夫人从东方来到了波希米亚,他们发现这块土地正合适居住,便定居下来。在这些斯拉夫人中间,最强大的是捷克人,正是他们后来组建了以捷克人为主体的国家。据说,这些捷克人的领袖名为波希穆斯,为了纪念他率领大家获得这块土地,捷克人便将伏尔塔瓦河和奥勒河之间的最早定居地称为波希米亚。

从9世纪开始,大摩拉维亚公爵与波希米亚公爵先后统治这一地区。

今日捷克领土组成及国徽由来

973年,布拉格主教区成立,隶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的美因茨教省,波希米亚也由此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个附庸国。后来虽然几经反复,但波希米亚名义上一直处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统治之下。

普什米塞王朝时期是捷克历史上第一个鼎盛时期,波希米亚君主从公爵升格为国王。1204年,神圣罗马帝国同意波希米亚成为世袭王国。1212年,波希米亚国王成为神圣罗马帝国七大选帝侯之一。特别是“金铁国王”鄂图卡二世(1253—1278年在位)在征服了附近的几个小伯爵领地后,曾进一步谋求皇帝之位。但哈布斯堡的鲁道夫一世的当选,令这一计划付诸东流。1278年,鄂图卡二世在进军维也纳途中遭遇挫败,战死沙场,他所得的新领土也几乎被鲁道夫一世全部攫取。

1283年,瓦茨拉夫二世即位为新国王。他一改之前半个世纪的对外扩张政策,主要发展内政。在他统治时期,境内接连发现金矿和银矿。王室通过采矿与铸币获得丰厚利润,由此也促进了波希米亚工商业的迅速发展。数年功夫,波希米亚一跃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境内数一数二的经济强国。

眼馋的近邻——哈布斯堡家族虽然在14世纪初的几年内短暂获得过波希米亚的王位,但“天不助汉助尔曹”,在位的国王不是无子就是死于谋杀。1310年,在欧洲中世纪后期地位仅次于哈布斯堡家族的卢森堡家族,获得了波希米亚王位。哈布斯堡家族直到胡斯战争之后,才将波希米亚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

第一位卢森堡家族的波希米亚国王是扬·卢岑布尔斯基(1310—1346年在位)。他是前任国王卡琳西亚的亨利的儿子,同时也是普什米塞王朝最后一个国王瓦茨拉夫三世的妹夫。他像这个时代很多国王一样,只靠法律即位,根本不懂自己臣民的语言。他大部分时间都待在法国和卢森堡,为卢森堡家族扩大在欧洲的势力而奋斗。虽然他对波希米亚的政治事务并不熟悉,但他却对法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政治事务了若指掌。所以这也促使他在即位初期,任命了一些日耳曼贵族来统治波希米亚。这些贵族的统治混乱不堪,使捷克人非常愤怒。1315年,这些贵族被强行赶出波希米亚。

扬见此法行不通,就仿照法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的习惯,与贵族之间协商获得了一个折中方案。方案规定,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贵族可以根据需要管理捷克的土地,王室很少或基本不干预他们。同时,贵族要向王室缴纳现金收入,作为王室开销所用。这一方案令本就弱化的王室更为虚弱不堪。王室的大量地产和财政资源被贵族们从国王手中转移,国王所剩的资源寥寥无几,甚或只有税收。

富有讽刺意味的是,到了1333年,捷克贵族们遭到哈布斯堡家族的蚕食,无法抵御,只能共同要求扬回到波希米亚,重坐王位。扬感觉自己没能力统治,所以派儿子查理回到波希米亚,成为波希米亚的实际掌权者。1336年,扬在与立陶宛的战争中失明。1346年,在英法百年战争中的克雷西会战中,扬阵亡。

鄂图卡二世 查理四世

与父亲的一系列不顺利不同,查理在波希米亚几乎有如神助。到达波希米亚后,查理发现王室已极度衰微,大量资产和土地早已被贵族们瓜分。他只有获得贵族们的支持,才能重振往日荣光。

接着,查理开始发挥自己的才干。仅用了三年的时间,他便学会了法语、德语、拉丁语、意大利语与捷克语,可以与境内的任何人交流。他还努力争取收回原属于王室的资产。在接下来的诸次战争中,他战胜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路易四世,成为实至名归的统治者。1347年,他成为波希米亚国王。1355年,他被其余六位选帝侯一致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查理四世。

查理四世在位期间(1347—1378),开创了捷克历史上的第二个鼎盛时代。1356年,查理四世在纽伦堡颁布了《金玺诏书》,确定了皇帝选举的多数票制度,以及波希米亚国王在七大选帝侯中的显赫地位。同时,布拉格升为神圣罗马帝国首都。捷克语与德语、意大利语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必须使用的三种语言。

1344年,他要求罗马教皇把布拉格主教区升为大主教区,成为新的宗教中心。为了表示自己的虔诚,查理四世下令建造了圣维图斯大教堂与圣瓦茨拉夫小教堂。接着,一场建筑教堂的风潮吹遍整个波希米亚,王国四处大兴土木。相应地,波希米亚的教士也呈几何倍数地增加。

这些有利政策的推动令布拉格急速发展。当时这里有4万人口,各行各业的能人齐聚于此。虽然,短暂的黑死病时期(1347—1350)布拉格的人口稍有下降,但很快又获得回升。政治和经济在查理四世统治时期获得前所未有的繁荣,欧洲各地的香料、葡萄酒、水产、水果及奢侈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波希米亚。

查理四世知道,他的这些举措将会令卢森堡家族一枝独秀,随之而来的,卢森堡家族将受到其他家族的排挤,甚至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为了使这样的事件不至于出现,他找上了阿维尼翁教皇。他力争推动教皇的统一,并且允诺可以帮助教皇脱离法国控制,重新回到罗马。在教皇的协助下,查理四世拥有了世俗的各种权力,而且欧洲的其他大家族也不敢对他怎样。

查理四世的铜像,位于查尔斯桥附近,布拉格查理大学在1848年校庆500周年时所立

与他的父亲一样,查理四世在王室中也吸收了大量的日耳曼人作为自己的左膀右臂。这些日耳曼贵族与原来的波希米亚贵族一起组成了自上而下的封建统治阶层。同时,查理四世还从神圣罗马帝国其他地区引入日耳曼人教士,让他们占据教会中的上层地位,而那些波希米亚教士则下到基层,作为最底层的传教人员。

对捷克经济的把持,成了神罗贵族和教士们维护统治的首要任务,因为对货物的买卖,在捷克境内是一件有利可图的事情。贵族们将自己的钱财放到市场中去放高利贷赚钱;教士们也不再守贫,他们像其他商人一样到处买卖,甚至连神职都进入了他们倒卖的范围。堕落腐化的作风开始在捷克的上层社会逐步蔓延。

1378年11月,查理四世于布拉格去世。人们安葬了他,并称他为“祖国之父”。

炼狱的考验:对立教皇与异端

14世纪以来,欧洲经历了各式各样的考验。14世纪初,欧洲天气出现反常,各地轮耕制遭到破坏。再加上蒙古人的进攻,人们无序迁徙,各种战争和病痛不断。1348年,大鼠疫爆发,欧洲人口急剧减少。同时,英法百年战争开始。此外,1305年发生了教会大分裂,出现两个或三个教皇对立。那时,人世间充满着恐惧:对撒旦和巫师的恐惧、对鼠疫和战争的恐惧、对最后审判和炼狱的恐惧……与此同时,改良教会的思想也不断涌现。首先是英国的约翰·威克里夫,接着便是扬·胡斯,之后还有集大成者马丁·路德和约翰·加尔文。

在查理统治后期,波希米亚的教会迅速腐化。查理四世当然也看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他一方面允许一些虔诚的教士与信徒加入一些比较纯净的修会;另一方面,他希望通过在城市与乡村鼓励福音布道来解决教会腐化问题。

首先到来的是奥地利奥古斯丁教团传教士康拉德·瓦尔德豪泽。他受到了查理的欢迎,应邀在布拉格旧城广场的提恩教堂用德语布道。他向人们传播福音,同时斥责教士们的道德沦丧,特别是倒卖圣职和其他欺骗行为。

第二位来到波希米亚的著名人物是摩拉维亚克罗梅日什的扬·米利奇,他是前多明我会 教士。这个人极富煽动性,他认为自己是瓦尔德豪泽的福音传人。他利用《圣经》中的语言,告诉民众最后审判已经到来,教士们的堕落,就是最后审判到来的预兆。而且,他还指责查理四世,认为他对阿维尼翁教皇的操控,以及其他所作所为都是对基督的敌视。他在传播福音时,也传播平均主义的思想,认为所有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这一口号令许多民众追随他,捷克的基督教徒开始出现两极分化。接着,他和一些激进者着力翻译捷克语《圣经》,大肆宣传,力争使捷克语《圣经》成为捷克人使用的最标准版《圣经》。

1378年年末,查理的儿子、17岁的瓦茨拉夫四世(1378—1419年在位)即位。他既没有父亲的关系网,也没有父亲的能力和手段。在他主政期间,王室迅速衰落。

雪上加霜的是,1380年整个捷克遇到百年不遇的大饥荒,这次饥荒令波希米亚人口锐减15%。人口的减少,造成农民劳动力不足,地主和富人只好与农民协商解决税收问题。农民借此获得一些权力,不再完全依附于地主阶层。与此同时,教会大量收集无主土地及捐赠土地。到14世纪末,捷克40%的土地已为教会所有。这些教会土地不向国王纳税,一时令王室收入严重不足。

为增加王室收入,瓦茨拉夫四世强行要求收回之前查理四世封赐的领地和爵位。他宣布,只有为王室效力的人才能获得土地和爵位。同时,他也开始偷偷买卖官职。1393年,克拉多鲁布修道院院长去世,国王秘密安排自己的宠臣古拉去接任。只因为他献上为数不少的钱财,至于其是否是虔诚的基督徒,国王根本不在意。修道院的修士们当然不愿接受这一结果,他们在几个主教的支持下,自己推选了另一位德高望重的教士任新院长。瓦茨拉夫四世愤恨至极,立即将这几个主教逮捕。这几个主教至死也不愿接受国王派遣的院长,瓦茨拉夫四世便狠心将其中一位最德高望重的涅波莫克的扬主教淹死在伏尔塔瓦河里。

贵族们抓住这个事件,大做文章。他们迅速结成了“反国王联盟”,于1394年春围攻布拉格,将瓦茨拉夫四世关进监狱。贵族们强迫他退还从贵族们手中抢走的土地,并承认查理四世时期封赐的土地与爵位有效。瓦茨拉夫的侄子——摩拉维亚的约什特宣布自己成为新的波希米亚国王。

这时候,瓦茨拉夫的弟弟西吉斯蒙德跳了出来,称自己可以成为国王和贵族之间的调停人。这是一场豪赌,后来的日子里西吉斯蒙德会为他的这场豪赌付出极大的代价。不过,此时的他还是协助国王和贵族制定了各自需要遵守的条款,总体来说是对贵族有利的。特别是条款中要求在国王下面设立一个贵族议会,等于基本上将国王的权力架空。

西吉斯蒙德 威克里夫

瓦茨拉夫对内对外的无能,令神圣罗马帝国的选帝侯们对他感到失望。他们于1400年宣布瓦茨拉夫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无效,令立他人为新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瓦茨拉夫四世只能自称波希米亚国王。瓦茨拉夫四世暗地里调兵遣将,希望能重获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之位。但他却提前暴露了,西吉斯蒙德率领贵族们,在他动手之前又一次围攻布拉格。瓦茨拉夫四世再次被投进监狱。1402年,西吉斯蒙德被贵族们推选为波希米亚的实际掌权者。

可是,西吉斯蒙德一直将自己的侧重点放在匈牙利,因为他本身是匈牙利国王。对他来说,如果大后方不稳,不要提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之位,就算匈牙利国王之位都不一定能坐稳。因此他在1402—1410年之间,一直在匈牙利,很少到波希米亚来管理。眼见如此,贵族们还是希望波希米亚有个国王,他们便将监狱里的瓦茨拉夫四世又迎回王宫,继续他那混乱的统治。

就在如此混乱之时,英国扬·威克里夫(1330—1384)的言论也被引入了捷克。威克里夫是英国牛津大学教授,曾作为英国的皇家神学顾问出访欧洲各国。他认为:只有《圣经》才是唯一法律经典和行事准则;教会不应独立于国家,应向国王纳税;同时,国王应收回教会的地产和财产,安贫才是教会的一贯作风。他还反对教士有赦罪权,希望简化教会礼仪。他的这一主张一抛出,立即受到教皇格里高利十一世的反对,表示要将他严惩。1384年,威克里夫去世,其作品也在数十年内被全部销毁。不过,其后继者罗拉德派却一直保留着他的著作,对社会和政治上的不公正发起挑战。

《三人对话录》是威克里夫最为著名的神学作品。在他去世几年后,该书就被介绍到布拉格大学。该大学于1348年由查理四世建立,今天被称作查理大学。这部作品甫一译成捷克文,便在大学内引起强烈反响和争论。

大学的老师和学生因这部作品分成了四派,即波希米亚人、巴伐利亚人、波兰人与萨克森人。1403年,大学校长提议大家一起投票,确定威克里夫的言论是否正确。当其他三派与波希米亚人意见向左时,民族情绪开始被煽动起来。

与此同时,瓦茨拉夫四世正在比萨召集一次特别会议,讨论敌对教皇的问题。他希望解决这个问题能令他再次获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之位。可是布拉格大学的教师和学生们却反对他的这一行为。作为报复,瓦茨拉夫四世于1409年颁布《维滕伯格法令》,将3个外籍学生群体的选票改为1张,捷克学生改为拥有3张选票。这一动作的结果便是将原来占据半壁江山的日耳曼教师与学生排挤出大学,布拉格大学成为波希米亚宗教改革的中心。

扬·胡斯:承前启后的英雄

1371年,扬·胡斯出生在捷克南方的一个小村庄里。18岁进入布拉格大学文学院学习,1393年获得“七艺”学士学位。不久,他便留校任教,成为神学院的一名讲师。他的课程广受欢迎,学校中的教师和学生都对他十分尊重。1401年,胡斯成为文学院院长。次年,他又晋升为布拉格大学校长。1403年起,胡斯又成了王后索菲娅的告解神父。同年,他开始在伯利恒礼拜堂进行他的讲道活动。

生活在这样一个混乱的时代,胡斯耳濡目染地接受了许多先进的思想,其中也包括威克里夫的作品。他强调:“波希米亚人就应该在波希米亚王国里被上帝协助,在宗教生活中占有绝对的地位。这就如同法国人和神圣罗马帝国人在他们的土地上一样。”

在伯利恒礼拜堂,他用捷克语向大家讲道,深刻地批判教会的放荡、堕落和丑恶。他历数“教会榨干每一个信徒兜里的钱财,只为喂饱他们的荷包”,特别是买卖圣职已经离开了教会安贫的本质。他认为教会应该还像耶稣时代一样,为公众谋福利,而不是谁给钱多,也不论此人是否有能力,便将其放到要职上去。他认为,教士阶层应该服从世俗阶层,在传教上应当遵守规矩。

之前,教皇乌尔班二世曾创造了一种朝圣文书,名为“赎罪券”。该券本是给东征的十字军使用,为的是十字军们宽免自己的罪行。但到14世纪之时,这种文书竟然成了教会买卖的物品。他们开始向未犯罪的人兜售赎罪券,告诉他们把钱财送给教会,获得该券就能升到天堂。这一做法已经完全背离了当初的意义。而且,在乌尔班二世时期,还有一种“大赦年”。即人们可以去罗马朝圣,教皇会赦免人们的一切罪行。这种年份每隔一百年才会有一次。到14世纪,因为教皇分立,竟然改为三十三年一次,而且只要给钱就可以赦免任何罪恶。

这些教会的腐化过程与事件,胡斯及其信徒四处宣扬,希望所有人都能看到教会的嘴脸。他希望进行一次宗教改革,将教会重新拉回到原始的位置和目的上来。

胡斯的这些控诉,令当地的一些教士愤慨不已。他们认为教会的缺点是可以讨论和改变的,但不应该如此明目张胆地对教会进行批评。因此,1408年这些人向教皇提出控诉。他们认为胡斯已经是一个中等程度的异端。1410年,教皇格里高利十二世向瓦茨拉夫四世正式通谕,要求开除胡斯的教籍,同时焚烧所有威克里夫的书籍。胡斯挑战性地在学校组织了一场场布道,向大主教们提出抗议,随后又向梵蒂冈提出申诉。当然,罗马教皇并未接受他的申诉,还是判其为异端。

因为这件事,胡斯曾经的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离开了他,唯恐避之不及。他们加入了反胡斯的队伍,对胡斯的言论大加指责和鞭挞。胡斯也不甘示弱,他以布道团结到更多的民众,加深对教会的控诉,让人们知道他们正在受骗。他在布道之时,不用拉丁语而用捷克语,这也让他与群众更加接近。

胡斯对于赎罪券的批评,令瓦茨拉夫四世很不满。因为他也正从倒卖赎罪券中分一杯羹,如果再信由胡斯如此讲述,自己的财路岂不是被断了?瓦茨拉夫四世与教皇联合,一起对胡斯加压,要求他去梵蒂冈接受审判。为此,胡斯的同事和朋友——布拉格大学教授哲罗姆纠集了一大堆民众和学生,于1412年7月进行游行,反对瓦茨拉夫四世的倒行逆施。惊慌失措的瓦茨拉夫四世并未找到组织者,只好随便揪了3个年轻帮工处以死刑。这三人成了胡斯战争中最初的殉道者。

遭受火刑的胡斯

胡斯在康斯坦茨会议上慷慨陈词,奥匈帝国画家瓦茨拉夫·布兰奇卡1883年绘

为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布拉格大主教决定给胡斯以禁止礼拜的处分,随后将其赶出布拉格。胡斯接受了大主教的“善意”决定,离开布拉格,到了波希米亚南部地区继续他的布道。1412年10月,胡斯到达山羊堡,并以这里为中心继续他的传道事业。在当地贵族的保护下,他完成了捷克语《圣经》的翻译工作,接着将其扩散到整个波希米亚,从而形成了捷克语《圣经》的标准。

波希米亚南部在胡斯的经营下,逐渐成为胡斯信徒活动的中心地带。大量的追随者在附近的城市布道,收拢了一大批有相同见解的人士。由此,胡斯运动正式成型。次年,全捷克三分之一的城市都拥有大批的胡斯信徒。

1414年,西吉斯蒙德在康斯坦茨主持了一次宗教会议。这次会议有数位大主教、近200位主教、100位修道院长与300余位大学教授出席,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及诸选帝侯代表全部在列。这次会议结束了教会的分裂状态,宣布马丁五世是未来的唯一教皇。另外需要解决的便是对教会影响最大的“异端”案件,而其中最大的异端便是胡斯。

西吉斯蒙德随即邀请了胡斯,他向胡斯保证已经赦免了他的罪。11月13日,充满渴望的胡斯刚刚到达康斯坦茨,便被皇帝逮捕。接下来的整个冬季,他都被关在城堡里,手戴铁链,脚栓镣铐。

次年春,胡斯被从监狱里带出,多次参加审判。宗教会议说,他如果放弃原有的想法,便可以重新回到教会组织里。但胡斯并不买账,仍旧坚持自己的说法,认为应该改革的是教会,而不是自己。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宗教会议一直都无法动摇他的观点。不得已,教会与皇帝一致做出决定,宣布将胡斯处以火刑。在行刑路上,胡斯说:“如果我在会议上因为自己的软弱而动摇,我还有什么颜面去见上帝,去见千千万万的人民呢?”他很高兴能为自己的信仰而死。1415年7月6日,扬·胡斯被押上火刑柱活活烧死。之后,他的骨灰被撒进莱茵河,永远无法回到波希米亚。五百年后的1915年7月6日,人们为了纪念他,在布拉格的城市广场上竖立起他的雕像,纪念这位英雄。1416年,胡斯的同事兼朋友哲罗姆也被押上火刑柱烧死了。

不要木杖要铁棍:胡斯党人最初的战斗

实际上,在胡斯宣布要前往康斯坦茨时,他的追随者们就知道胡斯此去必定凶多吉少,纷纷劝他不要去参加宗教会议。但胡斯意志坚决,早已做好最坏的打算。他自称,希望自己的殉道能令大家觉醒。

果然,1415年胡斯被架上火刑架,烧死。此事在几乎整个捷克引起巨大骚动:城市平民上街游行,针对西吉斯蒙德提出抗议;还有452名贵族联名上书要求恢复胡斯的教职,认为他并不是异端。除此外,在波希米亚人占多数的教会里,都开始实行胡斯在狱中表示同意使用的圣餐礼仪,即使用酒杯领受圣体。

1415年11月,心硬的西吉斯蒙德与教会宣布整个波希米亚教会全为异端,他们强行将自己的意志向下贯彻。这时,胡斯的拥护者们自称胡斯派或胡斯党人,而后又发展出了胡斯军。他们纷纷表示与教会决裂,自立门派。

不过,在一开始,胡斯派便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激进派名为塔波尔派;另一部分温和派名为圣杯派。这就是后来胡斯军左右摇摆得非常厉害的真实原因。以下简单说一下他们的由来。

在布拉格以南,教堂被禁,胡斯派便开始举行“上山运动”。他们将附近的塔波尔山、奥列布山和十字山统统认为是圣山。这三座山都位于今捷克西南部的伏尔塔瓦河、奥德河交界处,范围约1600平方公里。其中塔波尔山最高,主峰马赫莱尼克峰高633米,是当地最高的山峰。人们在礼拜的时候必须要在山上由教士布道,随后大家一起领受圣体。他们的口号和行动都比较激进,所以他们根据集会的山名称为塔波尔派。

塔波尔山在捷克的相对位置

今日塔波尔山

另一派圣杯派则来源于前面说的圣餐礼仪的改革。他们只崇尚按照胡斯的意见改变领圣体的方式,并不愿与罗马教会决裂。

1418年,西吉斯蒙德要求其兄波希米亚国王瓦茨拉夫四世镇压胡斯派中的激进分子。并称,如果瓦茨拉夫四世不愿做的话,他便要使用十字军来征讨波希米亚。当时胡斯派势力正在南部急速扩张,但天主教的实力又极其强大,令瓦茨拉夫四世处于摇摆状态,但鉴于武力的威胁,瓦茨拉夫四世只好于1419年要求全捷克重新恢复天主教礼拜,原本被捷克人赶走的日耳曼传教士重新回到教堂里。这一举动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事件终于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7月22日,4.2万胡斯派信徒来到塔波尔山集会,他们在达成一致后宣誓,要用生命来保卫“神的言论”。随后,他们自行组织了几支队伍,企图抢占捷克南部部分地区的城市领导权。不过因为大部分是散兵游勇,还是被当地官员镇压下去。见自发的起义失败,当地的一位著名人士——小贵族胡斯·米库拉什将大家组织起来,他成为塔波尔派最早的领导者。

