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定海战役

定海战役(第一次定海之战)

定海战役简介

定海战役:定海战役发生于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7月5日,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初期,英国远征军为攻打定海与清军发生的一场战役。这场战事最终以定海陷落英军获胜而告终,定海总兵张朝发,知县姚怀祥等先后殉职。定海之战为鸦片战争期间英军攻占的第一座城池,也是近代史上西方军队第一次占领中国领土的战斗。

定海战役过程分析——

战争档案

时间: 1840 年

参战方:清政府;英国

战场:浙江省舟山群岛

主要将帅:罗建功、姚怀祥、张朝发;伯麦

战争回放

道光二十年(1840) 六月下旬,英国“ 东方远征军”舰船陆续抵达广东海面,与先期到达的舰船会合,共有各种舰船48艘,陆军约4000人。侵略军按既定战略方针,于二十八日起封锁珠江口,由“都鲁壹”号等4艘军舰和1艘武装轮船执行这一任务。

三十日,懿律和义律率领大小舰船43艘离开广东北上,企图夺占定海作为据点,并相机北。上渤海湾,以武力胁迫清廷就范。七月二日,由军舰“布朗底”号驶入厦门青屿口投送巴麦尊致中国宰相书的副本,并留军舰“鳄鱼”号和运输船1艘,封锁厦门港(不久调往定海)。舰队继续北驶,直指定海。

决战定海

七月四日,英印海军司令伯麦率领军舰5艘(“威里土厘”号、“康威”号、“鳄鱼”号、“巡洋”号、“阿尔吉林”号,共载炮15门)、武装轮船2艘(“皇后”号、“阿塔兰塔”号)、运输船10艘,运送陆军第18团、第26团、第49团和马德拉斯炮兵队,闯入定海水域。

为了探明英军意图,定海知县姚怀祥登上了英舰进行讯问。伯麦取出了事先准备好的中文照会,限定清方第二日下午2时前交出海岛、炮台,否则就立即开炮轰击。

姚怀样离舰后,立刻与文武官员商讨对策。

定海县城东、北、西三面有多座大山环抱,一面临海。前有稻桶山、东岳山为屏障,左右有青垒山、晓峰岭为辅佐,翼城南道头港之吉祥、竹山、大渠三口是入港门户,道头港以南有五奎山、盘峙山、渠山等岛屿罗列海中,形势险要,十分有利防守。

此时,道头水面已集结清军大小靓船21艘,共计船炮170余门,兵丁940名;道头岸上有陆路兵丁600名,配炮20余门。另有旧设炮台4座,每座安红衣炮8门,配守兵50名。总的看来,清军是有一定准备的。但是,文武官员对于如何进行防御作战意见不一。游击罗建功建言说:“英军所长在于船坚炮利,应当将水陆各兵一半撤至离城1里之半的路亭,扼守重要路口,一半撤至城中防守。”

姚怀样则说:“我主张将士兵全部撤人城中,坚守待命。"水师总兵张朝发又说:“ 我认为水师只管巡防洋面,没有守城之责。”

由于众将意见分歧,莫衷一是,只好水陆分守:张朝发将城外各营及水师战船齐集港口防堵,姚怀祥率1000士兵守城。张、姚还约定称:“ 在外者主战,战败也不可人城;在内者主守,防守虽溃不也不可出城。”实则各自为战,互不协同。

七月五日下午2时,伯麦见清军无献城的迹象,便令“威里士厘”号等军舰发炮轰击。张朝发率水师迎敌。交战不久,清军水师就损失惨重,张朝发左腿受伤,被送往镇海,水陆官兵也纷纷内渡镇海。英军乘势登陆,彻夜攻城,于六日凌晨攻破东门……姚怀样在北门投水自尽,守城兵勇溃散,定海失陷。

定海失守后,清廷于七月二十四日将浙江巡抚乌尔恭额和提督祝廷彪革职留任。

八月六日,命两江总督伊里布为钦差大臣,驰赴浙江主持军务。

英军攻陷我国南北航道以及定海后,自行委任管理军民事务的官员,让他们张贴布告,引诱逃匿的民众回城,企图长期占领,以便将此地作为军事上的立足点,并切断南北海上交通,直接威胁中国最富庶的沿海各省。同时,派出军舰“鳄鱼”号和1艘轮船,封锁甬江口;另派军舰“康威”号、“阿尔育林”号及运输船3艘,前往长江口测量侦察,其余舰只做北犯渤海湾的准备工作。

