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平原之战

平原之战(玄宗退出政治舞台)

平原之战简介

平原之战:肃宗至德元年(756) 六月,哥舒翰在灵宝战败,潼关失守,玄宗逃往四川。于是,郭子仪、李光弼被迫率军退回到太原。刘客奴引兵袭范阳,未至即被史思明击败,刘客奴弃妻而逃,军士死者7000余人,形势随之逆转。八、九月间,史思明相继攻陷常山、赵郡。十月,攻陷河间(今属河北)、景城。随即史思明派部将康没野率军进攻平原,颜真卿不能抵挡,就弃城渡黄河赴灵武。河北诸郡相继为安军所攻陷。

平原之战过程分析——

战争档案

时间: 756年

参战方:唐军;安史叛部

战场:平原地区

主要将帅:哥舒翰、郭子仪;安禄山、史思明

战争回放

河北诸郡在安禄山举兵反唐时多降,独平原太守颜真卿坚持抗击叛军。他修建城池,犒劳丁壮,充盈府库,招募勇士,没几日就招募了万余人。又派司兵参军李平赴京师报告。得知李光弼克复常山的消息后,颜真卿会合清河郡兵马围攻下魏郡,捕获千余人,斩杀万余人,得马千匹。又联合北海太守贺兰进明,进兵信都郡,以策应在常山与史思明大战的李光弼。

郭子仪援军到后,郭、李大败史思明。此时安禄山的平卢游奕使刘客奴遣使和颜真卿联系,愿归顺朝廷,并请求攻打范阳。为了坚定刘客奴之心,颜真卿遣判官贾载运去大批衣粮以助刘客奴,并把幼子送去为人质。这一时期,唐朝在整个战略上居于主动地位。

肃宗至德元年(756) 六月,哥舒翰在灵宝战败,潼关失守,玄宗逃往四川。于是,郭子仪、李光弼被迫率军退回到太原。刘客奴引兵袭范阳,未至即被史思明击败,刘客奴弃妻而逃,军士死者7000余人,形势随之逆转。八、九月间,史思明相继攻陷常山、赵郡。十月,攻陷河间(今属河北)、景城。随即史思明派部将康没野率军进攻平原,颜真卿不能抵挡,就弃城渡黄河赴灵武。河北诸郡相继为安军所攻陷。

南阳之战

安军攻占洛阳之后,唐山南东道节度使鲁炅率岭南、黔中、襄阳等地军队5万人,屯叶县之北,守于溃水之南,以防备安军南下江淮。肃宗至德元年四月,安将武令、毕思琛等率军进攻,从溃水上流渡河,从侧面攻击鲁炅之军,乘风纵火,飞箭如雨,唐军败退,全线崩溃。

五月初四,鲁炅收拾残部,退保南阳,安军追到,围而攻之,鲁炅固守不出,安军屡攻不下。潼关失守后,唐军统帅哥舒翰被俘,降于安禄山,并遵安禄山之命,写信招鲁炅投降,被鲁炅拒绝。安禄山就命田承嗣率军会合武令南军,猛烈攻城,唐军两次来援,皆被安军击败。

第二年二月,南城中食尽,饿殍遍野。唐肃宗遣宦官曹日升突围人城宣慰守城军民,人心振奋。曹日升又赴襄阳筹粮并设法运人城中,使鲁炅又坚守了3个月。

五月十五,南阳城中再次断粮,周围数百里由于战火摧残,村庄萧条,已无烟火。

鲁炅只好乘夜黑之时,率残兵数千,突围而出,直奔襄阳。田承嗣派军追击,被鲁炅击退,斩获甚众。鲁炅防守南阳前后一年之久,使江汉地区得以保全;使唐廷所依赖的江淮财赋运输畅通无阻,与张巡守雍丘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态势扭转