几天后的30日,布拉格也发生了一场骚动。在一名叫作扬·热列夫的传教士的号召下,城市平民组织起来。他们一起冲进新城市政厅,将瓦茨拉夫四世新任命的11名市议员全部抛出窗外,制造了著名的第一次布拉格掷出窗外事件。接着的三天里,城市平民冲击了整个布拉格新城,将这里凡是说德语的都赶出城外,并将他们的房屋捣毁。8月2日,布拉格新城全部落入平民手中。在这场战斗中,扬·杰士卡崭露头角,成为布拉格塔波尔派的领袖。

扬·杰士卡于1378年左右生于博洛尼亚的安东尼奥村的一个破落骑士家庭,小时候因染病致一目失明。但也有捷克文献证明其是在10—12岁玩耍时,因利器插入眼中造成一目失明。但这并没令他失去信心,相反他还给自己起绰号为“独眼杰士卡”。据布雷佐瓦的劳伦斯写的编年史《胡斯纪事》所称:当1400年他的父亲格里高利去世后,他便参军成为一名普通士兵。最早,他效力于瓦茨拉夫四世的军队,但是一直没有获得升迁,因此他放弃了王军的优厚待遇,成为一名雇佣兵。1408年左右,他被巴伐利亚的亨利·罗森伯格所雇用。1408年年底,亨利要求他与其弟弟杰尔卡一起进攻一座位于比尔森的城堡,那座城堡为波希米亚贵族马修所拥有。在战斗的最后一刻,杰士卡与弟弟放下了武器,逃出了城外,他们自称不想做自己兄弟的罪人。

1409年4月25日,瓦茨拉夫四世为了表彰其功劳,特地为其颁发奖状。三个月后,他受封骑士,成为当地的一名小贵族。

1409年年末,他成为波兰国王的一名随从。在波兰编年史中,也曾有他的名字出现。据说,就在1410年年初,他曾经随波兰国王远征条顿骑士团,并在其中的格伦沃尔德之战崭露头角,被人们所熟知。

1414年,杰士卡从国外回到捷克,积极参加到胡斯的运动之中。说起来,杰士卡作为一个雇佣兵,已经获得了如此多的荣誉,再参加胡斯派恐怕总有些那么不伦不类。故笔者个人认为,很可能杰士卡的某些战斗是胡斯派们虚构的,只是为了凸显其领袖地位。只有拥有如此之多的荣耀,人们才愿意跟随他,胡斯派才有光明的未来。

让我们再次来到1419年,这时候在捷克的其他地区,特别是南部地区也发生了数场战斗,战斗大部分以胡斯派的胜利告终。

杰士卡的家族徽

8月中,瓦茨拉夫四世去世。因没有子女,他只能将波希米亚王位传给他的弟弟、当时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蒙德。人们对这个选择绝对不买账,他们拒绝西吉斯蒙德来到首都布拉格,同时西吉斯蒙德也害怕到波希米亚去。不得已,西吉斯蒙德折中地让瓦茨拉夫的遗孀索菲娅成为波希米亚的摄政者,不过波希米亚大贵族希内克才是真正掌握政权的人。

当时,西吉斯蒙德已经拥有摩拉维亚、匈牙利和西里西亚,手握众多军队令他感觉有能力镇压胡斯派的起义。他立即从神圣罗马帝国各地召集十字军,准备将胡斯派一网打尽。

格伦沃尔德之战中的杰士卡

说到这里,要特别提一下,实际上十字军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很多地方它与欧洲骑士的概念是重合的。十字军最早出现于844年阿斯图里亚斯王国收复失地的运动中,结束则是在近千年后的1798年,那年拿破仑将马耳他的医院骑士团击败。这一千年中,十字军一直存在,只不过较八次十字军东征,其他时代的十字军并不著名而已。

回到正题,这时候波西米亚的摄政女王索菲娅与大贵族希内克也在寻机镇压胡斯派。他们举行议会,商讨如何调兵,以及想办法“妥协”地承认胡斯派非异端。其真实目的还是积聚力量,对胡斯派信徒加以报复。

在其拖延时间之时,各地的胡斯派信徒纷纷开进布拉格。9月29日,以传教士瓦茨拉夫·柯兰达为首的塔波尔派向全国宣称:“现在不是拿起木杖的时候,而是拿起铁棍的时刻。”

布拉格城是今天捷克的首都,也是当时神圣罗马帝国东部的最大城市。该城名字来自德语“布拉哈”,意为门槛。据说当年建城之时,国王发现此处的木匠都在兢兢业业地制作门槛,便把此处叫作“布拉哈”,当城市建成后讹为布拉格。

10月25日,希内克从其他地方调来军队1300人,向布拉格新城进发,希冀剿灭胡斯派。但在11月4日王军还未接近之时,布拉格城的各教堂钟声突然响起。很显然,他们已被胡斯派信徒发现。原来,在前一天即11月3日,一群约300人的胡斯派信徒在布拉格以南12公里的一座小村庄休整,准备于次日向布拉格进发。恰在此时,王军的先头部队到达这里。所以这些信徒决定提前出发,向在布拉格的胡斯派信徒告知状况。由此,王军的动向已被胡斯派完全知晓。

11月4日,布拉格之战开始,胡斯派参加的人数约为4000人。早晨太阳刚刚升起,两军便开始接战。作为防守者,胡斯派信徒有2000余人选择了附近的一座小山丘进行固守,另外还有1300人在城市各处埋伏。王军见到山丘上的军队,马上分为两队,从左右攻袭胡斯派阵地。作为回应,胡斯派使用弩兵四射,城内埋伏的军队也一哄而上,将大部分王军消灭。次日,城内到处是尸体,希内克的军队全军覆没,胡斯派取得胜利。6日,王军获得新补充,胡斯派内的圣杯派与塔波尔派部分决裂,加入王军;同时,塔波尔派也有更多人参加,战斗继续。

据捷克《老编年史》记载:“十字军由斯滕伯格的彼得率领……十字军骑士们各怀鬼胎,并不愿意一起奋勇向前。他们督促那些枪兵像炮灰一样向前冲击,尽管那些步兵们很有勇劲,但却被胡斯派的弩兵一次次击退而败下阵来。见无法获胜,十字军们于夜间撤到附近的一座小山丘上。他们希望从那边可以看到胡斯派内部的运动情况。但不幸的是,胡斯派的军队竟然趁着夜色攻到十字军的山丘上,十字军慌乱中踩踏了不少自己人……”

第二天一早,斯滕伯格的彼得发现了胡斯派的另一支人马。就在他还未将残兵败将收拢之时,军队就被胡斯派众多的人马分成了两部分。在战斗中,王军凭借精良的装备,勉强冲出了包围。

11月10日,胡斯派诸领袖在布拉格举行集会。他们选举布什涅克为胡斯派的领导人,继续领导塔波尔派的战斗。13日,王军败势已现,女王索菲娅代表波希米亚贵族们与塔波尔派签署停战协议。18日,协议签订。协议同意胡斯派使用胡斯制定的圣餐礼仪,胡斯的神学也被部分承认。作为对协议的确认,布什涅克率领胡斯军撤出布拉格,转到另一位领袖柯兰达的老家兼根据地——比尔森城,并希望在捷克南部建立一个永久性的根据地。在这里,他们继续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战斗。

就在此时,西吉斯蒙德在摩拉维亚的布尔诺召开会议,包括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和匈牙利的国王,主教,大贵族,普通贵族与部分中产阶级代表齐聚布尔诺。会议主要商讨对胡斯派异端的惩治问题。各地方贵族都同意出兵,一起将捷克的胡斯派一网打尽。这次会议后,贵族们纷纷认为:异教徒的末日就要到了。

为什么西吉斯蒙德会对神圣罗马帝国东部一隅的波西米亚如此关注?这是因为查理四世在位时,波西米亚发现了中欧最大的银矿——霍特纳山银矿。到15世纪初,该处的银矿每年产出值至少10万马克。对于在数次十字军战争中耗费巨大、早已捉襟见肘的西吉斯蒙德来说,这不啻于天上掉下来的礼物。因此,他不能容忍波西米亚的任何反叛行为。否则他将会失去巨大的财政来源。

今日布拉格老城

1420年1月,王军开始反扑,他们向塔波尔山进攻。在山上,胡斯派已经建立起一座城堡,名为塔波尔。此后的很长时间,塔波尔城都是起义的中心城市。这些人固守城堡,生怕王军攻入其内。在比尔森与当地武装作战的布什涅克与杰士卡听到王军来袭后,非常震惊,立即调派部分军队去塔波尔城堡解围。不料,王军这次使用的是声东击西战术,增援军队刚出发,王军就立即转变方向,向比尔森前进。

扬·杰士卡提前想到王军可能要进攻,所以在比尔森西北17公里处的尼克米尔镇埋伏了300名步兵与7辆胡斯车堡。胡斯车堡是杰士卡的秘密武器。在上一次布拉格之战中,他发现胡斯军大部分是贫苦农民,他们仅靠有限的武器战斗和自卫。当遇到王军的重骑兵与重步兵时,几乎就是被压着打。所以他创制了一种胡斯车堡。车堡一般为四轮货车,长5米,宽2米,高1.5—3米。在一人高处开孔洞,便于士兵观察和射击。车堡成员一般为16—22人,分别为车手2人、弩兵和火门枪手4—8人、戟兵2人、连枷手6—8人、盾牌兵2人。在战斗中,车堡会一字排开或者围成圆形,杀伤力与自卫能力都很强。

杰士卡率领军队前行 早期胡斯车堡

王军由波古斯拉夫带队,为2000名骑兵与步兵混编队。大约在1月15日,两军在尼克米尔镇相遇,史称尼克米尔之战。在战斗中,胡斯车堡首次发挥效力,王军步兵很多被歼,但王军却无法接近胡斯车堡一步。据编年史记载,胡斯车堡因为首次使用,所以当时根据战场情况将7辆车堡围成半圆形,从三个方向共同用弩箭和火门枪射杀敌人,后面则紧靠尼克米尔镇。王军骑兵自恃全副武装,小看胡斯军。他们一次次地向前冲击,但还没冲到车堡近前就被弩兵射下马来。最后,尼克米尔之战以胡斯派的胜利告终。

在捷克《老编年史》上还记载:“王军一部分重装骑士在符腾堡的希内克率领下,不顾死活地向胡斯车堡投射长枪,并发射弓箭。可是,坚固的车堡挡住了他们的袭击。就在战斗正酣时,车堡内的箭射中了希内克,骑士们见状纷纷逃窜。”

尽管这次战斗胡斯派获得了胜利,但接下来王军却越来越强。忌惮于胡斯车堡,王军并不采取进攻态势,而是加强军队数量,一批批地向比尔森城进发。在3月,王军已数倍于胡斯军,不得已胡斯军表示可以接受王军的谈判。

3月中旬,王军的使者来到比尔森,与布什涅克签订了和约。和约同意胡斯派和平撤出比尔森城,胡斯军的家眷和财物也不会受到损失。3月23日,胡斯派的最后一批压阵部队——400名步兵、12辆胡斯车堡与9名车手离开比尔森城。王军虽然根据条约并未继续跟着胡斯派的军队,但比尔森地方贵族却表示这个和约与自己无关,组织其军队追击胡斯军。

布什涅克与杰士卡获悉这些人到来,立即将军队拉到苏多曼什村附近的一块开阔地。这里的地势对胡斯军十分有利,两面都有池塘,剩下两面一面是山丘,另一面是开阔地。以贵族斯滕伯格的彼得、波古斯拉夫、米库拉什、杰迪里奇为首的贵族军队2000人于3月25日也来到了此地。贵族们见胡斯军人数很少,且刚刚经历过尼克米尔之战,早已筋疲力尽,所以想将胡斯军一网打尽。苏多曼什之战由此开始。这场战斗在诸多编年史中的记载都非常详细,其中以亲历者布雷佐瓦的劳伦斯的编年史的记载最具戏剧性。

这是3月(也称圣母月)的一个中午,贵族军队骑兵组成方阵,手持长枪冲击由胡斯车堡保卫的苏多曼什村。尽管胡斯军用强弩与火门枪从车堡内攻击敌人,但终究因为之前多日战斗,大部分人体力不足而受伤。结果有一辆车堡被攻破,30名胡斯派军士被俘虏。

情况危急之时,胡斯派的妇女儿童纷纷祝告上帝,希望上帝能让他们赢得这场战争。

苏多曼什之战

不知是否是上帝听到了胡斯派的声音,太阳在四五点钟的时候突然变黑,再也没有亮起来。胡斯派戟兵与矛兵趁着黑暗突然从车内冲出,刺伤了几名贵族将领。贵族军队看到这个奇迹,大呼上帝已然站在胡斯派一边,忙不迭地撤出战斗。他们边跑边大声喊着:“我们的矛刺不中他们;我们的剑砍不到他们;我们的箭更射不中他们。上帝啊,你为何怜悯他们却不怜悯我们?”

另有一批贵族军队在斯滕伯格的彼得以及波古斯拉夫的率领下,从池塘偷袭。池塘泥泞得厉害,他们的骑兵无法在池塘快速机动,不得已下马卸鞍,缓慢步行向前。几乎就在他们将要走出池塘时,天黑了,伸手不见五指。在池塘中他们受到了胡斯派的反击,因无法后退而动弹不得。

在随后的两天里,贵族军队认为上帝一直在胡斯派那边,根本不敢进攻,这场战斗以胡斯派的再次胜利告终。不过胡斯派的领袖布什涅克因为被刺中脚趾,突发高烧,在几日后去世。扬·杰士卡作为新的胡斯派领袖,继续带领胡斯派向塔波尔城进发。

3月29日,杰士卡率领军队到达塔波尔城。他观察了塔波尔城附近的情况,认为应该加强防御。因此,他与其他几名先到达的胡斯派领袖一起决定将附近城市的居民一起迁入塔波尔城。此时,塔波尔城已成为胡斯派南方政权的中心。

此后,胡斯派开始对外扩张。他们将第一个目标定在塔波尔城东南2公里外的姆拉达沃日采城(今塞季莫沃乌斯季城)。这座城市人口众多,且拥有粮食储备,自然成为胡斯派的目标。

4月5日凌晨,杰士卡率领一支军队偷袭了姆拉达沃日采城外的王军军营。

布雷佐瓦的劳伦斯记载:“前一天,也就是4月4日是一个周四,这天还是复活节的前夕。王军为了庆祝即将到来的复活节,开始做起各种准备。他们相信,杰士卡的军队也会庆祝这个节日,大家这几天应该是相安无事的。”

俯瞰塔波尔旧城

结果,王军想错了。4月5日凌晨,王军正处于睡梦中,胡斯军悄悄打开了军营的木栅栏,然后偷走了马匹与辎重。接着,这些胡斯派军士在军营四处放火,并大声喊着火了。王军听到喊叫,一个个赤膊逃出营帐。就在这时,胡斯派军士一拥而上,将王军悉数砍杀。在偷袭中,杰士卡的军队获得了大量盔甲。德国编年史作家埃尔·西奥多尔还记载:“王军的尼古拉斯爵士负责押运王军的辎重,他自己藏有私心,将路上搜刮来的部分金币藏在了粮草车中。结果,由于杰士卡的偷袭,他的金币全部被胡斯军劫走。”

城市的居民见军营已被火焚烧,便举城投降,与胡斯军一起迁入新城塔波尔。在塔波尔,杰士卡发现大量青壮年希望参加军队。作为对他们的鼓励,他将从王军那里获得的盔甲悉数发给了他们。

4月7日,胡斯派举行大会,选举4名领导者为指挥官。其中第一指挥官为胡斯·米库拉什,第二指挥官为扬·杰士卡,第三指挥官为茨贝涅克,第四指挥官为赫瓦尔。杰士卡因为战功卓越,在不久后便成为胡斯派的最高军事领导人。整个捷克,也被随之而来的革命风暴所吞没。

皇帝与胡斯派的争端:第一次十字军战争

在1420年年初的布尔诺会议闭幕后,西吉斯蒙德皇帝一直关注着胡斯派的动向。他到达西里西亚的沃济斯瓦夫,举行了又一次帝国会议。在会议上,西吉斯蒙德皇帝斩首了23名布拉格市民,同时说出了那句一直为后人称道的话:“就算天塌下来,基督教十字军的长矛也能将其推回去。”当然,这句话本来是针对奥斯曼人说的,不过此处的胡斯派在其心中已经与奥斯曼人没什么区别。而刚刚被西吉斯蒙德皇帝推上教皇宝座的、唯一的教皇马丁五世对其言听计从,他立刻于3月17日写了一份对胡斯派进行咒骂的诏书,同时还呼吁神圣罗马帝国及法国各地的军队参加十字军战争,将胡斯派一网打尽。

神圣罗马帝国以及法国、捷克、匈牙利等地的地方势力,当然乐于看到胡斯派失败,因为如果他们按兵不动的话,神圣罗马帝国各地的人民可能就会效法胡斯派起来斗争。因此他们于当年的1—4月,纷纷向西吉斯蒙德派出精锐部队。当然,还有许多从其他国家来的、希望捞一把的雇佣兵也参加了进来。布雷佐瓦的劳伦斯记载,这些操着德语的混乱军队至少有15万人之多。这个数字显然是太多了,劳伦斯可能将那些自称出兵但没出兵的也算上了。不过,其他编年史作者称大约有8万人,这个记载还算比较符合实际。

这时,波希米亚各地突然出现了一个传说。说这个世界上有条戴着七顶王冠的龙,它会在每天夜里出来,伤害波希米亚的农民们。如果农民们愿意晚上点起篝火,再派一些人守卫,它就不敢来伤害大家了。很显然,七顶王冠的龙指的就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人们将他视作一条害人的恶龙,只有篝火和战斗才能将其打败。一些胡斯派传教士就是根据这个传说,将人民武装起来,准备迎接西吉斯蒙德皇帝的十字军的到来。他们在布拉格以及邻近地区搭起防御工事,并制造了不少大车堡。4月初,波希米亚东北部有一批胡斯军的增援到了,在布拉格附近的胡斯派总兵力接近3万人。

见到胡斯派如火如荼地发展,索菲娅女王与大贵族希内克宣布不再与布拉格的胡斯军敌对,反而愿意与他们合作。作为交换,数百名曾被胡斯派监禁的贵族被放出,送到索菲娅女王与大贵族希内克所在的维腾伯格。与此同时,西里西亚的十字军也基本集合完毕。十字军约15万人,由西吉斯蒙德皇帝带队,下面按照武装力量不同分为数个支队。

皇帝的十字军从波希米亚东北部切入,一路上势如破竹,一直来到索菲娅女王所在的维腾伯格。希内克见势马上向西吉斯蒙德皇帝臣服,维腾伯格也被升格为皇帝的行宫所在。

胡斯派军旗

眼见如此多的军队,胡斯派也十分害怕。5月17日,他们派出使者与皇帝接洽,希冀获得一个和平条约。但皇帝一心想将胡斯派一网打尽,根本不愿缔结和约。作为报复,激进的塔波尔派人士对布拉格附近的贵族与中产阶级进行了大肆掠夺与冲击,数百人丧命。这场暴行发生在5月19—20日。

贵族们害怕胡斯军在布拉格坐大,便提前将布拉格附近的两座城堡——哈拉德坎尼堡与威瑟哈拉德堡占领,从而将布拉格通往西部和南部的交通要道全部封锁。尽管胡斯军希望拿下其中的一个堡垒,但并未成功。

6月12日,维特卡夫山之战开始。根据编年史作家的记录,这次战斗中十字军参加人数有10—20万人,不过根据今天的研究应为5—10万人。他们包括5个选帝侯、巴伐利亚公爵、黑森伯爵与奥地利公爵所率领的队伍。胡斯派一方的人数为1.2万人,全部都是杰士卡的军队。

在布拉格附近的防御工事之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东面的维特卡夫山工事。该工事坐北朝南。北边是直上直下的悬崖,南边是平缓的平地——一片葡萄园。在南面,胡斯派还特意建起一座瞭望塔。该工事又恰好位于十字军的补给线上,所以成为十字军最重要的突击地点。

在十字军到来之时,瞭望塔工事里只有26名男子与3名女子保卫。不过,十字军还是围困了一个月的时间。麦森侯爵弗雷德里克记载:“十字军将异端们围困在了布拉格附近的一座小山上。……我们越过了他们设置的一个个战壕,最终将其围困在一个很小的区域内。”

7月13日夜,十字军总攻开始。他们进行了一个小时的晚间祈祷后,越过伏尔塔瓦河,从南面进攻山顶。这些十字军大部分是连枷兵与枪兵,而且没有攻城武器,对山顶的威胁反而并不是很大。这一夜,十字军都未攻进维特卡夫山工事。

为纪念波利希之战而修建的波利希教堂

萨克森公爵见十字军并未获得任何进展,便带领1.6万人从北面最难以攀爬的地方进攻。因为他发现,在那边几乎没有人看守。不知是不是老天眷顾胡斯派的人,萨克森公爵的十字军在爬到多一半时,竟然被两名准备武器的胡斯派妇女发现。两名妇女迅速将烧着的石块与木头往下扔。几个十字军士兵掉落悬崖,其他人见到后都立刻向后退缩,爬下了悬崖。结果,萨克森公爵也无功而返。

第二日晨,扬·杰士卡的军队突然出现在南坡。这次及时的救援,马上扭转了战局。他们令本就劳累不堪的十字军立刻溃散。在溃散途中,有300名骑士淹死在伏尔塔瓦河里。据布雷佐瓦的劳伦斯的编年史记载:“圣玛格丽特纪念日那天(7月14日),杰士卡与我们一起进行了约一个小时的祷告,然后便出发了……在维特卡夫山附近,我们发现了数千间临时搭建的房屋,很显然这是给骑士们预备的。另外,萨克森公爵的1.6万人在布拉格附近的城堡中休憩。我们并未放火烧毁他们的营地,而是继续向前急行军。……获得前方萨克森公爵失败的消息,杰士卡命令大家高呼着耶稣基督的名字,往南坡前进。他先命令部分弓箭兵提前站住,向王军狂射,以宣告自己的到来。接着他命令我们高声呐喊‘胡斯提!’同时将马蹄声与马匹上的铃铛声弄得非常响,很显然这是在扰乱(对方的)军心……然后我们冲击王军的部队,我们拿着长戟、长矛、斧子、狼牙棒等奋勇进攻。王军先前还加以抵抗,后面根本就是还没见到我们杀到面前,就纷纷溃散。一些人跳崖致死,还有一些人在河里被淹死。伤残的士兵则被他们扔上马匹,一起逃脱了。事后据统计,王军差不多死亡了500余人。”

