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扎马鲁丁

扎马鲁丁(元代天文学家)

扎马鲁丁简介

扎马鲁丁生平:扎马鲁丁(生卒年不详),又作扎马鲁丁、扎马剌丁、札马剌丁,回族人,元朝初年的天文学、历法学家。出生于阿拉伯帝国治下的波斯。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年间,扎马鲁丁在大都朝廷任职。在此期间,他制造天文仪器,编纂历法、地志,是将波斯、阿拉伯天文历法成就全面介绍给中国的第一人。他还在中国第一次建立了研究天文学的中心,创造了许多新颖的天文仪器,为我国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从而使中国的天文历算科学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历史评价:扎马鲁丁把伊斯兰教天文历法全面介绍给中国,对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经他传入中国的阿拉伯世界的学术文化也是广泛的,包括天文、数学、化学、力学、医药、地理、哲学等诸多方面,如《四劈算法段数》(数学书)、《忒毕医经》(医书)等。其中《四劈算法段数》15部,据考可能是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15卷的最早汉文译本,还有《诸般算法段目仪式》(即《几何学书》)等典籍的传入,填补了中国算学的一大空白。扎马鲁丁是一位杰出的天文历法与仪器制造专家,同时还是地理学家。他为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发展以及中外科技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扎马鲁丁大事记

约1259~1260年 来到中国。

1267年 向忽必烈献上《万年历》及7种天文仪器。

1271年 担任司天台提点。

1285~1294年 编纂《大元大一统志》。

人物关系

扎马鲁丁传记

西亚来华 编制新历

▲旭烈兀(1217~1265),蒙古贵族、伊利汗国建立者

13世纪,蒙古帝国的疆域在成吉思汗、窝阔台等几代大汗的努力下,得到大规模扩张,占有了东自太平洋、西到地中海和多瑙河下游;北起西伯利亚,南至东南亚、印度洋地区。为了对疆域内部林林总总、纷繁复杂的各民族进行妥善统治,编制一部最先进的、适合各民族使用的历法成为当务之急。蒙哥及忽必烈都曾要求自己的胞弟、征服了西亚地区的旭烈兀派遣天文学家到东方来。扎马鲁丁遂受旭烈兀之托来到了大都(具体时间不详,应该是1259~1260年之间)。

忽必烈继位后,扎马鲁丁先供职于西域星历司,后在司天台主持制定《万年历》。至元四年(1267),他依据伊斯兰教历法撰著《万年历》,由忽必烈颁行天下,在元代一直为人民所采用。后来郭守敬在编制更先进的《授时历》时,曾参用了《万年历》,有了新历之后,《万年历》仍与之并行天下,仅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年)官府印制出售的《万年历》就达5 257册之多。经扎马鲁丁传入中国的《积尺诸家历》48部、《速瓦里可瓦乞必星纂》4部、《海牙剔穷历法段数》 7部等回族天文书,也都是郭守敬的重要参考资料。

▲扎马鲁丁制造天文仪器

制造仪器 贡献卓著

元朝初年沿用金朝所得北宋的陈旧天文仪器,太史郭守敬认为这些仪器规环不协、陈旧落后,必须创造一些新的仪器以应使用。至元四年,扎马鲁丁在大都设观象台,并创制出7种天文观测仪器:

①咱秃·哈喇吉(汉译为多环仪、浑天仪)。“其制以铜为之,平设单环,刻周天度,画十二辰位,以准地面。侧立双环,而结于平环之子午。半入地下,以分天度。内第二双环。亦刻周天度,而参差相交,以结于侧。双环去地平36°,以为南北极,可以旋转一以象天运,为日行之道。内第三第四环,皆结于第二环,又去南北极24°,亦可以运转。凡可运三环,各对缀铜方针,皆有窍,以代衡箫之仰窥焉。”这件仪器以铜为之,平设单环,上刻周天度,画十二辰位,其北极仰角36°,有照准器,主要用于观测太阳运行的轨道。

②咱秃·朔八台(汉译为测量方位仪)。“测验周天星耀之器也。外周圆墙,而东面启门。中有小台,立铜标,高6尺5寸。上设机轴,悬铜尺,长5尺5寸。复加窥测之箫二,其长加之。下置横尺,刻度数其上。以准挂尺,下本开图之远近。可以左右转,而周窥;可以高低举,而遍测。”用于观测星球方位。

③鲁哈麻·亦·渺凹只(汉译斜纬仪、斜影二分仪)。“春秋分晷影堂,为屋二间。脊开东西横,以斜通日晷,中有台,随晷影南北高下。上仰置铜半环,刻天度180,以准地上之半天。斜倚锐首钢尺,长6尺,阔1寸6分,上结半环之中,下加半环之上,可以往来窥运,侧望漏屋晷影,验;以定春秋二分。”用以观测日影,以定春分、秋分。

④鲁哈麻·亦·木思塔余 (汉译平纬二至仪)。“冬夏至晷影堂也。为屋五间,屋下为坎,深2丈2尺,春开南北一,以直通日晷。随罅立壁,附壁悬铜尺,长1丈6寸。壁仰画天度半规,其尺亦可往来规运,直望漏屋晷影,以定冬、夏二至。”用来观测日影,以定冬至、夏至。

