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前凉世家

前凉世家(西北神州)

前凉世家简介

前凉世家:前凉(公元301-376),是东晋十六国中的北方大国,公元301年,凉州大姓汉人张轨被晋朝封为凉州刺史,公元313年封西平公、凉州牧,课农桑、立学校,多所建树。又铸五铢钱,全境通行,前凉是对北魏产生深远影响的北方大国。西晋覆灭后,张氏仍据守凉州,使用司马邺的建兴年号,成为割据政权,史称前凉。320年,张茂改元永元,彻底成为独立政权。 324年,汉赵封茂为凉王。345年,张骏称假凉王。349年,张重华称凉王。公元353年,张祚即位称凉公,次年复称凉王,并给前任诸王追加谥号。359年,张玄靓去王号。张骏、张重华父子统治时期,前凉极盛,统治范围包括甘肃、宁夏西部以及新疆大部。史载“南逾河、湟,东至秦、陇,西包葱岭,北暨居延”。但自353年张重华病死后前凉就内乱不止,国势大衰。 张天锡时已失去甘肃南部。 376年前秦天王苻坚对前凉发动全面进攻,张天锡投降,前凉覆灭。386年,张天锡世子张大豫自称凉王,欲复国,旋被前秦攻灭。

前凉世家传记——

西晋崩坏

◎ 西晋统一图

结束了三国乱世,重新混一南北的晋武帝司马炎,史称“宇量洪厚,明达好谋”。但这完全是史家的恭维之词,西晋败亡乃至五胡乱华,全基于这位开国大帝的“英明领导”。这位开国大帝令西晋一世而亡的闪光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没有长远眼光,一味助长士族的贪腐行为,政治吏治腐败到极点。依靠父祖的权势,欺人寡妇孤儿轻易篡夺曹魏政权的司马炎能够统一天下,并非他有多英明神武,只不过因为吴主孙皓比晋武帝更加残暴昏庸。

消灭东吴后的司马炎不再处理政事,终日在上万宫女组成的后宫里淫乐。上行而下效,仅凭出身门第就可轻易步入仕途为官的豪门士族沉迷于清谈玄学、不干实事、竞相追求货利。在荆州刺史任上靠抢劫来往客商而发了大财的石崇公然与国舅王恺斗富,极尽奢侈浪费之能事。司马炎非但不禁止这种丑行,还亲自为他舅舅助阵。尽管有皇帝帮忙,王恺还是输给了石崇。上层社会骄奢淫逸的颓废风气大涨。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导致中下层知识分子郁郁不得志而心怀反意:典型代表有出身寒门的王弥、张宾,这两人后来分别成为匈奴刘渊羯人石勒手下的大将军师,是灭晋汉人中的急先锋。而创造社会财富的劳动人民却一贫如洗,求温饱而不可得。号称天下无穷人的西晋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重。

(二)立储荒唐,分封失当,种下内战祸根:司马炎有26个儿子,早夭17人,成年者9人。司马炎得知太子司马衷不堪当国有意易储。而太子生母、皇后杨艳却生怕得宠的胡贵嫔生子夺权而一再加以阻挠。司马炎又听信谗言,给司马衷娶了“贤良淑德”的功臣之女贾南风。自成婚后,太子就被这个善耍政治手腕、权力欲极大的女人玩弄于鼓掌。

这还不算,司马炎鉴于曹魏猜疑骨肉导致王侯孤立无助而亡国的教训,大封宗室,没出五服的亲戚统统得受王爵。司马氏诸王权力极大,能够自行选置封国内中上层官员,拥有自己王国军队的指挥权。晋武帝初封同姓时,大国三军,兵五千人;次国二军,兵三千人;小国一军,兵千五百人。州郡兵被裁撤后,诸王被委派镇守全国要害地区,封国也随之转移。于是,王爷们纷纷在自己身边安插亲信将领和幕僚,并竭力扩军,发展到了诸王私兵动辄数万、十万的地步,造成西晋朝廷外重内轻、强枝弱干之势,中央集权被大大削弱。

(三)边兵强盛,地方积弱,军事力量逐步失衡。西晋军队主要分为中军、州郡兵、外军三支。西晋中军编制等同于汉朝的南军、北军,负责警卫皇宫、拱卫京畿,其精锐自不待言,但西晋的兵役制度却继承了曹魏腐朽的世兵制。“世兵”就是父子世代为兵,户籍不属郡县而由军府管理,称为“士家”、“军户”。世兵地位很低,有如刑徒,兵役、劳役极其繁重,以致逃亡的现象相当普遍,而逃亡者往往又被地方豪族收容,沦为私兵部曲。于是,本来强大的中军一如西晋朝廷一样逐渐成为外强中干的巨人。

地位非常重要的州郡兵,因为司马炎厌恶刺史、太守兼职带兵将领,外姓权力过大而在西晋太康三年(282年)被废除,天下各州郡武库的兵器都被收缴,各郡依大小留武吏五十至一百人,刺史、太守依照汉朝旧例专掌民政不再领兵。

西晋外军沿袭曹魏在蜀魏边境、吴魏边境、塞北地区设置四征四镇大将军和都督的制度。由于经常与入侵的胡族或暴动的吴国降民作战,外军军事素质较之养尊处优的中军为高。然而,由于司马氏诸王占据了全国都督半数以上的名额,导致分封制与都督制合一,诸王既是大军区的军事统帅,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长此以往,全国各地都有诸王的军府,各位王爷都督开始相互勾结对抗中央,成就了大批地方军事割据势力。

◎ 晋武帝司马炎画像

中军无用、外军失控,而内地没有武备,这与安史之乱前夕的唐朝何其相似!

(四)处置内附的五胡举措失当:两汉时代,塞外降服的游牧民族大都被安置于边塞地区不准入境。汉末天下纷扰,曹魏因为境内人口稀少,鼓励各塞外部族内移至中原腹地,以至西晋时关中地区人口百万,其中胡人约占一半。这些游牧民族有匈奴、羯、羌、氐、鲜卑之分,若加上与鲜卑同源的乌桓则称六夷,一般通称为五胡。

西晋时期,南匈奴屠各五部居于并州太原境内;羯族出自匈奴羌渠别部,是遭匈奴击败西迁的大月氏人留在家乡未走而被匈奴同化的后代,居于并州上党郡(今山西潞城附近)一带;历史悠久的羌族主要分布在关中地区;与现代藏人有亲缘关系的氐族居于雍秦(今陕西甘肃)一带;鲜卑则占据了辽东到河西一带的塞外匈奴故地。

◎ 五胡杂居形势图

由于生活习惯不同,各地汉人豪强并不善待胡人,往往仗势欺凌百般虐待,致使本来性格强悍的胡人“怨恨之气,毒于骨髓”,胡汉之间流血冲突不断发生。在吴国未亡之前,西晋境内就有匈奴右贤王刘猛、河西鲜卑酋长秃发树机能领导发动的叛乱,声势十分浩大。这两场叛乱虽然先后被当时尚算精锐的晋兵镇压,但有识之士对此十分担忧。太康元年(281年)西晋灭亡东吴后,出身并州西河郡(今山西汾阳),深知汉胡杂居危害的侍御史郭钦就上表晋武帝,要求乘着平定吴国的声威、谋士猛将未死之际逐步将内地郡县中各类胡人加以分割,遣回故土或迁出塞外,以使“戎晋不杂”,为子孙后代长远之计。司马炎自以为国势强盛,对胡人潜在的威胁不以为意,未采取有效措施来缓和胡汉矛盾,西晋的民族矛盾尖锐到极点。

西晋开国功臣司徒何曾对晋朝的命运做过评估:“主上是新王朝开国之君,我每次觐见上朝,从来没有听到君臣之间有治理国家的远大谋略,大家尽是讨论些生活中的琐碎小事,没有给后代留下治国规划的正道。社会安定,撑死不过一代而已,后世恐怕就危险了。我们的儿子辈大概还能免祸,孙子辈就一定不能幸免了!”

◎ 欧亚民族大迁徙

日后,何曾的预言应验了。何曾是个日食万钱还下不了筷子的上流社会精英,他的品味高雅得去皇宫赴宴都是自带食物。何家传到何曾的儿子何劭,饭费翻了一番,日食两万钱。到了西晋末年,这个美食世家全族冻饿而死。

国君大臣都这样短视败家,西晋王朝的国运可想而知。西晋永熙元年(290年),司马炎病死在脂粉堆里,各种社会矛盾再也压制不住。惠帝皇后贾南风与太后杨氏家族争权夺利的斗争,成为大乱导火索,引发了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

八王指的是汝南王司马亮(司马懿第四子)、楚王司马玮(司马炎第五子)、赵王司马伦(司马懿第九子)、齐王司马冏(司马炎侄子)、河间王司马颙(司马懿弟司马孚之孙)、成都王司马颖(司马炎第十六子)、长沙王司马乂(司马炎第六子)、东海王司马越(司马懿弟司马馗之孙),实际上,西晋全国各地拥有军权的司马氏诸王都卷入了这场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混战。皇帝变成了摆设,中央命令变成了废纸,司马皇族拥兵自相残杀,国内流民四起,对中原的破坏无以复加。这些热衷于内战的王爷们利令智昏,可以为了军需贩卖胡族平民为奴隶,为了获胜不惜雇佣收编胡族武装参战,完全无视五胡对自己的怨恨。西晋统治集团的力量在这场混战中消耗殆尽的事实被五胡窥破,五胡对中原的野心再也遏制不住。