就这样,维特卡夫山之战以胡斯派的胜利结束,同时宣告第一次十字军的解体和第一次十字军战争的结束。一座纪念碑随后被竖立在此,维特卡夫也因此改名为杰士卡。

不过,第一次十字军战争不可能就这么一个战场。之前5月下旬,西吉斯蒙德皇帝要求奥地利公爵率领一部分军队,前往杰士卡主力所在的波希米亚南部的塔波尔城附近。在城内,加上妇孺大约有9000人(另有一羊皮卷称共有3000人)。杰士卡的军队共有350辆胡斯车堡,沿着整个塔波尔山严密防守。

先头部队率领者——奥地利公爵阿尔布雷希特见势,向西吉斯蒙德皇帝要求增加兵员,以攻破车堡阵。但西吉斯蒙德皇帝表示军队正在布拉格围攻,派不出更多的兵。也就是说,奥地利公爵只能使用自己的近5000人马与杰士卡正面对决。对于这样的情况,奥地利公爵并无任何把握,所以他拖着不与对方正面战斗。杰士卡也在等待,可是等待了一个月都不见对方来攻打自己。

既然对方不来打自己,那何不去偷袭他们呢?杰士卡想到这里,立即调兵准备偷袭。6月29日周六夜,杰士卡的一位将军大普罗科普带队,偷偷进入了奥地利公爵的营地。他们先烧毁了辎重,随后大喊:“塔波尔军队来了,大家快跑啊!”奥地利公爵的士兵们被从睡梦中惊醒,他们惊慌逃窜,被踩踏而死者无数。第二天清点战场,营地满是死尸。这次战斗中,普罗科普崭露头角,他将成为西吉斯蒙德心中继杰士卡之后的另一个噩梦。取得了此次胜利后,杰士卡才去支援的维特卡夫山之战。

西吉斯蒙德皇帝给奥地利公爵阿尔布雷希特的亲笔信 西吉斯蒙德皇帝(左)与希内克(右)

维特卡夫之战之后,杰士卡环顾四周,奥匈帝国阿方索·穆查(Alfons Maria Mucha)1916年作

不过,西吉斯蒙德此时心思并不在绞杀胡斯派上,而是在夺取波希米亚国王之位上。即使遭遇如此败绩,他还在继续说上帝在自己一边,将来一定会打败他们。尽管他一直没有夺下布拉格,但还是在维滕伯格举行了一场加冕礼。在教皇和贵族们的默许下,他被加冕为波希米亚国王。

与此同时,在布拉格附近,又发生了一场混乱。这场混乱是十字军引发的。此前4月,西吉斯蒙德皇帝曾信誓旦旦地向贵族与十字军宣称,将在三个月内将胡斯派打败。可是现实情况是已经7月中旬了,十字军与胡斯军战斗竟然没有胜利过一次。十字军的军粮至此已经告罄,人心也开始浮动。他们开始到处抢劫,从他们身边经过的男女老幼,一概被他们认为是胡斯派信徒,全部杀光。西吉斯蒙德皇帝见自己的计划即将流产,不得不与布拉格人士交好,但却毫无结果。不得已,7月30日,他命令撤去对布拉格的围攻。早已按捺不住的大贵族们立即调回自己的1.6万军队。一时间,十字军离心离德,各自散去。

“布拉格四纲领”与维斯海尔德之战

没有十字军的围攻,胡斯派希望有共同的纲领来领导大家。为此,胡斯派的几位领袖在布拉格宣布了“布拉格四纲领”,该纲领实际来源于扬·胡斯的学说。纲领为:

1.在波希米亚,允许各级神职人员向人民宣扬“神的话语”。

2.在圣体圣事中,只要没有严重的罪责必须提供给信徒面包和酒。

3.神职人员不应拥有自己的私有财产,应该遵守《圣经》中“四福音”和《使徒行传》的要求,终生守贫。

4.凡有重大过失和对宣传上帝言论进行阻碍的人都要受到处罚。

有了四条纲领的指示,胡斯派转守为攻。他们的第一个目标就是不远处的罗什姆贝克。守卫罗什姆贝克的贵族叫作奥尔德里奇,他拥有2座城堡与1万余雇佣兵。教士柯兰达率领的胡斯派军队还未到城堡便被发现,他与一些主要人员被投进监狱。后来直到11月,他们才从监狱中逃脱。

8月中旬,杰士卡的军队向南方挺进。9月初,他们在一座残缺不全的维谢赫拉德城堡扎营,并多次抵挡住了当地贵族的进攻。10月12日,杰士卡出其不意地在南方的贸易中心普拉哈迪采城向贵族军队发动攻击,并获得大捷。捷克《老编年史》记载:那天,是基督教玫瑰月的一个礼拜日。杰士卡率领大家在城外的一座小教堂进行了礼拜。在教堂中,杰士卡好似获得了天启。他认为当天正是打败贵族们的好日子。因此,礼拜完他便带着军队将普拉哈迪采围困起来。没想到那天波古斯拉夫等人也在该城内。波古斯拉夫等人害怕围困时间长后会遭遇粮食短缺,便强行出城迎战,没想到正遇上杰士卡军队的埋伏。两军迅速进入肉搏战,最后以各自损失800余人告终。包括波古斯拉夫、乌尔里希、海德里希等贵族在内的贵族军队纷纷逃窜,将普拉哈迪采城让给了杰士卡。贵族们表示与胡斯派暂时和解,签署了一份为期三个月的和平条约。

就在杰士卡接连取得大捷之际,西吉斯蒙德皇帝再次组织军队向布拉格进攻。10月底,皇帝的摩拉维亚部队在布拉格城外集结。

10月31日,西吉斯蒙德皇帝的主要军队驻扎在布拉格城外的维斯海尔德地区。相较而言,这里的城墙要比其他地方更矮,更容易攻入,所以皇帝选择了这个地点。因此此役史称维斯海尔德之战。

皇帝统领的军队约有1.8万人,而胡斯派则仅有不足万人守城。是日夜,西吉斯蒙德皇帝命令投石机和弓箭手一起向布拉格城墙发起猛攻。这突如其来的进攻,令胡斯派守城士兵应接不暇,有数人受伤。不得已,守城人员开始后退。西吉斯蒙德皇帝见状,在次日凌晨命令步兵放上云梯,希望爬墙而入。据捷克《老编年史》记载,为了增强士气,西吉斯蒙德皇帝穿着他那沉重的盔甲,爬到布拉格附近的一座小山上,然后他抽出佩剑,四处挥舞,象征着自己的军队必胜。果然,皇帝的军队士气大增,个个奋勇向前,在两军对阵中已经拥有压倒性优势。

维斯海尔德的贵族亨利不愿看到布拉格城被毁灭,便前去觐见西吉斯蒙德皇帝。正值此时皇帝说:“上帝保佑我们,你们看,这些农民就要失败了。”亨利插嘴道:“陛下,你看,布拉格正在遭受着巨大的破坏,如果这样下去,人民是不会放过你的!”还没等皇帝回答,摩拉维亚的一位领主抢着说:“我们的陛下即将打败那些异端,是天大的好事。你这样胆小,怎么能当我们陛下的大臣呢?”

可就在胡斯派守城士兵快要崩溃之时,胡斯·米库拉什的援兵竟然奇迹般地出现在皇帝军队的后面。原来,当时米库拉什正在布拉格附近扫清敌人。他与部队听到投石车扔出巨石的轰鸣和喊杀声,心知布拉格受到攻击,便率领军队急行军到达布拉格城外。他恰好遇到皇帝军队在攻城,便率军从对方军队后面偷袭。

获得米库拉什偷袭的消息后,皇帝军队立时大乱,纷纷抛弃阵地,向两侧逃跑。他们大部分跑到了附近的一个小教堂——圣潘克拉斯教堂。他们希望获得上帝耶和华的力量。可是他们还没站稳脚跟,就被米库拉什的军队赶上,大量士兵丧命。见大势已去,西吉斯蒙德皇帝在护卫的协助下一路跑到维滕伯格,才缓过气来。

这场战斗中,皇帝军队400余人死亡或被俘。相比之下,胡斯派仅有十几人伤亡而已。

很大程度上,1420年西吉斯蒙德军队的失败,是因为西吉斯蒙比较想尽早铲除胡斯派,从而获得更多人的支持,借以巩固皇位。可是他过早地向胡斯派开战,让还未磨合的军队令出多头,不知所措,结果错过了本来能打败胡斯派的机会。不过,之后的西吉斯蒙德好像并不着急报复。编年史作家认为,他已经和胡斯派偷偷做了口头协议,暂时停战。虽然很多人不认可这个说法,但第二年4月在纽伦堡的会议中,讨论胡斯派问题时西吉斯蒙德的无故缺席,也着实令人不能不思考这个传言的真实性。

这时的布拉格,虽然胡斯派还是由塔波尔派主导,但除了还在城外的胡斯·米库拉什外,其他3位指挥官全部不在布拉格坐镇。由此,塔波尔派的激进者们放肆起来。他们首先撵走了米库拉什,然后将城内的小贵族不分是否帮助过胡斯派,五花大绑,游街示众,甚至连一些小店主都被殃及。这引起了布拉格民众的愤慨,他们自发武装起来赶走了还在城内的胡斯派,自己组织政府,建立铸币厂,同时还向远在波兰的波兰国王弗拉迪斯拉夫(也是立陶宛大公)发出要他当波希米亚国王的要求。

这时候,胡斯派中的圣杯派也开始私下诋毁塔波尔派的所作所为,要求与波希米亚的其他大贵族联合,建立一个新政府。

12月初,杰士卡率领胡斯派大军回到布拉格。杰士卡在离城市很远的地方就听到了这些刚刚发生的事情。这时候暂住在尔日昌城的米库拉什也派人向杰士卡说明了事情的原委。杰士卡认为,此时不应该再动用武力,便会合米库拉什的军队于12月5日来到布拉格城下,要求进入。鉴于杰士卡的威望,城内百姓不敢不纳,胡斯派又一次占领了布拉格。

经过三天的磋商,塔波尔派、圣杯派和布拉格贵族都同意于12月10日举行会议,重新商讨布拉格政治分野。米库拉什坚决不去参加会议,他认为自己现在的处境就像恺撒,如果参加会议必定会被杀。事实证明他是对的。几天后的塔波尔山会议前,米库拉什骑马经过塔波尔城堡护城河桥时,不知是意外还是人为,马突然飞奔冲过大桥,而且缰绳也一起断裂。没有拉住缰绳的米库拉什随即跌落,两条腿被摔断。12月24日,米库拉什因伤口感染、伤势过重而去世。

杰士卡进入布拉格,捷克画家阿方索·里贝斯查尔19世纪90年代作品

在布拉格,会议也进行得相当不顺利,几派的观点完全没有共同点。最后,不得不由布拉格大学教授将已经各方同意的76点意见,汇总为“胡斯派七十六条纲领”。今天,这份纲领的复制品被保存在布拉格大学,是现代人了解当年胡斯派思想的最重要材料之一。

胡斯派《圣经》 1420年的杰士卡与胡斯士兵

到了1421年,胡斯派内部再次发生分裂。与两年前胡斯战争开始时相比,胡斯派的人数和构成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改变。经过多次战斗,胡斯派已经不再是农民为主体,而是下层骑士、小贵族、城市平民和农民相互混杂的一支队伍。特别是在1420年年底,为了显示与天主教会的分离,胡斯派选出了自己的主教——贝利其格莫夫的米库拉什。这更加深了胡斯派内部各个阶层的隔阂。

1421年1月,胡斯派选出新的领袖扬·罗加奇作为新的指挥官,以填补米库拉什死后的空缺。扬·杰士卡因为战功卓著,被大家选为塔波尔第一指挥官与军事首领。

维滕伯格的鏖战:第二次十字军战争

1421年春,杰士卡作为军事首领,继续他的征战生涯。1—3月,他率领胡斯军占领了一些堡垒。见胡斯派势力越来越大,几乎已经占据波希米亚的半壁江山,西吉斯蒙德皇帝立即退到摩拉维亚,聚拢军队以求自保。

3月,时隔一年后,胡斯军再次挺进比尔森城。在围攻了半个月后,比尔森城仍旧没有半点投降的迹象。懊恼的杰士卡便放弃围攻比尔森城,率领军队继续向北挺进。到3月22日,布拉格周边除比尔森城外,全部都已被胡斯派占领。3月底,胡斯军兵分两路向东西继续推进。西路总指挥为杰士卡,东路总指挥则为季涅克·克鲁辛纳。

在整个4月,胡斯军攻无不克,10余座大城市与近百乡村都被胡斯派收归囊中。4月23日,哲里夫斯基率领的胡斯军开入维滕伯格,他表示放过人民,但不放过那些大贵族。惊慌失措的贵族们赶忙表示都是皇帝的错,自己将来会效忠于胡斯派,暂时免过一死。三天后,杰士卡的军队与其会师。至此,波希米亚的80%领土已被胡斯派占领或是支持胡斯派。

经历一个月的休整后,在杰士卡的一再要求下,一场选举临时政府的会议于6月在恰斯拉夫举行。恰斯拉夫是当时波希米亚的大城,它在斯拉夫语中的意思是“即将来临的光荣”。可见,杰士卡对未来还是充满希望的。参加这场会议的有20名主宾与数百名群众。这20名主宾分别为:5名波希米亚大贵族、5名波希米亚小贵族、4名布拉格市民、2名胡斯党人与4名其他城市的代表。

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废除西吉斯蒙德的皇位,由波希米亚人组织共和政体;废除布拉格大主教康拉德的位置,由米库拉什作为新的主教领导波希米亚人;选举新的临时政府;以及要求波兰—立陶宛大公来做新的波希米亚国王等。几天后,波兰—立陶宛大公即表示愿意接受这个位子,同意建立一个统一的波兰—捷克王国。虽然这次会议基本解决了未来胡斯派的政权稳固问题,但胡斯派的领袖哲里夫斯基等人却完全不同意。他们认为杰士卡出卖了农民的利益,便私下决定在选举新的布拉格官员时,清一色由胡斯派组成。虽然后来这件事被杰士卡压了下去,但一场胡斯派的内讧正在逐步形成。

6月下旬,杰士卡继续着战争。可天有不测风云,在围攻比拉城堡时,杰士卡差点殒命。6月30日,当杰士卡去比拉城堡掠阵时,从城堡上射下一支箭,恰好射在其仅剩的一只眼上。虽然因为救助及时而性命无忧,但是他的视力严重受损,已经和瞎了没有什么区别。不过,他还是在同僚们的帮助下,继续指挥了四年。

在大家的一致同意下,哲里夫斯基接替杰士卡对胡斯派进行指挥。在他的指挥下,胡斯军变得可怕、激进和冒险。在几天的时间内,他占领了比林纳城,并包围了莫斯特城。由于贵族军队的反击,他放弃莫斯特,重新回到布拉格。

在胡斯派向外扩张的同时,西吉斯蒙德皇帝也在组织他的新一波十字军们。在教皇的授意下,一批由领主军队、英国骑士、法国骑士、阿拉冈骑士以及德国强盗团组成的乌合之众,成为第二批剿灭胡斯派的十字军。他们由梅森侯爵弗雷德里克带队,都想从剿灭胡斯派的战斗中分一杯羹。另外,西吉斯蒙德皇帝联络奥地利公爵,希望他在8月出兵援助。

7月22日,十字军战士集结完毕,从西北方向波希米亚境内移动。24日,在比尔森城附近,哲里夫斯基的军队与十字军先头部队相遇。见胡斯军势力过大,十字军先期退入比尔森城。哲里夫斯基则以比尔森城外的一座修道院为中心组织扎营。双方都在等待进一步的行动。

几天后,比尔森城的贵族代表来到哲里夫斯基的营地。他对哲里夫斯基说道:“作为一个城市的保护者和两个儿子的父亲,我希望能保护我的子民以及我的妻儿们。虽然我们的城池非常坚固,但城破后大家也即将无家可归。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我希望能与你们议和。”哲里夫斯基的回答是:“你和你的妻儿我可以送到布拉格城暂避。但是这座城我要定了。况且,在你的城里,还有那么多的十字军战士们。他们可是我们的敌人!”

这名贵族回到比尔森城,告诉大家哲里夫斯基不接受议和。随后,他含着泪说:“我不能让你们受苦,就算死也要死在这里。”与此同时,哲里夫斯基正在为他的士兵们鼓劲。他说:“这将是我们的一次大胜,未来还有更多的城市在等待我们的解救。”

8月5日,梅森侯爵弗雷德里克的军队开进城池,布拉格的援兵也到达胡斯军阵地,战斗正式开始。布雷佐瓦的劳伦斯的编年史记载:梅森侯爵的军队与王军先头部队混编,沿着城市周边的山岭地势一字排开。其中,占据重要位置的主要为骑士们。哲里夫斯基则沿用杰士卡的战术,将胡斯车堡放在前端,空隙处插入步兵,另在车堡后布置大量弩兵和火门枪手。双方具体参战人数不详,但都已过万人。

当王军的骑士向前猛冲之时,胡斯车堡里的弩兵和火门枪手纷纷开火,骑兵一排排地倒下。不过也有一些英勇的骑兵冲入胡斯军阵内,砍杀不少胡斯步兵。仅仅开战几分钟,双方便各自死伤千人以上。虽然这次王军还是杂牌军组成,但梅森侯爵自己的那部分队伍还是发挥了作用。他使用炮兵与骑兵冲击相结合的战术,把胡斯车堡阵冲开了一个缺口。如果在以前,杰士卡应当会马上率部进行冲锋。可哲里夫斯基并未如此,只是找更多的人去堵缺口。结果损失惨重。布拉格援兵见胡斯军处于劣势,纷纷逃离战场。他们扔下车堡、弓弩和其他武器,只为跑得更快一些。森侯爵的军队在后面紧追不舍,直追出数十英里才放弃。

比拉城堡,1620年的版画

这次战斗中,胡斯军损失1000余人,是胡斯战争以来的第一次大败。据布雷佐瓦的劳伦斯分析,应该是车堡前排的部分布拉格援军阵前开小差,他们被十字军的骑兵吓坏了。虽然他们只是部分后撤和想躲在胡斯车堡后面而已,可是,前排的后退令后排以为前排被冲垮,使后退变成了溃退。之后,便是一败涂地。

8月,十字军来到西北部大城札泰斯,这里是哲里夫斯基的根据地。十字军虽多日围攻,但并未获得任何实质性进展。城内的成功防守反令十字军丧失信心。8月底,围攻的十字军已经纷纷撤离,不再对札泰斯城构成威胁。

那么这些十字军去了哪儿呢?很显然,他们去了附近的乡村。城市难以攻破,乡村还是比较好进攻的。他们到处抢劫,杀害平民,搞得怨声载道。而乡村的民众也对十字军怒目而视,他们组织起来,拿起武器,武力对抗十字军。

对于这个结果,各地领主都埋怨起西吉斯蒙德皇帝,认为他组织的十字军贻误战机。特别是奥地利公爵,更是对皇帝的慢吞吞表示愤慨。9月初,十字军继续围攻札泰斯。中旬,胡斯派援军到达,十字军未与之正面接触就溃散而逃。

可是在奥地利公爵进攻的那边就不同了,他接连打下几个胡斯派占领的城市,杰士卡的军队虽然奋力抵抗,但收效甚微。不得已,杰士卡带兵也来到札泰斯,与哲里夫斯基会合。与之相对的,10月16日,西吉斯蒙德皇帝与奥地利公爵也结成盟友,共同向前推进进入摩拉维亚。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临阵换帅,任命意大利雇佣兵将军菲利普·奥索拉(曾与奥斯曼帝国作战,经验丰富)为总指挥,准备与胡斯军正面对抗。这次的军队约5万人,以骑兵为主,兼有部分枪兵、戟兵与炮兵。

很显然,西吉斯蒙德皇帝是个聪明人。他见十字军根本就是乌合之众,便开始选择其他战略,如东西联合作战。在十字军溃败之时,他与奥地利公爵以及佛罗伦萨雇佣兵将军奥索拉一起合作,加大了成功的概率。

10月19日,西吉斯蒙德皇帝的军队到达布拉格城外驻扎,连同奥地利公爵的军队,共有约10万人。这时的布拉格已经在哲里夫斯基的要求下进行了改选,小贵族扬·维扎达成为布拉格军事指挥官。维扎达很有军事才能,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使用声东击西之术,便使十字军不再想进攻布拉格,转而去占领他们认为“更好”的战略要地维滕伯格。十字军转战维滕伯格的消息被杰士卡的密探截获,几乎是接到消息的同时,杰士卡便下令星夜行军赶往维滕伯格。很显然他已经意识到占领维滕伯格的重要性:那里进可攻退可守,还处于控扼布拉格的咽喉要道上。

11月初,十字军5—10万人从东,胡斯军1.2万人从西,同时进攻维滕伯格。杰士卡指挥得当,先十字军一步进入,首先占领城市。但十字军也未放弃,他们开始劫掠维滕伯格城周围的乡村,封锁道路,阻止货物输入维滕伯格,企图饿死胡斯派的军队。几天未进米粮的胡斯军自愿撤出城,向边上的一块高地退却。该高地名为库特拉霍拉山。该山三面悬崖,只有一面平地。杰士卡便根据具体情况在平地的一面设置大量车堡,车堡前增挖战壕,并竖立削尖的木头作为屏障,多层交叉抵挡十字军接下来的进攻。西吉斯蒙德皇帝这次带有炮兵,由他们发射炮弹轰击胡斯派的阵地。

12月21日,库特拉霍拉之战(也名维滕伯格之战)开始。当日午间,十字军的匈牙利雇佣军开始攻击胡斯军最前锋的3辆车堡。匈牙利雇佣军一波波地向前,却一次次地被车堡中的胡斯军打下去。就这样直到黄昏,匈牙利雇佣军已经伤亡惨重,可还是没走近一步。见冲击没有效果,奥索拉转而围攻城市。在维滕伯格贵族武装的协助下,十字军夺取了城市,此时库特拉霍拉的其他三面已经被团团包围。

第二天清晨,杰士卡命令突围。十字军激战了一夜,早已疲惫不堪。趁着这个机会,胡斯军突然以车堡为前锋,猛攻那些匈牙利雇佣军。未料到胡斯军还有这手,匈牙利雇佣军纷纷退却,留出一条通道,使胡斯军平安通过。胡斯军向科林方向撤退,奥索拉认为这是胡斯军的大溃败,便没有进行追击。

