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喀罗尼亚战役

喀罗尼亚战役(Battle of Chaeronia)

马其顿方阵的兴起

喀罗尼亚战役简介

喀罗尼亚战役:喀罗尼亚战役(希腊语:Μάχη της Χαιρώνειας),发生于公元前338年波奥蒂亚境内喀罗尼亚附近,是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称霸希腊的决定性的战役。腓力二世领导色萨利、伊庇鲁斯、埃托利亚、北福基斯、罗克里斯联军,击败雅典和底比斯联军,马其顿的大获全胜确定了马其顿崛起,也开始马其顿在希腊的霸权序幕。此战役,由年仅18岁的亚历山大担任左翼指挥官。这场战役被认为是古代世界最具决定性的战役之一,此役之后雅典和底比斯的军力遭到摧毁,也无法继续抵抗,因此这场战争迅速结束。之后,强盛的马其顿腓力二世迫使希腊人接受他所提出的协议,除了斯巴达外,所有希腊城邦都接受这个协议,成立了科林斯同盟。这个同盟由所有的希腊城邦参与,并由马其顿领导,腓力二世成了和平的保证人。接下来,腓力二世被举为希腊世界的统帅(strategos),准备在未来与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的战争中统领希腊人。然而,当腓力二世准备要展开入侵波斯的行动时,腓力遭到暗杀,整个马其顿王国和与波斯战争的重任都留给了其子亚历山大大帝。

喀罗尼亚战役过程分析——

喀罗尼亚战役档案

交战双方:马其顿VS希腊、波斯

交战时间:公元前338 ~前333年

双方将帅:马其顿统帅为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和亚历山大;波斯统帅为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

双方投入兵力:马其顿兵力3万步兵、5000 骑兵、160 余艘战舰;希腊联军兵力约4万人,波斯兵力3万余人。

双方使用兵器:矛、箭、盾、剑等

交战结果:马其顿赢得战争胜利

历史背景

公元前4世纪,位于希腊北部的马其顿,一跃成为希腊北部的重要国家。尤其是经过腓力二世改革后,马其顿成了巴尔干半岛的军事强国。西边的伊利里亚、伊庇鲁斯,东边的色雷斯、北边的派奥尼亚,都在其势力范围之内。腓力雄心勃勃,有强烈的征服欲望。为打开出海口,夺取沿海一带,腓力二世多次与希腊城邦发生冲突,与马其顿毗邻的卡尔息狄斯同盟首先成了腓力的囊中之物。

主要过程

马其顿腓力二世的扩张,使希腊各城邦开始恐慌。雅典、麦加拉和科林斯等城邦组成了反马其顿同盟。公元前338年,以雅典和底比斯人为主的希腊联军在彼奥提亚的喀罗尼亚与马其顿军队决战。腓力二世率领3万步兵和3000骑兵,以骑兵为两翼、步兵居中的方阵向数量上并不少于他们的希腊联军冲去。一时间杀声震天。希腊联军集中优势兵力直击马其顿方阵的右翼,顽强的马其顿右翼骑兵奋勇抵挡,终因人少力薄而支撑不住。眼看希腊联军就要突破防线。18 岁的亚历山大对战场形势观察透彻后,直接指挥战阵左翼向力量较薄弱的希腊联军右翼发动猛烈攻击,联军一片大乱,整个阵线即刻崩溃。亚历山大的战术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扭转了整个战局。

这是一次决定希腊城邦命运的战役。从此之后,希腊城邦实际上失去了政治独立,反马其顿派彻底失败了。

在这场战役中,腓力二世组建的马其顿方阵显示了强大的威力。新组建的马其顿方阵核心是由约100人组成的长矛阵,在阵中完全取消了重甲兵,第- -线士兵的盾也大为缩小(斯巴达人的巨盾甚至可以遮盖整个身体),缩小的盾使士兵可以站得更紧密;同时,后方的矛渐次加长,最终所有的长矛手都可以向对方阵前的敌人进行攻击,最长的甚至达到10米之长。

相比重步兵方阵,马其顿方阵的防守能力略为逊色,但攻击则凌厉得多,因为马其顿方阵能使各个兵种更好地发挥优势,协同作战。另外马其顿方阵自身具有很高的机动性,能以完整的横队勇猛地冲向敌人,给尚未从骑兵袭击中恢复过来的敌人以更沉重的打击。战败的雅典人曾这样描述:攻到马其顿人面前的每个士兵都必须同时对付至少10个以上的长矛头。

喀罗尼亚战役取胜后,马其顿军乘胜追击,南下伯罗奔尼撒,征服了除斯巴达外的希腊各城邦,基本实现了对希腊的征服。公元前337年,腓力二世召集希腊各城邦在科林斯召开全希腊会议,成立希腊永久性同盟,马其顿为盟主。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在女儿的婚礼上遇刺身亡,随后,亚历山大继位。

腓力二世猝然死去,希腊的反马其顿派又活跃起来,被征服、被吞并的北方部落也开始骚动。年仅20岁的亚历山大凭借聪明才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很快平定了各地的骚乱与起义。

公元前334年,解除了后顾之忧的亚历山大按既定目标,亲率3万步兵、5000骑兵、160艘战舰,跨过霍尔木兹海峡进军波斯。

亚历山大与波斯的军队先在小亚细亚的格拉尼卡斯河附近交锋,波斯军队一触即溃。亚历山大乘胜前进,直逼小亚细亚重要城市萨狄斯。萨狄斯不战而降,小亚细亚的诸希腊城邦获得了名义上的自由。亚历山大接着沿海岸向叙利亚推进。公元前333年,在伊苏斯城与大流士三世亲率的大军相遇,双方展开会战。

波斯军在波纳鲁斯河岸排出长长的两横队,大流士本人坐镇中路指挥。马其顿的2万步兵、5000骑兵分为三部分,中央是全身披挂青铜头盔,手持盾牌、利剑、长矛的重装步兵,两翼有轻装步兵骑兵掩护,三个军种训练有素,完美结合,形成一个整体。激战开始,亚历山大直捣波斯军的左翼和大流土御驾亲督的中军。大流士三世怯阵脱逃,波斯军全线溃败。

马其顿军的对外征服可谓势如破竹。之所以会取得这样好的效果,一方面和统帅的指挥分不开,另一方面,马其顿方阵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这一点,在亚历山大的进一步东进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重大意义

喀罗尼亚战役是马其顿征服希腊的转折点,这一战役使马其顿变成希腊事实上的主宰者。伊苏斯战役,则使马其顿获得战争主动权,打开了进军叙利亚等国的门户。马其顿方阵的兴起,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战术模式,使多个兵种有机地结合起来,协同作战。

策略战术

马其顿凭借独特的方阵战术,使三个兵种在作战中完美结合,形成了一个整体。而希腊和波斯战术古板、单调,不能形成强势冲击,最终落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