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王忠嗣

王忠嗣(唐朝名将)

王忠嗣简介

王忠嗣:王忠嗣(706-749年),初名王训,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人。唐朝名将,丰安军使王海宾之子。开元二年(714年),父亲王海宾战死于武阶之战中。幼年被接入宫中抚养,唐玄宗收为假子,赐名忠嗣。开元十八年(730年),出任兵马使,随河西节度使萧嵩出征。后接替王晊担任陇右节度使。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北伐契丹,率十万骑兵,北出雁门关,于桑干河三战三捷,奚和契丹联军全军覆没。天宝初年,大败突厥叶护部落,取乌苏米施可汗首级至长安。官至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封清源县公。数次上书奏言安禄山将会作乱。宰相李林甫对王忠嗣嫉恨,诬陷王忠嗣“欲奉太子”李亨为帝。唐玄宗对王忠嗣审讯,打算处以极刑,但在哥舒翰苦求下,将其贬为汉阳太守,一年后抑郁以终,年仅四十五岁。宝应元年(762年),追赠兵部尚书、太子太师。

王忠嗣传记——

王忠嗣(705~749),原名王训。太原祁县(今山西中部)人。父王海宾,为开元年间名将,后战死疆场。当时,王忠嗣年仅九岁。唐玄宗因他父亲的功勋,将王忠嗣收养在宫中。王忠嗣长大后,雄健刚毅,沉静寡言,颇有军事谋略。因战败吐蕃,攻取新城(今河北中部)有功,被授为左威卫将军,专知行军兵马。

开元二十一年(733)秋天,吐蕃为报新城一战之仇,大举进攻唐军。敌众我寡,唐军将帅十分恐慌,王忠嗣率自己手下的兵士出阵迎战。他一马当先,杀入敌阵,左右冲突如入无人之境,敌兵无人能挡。王忠嗣一人杀敌数百人,敌兵大乱,唐军乘机冲杀上去,大败吐蕃军。这一战,王忠嗣功劳最大,被拜为左金吾卫将军,兼左羽林军上将军、河东节度使。

天宝年初(742~745),王忠嗣先后消灭奚族与突厥族的叛军,耀武漠北。因功封清源县公。王忠嗣镇守北方时,身兼四职。因他用兵有方,能征善战,周边各族都不敢进犯,边境安宁。

王忠嗣的功绩引起了当朝宰相李林甫的忌妒。天宝六年(747),唐玄宗派大将董延光出兵攻战吐蕃的石堡城,让王忠嗣带兵接应。王忠嗣知道石堡城有吐蕃的重兵把守,即使下大力气攻下,也徒劳无益。他不愿搭上上万兵士的性命,而换取自己的升官晋爵,于是勉强应付,并不用心配合,造成最后唐军的失利。李林甫趁机让人向唐玄宗诬告王忠嗣,王忠嗣被贬为汉阳太守。后又转为汉东郡太守。天宝八年(749),王忠嗣病逝,终年4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