库特拉霍拉之战

这场战斗中,胡斯军虽然伤亡不大,却失去了维滕伯格城。十字军则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亡2000人,伤近1万人,但也夺取了维滕伯格城。

圣诞前夜,西吉斯蒙德皇帝进入维滕伯格城。他奖赏了十字军,认为这是一场大捷,胡斯派即将在十字军的铁蹄下被剿灭。但他不知道就在不远处,杰士卡的军队正在重新扩张,几天后就将粉碎他的梦想。

逃窜中的十字军,捷克画家雨果·斯楚林尔作

1422年1月5日,杰士卡率领数万军队重新回到维滕伯格,据说还带有数十辆车堡。在杰士卡军离维滕伯格还有数十公里远的时候,城内就听到了这个消息。城内的十字军与贵族武装都很惧怕杰士卡的复仇,纷纷收拾细软准备逃离。西吉斯蒙德皇帝第一个坐马车逃离。随后十字军们抛弃了武器和辎重,骑着马逃跑。城内的富户也早已不吝惜自己的财产,一齐逃出城区,朝着伊格拉瓦而去。而且,在西吉斯蒙德皇帝的授意下,奥索拉烧毁了城市。1月6日,胡斯军队抵达维滕伯格,匈牙利骑士已占领奈波沃迪村,准备与之战斗,奈波沃迪之战开始。仅仅一个小时后,在火力密集的胡斯车堡面前,匈牙利骑兵便溃败而走,而胡斯军则对逃跑的十字军紧追不舍。1月8日,匈牙利斯科拉里伯爵在哈布里镇周围的高地组织骑兵与步兵,再次与胡斯军对阵。战斗中,虽然斯科拉里指挥十字军多次冲击胡斯车堡,但十字军早就无心恋战,仅仅几次冲击后便放弃了。随后,胡斯军的反击就如入无人之境一般。有2000余名十字军阵亡(其中主要是步兵),更多的十字军则带伤逃窜。1月10日,在伏尔塔瓦河边的小镇德斯其博德(也称山羊滩),杰士卡又遇到一次抵抗。奥索拉率领2500人在河边抵挡胡斯军的14辆车堡以及其内的400余名士兵,为西吉斯蒙德皇帝的逃跑拖延时间。这场战争名为德斯其博德之战。可接战还没多久,奥索拉的士兵就全面溃败,冒险穿过结了冰的伏尔塔瓦河。虽然伏尔塔瓦河宽阔异常,但绝对经不住如此多士兵、大车、辎重。很快地,一场灾难来临。冰面开裂,不少十字军淹死在河中,其他人则丢弃辎重和兵器,顺利逃脱。胡斯军搜集到五六百车粮草、辎重、兵器、铠甲,甚至还有3车维滕伯格城的羊皮卷账本。

在山羊滩清点了物品后,1月11日,杰士卡及军队凯旋进入已经被烧得残缺不全的维滕伯格城。杰士卡当着维滕伯格市民和自己士兵的面,接过市民们赠予的佩剑,宣布愿意成为维滕伯格城的主保圣人。1月15日,杰士卡回转布拉格。在布拉格,人们又为他举行了一次凯旋仪式。同一时间,西吉斯蒙德皇帝在伊格拉瓦宣布十字军军队解散。至此,第二次十字军战争仍旧以胡斯派的全面胜利告终。

胡斯派的内斗:镇压毕卡特派与哲里夫斯基被害

对十字军的战斗已经告一段落,可是在1421年到1422年,胡斯派内部却发生了多次火刑事件,而被烧死的人都来自胡斯派中的毕卡特派。

要想说清楚这些内斗,就要重新梳理一下胡斯派的信仰与派别问题。1415年,在胡斯派出现之时,就已经分为两个派别,其一激进派即塔波尔派;其二温和派即圣杯派或叫双形派。塔波尔派主要由小贵族、平民和农民组成;圣杯派则主要由大贵族、学者和市民组成。从一开始,他们就有一定的分歧,不过他们总体来说还是同意胡斯的主张,即后来的“布拉格四纲领”的。

塔波尔派主要信仰千禧年说。该说法认为,千禧年时基督会再临,撒旦将被捆绑,所有圣徒将被接上天堂,与基督共同做王一千年。塔波尔派将其进一步发挥,认为地上将没有皇帝、国王、统治者们,苛捐杂税也将不复存在。人们会像兄弟姊妹一样生活下去,不再有私有财产。国王应当是上帝,人民的事务就应该交给人民来管理。他们反对天主教的豪华礼仪、圣像崇拜与希腊语或拉丁语祈祷仪式。认为神父和主教应该由人民来推举,不限男女都可传教,祈祷只要用人民听得懂的语言就行。在圣事中,他们只承认圣体圣事。正因为这些,塔波尔派中的人都互称兄弟姊妹。也正是他们所信仰的学说,使他们成为胡斯派的中坚力量。

圣杯派则与塔波尔派不同,他们属于天主教改良派别。他们认为在宣传上帝的言语中,应该允许反天主教的改良宣传自由。圣体圣事中要求用酒杯盛放圣体和圣血,即“饼酒同领”,而且非教徒也拥有领圣体的资格。他们要求教士们应该终身守贫,不应有自己的财产。同时他们要求矫正教徒的过失,限制他们的作用,以改良和巩固教会。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少有产者参加胡斯派后,发现自己的财产时刻有被没收的可能,所以他们便像墙头草一样,时而转向波希米亚贵族,时而转向塔波尔派。

在塔波尔派中,除纯粹的塔波尔派外,还有诸多小派别,如毕卡特派、奥尔比特派、什罗尔派(小兄弟派)、斯尔特斯派(孤儿联盟),以及布拉格市民派等。其中最著名是毕卡特派,即本章开头所说的在胡斯派内部最终被其他派别联合绞杀的一派。

塔波尔派军旗

圣杯派军旗

布拉格市民派军旗

毕卡特派,即亚当派,属于基督教早期异端。该派别最早出现于4世纪的北非,表面上带有诺斯替派 和禁欲主义的色彩。他们主张像亚当、夏娃那样过无罪的伊甸园生活,在礼拜时完全裸体,群居并取消婚姻,甚至还有记载提到他们乱交。蛮族入侵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们销声匿迹,但在13世纪之时又在荷兰死灰复燃,并传遍了整个欧洲。不过因为他们的主张过于激进,几乎在各地都受到主流教会的打压。也正是这个原因,他们被吸收进了同样被称为异端的胡斯派中。

起头还没有什么关系,但当胡斯战争深入开展起来时,他们的观点变得越来越偏激。他们否定教会组织,认为教皇是异教徒的首领;他们否定财产,否定家庭;他们认为上帝和魔鬼都不存在,基督是人不是神,自己才是永恒存在的;他们还认为自己未来将在“无罪的天国”中生活。这些看起来过于偏激的观点并未获得大多数人的支持,相反令人民群众对他们深恶痛绝。特别是那些新加入胡斯派的有产者和教士们,这些人才刚刚与胡斯派协作,这样的言论会使他们望而却步。这对于胡斯派吸引人民大众也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这帮蛮干者并没受到大家的欢迎。

到了1420年年底,毕卡特派的分裂倾向越来越严重,甚至已经超过圣杯派,到了另拉山头的境地。当时,胡斯派选举出他们的布拉格主教贝利其格莫夫的米库拉什,为的是与势力强大的教皇抗衡。其他派别都认为这是个正确的选择,只有毕卡特派公开宣称不愿接受米库拉什成为主教。次年1月,以马丁·洛克维斯为首的400名毕卡特派成员,更是宣布不再进入布拉格的教堂,要自己按照自己的观点在其他地方另选择教堂。他们认为这个神圣的祭坛,不能被“打碎圣杯而流出的基督的血”所灌溉。为此,布拉格大学的教授们针对毕卡特派专门撰文予以驳斥。

1421年3月,毕卡特派离开塔波尔派,悉数迁到离布拉格不远的一个堡垒中生活。他们积极向附近的农村传播他们的信仰,引得不少人前来听讲。同月,当杰士卡正在围攻比尔森城时,毕卡特派领袖安托赫表示应该与布拉格市民决裂并杀光他们,同时马上建立胡斯派的政权。这一举动令胡斯派内军心不稳,杰士卡只好撤出围攻,稳定军心。随后,他任命克鲁辛纳为东部总指挥。在西部,他一边进攻其他波西米亚城市,一边镇压毕卡特派的离心倾向。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毕卡特派诸首领如彼得·卡尼西、马丁·胡斯卡等人都被处以火刑。很显然杰士卡在杀鸡儆猴。

9月,杰士卡又大开杀戒。当时,在瓦洛夫,有两个毕卡特派农民彼得和尼古拉,自称是摩西与耶稣转世,他们是来惩罚那些犯错的人的,只有拥护他们的人才能被提升到天堂。这一事件可捅了马蜂窝,把毕卡特派的分离倾向提升到顶点。杰士卡为结束这场闹剧,同时将毕卡特派一网打尽,便派遣军队到瓦洛夫,把毕卡特派全部歼灭。几个抵抗到最后的毕卡特派领袖也被送上了火刑架。此后的几个月,虽然还有自称毕卡特派的搞内乱,但几乎都是零星的,不再对胡斯派的其他派别构成威胁。

当主要矛盾消失后,就会有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毕卡特派消失了,布拉格市民派与塔波尔派的冲突开始加剧了。前面说过,在1421年6月的恰斯拉夫大会选举临时政府议员时,扬·哲里夫斯基并不同意重新从立陶宛寻找一个国王来领导波西米亚。但是因为多数人都同意,哲里夫斯基的建议未被采纳。大会闭幕几天后,立陶宛大公派人捎信来,同意就这一问题进一步磋商。6月底,杰士卡唯一的眼睛被射中,几乎致盲,哲里夫斯基接替他的位子领导胡斯派。在杰士卡养病的日子里,哲里夫斯基积极将胜利的战果扩大化。8月,他回到布拉格,强行将选出的代表罢免,要求放弃立陶宛大公来做波西米亚国王。但贵族和市民并不同意他的观点,还是向维滕伯格和立陶宛派出了使者。10月,王军来到布拉格进行围攻。哲里夫斯基罢黜全城在职的大小贵族,重新选举一个绰号叫“臭屁”的小贵族扬·维扎达成为布拉格军事指挥官。然后又从胡斯派中选择了4人作为其副官。虽然人民对他感恩戴德,但贵族们却对他深恶痛绝。

当第二次十字军战争结束后,布拉格成立调停政府,改选新任市议会议员,任期为一年。调停委员会宣布,废除哲里夫斯基的总指挥职务,罢黜维扎达的军事指挥官职务。同时,贵族们私下商议,希望结果哲里夫斯基的性命,然后选择国王来领导他们。

1422年,3月9日,贵族们借口商议要事,将哲里夫斯基骗到国会议事厅,在那里将他杀害。与哲里夫斯基同去的9人感觉势头不对,但当他们冲进国会议事厅时为时已晚。这时,有人报信,有人叫喊。城市平民见贵族们杀害了哲里夫斯基,纷纷拿起武器冲进国会议事厅,将所有在场贵族悉数宰杀,共同确定哲里夫斯基的副手——什罗尔为新的总指挥。

什罗尔怕落得跟哲里夫斯基同样的下场,便同意了由波兰—立陶宛派遣一个国王来领导波西米亚人。4月下旬,立陶宛大公同意获得波西米亚的王冠,不过他不会亲自前来,而是委托他的外甥西吉斯蒙德 到波西米亚做国王。

波兰—立陶宛的西吉斯蒙德一到布拉格,立即宣布遵从“布拉格四纲领”。5月17日,他在恰斯拉夫召开了第一次国会会议。什罗尔派被排除出国会,而后派系成员往南迁徙,形成小兄弟会。见西吉斯蒙德毫无阻碍地进入布拉格,成为新的波西米亚国王,尽管杰士卡并不愿意,但他害怕胡斯派内部再次发生分裂,使西吉斯蒙德皇帝有机可乘,所以还是承认了他的波西米亚国王,并同意效忠。同时,杰士卡为稳定塔波尔派的民心,特意发送一封书信,告诉大家他的真实想法,希望大家能保持内部团结。

至此,在胡斯派内部持续了一年半的内战暂告一段落。

乌合之众的体验:第三次十字军战争

1422年7月,西吉斯蒙德皇帝召集神圣罗马帝国境内大小诸侯,在纽伦堡召开会议。这次与会者众多,但主要的议题还是围绕着如何剿灭波西米亚的胡斯派军队而展开。鉴于上一次十字军东征失败,皇帝联合教皇,希望各邦国可以派出精锐部队,不要再组建像上一次那样的杂牌军了,同时还要统一指挥,一起将胡斯派绞杀。他称,胡斯派就是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的异端毒素,不能让其散开来。为了激励各邦国的信心,西吉斯蒙德皇帝宣布,如果在波西米亚境内获得土地,每位领主可以相应地按照爵位获得一份。

可就在会议召开之时,杰士卡的军队已经开到布拉格西南30公里的最后一个王军城堡——卡尔施泰因城堡,并对其进行围攻,史称卡尔斯泰因围攻战。听到这个消息,与会的各个领主本已被激发起来的热情迅速消散下去。相比在战争中发横财,他们更愿意通过和平地取得赋税发财。在多方博弈后,皇帝同意向这些领主摊派一笔军事特别税,不过同时要求每个领主必须派出一些士兵。这一提议随即引起勃兰登堡伯爵腓特烈等人的关注,他们接受皇帝的摊派,但对应地也要求成为军队主帅与大将。皇帝当然也同意了。

10月,军队组织完成。该军队由勃兰登堡伯爵腓特烈领队,棉森、卢日切尼、西里西亚等领主跟随。此为第三次十字军。

经历了只留下名字而没有过程记载的两次战斗——10月7日的穆霍托夫围攻与10月24日的卡尔斯顿堡围攻,十字军士气迅速低落。他们寄希望于能在附近城市抢劫,然后将抢劫视作打败胡斯派,以填补他们那点可怜的自尊心。可惜,附近的城市都早已做好对抗他们的准备,抢劫失败了。

没有获得任何好处的十字军,不得已于11月初表示与胡斯派和谈。可是十字军们并没有和谈的诚意,和谈刚刚开始就破裂了。接下来便是继续加剧的对峙。

11月8日,十字军中传出杰士卡的军队正在赶来的消息。他们立即向摩拉维亚逃去。十字军丢盔弃甲,沿路留下了大量粮草和辎重,悉数被胡斯派缴获。至此,第三次十字军战争结束,仍旧以胡斯派的胜利告终。

教皇马丁五世 波兰的西吉斯蒙德,带着他的军队

1423年春,年事已高且双目失明的杰士卡认为自己已经没有能力领导胡斯派,便宣布隐退。随后,贝利其格莫夫的米库拉什和柯兰达成为新的胡斯派领袖。听到杰士卡隐退的消息,捷克各地的贵族们又再次开始对胡斯派占领的城市发动围攻。一时烽烟四起,胡斯派不得不调兵遣将,四处救火。胡斯派中的圣杯派也在大贵族希内克的威逼利诱下,脱离胡斯派中的其他派别,投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怀抱。波兰—立陶宛国王见胡斯派出现颓势与混乱,立即宣布自己与胡斯派势不两立,同时将外甥西吉斯蒙德召回了波兰,不再当波希米亚国王。然而有趣的是,就在波兰—立陶宛国王宣布不再帮助胡斯派的时候,北方的一些十字军战士脱离波兰、立陶宛或是骑士团,反倒加入胡斯派当中,一起反对波兰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见胡斯派有分崩离析之虞,杰士卡宣布再次挂帅。他利用手中仅有的武装,成立了奥列布兄弟会。他们承认圣杯派为胡斯派一员,也承认小贵族可以获得胡斯派的认可。不过,他们宣布要惩戒希内克的反叛。4月27日,杰士卡与希内克又进行了一次对垒。因为获得了圣杯派的协助,希内克的军队也拥有了胡斯车堡,两军几乎势均力敌。当天,两军各自派出3000人与120辆车堡在霍日采附近激战,史称霍日采之战。

战斗一开始,杰士卡的军队便抢占了高地,居高临下地从车堡中用弓弩和火器袭击希内克的军队。希内克的军队虽然也有车堡,但其军队大部分是骑兵,车堡里人员配备严重不足,在多次对手的冲击中损失惨重。随后,希内克调来了更多兵员,但就是无法攻入杰士卡的阵地。大约几个小时后,杰士卡听见希内克的军队已不再冲击,便率领军队从山上冲下,一举歼灭了希内克的大量兵士,获得了又一次大胜。

在编年史记载中,大胜后的三四个月里,杰士卡横扫各地,将胡斯派丢失的城镇悉数夺回。在很多城市,几乎没有发生战争,城里的民众就敞开大门,欢迎杰士卡的到来。无法忍受胡斯派的贵族们再次联合起来,他们在波尔什克的率领下,于8月4日与杰士卡在斯特拉霍夫爆发了战斗,史称斯特拉霍夫之战。该战斗参加人数不详,但因为这次是突然袭击,胡斯派并没有车堡参战。由此,两军进入了肉搏。在数个小时的战斗后,杰士卡率领的胡斯派军队再次取得胜利。

10月16日,在布拉格,议会选举6名天主教大贵族与6名圣杯派领袖共同行使政令。此后的一个月时间里,布拉格市民对信仰问题进行了大讨论。他们认为,塔波尔派过于激进。他们的千禧年说,虽然来源于《圣经》,但却与现实情况不符,所以还是应该采取折中派——圣杯派的理念。接着,布拉格议会宣布与杰士卡决裂,且派遣了刺客,要刺杀杰士卡。

不过,布拉格教士恩布罗什与维扎达提前到杰士卡的驻地报信,令这次刺杀失败了。见刺杀不成,布拉格市民组织了军队,于1424年1月6日在斯卡利茨与杰士卡爆发了战斗,史称斯卡利茨之战。这次的战斗在编年史中只有一句话:“主显节那天,杰士卡与赫拉德茨在斯卡利茨战斗,多人受伤,一人死。”仍是无悬念的由杰士卡取得了胜利。

乌斯蒂之战:杰士卡时代的结束与普罗科普时代的开启

正如前面所说,布拉格充满了胡斯派和杰士卡的敌人。因此1424年年初的三个月,杰士卡再次将军队开回比尔森城。同时,一些和圣杯派有仇的基督教小派别也积极参加到杰士卡的军队之中。

3月5日,一部分激进的胡斯派信徒投奔而来。这时,杰士卡麾下有车手500人、胡斯车堡300辆、步兵7000人;另外还有一些炮兵,具体数字不详。

5月初,布拉格贵族墨尔本联合各类贵族军队与圣杯派军队数万人,向波希米亚东南挺进。在对方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杰士卡向易北河退却。但就在易北河边的卡斯特勒斯,他的队伍被追上了。随后,贵族军队对其三面包围,只留靠河的一边给他。5月16日,这些贵族认为这次已经是瓮中捉鳖,便提前庆祝了胜利。而且,他们还派出斥候,向西吉斯蒙德皇帝提前报告喜讯。

但杰士卡永远都会出人意料。当日夜间,趁贵族军队睡着之际,他率领士兵们从易北河右岸偷偷坐船划向左岸。在第二天凌晨,他们进入伯杰布拉迪,又继续向波希米亚的东南部进发。贵族军队醒来后发现杰士卡已经脱离险境,立即部署兵马顺着易北河的左岸向东南部开始急行军。这是因为杰士卡的军队主要是步兵,可以从河边的小路通过。而贵族军队大部分为骑兵,他们只能从河左岸的大路上通过。

6月6日,杰士卡来到马洛索夫城附近。他发现此处有一个座山,正适合进行战斗,便提前将胡斯车堡放到山上,然后在山下挖了两道壕沟。见杰士卡停下了脚步,贵族军队骑兵在博雷克·冯·米莱亭的指挥下渡河,抵达杰士卡选好的战场。本身,米莱亭是圣杯派的一员,曾与杰士卡一起作战。但后来他投靠了布拉格大贵族,效忠于贵族军队。这次的骑兵便是由他率领。在一天的时间里,骑兵纷纷赶到战场。在山下整装待发,再次形成围困状态。

敌众我寡的情况令杰士卡又有了一个新的想法。他将胡斯车堡一字排开,再在每辆车堡中间设置一门火炮。当骑兵猛冲时,车堡和大炮一起开火,以削弱对方的士气。而且,他还要求提前将一些运送草料的货车腾空,里面装上满满的石头。如果敌军部分小分队从炮火中冲到面前,就推下装有石头的货车,去冲撞敌人。

6月7日,马洛索夫之战开始。胡斯军投入7000人,贵族军投入1.5万人。这场会战不能不说是骑兵时代的结束之战。战斗一开始,贵族军的第一波骑兵便想从右翼突击,可没想到胡斯军的左翼炮火与弓弩接连而下,骑兵损失惨重。第二波骑兵大部分为布拉格贵族,他们位于序列中心,所以采用中心突击。就在他们快要到达胡斯车堡的第一道防线时,一些提前准备好的装满石头的货车从车堡两侧出现,它们横冲直撞,将贵族骑兵打散,并轧死轧伤了不少人。见讨不到任何便宜,米莱亭宣布撤退。但就在此时,胡斯军的大炮齐响,又将骑士们炸死了不少。经过清点,贵族军队有1200人死亡,约3000人受伤,胡斯军则仅有200人伤亡而已。

今日的马洛索夫城堡

这是胡斯战争史上对胡斯派最重要的一次会战。首先,杰士卡首次使用胡斯车堡与火炮联合作战,大大加强了胡斯车堡的威力;其次,大量大贵族死亡,令布拉格贵族没能力组织更强大的反对组织;最后,为之后普罗科普的指挥提供了借鉴意义。

随后的三个月里,杰士卡将军队转战到维腾斯堡,沿路的考日姆城、捷克布罗德城和宁布尔克城都打开城门迎接他们的进入。在维腾斯堡,杰士卡建成了新的胡斯派基地,并选出了两名领袖。一名代表塔波尔派,另一名代表奥列布兄弟会。两派联合组织未来的政治和军事体系。接着,波希米亚南部的诸多小城市也加入了,一个新的胡斯派势力在波希米亚南部出现。