公元4世纪前后,全球气候变冷、世界各地天灾不断,在草原地区无法讨生活的游牧民族开始了世界范围内的大迁移。匈奴在东汉时分裂为南北两支,北匈奴因受汉军的打击逐渐西迁,导致一系列连锁反应,煊赫一时的西罗马帝国在这次蛮族大迁徙的冲击下轰然倒塌。而在东北亚,原本归顺中原王朝的南匈奴也带领五胡南下,成为西晋帝国的掘墓人。

八王之乱的胜出者是东海王司马越。西晋永宁元年(306年),司马越毒死了被诸王辗转挟持、受尽凌辱的司马衷,改立司马炎第二十五子司马炽为帝,是为怀帝。此时的西晋帝国权威尽失:三年前有巴氐李雄在蜀地成都建立成国,匈奴贵族刘渊在并州平阳(今山西临汾)建立汉国,五胡早已公开与西晋分庭抗礼。内地军阀林立,外敌虎视眈眈,西晋已在内耗中丧尽了元气,而司马越继续发扬司马家子弟擅长内斗的传统,把智力正常的怀帝视为傀儡,导致怀帝最终与其决裂。永嘉五年(311年)三月,带着西晋最后一支政府军主力和几乎全套政府班子的司马越在项城(今河南项城)缴获了怀帝命令各地讨伐帝室堂叔的密诏,由此又气又病,吐血而死。

中原出现权力真空,曾遭受汉人奴役轻视的胡人开始了报复:四月,汉国大将石勒率轻骑兵在宁平城(今河南鹿邑西南)追上了司马越的送葬队伍。早已丧失斗志的晋军被石勒部众包围射杀,十几万晋军尸体堆积如山,一场大决战竟变成了一边倒的大屠杀。晋军带队的太尉王衍,襄阳王司马范等数百官吏被刻意生擒,石勒兴致勃勃地羞辱了这些王侯将相后推墙将他们全部压死,司马越则被石勒破棺焚骨扬灰。听闻噩耗后,司马氏四十八个王爷跟着东海世子司马毗从洛阳出逃,还一路抢劫暴掠,结果在洧仓(今河南鄢陵西北)撞在石勒手里,全部送了命。

◎ 石勒在洧仓斩杀司马氏诸王

刘渊的侄子刘曜联合大将王弥趁虚攻打西晋,汉军一路击杀河南晋军三万多人,终于攻陷洛阳,生擒晋怀帝,残杀京师吏民三万人。刘曜将周边帝王陵墓挖了个遍后,一把火焚了这座壮丽繁华的都城,魏晋以来无数生民血汗重建的名城洛阳就这样变成了白地。

经历这两次重创,西晋中央政权彻底瓦解,虽有怀帝的侄子愍帝司马邺接位长安,亦只生存了四年就被赵汉击灭,愍帝投降后,西晋正式宣告灭亡。这场史无前例的大惨剧,就是永嘉之乱,亦称五胡乱华!至此,中原彻底变成了五胡肆虐的修罗场,只有江东扬州地区还算平静安全。驻守在扬州建康的琅琊王司马睿封地在青州,一个青州人就带着一大批士人离开老家渡江南下,帮助司马睿稳定南方局势,继承了晋朝,为了区别于西部洛阳那个晋朝,这个新建的晋朝名叫东晋。这个很有才干的青州人就是王导,他被当时的人称为江左夷吾。王导带领的北方士人,叫作百六椽,是东晋统治的基础。

刘渊建国号为汉,按他的说法是汉朝与匈奴和亲,所以匈奴就是汉朝的外甥。刘渊打着兴汉的旗号借尸还魂,不但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 为天子七庙神主,甚至追封乐不思蜀的阿斗刘禅为孝怀皇帝,令人哭笑不得。

刘渊早年一直在洛阳做人质,因此汉化较深,起兵之初确实很有政治头脑和手段,但他晚年创立的胡汉分治政策着实是个败笔。这种政策对辖区内的汉族人口按户编组,置左、右司隶,各领户二十余万,每万户置一内史统领。军队主力一般由五胡部落兵组成,汉人并不当兵,只忙于耕作,为胡兵提供衣食和军需。这个制度从行政管理角度看是胡汉分治,从军事管理角度看是耕战分立。所谓耕战分立,是一种落后、倒退的军事制度,它把胡族与汉族人为隔离开来,加深了胡族士兵轻视汉民,汉民仇视胡族士兵的局面。

长期坐镇汉都平阳的刘渊根本约束不了他手下那些以屠城杀人为乐的五胡将领,导致“汉军”攻略之地的汉族百姓“流离四散,十不存二,生相捐弃,死亡委藉,白骨横野”。刘渊死后,其子刘聪发动兵变杀死兄弟即位,在赵汉境内公开实行胡汉分治的野蛮做法,五胡和汉族之间的民族仇恨日益加深。

刘聪俘虏西晋二帝后的做法也很成问题。刘聪少年时曾游学洛阳,时为亲王的司马炽本和他熟识。刘聪的军队攻入洛阳后,晋怀帝司马炽在逃往长安途中被俘。刘聪竟然让司马炽充当为他倒酒洗盘子的杂役,随后还一杯毒酒结果了三十岁的怀帝。晋愍帝被俘时年仅十七岁,刘聪故技重施令司马邺充当自己的开道侍卫,甚至让司马邺伺候自己上厕所、端夜壶,不久又加以杀害。刘聪使的把戏虽然逞了一时之快,却使得赵汉始终无法平定中原地区汉人的反抗。

这本来是东晋收复山河的大好时机,但这帮中原世族渡江避难得到些许安宁又开始内斗,连自保都成问题。北方的残晋势力各自为战,结果被各个击破:石勒连破东北八州,杀掉晋地方长官九人,冀州刺史邵续及幽州刺史鲜卑人段匹磾被俘后不屈遇害;闻鸡起舞的并州刺史刘琨壮志不遂,留下“何意百炼钢,化成绕指柔”的沥血之言后在内讧中被杀;在洛阳一带坚持抗敌的司州刺史李矩一病不起;毫无私心的大英雄、豫州刺史祖逖因己方的掣肘最终忧愤离世后,淮北的汉族抵抗势力仅剩偏居西北一隅的凉州。

前凉开基

凉州刺史张轨出生于曹魏正元二年(255年),雍州安定乌氏(原属凉州,今甘肃平凉西北)人,虽然是西汉常山王张耳第十七世孙,但他这一代早已沦为寒门。张轨自幼聪慧好学,少年时拜同郡名士皇甫谧为师,师徒一起隐居于宜阳山坚不出仕,获得了很好的名声。晋武帝泰始年间,张轨受到当时的大学者、中书令张华的召见,极受司马炎信任的张华非常欣赏张轨的才能,认为他是“二品之精”,也就是说,在奉行九品中正制的西晋,张轨是寒门中的一流人物。自此步入仕途的张轨脚踏实地,一步步做到散骑常侍、征西军司的高位。张轨是个极有远见之人,他不愿成为八王之乱的炮灰,西晋永宁元年(301年)时即自行请求担任凉州刺史。凉州位处西晋领土的边角地带,一直是全国最贫瘠的地区,又邻近氐、羌、鲜卑等胡族,常年征战不休。和肥得流油的司州、扬州相比,凉州刺史可谓西晋最棘手的烫山芋。

出镇谁也不愿去的凉州后,张轨即与凉州本地大族阴氏、索氏、张氏、宋氏结成了盟友。在这些河西士族的鼎力支持下,张轨先后讨平了纵横凉州境内,以河西鲜卑为主的各路盗贼。当时,凉州总共才四十多万人口,张轨到任第一战就“斩首万余级,遂威著西州”。

张轨并非只会使用铁腕的武夫。站稳跟脚后,他就设立学校,推行儒家教育,命令凉州九郡的士族子弟入学,致力于下一代的培养;对胡人推行怀柔政策,缓和胡汉矛盾,民风强悍的凉州风气大变,成为文明礼仪之乡;推行轻徭薄赋的经济政策,先后多次大赦,释放囚犯出来参加社会劳动。这些举措显示张轨的眼光远远高于司马家那些王爷。

张轨最值得称道的政策是恢复了汉制五铢钱。西晋大乱后,各种势力此起彼伏,经济制度遭到极大破坏,民间大都把布匹作为货币流通。张轨的谋士——敦煌索氏出身的索辅认为,将布撕成一段段的当货币使用,既不方便又容易损坏,“今中州虽乱,此方主安全,宜复五铢以济通变之会”。张轨采纳了这个建议,下令统一铸钱,受到百姓欢迎,于是,“钱遂大行,人赖其利”。在乱世能做到发行货币并使之流通起来,并非容易的事情,凉州的社会经济随着货币的流通逐步恢复壮大。

西晋永兴二年(305年),张轨击杀进犯凉州的鲜卑酋长若罗拔能,降其手下十万部众,尽显雷霆手段。晋惠帝因此加张轨为安西将军,封安东乡侯。张轨成为诸侯后,将首府迁往当年匈奴修建的姑臧城(今甘肃武威)。此城南北长七里、东西宽三里,又叫卧龙城,是河西地区最大的城市。由此,张轨彻底得到了凉州的统治地位。

八王之乱时期,西晋全国上下基本上停止了向中央的进贡。唯有凉州每次都能按时上缴,凉州的马匹、布帛、皮货、粮食、兵器等战略物资更是源源不断接济京师。已经奄奄一息的西晋朝廷抓住了救命稻草,张轨先后被加封为侍中、太尉、凉州牧、大都督、司空、西平郡公,得到了异姓大臣的最高荣誉。其实这些要职厚爵在风雨飘摇的西晋不啻空头支票,而张轨却一再谦虚退让不敢接受。

