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爱新觉罗·奕訢

爱新觉罗·奕訢(洋务运动主要领导者)

爱新觉罗·奕訢简介

爱新觉罗·奕訢:爱新觉罗·奕訢是道光帝的第六子,咸丰皇帝的异母弟,道光皇帝生前就欣赏奕訢,遗诏封其为恭亲王。奕訢是咸丰、同治、光绪三朝的名王重臣,是太平天国的镇压者、洋务运动的开创者,也是诸多屈辱条约的签订者。他积极出谋献策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挽救清朝的危局,迎来同治中兴;他积极领导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创始和中国教育的进步作出了贡献;他主持三朝外交,是晚清新式外交的开拓者,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正式外交机关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对清末政治具有深远影响。然而他命运坎坷,在支持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取政权后,被授予议政王之衔,但随即而至的是慈禧太后的不安和打击。奕訢毕生都在尽全力维护王朝的稳定和发展,他的一生可以说是晚清宫廷权力斗争、社会发展和对外交往的一个缩影。

爱新觉罗·奕訢传记——

爱新觉罗·奕訢是道光帝的第六子,道光十二年(1833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出生。生母博尔济吉特氏,是刑部员外郎花郎阿之女。初人宫时为静贵人,道光十四年封为贵妃。静贵妃生有三个儿子:皇二子奕纲、皇三子奕继和皇六子奕訢。因奕纲和奕继早天,她的膝下只有皇六子奕訢,因此,当奕詝的生母钮祜禄氏去世后,奕詝就一直跟随静贵妃生活。奕訢比奕詝小一岁,奕詝孝敬静贵妃如同生母,视奕詝如同胞弟。奕訢六岁时进入上书房读书,与皇四兄奕詝同往来,关系密切。

道光二十六年(1846 年),病体缠绵的道光帝开始考虑秘密立储的问题。年近七旬的道光帝在奕詝和奕訢这两个儿子之间一直犹豫不定,因为奕詝读书虽比奕訢早一年,但功课却不如奕訢好,奕訢能文能武,骑射功夫都很好;但奕詝的生母是皇后,而奕詝的生母当时还只是贵妃。结果,道光帝选择了奕詝。道光三十年(1850年)一月十四日,道光帝临终前召十重臣公启锦匣,内有御笔两谕,一为“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一为“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

咸丰元年(1851 年),奕詝即位后,加恩恭亲王奕訢可戴用红绒结顶冠,朝服蟒袍俱准用金黄色。咸丰三年(1853 年),当太平天国北伐军进入直隶后,清廷大惊。奕訢奉旨开始在军机大臣上行走,从此打破了清代皇子不得干预政务的祖制。

咸丰四年(1854 年),奕訢连封宗人府右宗正、镶黄旗汉军都统、镶红旗蒙古都统等。次年,因静贵妃去世后,奕訢为母亲争皇太后封号,冒犯了咸丰帝,被免去军机大臣、宗令、都统等职。直到威丰七年(1857 年)才恢复他的都统,威丰九年(1859年)又授内大臣。

咸丰十年(1860 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行宫,奕訢临危受命,担任议和全权大臣。九月十五日和十六日,奕訢分别与英、法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与《中法北京条约》。他主持议和以及相关善后事宜,不仅挽救了清王朝的命运,赢得了西方对他的好感,同时他也得以渐悉洋情,形成洋务思想,为他以后的外交活动创造了条件。此外,他在议和期间还笼络了户部侍郎文样、文华殿大学士桂良、总管内务府大臣宝鑾、副都统胜保等朝廷重臣,形成了一个新的政治集团。十二月一日,奕訢、文祥、桂良上《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折》,分析了各列强国的特点,认为太平天国和捻军是心腹之患,英、俄是肢体之患,应以灭内患为先,然后对付俄国和英国。这为后来借师助剿,镇压太平天国奠定了理论基础。奏折还提出了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设南北口岸管理大臣等建议。十二月十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设立,出现了军机处以外的另一中枢政府机构。自此,清朝有了专门的外事机构,使清代的外交产生重大突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还领导了后来的洋务运动。

