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四大汗国

四大汗国

四大汗国简介

四大汗国:四大汗国是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古国在阿里不哥与忽必烈的汗位之争走向分裂后,在蒙古帝国基础上建立的几个主要汗国。四大汗国包括两种说法,一是元朝(又称大汗汗国)与察合台汗国、伊尔汗国和金帐汗国构成的四国,二是除了忽必烈的元朝外,四个相对独立的国家,又称“兀鲁思”,分别是金帐汗国(又称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

四大汗国内容——

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回来后,就把大蒙古国的领土分封给了四个儿子,后来他们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四大汗国,不过同最早的封地有较大差别。四大汗国先后臣属于大蒙古国和元朝,后期各自独立,先后消亡。

钦察汗国:

也称金帐汗国。拔都西征后,以父亲封地“术赤兀鲁思”为基础,建立了钦察汗国。其疆域东起额尔齐斯河,西至斡罗斯,南起巴尔喀什湖、里海、黑海,北至北极圈附近。斡罗斯各公国均为其藩属,缴纳贡赋。拔都在里海北岸海滨建造萨莱城(今俄罗斯阿斯特拉罕)为首都。汗国内少数民族众多,以突厥人为主。由于蒙古人只占少数,渐渐被突厥人同化。至十四世纪前叶,汗国内各少数民族已普遍使用突厥语。蒙古贵族在汗国内各有领地和军队,由于内讧不断,金帐汗国又分裂出白帐汗国、青帐汗国等。十四世纪末叶逐渐衰落,被中亚帖木儿击败。十五世纪,随着内部纷争愈演愈烈,汗国分裂出西伯利亚、喀山、克里木、那海、阿斯特拉罕等汗国。钦察汗国仅剩部分称“大帐”。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斡罗斯彻底摆脱“大帐”控制。明成化十六年至十九年(公元1480—1491年),“大帐”被克里木汗击溃。明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钦察汗国彻底灭亡。传三十七汗,历二百七十余年。

察合台汗国:

以察合台封地为基础建立。最初仅有原西辽所属之地,后又占有天山南路与北路及阿姆河以东广大地区。察合台汗及其所属军队居住在草原牧区,汗庭设在伊犁河谷。农业区和城市分别委任官员治理。忽必烈称帝后,察合台后裔参加了海都为首的叛乱活动。其后,成吉思汗四子各系后裔内部和相互间纷争不断,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西半部分失去控制。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察合台汗国被帖木儿帝国所灭。约历一百四十余年。

窝阔台汗国:

窝阔台封地南部与察合台封地相邻。窝阔台继承大汗之位后,其封地由诸子分领。窝阔台长子贵由继承大汗位后,无所作为,两年就死了。贵由皇后海迷失继续摄政三年。其后,大汗位转入拖雷系,由拖雷长子蒙哥继承大汗位。蒙哥又以海押立之地封给当时窝阔台之孙海都。蒙哥大汗死,忽必烈继承大汗位,海都公开反叛。海都死后,其子察八儿继位,重新向元朝(忽必烈之孙、元成宗铁穆耳在位)称藩。五年后,汗国内乱又起,元朝乘机派兵进攻。窝阔台汗国解体,其领土一半收归元朝直属,一半被察合台汗国兼并。窝阔台汗国约存在八十年。

伊利汗国:

又称伊儿汗国,拖雷六子旭烈兀创立,臣属元朝。蒙哥、忽必烈、旭烈兀是同母三兄弟。蒙哥大汗死,忽必烈在开平府即大汗位,旭烈兀得悉后在征服地创立了伊利汗国。其疆域东起阿姆河,西至地中海,北至里海、黑海、高加索,南至波斯湾,包括今伊朗、伊拉克、南高加索的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中亚地区的土库曼斯坦等地,成为横跨西亚、中亚的大国。阿富汗西部的也里(赫拉特)王国为伊利汗国的属国;小亚细亚的罗姆素丹国由伊利汗国委派官员治理。忽必烈至元二年,即“1265年2月28日星期夜,旭烈兀死于绰合图水畔”(《多桑蒙古史》下册第135页)。其长子阿八哈继位。“忽必烈皇帝遣使至,赐以冠服,册封其为伊兰主君。阿八哈遂在绰合图遵照蒙古汗即位习俗,重行典礼”(《多桑蒙古史》下册第155页)。元朝中央政府颁给伊利汗国“辅国安民之宝”、“王府定国理民之宝”等印玺,均为汉文(《中国历史大辞典》上册第1093页)。伊利汗国第七代君主合赞汗(公元1295—1304年在位)是一代英主。他领导伊利汗国实行了一场改革,主要包括:改宗伊斯兰教(接受当地文化)、改革税赋(严禁各州长官私征税赋)、整顿驿站、发展农业、统一币制和度量衡、实行军事采邑制(供应军饷的封地)。这场改革使伊利汗国国势达到鼎盛。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钦察汗国攻灭了伊利汗国。伊利汗国残余势力占有报达(巴格达),自立为汗。逐步兼并波斯西部大部分地区后,于元顺帝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夺回桃里寺,伊利汗国复国,史称札剌亦儿朝。十四世纪末,伊利汗国最终为帖木儿帝国所灭。伊利汗国存在约一百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