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张士诚

张士诚(元末明初群雄之一)

盐贩豪杰

张士诚简介

张士诚生平:张士诚(1321~1367),泰州白驹场人(今属江苏大丰),小名九四,盐贩出生。元末农民战争中的起义军领袖与地方割据势力之一。其军队纵横江浙一带,声势浩大,在元朝末年起义军领袖中,有“(陈)友谅最桀,(张)士诚最富”之说。后来由于贪图享乐,丧失了雄心壮志,投降了元朝,最终被朱元璋打败,死后葬于吴县斜塘(今属江苏苏州吴中区)。

历史评价:张士诚的军队是元末农民起义中一支重要的力量。他兴起于江浙一带,控制了大运河的咽喉要道,从经济上打击了元朝政府的统治基础。高邮之战中张士诚最终击败了强大的元军,在整体上瓦解了元朝的正规军事力量,使得此后元政府再也无力组织起大规模的军队去镇压农民起义,只能依靠地方上的地主武装各自为战。这场战役起到了扭转时局的作用,各地义军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从此反元斗争进入到了新阶段,元朝的灭亡也只是时间问题。但是张士诚在掌握权力后逐渐失去了往日的雄心壮志,沉迷于安逸享乐,甚至一度与元朝政府同流合污,败坏了晚节,这是他一生的污点。张士诚为人优柔寡断、眼界狭小,因此虽然他占有的地盘是元末诸义军中最为富庶的,但是由于不思进取、屡失良机,最终落得兵败身亡的下场。由于张士诚推行了很多善政,因此江浙一带的百姓对十分爱戴他,苏州当地每逢张士诚诞辰,家家户户门前扎草龙、烧九四香(张士诚小名九四),以示纪念。

张士诚大事记

1321年 出生。

1353年 在泰州起义。

1354年 建立大周政权;高邮大战。

1356年 定都平江。

1357年 投降元朝。

1363年 自称吴王。

1365年 朱元璋开始攻打张士诚。

1367年 自缢身亡。

人物关系

张士诚传记

盐户起义 建立政权

张士诚家境贫困,青年时以运盐为生,有时也贩卖一些私盐。他平日里受到当地富户及一个名叫丘义的弓兵凌辱欺压,却敢怒不敢言。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刘福通领导的北方红巾军在颍州(今安徽阜阳)发动起义,随后不久,徐寿辉起兵蕲州(今湖北黄冈蕲春)、黄州(今湖北黄冈黄州区),芝麻李起兵徐州(今江苏徐州),郭子兴起兵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全国各地农民起义一时风起云涌,纷纷奋起反抗元朝贵族的统治。当时张士诚得知泰州(今江苏泰州)人李华甫有率众起义的计划,遂与之共谋起义。至正十三年正月,张士诚与其弟张士义、张士德、张士信及壮士李伯升等18人联合李华甫等起兵,史称“十八条扁担起义”。张士诚等杀了弓兵丘义及平时欺压自己的富户财主,率军进入附近盐场。盐场的盐工们早就佩服张士诚为人豪爽仗义,以往又备受元朝官吏的剥削,遂一致推举张士诚为领袖,共举义旗。张士诚率起义军行至丁溪(今属江苏大丰),当地土豪刘子仁带领手下抗拒,混战中张士诚之弟张士义中箭身亡。张士诚奋起反击,刘子仁溃逃入海,张士诚遂乘胜攻克泰州。随后,张士诚又率军占领了兴化(今江苏兴化)、宝应(今江苏宝应)、高邮(今江苏高邮)等地,兵势大盛,自泰州至兴化,舟舰四塞,锐不可当。

▲张士诚所铸天佑通宝

▲十八条扁担起义

▲高邮大战

▲浙江台州方国珍雕像

至正十四年正月,张士诚正式建立政权,国号“大周”,改元“天佑”,自称诚王。他下令放出元时入狱囚犯,减免民间赋税,征用儒士。元朝政府屡次派军前来进攻,都被张士诚打败。张士诚占据了运河要道,严重影响了江南财富和粮食通过运河北运大都,这无疑掐断了元朝的财源,引起了统治者的强烈关注。至元十四年九月,元顺帝命右丞相脱脱亲自挂帅出师高邮。脱脱奉旨总制诸王各军马、诸省各翼军马,总督总兵、领兵大小官将,号称百万,军势十分雄壮。一路浩浩荡荡,于十一月抵达高邮前线。张士诚的军力完全不敌脱脱,连战皆败,高邮城被围得铁桶一般,每天射进城内的箭像下雨一样。元军又连破六合(今江苏南京六合区)、盐城(今江苏盐城)、兴化等地,断绝了高邮的外援,破城指日可待。佞臣哈麻与脱脱不和,乘机唆使监察御史弹劾脱脱。昏庸的元顺帝竟下令削脱脱兵权,以河南行省左丞相太不花、中书平章政事月阔察儿、知枢密院事雪雪代替脱脱统率大军。前线大军因诏书大乱,张士诚得以扭转时局。高邮之役成为元末农民大起义的重要转折点:从此,元军主力丧失大半,再也没有力量集合如此规模的军队来镇压起义军,而只能主要依靠地方武装力量来维持危局,元朝政府对起义军的优势转而成为劣势;南北起义军乘机重新组织力量,掀起了更大规模的反元武装斗争,之后不久,刘福通迎立韩林儿,建大宋政权于亳州(今安徽亳州);倪文俊连战皆捷,重建天完政权于汉阳(今湖北武汉汉阳区)。

