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马邑之战

马邑之战(汉匈百年大战之序幕)

马邑之战简介

马邑之战:马邑之围又称马邑之战、马邑之谋,是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元光二年)西汉在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策划的对匈奴的一场诱敌歼灭战。军臣单于贪图马邑城的财物,亲率10万大军进入武州塞(今山西省左云县) ,就在匈奴单于快要进入汉朝的埋伏圈时,守卫烽火台的亭尉,向匈奴单于透露了汉军包围计划,致使匈奴军未达到包围圈就撤退了。结果匈奴四处出兵侵扰汉朝边境,以报复马邑之围。汉武帝因马邑之围未能伏击匈奴而失利,将谋划诱敌的王恢下狱,王恢自杀。自此,西汉开始与匈奴大规模交战。

马邑之战过程分析——

这次战役虽然没有抓到单于,但却使汉朝和匈奴的关系急剧恶化,从此拉开了汉匈百年大战的序幕。

战争档案

时间:公元前133年

参战方:汉、匈奴

战场:马邑

主要将帅:李广、军臣单于

战争回放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匈奴原为聚居在我国阴山南北草原上的一个民族。秦始皇时,被蒙恬率领的秦军击败后,退往漠北,之后十余年很少南下。秦末汉初时,匈奴冒顿单于趁刘邦、项羽相争之际,东灭东胡,占领了今大兴安岭、辽河上游地区;北败浑窳、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部落,占领今贝加尔湖一带西驱月氏(居今甘肃境),并征服了楼兰(居今新疆罗布泊西南)、乌孙(居今伊犁河流域)等二十多个部族,据有今祁连山、阿尔泰山一带地区;南并楼烦、白羊,重新占领了河南地区(今河套及伊克昭盟地区),并进抵燕、代。

匈奴单于为了便于统治,将其地区划分为左(东)、右(西)两部分。左部的辖地东邻涉貊、朝鲜,西至今蒙古鄂嫩河、克鲁伦河流域;右部的辖地西邻月氏、氐、羌,约占有阿尔泰山附近的广大地区,东至今蒙古色楞格河以西地区。在左、右两部之间的鄂尔浑河、土拉河及其南北地区是单于的直辖区域,单于龙庭设在蒙古鄂尔浑河东岸的和硕柴达木湖附近。

单于是匈奴的最高统治者,其下设左、右都耆王(都耆,匈奴语“贤”的意思,故汉人贯称之为左、右贤王),左贤王统治左(东)部,右贤王统治右(西)部。以下还设置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共有二十四长,分别领兵多至万人,称为“万骑”。“万骑”是匈奴骑兵的最大单位。二十四长又各置千长、百长、什长、裨小王、相、都尉、当户、且渠等官属。匈奴奴隶主所建的政权拥有“控弦之士三十余万”,势力空前强大。由单于直接指挥的有十余万,分属于左、右贤王的各约八万左右,其余首领辖兵“大者万余骑,少者数千”。匈奴的骑兵,主要由青年男子组成。行军作战时,由老弱、妇女管理行李、帐落和畜牧。

匈奴长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牲畜以马、牛、羊为主,其次为驴、骆驼。

西汉时,匈奴的手工业也有一定的发展,主要制造弓、矢、刀、铤等兵器以及部分日用品。匈奴入民和汉族人民有着友好相处的历史传统。

匈奴人民经常以其特产的马匹和皮毛换取汉族的缯、絮等手工业品和食物。但是,匈奴奴隶主为了掠夺人口、财物,鼓励“人人自为趋利”,并规定“得人以为奴婢”,“所得虏获因以予之",诱惑匈奴人民替他们从事掠夺战争。“ 进行掠夺在他们看来是比进行创造的劳动更容易甚至更荣誉的事情”。在这种游牧生活的特殊条件和鼓励掠夺的思想指导下,形成了“利则进,不利则退”的善于袭击的作战特点。汉朝建立以来,北部边郡经常遭到匈奴军的侵扰。

马邑之围与汉匈间百年大战

马邑之战是汉武帝发动的第一次对匈奴的作战,是一场典型的伏击战, 但由于一个细节的疏忽,导致功败垂成。在汉朝以前的战国时有两次对匈奴作战的胜利,一是赵国的名将李牧,设计引诱匈奴深人境内,后围而歼之;另一次是秦国名将蒙恬率三十万北击匈奴,而后修长城抵御他们,可以看出主要以被动的防御为主,基本没有主动进攻。汉武帝发动的这次对匈奴的作战是类似李牧的诱敌深人,后围而歼之的模式,还是传统的作战模式。