9月上旬,波兰的西吉斯蒙德又被布拉格人召回。布拉格人强行将波希米亚王冠戴在他的头上,要求他来领导他们。但令他们无法相信的是,仅仅几天后,杰士卡就出现在了布拉格附近。布拉格的贵族们知道杰士卡的力量,还没等杰士卡接近布拉格,就派出数名贵族和市民,由教士罗基查纳带队,向杰士卡摇尾乞怜,祈求得到杰士卡的宽恕。在这些人的要求下,杰士卡与他们于9月14日签订了休战协定,胡斯军暂时不会再进攻布拉格,但布拉格同时也要派出军队援助胡斯军。

马洛索夫之战胜利纪念碑 杰士卡来到天堂,来自耶拿·科德克斯的编年史插图

为什么杰士卡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呢?因为就在他重新征服波希米亚南方的时候,西吉斯蒙德皇帝为了让更多的人支持自己成为波希米亚国王,便将波希米亚西南部部分土地以及摩拉维亚交到奥地利公爵手中,以换取他的支持。同时,波希米亚的北方正被神圣罗马帝国贵族们染指,他们正在慢慢推进,从而令胡斯派占领的土地愈加缩小。而且,比尔森的议会也在蠢蠢欲动,准备下一次对胡斯军的战争。在如此多的内忧外患纠葛中,杰士卡选择了与布拉格贵族妥协。

在布拉格进行休整后,数万人的胡斯派大军从布拉格向南,进入摩拉维亚。10月初,杰士卡的军队来到控制连接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的要道的要塞普日比斯拉夫。他发动了围攻,但经过十余天的围攻,仍旧没有效果,反而胡斯军死伤众多。因为死者众多,且医疗条件不好,瘟疫流行于胡斯军中。不幸地,杰士卡也染上了瘟疫。几天后的1424年10月11日,杰士卡去世。

就这样,胡斯战争中的英豪离开了人世。他是胡斯战争前期和中期的主要领袖。在整个胡斯战争期间,由他指挥的战斗,没有一场输掉,可见其优秀的指挥能力。特别是在他双目失明后,竟然还发明出胡斯车堡与大炮联合作战的新式作战技巧。

据皮克罗米琪(教皇庇护二世)记载,杰士卡死前,还曾经让手下在其死后将其皮剥下,制成战鼓,以为胡斯军所用。

杰士卡死后,他的将军之一格维茨达接替了他的位置,继续领导胡斯军。他们继承杰士卡的遗志,在摩拉维亚征战。但由于奥地利公爵势力过于强大,胡斯军不得不再次回到波希米亚。在波希米亚,胡斯军发生了分裂。分裂出去的是杰士卡新创立的奥列布兄弟会,他们自称“孤儿军”,他们的领导者是杰士卡的战友米库拉什。他们虽然与格维茨达的军队一同作战,但在战利品的分配上经常会争个你死我活,不过从外面看,他们还是比较团结的。

1425年上半年,两军转战各地,击灭了又有所抬头的波希米亚贵族武装。但在围攻伏基采尔城堡时,格维茨达突患重病。他命令助手史温贝格继续战斗,自己则留在后方做总指挥。10月,格维茨达去世。不久后,伏基采尔城堡也被打了下来。

与之同时,孤儿军在波希米亚南部扫荡,取得了几个胜利。史温贝格为了加强南部的力量,也加入了他们。这时,胡斯军又成为一支强大的力量。但天有不测风云,仅仅一个月后的11月,史温贝格在战斗中阵亡。此时也没有合适的领袖继任者,胡斯军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大普罗科普像,位于捷克圣布罗德

当年年底,胡斯军在布拉格举行了会议,商讨新的领袖问题。在这次会议上,普罗科普被提名为新的胡斯派和胡斯军领导人。普罗科普于1380年出生在布拉格一个教士家庭,年幼时便被送进修道院,后辗转欧洲各地巡游,并成为一名教士。所以他也被称作“剃度的普罗科普”。不过为人熟知的还是他担任领袖之后的名字——“大普罗科普”或者“圣普罗科普”。他本是胡斯派里的圣杯派,后转变为塔波尔派,为此也曾被布拉格人投入狱中。1421年他被解救后,便随杰士卡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正因为他的突出战绩,人们才选中他作为杰士卡的继任者与胡斯军的新领袖。普罗科普与杰士卡的战斗思想不同,他不喜欢像杰士卡那样先防守再出击,而是喜欢先发制人,在敌人还未醒过来之时就获得了战争的胜利。也正是这个原因,他令胡斯派在胡斯战争后期出现了对外扩张的倾向,即战斗踏出了波希米亚的国境。

1426年6月,易北河乌斯蒂之战爆发。这是普罗科普领导的第一场大战,几乎所有的编年史都提到了这场会战。这场会战异常激烈,不过我们最好先回顾一下此战之前的一些事情。

1426年春,萨克森公爵腓特烈抢占波希米亚北方城市莫斯提和乌斯蒂。作为回应,普罗科普率领胡斯军往北进发。因为此时南部的奥地利公爵并未过多干涉波希米亚境内的事务,反而是新的萨克森公爵开始奉行对外扩张的政策,成为胡斯军的首要敌人。

普罗科普的军队开到莫斯提,进行围城。可是没想到就在快要城破之时,梅森侯爵及时率领军队前来增援,令胡斯军前面的努力付诸东流。与之同时,孤儿军在继续转战于波西米亚南部地区,但是基本未打下任何地方。不久,普罗科普的军队重新回到南部,与孤儿军并肩作战,将数个大城市从奥地利公爵手里夺回,继续归为胡斯军所有。

5月5日,胡斯军在波利斯拉夫举行会议,选举了多位新的胡斯派领袖,为将来的对外战争做准备。接着,他们开往利帕城。利帕城的守军见胡斯军到来,并未抵抗就直接开门投降。然后,胡斯军又将附近诸小城占领,继续扩大地盘。这半年来,在普罗科普的领导下,胡斯军一时所向披靡。附近的老百姓也积极参加到胡斯军当中,到5月止胡斯军有2—2.5万人。

当然,西吉斯蒙德皇帝可不希望胡斯军如此蓬勃发展,更不能容忍出现另一个让自己头痛的“杰士卡”。5月19日,在纽伦堡他主持召开了一次帝国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教皇的使者红衣主教乔尔丹诺·奥尔尼、巴伐利亚公爵、萨克森公爵、美因茨大主教、梅森侯爵、埃森伯爵等诸多人士。这次会议本来的议题是再次征召十字军,但各大诸侯好像对剿灭胡斯军已经没有多大兴趣,他们兴趣更浓的地方在重新瓜分神圣罗马帝国的土地。不过,经过长时间的拉锯战,大家还是同意协助西吉斯蒙德皇帝继续剿灭胡斯派。其中,最踊跃的是萨克森公爵腓特烈。奥地利公爵阿尔布雷希特等诸多贵族对此已不太感兴趣,但表示愿意出兵。波兰国王也表示愿意出兵协助,但自始至终也未有任何举动。很显然,他的外甥西吉斯蒙德正在享受成为实际上的波希米亚国王的快乐,怎么能去攻打他呢?结果,会议的最后结果就是由萨克森公爵带队,其他人作为辅助,继续西吉斯蒙德皇帝的剿灭行动。

此时,普罗科普正率领几乎所有波希米亚的军队,一起攻打乌斯蒂城。5月26日,胡斯军开到乌斯蒂城下,孤儿军同时也到达城下。接下来的几天,西吉斯蒙德的布拉格及立陶宛雇佣军到达,圣杯派军队到达,波希米亚南部小贵族军队到达。据估计,胡斯派联军约有不到2万人。他们绕着城墙围了三圈。

与之同时,十字军也开赴阵地。他们由萨克森公爵率领,有7万余人。主要由骑兵组成,其他还有步兵、火门枪手与炮兵等,甚至还有部分仿制的胡斯车堡。这些车堡是梅森侯爵夫人凯瑟琳提供的,另外她还提供了不少火炮。诸多编年史都记载:“这次相当于一个捷克人要对付五个神圣罗马帝国人。”

6月14日,梅森侯爵弗雷德里克的队伍提前来到易北河畔,等待其他大军的到来。普罗科普趁这个时机,派遣几个人去梅森侯爵的营地,希望不要进行战争,希望梅森侯爵能够撤走。因为十字军的势力强大,胡斯军的士气高昂,这场战争唯一的结果就是两败俱伤。但梅森侯爵并未采纳他的意见。梅森侯爵认为,这个时候的十字军是正义的,消灭异教徒是他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绝对不会撤军。两天后,十字军士兵全部到达。

普罗科普见无法说动梅森侯爵,便率领胡斯军撤出包围,撤到西边10英里开外的一个高地上。在高地上坡,胡斯军扎营,下面挖了两条壕沟,正面部署三排胡斯车堡,侧面各部署两排胡斯车堡。在车堡间,胡斯军还放置了多门火炮,静待十字军的到来。

6月16日,周日,一个炎热的夏天中午,易北河乌斯蒂之战爆发。

据西吉斯蒙德皇帝的随军书记员巴特索克记载,6月16日这个主日,正值圣神降临节,两军却开始了一场大决战。首先发动进攻的是布拉格雇佣军,他们使用抛石机,向乌斯蒂城墙抛出巨石,希望在十字军进入城市之前将城市砸开一个口子,然后占领城市。梅森侯爵的军队随即跟上,想使用骑兵速攻布拉格雇佣军的抛石机。没想到的是,就在他们快要接近之时,迎面碰到了波希米亚国王西吉斯蒙德,两军陷入混战。因为西吉斯蒙德指挥有方,梅森侯爵很快便败下阵来。

乌斯蒂之战,奥匈帝国画家温克斯拉夫·凯尔尼作

另一方,萨克森公爵正在猛攻普罗科普占领的山头。十字军利用骑兵的优势,发起多次冲锋,夺取了最前面的4辆胡斯车堡,并继续冲击后排的胡斯车堡。胡斯军明显处于下风。不过,普罗科普并未被吓怕。他随即命令部分步兵分头到车堡两侧埋伏,专门用钩镰枪与绳索将对方的骑士拉下马来。果然,这一方法立刻减缓了十字军的冲锋速度。见时机成熟,胡斯军转防守为进攻,十字军骑兵落荒而逃。胡斯军大约追了半英里,才停下了脚步。

捷克《老编年史》和布雷佐瓦的劳伦斯的《胡斯纪事》,以胡斯军的角度还记述了一些细节:“在胡斯军处于颓势之时,普罗科普要求大家集体念诵经文,祈求上帝的帮助。而上帝也的确帮助了他们。胡斯车堡内的军士们好似获得了神助,加快了弓箭和火枪的速度,将王军骑兵的冲锋速度暂时压了下来。……约5万神圣罗马帝国人就在普罗科普的追击下四处逃窜,他们死亡极多,甚至其中还有诸多诸侯与领主。这场胜利令所有的捷克人欢欣鼓舞,哭出声来。”

据编年史作者统计,这场战争中胡斯军死亡人数为19—30人,十字军死亡人数为4000人以上,可以说胡斯军取得决定性胜利。乌斯蒂被胡斯军所占领。

这次会战令神圣罗马帝国的诸侯和领主们大惊失色。他们一方面开始组织人手防御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另一方面寻找雇佣军,要求西吉斯蒙德皇帝组织第四次十字军。

在波希米亚,尽管普罗科普要求所有的波希米亚军队互相协助,但还是出现了不少问题。布拉格雇佣军与圣杯派军队乘胜追击,联合围攻莫斯提。可当萨克森公爵的军队到来之时,他们并未抵抗,就弃城逃跑,许多辎重被他们留在城下,被敌军抢走。还有另一部分军队与巴伐利亚军队作战失败,放弃了一些原本为胡斯军所拥有的城市。仅一个月间,胡斯军在乌斯蒂的胜利成果损失殆尽。

新的尝试:第四次十字军战争

1426年下半年,普罗科普循着杰士卡的道路,继续率领胡斯军南征北战。他们包围了希内克的城堡,但围攻战旷日持久,一直没有分出个高低上下。与此同时,布拉格人在西吉斯蒙德国王的领导下,与西吉斯蒙德皇帝决裂,他们不愿再走圣杯派的老路。不过,他们还是希望与教皇和解。

8月,奥地利公爵阿尔布雷希特与匈牙利贵族联合率军卷土重来,希望能给胡斯军致命的一击。他们先后围困了数个胡斯派的城市,但没有拿下任何一座。一直到11月,在奥地利公爵围困布热斯拉夫城时,普罗科普给了他致命一击,把他踢出了波希米亚。被围困了三个月的布热斯拉夫城内的军民,也获得了粮食的补给。

乌斯蒂之战后,捷克画家米库拉什作

1427年元旦,普罗科普突发奇想,想到奥地利的领土上去教训一下奥地利公爵。这次大反攻定在3月实行。这之前的两个月,普罗科普集合军队,几乎将波希米亚南部的贵族军队清扫殆尽。3月14日(也有一些编年史称发生在3月25日),胡斯军在普罗科普的率领下,来到斯瓦提拉城。该城位于奥地利,属于波希米亚境外的城市。据编年史称,这场战争进行了四个小时。普罗科普还是使用胡斯车堡的优势,杀死不少奥地利骑兵。胡斯军几乎没有人员伤亡,而奥地利军队至少伤亡4000人(也有一些编年史称奥地利军队死亡9000人,但这明显夸张了)。

这次战斗是胡斯军首次在境外作战,为胡斯战争开启了新的篇章。之后,胡斯军大量在周边进行战斗,最远竟然到达了波罗的海。

这次的失败,令奥地利公爵颜面扫地,他立即去法兰克福见西吉斯蒙德皇帝,要求他组织新一次的十字军。正巧,之前也有其他领主希望组织十字军,大家一拍即合,一起督促皇帝赶紧召开会议。

3月,在大家的强烈要求下,西吉斯蒙德皇帝在法兰克福举行了会议。大家一致同意结成神圣同盟,共同对付胡斯派异端。当然,会议上大家还是继续争吵,争夺他们的领土多少,而不是派兵多少。经过一个月的拉锯战,大致有了安排。第四次十字军被编为四路独立的军队,第一路军包括来自莱茵地区、阿尔萨斯、斯瓦比亚、法兰克尼亚和巴伐利亚地区的军队;第二路军队出自萨克森地区;第三路是西里西亚诸侯和城市的军队;第四路军队派自哈布斯堡家族领地和萨尔茨堡大主教辖区。他们预计在年中可以组成大军,一部分在西里西亚与西里西亚大公会合,另一部分在奥地利与奥地利公爵会合。如果这些军队真能集结起来,那捷克人就甭想轻易打败这支军队。但是和以往如出一辙的是,许多计划只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

就在帝国会议左右推诿之时,普罗科普的军队联合布拉格的军队正在北部的西里西亚横行。被赶走的波希米亚教会在西里西亚的临时驻地奇道城,被他们一举攻破。许多曾经煽动波希米亚宗教混乱的教士被逮捕。5月,另外的几座西里西亚大城被胡斯军攻破。虽然西里西亚大公准备了军队,但他从来不敢和普罗科普决战。只是一直看着胡斯军攻城略地,而没有任何举动。5月末,西里西亚大部分城市已被攻陷,普罗科普回师布拉格。西里西亚大公就一直跟着他,直到目送他们越过边境,重新回到波西米亚为止。

6月29日,西吉斯蒙德皇帝召集48个诸侯继续一起商讨十字军事宜。他们确定7月从纽伦堡和巴伐利亚有两路大军可以向波希米亚进发。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四路大军,在大家的再次推诿下并没有成行。这两路大军由特里尔大主教与巴伐利亚公爵的军队组成,有2万余人。后来,萨克森和勃兰登堡也出了部分士兵,但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7月12日,十字军部队开到塔霍夫城外。随后又用了八天的时间,才将所有的部队集结完整。

此时,普罗科普的军队正在波希米亚东部。他们拿下了两座城堡,将波希米亚北方和东北方的道路几乎锁死。他们在与贵族的战斗中也获得了不少战利品——黄金、白银以及各种牲口,令胡斯军的粮草不再是问题。7月12—14日,胡斯军的塔波尔军和孤儿军在布拉格会合。17日,在卡尔施泰因的部分其他友军也集结完毕,一起加入普罗科普麾下。据统计,胡斯军大概有1.6万名步兵、2000名车手和200辆胡斯车堡。可以说与十字军基本势均力敌。

就在此时,一些本来投向胡斯派的大贵族反水,他们向十字军提供了胡斯军的所有资料,并且将胡斯军的未来动向也汇报得一清二楚。听说胡斯军离塔霍夫还有一定距离,十字军便改道去劫掠邻近的城市,一路来到斯特雷保罗城。这座城市位于支持十字军的比尔森城与塔霍夫城之间,扼守着通往布拉格的交通要道。当时,该城正在胡斯派手上。为了抢到此城,十字军用炮兵与车堡一起对其进行围攻。在三天的围攻中,十字军没有获得任何便宜。反倒是他们于8月2日听到普罗科普的军队正在向这边开赴,马上就慌了手脚。

十字军将大炮和车堡拉到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去,希望能获得与胡斯军同样的胜利,但他们根本不知道如何促成杰士卡式的胜利,这一招只能是败招。另外,他们还焚烧了附近的营地,这更是败招。当普罗科普的军队离城市还有5公里的时候,十字军的一些人已经开始逃跑。他们声称十字军已经失败,逃命才是最重要的。8月2日午夜,亨利公爵率领数千人提前逃跑;次日晨,特里尔大主教撤退。随后还有许多小贵族也跟着向塔霍夫方向逃去。

捷克《老编年史》记载,当8月4日普罗科普的胡斯军开到斯特雷保罗城时,发现王军早已大乱。原来就在这天清晨,代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旗帜竟然自己倒下,并且一分为二。大家认为这个预兆相当不好,全部士气下降并惊慌失措起来。见此情况,普罗科普立即下令对王军进行追击和屠杀。据说当时有位王军骑士曾说:“现在唯一要做的就是向前跑去逃命,不要管敌人在不在我们的后面。”即使如此疯狂逃窜,王军还是有近万人被杀。他们丢弃的胡斯车堡和大批粮食被胡斯军获得。这次胡斯军并未越过边境去追赶,而是回师攻打塔霍夫去了。

塔霍夫山上为纪念塔霍夫之战竖立的纪念碑

8月11日,普罗科普使用从十字军处缴获的火炮攻击塔霍夫的城墙。在两天的时间里,塔霍夫城四周炮火齐鸣,城墙被打开了数个口子。8月14日,胡斯军从缺口处攻入,放火烧了不少房屋。就在此时,塔霍夫城长官声明愿意和谈,并归顺胡斯派。就此,波希米亚境内支持十字军的第二大城市——塔霍夫也被胡斯派占领,孤儿军将领柏泽科成为该城新任长官,第四次十字军已无用武之地。

比尔森城与塔霍夫城本来是西吉斯蒙德皇帝用以进入波希米亚的两大据点,此时失去,相当于被斩掉了左膀右臂,且神圣罗马帝国的诸多主要城市已经暴露在胡斯派面前。如果普罗科普没有野心反攻神圣罗马帝国的话那还好说,但如果他真的大举反击,那神圣罗马帝国的各邦国可是完全受不了的。

11月,西吉斯蒙德皇帝在法兰克福召开了新的帝国会议。这次会议上大家都心照不宣地再也不去提波希米亚的任何事情,只提征收战争税的问题。他们初步达成了对农民和小贵族征收5%所得税用于扩充军备的协定,然后将这项税收全部用于对异教徒的战争。很显然,这项税收是为组织新的一次十字军做准备。

总之,在1427年,胡斯派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十字军也再没有进入波希米亚干涉其内政。也许,这时的胡斯军该放开脚步向着更远大的目标前进了。

高贵的光荣军队:胡斯派的远征

在普罗科普心中,整个波希米亚内部的敌对势力已经铲平,贵族们也已经听从胡斯派。实际上,这时的胡斯派已经占据了波希米亚的绝大多数土地,几个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联系的保皇党城市也已被铲除,贵族老爷们和那些骑士们死的死、逃的逃,特别是布拉格人选出的西吉斯蒙德国王竟然也开始向胡斯派伸出橄榄枝。等于是胡斯派已然把波希米亚接管,建立了一个新的王国——胡斯王国。

鉴于前几次的十字军都是从国外而来,然后到国内才开始勾结国内贵族,普罗科普认为,应该改防御为进攻。即把战争打出国门去,将那些干涉波希米亚内政的贵族们打败,让他们再也无法组织起十字军,这才能将波希米亚的战果稳固下来。实际上,在1426年乌斯蒂大捷后,他就有了这样的想法。他认为,在波希米亚的土地上打仗,无论胜败都是人民受苦。这时候就不如将战争放到国外,引祸水外流。同时,还可以让外国人民也知道胡斯派是正义的,让他们产生好感。这样,不仅战争的推动会有长足的进展,连对外战争的补给也能从当地获得。何乐而不为呢?由此,一个宏伟的计划开始了,胡斯远征军出现了。虽然和十字军近似,但这支远征军的名字不叫十字军,而叫“高贵的光荣军队”。

1427年12月,胡斯军开始向匈牙利推进,这是胡斯军的第一次远征。为什么要先推进到匈牙利呢?这是因为西吉斯蒙德皇帝也是匈牙利国王,他每次战败都会退到匈牙利。而且,多次十字军都是从匈牙利开入波希米亚境内的。如果能给予匈牙利致命一击,那么胡斯军将无后顾之忧。正是这个想法的推动,令胡斯军首先选择了匈牙利。

1427年12月至1428年年初,在摩拉维亚的胡斯军几乎没有受到任何阻碍。可是,这里的堡垒众多,极难攻下。胡斯军便焚烧了附近的小城市和乡村,只留下一个个孤立的堡垒,在原地矗立。2月,胡斯军进入西里西亚。在西里西亚,胡斯军队还是几乎没受到任何抵御,便将奥德河附近的土地全部征服。直到3月18日,胡斯军才首次遇到真正的战斗。

这场战斗因在西里西亚的尼斯城展开,所以名为尼斯之战。西里西亚大公、卡斯特罗维斯的普塔三世和奥博特纳扬组织军队,在尼斯城迎击胡斯军。胡斯军的领袖为大普罗科普、小普罗科普和扬·卡瓦特瓦斯基等。据捷克《老编年史》记载,他们在尼斯城外的郊区相遇,仍旧是胡斯车堡对抗骑士。在战斗中,西里西亚的军队一批批地投诚,根本不听指挥。胡斯军等于是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取得的胜利。当然,最后还是上演了一次贵族骑士逃跑的“胜景”。大约有2000名骑士被杀或淹死在河中。胡斯军不仅没有多少伤亡,相反还获得了不少军力补充。3月22日,西里西亚大公与胡斯军签订和约,表示不会再组织十字军进攻波希米亚,并且同意部分军民信奉胡斯派。