咸丰十一年(1861 年),在奕訢的主持下,总理衙门、同文馆相继成立。七月十八日,奕訢得到咸丰帝病危的准确讯息,见到关于派定八大臣赞襄政务的上谕,知道自己被排斥于外。两天后,慈禧的密使到京,于是正式奏请“奔谒梓宫”。八月一日到达热河行在,哭祭后单独见两宫皇太后,密商政变问题。不久启程回京,秘密部署政变。九月三十日,政变一举成功,八大臣落网。两宫皇太后懿旨授其为议政王,在军机处担任领班大臣,授宗人府宗令。十月二日,奉旨补授总管内务府事务大臣,管理内务府银库事务,奉旨赏食亲王双俸;奉旨除朝会大典外,其余谕旨及奏折毋庸书名;奉旨管理火器营事务;奉旨管理祭祀太庙及近支婚嫁事务。十月六日,处决肃顺集团主要人物肃顺、载垣、端华。十月十八日,协助两宫皇太后委派曾国藩统辖苏浙皖赣四省军务。十一月一日,举行垂帘听政仪式,率内廷诸臣及王大臣、六部、九卿在养心殿前行礼,至养心殿内御案前接递奏章,太后垂帘与亲王辅政的新时期开始。

同冶元年(1862 年)开始,奕訢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王大臣的职务主管王朝外交事务,自此总揽清朝内政外交,权势赫赫。他对外主张“和戎”,以妥协保“和局”,换取外国支持,镇压太平天国。奕訢奏请两官皇太后重用曾国藩,与列强极力维持和局,借师助剿,终于镇压了太平天国,赢得了同治中兴,奕訢也获得“贤王”美称。奕訢是洋务派领袖,但他为清流派所鄙视,被呼为“鬼子六”。他既支持曾国藩等办洋务,但他又主张削弱地方势力,引起湘淮势力的不满;奕訢在兴办洋务中,引起清廷中倭仁等顽固派不满;由于奕訢权力受限,不能满足列强的要求,列强对他也开始不满。这时,随着奕訢地位高升和声名鹊起,恭亲王奕沂又引起了慈禧太后的不安。于是慈禧太后开始利用一切机会对他进行打击。

同治四年(1865 年)三月,编修蔡寿祺弹劾奕訢,说他揽权纳贿,徇私骄盈,太后下令查办。慈禧太后发下错字连篇的手谕,革去恭王的议政王及军机大臣等一切爵职。后因王公大臣纷纷反对罢斥恭王,懿旨加恩仍在内廷行走,并仍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这是奕訢遭受的第一次打击。同治五年,为了洋务事业,奕訢奏请派政府官员出国考察,奏请设立天津军火制造局,在同文馆加设自然科学课程(时称“天文”、“算学"),并建议扩大招生范围于满汉举人、贡生以及五品以下京外官员,由此引起近代史上第一次教育大辩论……

同治八年(1869 年),奕訢因支持杀掉慈禧太后的亲信安德海,为慈禧太后所恨。同治十二年(1873 年),奕訢劝谏同治帝不要修治圆明园,再次触怒慈禧太后,以“召对失仪”降为郡王,不久又恢复亲王爵位。经两次挫折,奕訢锐气大减。

光绪七年(1881 年)三月,慈安太后去世,奕訢更为孤立。中法战争中,奕訢为首的军机处对于战与和主意不定,军队节节败退。

光绪十年(1884 年)三月,慈禧太后借口奕訢“委靡因循”免去了他的一切职务,令家居养疾。奕訢集团的全班人马(武英殿大学士宝鑾、吏部尚书李鸿藻、兵部尚书景廉、工部尚书翁同穌)也被逐出军机处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光绪二十年(1894 年),中日战争爆发,光绪又起用奕訢为总理衙门大臣,并总理海军,会办军务,内廷行走。不久又命督办军务,节制各路统兵大臣,十二月授军机大臣。奕訢虽膺重任,但暮年气衰,毫无作为。

光绪二十四年(1898 年)四月十日,奕訢在“百日维新”前病故,终年六十七岁,懿旨赐谥为“忠”,加恩进贤良祠,并入皇家太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