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杜预

杜预(魏晋政治家)

杜预简介

杜预:杜预(222年-285年),字元凯,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西安)人,魏晋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曹魏散骑常侍杜恕之子。初仕曹魏,授尚书郎,成为司马昭高级幕僚,封为丰乐亭侯。西晋建立后,历任河南尹、安西军司、秦州刺史、度支尚书。迁镇南大将军,成为晋灭吴之战的统帅之一,封为当阳县侯,入为司隶校尉。参与晋灭吴之战镇守襄阳,兴建水利工程注解晋律,修订历法。耽思经籍,博学多通,多有建树,时誉为“杜武库”。著有《春秋左氏传集解》及《春秋释例》等,成为明朝之前唯一一个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之人。太康五年(285年),逝世,终年六十三岁,追赠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成。

杜预传记——

杜预(222~284),西晋名将。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由于他通晓兵法,长于谋略,博学善用,多所建树,故有“杜武库”之称。

一、制定律令推行教化

杜预的祖父杜畿,曾任魏国的尚书仆射。父亲杜恕,曾任幽州刺史。杜预学问广博,通晓古今兴废之理。

杜预的父亲和司马懿有矛盾,结果被关进监狱,幽囚而死,因为这缘故,杜预久久不得入仕。后来,司马昭承袭了兄长司马师的官位,杜预娶了他的妹妹高陆公主,这才开始做官,先做尚书郎,并继承祖父的爵位为丰乐亭侯,在职四年后,转官参相府军事。

杜预跟车骑将军贾充等人厘定律令,完成后,杜预作了注解,然后奏进于朝廷。皇帝很满意,下诏把这律令颁行于全国。

泰始年间,杜预任河南尹。杜预认为京师是朝廷教化的发源地,而教化的推行总要由京师辐射四方,由近而远。因此,他所发布的一应政令、喻示,都贯彻着提倡教化这一主要内容。

当时,鲜卑族首领拓跋树机能骚扰陇右,朝廷任命杜预为安西军司,给兵300人、马百匹。到长安,改任秦州刺史,领东羌校尉、轻车将军、假节。鲜卑兵势强大,而当时任安西将军的石鉴却命令杜预出击。杜预认为,官军孤军深入,又粮草匮乏,当务之急应该增运粮草,等春天再行进讨。为此,他上书石鉴,反对立即开战。石鉴大怒,上奏朝廷说杜预擅自修饰城门官舍,留止军用物资,贻误军机。于是,杜预被押回,送交廷尉审治。好在杜预娶了公主,按照法律上的“八议”,可以用侯爵赎罪。后来,陇右的战事发展正如杜预所预料的那样,于是朝廷大臣都认为杜预长于运筹。

匈奴帅刘猛起兵叛晋,从并州向西进到河东、平阳。皇帝命令杜预以散侯身份在宫廷制定计划,不久,升任度支尚书。杜预上奏,主张“立藉田,建安边,论处军国之要”。他还制作人力排灌机械,兴建常平仓,确定谷物价格,整理食盐运输,制定税赋。他总计提出对内利国、对外安边的建议五十多条,都被采纳。

石鉴从前线回来,报功不实,被杜预揭发,于是双方仇隙更深,互相敌视怨恨,指责争吵,结果两败俱伤,均被免职。几年以后,杜预又任度支尚书。此后,杜预在朝七年,提出的建议数不胜数。因为杜预关心国事,对朝政裨补甚多,朝野驰名,人们把他叫做“杜武库”,意思说他胸罗万有,博学多能。

二、以计代战伐吴建功

晋武帝司马炎早有灭吴的计划,可是朝廷大臣不同意的居多,赞成伐吴的只有杜预、羊祜、张华等人。羊祜病重,推荐杜预接替自己,因而杜预以本官假节行平东将军,领征南军司。羊祜去世,杜预被任命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特赐追锋车、第二驸马。

杜预到镇所后,修缮甲兵,显扬威武,检选精锐将士,袭击吴西陵督张政,大败之。张政是吴国名将,据守要害地方,因没有防备而遭惨败,深感耻辱。他没把战败的实情上报孙皓。杜预获悉此情,顿生奇计,马上派人将俘获的张政部众送给吴主孙皓。孙皓大怒,召还张政,派武昌监刘宪取代了他的位置。杜预在大军将至之际,逼敌撤换主将,削弱了吴国的防卫力量,为晋军突破吴国西线防御,创造了良机。