肃宗至德元年六月以前,军事态势对唐朝来说极为有利。张巡、鲁炅守住了雍丘、南阳,使安军不能实现南下江准的企图。郭子仪、李光强在河北大破史思明军,诸郡多或杀或驱逐安军将吏而归顺朝廷,安军归路被切断。安禄山军困守于洛阳附近数郡,军心已经开始动摇。只要哥舒翰固守潼关不出,则安军无计可施。稍待时日,范阳必生变故,那时安军必然人心涣散,加速崩溃,唐军乘势四面围攻,就可以早日平定安禄山叛乱。

史载郭子仪、李光弼在河北大胜史思明后道:“ 渔阳路再绝,贼往来者皆轻骑窃过,多为官军所获,将士家在渔阳者无不摇心。”又载:“禄山大惧, 召高尚、严庄(均为安禄山谋臣)诟之日:‘ 汝数年教我反,以为万全。今守潼关,数月不能进,北路已绝,诸军四合,吾所有者止汴、郑数州而已,万全何在?汝自今勿来见我。’

安禄山已经开始商议如何逃回范阳的相关事宜。尽管如此,但安禄山军主力尚存,战斗力仍很强,而唐军多为缺乏训练和作战经验的新募之兵,因此必须精心筹划,精心组织,逐步削弱和瓦解安军实力方可取得胜利。

但由于急于求成,唐玄宗做出错误的决策,一再督促哥舒翰出关求战,希望一口气荡平叛乱,结果反被安军击败,致使潼关失守、长安被占,安史叛乱一发不可收拾,唐军也由主动态势而变为被动。

潼关失守

安禄山起兵叛乱后,唐玄宗命封常清率军镇守东都洛阳,高仙芝戍守陕州。不久,安禄山攻占洛阳,并领军西进。高仙芝与封常清被迫率兵退守潼关,并据险坚守,遏制了安军的攻势,稳住了关中军民惶恐的情绪。

高仙芝率军东征时,朝廷监军边令城曾向他提出多个建议但都未被采纳,边令城记恨在心。在高仙芝退守潼关后,唐玄宗听信边令城谄言杀了高仙芝和封常清。

大敌当前,唐玄宗轻易杀了两员战将,动摇了军心,给平定“安史之乱”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唐玄宗求胜心切,误听杨国忠之言,任命在长安病休的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领兵8万,加上诸道拨兵及高仙芝旧部,号称20万,扼守潼关,反攻叛军。

哥舒翰是突骑施哥舒部落首领的后裔,母亲尉迟氏是新疆于阗王的公主,乃天之骄子。哥舒翰文武双全,自幼就通读《左氏春秋》、《汉书》。后来他治军有方,号令严谨,言行举止有古代英雄人物的风范,深得士兵敬畏。哥舒翰在唐朝对西域的战争中战功赫赫,有诗赞日:“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一杯水。”诗人李白认为汉朝名将卫青都不能与之相比。,

但因常年征战,哥舒翰患有严重的风湿病,此时唐玄宗强迫他带病出征,他连处理日常的军务都难以支撑,只得让行军司马田良丘代理。潼关是京城长安的门户,形势险要,道路狭窄。哥舒翰原本认为叛军远道而来,后继不足,利在速战。而且安禄山习于用兵,不会无备,表面上兵力薄弱,实际上是使出的诱兵之计,如果现在出击则正中其计。因此主张唐军凭险扼要,利在坚守,采用以逸待劳战术阻击叛军,等待决战时机成熟。但求胜心切的唐玄宗以“贼方无备”为由,催促哥舒輸出关迎敌,使者“项背相望”,给哥舒輸造成极大压力,有了高仙芝、封常清的前车之鉴,哥舒翰当然知道抗命不遵的恶果。

肃宗至德元年六月初四,哥舒翰“恸哭出关",唐军驻扎于灵宝西原。灵宝南面靠山,北临黄河,中间是一条70里长的狭窄山道,叛军依山傍水精心布阵,只等唐军闯入伏击区。决战打响后,王思礼率5万精锐一马当先,庞忠等人率10万大军紧随其后,还有3万人在黄河北岸高处击鼓助攻。叛军故意示弱,队伍不整,唐军果然中计,一路前行,被诱进隘路。