陈兵渤海湾

七月二十八日,懿律和义律率军舰“威里士厘”号、“布朗底”号、“ 窝拉疑”号、“卑拉底士”号、“摩底士底”号,武装轮船“马达加斯加”号和运输船2艘离舟山北上,八月六日侵人渤海湾,九8进泊大沽口拦江沙外。

在定海失陷后,道光帝立即谕令道:“朕令福建提督余步云酌情统兵,迅速前往浙省会剿;令闽浙总督邓廷桢选派大员,带领舟师,星夜飞速前去浙江,会同浙江水师,联合围剿英舰。”

他在七月二十六日的上谕中又称:“ 此次英吉利逆夷滋事,攻陷定海,现经调兵合剿,很快扑灭不是难事。”

八月三日,他接到林则徐的奏报,得知英舰可能向北进犯天津。直隶总督琦善以前就上奏说:“天津海口严密防范,果真有夷人舰船驶人,自可有备无患。”

根据这些情况道光帝谕令琦善道:“英舰倘驶至天津,要求展开贸……不能据情转奏,以杜绝地方觊觎我国内陆。倘敌军有异动,即统率军队,相机剿办。”

可见道光帝虽然立足于战,但盲目轻敌。可是,当八月九日接到琦善的复奏,得知天津炮位太过陈旧以致不能使用,守兵只有800人的实情后,对英态度马上由硬变软,当即改谕琦善:“如该夷船驶至海口,没有桀骜冒犯的情况,不必立即开枪开炮。倘有投递书信禀明要求,无论夷字汉字,即将书信原样进呈。”琦善接旨后,于八月十五日派千总白含章前往英舰取回《巴麦尊子爵致中国皇帝钦命宰相书》,并立即呈送北京。

巴麦尊的照会,内容根本是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他这样说道:“林则徐的禁烟措施是对诚实守信的英人强行残害,并凌辱我国特别任命的领事,亵渎大英国威仪。大英国决讨昭雪,如大清国未善妥昭雪定事,仍必相战不息矣。”

然而道光帝对禁烟的复杂性、艰巨性缺乏认识,八月二十日,他谕令琦善向英方表示称:“去年林则徐等查禁烟土,没能仰体大公至正之意,以致受人欺蒙,处置失当。英人要求昭雪之冤,大皇帝早有所闻,必当逐细查明,重治其罪。”

他看到巴麦尊的照会后,便下令道:“将办理不善的林则徐、邓廷桢革职查办。”

八月三十日,琦善与义律在大沽口举行会谈。琦善奴颜婢膝地向义律求和,说英方所诉冤情,已奉旨平反昭雪,劝说侵略军尽快返棹南还,听候办理。同时,道光帝给沿海疆吏下谕:如果夷船再至,不准在海洋与之交战。

英国侵略军头目在所提条件未获满意答复的情况下,于九月十五日率舰队起锚南返。他之所以同意南下广东,主要是因为当时季节将近终期,北季候风即将到来,岸上部队和舰中水手间流行病疫等多种原因。这使懿律等认为在春季之前,采取任何积极的敌对行动,都是不聪明的。

但是,道光帝竟然认为大沽谈判是中国外交上的一次胜利,他洋洋自得地说:“英夷在天津海口投递呈词,甚觉恭顺,吁恳恩施;好在彼志图贸易,又称诉冤,是朕办理得手之机,岂非片言片纸,远胜十万之师耶?"对琦善的屈膝外交,他表示道:“对琦善办事,朕心嘉悦之至。”

九月二十八日,道光帝又派琦善为钦差大臣兼署两广总督,前往广东查办。十月三日,将对禁烟和加强海防作出重要贡献的林则徐、邓廷桢革职查办,指望通过惩办林、邓博取英人宽恕,以避免与英人直接交战,并通过和谈方式促使英国退兵。

道光帝还不顾英军仍霸占着定海,且大批集结于广东洋面的情况,下令沿海各省酌量撤裁防兵,以节约粮饷。同时提出“上不伤国体,下不开边衅”。他根本不懂得武力强大方能言和,裁军撤防,专意求和,非但不能避免战争,相反只会助长侵略者的器张气焰,而且最终必然损害到本国利益。

历史影响

定海保卫战是鸦片战争中双方参战人数最多、规模最大、交火时间最长、伤亡最惨重的一次战役。定海失陷预示着清朝政府在鸦片战争中不可避免的惨败命运,暴露出了清政府在军事、政治、外交上的无能,定海城的沦陷注定成为清朝败落过程中的一场标志性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