⑤苦来·亦·撒马(汉译天球仪,或浑天图)。“其制以铜为龙,斜刻日道交环度数于其腹,刻28宿形于其上。外乎置铜单环,刻周天度数列于12辰位,以准地。两侧立单环二,一结于平环之子午,以铜了象南北极;一结于平环之卯酉,皆刻天度;即浑天仪而不可运转窥测者也。”此浑天仪不能旋转,为天文图像模型。

⑥苦来·亦·阿儿子(汉译地球仪或地理志)。“其制以木为圆球,七分为水,其色绿;三分为土地,其色白、画江河湖海脉络。贯穿于其中。画作小方井,以计幅员之广袤,道里之远近。”这件仪器以木为圆球,七分为水,涂绿色,三分为土地,涂白色,上画江河湖海,又画小方格,以计幅员的广阔、道路的远近。

▲方位仪原理图

梅文鼎(1633~1721),字定九,号勿庵,宣城(今属安徽)人。清初著名的天文、数学家,为清代“历算第一名家”和“开山之祖”。著作有《明史历志拟稿》《历学疑问》《古今历法通考》《勿庵历算书目》等。

⑦兀剌都儿剌不定(汉译观察仪、观象定时仪,今译为星盘)。“昼夜时刻之器也。其制以铜如圆镜,而可挂。面刻12辰位、昼夜时刻。上加铜条,缀其中,可以圆转。铜条两端各屈其首,为二窍以对望,昼则视日影,夜时窥星辰,以定时刻,以测休晷。背嵌镜片三面,刻其图凡七,以辨东西南北、日影长短之不同,星辰相背之有异,故各异其图,以尽天地之变焉。”这件仪器用钢制如圆镜,上刻12辰位及昼夜时刻。上面缀条,可以回转。白天测视日影,夜晚则观星辰。用以观测时刻,以决定人计的活动或休息。

这些仪器设计巧妙新奇,准确精密,反映了扎马鲁丁的天文学研究水平,尤其是他制造的地球仪,是我国第一架地球仪,在地学上体现了环球的思想,也促进了中外天文学领域的交流。这一批当时很先进的大型的阿拉伯式天文仪器,决非短时期就能造出,由此可知扎马鲁丁很早就具体地开始了天文仪器制造的工作。清代天文数学家梅文鼎说:“扎马剌丁所用仪器,法最奇,理最确,而于用最便,行测之第一器也。”尤其是第六种仪器“苦来·亦·阿儿子”即地球仪,不但是当时中国所未有的,也为西方所罕见。西方现存最古的地球仪是马廷·海贝姆于1492年所制,现存德国纽伦堡国家博物馆。而扎马鲁丁的地球仪要比马廷·海贝姆的地球仪早200多年,可见中国古代的科技水平之高。

至元八年(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在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五一牧场境)建立了司天台,将扎马鲁丁制造的天文仪器安放在那里,并任命他为提点(相当于今台长),职责是用西域仪器观测天象。司天台成为十三四世纪中国研究天文学的中心,对中国天文学的发展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尽忠职守 编纂地图

▲《几何原本》刻本

▲现存《大元大一统志》辑本

至元十年(1273),扎马鲁丁又被任命为秘书监事,主要负责掌管皇家收藏的历代图籍和阴阳禁书、替皇帝特命的撰述。而元代的司天台则因工作关涉皇家机密,故也被划为秘书监管辖。他领导下的秘书监,引进了许多波斯文和阿拉伯文的天文学、数学、星占学等方面的图书、仪器,其中著名的有欧几里得《几何原本》、托勒密《天文学大成》等著作,还有大量的阿拉伯地图等,成为当时中国与阿拉伯进行科学文化交流的中心。至元二十四年,扎马鲁丁升任为集贤院大学士,官阶为从二品,掌管“提调学校,召集贤良。凡国子监、玄门道教、阴阳、祭祀、占卜、祭遁之事”。

除天文研究外,扎马鲁丁还推动了中国地图测绘技术的发展。至元二十二年,忽必烈接受了扎马鲁丁提出的编纂全国地理图志的建议。在扎马鲁丁的领导下,经过近十年的努力,于至元三十一年完成了初稿,共计483册755卷本的全国地理图志,即著名的《大元大一统志》。后又补充了云南、甘肃、辽阳等地,于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最终完成,共1 300卷,该书在后来的战乱中散佚。当时,元朝疆域横跨欧亚大陆,原有的宋、金地图远远不够,急需扩充西征疆域的资料。为此,扎马鲁丁以原朝廷收藏的汉文地图为主,又增加了他从西域带来的大量地图资料。该项巨大工程不仅包括各个地域行省的地理资料,还包括历史地理沿革、风土人情等众多方面内容。在扎马鲁丁领导下,扩充了当时中国版图的地理知识,并首次被引进了阿拉伯制图技术。《大元大一统志》是我国古代编纂的第一部规模巨大的全国地理总志,其内容之翔实,卷帙之浩繁,前所未有,对元、明两代中国的制图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