腐化堕落 投降元朝

▲浙江三门叶兑雕像

高邮之役后,元廷又转而采取招安手法来对付张士诚,屡次派人前去劝降,但都被张士诚拒绝了。至正十五年(1355)冬,张士诚遣其弟张士德率军自通州(今江苏南通)渡江,南下占领江南富庶之地,并于次年二月占领了平江(今江苏苏州)。至正十六年三月,张士诚自高邮抵平江,改平江路为隆平府,设为都城,大封百官,建立省、院、六部、百司等行政部门,开宏文馆,使将吏子弟、民间优秀青年入学其中;设礼贤馆,招四方儒士前来;减免农民的赋税,并大开国库赈济贫民;设郡劝农使、县劝农慰,重修水利。在此之后,张士诚又派军攻略四方,占领了松江(今上海松江)、杭州(今浙江杭州)等地。此时的张士诚踌躇满志,根本不把别人放在眼里。朱元璋派遣使者前来与他联络,希望双方能够和平友好,共同反元,却被张士诚一口回绝。不久,元朝将领杨完者率军从北方前来攻打张士诚,此时已经投降元朝的起义军领袖方国珍在南方兴兵,冬面又有朱元璋的军队,张士诚三面受敌,局势日益危急。张士诚在战场上遭遇了巨大挫折,杭州、长兴(今浙江长兴)、常州(今江苏常州)、泰兴(今江苏泰兴)、江阴(今江苏江阴)、常熟(今江苏常熟)、太仓(今江苏太仓)、昆山(今江苏昆山)等地接连失守。他手下的知识分子及前来投降的元朝官员纷纷进言,要他降元。至正十七年,元朝政府下诏封张士诚为太尉,其弟弟张士德、张士信及手下官员皆有封赏。张士诚虽然投降,但是手下的兵马、钱财、粮草仍旧由自己掌控,割据一方的情况未曾改变。由于海运及河运中断,至正十八、十九年大都发生大饥荒。至正十九年九月,元廷不惜以御酒龙衣赐张士诚,以征其海运粮。从至正二十年开始,由张士诚出粮,方国珍出船,到至正二十三年止,每年往大都运粮11~13万石。这一行动无疑是为摇摇欲坠的元朝输血打气,从而延长了它的统治。在此期间,张士诚军与朱元璋军在余杭(今浙江余杭)、诸暨(今浙江诸暨)、江阴、湖州(今浙江湖州)、建德(今浙江建德)、绍兴(今浙江绍兴)、杭州、常州等地展开来回往复的争夺战,张士诚一度将自己的势力扩张到山东济宁(今山东济宁)一带,并东进占领了朱元璋的老家濠州(今安徽凤阳)及宋政权的都城安丰(今安徽寿县)。

在投降元朝后,张士诚及部属逐渐失去了往日的雄心壮志,开始贪婪地追求财富和享乐。张士诚常年不出门,不理政事,终日与一批地主文人、官僚谈古论今,舞文弄墨。为了满足骄奢淫逸的生活,日益加重对普通百姓的剥削与压迫,至此,张士诚已经完全从农民起义的队伍中叛离出来,堕落成割据一方的地主政权。

▲华云龙(1332~1374),明朝开国大将

▲李善长(1314~1390年),明朝开国丞相

大势已去 无力回天

至正二十三年(1363),朱元璋与陈友谅展开鄱阳湖大战,这本来是张士诚乘虚而入、领兵东进的大好时机,但他却冷眼旁观,最终坐失良机。九月,张士诚自称吴王,请求元廷批准,元廷不准;元廷向张士诚征粮,张士诚不与。此后,他与元朝断绝了关系。称王后,为了突破朱元璋的包围,张士诚派手下李伯升及投降过来的原朱元璋部将谢再兴连续攻打诸暨等地,均未能获胜。

至元二十五年,朱元璋在消灭陈友谅后,开始发动削平群雄的大规模战争,首要目标直指张士诚。十月,他令徐达、常遇春、胡廷瑞、冯国胜、华高等率领步兵、骑兵、水师,水陆并进,攻打淮东(包括今江苏中部地区)、泰州等处。到次年四月,徐达等攻占了泰州、通州、兴化、盐城、高邮、淮安(今江苏淮安)、濠州、徐州(今江苏徐州)、宿州(今江苏宿州)、沛县(今江苏沛县)、邳州(今江苏邳州)、安丰等地,夺占了张士诚在苏州和淮河地区的全部领土。五月,朱元璋发布了《平周檄》,列数张士诚的八大罪状,令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0万进攻张士诚。到十一月,徐达等先后攻占湖州、杭州、绍兴、嘉兴(今浙江嘉兴)等地,基本形成对平江的包围。张士诚手下重要将领吕珍、李伯升、张天骐、潘元明等均投降朱元璋。包围平江后,朱元璋用谋士叶兑的锁城法,由徐达、常遇春、华云龙、汤和、王弼、张温、康茂才、仇成、何文辉等分兵驻守各门、各方之外,监视城中动静,架木塔三层,每层摆放弓弩火铳,又用襄阳炮日夜向城内轰击。张士诚则依仗城坚死命坚守。至正二十七年,张士诚弟士信战死,徐达破葑门、常遇春破阊门,张士诚部将周仁、潘元绍等投降。张士诚眼见大势已去,打算自杀,未能成功,被俘送应天(今江苏南京)。朱元璋曾派李善长去劝降张士诚,遭到拒绝,于是赐他自缢而亡。张士诚在临死前还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失败,只是认为是天命的原因,对朱元璋说:“天日照尔不照我。”不久,朱元璋攻克无锡(今江苏无锡)、常熟,张士诚割据政权遂灭亡。

▲江苏苏州吴中区张士诚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