◎ 前凉五铢钱

在内忧外患一浪高过一浪的严酷形势下,西晋灭亡已经是大势所趋,但张轨并不因此而变心。在刘渊三攻洛阳和刘曜一攻长安的时候,凉州作为西晋朝廷的实际后勤基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单如此,张轨还屡次派兵勤王,京师有言“凉州大马,横行天下。凉州鸱苕,寇贼消;鸱苕翩翩,怖杀人”,骁勇的凉州骑兵先后击败了王弥、石勒、刘聪、刘曜的劲旅,凉州子弟名扬天下。晋愍帝因为张轨年老多病,而封其世子张寔为副刺史,这在历史上尚无先例,是专为尊重张轨而设的,以保证张氏家族在凉州不至于大权旁落。

无可奈何花落去,张轨一人的忠诚实在是杯水车薪。西晋建兴二年(314年)五月,对晋室忠心耿耿的西平公张轨逝世,他的遗言是:“我无德于民,如今疾病弥留,正是天命。文武官属,要切记竭尽忠诚,安抚百姓。上思报国,下以宁家。我死后一定要素棺薄葬,无藏金玉。”张轨终年六十岁,在凉州十三年,他就是前凉第一代西平公。

性格温厚的张寔即位后也继承了父亲张轨对晋室的忠诚,多次派军援救关中长安的晋愍帝,是当时西晋政府得到的唯一援军。西晋建兴四年(316年),赵汉大将刘曜攻陷长安,西晋灭亡。氐、羌趁火打劫袭扰雍秦一带,当地民众死者十之八九,关中竟流传“秦川中,血没腕,唯有凉州倚柱观”的悲惨民谣。依旧是一片和平之地的凉州很快成了世外桃源,大量关中士民涌入凉州避难。

◎ 西晋灭亡后汉族迁徙形势图

张寔得知京师陷落、愍帝被俘的消息后痛哭三日。晋愍帝在投降前派人突围带给张寔密诏,赐予张寔可以承制封拜杀伐的特权。这要是换成别人不称帝也会称王,但张寔严词拒绝了属下劝其称王的提议。他一面沿用西晋建兴年号,带头传檄天下,推举琅琊王司马睿继承晋朝,始终和东晋保持联系;一面对难民采取招抚安置的措施,使人民得以在较为安定的环境中继续进行生产。汉族士大夫在当地继续传经讲学,在凉州保存了先进文化。由于国内安定,前凉渐渐具备了抵抗外敌的实力。张寔是一位温和的执政者,他宣布无论大小官吏都可以对凉州政事畅所欲言。然而,为政宽松也酿成他在东晋太兴三年(320年)被邪教刺杀身亡的悲剧。

平定这场内乱接位的是张寔弟弟张茂,他雷厉风行地镇压了那些刺杀张寔的邪教残党,稳定了前凉人心,将国家建设拉入正轨。这位多谋善断的第三代西平公在位期间挫败了前赵刘曜企图灭亡前凉的野心。

东晋太宁元年(323年),前赵从陇城(今甘肃省秦安县东)兵分三路:两支偏军用来牵制前凉在陇右的兵力,一路攻天水冀城(今甘肃甘谷县,蜀将姜维的故乡),一路攻桑壁(今甘肃陇西县),;刘曜则举三秦之众,动员大军共二十八万,将战线推进到黄河以南。赵军“列营百余里,金鼓之声动地,河水为沸,张茂临河诸戍,皆望风奔溃”。刘曜更扬言要“百道俱济,直抵姑臧”。一时间,凉州内外大震。

参军马岌劝张茂亲征,以符合黄河以南秦雍士民的厚望。张茂不顾左右僚佐的阻挠,亲率凉军出屯姑臧东面的石头。参军陈珍分析形势,认为前赵虽据关中,但已经被关东的后赵搞得头昏脑胀,如今又对凉州作战,陷入了两面作战的尴尬境地。二十八万士兵中多是乌合之众,因此只要冀城、桑壁不失守,刘曜便不可能抽出精兵攻打凉州。他建议张茂一面固守以待其敝,一面派精兵增援陇右。张茂当即命令陈珍带领一千八百名步骑突破赵军的层层布防,火速进入冀城。前凉河南守军闻讯,士气大振。此外,前凉内部良好的民族关系也发挥了巨大作用:陈珍在冀城招募动员了黄河以南的氐羌部落,组成一支强大的骑兵军团,一举攻克了重镇南安(今甘肃天水),抄了刘曜的后路。

◎ 张茂与刘曜作战图

不出陈珍所料,刘曜得知前凉增军陇右和南安失守的情报后,急欲退军。张茂审时度势,向前赵上表称臣,刘曜国内矛盾重重,再也无力向前凉进攻,随即见好就收让前凉称藩了事。张茂忍辱负重,放弃自己的名声为凉州换来了和平。

张茂统治后期有些贪图享乐,趁着经济有所起色,便以哥哥张寔轻易遇刺为由在姑臧城修建了一座周轮八十余堵,基高九仞的灵均台,打破了父亲和哥哥勤俭治国的惯例。除了这个瑕疵,他统治凉州五年,“豪右屏迹,威行凉域”。

张茂的职位至死也未得到东晋朝廷的封赠承认,这位谦谦君子临终时拉着侄子张骏的手流泪告诫:“我们张家世代以孝友忠谨著称,现在虽然天下大乱,你也要继承这些美德,切记要忠于晋朝,爱护百姓。我接替你父亲的官职姑且用来捍卫皇室罢了,并未获得朝廷的承认。我死后不可滥穿朝服,你应当将我像平民一样素衣薄葬。”

第四代西平公张骏于东晋太宁二年(324年)即位。张骏曾经有过荒唐的过去。他十岁时就能下笔做文章,但却凭借自己的特殊身份,在夜间公然进入平民家拈花惹草,成为凉州首府姑臧城著名的祸害。

◎ 韩璞与刘胤狄道之战

张骏十三岁时父亲张寔遇刺,因为恶名昭彰而未能继承父亲的爵位;十八岁时叔父张茂去世,即位后的他洗心革面痛改前非。由于少年时的荒唐经历,张骏熟悉民间各项事宜,不像一般世家豪门子弟那样不通世事。他效法古代帝王,亲耕籍田,鼓励农桑。他善于用人,又勤于政事,在其统治下前凉政简刑轻,国富民强,北方的士民、难民大量涌入凉州并获得妥善安置,西域各国纷纷遣使纳贡,前凉成为战火纷飞的中国北方少有的繁荣地区。

东晋咸和二年五月(327年),前凉得知前赵主力在关东被后赵击败,关中空虚的情报。张骏去掉前赵授予的凉王伪号,复称晋大将军、凉州牧,进行了一次东征前赵的壮举。

张骏派遣武威太守窦涛、金城太守张阆、武兴(在姑臧城西北)太守辛岩、杨烈将军宋辑等将领率郡兵东渡黄河,与身在冀城的秦州刺史韩璞合军数万,攻夺前赵占领的秦州诸郡。身在洛阳的刘曜无法分身,于是实行围魏救赵之计,派其长子刘胤率留守长安的兵力迂回攻陷狄道(今甘肃临洮),威胁前凉河南重镇枹罕。

枹罕守将辛晏飞章告急,前凉军队只得停止攻势,留兵驻守冀城,分兵一半赶去赴援,由辛岩、韩璞率领进屯狄道,与刘胤隔着洮河对峙。辛岩建议凭借军中骁勇的氐羌骑兵速战速决,而以持重著称的主将韩璞以为前赵主力都在关东,刘胤所率的赵军根本是乌合之众,加上他们军需不足,只需要多对峙一些工夫,前凉就能不战而胜,因此坚持耗垮敌人的保守战略方针。十倍于敌军的凉军就这样与赵军相持七十多天,军粮将尽,韩璞派遣辛岩督运金城的粮贮。刘胤得知了辛岩的运粮路线,在沃干岭以三千精骑袭击凉军运粮部队。辛岩军身负粮辎,边战边退,导致军粮尽失。听闻败报后的氐羌部众当即叛变,军心大乱的凉军就此奔溃。在刘胤的尾追下,凉军未能逃回冀城,在临洮(今甘肃岷县)完败,两万士卒战死沙场,人口本就不多的凉州元气大伤。

刘胤趁胜带兵渡河,攻克重镇振武(今甘肃永登县西北)。被刘胤气势吓得心惊胆战的前凉枹罕守将辛晏、金城太守张阆降赵,赚得盆满钵满的前赵就此停止攻势。此战过后,受到重创的前凉又丧失了河南之地,在陇右一带的军事活动转入战略防御阶段。

前赵灭亡后,张骏趁势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失地,虽然不得不向更加凶狠的后赵称臣,但雄厚的国力依旧使得前凉成为河西霸主。张骏凭凉州之力征服了西域,西域诸国献汗血马、火浣布、犎牛、孔雀、巨象及诸多珍宝两百余品。前凉的疆域扩展到极限之际,张骏又大败进犯的轲没虏,声威无以复加。开始有官吏拍马屁,上书请张骏称王,自领秦、凉二州牧,设置百官。张骏闻言大怒:“此非人臣所宜言也!敢有言此者,罪在不赦!”在河西大士族的代表中坚将军宋辑苦苦劝说下,张骏才将次子张重华立为西平公世子。

◎ 前凉时期的青釉人骑兽器

在外交方面,张骏和他的祖辈一样,始终把晋朝看作是唯一的正统,把报效晋朝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尽管与东晋取得联系比较困难,但张骏还是想方设法向东晋表示诚意。他不顾路途阻塞和敌国封锁,不惜向割据巴蜀的成汉称臣以便绕道向东晋派出朝觐使臣。张骏屡次上表东晋驱逐胡寇恢复中原,自己愿意率领凉州军队充当先锋。内耗严重的东晋无意规复中原,每每敷衍,张骏奏章的措辞愈加严厉,“陛下雍容江表,坐观祸败,怀目前之安,替四祖(指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之业”,但东晋朝廷仍熟视无睹。