这一和约的签订,令西里西亚的农民也开始揭竿而起。他们组织起来学习胡斯派的战术和战法,在西里西亚与胡斯军里应外合,完成了不少胜利。特别是他们与胡斯军一同努力,于5月1日在西里西亚的弗洛斯拉夫抓住了乌斯蒂之战中逃跑的一些贵族,获得了极大的胜利。之后,在西里西亚打了两个月的仗后,胡斯军胜利开回布拉格。

第二次远征则是孤儿军所发起的。7月中旬,孤儿军北上,围攻波希米亚北方极少数几个还未打下的城市之一——利赫腾伯格城。不久后,该城投降。孤儿军将胡斯派的北方边境完全扩张到西里西亚。

经过几个月的休整,1428年10月,普罗科普的军队占领贝辛纳。同时,胡斯·米库拉什的继承者——扬·克洛维斯率领的孤儿军也继续北上,来到贺拉斯塔瓦。他希望占领这里,将波希米亚北方的敌对势力全部消灭。当地贵族阿尔伯特和汉努斯守在城内,不让孤儿军攻入。包围了许久,孤儿军都没有获得任何进展。11月11日,他们发动了总攻,

贺拉斯塔瓦之战

克洛维斯远没有米库拉什的领袖才能,胡斯车堡也不是万能药。他使用胡斯车堡在城周围围成一圈,然后对城内发射火炮和弓弩。但他没想到的是,城内的骑兵突然出现,在城内远程兵种的配合下,将城门口的几辆车堡掀翻,打开了一个口子。然后,贵族军队进行了合围,使胡斯车堡使不出任何力量。孤儿军损失几辆车堡、400余人,其他人望风而逃。不过,正当城内贵族军队全部冲出城外追赶孤儿军的时候,一部分埋伏起来的孤儿军杀出,打了贵族军队一个措手不及。就这样,孤儿军取得了胜利,不过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当然,孤儿军对于这样的失败不会就此罢休。仅仅第二个月,他们就迎来了一次新的战斗。12月,耶赛尼斯之战(也名红山之战)打响。

在这之前的一个月,孤儿军进行了几次小规模战斗,基本都获得了胜利。贵族们以及军队开始北逃,进入波兰境内。大约在圣诞节前后,孤儿军追踪这些溃败的军队来到克劳德斯库城。在这里,下西里西亚的扬·米索特备斯基收集残兵败将,准备与孤儿军进行一次正面交锋。

12月27日,两军来到耶赛尼斯(也叫红山)进行决战。在战斗一开始,孤儿军便使用火炮对准对方的骑兵猛轰,同时,用胡斯车堡向前推进,后面紧跟步兵。贵族军队不是没见过这样的阵势,他们只是因为过于害怕,仍旧是还未接触便纷纷逃散。本来要打的一场决战,再次成为大溃败。指挥者扬·米索特备斯基在逃跑中不幸掉进沼泽,被孤儿军俘虏。

接下来的一个月里,这些贵族军队辗转波兰、立陶宛、西里西亚,一直来到摩拉维亚。而孤儿军也一直在后面跟随追击,贵族军队的绝大部分主力被歼灭或俘虏收编。1429年1月25日,孤儿军再次回到利赫腾伯格。这次他们带来的是大量战利品与俘虏。他们这半年的努力,为胡斯军打出了士气,打出了影响,也令宗教改革这个种子在神圣罗马帝国各邦生根发芽。

这期间,完全没有看到西吉斯蒙德皇帝的身影,那么他又去了哪里呢?原来他正在与奥斯曼帝国战斗。1427年7月,塞尔维亚国王史蒂芬为了换取西吉斯蒙德皇帝协助对抗奥斯曼帝国,承认了他的宗主地位。因此,西吉斯蒙德皇帝就要对塞尔维亚负责。恰好这时,奥斯曼苏丹穆拉德认为塞尔维亚应该由奥斯曼统治,因此匈牙利与奥斯曼的摩擦越来越大。西吉斯蒙德皇帝害怕匈牙利不保,自己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便会不保,所以于1428年纠集匈牙利、瓦拉几亚和卡拉曼一起对抗奥斯曼。同时,他们还怂恿安纳托利亚的小国也加入他们的联盟,一起对付奥斯曼。在这样的抵抗与激励下,塞尔维亚恢复了自由之身,与匈牙利一起反对奥斯曼。这时,反奥斯曼联盟形成。再加上东部帖木儿帝国的夹逼,奥斯曼处于进退两难之地。也就是这时,西吉斯蒙德皇帝才有工夫继续解决胡斯派的问题。

耶赛尼斯之战中贵族军队的大溃败

1429年1月,和平谈判在布罗德展开。但是西吉斯蒙德皇帝一再拖延,直到4月,会议才正式开幕。在会议上,皇帝故意将承认“布拉格四纲领”的问题岔开。他要求胡斯派统治下的波希米亚必须先同周边国家都缔结和约,之后才能继续研究“布拉格四纲领”的问题。普罗科普早已看出皇帝的目的是让胡斯军队与周边国家妥协,从而削弱胡斯军的力量,然后,皇帝就可以再次发动十字军剿灭胡斯派了。结果,两方拉锯了一个月的时间,一直也没解决任何问题。为了解决争端,5月布拉格国会希望组织一次全欧洲的宗教会议。要求不仅有天主教的代表参加,还要有东正教的代表参加,从而公平地确定“布拉格四纲领”的有效性。可是,一直到7月,这个宗教会议也没有组织起来。胡斯派知道,西吉斯蒙德皇帝根本没兴趣与他们和解,他心中所想的只有绞杀胡斯派。所以他们从3月起,便重新开始四处准备,将波希米亚牢牢地掌握在胡斯派手中。

当年11月,普罗科普率领塔波尔军、孤儿军、布拉格军和小贵族军数万人,浩浩荡荡开往萨克森境内。在他们进入萨克森之前,当地的大贵族和教士们尽力抹黑他们,说胡斯派是异端邪教,他们供奉人牲,吃人肉……可是当这些胡斯军到达之后,人们才发现他们也是相同的、信奉基督宗教的人,所以对他们产生了好感,还纷纷加入他们。

1430年1月,胡斯军到达莱比锡。该城市防御相当强,胡斯军没有贸然进攻。普罗科普在此地将胡斯军分为5个分队,各自为政又统一联系,准备向西南方向进攻瑙姆城。在瑙姆城外,普罗科普扎下营寨。城内的人民早已惊慌失措,不过他们抱着一线希望,希望普罗科普能放过他们。所以,一群由妇女和孩子组成的队伍出发了。这些妇女们穿着白衣,孩子们手捧鲜花,一路被请进普罗科普的大帐。一位叫阿尼塔的姑娘向普罗科普承诺城市将会投降,要求不要屠杀城内居民。普罗科普表示同意,并告诉她胡斯军永远也不会屠杀该城的人民。第二天,胡斯军即拔营撤离。

为了纪念这件事,瑙姆城人特意为普罗科普画了圣像,称其为圣普罗科普。每年到了相同的日期都会举行盛大的仪式,表示对普罗科普的崇敬和纪念。

大普罗科普的圣像

1430年2月12日,勃兰登堡选帝侯表示投降,愿意签订和约,同时支付约4万弗罗林的赔款。这些赔款后来一半归胡斯军所有,一半归了国库。2月末,胡斯军开回布拉格。这时的胡斯军有步兵近5万人、骑兵4000余人、胡斯车堡3000余辆,其他的战利品不计其数。第三次远征圆满结束。有趣的是,远在法国的圣女贞德竟然发表言论说,她认为胡斯派这个异端正在像瘟疫一样,席卷整个欧洲,如果不加以禁止将会引起天翻地覆的变革。她愿意——如果皇帝同意的话——去协助剿灭这些胡斯派的信徒们。我们更愿意相信她只是随便说说,可没想到的是她的确一语成谶。不久,席卷欧洲的宗教战争真的打响了。

1430年3月,第四次远征开始。这次的方向是西里西亚和摩拉维亚。在西里西亚,胡斯军一往无前,几乎未遇到任何抵御,便将大部分城市归于自己所有。到8月15日史温贝克投降为止,胡斯军全部取得胜利。然后胡斯军转回布拉格,进行休整。

可是在摩拉维亚,他们却遇到了相当大的阻力。这支在摩拉维亚的军队由小普罗科普、布尔茨尼斯和扬·茨米里克等率领。小普罗科普原本是一名牧师,在1428年尼斯之战中崛起,成为孤儿军的一名重要领袖。

4月16日,孤儿军进入摩拉维亚。在边境地区,孤儿军与奥地利公爵阿尔布雷希特的军队首次交锋。具体战斗过程不详,但孤儿军以损失150余人的代价战胜了阿尔布雷希特的军队。在奥地利军队败退后,孤儿军进入今斯洛伐克境内,夺取了几座小城镇。

4月28日,一场大战在特尔纳瓦发生。之前几天,在特尔纳瓦,西吉斯蒙德皇帝的精锐军队2万余人在此等候,专待孤儿军的到来。到28日,孤儿军约1万人进入战场。据条顿骑士团的小康拉德记载,两军于特尔纳瓦城外的一片平地上开战。王军由皇帝直接指挥,孤儿军由小普罗科普指挥。两军使用的战术和军队排列基本相同,都是使用车堡,前排骑士冲锋,在车堡中间空当位置放置火炮。而且两军的战术都是先发制人的冲锋。唯一不同的就是王军骑士较多,孤儿军步兵较多。其实,皇帝更希望将车堡变为移动的城堡,所以在战场上布置了两层车堡。在一开始,王军多次冲锋,将孤儿军的部分胡斯车堡冲破并掀翻。但孤儿军迅速补位,用步兵与钩镰枪对抗王军的骑兵,从而获得了战斗主动权。随后,小普罗科普展开反冲锋,将王军的胡斯车堡也部分掀翻,然后步兵冲上去与对方进行肉搏。总之,经过一场混战,孤儿军取得胜利。孤儿军损失2000余人,王军损失6000余人。还有另外一些编年史认为,在胡斯车堡被掀翻时,有不少塞尔维亚和匈牙利雇佣兵去抢夺车辆、武器和财物,造成王军部分混乱。恰好此时,孤儿军开始冲杀,杀死了不少雇佣军。当其他雇佣军后撤时,王军以为溃败,士气立刻下降。从而奠定了孤儿军的胜利基础。

接着的几个月,孤儿军又打了几场仗,不过因为基本都直接与王军对抗,损失过重,只好返回波希米亚,重新进行部署,再寻时机作战。

就在胡斯军和孤儿军休整之时,一件事情在他们眼皮底下发生了。前面曾说过,波兰—立陶宛大公维托尔德同意将外甥西吉斯蒙德借来成为波希米亚国王。但1385年形成的波兰—立陶宛王国根基并不稳。在维托尔德统治时期,两国贵族一直内斗,再加上维托尔德对胡斯派的态度一直左右摇摆,令波兰—立陶宛联合统治陷入僵局。这时,西吉斯蒙德皇帝的使者突然出现,自称可以协助调停这个矛盾。不过,这时的皇帝已经与条顿骑士团结盟,很显然他不愿意看到一个强大的波兰出现,更希望将它分裂。所以皇帝提出的建议是,让维托尔德去当立陶宛国王,西吉斯蒙德来当波兰国王。但1430年10月27日,维托尔德突然死亡,并将波兰—立陶宛大公的位置传给其弟弟。皇帝的阴谋没有得逞,而波兰—立陶宛也开始全面支持胡斯派。

这时大普罗科普也派出使者,希望帮助波兰和立陶宛调停争端。很显然,胡斯派已经发现波兰—立陶宛是一个值得拥有的盟友,如果有了他们,胡斯派的力量一定能够大增。所以1431年年初,布拉格国会开幕,12名地方长官一致同意由胡斯派派出代表,与波兰—立陶宛商讨和平协议,并协助调停波兰—立陶宛境内的混乱状态。

1431年3月,一场宗教调停会议在克拉科夫举行。胡斯派与波兰—立陶宛公国各自派了5名代表。他们否决了不久前巴塞尔宗教会议的决定,表示宗教改革一定会进行。无论波兰人还是立陶宛人,只要信奉胡斯派的信仰,胡斯派愿意一视同仁地接纳为兄弟姐妹。这一举措,从宗教上解决了争端问题,波兰和立陶宛的贵族们都表示同意,愿意服从胡斯派的宗教体系,并愿意与波希米亚人结盟。

5月,波希米亚国会开幕。这次会议中除了胡斯派、布拉格联盟、孤儿军、西里西亚的代表外,还包括波兰代表、西吉斯蒙德皇帝的使者(当时皇帝本人正在纽伦堡会议上准备第五次十字军)等,可谓盛况空前。在会议上,代表们表示波希米亚境内在胡斯派的治理下已经实现和平,现在就是要将胡斯战争国外化、世界化,宣扬胡斯派的宗教改革思想,将天主教会的丑恶嘴脸向所有人揭示出来。然后,会议决定印刷《“布拉格四纲领”宣言》,向神圣罗马帝国、法国、意大利诸邦和斯拉夫诸国分发,让他们知道宗教改革势在必行,胡斯战争是正义的。

第五次十字军战争与巴塞尔大公会议

胡斯派的这些行动,以及其在整个欧洲的影响,令周边各国也忌惮起来。他们组织代表,一起参加了西吉斯蒙德皇帝组织的纽伦堡会议。1431年3月4日,新任教皇尤金四世派出代表与皇帝接洽,于当月18日开始了新一轮的纽伦堡会议。会议结果很简单,就是进行新一轮的十字军战争。军队由西吉斯蒙德皇帝亲自带队,包括萨克森、勃兰登堡、美因茨、巴伐利亚、施瓦本、梅森等选帝侯与贵族,以及教皇和科隆大主教派出的军队。捷克《老编年史》称他们至少有10万人,他们的集合地点为巴伐利亚的小镇威登,出发时间为6月30日。

为给十字军打气和向胡斯派宣战,在6月底,教皇特意写了一封冗长的信件,告诉胡斯派,教会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再负隅抵抗,最后的失败将是不可避免的。7月21日,大普罗科普回信。他将教皇的信件印成传单,并将胡斯派的回信附在后面,然后大肆散发。胡斯派的回信表示,绝对不会与教皇妥协,如果对方愿意继续以十字军来干涉波希米亚的内政,胡斯军必将给予迎头一击。

当然,普罗科普也知道十字军的厉害,而且当时正处于农忙之时,不能抽调更多的人来保证胡斯军的兵员充足。因此普罗科普想了一个简单的对敌方法。首先,他将老弱病残放回家里去进行收割,剩下万余精兵。然后,他命令军队从边境后撤,同时在边境地区挖掘大坑,可让部分骑士掉进坑中,使十字军士气降低。最后,他在边境地区到处散发和张贴传单。传单上写着:“将士们,你们为何要发动战争?你们是为了保卫自己,还是保卫那个可耻的皇帝?你们难道要为这个堕落不堪的教会做卫道士吗?”

8月1日,十字军先头部队越过波希米亚边境,向塔霍夫城前进。8月8日,十字军开始对多马日立采进行围攻。多马日立采距布拉格75公里。当11日普罗科普获悉消息后,立刻要求急行军。12—13日,胡斯军急行75公里,于14日晨到达多马日立采。这天,著名的多马日立采会战(也名陶斯会战)开战。据记载,这次会战胡斯军投入6万人与3000辆胡斯车堡;十字军投入13万人与9000辆胡斯车堡。可谓是一次空前的大决战。

多马日立采战役中胡斯军捕捉十字军

有关这场会战的记载最为完整的是一个士兵的记述,即波希米亚南部斯塔克尼斯城的巴尔特索克所写的编年史。他记录道:“1431年圣母升天节的前夕,诸贵族们在皇帝的引领下,来到塔霍夫。在这里,他们对20多个城镇进行了围攻,一时士气非常高涨。但是,当他们听到胡斯军到来的消息后,一个个都慌了手脚。虽然十字军是胡斯军的好几倍,但是在胡斯军离战场还有2公里的时候,他们就开始逃窜。本来,红衣主教且沙里尼认为十字军还能抵挡一段时间,但他看到的是十字军一个个丢盔弃甲、纷纷逃跑的混乱场面。结果没撑多久,红衣主教也伪装成一个士兵跟在他们后面逃跑了。”

这时的十字军位于一片高地上。在皇帝的指挥下等待胡斯军。可是,十字军根本不听皇帝的指挥,他们到处逃窜,还没开战,就有一半士兵逃离战场。皇帝重新组织起人手,将车堡放在前面,空隙和后面填充大炮与骑兵。可没想到的是,还没等他摆阵完毕,胡斯军就发起进攻。胡斯军一边发射箭矢,一边用胡斯车堡迅速接近十字军。十字军们根本就不恋战,他们掀翻自己的车堡,往附近的树林里逃窜。一部分脚快的人逃走了,另一部分与胡斯军决战的骑兵和车堡被胡斯军所俘虏,成了阶下囚。红衣主教的权杖和文件,在逃跑时被丢在地上,为胡斯军所获得。这些十字军一路跑,一路害怕地向后看,生怕胡斯军追上来。他们一直跑到巴伐利亚,才站住了脚步。

布雷佐瓦的劳伦斯说:“西吉斯蒙德皇帝逃跑之时,就像踩着高跟鞋的魔鬼。他害怕人类,害怕被上帝的军队捉到。就这样,一群十字军被捉到,上帝再次拯救了胡斯军。”

捷克《老编年史》记载,胡斯军一直追到第二天上午,他们获得的战利品数量实在太多,以至于无法记数。那些黄金、白银、武器、衣服和漂亮的帐篷被胡斯军用牛车和车堡拉回了布拉格……

第五次十字军的大败令教皇也十分震怒。他斥责西吉斯蒙德皇帝的无用,要求所有人来参加7月就已经开幕的巴塞尔会议。这次大会是第十七次大公会议,其前景非常不好。本来这次会议原定3月举行,但因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要组织十字军,会议时间一拖再拖,直到7月才正式开始。

最初,会议主要有三个议题:消除异端胡斯派的主张;在所有基督教国家缔造和平;进行教会改革。很显然,这三个议题都与胡斯战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来,教士们和世俗贵族都希望用武力将胡斯派铲平。但他们看到8月西吉斯蒙德皇帝在与胡斯派的大决战中惨败,反而改变了想法。他们寄希望于用咨文与信件,令胡斯派回心转意。不过他们也知道胡斯派的信仰不可能转变。因此,他们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拟定了一篇咨文,并将其交给了胡斯派。

就在咨文送达之际,胡斯军正在进行着另一场会战——巴度瓦之战(或称魏德霍芬之战)。在普罗科普的要求下,拉贝克的米库拉什率部分胡斯军南进,到达奥地利境内。这次远征的原因是:周边诸国除波兰外,几乎全部处于西吉斯蒙德皇帝的控制之下。他们对胡斯派占领的波希米亚全部实施禁运,再加上从1430年开始的干旱,现在胡斯派的很多物资已经有不足的迹象,特别是葡萄酒的储备早已捉襟见肘。为了获得葡萄酒资源,普罗科普下令要求米库拉什占领奥地利的葡萄酒园,并获得尽可能多的葡萄酒资源。

据捷克《老编年史》称,这次动用的有4500名步兵、600名车手与360辆胡斯车堡。他们在进入奥地利时,没有遇到任何抵抗。沿途的老百姓们还很欢迎他们,争先恐后地将各类物资扔到他们的车堡和牛车上。甚至还有部分人自愿组织起来,跟在胡斯军后面协助搬运。在奥地利西北部的阿尔滕堡修道院,胡斯军劫掠并控制了诸多白葡萄酒园,得到了数万桶价值不菲、货真价实的绿林白葡萄酒。

作为该地地方长官的奥地利公爵可不愿意善罢甘休,他与摩拉维亚侯爵联合,起兵1.6万,准备夺回被胡斯军抢走的葡萄酒。就这样,一场葡萄酒的战争开始了。10月14日,在巴度瓦镇附近,奥地利公爵的军队追上了正在返回波希米亚的胡斯军。在胡斯军还未反应过来之时,奥地利骑兵直冲行军中的胡斯军,将他们冲散,然后分割歼灭。虽然胡斯军迅速组织起胡斯车堡的环状大阵防御,但已经有数百名胡斯士兵被杀死,士气也已经衰微。在之后不到半小时的战斗中,胡斯军四分五裂,多辆胡斯车堡被掀翻,约有1500人被杀或被俘。剩余的胡斯军将数辆胡斯车堡和不少葡萄酒落在战场,纷纷逃命去了。奥地利公爵停止了追赶,押着俘虏和葡萄酒回到了维也纳。

第五次远征的重大失利令普罗科普大惊失色。他获得消息的当天,便得了重病。因此他不得不考虑回到谈判桌上,与教皇、皇帝和贵族们讨论和平的问题。恰好此时,教皇的咨文到达。胡斯派表示愿意与教皇和解,并重新解决宗教问题与和平问题。

1432年1月,胡斯派同意派代表到巴塞尔,准备坐下来与诸贵族协商波希米亚的未来。当然,为了加重砝码,胡斯军仍旧在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对外远征。当年的1—4月,胡斯军为惩治曾多次参加十字军的勃兰登堡伯爵腓特烈,组织了多次突袭,并差一点将战火烧到勃兰登堡侯国的首都——柏林。

这一招果然令教皇和皇帝就范。5月,西吉斯蒙德皇帝见胡斯派仍然能量十足,根本不可能完全听从自己的指挥,便要求教皇派人协助在波希米亚的边境城市希波举行一次非正式会议。这次会议由教皇派出数名代表与胡斯派的代表接洽。双方达成以下几点共识:胡斯派并不是异端,而是基督教的一个分支;天主教和胡斯派对《圣经》做出了不同解释,所以才产生了分歧,但最终这个分歧是可以解决的;在这一年的晚些时候,胡斯派还将派合适的人选到巴塞尔进行谈判。

同月,胡斯派军队进入西里西亚,对西里西亚进行扫荡,并获取一大批粮食物资。根本不敢与胡斯军正面交锋的西里西亚大公表示愿意和解。他不仅签订和约,同意胡斯派的教义,而且送给胡斯派一些粮草、辎重,并把胡斯军送回波希米亚。

