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平定准噶尔

平定准噶尔(清统一准噶尔之战)

平定准噶尔简介

平定准噶尔:平定准噶尔,即清统一准噶尔之战,是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统一西北地区并将其纳入版图与准噶尔贵族进行的多次战争。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正式打响,一直到乾隆二十年(1758年)才宣告结束,长达70年。1688年,噶尔丹势力侵入喀尔喀蒙古。1690年6月,噶尔丹又向漠北喀尔喀蒙古进攻,康熙帝组织左右两路大军亲征,噶尔丹溃逃。噶尔丹败亡后,策妄阿拉布坦继任准噶尔部台吉,准噶尔部又与清朝再次发生冲突。1716年,准噶尔部出兵西藏,占领拉萨。清朝由青海出兵入藏,全军覆没。1720年,清朝第二次出兵,赶走准噶尔军。755年,乾隆帝趁准噶尔内乱之机出兵进占伊犁、击溃达瓦齐军,并于1757年平定阿睦尔撒纳的叛乱。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正月,俄国遣使告知阿睦尔撒纳已死。清廷派人前往边界验看尸首。乾隆皇帝以平定阿睦尔撒纳,宣谕中外。清朝统治者统一西北、平定准噶尔叛乱中剿抚并用,为国家统一而战。清军平定准噶尔贵族的叛乱,是一次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正义战争。巩固了清朝对西北边疆地区的统治,打击了沙皇俄国的侵略势力。

平定准噶尔过程分析——

战争档案

时间: 1690年至1755年

参战方:清朝;准噶尔部贵族

战场: 内蒙古、青海、西藏

主要将帅: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噶尔丹、策妄阿拉布坦、噶尔丹策零

战争回放

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境内,靠近国境线的格登山巅,屹立着一座青砂石碑,这就是著名的格登山碑。碑上的汉、满、蒙、藏四种文字,记载着18世纪中叶清军平定准噶尔部叛乱的经过。

准噶尔部曾经是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以伊犁河谷为活动中心。早在明永乐年间,厄鲁特首领就接受了明朝廷的封爵。到清朝初年时,沙皇俄国的势力深入新疆以后,开始勾结准噶尔部上层反动势力,狼狈为奸,企图掀起叛乱。

在这种情况下,准噶尔头领噶尔丹等割据称王,发动叛乱,掠夺南疆,欺凌北疆,攻占青海,控制西藏,并派出数万骑兵东越阿尔泰山,袭击蒙古草原,还扬言要进攻北京。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在沙皇俄国的唆使下,噶尔丹率兵进攻喀尔喀蒙古,发动了一场意图分裂国家的叛乱。

康熙二十七年,噶尔丹亲率3万骑兵从伊犁东进,进攻喀尔喀,占领了整个喀尔喀地区。其余三部喀尔喀的首领仓惶率领数十万人向东逃窜,逃往漠南乌珠穆沁(今内蒙古乌珠穆沁旗)一带,纷纷遭使告急,请求清廷保护。康熙帝责令噶尔丹罢兵回到自己的领地,噶尔丹不但置之不理,反而率兵乘势南下,深人乌珠穆沁境内。

康熙二十九年六月,康熙御驾亲征,并安排清军分兵两路出击:左路军从古北口(今河北滦平南)出发,右路军从喜峰口(今河北宽城西南)出发,从左右两翼迁回北进,在乌珠穆沁地区消灭了噶尔丹军。

八月一日中午,交战开始。清军首先集中火铳火炮,猛烈轰击蛇阵,自午后至日落,将噶尔丹军轰断为两部分,然后挥军渡河进攻,从正面用步兵发起冲击,又从左翼以骑兵迁回侧击,这一仗噶尔丹大败,仓惶率军撤往山上。次日,噶尔丹派来使者假意向清军乞和,自己则乘机率残部连夜渡过沙拉木伦河,狼狈逃回科布多( 今蒙古吉尔噶朗图),数万大军只剩下几千人。

虽然噶尔丹兵败,但他的叛乱之心却并未消亡。噶尔丹以科布多为基地,招集散亡人员,企图东山再起。

康熙三十年(1691) 正月,康熙帝授都统司岱为定北将军,在张家口驻扎;授都统郎谈为安北将军,驻扎在大同,以防御噶尔丹。七月,康熙帝来到多伦诺尔( 今内蒙古锡林格勒盟多伦),召集喀尔喀蒙古左右翼、内蒙古四十九旗王公贵族举行盟会,使喀尔喀蒙古完全降附于大清,成为协助清朝守御北疆的坚强力量。

康熙三十四年八月,康熙帝发下密诏让科尔沁土谢图亲王沙滓派人前往,假意邀请噶尔丹前来参加盟会。果然,噶尔丹在十一月率兵6000人,沿克鲁伦河而下至河源处,在巴彦乌兰(今蒙古温都尔汗西)屯兵驻扎,大肆掠夺牲畜。康熙三十五年二月,康熙帝再次亲征,带领三路清军,定下会战之期,准备夹攻噶尔丹。

