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图贴睦尔

图贴睦尔(元文宗)

虚崇文儒

图贴睦尔简介

图贴睦尔生平:元文宗图帖睦尔(1304~1332),元朝的第八位皇帝,他先后两次在位,时间共计4年。其人文化素质极高,虽是蒙古人却精通汉话及书法、绘画等艺术,在位期间重视文治,设立了奎章阁学士院,并下令编纂-《经世大典》。故死后庙号文宗,谥号圣明元孝皇帝,作为蒙古帝国可汗的汗号为“札牙笃可汗”。

历史评价:由于对文治的重视,文宗为元朝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奎章阁的创建和编修《经世大典》,都为研究元朝的历史提供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但他崇尚佛教,走向极端,对国计民生都产生了很恶劣的影响。当时色目人在朝廷上的政治势力被削弱,而钦察官僚集团则权势大增。燕铁木儿一人专权,文宗却对其放纵,导致朝政出现了很多弊端,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也一直很尖锐。长期积聚的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和更为广泛普遍的社会矛盾,促使元朝的统治进入了没落的后期。

图贴睦尔大事记

1304年 出生。

1328年 被燕铁木儿拥立即位。

1329年 毒死兄长,再次登基为帝,同年设奎章阁并修《经世大典》。

1331年 《皇朝经世大典》修成。

1332年 去世。

人物关系

图贴睦尔传记

帝位之争 风云诡谲

▲元英宗硕德八刺(1303~1323),元朝第五位皇帝

元朝中叶,皇帝的传承没有固定的制度,宫中政局十分混乱,经常发生宫廷政变。元武宗、元仁宗兄弟就是通过政变登上了皇位。当年二人曾有约定,武宗死后传位给仁宗,仁宗死后将皇位还给武宗的后人。但是当仁宗尝到了九五之尊的滋味后,就不愿履行承诺了,他封武宗的长子和世为周王。让他前往云南,和世 中途兵变并逃往了西北。仁宗死后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英宗硕德八剌,是为元英宗。英宗对武宗的后人仍旧十分提防,把武宗的次子、和世 之弟图帖睦尔贬逐到了海南。日后风云突变,年轻有为的英宗在至治三年(1323)的“南坡(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南15千米处)之变”中被大臣铁失等人杀死。政变成功之后,铁失等人拥立元世祖忽必烈的太子真金之长子、甘麻剌的次子、抚军西北的晋王也孙铁木儿为新君,是为泰定帝。泰定帝为了安抚诸王纷争、政变不休的局面,将被英宗流放的“诸王官属”24人调回京师,其中就有图帖睦尔,他回京后被封为怀王。泰定二年(1325),图帖睦尔出居南京,后又徙居江陵(今湖北荆州)。泰定帝吸取了前人的教训,即位之初就立下了长子阿剌吉八为皇太子。致和元年(1328)七月,泰定帝在上都(位于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去世,阿剌吉八本应登基为帝,却又发生了重大的变故。

▲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1293~1328),元朝第六位皇帝

▲元天顺帝阿速吉八(1320~1328),元朝第七位皇帝

当时的大将燕铁木儿是武宗的旧部床兀儿之子,他对武宗十分忠诚,希望能够拥立武宗后人登上皇位。在泰定帝前往上都的时候,他作为左卫亲军都指挥使兼佥枢密院事留守大都(今北京),掌握了京师附近部队的指挥权。他制定下计划,一旦泰定帝去世,立即拥立武宗后人为帝。八月四日黎明,燕铁木儿声称武皇儿子仁德昭著,应为正统。并立即处死了持反对意见的官员,掌握了大都的局势。随后立即遣使分别前往漠北和江陵,迎接和世 及图帖睦尔来京。由于江陵距离较近,图帖睦尔于八月底就抵达了大都。九月,阿速吉八在大臣倒剌沙的拥立下于上都登基,是为天顺帝,图帖睦尔也在大都即位,改元天历。阿速吉八派出了四路大军,进攻大都,史称“两都之争”。大都方面在燕铁木儿的指挥下,实行各个击破的战术,陆续击败了四路军队,最终倒剌沙被迫奉皇帝宝玺出降,阿速吉八不知去向。

图帖睦尔即位时声称“谨俟大兄之至,以遂朕固让之心”。上都克服后,遂遣使前往漠北迎接兄长和世 。原本就是帝位继承人的和世 经过多年漂泊之后,终于有机会拿回属于自己的权力,自然十分陶醉,他在西北诸王的拥护下向大都进发。天历二年(1329)二月二十七日,和世 未曾通知图帖睦尔及燕铁木儿,就在和林宣布即皇帝位,是为元明宗。图帖睦尔于四月三日派人将皇帝宝玺献给兄长,正式交出帝位。此时的形势原本与武宗即位时十分相似,但是当年武宗统兵西北,带领了麾下3万大军前往大都即位,和世 却实力薄弱,仅有贴身侍卫1 800人,拥护他的西北诸王也未带重兵随行。而此时的图帖睦尔也与昔日的仁宗一样,对皇位产生了眷恋之情,在政变中立下大功的燕铁木儿也不愿交出权力。八月一日,图帖睦尔在中都与和世 见面。仅仅五天后,八月六日,元明宗和世 便“暴崩”, 图帖睦尔在燕铁木儿的陪伴下前往上都,于十五日再次即位,是为元文宗。