之后的几个月里,普罗科普率领胡斯军又进入奥地利,对奥地利进行报复性反击。这次反击并未与奥地利大军接触,就获得了不少葡萄园及酿造好的数万桶葡萄酒。10月,奥地利公爵也表示愿意与胡斯派合作,签订了和约,同意将西北部的部分葡萄园让给胡斯派。虽然大部分人同意了奥地利公爵的提议,但普罗科普立刻发现了其中的问题。他指出,奥地利公爵这只是缓兵之计,他一直以来都敌视胡斯派,怎么可能突然改变性格,与胡斯派亲近了呢?所以不能相信他,必须将其铲除。但布拉格国会并未听从他的意见,还是与奥地利公爵签订了和约。次月,布拉格的国会选定了去参加巴塞尔会议的人员,共16人,由大普罗科普带队。

12月,普罗科普与另外15名与会者,还有人数众多的军队,浩浩荡荡地通过神圣罗马帝国的土地。他们举着旗帜,上面写有扬·胡斯的名言:“真理必胜”。一路上,他们受到老百姓的夹道欢迎,特别是普罗科普,已经被人们传颂为圣徒。就这样,次年1月,胡斯派的代表进驻巴塞尔,开始坐下来开会。在会上,胡斯派争取到了足够多的叙述与辩论时间,从而能够获得多数人的支持。会上讨论了“布拉格四纲领”,贵族与胡斯派几乎就每一条纲领展开了辩论。到4月为止,双方还未辩论出个结果。这时,胡斯派的代表们已经看出教皇和皇帝没有任何希望和解的想法,他们只是想让胡斯派单方面地服从他们。因此,胡斯派各代表表示退出会议,于4月离开巴塞尔,继续他们的事业。

6月,布拉格国会再次开幕。由胡斯派内部的塔波尔派、圣杯派与奥列布派,以及布拉格同盟各自派代表研究“布拉格四纲领”的问题。这场辩论一开始便分为两方,一方是全面同意的塔波尔派和奥列布派;另一方是要求修补的圣杯派与布拉格同盟。在吵吵闹闹中,四纲领仍旧没有得到一个肯定的、各方都同意的解释。最终于8月,两方彻底决裂。胡斯派的末日也随之越来越近。

1434年年初,圣杯派单方面制定了一个叫作《布拉格契约》的东西,与教皇的使者们签了字。虽然,普罗科普等人当场便表示了否决,可是贵族们根本不理他们,还是一意孤行地签订了《布拉格契约》。这个契约将“布拉格四纲领”分离得支离破碎,基本就是只承认一个领圣餐礼,其他全部被摘除。普罗科普认为,这次仍旧应该使用战争让教皇和皇帝就范。不久,里旁会战打响。正是它,敲响了胡斯战争结束的丧钟。

最后一场悲壮之战:里旁会战

1432年年底,在胡斯派的代表还未到达巴塞尔之时,波兰人送来了一份情报。当时,波兰人和立陶宛人正在打内战。波兰人希望胡斯军加入他们,一起对付立陶宛人还有条顿骑士团。起初,胡斯派已经与波兰—立陶宛王国签订了共同对付条顿骑士团的协定,这时候波兰人来要求救援,胡斯派不能坐视不管。因此,普罗科普命令一些人马,大约近万人向着远方——普鲁士进发。

1433年5月,胡斯军进入波兰境内。他们和波兰军队一起,将条顿骑士团抢到的土地一一收回。6—8月,又有诸多大城市被收复。9月1日,胡斯军与波兰军队一起到达波罗的海边的格但斯克(但泽),接着发起了对格但斯克的围攻。但是几天下来,胡斯军并未取得任何进展,因此他们提前撤出了围攻,向着海边行进。这时,除格但斯克外,其他波兰城市已经完全收复。胡斯军见已基本完成任务,便开回了波希米亚。

在此期间,另一批胡斯军正在进行着一场对内的战争。6月,普罗科普决定再次攻打比尔森城。那时候的比尔森城再次获得贵族们的支持,成为皇帝在波希米亚的唯一前哨。因此,这座城市也成了胡斯派的眼中钉。7月14日,对比尔森城的围攻开始,这时比尔森城中有贵族军队8000余人,围攻的胡斯军约有1.3万人。

最初,胡斯军步兵7000人与胡斯车堡300辆将比尔森城团团围住。但随着战事的发展,普罗科普发现比尔森城的人马竟然越来越多。这时他才注意到比尔森城已经挖了数条暗道通向城外。普罗科普当即采取对策,他命令在城市周围挖掘大量壕沟,堵住洞口,防止外来援军进入比尔森城以及城内偷偷突围。然后,另外一些胡斯军也开始围拢过来。大约有8000名援兵从其他地方赶来,与普罗科普的胡斯军会合,一起围攻比尔森。

不过,比尔森城的士兵趁着胡斯军还未完成工事,在9月1日从坑洞中爬出,对胡斯军进行了一次内外夹攻的袭击,打了胡斯军一个措手不及。正因为这次突如其来的袭击,胡斯军中开始流传胡斯军即将失去上帝的保佑的流言。有些人认为,胡斯军的行动是反对上帝的,因此上帝收回了对胡斯军的眷顾;也有人说,胡斯军正处在内忧外患中,这次攻打只是为了转移视线;还有人说,胡斯军的上层已经与天主教会同流合污,早就没有统辖属下的能力了……总之,这一切的传言都令胡斯军士气低落,士兵们对围攻战纷纷失去了信心。

围攻失利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军纪也开始败坏。这一年的干旱令粮食再次歉收,胡斯军面临断粮的危险。为了筹措到更多的粮食,一部分胡斯军由巴尔杜斯率领开赴巴伐利亚,希望能从那里找到一些粮草。9月21日,巴尔杜斯的军队在巴伐利亚海尔特发现了不少农场。他们没有使用过去那种交换的方法,而是直接去掠夺贵族与平民的粮食,与土匪已无二致。他们抢夺了大量粮食以及牛、羊等牲畜,迅速地向着波希米亚回转。可是他们不知道他们的行为已经激起了民愤。不只是贵族,连农民们也拿起武器和锄头,向着胡斯军挥动他们手中的任何利器。就这样,巴尔杜斯的胡斯军1000余人被杀,300余人被俘虏,几乎全军覆没。

巴尔杜斯带着几个残兵败将回到比尔森,向普罗科普汇报了事情的经过。虽然很多人因巴尔杜斯违抗军令并全军覆没,要求杀掉他,但普罗科普还是保下了他。他的力保激起了另一些人的愤怒。几天后,军队哗变。一名叫安德鲁日·卡尔斯基的屠夫袭击了普罗科普,将其打晕后投入了牢中。尽管三天后普罗科普就走出监牢,但普罗科普表示再也不会统领这些人,自己一个人赌气回到了布拉格。结果,奥德罗杰·卡尔斯基成了这次围攻的领导者。

1434年年初,胡斯派看到了比尔森围攻战的胜利曙光。胡斯军看到比尔森城的军队已经饿得面黄肌瘦,估计很快就会拿下这座城市。可是,在围攻的胡斯军中却有一个人叛变了。2月,一个胡斯派将领——普斯贝克得到了一笔为数不少的金银。这是比尔森城的主将趁夜间送给他的,要求是将一辆运送粮草的大车放进城内。普斯贝克当即表示同意。他放运粮车进了城,然后自己逃跑了。

3月,已经集结好的贵族军队在胡斯军背后出现,他们与胡斯军展开对峙,胡斯军由此腹背受敌。胡斯军里自觉朝不保夕的士兵们纷纷逃出营地,劫掠附近的城镇,将一切可以拿走的东西全部抢走。

见胡斯军军心涣散、士气低沉,贵族军于5月9日奇袭胡斯军,一战告胜。比尔森围攻就此失败,胡斯军四分五裂,仅有数千人希望回到布拉格,寻找他们的统帅——普罗科普。可是,布拉格在四天前,即5月5日已经受到了贵族军队的袭击。普罗科普设法逃亡,布拉格被贵族占领。五天后,领袖找到了他的军队,军队也找到了他们的领袖。

比尔森围攻中的普罗科普

十三年前,杰士卡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大溃败,但他挺了过来,成功地杀了一个回马枪,打垮了皇帝的军队,将第二次十字军战争结束。现在,普罗科普也面临同样的局面,那么他是否可以像杰士卡那样成功呢?

5月17日,普罗科普率领他的胡斯军返回布拉格,他们在布拉格新城附近驻扎。很快,孤儿军也加入了普罗科普的队伍。胡斯军采取围攻战术,用胡斯车堡围住布拉格城墙,然后在空隙处布置火炮。普罗科普希望火炮的攻击能令布拉格的部分城墙倒塌。但是,那时候的火炮还不足以完成这个任务。八天过去了,布拉格城墙未受任何损伤。见没有占到任何便宜,普罗科普命令队伍后撤数公里,在附近的一座小城镇驻扎下来。5月27日,胡斯军再次后撤至东部的科林城,在那里,大量胡斯战士从各地回来,继续在他们的统帅——普罗科普麾下参加战斗。这时,胡斯军大约已有1万名步兵、1000名骑兵与360辆胡斯车堡,以大普罗科普、小普罗科普、安德鲁日·卡尔斯基和扬·卡帕克为主要统帅。

小普罗科普的求援信

里旁会战,立于旗下者为大普罗科普与小普罗科普

比尔森解围后,比尔森的大贵族们便开动部队,对普罗科普进行反击。贵族军队有1.5—2万人,再加上布拉格的援军,总计2.5万名步兵、5000名骑兵与近700辆车堡,与胡斯军相比占据着绝对优势。贵族军队的统领是罗森伯格的奥德里希,麾下有曼哈尔特、车涅克的儿子伊戈尔萨赫、哈布斯堡的阿尔布雷赫特等,另外还有胡斯军叛徒普斯贝克。

虽然这一年胡斯军接连遭遇败绩,但贵族军忌惮于过去胡斯军的英勇,还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慢慢开进。他们与胡斯军一直保持着10余公里的距离,以保证自己的安全。不久后他们发现自己占有绝大的优势,便开始减小了与胡斯军的距离。

5月27日,贵族军到达里旁城附近。他们见胡斯军已经先期开到这里,占据了山坡上的优势位置,便针锋相对地在对面的低洼地区扎下营寨。就这样,两军连续三天对眼,就是谁都不先动手。很显然,经过十余年的斗争,两方都非常清楚对方的战斗方式、方法,甚至连什么时候派什么军队出击都一清二楚。在历次的战争中,基本都是贵族军先发动进攻,但永远都是被挡在胡斯车堡之外。这次,贵族军虽有超过胡斯军一倍的兵力,但还是不敢轻举妄动。可是,有时候往往是叛徒左右战阵的局势。5月29日夜,普斯贝克向奥德里希提供了胡斯军的阵型秘密及弱点,奥德里希欣喜若狂,宣布第二天清晨开始攻打胡斯军。

5月30日凌晨3点,大贵族一方开始了进攻,里旁会战的帷幕正式拉开。一开始,贵族军继续往日的战术,组织了多批骑兵,向胡斯军的车堡进攻。不过,这次贵族军的骑兵可不是像往日那样只想冲破车堡,打击后面的步兵和弓兵。他们现在改为联合作战。前面骑兵冲击时,后方的车堡一起向前推进。同时,炮兵向胡斯军的胡斯车堡发射炮弹。对于这次贵族军队战术的改良,普罗科普完全想到了。他要求将原本放在胡斯车堡中间的大炮后撤,然后用胡斯车堡围成圆形,大炮在胡斯车堡的保卫下轰击敌人的骑兵与大炮。就这样,贵族军一共进行了11次冲击,每次都被胡斯军打了下去。

接下来,刚过中午,一场佯败开始了。贵族军假装败下阵来,步兵为骑兵让道,骑兵在前、步兵在后地向后败退。普罗科普并未看出敌军的真实意图,只听到胡斯军中喊着:“敌人失败了,大家站起来追击啊!一定要把他们赶跑啊!”大概追出1公里的时候,贵族骑兵竟然绕了回来,他们袭击了胡斯军的侧翼,将部分胡斯车堡推倒,胡斯军的左翼被撕开了一个口子。

里旁会战中的肉搏战 胡斯军的溃败

如果这时胡斯军的骑兵能够补上,也许还能转败为胜。但是胡斯派的骑兵竟然在这个紧要关头消失了!后来编年史作者布雷佐瓦的劳伦斯写道:“骑兵统领是个贪生怕死之辈,他不愿意与贵族军正面交战,便于大家去追赶贵族军时,率领骑兵遁入了附近的森林中。继而,他一直跑到了科林城才不再向前。”不得已,普罗科普只好派孤儿军的步兵顶上。可是就在孤儿军向左翼集结之时,贵族军的弓弩齐发,将还未布好阵的孤儿军步兵射死了不少。胡斯军颓势已现。

最悲壮的时刻到来了。捷克《老编年史》写道:“小普罗科普率领一部分胡斯军英勇抵抗,将部分胡斯车堡从防守严密的地方调到左翼。可是还未等他进行指挥,一支弓箭便射中了他。虽然有不少步兵冲上来用盾牌帮他挡住后面的弓箭,但无济于事。大量的弓箭还是从缝隙中射了进来,最终小普罗科普就此牺牲。……大普罗科普在中心指挥所有的胡斯军……贵族骑兵又进行了多次冲击,胡斯军中部的胡斯车堡被一一掀翻。这时,大普罗科普大喊:‘随我往上冲!’他率领着数千人,希望能进入布拉格城内,暂避风头。可是当他到达布拉格城门时,才发现贵族军已经占领了这里,城上到处都是弓箭手。他来不及逃脱,就被弓箭射中。其他的很多胡斯士兵也被城上的弓箭射中,只有少数逃脱了。”1908年,在捷克的胡斯广场,一座普罗科普的雕像被竖立起来,以纪念他在胡斯战争期间的英勇事迹。

5月30日下午,又有几名胡斯军领导人被杀或被俘。胡斯军失去指挥,只能到处硬冲。有几支胡斯军曾从附近的农场冲出,但却遭到了贵族军的拦击,损失不小。另有一些胡斯军钻入树林,避开了贵族军的骑兵,成功逃脱。还有一部分胡斯军被包围,他们逃到一个草料场坚守不出,贵族军队放火将这些胡斯军士兵活活烧死。

当日夜,里旁会战结束,贵族军以压倒性优势获得了胜利,结束了胡斯军南征北战的历史。

可能的未来:胡斯派在波希米亚的结束与对外传播

几天后,扬·罗哈克聚拢了部分胡斯军。他自称要将胡斯、杰士卡、大普罗科普的遗志继承下去,继续与教皇、皇帝和贵族们战斗到底。可波希米亚已经不需要西吉斯蒙德皇帝继续派遣十字军了,现在贵族们完全有能力将剩下的胡斯派残兵败将干掉。对于这个结果,教皇和皇帝都非常高兴。不过,他们更高兴的是,胡斯派竟然主动派代表来到巴塞尔,继续前面未完成的会议。

1434年6月,布拉格国会召开,这次胡斯派已经由圣杯派所把持。在会上,塔波尔派与奥列布派被宣布为非法。波希米亚各地政府可以对那些还在活动的小支部队进行围堵、清剿与收编。至当年年底,奥列布派大部分人已经归到圣杯派,只剩下塔波尔派还在孤军奋战。会上还选举出罗森伯格的奥德里希为新的波希米亚代国王,暂时统领波希米亚的内政。

12月,塔波尔派的根据地已经仅剩东南部的一些地方。扬·罗哈克在塔波尔城举行了最后一次会议。他宣布要重振胡斯派的雄风,要继续与贵族们打到底。可是,他的倡议未获得任何人的支持。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胡斯派已经四分五裂,胡斯战争已经结束,塔波尔派也已经战败。现在说什么都晚了。唯一的办法就是与皇帝和解,也许还能获得一些宗教上的自由。当月,由圣杯派派出的代表到达巴塞尔。他们携带着修改过的《布拉格契约》面见了教皇。教皇首肯了这个契约,同时给予圣杯派和整个波希米亚祝福。

胡斯派为“布拉格四纲领”进行的二十余年战争最终落了个如此下场。不过不久后整个欧洲便掀起了宗教改革的呼声及战争,这应该是胡斯派的人们还算感到欣慰的地方吧。

1435年,布拉格国会承认西吉斯蒙德皇帝的波希米亚国王地位。他们亲自将王冠送到了纽伦堡。不过,国会也要求皇帝必须将波希米亚与摩拉维亚合并,同时还不能再任命神圣罗马帝国人为波西米亚的官员,只能任命波希米亚人。皇帝表面上全部同意了,其实还是暗地里组织自己的势力,要将波希米亚贵族们打压下去。波希米亚贵族们当然知道皇帝的伎俩,他们经过多次谈判基本上维持了国会的决定。

对于国会的决定,塔波尔派表示愤慨,在扬·罗哈克的要求下,塔波尔军队再次被组建起来。到8月为止,塔波尔军再次拥有近万人的军队。贵族们不愿意再见到塔波尔派坐大,便趁塔波尔派立足未稳之时,发动了一次围攻。这次围攻发生在1435年8月,名为卡尔斯之战。有关此战的记述极少,我们仅仅知道,塔波尔军全面出击,可是仍旧不敌贵族军,最终塔波尔军全线崩溃,大部分将士被俘虏。剩下的残兵败将再也组织不起任何比较有效的战斗。

1436年6月20日,西吉斯蒙德皇帝来到布拉格,宣布自己接受波希米亚国王的任命。7月5日,他在摩拉维亚签订同意《布拉格契约》的条款。8月16日,他宣布胡斯战争彻底结束。

当然,塔波尔军是不会就这么放弃的,他们在扬·罗哈克的率领下,又组织起来。西吉斯蒙德皇帝也不愿波希米亚还有任何一个城市飘扬着塔波尔派的旗帜。因此一场战斗迫在眉睫。

1437年5月1日,王军数万人来到塔波尔派的最后一个据点——西昂城。西昂城是个防守严密的城市。在城周围是高大的城墙,城墙上开有小孔,专门用于射击,城墙四周是护城河,如果将吊桥升起,该城便是一个无懈可击的堡垒。对于这样的地点,王军只有围困。在围困中,王军多次使用云梯,希望能搭到城墙上面,可是几乎每次都是刚搭上就被塔波尔军的士兵掀翻。6月,王军改用大炮集中轰击,就这样经过三个月的轰击,西昂城的城墙被轰出了一个大口子。虽然塔波尔军的士兵迅速赶来补充石料,并加强守卫,但王军还是趁当日夜间塔波尔军防范疏忽之时攻入了城内。

西吉斯蒙德皇帝的圣像 西昂城浮雕,纪念西昂城守卫战

1437年9月6日,最后一支胡斯军被打败,胡斯战争就这样彻底结束了。

那一晚,重病中的西吉斯蒙德皇帝第一次睡得如此安稳。接着,他举行了盛大的游行仪式。在游行中,他向布拉格人民挥手,表示自己才是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者。但是,当他与皇后芭芭拉共同进入布拉格时,却没有人对他挥手,这是因为圣杯派和布拉格联盟都唾弃他在波希米亚的行径 。12月,他拖着病体离开布拉格,向匈牙利进发。9日,西吉斯蒙德皇帝在路途中去世。

按说,西吉斯蒙德皇帝死亡,胡斯战争的故事也应该结束了。但事实上,故事远未结束。在皇帝死后,匈牙利有数个近似于胡斯派的派别出现。他们与匈牙利贵族们针锋相对,发动了数次战斗,让贵族老爷们每天都像坐在火堆上一样不能安稳。

另一个胡斯派的分支——奥列布派的激进者们,组成了一个叫小兄弟会的组织,继续在地下与波希米亚的贵族们战斗,他们的战斗一直持续到1474年。

德国和匈牙利联军与奥斯曼战争时期所使用的改进型车堡

当然,还有一件事值得提一下。有一个名叫乔治的人曾经在1458年被选举为波希米亚的国王。而他曾经是胡斯派的一个积极拥护者。尽管他后来参加了圣杯派,但因为他与胡斯派的关系,还是被认为是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胡斯派国王。1462年,他被教皇开除教籍,被认为是异端。接着,他与女婿——匈牙利国王马提亚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战争。直到1471年3月他去世以后,冲突才告一段落。他死后,波希米亚人希望找一个更好的主子。因此他们便向邻近国家学习,找到了哈布斯堡的弗拉迪斯拉夫,开始了捷克王国的新旅程。

但说起来,胡斯派其实在捷克一直存在。如1618年,波希米亚国王斐迪南二世时期,曾因为推行天主教,再次造成与胡斯战争几乎相同的混乱。一些新教徒,也包括一些胡斯教徒,再次将一些贵族从窗口掷出,这就是第二次掷出窗外事件。这些人随后请了普法尔茨选帝侯腓特烈五世前来担任波希米亚国王。其实腓特烈五世的妻子,就是赫赫有名的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的女儿伊丽莎白。不过,腓特烈五世并未借助其岳父的力量,而是自己于1620年的白山之战中将新教徒们全部打败。之后的三十年战争中,新教徒也被打得七零八落。

18世纪,一群胡斯派的分支——小兄弟会的新教徒们远涉重洋,到达美洲。他们建立了摩拉维亚兄弟会,并在美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继续着胡斯派的传教事业。

总结:胡斯战争中的战争艺术

15世纪是一个很重要的世纪,这个世纪是世界公认的变革的世纪。欧洲的各个地方都开启了向着近代发展的历程。这个世纪发生了一些改变世界的大事:英法两国的百年战争结束,西班牙和葡萄牙开始对美洲和非洲甚至全世界的扩张,发现新大陆,从海路到亚洲的通商,千年帝国拜占庭灭亡,奥斯曼帝国向东欧进军……自然,还有胡斯战争。

可以说,胡斯战争是宗教改革的先驱,它引领了未来的宗教改革与十三年战争的历史进程。而且,胡斯战争几乎将神圣罗马帝国的势力从波希米亚剥离干净,真正由波希米亚人或者说是捷克人重新掌管这片土地。而且,在战争之后天主教徒们已经占到绝对少数,他们不再能依靠教皇的力量对波希米亚人指手画脚。

这场战争能够持续如此长的时间,并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说起来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方面,胡斯派主要由激进派领导,对战争不具有妥协性质。纵观胡斯战争中的历次战斗,几乎全部由胡斯派中的激进派——塔波尔派与奥列布派统领和组织。他们与圣杯派等温和派不同,他们相信自己是上帝领导的军队,上帝会给予自己神迹,能够百战百胜。教皇、皇帝、十字军在他们眼中都是反上帝、反耶稣的,他们是不可能打胜的。同时,他们将“布拉格四纲领”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在生活和战争中全面贯彻。特别是在杰士卡全面执掌政权后,建立了一套系统的军事制度,从穿戴到行进,从饮食到起居,全部都有成文条例的规定,军纪立刻上了一个台阶。这就相当于胡斯派在精神上和物质上取得了一致性,那他们能百战百胜自然很好理解。除此外,与胡斯派联合的布拉格联盟中,有大量的教授学者,他们也为胡斯派的前进方向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建议和意见。