就此,张骏开始瞧不起没有出息的东晋王室,不尊奉东晋年号,仍旧沿用西晋建兴年号。张骏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假摄凉王,置百官、建旌旗,在礼仪、出行、居住方面渐渐与封王齐平,在凉州之外分西界三郡为沙州、东界六郡为河州,打破了西晋的行政规划。眼见无法实现自己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张骏随即消沉起来。他动员前凉所有力量在姑臧城南建造了五座宫殿:宜阳青殿、朱阳赤殿、政刑白殿、玄武黑殿和谦光殿。谦光殿居中,其他四殿在四周,分别装饰成青、红、白、黑四种颜色,张骏按四季轮流到四个宫殿居住。前凉人人称颂的“积贤君”张骏从此不思进取,沉浸在花天酒地。建设在民脂民膏上的宫殿削弱了前凉的国力,日复一日的灯红酒绿也损害了张骏的健康。张骏病死时年仅四十岁。

书生拜将

东晋咸康六年(340年),张骏曾派人向后赵称臣进贡。当时石勒已于东晋咸和九年(333年)病死,他的侄子(一说堂弟)石虎将叔叔的子孙杀得一个不剩后登上王位。看到前凉来进贡,石虎很是高兴,但看到前凉奏章的言辞十分傲慢后,情知被耍了的石虎当场就想出兵前凉,幸好当时石璞(大富翁石崇的侄孙,石虎认为同宗)巧加劝谏:“现在我国首先应该除掉的心腹大患,是残存在江南的东晋。现在征讨张骏,南讨之师势必一分为二,东晋又会延长数年的寿命了。河西地区荒远偏僻,不值得放在心上。我大赵对小小的前凉胜之不为武功,如果没有攻克可就要被天下人笑话了。不如因此厚待前凉使臣,使他们君臣麻痹,抓住时机再出兵不迟。”喜怒无常的石虎暂时打消了攻打前凉的主意。

◎ 前凉、后赵对峙图

不过,石虎并没有善罢甘休。他在并、朔、雍、秦四州实行“五丁抽三”的征兵制,同时在关西地区囤积军备,针对的就是前凉。听闻张骏盛年死亡的消息后,石虎大喜过望。虽然时值盛夏不宜出兵,但石虎认为这是前凉主少国疑的大好时机。石虎立刻把得力猛将麻秋调去当凉州刺史,集合十几万大军预备侵凉。

东晋永和二年(346年)六月,第四代西平公张骏尸骨未寒,第五代西平公张重华主持凉州尚且未及一月,后赵便对前凉开战了。

承平日久的前凉被赵军的突然袭击打得措手不及。麻秋首先率领赵军围攻金城郡(今甘肃兰州)。金城,位于黄河南岸,扼守河西走廊要冲。当时,金城尚有军民两万多人,太守张冲却可耻地投降了。金城县令车济苦劝无效,愤然自杀殉国。金城一丢,凉州腹地就暴露在赵军眼前,后赵打开了凉州攻略的门户。赵将王擢率偏军渡河攻陷晋兴郡武街(今青海西宁),前凉护军曹权、胡宣被俘,当地七千余户民众被强迫迁徙于后赵的雍州。武街在金城郡之西的湟水上游,位于姑臧城西南,赵军攻破武街,不但牵制了前凉枹罕守军,巩固了自军后防,更和金城赵军对姑臧城形成掎角之势。因此,自从二十六年前刘曜的那次大规模进攻以来,前凉再次面临亡国危机。

刚刚即位的张重华接受群臣建议,一方面下令减免苛捐杂税,废除不必要的徭役,撤销父亲遗留的一系列宫室园林建设计划,为民减负,稳定人心;另一方面下令前凉各郡国精兵在姑臧集合,交由征南将军裴恒全权指挥南下,准备与赵军决一死战。

然而,前凉多年无重大战事,带兵将领大都是靠论资排辈上来的世家大族,裴恒就是其中的典型。张重华这位亲家带领凉军在广武(今甘肃永登县东南)与麻秋率领的赵军十万主力相遇。广武在金城西北,地控河西走廊大道,已经是姑臧城最后一道重镇。裴恒率大军退守城池坚壁不战,上报说要仿效战国时期赵将廉颇在长平打持久战对抗秦国的策略,耗到赵军自行退去为止。广武城外的麻秋也围城不战,赵凉双方大军奇怪地在广武对峙起来。

当年十六岁的张重华,史载宽和懿重,沈毅少言。其实综观后来他在位八年的表现,说他是个以情绪好恶来处理问题的性情中人更为合适。因此试想一下他当时的心情:大敌当前形势危急,而本部诸军却未采取积极行动,令他坐立不安。于是,他下令各级官吏均可越级上书,推荐青年才俊来掌军,以转变己方不利的战局。

作为北方唯一长期处于和平的地区,前凉多年以来一直重视文化教育建设。面对亡国危机,前凉人才储备的优势展现无遗。牧府相司马张耽不惜得罪他人,慷慨陈词:“国家的存亡在于军队,军队的胜败在于将领。战国时期,燕国任用乐毅就消灭了仇敌齐国;后来听信谗言改换骑劫为主将,就把到手的齐国七十余城全部丢失。因此从古至今,明君莫不是慎重挑选将相的人选。现在我军缺乏的就是军师啊。可咱们凉州议事大官们推举的将领,尽是些严肃有声望的老人,这些人不一定就有真实用兵的本领。当年韩信被萧何推举,并非因为他是名将;田穰宜被齐景公信任,并非因为他是旧将;吕蒙被孙权赏识,并非因为他往日创造过战功;魏延被刘备提拔,并非因为他是刘备的老部下。可见,圣明君主选拔人才没有资格的限制。若有部下才堪胜任,就可以把大事托付给他。现在强寇已经快打到姑臧城外了,我军主将畏敌不进,造成人心骚动,大难即将临头了!我的主簿谢艾,文武双全,明习兵事,如果任用他为大将,一定可以抵御赵军,消灭胡寇!微臣愿意全家百口担保!”

◎ 前凉轻骑兵与民夫

张重华有一个职务是凉州牧,相当于凉州省委书记兼军区司令员。张耽身为牧府相司马,就是凉州牧的相(秘书长)手下的司马(主管军事的中级参谋),平时根本不能挤进前凉权力决策中心。而谢艾是张耽的主簿(文职秘书),只相当于地区行署里一名低级文职干部。

可能和前凉位居边防前线,士民痛心中原倾覆有关,前凉地区的文化氛围不同于一脉相传西晋而热衷于清谈玄学的东晋,儒学研究异常兴盛。据晋书记载,前凉单是凉州本地出身的知名学者就有宋纤、张斌、索绥、氾腾、索袭、郭瑀、祈嘉等人。出身敦煌郡寒门的谢艾,就是这些大儒中的一员。他精通儒家经典《春秋》,所上奏疏被《文心雕龙》提及,所著文集被《隋书·经籍志》记录。

若在和平时期,像谢艾这种从没带兵打过仗的儒生能够出任大将,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是以之前凉州的战争记载中从未出现过谢艾大名。不过,这时的凉州处于非常时期,有道是救兵如救火,加上张耽推荐谢艾的理由非常精彩,入情入理;虽然此前张骏也没发现谢艾的军事才华,但急病乱投医的张重华当场下令宣召谢艾,询问破敌方略。谢艾这个儒生把握住了表现自己的时机,他自信地答道:“昔日东汉开国功臣耿弇在汉光武帝带兵赶到之前消灭了贼寇张步,蜀将黄权愿以万人充当先锋消灭东吴。殿下只需给七千兵,臣就为殿下吞掉王擢、麻秋!”

耿弇、黄权那可都是书生拜将,被比作汉光武帝刘秀、汉昭烈帝刘备的张重华听得热血沸腾。两个年轻人惺惺相惜之余,前凉中枢那些暮气沉沉的老人们可看不下去了,他们纷纷痛斥谢艾出言轻率,甚至将其比作纸上谈兵的赵括。

初生之犊不畏虎。已被谢艾的豪气干云深深感染的张重华决定博一把。他力排众议,升任谢艾为中坚将军,率军攻击麻秋。由于凉州精兵已悉数由裴恒拉去前线作战,张重华七拼八凑也只搞到五千人,其中还以步兵居多。因此,前凉几乎全部重臣都认为主君重用谢艾的轻率举动是一场必败的赌博,凉州即将重演赵国长平之战的惨剧。谢艾这位一直埋在书稿报告中的文员,就带着五千步骑在所有大人物的哀叹中出发了。

当时,凉赵对峙的情势表面上看确实与秦赵长平之战相似,但仔细分析差异甚多。

战国时期七雄并立,秦、赵国力相仿,被称为虎狼之国的秦在长平对阵赵国时还要提防其他敌国袭击本部,因此速战速决是秦的上策,而赵国采用持重战术与秦对峙,不但可以耗跨敌人,更可以抓住时机一举击溃秦军。

而后赵占据了整个中原,倾一国精锐来犯;前凉纵然富庶,却比不得中原地大物博,更不像石虎那样肆意虐民以逞其志,以蕞尔一州的物资供应对抗后赵源源不断的粮草接济简直螳臂当车,前凉也不能指望东晋那帮喜欢嗑药内斗的世家大族来救。麻秋与裴恒互相对垒不战的默契行为也令人深思,很有可能等粮草吃完,裴将军也就顺应军心解甲投降了。此其一。