汉武帝元光二二年(公元前133年),将屯将军王恢统军三十余万,埋伏马邑(山西朔州)左右山谷之中。马邑豪民聂壹,跟匈奴一向有商业上密切的往来,他把两个死囚的人头悬挂在马邑城门上,告诉匈奴间谍说,他已把马邑首长杀死,请匈奴乘虚进击。军臣单于信以为真,亲自率领十万骑兵,从武州塞(山西左云)人境,直指马邑。

行军一百余公里,距马邑尚有不到一百公里时,只见牛羊遍野,不见牧人,感觉到有点异样。于是攻陷附近一个塞亭降望台,俘虏了一位雁门郡(山西右玉)的官员,要杀他时,那官员泄露了全部机密,军臣单于大惊:“ 是天老爷把你赐给我们。”。把那官员封为天王,急令撤退。西汉毫无所获。

也就是说,马邑之战是这样展开的:双重间谍商人聂壹告诉匈奴的大单于自己能做马邑的内应,让大单于带人来攻,里应外合。汉朝则派大军在马邑四周设伏,李广也参加这次战役。计划进行得很顺利,大单于果然带主力前来,到离马邑不远的地方,发现城外的牛羊无人看管,产生怀疑,后派人攻克一个据点,抓来俘虏审问,发现自己上当了,马上带人撤退。很多人为马邑之战的功败垂成而惋惜。

汉文帝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冬,老单于(冒顿子)率骑兵十四万进攻朝那(今甘肃平凉西北)、萧关(今甘肃固原东南)、彭阳(今甘肃镇原东南),前锋直达雍县(今陕西凤翔南)、甘泉( 今陕西淳化西北),距长安仅二百里。文帝命张相如为大将军迎战,匈奴才退出塞外。从此匈奴每年都袭扰汉边,云中、辽东受害最为严重。这不仅严重地威胁着汉王钥的统治,也给北方各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由于秦汉之交的长期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因此,从汉高帝到武帝即位之初,汉王朝无力以武力反击匈奴,只能采取和亲政策,以缓和匈奴奴隶主的袭扰。

可是匈奴奴隶主既不放弃和亲的利益,又不放弃武力掠夺,所以汉王朝虽先后进行了八次和亲,但每次只能维持短短几年的和平。到武帝初年,这种情况仍未改变。

西汉初年,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采取重农抑商、休养生息的政策,广大劳动人民经过六七十年的辛勤劳动,使一度衰退了的社会经济又恢复和发展起来。到汉武帝初年,“非遇水早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仓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这些记载,虽不无夸大之处,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汉王朝在经济上确有较大的发展,人口也有较大的增长。在马政建设上,奖励公私养马的政策也收到较显著的成效,为建设骑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汉王朝为稳定和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自高帝消灭异姓诸侯王的势力之后,景帝又平定了吴、楚七国之乱,大大地削弱了地方封建割据势力。军队是国家机器的重要成分。汉朝初期的军制,承袭秦制,汉军分为京师军和地方军。

京师军分为南军和北军,分别由卫尉和中尉统帅。南军守卫皇宫,北军保卫都城长安。

地方上主管军队的,在郡是郡守和郡尉(都尉),在王国是中尉。兵种有材官(步兵)、轻车(车兵)、车骑(骑兵)和楼船(水军)。 每年九月进行一次检阅,谓之“都试”。

汉朝的兵役制度是,凡男子年满二十三岁,直至五十六岁为止,每年要在郡县服役一月,叫做“更卒”; 一生中要在京师军充当卫士一年,在地方军服役一年,叫做“正卒”。遇有战事,随时应征。文帝和景帝接受晁错“徙民实边”的建议,奖励屯垦,还建立了一种亦兵亦农,亦耕亦战的边防军。全国的军权由皇帝掌握。汉武帝于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即位后,在西汉前期积累的物资财富和景帝平定七国后形成的统一力量的基础上,在外交和军事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反击匈奴作准备:

张骞通西域。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匈奴击破月氏,并杀其王。月氏余众远逃西域,企图对匈奴进行报复。武帝为了争取月氏,夹击匈奴和了解西域情况,派张骞出使西域,进行联络。张骞行至中途,被匈奴扣留。十年后,他设法逃出,先后至大宛(今帕米尔西北)、康居(今中亚巴尔喀什湖西南)、大月氏(西迁的月氏人,居今阿富汗东北)诸国,想说服他们共同对付匈奴,然而始终没有成功。武帝夹击匈奴的企图虽未实现,但对西域情况却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孤立匈奴和沟通西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建设骑兵。骑射是匈奴军的特长,正如晁错对文帝所说:上山下坡,涉水过溪,汉朝的马匹不如匈奴的马匹;险道斜坡,边跑边射,汉军的骑射不如匈奴的骑射;不畏风雨,忍饥耐渴,汉军的士兵不如匈奴的士兵。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强大骑兵,是难以战胜匈奴的。有鉴于此,武帝即位之初,就在过去马政建设的基础上,扩建骑兵。民间街巷有马,田野成群。公家所养的马多至四十五万匹。为了扩军备战,武帝又在北军创置八校尉,募兵训练。八校尉是:屯骑、越骑、长水、胡骑、虎贲、射声、中垒、步兵等,每校尉有兵七百人。八校尉中,四个是为建设骑兵而设的。在南军中又增设期门军和羽林军,选召许多精于骑射的“六郡良家子”为“郎”,担任皇帝的侍卫,作为培养人才的对象。后来在战争中屡建功勋,成为抗匈名将的卫青、霍去病等人,就出身于这种骑士。武帝又训练战死军士的子弟,养羽林中,叫做“羽林孤儿”。在骑射的训练上,又大量雇用长于骑射的匈奴人来训练骑兵。经过努力,建立了一支较强的骑兵,为对匈奴军作战创造了重要条件。

西汉中期汉武帝至元帝的一百零八年间(公元前140年一前33年),为西汉全盛时期。该时期,为平息边患,拓疆扩土,便向南越、西南夷、朝鲜、西域四向扩张,尤其与匈奴之战,持续百余年之久。战争范围之大及激烈程度,为空前所未有,也是我国骑兵机动作战战略战术发展的辉煌时期。

汉匈百年大战,是一次规模巨大的国内民族战争。双方都使用强大的数以十万计的骑兵集团交战,汉军强大骑兵集团在广阔的草原和沙漠上对匈奴实施集团冲击、分进合击、远程奔袭、战略包围,在中国战争史上是罕见的。

汉朝建立以来,北部边郡经常遭到匈奴军的侵扰。其中,规模较大的有两次。一次是在汉高帝六年( 公元前201年)秋天,冒顿单于率领骑兵围攻马邑(今山西朔县),韩王信投降。接着南下围攻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前锋进至铜韁(今山西沁县南)。汉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刘邦亲率步兵三十二万迎击匈奴,结果被冒顿的四十万精骑围在平城东南的白登(大同东北)围困了七天七夜,后来突围脱险。

第二次是在汉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冬,老上单于(冒顿的儿子)率骑兵十四万进攻朝那( 今甘肃平凉西北)、萧关(今甘肃固原东南)、彭阳(今甘肃镇原东南),前锋直达雍县(今陕西凤翔南)、甘泉(今陕西淳化西北),距长安仅二百里。

文帝命张相如为大将军迎战,匈奴才退出塞外。从此匈奴每年都偷袭骚扰汉朝边境,云中、辽东受害最为严重。这不仅严重地威胁着汉王朝的统治,也给北方各族人民带来了灾难。

在汉武帝对匈奴发动大规模的反击战争之前,匈奴不断骚扰汉朝边界。在对抗匈奴的不断的骚扰中,涌现出了一位令匈奴人害怕的杰出将领,即“飞将军”李广。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他的事迹吧。

李广计退匈奴

在一次与匈奴的遭遇战中,李广在敌我力量极为悬殊的情况下,临危不惧,机智灵活,造成匈奴军的错觉,使之不战而退,成为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依靠奇谋脱险的著名战例。

一次,匈奴人侵上郡。汉武帝叫一个宦官跟着李广随军练习与匈奴作战的本领。这个宦官率领几十名骑兵,与三个匈奴人遭遇,打了起来。匈奴人边往回走边射箭,射伤了宦官,射死了他率领的将近全部骑兵。宦官逃回李广那里。

李广说:“那一定是射雕的能手啊!”李广立即率领一百名骑兵去追赶那三个匈奴人。那三个匈奴人没有骑马,步行数十里。李广追上后令骑兵向左右展开,他亲自射那三个人,射死二人,活捉了一人,果然是匈奴射雕的。当把这个匈奴人绑上马时,远处来了几千名匈奴骑兵,匈奴看见李广的骑兵,以为是汉军诱骗他们的疑兵,都很吃惊,立即占领一个山头摆开了阵势。广率领的骑兵都很慌张,想迅速往回走。

李广说:“我们离开主力有几十里地,现在就这一百多人,往回走,匈奴追击会把我们立刻全部消灭掉。现在我们留在这里,匈奴就会误认为我们是主力部队派来引诱他们的,一定不敢攻击我们。”

李广命令大家说:“前进!”

