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罗贯中

罗贯中(三国演义作者)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罗贯中简介

罗贯中生平: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其代表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历史评价:罗贯中一生最伟大的成就,就是完成了《三国演义》这部鸿篇巨制。的完成是一件传奇性事件。该书体现出了罗贯中的博大精深之才,经天纬地之气,其中包含了军事学、心理学、智谋学、公关学、人才学的丰富内容。罗贯中主张国家统一,弘扬民族传统美德,痛恨奸诈邪恶。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他依恋故土、缅怀英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罗贯中把章回体小说这一文学形式推向了成熟的阶段。后来的很多学者和作家曾给予他极高的评价,把他同司马迁、曹雪芹等人相提并论。《三国演义》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且被翻译成十多个国家的文字,风行全世界,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在国外,《三国演义》被称之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而《大英百科全书》则称罗贯中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

罗贯中大事记

约1330年出生。

1356年 前往张士诚处做幕僚。

1363年 离开张士诚。

约1400年 病逝于杭州。

人物关系

罗贯中传记

漂泊江湖 撰写《三国》

《录鬼簿续编》

全书一卷,成书于明初。延伸《录鬼簿》记录了元末明初的戏曲创作成就,收录了钟嗣成、罗贯中等71位作家,78种杂剧剧目,另附失载名氏杂剧78种剧目。因本书附于贾仲明的天一阁蓝格精钞本《录鬼簿》之后,后世多认为是贾仲明所作。本书中对罗贯中的记载,对《三国演义》及其作者罗贯中的研究有史学价值。

罗贯中作为与“倡优”“妓艺”为伍的戏曲平话作家。在当时被视为属于勾栏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为他树碑立传。关于他的生平,主要见于明朝贾仲明的《录鬼簿续编》 ,上面记录道:“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罗贯中的籍贯一说是太原,一说是东原(今山东东平),一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近年来由于在山西省祁县河湾村发现了罗贯中之家谱,以及他个人使用的印章,故基本可以确定其籍贯为山西太原府祁县。罗贯中出身于商人家庭。7岁开始,他在私塾学习四书五经。14岁时母亲病故,于是他辍学随父亲去苏州、杭州一带做生意。但是罗贯中对经商不感兴趣,经父亲同意,他前往慈溪(今浙江宁波慈溪)随当时的著名学者赵宝丰学习经史。

▲罗贯中写作《三国演义》

元顺帝至正十六年(1356),元末农民战争正处于如火如荼的时期,罗贯中辞别了老师赵宝丰,前往张士诚的幕府担任幕僚。在他的建议下,张士诚打败了朱元璋手下大将康茂才的进攻。但是后来张士诚日益贪图享乐,投降了元朝,失去了进取之心。至正二十三年,张士诚自称吴王。包括罗贯中在内的很多幕僚都劝他暂缓称王,但不被采纳。心灰意冷之余,罗贯中离开了张士诚处,打算回到山西太原老家。在路上他遇见了贾仲明,听说父亲已经去世,于是打消了回家的念头。在河阳山他遇到了正在撰写《水浒传》的施耐庵。罗贯中非常赞同施耐庵写书劝世的主张,于是拜他为师。此后,罗贯中一直陪伴在施耐庵旁边,帮助他抄写书稿。随后自己也开始撰写《三国演义》,并得到了施耐庵的许多指点。

▲《三国演义》插图——桃园三结义

至正二十六年,赵宝丰去世,罗贯中赶往慈溪祭奠。几个月后,施耐庵为躲避兵乱全家迁往了泰州海陵县(今江苏张家港凤凰山)。罗贯中回来后找不到施耐庵,就在河阳山居住,继续写作《三国演义》。当罗贯中打听到施耐庵下落时,施耐庵正因《水浒传》而被朱元璋禁锢。于是他赶往金陵(今江苏南京),找到了施耐庵的好友刘伯温帮忙营救。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施耐庵终于出狱。罗贯中雇船送他回海陵。途中施耐庵染病,罗贯中陪伴他在淮安休养。不久施耐庵去世,罗贯中帮忙料理了丧事,然后带着《水浒传》书稿去福建建阳(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阳)找人刻印,准备出版。但是在建阳无人敢承印《水浒传》。他没有办法,只好到杭州暂时住下。在这里他整理修改了《水浒传》,也有人说《水浒传》后30回就是这时完成的(《水浒传》100回版本的后半部,包括了招安、征辽和征方腊,在120回版本中还包括征田虎、征王庆。故而《水浒传》的后半部有时也称之为《征四寇》,这些内容比较吻合罗贯中的“忠君”思想)。同时他还完成了自己的《三国演义》,又完成了他之前与施耐庵一起研究过的《三遂平妖传》20回,最后在杭州病逝。

▲手持羽毛扇的诸葛亮

▲四川南充陈寿雕像

不朽名著 流芳百世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小说之一,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此书以描写战争为主,叙述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的政治历史,描绘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小说利用广阔的背景,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近500个人物形象,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三国演义》持封建正统思想观念,奉刘备为正统,以曹操为欺君罔上的“乱臣贼子”,因而着力刻画了刘备的仁厚,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关羽的忠肝义胆;而同时也刻画了曹操的奸诈狠毒,司马懿的阴险狡诈,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三国演义》在题材和描写艺术上都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文学作品,也影响了后世读者对三国历史的看法。不仅在中国,《三国演义》在日韩、东南亚乃至全世界各地都深受读者的喜爱。《三国演义》是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罗贯中借鉴元代刊刻的《三国志平话》,又充分运用了西晋史学家陈寿的《三国志》和南朝史家裴松之的注解,经过综合熔裁再创作,编写了这部精彩纷呈的长篇历史小说。由于作者本人经历了轰轰烈烈的元末农民大起义的洗礼,并在当时的义军重要领袖之一张士诚身边服务多年,得以近距离观察政治人物的举动和战争生活的百态,开阔了眼界、深化了思想。再加上罗贯中超人的艺术技巧,以及创作时的苦心孤诣,才在他的笔下出现了描述战争战役,重点突出,错落有致,疏密相间,虚实照应;铺排战争场面,大肆挥洒,波澜起伏,风驰电掣,气势磅礴;渲染战场气氛,随意勾勒,生动逼真,有声有色。但是在明初的政治条件下,此书同《水浒传》一样都很难传播。一直到了16世纪前半叶,它们才得以刻版传世。《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的最早刊本是明嘉靖本。全书分24卷、240则,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清初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对此书又做了一些修改,这成为后来最通行的120回本。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李渔高度赞扬了这本书,并向大家极力推荐这本书。

毛宗岗(1632~1709),字序始,号子庵,茂苑(今江苏苏州人、清代初年文学批评家。

仿效金圣叹删改《水浒传》的做法,对《三国演义》作了较大变动。一方面他与父亲毛纶一同增删回目,另一方面又对书中合共120回的内容有所整顿,包括修正原作者罗贯中的文辞和在一些章回中改换诗文。经过重新整理后,毛宗岗编成个人评改版本的《三国演义》传世,后世评价极高。

▲罗贯中纪念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