第二,秦国的兵制是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郡县征兵制。从《睡虎地秦墓竹简》所记的情况看,秦国男子十七岁“傅籍”,以后根据战争需要,随时可征集入伍。由于秦国赏罚严明,唯有军功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致使秦国男人个个都是战士。秦国的兵役制度较为完善,军权高度集中,军队的指挥管理体制严密,因此成为天下闻名的劲旅。

而后赵沿用赵汉的胡汉分治政策,兵员主要在五胡中征发,胡兵在战争中不断伤亡而导致军队逐渐衰败老化。被前燕多次击败后,赵军精锐损失极大,石虎开始强迫汉人从军,赵将王擢就是汉人。后赵军队云集了各族的军人,编制非常复杂,沟通也是一个问题:各族语言不通,不是都说汉语,指挥官的命令很可能要先翻译才能下达。后赵的统治基础是羯人,而羯人对其他民族也多有压迫。当年石勒召见参军樊坦时,见樊坦竟然穿得破破烂烂,而且面目憔悴,大惊问道:“樊参军你怎么会穷成这样啊?”樊坦很生气地回答说:“这一阵老是被不讲道理的羯贼抢劫,家里什么值钱东西都没啦!”当时,后赵境内称羯人为国人,汉人为赵人,严禁赵人辱骂羯人,违者乃是大逆之罪。樊坦是个实诚人,偏偏忘了这茬。石勒闻言大笑:“羯贼这么不讲道理么,我应该补偿你才是!”樊坦马上意识到自己闯了大祸,痛哭流涕磕头谢罪;老谋深算的石勒没有处理樊坦的鲁莽行为,赐了樊坦家三百万钱以安汉臣之心。从此事可以得知,羯人比其他民族高出一头,他们既然可以随时抢夺汉族官吏的财产,其他民族平民自然也饱受他们的欺凌。因此,赵军中其他民族的军人对非我族类的羯人帝国没有什么忠诚,多半都是“畏威而来”,这支看似强大的军队并非铁板一块的秦军可比。

前凉采取郡县征兵制和募兵制相结合的兵制,凉军人数虽少但民族成分单一,便于指挥,且是为保家卫国而战,士气很高。

◎ 麻秋之女麻姑

最后,我们来看看双方军队的主帅。《朝野佥载》记载:“后赵石勒将麻秋者,太原胡人也,性虓险鸩毒。有儿啼,母辄恐之麻胡来,啼声绝。至今以为故事。”《朝野佥载》的作者张鷟是生活在唐玄宗时期的深州人(今河北深县),大约卒于公元740年。时隔四百年后,麻秋的恶名仍然能吓得北方小孩止啼。有趣的是,这位残暴毒辣的麻秋据说还是道教所尊的长寿女仙麻姑之父:“麻姑,为后赵麻秋女,或云建昌人,修道于牟州东南姑余山,飞升,政和中封真人。”(《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百三十七)

麻秋是石勒起兵造反时就一直追随的老部下,石勒死后又成为篡位者石虎忠实的爪牙。石虎曾经自述:“主上(指石勒)自都襄国以来,端拱仰成,以吾身当矢石,二十馀年,南擒刘岳,北走索头,东平齐、鲁,西定秦、雍,克十有三州。成大赵之业者,我也。”麻秋也自述:“我用兵于五都(指长安、洛阳、邺城、许昌、谯城魏晋五都,涵括了中原地区)之间,攻城略地,往无不捷。”俨然也是战功卓著的老将。

然而,就是这位麻将军在东晋咸康四年(338年)出过大丑。当时,刚刚被后赵击败的段部鲜卑首领段辽在密云山向后赵诈降,石虎派遣时任征东大将军的麻秋率领三万赵军迎降。石虎知道段辽和慕容鲜卑的阀主慕容皝是表兄弟,在赵军出发前一再告诫麻秋:“受降如受敌,一刻都大意不得!”麻秋自恃老将,把石虎的良言当成耳边风,致使赵军一头栽进了段辽和慕容家设立的埋伏圈。结果,赵军被全歼,主将麻秋连马都丢了,徒步跑回后赵。石虎正在吃饭,看到麻秋的窝囊相后气得连食物都吐了出来,当场下令将麻秋的官爵一撸到底。但石虎自己也尝过慕容家的苦头,加上眼下凉州无人,就给了机会让麻秋戴罪立功。

由此可见,麻秋的恶名倒是和杀人无数的白起差相仿佛,然而在军略上却拍马也不及了。

那么,谢艾是不是赵括呢?答案令人振奋。张重华的豪赌押对了宝!时值盛夏季节,河西地区本就干热,相持日久的赵军疲惫不堪,一心等待凉军投降的麻秋又犯了轻敌的老毛病,居然连行军作战最基本的侦察斥候都不设置。谢艾出师后急行军进入了位于广武北方的振武城这么重大的敌情,赵军居然全都蒙在鼓里。

得知赵军上下松懈的情报后,谢艾下令全军饱餐休息,准备半夜突袭赵军。就在一切准备就绪时,突然有两只枭落在谢艾的中军帐上鸣叫。枭就是猫头鹰,枭声在迷信的古人听来可是要死人的预兆,加上又是在主将的营帐鸣叫,一般人都会觉得此次出阵凶多吉少,再没有比这更令士兵沮丧的事了。本来士气高涨的凉军登时议论纷纷,军心大动。

◎ 广武古战场

谢艾却与众不同,他喜出望外地大声宣布说:“赌博的时候摸到彩头最大的枭牌就稳赢了。现在枭在我军营门上叫,这可是咱们凉州必胜的吉兆啊。”大家听完后都乐了,心情轻松之余更拥有了必胜的预感。面对突发事件,谢艾临变不惊沉着冷静,不但没让军队混乱,反而借机鼓舞了士气,让凉军对谢艾的大将风度心悦诚服。

于是,谢艾带领五千勇士向十几万赵军发动了在裴恒等老将看来近乎自杀的突袭。赵军毫无防备,无数人在睡梦中丢了大好头颅,全军营乱成一团,麻秋与谢艾统率能力之高下由此可见。广武城中的裴恒见状也鼓起勇气出兵配合作战,凉军单是敌军首级就斩了五千多。赵军体现了乌合之众的本质,在两面夹攻下全军溃散。麻秋在左右的保护下一路逃回金城,赵将王擢得知广武败报后也放弃武街逃走。凉州危机解除!谢艾出手不凡!

◎ 广武之战作战图

自认慧眼识人的张重华大喜之下立封谢艾为福禄伯,对之异常器重。然而没过多久,谢艾就被张重华赶到没有战事的西部边郡酒泉做太守去了。此事的起因,不单是谢艾的胜利引起了整个前凉朝堂上下臣等的嫉妒——诸宠贵恶其贤,共毁谮之,更在于谢艾得罪了凉州上层的大人物:司兵(凉州军区参谋长)赵长和主公张重华。

张重华初即位被下属推为持节、大都督、太尉、护羌校尉、凉州牧、西平公、假凉王,按古代的礼法,即位为王是要有郊祀的,可由于石虎趁丧进攻的闪电战,这项礼法未来得及执行就被打断。

谢艾胜仗后,赵军暂时撤退。一些只知吹牛拍马的小人不顾金城尚未收复,赵军随时会卷土重来的可能,又将郊祀提上议程。张重华不但批准这个无关紧要的提议,更派宠臣赵长代替自己祀秋,可见赵长必定是力荐郊祀的那个人。

大敌当前,加之可能不满张重华违背祖宗的意愿,在未得东晋允许的情况下擅自称王,儒生谢艾援引春秋大义明确反对:“国有大丧(指张骏刚刚去世),请省搜狩之礼 ,明年再来不迟。”张重华当场怒形于色,凉州大士族出身的大臣索遐慌忙打圆场,举出古代各种荒唐的事迹证明张重华的决定有旧例可以援引,谢艾的提议被彻底否决。

这当然给了那些本就嫉妒谢艾威望的小人嚼舌根的机会。士族们弹劾谢艾的奏章如雪片般传来,在张重华首席心腹赵长的攻击下,禀性忠直的谢艾不容于众,受到排挤被迫远离政治中心也是想当然的事。从此事也可看出谢艾不通为官之道,不像被官场浸淫多年的老手,完全是少年儒生的处世本色。

儒将风采

再说石虎,本想趁其不备一口吃掉前凉,不料对方出了个谢艾,把自己速战速决的美梦打碎了。既然战事已开,那也不必客气,石虎痴心不改的任用麻秋为后赵对前凉的前敌总指挥,源源不断把全国的精锐部队调去凉州交给麻秋挥霍。

收到谢艾被贬职的消息后,喜出望外的麻秋立即开始出兵。这回凉州已有准备,突然袭击是行不通了,麻秋开始老老实实实施“先剪羽翼,后捣腹心”的战略。赵军要肃清黄河以南孤立的前凉据点,大夏(今甘肃广河西北)首当其冲。大夏太守、敦煌大士族出身的宋晏被俘投降。宋晏为了保命而亲笔写信将身为宛戍校尉的同族兄弟宋矩骗来大夏。宋矩落入陷阱,全家身陷狼窝。表字处规的宋矩不愧其名,严词拒绝麻秋和宋晏的劝降,亲手杀死妻儿后自杀。大夏位于金城西南,其西北方不远就是前凉河南重镇枹罕。大夏的失守,也预告着枹罕危在旦夕!