前进到离匈奴只有两里地,停了下来。

下令说:“大家都下马,并把马鞍子卸下来!”

大家说:“匈奴众多且距离我们很近,如果发生紧急情况,怎么办呀?”

李广说:“敌人以为我们要走,现把马鞍卸下来,以表示不走了,使其更加相信我们是引诱他们的了。”

这样匈奴果真不敢攻击了。匈奴有一个骑白马的将官出来检查他们的部队,李广带领十多名骑兵实行奔袭,射死了这个将官,又回到自己部队中,卸下马鞍,命令部队把马放开,躺卧休息,此时天近黄昏,敌人始终感到奇怪,一直不敢攻击。半夜的时候,匈奴以为有汉军埋伏在附近,害怕夜间被消灭,于是把部队撤走了。天亮时,李广带骑兵返回主力部队。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匈奴首领又请求与汉和亲,武帝令群臣议论。当时出现了当和与当战两种不同主张。

大行令王恢说:“咱们汉朝和匈奴和亲,匈奴人大多不过几年就背叛诺言。现在咱们汉朝经济发达,国力强盛,是到了报仇雪恨的时候了,我看不如别答应他们,派军队打击匈奴!”

御史大夫韩安国摇了摇头,满面愁容地说道:“匈奴的军队行动起来特别灵活,让人根本找不着,哪里是那么轻易就能被制服的呢?再说,如果打仗,我汉军要走几千里路,到时候不管是人还是马都没有力气了,匈奴人倒是休息够了,全力打过来,那滋味可是不好受的!依我看不如还是和亲吧。”

群臣连忙点头:“是啊,是啊,匈奴人不是那么好对付的,还是和亲妥当。”

武帝见到这种情景,也就允许和亲。

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雁门郡马邑县(今山西朔县) 一个有财势的人聂翁壹通过王恢向武帝提出说:“匈奴刚刚跟汉朝和亲,肯定对咱们没有防备,不如用一些小利诱惑他们,然后埋伏起来,等待袭击,肯定能够胜利!”

自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的汉高帝平城白登被围,汉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已六十八年了,是否继续实行这一政策,武帝甚感犹豫,于是又召集群臣商议是否可以发兵出击。韩安国和王恢又展开了争论。韩安国始终不主张战。

他说:“咱们高祖被匈奴四十万骑兵围在平城,七天都不能吃饭,那个时候咱们汉朝的将领都是好样的,军队也是身经百战,结果还不是被匈奴打败了?现在如果轻易地打匈奴,简直是把军队送给敌人!”

王恢则坚决主战。他说:“战国初期的代国虽然很小,匈奴却不敢轻易进攻它;现在统一了,边境上反而屡次被匈奴侵略,士兵们战场被杀死或者受伤,这实在是不应该!”

最后王恢还提出说:“匈奴人虽然骑兵很厉害,但是却很愚蠢。我们不如事先埋伏好,然后把匈奴人引诱过来,给他们沉重打击吧!”。

武帝鉴于反击匈奴的条件业已成熟,连连点头,采纳了王恢的意见,决心放弃和亲政策。

同年六月,汉武帝先派聂翁壹去引诱军臣单子(老上单于子)。聂翁壹向军臣单于说自己能斩马邑令丞,以县城投降,财物可尽归匈奴。

军臣单于信以为真,亲率十万骑兵按期进至武州塞(今山西左云县)。汉武帝选精兵三十余万,命护军将军韩安国、骁骑将军李广、轻车将军公孙贺率主力预先埋伏在马骚一带的山谷里;命材官将军季息、将屯将军王恢率军一部出代郡(郡治在今河北蔚县东北)西部,准备从侧后袭击匈奴军的辎重,企图一举歼灭匈奴主力。

军臣单于行至距马邑百余里处,见畜群布野,无人管理,甚为怀疑。继进至汉亭(边防设施)时,俘获了巡防的汉雁门尉史,发觉了这个诱兵之计,慌忙退去。这次伏击,原以为无论如何是可以抓到单于的。