第二方面,西吉斯蒙德皇帝杂务太多,使用的平叛方法错误。皇帝本人绝对是个可以大书特书的人物。可皇帝有太多的事情要做:他要统率十字军与奥斯曼人战斗;他要平息神圣罗马帝国内部的叛乱;他要经常去罗马城协助教皇应对各种事务……如此繁忙,令他根本无暇顾及胡斯派在波希米亚的横行。这时候,西吉斯蒙德皇帝采用了极端的办法,先对胡斯施以火刑,结果造成了长期的胡斯战争;后又组织一群四处拼凑来的十字军,结果十字军军纪差到令人发指;作为一个国外来的国王,不将波希米亚人任命为官员,而是将神圣罗马帝国人任命为官员,结果引起贵族和平民的全民反对……很显然,皇帝从来就不知道自己对付的是谁,对方的能量及其民众支持率如何,只寄希望于能用十字军平叛。最后只能落一个被人唾弃的结局,根本成不了波希米亚人支持的国王。

布拉格老城山顶的杰士卡纪念碑

第三方面,十字军的来源成问题。虽然五次十字军全部由皇帝和教皇发起,但是每次出席会议的人寥寥无几,诸国的贵族们很显然对占领土地和收取赋税更感兴趣,而对于仅能得到名声(当然战死就不一定了)且还要拼个你死我活的战斗毫无兴趣。因此,十字军就从最开始的贵族军队演变成落魄骑士、水手、小偷等组成的乌合之众。战争的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这也是为什么五次十字军都没有解决胡斯派问题的真实原因。

接下来,将从战争艺术的角度,对胡斯战争再进行一些深入介绍。

根据布雷佐瓦的劳伦斯写的编年史《胡斯纪事》所言,十字军部队来自以下国家和地区: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匈牙利、克罗地亚、达尔马提亚、保加利亚、塞凯伊、库曼、塔塞亚、鲁塞尼亚、俄罗斯、斯洛文尼亚、布列塔尼、塞尔维亚、图林根、施蒂里亚、米斯尼亚、巴伐利亚、萨克森、弗兰哥尼阶、奥地利、法兰西、英格兰、布拉班特、威斯特伐利亚、荷兰、瑞士、劳济茨、施瓦本、卡林西亚、阿拉贡、卡斯蒂亚、莱茵河畔的一些神圣罗马帝国领地以及其他地区。虽然这份名单中1/3属于神圣罗马帝国各邦,但是几乎包括了除北欧外的所有欧洲国家!因此,将胡斯战争称为“第一次全欧战争”,毫不为过。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国家参战呢?也许这和皇帝的个人魅力也有部分关系。1396年,西吉斯蒙德皇帝曾经组织过尼科波利斯会战,旨在阻断奥斯曼的侵袭。虽然结果是十字军大败,可皇帝却在这场战争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名气。所以说,在接下来的胡斯战争中,皇帝才能获得如此多国家的协助。尽管他们只是些乌合之众,但国家之多,人数之多,都是之前无法想象的。到后期的三次十字军战争时,为了提高士气,教皇甚至还提供了不少教士随军,为十字军提供心灵寄托,或者说是监视己方的军队不要叛逃到对方阵营。这是因为在第一和第二次十字军战争中,有些十字军收到胡斯派发放的传单,竟然阵前倒戈加入胡斯军之中,一起打十字军。为了不让这种情况再次发生,教皇便想出了这个办法。

中世纪,十字军大部分由骑士组成。在那个时代,骑士是战场上最耀眼的部分,他们几乎掌握着整个战事的走向。可是,十字军骑士因为来源不同,经济情况不同,武器装备的情况也不同。这就导致在战斗中,许多人不愿同装备差的人一起协同作战,这便让本来就是临时拼凑起来的十字军更加缺乏军事上的组织性。相反,胡斯派的骑士都出身于中小贵族,装备本来就差不多,从而让他们在组织度上占据了一定的优势。

当时,无论是十字军的骑士,还是胡斯派的骑士,主要装备都大同小异。

骑士们会使用杯盔、鸟嘴头盔或筒形头盔,这种头盔的好处就是令整个头部被保护,仅露眼睛,使对方无法伤到头部,而且还不易变形。可是这样也令头部活动艰难,从而减小了骑士的灵活性。

他们穿着盔甲时,一般会在衣服内上身穿带下摆的紧身上衣,下身穿短裤以及长筒袜,然后外面套上有意大利或神圣罗马帝国风格的板甲。当然,有的贵族会再在板甲下增加一套紧身棉衣,其功效并不是御寒或遮羞,而是作为板甲的衬底。他们还会在肘部、膝部和裆部安装额外的保护,以保护重要部位。另外,有的大贵族为了美观,还将盔甲设计出了百褶裙,用以提示自己的大贵族特征。

另外,骑士还会在如胸甲、盾牌、马的覆布或覆甲上纹上纹章,表示自己来自哪个国家或哪个家族。

俄罗斯、立陶宛等国的骑士在此基础上还会有一些东方特色。他们的衣物上会出现奥斯曼式的大排扣,而且他们更多地使用锁甲而不是板甲。

骑士的武器基本上是长矛,当然他们也会再挎上一把剑,靴子里放上一把匕首。条件好一些的,还会携带弓弩、钉锤,俨然就是一个移动的小武器库。

相比之下,胡斯军的装备就差多了:胡斯军仅有少部分小贵族会有与十字军类似但稍差的盔甲。他们手持的武器也很差,大部分是农具,只有少部分刀剑和长矛。

这样的装备,让笔者想起了与其装备近似的瑞士雇佣兵。瑞士主要为山地,所以各个城市往往自立为王。他们之间长时间的战争,训练出一批极耐战斗的士兵。这些士兵们战斗力极强,所以也成为著名的雇佣兵兵源,特别是瑞士长枪兵非常受欢迎。他们往往穿着简单,但每个人都在衣服上印上不同的纹章,以表示自己来自哪个城邦。波希米亚则不同,这里的山地很少,根本无法训练出类似的军队。胡斯派,特别是塔波尔派,使用的都是简单的武器,即使有训练,也不能很好地对敌。这时候的胡斯军能依靠的就只剩下宗教与士气了,当然还有杰士卡为胡斯军发明的车堡。正是利用这些,他们打败了不可一世的十字军老爷们。

布拉格老城山顶的教堂门口关于胡斯战争的浮雕 塔波尔派的盾牌

很显然,杰士卡有较为丰富的参战经历,对骑士们发动进攻的方式了若指掌。为了抵御骑士的攻击,他特意创制了胡斯车堡,将本就不多的弩兵、矛兵、火门枪兵等保护起来,令十字军骑士遭遇有史以来最严酷的挑战。当然,在第四和第五次十字军战争中,十字军们也学会了制造车堡,令战斗时间越拉越长,变成了一场消耗性的持久战。

顺带提一下,胡斯派军旗上的图案是一个黄色的圣杯。

扬·杰士卡在整个胡斯战争中起了核心作用。原本他是一个以制作军工产品著名的小贵族,但经过胡斯派的洗礼,他成为能够用宗教观点武装军队的高级指挥官。特别是他的言语,令激进派——塔波尔派信服,使他能够在之后的战争中一直有支持者与追随者,助他一臂之力。虽然,他领导的塔波尔派与温和的圣杯派有一定的矛盾,但他知道如何求同存异,将两方的共同点提取出来,使胡斯派内部总体上还是能和平共处,形成一致对外的铁板一块。

另外,在挺近布拉格之时,杰士卡积极与布拉格贵族及民众联合对敌,还赶走神圣罗马帝国的官员。他在获得了民心的同时,为后来战争中布拉格联盟能协助胡斯派战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赶走神圣罗马帝国官员这一条,很令波希米亚贵族们受用。因为神圣罗马帝国官员一走,他们便能够成功上位,成为布拉格乃至整个波希米亚的实际政策制定者。

1423年,胡斯军快速发展壮大,其中的士兵成分不一,比较混乱,故杰士卡特意制定了《胡斯军军纪》,该军纪已经具有正规军军纪的意味。以下是部分摘抄:

我们离开扎营的城镇或者地方,必须严格听从指挥。不得将营帐放在当地,也不可提前到达下一个城镇,必须统一进退。

任何人不得私自生火取暖或煮饭,除非这是命令必须进行才可以。

我们在战斗发生前后,必须先祭拜我们的神,向上帝和耶稣进行祷告,因为只有他们才能引导我们走向胜利。

每个人必须按照自己所在单位的序列行动,自己在军队中的位置一旦确定了,就不能再更改。

我们打胜仗后获得的战利品必须全数交出,然后根据军功多少和长幼顺序进行分配。

我们的军中不能有不法之徒,以下这些人将会以军法处置:不听指挥的人、骗子、赌徒、强盗、酗酒者、诽谤者、好色之徒、奸淫妇女者……他们将会被施以鞭笞、放逐、杀头、绞刑、投河、火刑等刑罚。

在整个胡斯战争期间,杰士卡军队的正义性,一直就没有人怀疑过。但毕卡特派的马丁·洛克维斯与彼得·车里茨克还是提出了一些意见。他们认为胡斯派周五不守斋戒,破坏了不应吃肉的原则,而且基督徒们应该和平相处,现在进行的战争就是在自相残杀。很显然,他们在否定胡斯战争的意义。而正是这个原因,令杰士卡大开杀戒,将他们及其随从者处死或流放,暂时平息了胡斯派的内斗。

下面再细致说一下胡斯派的军队服装和武器。

根据现今能看到的所有资料显示,胡斯军主要以农民充做的步兵为主,贵族骑兵为辅。步兵所穿衣物与当时波希米亚农民基本相同。他们头戴宽檐帽子,帽子用亚麻或羊毛制成,帽檐上有系带,可系在下巴上。上衣内穿衬衫,外罩长褂,最外面是长到膝部的棉服。下身有的光腿直接穿长筒袜,有的穿可以卷到小腿的连裤袜。这样便不会因为这些长筒袜的束缚而无法干农活。他们足蹬帆布鞋或者皮革鞋。鞋大致到脚踝部位,用鞋带系牢。在冬天,有些人还会穿上裙子,以抵挡寒风。这些裙子用亚麻或羊毛织成,长度直达脚踝。当然,这一切也与个人经济状况有关,并不能一概而论。

胡斯军中除小贵族骑兵外,其他人几乎没有任何盔甲装备。因此,他们的铠甲就只能来自战场上的战利品。而这些战利品本身就残缺不全,故而胡斯军穿着装备乱七八糟、五花八门。

那些没有盔甲的人怎么办呢?据文献记载,他们会使用棉毛面料的软盔甲。这种盔甲用厚棉布制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御长矛和利剑对身体的伤害。一般长度到腰部,也有长度到膝盖的。因其造价便宜,所以极受步兵的欢迎。当然,胡斯军在经历几次战斗后,发现了身体重要部位的防护也很重要。因此从第二次十字军战争起,他们专门为步兵制作了贴有铁片的头部、肩部、膝部与裆部防护。

在胡斯军的武器配备上,杰士卡也力求统一。他和几位胡斯派领导者找了大量工匠到胡斯军中,要求士兵们找他们打制弯刀、利剑与匕首等。虽然打制出的武器并不精良,但在战争中看起来整齐划一,也让十字军意识到他们并不是乌合之众。

除这些普遍使用的武器外,一些富裕者还配备有战斧、连枷、长矛、钩镰枪等。

除了车堡外,胡斯军还有一项发明——一种叫“晨星”的刺锤。这种刺锤有一个铁制的球型前端,上布满长度达20厘米的长刺,是一种骇人的武器。这种武器在战场上伤害性极大,被胡斯军称为战斗的法宝之一。

胡斯军的另一种战斗法宝莫过于劲弩,它一般与胡斯车堡配合使用。实际上,在15世纪初,已经出现了钢弩,但胡斯军却没有此种装备,他们使用的是木质复合弩。过去,这种弩主要用于打猎,其强大的力量为猎人们赞叹。胡斯军将其进行少许改造,使其更适合于战斗所用。接着,又将其装配在胡斯车堡中,使其威力更加强劲。特别是在后期战斗中,北方的严寒令钢弩不能正常使用时,胡斯劲弩仍旧开合自由。

胡斯军常用武器 胡斯军弓兵

说了进攻武器,不能不说说防御武器。胡斯军的防御武器主要为盾牌与胡斯车堡。胡斯军步兵盾牌一般一人来高,为直板花式结构,下面有尖端,可以插在地上。盾牌之大,往往能支持3—4名士兵躲藏。盾牌一般为木头制成,其上覆盖有羊皮纸、皮革和帆布。盾牌的中心或显著位置,会有一个圣杯的标志。在盾牌背面,有一根较长的木棍,是盾牌的一个支撑杆。另外,在稍靠上的位置,还有一个把手。胡斯军的弩兵与骑兵盾牌相对来说就小得多了,它们的质地与步兵盾牌基本相同,也在显著位置有一个圣杯的标志。

胡斯派不搞各种崇拜,所以他们的领袖杰士卡与大普罗科普的画像从未出现在他们的军旗、盾牌或纹章之上。他们往往会用圣杯或天鹅作为他们的纹章,绘制在军旗、盾牌和盔甲衣物之上。

1420年年初,杰士卡发明了胡斯车堡。在最初的几次战斗中,胡斯军因步兵较多,对王军的骑兵冲锋几乎没有任何抵抗力。这时,杰士卡吸取了之前战斗中的教训,将货车和牛车改造成了进可攻、退可守的胡斯车堡。在中世纪的波希米亚,货车和牛车是农民们最常用的,几乎到处都能看到。杰士卡的这一发明可谓因地制宜。

有人认为他的想法来自俄罗斯人,因为俄罗斯人也曾使用过这种东西。但我们能够找到的资料都显示,俄罗斯人至少到16世纪才有这种装备,也就是说是俄罗斯人学习了胡斯派的车堡制造。还有些人认为这一设计来自立陶宛,可是立陶宛国内到处是沼泽,根本用不着这种东西。不过,在13世纪蒙古西侵时,他们倒是使用过类似的装备。有可能是杰士卡受到过去老兵故事的启迪,想到了这个方法。

总之,在1420年的战斗中,杰士卡首次使用胡斯车堡,并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最开始,胡斯军对这种新武器并不熟悉,但随着战斗的增多,他们越来越频繁地使用到它。他们学会了在车堡前挖掘壕沟,学会了用车堡围成圆形包围里面的炮兵和辎重,学会了用车堡组成方阵。胡斯车堡让胡斯军赢得了一个个胜利。

胡斯车堡是一种非常笨重的改良型堡垒,它的造型相当于在一个四轮货车外面安装了4块一人半高的木板。每辆胡斯车堡要4匹马来拉,因此在整个胡斯战争中,我们总能看到胡斯军在搜寻各类马匹资源。

据捷克博物馆复原的胡斯车堡显示,车堡底部的四块板材中的两块长板材是向外倾斜放置的,也就是说从侧面看车堡像一个上大下小的梯形凹槽。在一边的长板上,还有4—5块用绳子缠绕的长板,当战斗开始时就用绳子将其吊起,保护军队从缝隙中射击;当没有战斗时,就可以收起来,直接放到梯形凹槽里,尽量少占储存空间。另一边的长板其实是一个可打开的上下楼梯,战斗时打开,让军队迅速到位,同时还能毫无阻隔地运送武器装备。另外,还有一个特殊的装置,就是在车堡的底部有一个连有铁链的固定板,它可以将车堡旋转90度。即将外面的长板变为顶部,底部变为侧面,这时的车堡就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无法攻入的堡垒。后期的车堡还增加了多项辅助措施,如右侧的梯形门可以打开,当车堡围成圆形或者成横列方阵时,车堡内的人可以从这个车堡到那个车堡地畅行无阻;再如在侧面增加了火炮墩,让火炮能够从缝隙中射出,墩子里放置的是石块与木头等投掷物,随时也可以打开使用。在车堡的底部,有存水的水桶与水槽,当敌人用火攻时,马上就能用水灭火。

在之前的叙述中,我们已经知道胡斯车堡内的定员为16—22人。如果根据《胡斯军军纪》,配额为车手2人、弩兵或火门枪手4—8人、戟兵2人、连枷兵6—8人、盾牌手2人。其中,只有弩兵、火门枪手和车手必须一直待在车堡内,其他人员都可以灵活行动。

车堡的建制是每队10个,设军事长官一名,配合车堡战斗的另有100名士兵。

后期胡斯车堡

据1989年捷克的塔波尔城的发现可知,胡斯战争期间,胡斯军已经开始使用枪支。这种枪支名为“pistala“或”pischtjala”,意思是横笛,一般被叫作塔波尔枪。不过,德国人的编年史中记载它是一种像烟斗式的武器。其实,它是一种插在木棍上使用的火门枪。枪手可以把长柄枪托紧紧夹在左臂下,然后右手点着一支火柴凑向火门。它的长度为42厘米,口径为17毫米。它的射击速度约为弩箭的3—4倍,而且更具杀伤力。

在中世纪的插图中,我们更准确地看到了他们的形制。在胡斯战争中期,这种武器已经改造为带有一个钩形件,能勾在车堡的挡板上。同时,还加装了瞄准设备。这两项改进,令该枪支的稳定性与准确性倍增,从而能够更好地击杀敌人。

还有一种该枪支的增强版,即将枪支立在有两脚或三脚的木架上,再进行射击。很显然,这时的胡斯军已经发现了单人使用枪支的不稳定性,特别是后坐力,会令准确度大减。他们发现,如果能立在某处,这种后坐力便会减少不少,因此他们发明了立式炮。无独有偶,在同时期的西班牙战场上,西班牙十字军也在使用类似的武器,名为马达法。

再介绍一下胡斯军的战术。在最初,胡斯军的确没有任何战术,不管打什么仗都一起往前冲,凭借冲劲瓦解对方。自从杰士卡成为领袖后,胡斯军开始有了他们的战术。这种战术我们称为维滕伯格战术,最初使用也是在1420年年初的战役中。

在波希米亚,不乏陡峭的山坡和湍急的河流,杰士卡便是利用它们与胡斯车堡相结合,创造了维滕伯格战术。他往往会在山坡上或河边将胡斯车堡横向排成两行。每行的第一辆车堡与最后一辆车堡都会挂上不同颜色的灯,方便指挥。在车堡的空隙处,分别架有大炮。如果没有山坡或河流,车堡便会呈圆形环绕,同样是两层,在空隙处架有大炮。这样做,有效杀伤距离约为150米。如果骑兵向前冲击,大概需要20—30秒才可到达。这期间,在胡斯军炮火和弓弩的射击下,骑兵早已大部分伤亡。即使冲到车堡前也有刺锤、连枷等将他们消灭。

当进行反击时,车堡会四个一排地向前。这时,最中间的车堡将会拉开前后的挡板,使车内和后面的士兵能迅速从车堡内冲出,而不需要整个车堡转动90度再出去。在反击时,弩手和火门枪手会站在中间,四周是步兵与骑兵。

据教皇庇护二世记载:“在战斗中,胡斯军会冲杀下来。他们根据队长的信号,迅速包围一部分敌人。车堡形成坚硬的外壳,将这部分军队与其他人分割开来。接着,便是一场大屠杀。接着,他们会再次整齐向前,继续寻找敌人,再次实行这样的战术。如果有人想从外面攻破,往往会受到车堡内强劲武器的射击,如果靠近必然丧命。”

从这里能够看出,维滕伯格战术简单来说就是先防守再进攻,用远程武器将进攻的敌人士气削减后,积极反攻。

这种战术在日后的战斗中几乎全胜。但是1431年的多马日立采之战,就完全不是一边倒的情况了。这时的十字军也有了自己的车堡,可以与胡斯军进行对峙。大普罗科普并未看清敌人的动向就快速反攻,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却损失惨重。这不能不说是领导者的一次失误。换句话说,抓住一切合适的时机,是胡斯车堡能取得胜利的真正原因。

最后,以胡斯军格言来结束这篇文章吧:

只要有好的领袖,就能有好的骑士。

口令传达给你们之后,全体人员必须记牢它。服从你的长官。每个人都应相互帮助,保护他人。每个人都应追随并且待在自己的战营中。

你们远离子女和家事,心中惦念着他们,那你就不是孤身一人,因此你也就不会受到偷盗和抢劫等等不法事件的诱惑而抱憾终生。因此便会勇猛地喊出:“冲啊,快!冲向敌人!”以高傲的姿态拿起你们手中的武器,发出攻击的呐喊!

十字军与胡斯车堡的对攻,约瑟夫·玛萨斯尔作

附录:胡斯战争大事年表

1419年

7月30日,第一次布拉格掷出窗外事件

8月16日,国王瓦茨拉夫四世去世

11月4日—7日,布拉格之战

1420年

1月15日,尼克米尔之战

3月25日,苏多曼什之战

6月12日—7月14日,维特卡夫山之战

10月31日—11月1日,维斯海尔德之战

1420年

3月17日,第一次十字军宣言声明

3月25日,苏德莫尔之战

7月14日,维特科夫之战

7月28日,国王西吉斯蒙德加冕

11月1日,奥雷比特派占领威瑟哈拉德

1421年

6月,卡斯拉夫国会

6月底,攻打拉比,杰士卡失明

8月5日,围攻莫斯特

9月10日,开始攻打扎特克

10月16日,西吉斯蒙德进入摩拉维亚

12月21日,库塔那霍拉之战开始

1422年

1月6日,内波维迪之战,库塔那霍拉撤退

1月8日,哈布瑞之战

1月10日,占领内摩茨基

10月7日,围攻科姆特夫

10月22日,围攻卡尔斯泰因城堡开始

11月8日,军事停战协定结束第三次十字军战争

1423年

8月,敌对的胡斯派别开战

1424年

6月7日,梅尔索夫之战

10月,围攻普日比斯拉夫时,扬·杰士卡病倒

10月11日,杰士卡去世

1426年

6月16日,普罗科普赢得乌斯蒂之战的胜利

1427年

7月后半月,围攻斯特瑞布罗

8月4日,塔霍夫之战

8月14日,占领塔霍夫

1430年

胡斯军队进军至波兰的坎斯托霍瓦

1431年

8月14日,胡斯军赢得多马日立采(多马日利茨)之战

1433年

胡斯军进军抵制波罗的海的格但斯克附近

1434年

里旁之战,大、小普罗科普战死

1436年

8月16日,西吉斯蒙德皇帝宣布胡斯战争正式结束

1457年

波德布拉德的乔治成为首个而且是唯一一个胡斯派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