枹罕,北倚群山、西靠大夏河、东南面朝甘南平原,是凉州防御东南方向最重要的战略要地。因此,前凉非常重视此地,二十年来早已把此城变成了一座坚固的要塞。枹罕此刻也是凉州在河南最后的据点,如果失守,前凉和关中的交通就会彻底隔绝。

东晋永和三年(347年)春季,麻秋率八万人出兵进犯枹罕,前凉临近郡县的援军也络绎不绝汇集于枹罕,凭借坚城誓死抵抗。麻秋命令赵军将枹罕围得水泄不通,在城池四周布下数道堑壕加以隔绝,上架云梯,下挖地道,分成近百条路线没日没夜地猛攻。

晋昌(今甘肃安西东南锁阳城)太守郎坦被气势汹汹的赵军吓昏了头,建议放弃坚固的外城,将军队撤往内城防守。武成(今内蒙古清水河县北)太守张悛立即反对这种谬论:“刚开战就放弃外城,会动摇我军坚守决心,大事就不可挽回了!”前凉守城总指挥、官阶最高的宁戎校尉张璩接受了张悛的正确意见,依照常规在外城进行军队部署,与赵军的攻城手段针锋相对。后赵步兵在坚固的枹罕城防前损失惨重,伤亡数万仍然毫无进展,麻秋只得又向石虎求援。石虎征发两万士兵,由大将刘浑率领赶赴枹罕。

◎ 枹罕城古战场

眼见后赵来了生力军,一直因自己意见不被接受而怀恨在心的郎坦顿生毒计,他暗中命令守城军士长李嘉与后赵取得联系,引了千余赵军从自己负责的西北角登上枹罕城楼。发现险情后,张璩与诸将带头奋勇杀敌,双方短兵相接,登城赵军死亡两百多人后狼狈撤退,张璩随即将叛徒李嘉、郎坦斩首示众,又派出敢死队烧毁了后赵的攻城器具仓库,城中人心愈加坚定。这位有勇有谋的张璩在宁戎校尉任上和当地少数民族关系良好,黄河湟水间十余万家氐羌部落并不接受后赵的劝降,纷纷赶来为枹罕声援。麻秋大为害怕,于是上报中央要求暂缓攻势。石虎得知情况后非常生气,以中书监石宁为征西将军,率并、司州兵两万人再次增援,其中包括后赵的御林军——黑槊龙骧军。

◎ 十六国时期的马镫文物

中国最早的马镫是在西晋永宁二年(302年)制造的骑士俑上发现的,可以说,中国最晚在西晋就有了马镫。马镫的出现有利于骑兵的长距离行军,并使骑兵的近距离格斗变得轻松,能更有效地发挥骑兵的机动性、冲击力。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游牧骑兵的大举南下,骑兵在马镫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当时人马均披铠甲的重骑兵——甲骑具装。

甲骑具装由六个部分组成:面帘、鸡颈、当胸、马身甲、搭后、寄生。面帘是一块狭长的金属制成的护面,上面开有眼孔,主要保护马匹面部;鸡颈是马颈部的护甲,由甲片缀成,前面有搭扣可以扣上;当胸、马身甲、搭后,是马匹前、中、后的大片护甲;寄生比较有特点,是一个放在马尾部向上翘的扫帚一样的东西。这样装备的战马,除非是步兵不要命冲上去砍马腿,否则很难以大刀、大斧等兵器直接杀伤它,防护力可想而知。甲骑具装的武器除了传统的弓箭、长刀外,长兵器更进化成为穿透力极强的骑兵用长矛:长度达到一丈八尺的马槊。黑槊龙骧军,就是如此可怕的甲骑具装。这种精锐中的精锐,后赵也只有三千,石虎这回可是出了血本!

◎ 十六国时期的甲骑具装陶马

战事吃紧,张重华只得火速请谢艾出山。与一言不用即怀恨叛国的郎坦全然不同,谢艾不计前嫌慨然应命,以使持节(平时及战时皆可斩杀太守以下官员)、军师将军的身份率领凉军步骑三万,准备长驱临河救援枹罕。麻秋得知谢艾出动后留步兵继续围困枹罕,自己从枹罕、大将孙伏都从金城,共领三万精锐骑兵抢先渡过黄河,在广武附近的长最(今甘肃永登南庄浪河西)合流筑城以逸待劳,妄图全歼步兵为主的谢艾军,一雪去年被这个书生战败的耻辱。平心而论,顺势将围点改为打援,麻秋可谓老辣,可惜他这条妙计却成就了谢艾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长最大捷。

◎ 甲骑具装甲马壁画(北魏)

谢艾可不像麻秋那么轻敌,他派出的哨探很快得知麻秋筑城长最的情报。凉军赶到长最后立刻扎营布阵,期间主将谢艾的表现十分儒雅风流。只见他不着铠甲却身穿儒服、戴白帢(未入仕者所戴白帽,当年第三代西平公张茂即是头戴此帽薄葬。)、手持白羽扇,乘轺车(一种小而轻便的车,车盖为白色,是汉晋时期最低级官吏的乘车。),身旁中军不停鸣鼓奏乐,很有《三国演义》中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气质。“(麻秋)望而怒曰:‘艾年少书生,冠服如此,轻我也。’”

◎ 白马轺车儒服文官

愤怒的麻秋立命全军三万骑兵倾巢出动,要把凉军步兵踩成肉饼。黑槊龙骧军迅速集结在赵军前列,奉命带头冲锋。

谢艾之所以激怒麻秋,乃是为了诱使麻秋离开长最城池的依托。因为在与麻秋对垒前,谢艾已命令部将张瑁率领凉军所有骑兵偷渡庄浪河,沿小道抄赵军的后路。引蛇出洞之计成功,但谢艾步兵将要单独抵抗后赵精锐的骑兵部队,其中就包括具有极大冲击力和震慑力的甲骑具装!战马开始发力冲刺,铁蹄踏得地动山摇,骑兵齐声大吼,平端长槊冲锋。三千黑槊龙骧军向凉军扬尘而来!

凉军装备的普通弓弩对黑槊龙骧军的铁甲根本不能造成伤害,各种临时工事陆续在对方铁蹄下化为粉碎,本来规划坚固的步兵方阵被轻松踏破,黑槊龙骧军眨眼间就冲到前凉中军本阵附近,连谢艾的亲兵们望见这些黑压压的铁皮怪物后都吓得四散逃亡。

谢艾拒绝了亲信劝自己骑马逃跑的建议,毅然下车坐到胡床(从胡地传来的折叠板凳)上。他神色自若,手持白羽扇东挥西点,仿佛有所指挥部署的信号。

黑槊龙骧军眼见敌军主将一副“运筹帷幄之内,决胜千里之外”的表现,加上长最地区是丘陵地带,水草丰美、植被茂盛,不禁以为凉军设有埋伏。疑惑的黑槊龙骧军勒马停步,远远望着谢艾,进退不定,紧随其后的后赵骑兵不明所以,在迷茫下也开始惊魂不定,连主将麻秋都看傻了眼。

在古代兵法《李卫公问对》中,唐太宗李世民认为很多将领都缺乏辨别虚实的能力,名将李靖把奇正与虚实、示形紧密联系起来阐述,指出“奇正者,所以致敌虚实也。敌实,则我必以正;敌虚,则我必以奇”,“但教诸将以奇正,然后虚实自知焉”。由此可见,辨别虚实的能力对带兵将领来说有多么重要。

◎ 十六国时期的重骑兵

◎ 长最古战场

谢艾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做法就是要为凉军争取一瞬即逝的宝贵时间。谢艾对整个战局也是把握得精准无比,张瑁率领的骑兵在赵军全体发傻的当口终于赶到战场,渡河出现在长最城的西南方向。深恐长最老窝被端的麻秋慌忙下令赵军全线后撤,惊恐的赵军在撤退时前后脱节、互相践踏,混乱不堪,阵形大乱。谢艾亲身涉险收到了奇效,情知时机已到的他潇洒地向前方挥舞白羽扇,得到进攻信号的凉军步骑开始夹击赵军。

面对凉军的奋勇进攻,麻秋再也弹压不住形势,赵军不但不听指挥,反而争相放弃长最逃命,结果尝到了主将背水为营的恶果:后赵大将杜勋、汲鱼、綦母安阵亡,全军三万骑兵在战场上被俘斩一万五千人,谢艾率领凉军一路追到黄河边。赵军剩下的一万五千人侥幸渡过庄浪河却覆灭于黄河。麻秋与孙伏都两个人骑着一匹马逃回金城。包围枹罕的赵军听说长最大败后也慌忙撤回大夏,枹罕之围由此不战自解。

◎ 长最之战作战图

凉赵长最一战,后赵骑兵三万全被消灭,最精锐的甲骑具装部队黑槊龙骧军更是匹马不归。这可以说是凉军主将谢艾一个人的战争,他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步兵克重骑的经典战例!自此,谢艾“白帢轺车破麻胡”的儒将形象成为赵军挥之不去的噩梦,也成为麻秋心中永远的伤痕。为了推卸责任,麻秋竟将失败归于天命:“我用兵于五都之间,攻城略地,往无不捷。及登秦陇,谓有征无战。岂悟筑城长最,匹马不归;及攻此城(指枹罕),伤兵挫锐。殆天所赞,非人力也。”

前凉举国欢庆,再也没有任何诽谤能够阻止谢艾应得的荣誉。张重华论功,以谢艾为太府左长史(凉州牧的副手),进封福禄县伯,食邑五千户,赐帛八千匹。福禄县是酒泉郡治,张重华的祖父张寔在继任第二代西平公前就是福禄县侯,可见谢艾在凉州的人望。