五月,在大将军费扬古率领下,清西路军在昭莫多( 今蒙古乌兰巴托以南的宗莫德)大败噶尔丹,歼灭了他的主力,噶尔丹率领仅剩的数十骑兵逃跑。

六月,噶尔丹派出部将丹济拉率兵偷袭翁吉(今蒙古阿尔拜赫雷东南),企图劫夺军粮,被清军打败,此后噶尔丹部再也无力组织军队进攻清朝。

康熙三十六年二月,康熙帝又来到宁夏指挥,命马思喀和费扬古分别率领两路清军,征讨噶尔丹。穷途末路之下,噶尔丹饮药自尽,丹济拉向清军投降。

雍正五年(1727), 策妄阿拉布坦死后,他的儿子噶尔丹策零继位,在沙俄支持下继续叛乱。雍正帝决定坚持康熙朝的平准政策。雍正七年,清廷两路进军,西征准噶尔。三月,内大臣、三等公傅尔丹被封为靖边大将军,统北路军2。3万人进屯科布多;川陕总督、三等公岳钟琪担任宁远大将军,统西路军2。6万人进驻巴里坤,准备次年会军进攻伊犁。这时,噶尔丹策零用献出罗卜藏丹津为条件向清朝乞和,雍正帝决定暫缓出师,将傅尔丹、岳钟琪召回京城议事,西、北两路军队由提督纪成斌、副将军巴赛分管。

雍正八年,乘清军不备,噶尔丹策零袭击科舍图。清军经过7昼夜的苦战才击退来敌。

雍正帝只得再次命傅尔丹、岳钟琪返回前线,统军西征。

雍正九年,噶尔丹策零派大小策凌敦多布领兵3万进攻北路清军,并派人到傅尔丹军前诡称噶尔丹策零有前队千余人在博克托(位于科布多西)驻扎,若出兵袭击可破此军。傅尔丹信以为真,派出万余大军前去袭击。

大小策零敦多布在博克托岭布置少量兵力和牲畜引诱清军,而将主力2万人埋伏于和通泊(位于科布多西200里)的谷地中,待清军前锋4000余人全人埋伏圈后,叛军安排下的伏兵四起,乘高俯击。全歼清军前锋后,叛军转而向东,进攻清军大营。

傅尔丹且战且退,在七月初退回到科布多时只剩下2000人马,14名将领全部战死,丧师多达4万。当北路清军遭围困时,西路军岳钟琪见来不及救援,就派兵西攻乌鲁木齐,意图分散敌军的注意,但这一计划未能奏效。

和通泊大败后,傅尔丹被降职为振武将军。清军以顺承郡王锡保为靖边大将军,自科布多移防察罕庾尔(位于科布多东南200里);由大学士马尔赛出任抚远大将军,在归化城驻兵,加强防御。

和通泊战胜后,噶尔丹策零日益猖獗。雍正九年(1731) 九月,他命大小策零敦多布从阿尔泰山南麓出兵,沿额尔齐斯河谷东进,侵犯喀尔喀地区。锡保派出喀尔喀蒙古副将军亲王丹津多尔济及额驸、郴王策零领兵对敌,在鄂登楚勒河大破准噶尔军,小策零敦多布率残部逃往喀喇沙尔( 今新疆焉耆),大策零敦多布转移到西里山扎营。

雍正十年,噶尔丹策零亲率3万大军,绕开科布多、察罕庾尔清军大营,取道阿尔泰山南面,进人杭爱山,在那里抢掠了喀尔喀最大的活佛,企图攻占哲布尊丹巴胡图克图的领地,结果一无所获。

当时噶尔丹策零侦查得知额驸策零率军前往本博山,便突袭其设立在塔密尔(今蒙古车尔勒格西南)的营地,掠走了全部牲畜和家属。策零闻讯,异常激愤,立即征调喀尔喀各部蒙古兵2万迅速东进救援塔密尔,同时一面急报锡保,请求他派兵夹击。

策零军在夜半抄小道逼近准噶尔军军营。

次日黎明,清军从山上突然冲下,噶尔丹策零军毫无准备,匆忙迎战,向东南大败而去,清军紧追不舍,直至杭爱山南麓的额尔德尼昭(又称光显寺)。这就是额尔德尼昭之战。这一战后,噶尔丹再也无力与清朝对抗。

乾隆四年(1739),清政府同噶尔丹策零达成协议,确定以阿尔泰山作为准噶尔与喀尔喀的分界线。此后,清政府与准噶尔部割据势力之间的和平局面维持了将近20年。

蒙古准噶尔部盘踞新疆北部,虽一再为清朝所败,但仍未归服;南部的回部(维吾尔族)则长期受准噶尔的控制。

乾隆十年,噶尔丹策零死后,准噶尔部内部发生争斗,贵族达瓦齐乘机凭借武力夺得汗位。

乾隆二十年春,清朝政府出兵平乱,发出大军前往伊犁,达瓦齐逃至南疆,被维吾尔族人擒获,押送给清军处置。之后策安阿拉布坦的外孙阿睦尔撒纳也起兵反清,但没过多久就兵败逃人俄罗斯。

经历这些事情后,清廷便加强了对新疆的统治,在伊犁设将军,总管本地区的行政、军事。又在乌鲁木齐设置都统,在巴里坤各设置领队大臣,全部都拥有自已的军队,在当地屯兵长驻。蒙古族仍分旗编制,冬旗设由蒙古人担任的扎萨克,管理本旗事务。

至此,清军平定准噶尔贵族分裂叛乱的战争取得了彻底胜利。

历史影响

清朝平定准噶尔叛乱,统一了新疆。这不仅一举解决了中国历史上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旷日持久的冲突,而且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发展了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和交通,巩固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