无数滚木檑石像冰雹一样从山上砸下来,唐军在隘道上却没有周转余地,死伤无数,遭到重创。哥舒翰眼见大事不妙,急令毡车在前面开路,叛军早有准备,把数十辆点燃的草车推下山谷,很快烈焰熏天,唐军看不清目标,只知道胡乱放箭,直到日落时分,弩箭用尽,才发现敌人毫发无伤。

此时,叛军统帅崔乾祐命令精锐骑兵从唐军背后杀出,前后夹击,唐军乱作一团,溃散逃命,数万人掉进黄河淹死,绝望的号叫声惊天动地。黄河边的唐军争相挤上运粮船,几百艘运粮船由于超载最后都沉人了黄河。剩余的唐军把军槭捆绑在一起,以枪当桨,划向黄河对岸,最终上岸的士兵仅有十分之一二。

潼关城外挖有3条堑壕,均宽2丈,深1丈,逃回的唐军坠落其中,很快就填满深沟,后面的人踏着他们的身体,才跑回潼关,哥舒翰清点人数,20万大军仅仅剩下8000人。叛军潜锋蓄锐,引诱唐军弃险出战,决战的时候,又诈退引诱唐军进人埋伏圈,使哥舒翰遭到平生未有的失败,他常胜将军的声名也因此付诸东流。

哥舒翰收拾残兵败将重新守住关口,想继续与敌人周旋。叛军稍事休整就直扑唐军。哥舒翰提拔起来的蕃将火拨归仁等人眼见大势已去,打定主意,劫持了哥舒翰,“二十万大军在你手中全军覆没,你有何面目去见天子?高仙芝、封常清的下场你没看见吗?”哥舒翰此时倒还镇定,他正色说道:“ 我宁可像高仙芝那样被皇帝赐死。”火拨归仁等人见哥舒翰不肯就范,就将他的双脚绑在马腹上,连同其他不肯投降的将领,一起押往东去。这时,叛军将领田乾真赶到,火拔归仁就投降了他,几十名唐军将领被送往洛阳。

见到哥舒翰后,安禄山得意洋洋道:“你过去一直轻视我,现在如何?”哥舒輸道:“你大可杀了我。”安禄山狡猾地说:“不可,我要对我面君称臣,为我所用。”

最终,哥舒翰屈膝投降,愿意为安禄山招降李光强,一举平定这三方唐军。安禄山大喜,马上将哥舒翰封为司空,为向哥舒翰示好,又命人将火拨归仁斩首示众。哥舒翰昔日手下诸将接到书信后,都复书责骂他不为国家死节,有失国家大臣的体面,安禄山大失所望,就囚禁哥舒翰于禁苑之中,不久便将他暗杀了。

马嵬坡之变

潼关既破,长安已无险可守,京城顿时惊恐慌乱,文武百官纷纷外出逃难。作为大唐之主的玄宗忙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杨国忠提出“ 逃向四川”,玄宗无计可施,只好仓皇逃往四川。

3天后的傍晚时分,玄宗一行人来到马嵬坡。驿站官员和百姓也都逃得无影无踪,玄宗等住进驿馆,随行官兵们在外露宿。走了一天的将士们又饿又累,怨声载道。

此时正有几名吐蕃使者前往长安办事,路过此地遇到杨国忠,并与之在驿馆外谈话。有个军士趁机喊道:“杨国忠勾结吐蕃想要谋反!"士兵们齐声大喊,有人向杨国忠射了一箭。杨国忠见势不妙,急忙逃跑。几个士兵追了过去,当即将杨国忠杀死,其他人又杀杨国忠之子及韩国夫人、秦国夫人。

御史大夫魏方进听见喧闹声,从驿馆走出来制止,也死于乱刀之下。接着,官兵们逼唐玄宗下令让高力士用丝带把杨玉环勒死于马嵬驿。正所谓:“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历史影响

潼关失陷了,长安岌岌可危。唐玄宗避居西蜀,远离前线,实际上等于放弃了对唐朝军事的领导权,也就退出了政治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