同年五月,不甘失败的石虎再度增兵十二万侵凉,赵军第一目的地仍然是枹罕。筋疲力尽的前凉也无法想像后赵竟然如此不恤民力,各方凉军征调不及。麻秋在河陕一带大败凉将张瑁率领的援军,凉军战死三千余人。张瑁就是长最大捷中的那位功臣,他独立带队在河南作战时却不是麻秋的对手。随后,前凉另一路由大将牛旋率领的各郡援军也被麻秋击破后撤。没有上次像张璩那样的大将来主持城防,得不到外援的枹罕护军李逵率众七千开城投降,这座久围不下的坚城终于被赵军攻陷。

枹罕失陷的后果是灾难性的。黄河以南的氐、羌部落与前凉交通断绝,全部归附于后赵。再无后顾之忧的麻秋与石宁率领赵军驻扎河南为后继,其余赵军分两支向前凉河北地区大举进攻:刘宁的南路军再度攻陷武街,所幸后来被凉军将领杨康在沙阜(具体位置待考,大体在今甘肃兰州以西一带)击败,南路赵军退回金城;而王擢的北路军进展顺利,一路攻陷了广武、曲柳(今甘肃武威东南)。曲柳的位置在洪池岭之北,洪池岭即今乌峭岭,是河西走廊的要害之所,姑臧城惟一的天然屏障。此岭一失,赵军距离前凉统治中心姑臧已经咫尺之遥。

◎ 十六国时期,重骑兵用的明光铠及武士俑

得知胜报后,石虎大喜,加派孙伏都、刘浑率步骑两万增援,命令后赵全军渡河灭亡前凉,麻秋于七月率领赵军进屯曲柳。

凉州再次震恐,张重华于是下令亲征。当年前赵皇帝刘曜一辈子转战天下,亲征被俘导致国破家亡的史实历历在目,谢艾自然坚决反对,认为此事万万不可。去年郊祀事件有出场的索遐说话就圆滑得多:“殿下是一国核心,不可轻动。左长史谢艾兼资文武,国家栋梁,应该把军队交给他指挥。殿下居中坐镇,有了您在中枢的指示,小贼不足平也。”

比起直来直去的谢艾,索遐充分顾及了主君的面子。不用自己冒险又落了统筹指挥美名的张重华自然是大悦,当下以谢艾为使持节、都督征讨诸军事、行卫将军,索遐为军正将军 率步骑两万与赵军决战。

两万凉军在姑臧郊外的神鸟原与赵军前锋王擢相遇。谢艾树起以象牙为装饰的军旗,聚众宣誓死战以报国,恰逢西北风吹得军旗飘扬不止,而东南方正是赵军阵地。索遐见状大喜道:“风是天神的号令,如今旌旗指向敌人,是上天在帮助我们啊!”

◎ 神鸟原古战场

是役,同仇敌忾的凉军消灭了这支赵军,王擢抱头逃回曲柳。

八月初三,谢艾率军挺进曲柳。麻秋如惊弓之鸟一般不战自溃,渡河逃回金城。黄河以北的赵军闻讯也放弃所获城池狂奔河南,凉州河北地区终获保全。由于凉军连续作战,加以给养不足,情知暂时无力收复河南的谢艾宣布回师姑臧,途中顺路讨伐了叛降后赵的杂虏斯骨真部落,获得牛羊十余万头,大大补充了军需。

◎ 神鸟之战作战图

这一年,正值后赵冀州八郡闹蝗灾,饿死数万人;又逢大旱,赵境粮食减产严重,数万人或冻死,或饿死。偏有个名叫吴进的和尚雪上加霜出坏主意:“胡运将衰,晋当复兴,应该苦役汉人以改天运。”石虎很迷信这一套,言听计从,大发首都邺城附近汉族男女十六万人、车十万乘,昼夜不息运载土石修建宫殿华林苑,并在邺北筑造了数十里的长城。

天灾不断、石虎仍对百姓穷征极调之际,后赵又发生了宫廷政变:太子石宣杀死与自己争位的弟弟石韬后又想杀死石虎篡位。石虎诛杀了石宣,此事告一段落,但后赵已经处于灭亡前夕,焦头烂额的石虎再也没精力经营天下。

因此,得知凉州败报后石虎连声哀叹:“吾以偏师定九州,今以九州之力困于凉州。彼有人焉,未可图也!”彻底放弃了征服前凉的野心。年老昏荒的石虎没有对屡战屡败的麻秋进行任何处罚,被谢艾吓破胆的后赵凉州刺史麻秋此后一直带重兵盘踞在枹罕城,再也不敢打前凉河北地区的主意。

在谢艾大破后赵两年后的东晋永和五年(349年),后赵帝国终于在自相残杀中走到了尽头。麻秋后投降了反叛后赵的冉闵,诛杀了部下一千多羯人,带兵赶赴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与冉闵汇合,不料在枋头(今河南浚县西)被氐人豪帅苻洪击败。麻秋随即投降并劝说苻洪西取关中以定基业,得到信任后却突使黑手毒杀苻洪,欲兼并其部队,最终被前秦开国之主,苻洪的长子苻健逮捕处死。

忠臣气短

后赵对凉州再无重大军事行动后,张重华“自以连破勍敌,颇怠政事,希接宾客”,常常和宠臣们饮酒玩乐。又因为谢艾功高震主,张重华不顾河南之地尚未收复,再次将谢艾贬为酒泉太守,这一去就成二人的诀别,张重华短暂的一生谢艾再未被起用。

即使是后赵灭亡、中原大乱、前凉收降河南之地后与东晋相约恢复中原的大好用兵之日,张重华也只是以后赵降将、先前侵略凉州的急先锋王擢为主将攻略盘踞关中的前秦,任其葬送了凉州精锐一万五千人。亲小人远贤臣,是昏君的通病;黄钟毁弃,瓦缶雷鸣是忠臣的悲哀。反复小人王擢后来背叛前凉投降前秦,成为典型的三姓家奴。而忠不见用的谢艾没有自暴自弃,在酒泉颇有作为。

当时,西域向前凉称臣,僻处西疆的酒泉根本没有大敌威胁。谢艾仍然居安思危,积极修葺城防。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福禄(酒泉郡治)城谢艾筑,城下有金泉,味如酒,故名酒泉。”今日酒泉的名胜钟鼓楼,就是谢艾做太守时修筑的酒泉东城门。可见受冤被贬的谢艾仍然忠心耿耿,勤政爱民。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张重华患病,自知不治下大赦境内,把年才十岁的长子张曜灵立为世子。张重华的父亲张骏好酒好色,也活了四十岁,为何张重华仅二十四岁就重病不起呢?当中自有隐情。

◎ 酒泉名胜钟鼓楼(清朝重建)

张家世代以忠孝节义称名于世,但西平公张重华同父异母的大哥长宁侯张祚却百分之百的阴险。当年,张骏的嫡妻严氏并未生子,之所以立诸多庶子中的老二张重华为世子,就是因为知道自己的长子太不成器。

张祚虽然算得上博学多才,但内心深处却完全是父亲张骏负面基因的翻版。凭着轻巧阴险的天赋异禀,张祚不但和凉州中枢中的勋贵打成水乳交融的一片,还和弟弟张重华的亲母马氏通奸,可谓权倾凉州“内外”。他和结义兄弟赵长更是鼓动张重华驱逐谢艾的勋贵中不遗余力的两个。

张重华自然不会不知哥哥和母亲所做的丑事,但张祚在前凉朝中势焰张天,势力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投鼠忌器的张重华无计可施,郁怒之下,心病自然难医了。掌管凉宫宿卫的重臣常据见状,秘密进言请求将张祚贬斥边地,张重华竟回答:“吾方以祚为周公,使辅幼子,君是何言也!”这绝非由衷之言,显然是无奈之语。

此时,在酒泉委屈了五年的谢艾目睹家国将危,不顾自身奋笔上书:“权幸用事,公室将危,乞听臣入侍。长宁侯祚及赵长等将为乱,宜尽逐之!”忠义之心见于言表。

十一月初十,张重华仗着回光返照时最后一刻的清醒,亲笔下令征谢艾为卫将军、监中外诸军事、辅政。可惜为时已晚,当时的姑臧城已被阴谋笼罩,这封手令被张祚和赵长藏匿。张重华凝聚了最后心血的托孤遗言反成了谢艾的催命符!

十一月十一日,张重华去世。世子张曜灵即位,就任第六代西平公。赵长等人将张重华的遗令篡改为以张祚为都督中外诸军事、抚军大将军、辅政。仅仅过了二十多天,在得到庶母兼情人马太后的首肯后,张祚废侄子张曜灵为凉宁侯,自立为大都督、大将军、凉州牧、凉公,公然抛弃了张家六代传承的西平公爵位。此时,他第一个要杀的,就是功盖凉州又名正言顺位列辅政遗令的谢艾!