杜预做好准备工作之后,就启奏朝廷,请示伐吴的具体时日。武帝说第二年才能大举伐吴。杜预上表陈说利害,认为当下正是伐吴的大好时机。过了十几天,杜预又上表文,指出:“凡事应当权衡利弊,大举伐吴十之八九于我有利,剩下的十之一二也不过是无功罢了。大臣们之所以反对,原因是谋非己出,功不在己。入秋以来,朝廷打算伐吴的谋略已经显露,如果中止,只怕孙皓惧而生计,徙都武昌,加强城防,迁走居民。那时,城不可攻,野无所掠,实难奏功。”杜预表章送到朝廷时,武帝正与张华下棋。张华推开棋盘敛手施礼:“陛下圣明神武,朝野清晏,国富兵强,号令如一。吴主荒淫骄奢,诛杀贤能,当今讨之,可不劳而定。”武帝批准了这一计划。

咸宁五年(279)十一月,晋武帝发兵20万,以贾充为大都督,分水陆六路攻吴。杜预率其中一路,自襄阳南下江陵。

太康元年(280),杜预挥军猛攻,一举拿下江陵。长江上游一经平定,沅江、湘江以南,直到交州、广州,吴国的州郡纷纷归降。接着,杜预在武昌会集各路晋军,商讨进攻吴都。有人提出,东吴已建国百年,根基深厚,不易拔除;如今临近暑季,雨水正多,疾病将起,应该等到来冬,再发起大规模进攻。杜预则认为缓兵势必功亏一篑,指出“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应该乘胜进击,不能给敌人以喘息之机。于是,在他的运筹指挥下,各路大军直指秣陵,所过城邑望风束手,主张来冬进军的人无话可说,写信给他,表示佩服。扫平吴国,凯旋回师。杜预因功晋爵为当阳县侯,封邑增加到9600户,他的儿子杜耽也被封为亭侯。

据说,杜预脖颈上长了个瘤,他进攻吴国时,吴国人忌惮他,就把瓠系在狗颈上给他看;遇到树上长着瘤状的疙瘩,也砍下一块,露出白色,写上“杜预颈”。杜预攻下江陵后,把干这些事的人都杀了。

三、留意济世耽思经籍

杜预回镇襄阳后,多次向朝廷陈述,说自己家族世代为文吏,武将并非本行,请求退职。皇帝不许。

杜预认为,“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因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强兵富民。一是勤于讲武,兴建学堂,结果江汉一带,广披德化;二是打败山越之人,交错设置驻屯军营,分别占据要害之地,以巩固安定局势;三是利用溃水、清水,灌溉万顷原田,分疆刊石,使有定分,结果公私都得利,百姓因此称他为“杜父”;四是开凿杨口水路,从夏水到巴陵一千多里,泻导了长江之险,开通了零、桂的漕运。由于杜预致力强兵富民,所以南方之人歌颂他说:“后世无叛由杜翁”孰识智名与勇功!

杜预身不跨马,射不穿札,接人待物恭敬有礼,问无所隐,诲人不倦,敏于行而慎于言,一派儒者风范。但他担当大事,总是站在将帅的角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洵为一代儒将。他立功之后,消闲从容,沉浸典籍之中,撰著了《春秋左氏传集解》、《释例》、《盟会图》、《春秋长历》。当时虽有人评论杜预的这些著作文义质朴直率,可是世人却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只有秘书监虞挚大加称赏,他说:“左丘明本来是给《春秋》作传,而后来《左传》却独自流传;《释例》本来是为《左传》而设,但由于它所阐发的内容不止于《左传》,所以也会单独流传。”杜预喜好《左传》已经到了入迷的程度,自称有《左传》癖。杜预任镇将时,屡次贿赂朝中权贵。有人问他为何如此,他说:

“我只怕被人陷害,不求有何好处!”

后来,杜预被征召任司隶校尉,加位特进。走到邓县时,不幸病逝,终年63岁。杜预死后,晋武帝嗟叹不已,追赠他为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赐谥日“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