但由于汉军征召了全天下士兵几十万人,声势浩大,很难保守秘密,结果未能达到目的。自此之后,汉与匈奴关系正式破裂,从而揭开了汉匈长期战争的序幕。

汉武帝不因诱击匈奴不成而动摇反击的决心,而是更加充分地进行战争准备。在元光五年至元朔二年(公元前130 一公元前127年)间,在政治上施行“推恩令”,进一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以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经济上对商人征收车船税,并且开渭水为渠,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以便储备雄厚的资财支持战争。

为进一步加强战争准备,武帝派遣彭吴联络涉貊,断绝了匈奴和涉族的关系。为了作战和运输的需要,武帝又派士卒万人整修雁门(郡治在今山西右玉县南)的道路,并加强邮传和烽燧的设置,以利通讯联络和军事预警。

李广装死脱险境

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马邑诱敌后,汉匈关系更为恶化。匈奴攻上谷(治所河北怀来东南)、渔阳(治所北京市密云西南)等地,杀掠吏民。汉武帝令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出代郡( 治所河北蔚县东北)、轻车将军公孙贺出云中(治所内蒙托克托县)、骁骑将军李广出雁门( 治所山西右玉南),每路各万骑,反击匈奴。。

卫青杀敌七百,追至龙城( 内蒙正镶白旗附近);公孙敖失利,损失七千骑;公孙贺无斩获;李广遇单于本部主力,战败被俘,因受伤,被匈奴用吊床吊在两匹马之间抬着走。汉骁骑将军李广居然成了匈奴的阶下囚。

李广心急如焚:“这次匈奴大举进犯上谷( 今河北怀来一带), 来势凶猛。我们汉营准备不足,吃了败仗。自己被俘不说,看着一个个情同手足的土兵倒在血泊之中,心中真不是滋味啊。”

匈奴骑兵们却得意洋洋地瞥着他。他们知道,匈奴主单于早闻李广是员猛将,在双方大动干戈前就下过命令:“ 捉到李广,要活着给我送来。”李广在战斗中身负重伤了,左右肩被各砍了一刀,左臂还被深深地射了一箭,伤口血流如注,脸色惨白。

见到一向的大英雄如此这般情境,匈奴骑兵撇着嘴讥笑他:“李广,你可是大名远扬的~飞将军啊。我们大王要请你喝酒,不吃敬酒就吃罚酒!”

李广紧咬牙关,闭上双眼,不接话茬不出声。匈奴骑兵拖来了一个绳子编织的大网兜,把受伤的李广放进兜里,架在两匹马中间,边拖边走。

这拨匈奴骑兵耀武扬威地走了十多里路。一路之上,唠唠叨叨地啕笑着李广。这位一代名将不言不语,一直紧闭着双眼装死,广在干什么呢?难道他就这样甘做别人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英雄不愧是英雄,即便要倒下了,那也应该用不同于常人的方式。况且现在只是被几个小角色给绑住了呢!“如果我李广就这样被困住了,那我还叫李广吗?”李广心理这样想着,同时各种念头却在脑中飞速转动:找准机会,快速逃脱!匈奴骑兵斜睨着李广,发现他早已眼皮合上,便渐渐麻痹了。又行进了一段路,李广偷眼斜视,见路旁有一名匈奴骑兵胯下坐一匹好马,马上心生一计:“何不施个夺马脱身之计!”

李广突然趁颠簸的劲儿直直跳起身子,飞身扑到旁边那敌兵身上。说时迟,那时快,李广顺手夺过马背上那个匈奴兵手中的弓箭。电闪雷鸣般一刹那间,匈奴兵尚未反应过来,却早已被李广重拳击落下马。匈奴士兵一片骚动。李广一夹马背,那马腾地窜出大老远,笔直地向南逃跑,一口气跑出好几十里。几百匈奴骑兵醒过神来,紧追不舍。李广一边猛夹马背狂奔,一边抽出那骑兵留下的弓箭,弓似满月,箭似流星,弯弓射出,打头的匈奴兵给击中眉心,当场倒毙于马下。匈奴兵迟迟疑疑,放慢了速度:李广有了弓箭,他可是有名的神箭飞将军啊。小心点,别送掉了命!就这样,李广慢慢甩掉了他们,死里逃生。

历史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马邑之战的失败对汉朝来说是件好事,在失败中找原因,使整个战略方针发生改变,产生新的军事变革。正是长期的对匈奴作战造就了卫青,霍去病,成就了汉武帝,留下了李广难封,苏武牧羊的典故,留下了辉煌的大汉王朝。虽然这次战役虽然没有抓到单于,但却使汉朝和匈奴的关系急剧恶化,从此拉开了汉匈百年大战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