晋穆帝永和九年的寒冬,位于凉州西北的重镇酒泉,正漫天飘舞着鹅毛般的大雪。训诫了悲不自胜的娇妻幼子,安抚了依依不舍的军吏百姓,留下保境安民、无生妄动的遗言后,威震中原的儒将谢艾,一如五年前他人生中最辉煌的时刻:白帢儒服,坦然自若地踏上了追随张重华的不归路。时年不足四十的谢艾,前凉最耀眼的将星,坠落在祁连山上……

谢艾死后,张祚再无顾忌。他逼奸不遂杀害了张重华寡妻裴氏,连自己同父异母的妹妹和张重华未及十岁的幼女都不放过。这种禽兽不如的行为激起了公愤,前凉民间开始出现讽刺国主荒淫的各种段子。

◎ 凉州干城酒泉阳关遗址

东晋永和十年(354年)正月,把小侄子张曜灵活活拉断腰埋在花园后,残忍至极的张祚在赵长等弄臣的劝说下改晋建兴四十二年为和平元年,建国号为凉,悍然称帝。前凉的繁荣稳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前凉对晋室的忠贞。张祚的叛逆行为终于引起公愤,前凉人民对这个臭名昭著的独夫彻底失望。

东晋永和十一年(355年),张祚派遣一万三千兵马偷袭驻扎于枹罕的河州刺史张瓘,结果全军覆没。身为前凉宗室的张瓘聚集部众,宣誓讨伐暴君张祚。前凉全国各地纷纷起兵支持,张瓘之弟张琚及张瓘之子张嵩住在姑臧城中,这叔侄二人与敦煌大士族出身的宋混、宋澄兄弟拉起了一支上万人的队伍进攻谦光殿,赵长见势不妙倒戈相向,众叛亲离的张祚被自己的厨师徐黑杀死,“大凉皇帝”最终身首异处。

虽然全国山呼万岁,但前凉自开国以来良好的社会氛围扫荡无遗,此前一直稳定的前凉自此陷入内斗的恶性循环。

张重华的幼子张玄靓在大乱中接位就任第七代西平公,这个孩子年方六岁,毫无处理政事的能力。他在位的八年完全是一个傀儡,其四位首辅大臣张瓘、宋混、宋澄、张邕走马观花似的杀死前任秉政,又相继被族灭,统统不得善终。

东晋兴宁元年(363年),张玄靓和母亲郭氏一同被杀光前任张邕全族的首辅张天锡杀死。十八岁的张天锡就任第八代西平公。张骏的这个幼子张天锡,就是前凉最后一代西平公。

此前的内斗已把前凉的老本折腾了精光,张天锡虽然有点应变能力,却并非治国保家、拨乱反正的雄主。他好享受、爱游乐,喜欢纳姬妾,大兴土木,拿国库的钱大肆赏赐左右,唯独不喜处理政事。

从事中郎张宪在张氏家族中地位崇高,为此抬棺死谏,言辞非常激烈。张天锡对自己这个堂弟下不了狠手,于是就用优美的骈文来敷衍他:“我不是单纯地爱好游乐,而是通过游乐思考人生的哲理。我观赏着花开,就敬重才华秀美的高士;品玩着芝兰,就爱惜德行高洁的大臣;目睹到松竹,就思慕坚贞节操的贤人;面对着清流,就褒奖廉洁奉公的官员;看到蔓草,就鄙薄贪婪污秽的恶吏;遭遇暴风,就痛恨凶狠狡诈的奸徒。就此引申发展,触类旁通,可见我在为人的操守上没什么遗漏。”凭着一张利嘴,张天锡对忠臣指出的错误非但坚决不改,连虚心接受都做不到。

张天锡在位唯一的“政绩”,就是在外交上修复了因张祚称帝而破裂的凉晋关系,他尊奉东晋年号,与东晋朝廷三公遥相盟誓,双方彻底达成了谅解。在张天锡的统治下,前凉民穷财尽,人民生活困苦,前凉失去了民心。国内叛乱四起,陇西(今甘肃陇西县西南)人李俨在张祚败亡时期就割据了本郡,此时又进一步蚕食了整个河南地区。整个前凉在死气沉沉的政治氛围中逐步走向末路。

与此相对应的是,关中的前秦天王苻坚(麻秋所杀的苻健之孙)为人大度、知人善任,一大批能人从四面八方聚集到秦都长安。虽然苻坚有沽名钓誉、好高骛远的毛病,但在名臣王猛的辅佐下,前秦确立了严格的人才选拔制度,各级官员举人得当有赏,推荐失实受罚,即使是宗室外戚,没有才干也不能做官,基本上断绝了请托贿官的歪风。

苻坚索性放权于王猛,让这位能臣得以一展平生抱负。在王猛的竭力治理下,前秦农业发展、吏治清明、民族关系暂时缓和,儒学正统得到恢复。随着北方其他势力的逐步没落,身为一个陕西地方政权的前秦,却逐渐拥有了统一北方的实力。

东晋太和二年(367年),张天锡动用前凉全国八万军力征讨李俨,以杨遹为监前锋军事、前将军,出金城;常据为使持节、征东将军,向左南(今青海民和县西北);游击将军张统出白土(今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东南);张天锡自率三万中军屯驻仓松(今甘肃武威东)。起初,凉军一切顺利,东路的杨遹军连克大夏、武始(今甘肃临洮)二郡,西路的常据在葵谷击败李俨的军队,张天锡率中军进屯左南。盘踞在枹罕的李俨见凉军四面合围、大势已去,便向前秦哀求救援。前秦早就对前凉虎视眈眈,而要取得前凉必先取河南之地。意识到河南之地唾手可得的苻坚大喜过望,但因为在关东与慕容家建立的前燕王朝重兵对峙,没有更多机动兵力的前秦只能分两次拼凑出三万七千名援军,大名鼎鼎的王猛被任命为秦军的统帅。

◎ 十六国一代名臣王猛

猝不及防的东路凉军在枹罕城东与从略阳(今陕西汉中)出发的王猛相遇。王猛在消灭杨遹部一万七千名凉军后,已经无力再战,凉秦双方开始在枹罕城外对峙。王猛亲笔给张天锡写信大显智将谋略:“我只是受诏援救李俨,主上并没有命令我同你们前凉交战。现在我将高筑壁垒,听候下一个诏令。长时间相持,我们两家都会疲敝,对彼此而言均非良策。如果将军带领军队稍行退避,我就抓住李俨回国复命,贵军可以得到城池,不知将军意下如何?”

张天锡竟然轻信王猛的诡计,命令全军后撤,结果士气衰竭的凉军将士再也不愿为他卖命,纷纷主张回国避战。无奈的张天锡只得下令回国,前凉数万大军仓皇撤退,草草结束了这场本来势在必得的战役。随后,王猛轻松诱捕李俨,接收了李俨的所有领地。前秦以河西羌族出身的彭越为平西将军、凉州刺史统兵镇守枹罕城。前凉就此彻底丢失了河南之地,终日沉迷酒色的张天锡再也没有收复失地的决心和行动。

◎ 张天锡与王猛凉州之战

东晋太和五年(370年),前秦出兵攻打前燕。这本来是场边境试探作战,但在燕国上下贪腐堕落的帮助下,苻坚与王猛君臣二人协力合作,一举消灭了前燕这个中原第一强国,尽得关东富庶大地的人口与物资。

东晋太元元年(376年),如日中天的前秦王朝已经扫平了北中国除前凉外各方势力,独霸中原。七月,秦王苻坚派遣使者威逼张天锡入朝投降。张天锡拒绝属下劝自己效仿先人张茂、张骏忍辱负重,向前秦暂时称臣以拖延图存的建议。才智平庸的他不顾众人劝谏斩杀秦使,宣布与前秦彻底决裂,送给了前秦出兵最好的借口。

得知前秦在八月十七日举国进攻前凉的消息后,已经被前秦攻陷上游益州的东晋鞭长莫及。东晋虽然出兵江淮一带对前秦攻凉进行了牵制,可惜无济于事。在以王擢儿子王统、李俨儿子李辨率汉军为向导,日后的后秦皇帝羌族人姚苌为主的前秦各族联军的攻势下,再无经世良将的前凉十万大军相继败逃叛变,等待张天锡的,就只有衔璧牵羊,开城投降的命运。然而,他在最后一刻还拥有常据、席仂、赵充哲、史景四位将军明知大厦将倾仍然苦战殉国的忠诚。

八月二十七日,河西名城姑臧陷落于前秦之手。自西晋永宁元年第一代西平公张轨就任凉州刺史,至东晋太元元年第八代西平公张天锡亡国,前凉共九主七十六年。西平公张氏之荣光,就此成为传说。

投降前秦的张天锡被苻坚封为归义侯。在导致前秦灭亡的淝水之战中,张天锡和同在秦军中的原东晋将领朱序对惊溃前秦的百万大军做了很大贡献。战后,张天锡挺身投奔江南,受到东晋孝武帝的接见,拜金紫光禄大夫,恢复了西平公的爵位。第八代西平公张天锡终老在建康城。

◎ 姑臧城(当代重建)

前秦大乱后,失去了西平公的凉州四分五裂,全境糜烂,在短短十五年间竟先后出现后凉、南凉、北凉、西凉、西秦五个小国政权,和前凉相比却都是地狭人稀。每当北方甚至关中统一后派大军进取,他们都难逃降灭的厄运。

◎ 分裂后的凉州五国与后秦、后燕、东晋形势图

大唐名相房玄龄在《晋书》中盛赞前凉张氏:“三象构氛,九土瓜分。鼎迁江介,地绝河濆。归诚晋室,美矣张君。内抚遗黎,外攘逋寇。世既绵远,国亦完富。杖顺为基,盖天所佑。”

北宋大文豪苏轼有感于契丹内逼,写下《祭常山小猎》诗慨叹前凉儒将谢艾:“圣朝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

当代魏晋南北朝史学权威王仲萦先生在巨著《魏晋南北朝史》中热情洋溢地写道:“前凉虽然也是封建地主阶级所建立的地方割据政权,但他始终向东晋表示忠诚,并且击退前赵刘曜、后赵石虎的一再进攻,使得河西地区汉族和各兄弟族劳动人民的农业、畜牧业生产不受破坏,中原流亡到河西地带的人民也得以安定下来,河西走廊也就成为发展当时汉族先进文化的重要据点。张氏的前凉完成了这个历史任务,是应该予以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