▲元明宗和世(1300~1329年),元朝第十一位皇帝

▲元文宗《相马图》

以文治国 粉饰太平

元文宗具有极高的汉文化修养,在元朝皇帝中堪称魁首。他的书法,“落笔过人,得唐太宗晋祠碑风,遂益超诣”。他还会作画,所绘“万岁山画”草图,“意匠、经营、格法,虽积学专工,所莫能及”。 他年轻时曾经转辗流落于海南、江南和荆湖地区,对当时的民情也有相当的了解。但是当时蒙古贵族高层历经动乱,纷争不休,内部矛盾十分尖锐。而文宗完全是靠了燕铁木儿的拥立之功才得以继承大位的。继位后只能不断加强燕铁木儿的权势,以维持自己的统治。他曾下诏燕铁木儿“宜专独运,以重秉钧。……凡号令、刑名、选法、钱粮、造作,一切中书政务,悉听总裁。”甚至把自己的儿子寄养在燕铁木儿的家里,又以燕铁木儿之子为己子。

▲甘肃礼县赵世延石像

▲虞集(1272~1348),元朝学者、诗人

文宗临朝四年间,由于种种限制无法有什么大的作为,只能以追求振兴文治的表面效果为满足。通过建立奎章阁学士院和修撰《经世大典》,他将当时几乎所有的名儒都笼络在自己周围,用虚崇文儒的手段来收揽汉地民心。奎章阁是元代大都皇宫内收藏文物书画、图书宝玩的殿阁,在兴圣殿西廊。天历二年(1329),文宗建奎章阁学士院于此,以翰林学士承旨忽都鲁、都尔弥施、集贤大学士赵世延等人担任奎章阁大学士,下设侍书学士、承旨学士、供奉学士等职。文宗的意图,是欲借此标榜自己以儒治国。他曾诏谕奎章阁诸学士说:“朕以统绪所传,实在眇躬,夙夜忧惧,自惟早岁跋涉艰阻,视我祖宗,既乏生知之明,于国家治体,岂能周知。故立奎章阁,置学士员,日以祖宗明训,古昔治乱得失陈说于前,使朕乐于听闻。”学士院还专设授经郎二人,为蒙古贵族子弟传授经学。但是这种聊备顾问式的问对,“无益时政”,讨论率多不切近务,事实上文宗也不准许他们议论时政,明白宣布:“若军国机务,自有省院台任之,非卿等责也。”因此奎章阁学士院虽有为朝廷以儒治国张本的虚名,实际上却变成聚集名人学士,入侍燕闲,观览经书,鉴赏文物的场所。奎章阁诸臣的真正身份,并不是君主的政治智囊团,不过是一批才识超诣的“文学之士”而已。

奎章阁学士院建立的当年,文宗下令由奎章阁学士与韩林国史院官一起,采缉本朝典故,参考唐宋会要,纂修《经世大典》。至顺元年(1330)二月,以纂修事专属奎章阁学士院,燕铁木儿为国史例监修,赵世延、虞集为总裁官。至顺二年五月书成,全名《皇朝经世大典》,凡君事4篇(帝号、帝训、帝制、帝系),臣事6篇,即治典(吏部典志)、赋典(户部典志)、礼典(礼部典志)、政典(军事方面的典志)、宪典(刑部典志)、工典(工部典志),总共880卷,目录12卷,公牍1卷,纂修通议1卷,合计894卷。《皇朝经世大典》的正文分别节录中央、地方官府的有关文件于各篇目之下,但删去史牍繁词,由蒙古文文书译为汉语者,多重加润色,由直译体改为汉文文言。通过纂修这样一部大规模的官颁政书,来强化“示治平之永则”的正统形象。明初修《元史》时对该书多有使用,后来《永乐大典》也予以辑录,是后人研究元朝政治、经济、军事、工艺技术、中外关系的重要资料。

为了表示对儒学的重视,文宗还大封儒家名人,以褒扬圣贤。至顺元年,应孔子后裔、衍圣公孔思晦的请求,加封孔子之父叔梁纥为启圣王,孔子之母颜氏为启圣王夫人,孔子之妻亓官氏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夫人。同年,又封孟子为邹国亚圣公,颜回为兖国复圣公,曾参为郕国宗圣公,子思为述圣公,程颢为豫国公,程颐为洛国公。通过这种方法,文宗希望能够提高儒学的地位,以换取天下读书人的效忠。

▲燕铁木儿(?~1333),元朝权臣

元文宗称帝4年,一直对自己当年毒死兄长明宗之事深感后悔,决意将皇位还给明宗的后人。至顺三年,文宗去世,临终前立遗诏不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由明宗长子妥懽帖睦尔继承,是为日后的元顺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