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叶赫那拉氏

叶赫那拉氏(清德宗载湉皇后)

叶赫那拉氏简介

叶赫那拉氏:隆裕(1868年2月3日—1913年2月22日),叶赫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人,名静芬。小名喜子,出生于北京,慈禧之弟副都统叶赫那拉·桂祥之女,是光绪的表姐。光绪十四年(1888年)被慈禧太后钦点成婚,次年立为皇后,并在婚期过后住进东六宫之一的钟粹宫。年幼的宣统帝继位后,她与摄政王载沣一起主理朝政,后在袁世凯压力下,颁布了《宣统帝退位诏书》,结束了清朝统治,同时也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民国二年正月十七日(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在西六宫之一的长春宫病逝,享年46岁。上谥曰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中华民国政府以国丧规格处理丧事,与光绪帝合葬崇陵(河北易县清西陵)。

叶赫那拉氏传记——

档案:

姓名:叶赫那拉氏

生卒年:1868~1913年

籍贯:不详

婚配:清德宗载湉

封号:皇后

谥号:孝定景

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的内侄女,副都统桂祥的女儿,生性懦弱,在慈禧的安排下当选为皇后。慈禧和光绪相继去世后,尊为皇太后,垂帘听政。在袁世凯的逼迫下,签下了清帝退位诏书。

慈禧耳目,身不由己

1887年,十九岁的叶赫那拉氏成为后妃的候选人。经过层层筛选,在体和殿上,叶赫那拉氏终于见到了自己未来的丈夫,她的表弟光绪。光绪当年十七岁,人长得白净瘦长,书生模样,让叶赫那拉氏顿生爱意。

当时,和叶赫那拉氏一起备选的还有江西巡抚德馨的两个女儿以及礼部右侍郎长叙的两个女儿,一共五个候选秀女。清制规定,凡选中的皇后,由皇帝亲手赐给“玉如意”,选为妃子者,则赐给一对荷包。当时,光绪帝看中了德馨家的两个女儿,当他准备把玉如意递给其中的一个女孩时,慈禧瞪大了眼睛,暗示他选叶赫那拉氏,光绪虽然不情愿,但也不能违抗。1888年,慈禧太后下懿旨,宣布光绪帝选叶赫那拉氏为皇后,德馨家的女儿被送出宫,只留下长叙家的两朵姊妹花,大的封为瑾嫔,小的封为珍嫔。

但在大婚之夜,光绪对叶赫那拉氏却是异常的冷淡,客气得根本不像新婚夫妻,叶赫那拉氏后来才知道光绪本来就没看中自己。光绪连自己的婚姻都不能做主,只能把怨气撒到皇后叶赫那拉氏身上,他很清楚这位表姐就是老佛爷安插在自己身边的耳目。因此,叶赫那拉氏自大清门抬进皇宫以后,虽备受慈禧宠爱,却得不到丈夫的半点青睐。尽管皇后的桂冠令人羡慕,却无半点乐趣可言。她经常到慈禧身边哭诉,不免说一些皇帝如何宠爱珍妃的话,于是慈禧就经常辱骂珍妃,又责怪光绪对皇后无礼。这样,皇帝、皇后、太后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

慢慢地,长期受冷落的皇后,内心深处也开始失去平衡。实际上,光绪皇后的命运早就由慈禧决定了,她是知道姑母的厉害的,对于慈禧的命令,她只能绝对服从。

一次,皇后竟在光绪面前数落珍妃的不是,忍无可忍的光绪一气之下打了叶赫那拉氏,叶赫那拉氏又跑到太后那里去告光绪的状,至此,皇后已经完全倒向太后的一边,命中注定她要守一辈子活寡了。

尊皇太后,欲垂帘听政

戊戌政变爆发后,慈禧不仅把光绪囚禁在瀛台,还要废掉他的帝位。虽然叶赫那拉氏同光绪从一开始就不合,可一旦皇帝遭废黜,自己身为废帝之后,就连眼前这点虚荣都将失去。

虽说她与光绪之间没有夫妻情分,但毕竟是姑舅亲,光绪的生母也是她的姑姑,就是砸断骨头也还连着筋呢。光绪被囚之后,后妃之中,慈禧只允许她信任的皇后叶赫那拉氏偶尔去看望。

入冬后,寒风刺骨,瀛台冷得就像冰窖一样。卧室之内,窗户上的纸早已破烂,四处漏风,被褥甚至都露出了棉絮,早应该更换了,叶赫那拉氏看后不免心酸,虽然光绪不是亡国之君,却沦落到如此地步,同亡国之君也没什么不同了。内务府出身的户部尚书立山实在看不下去,就瞒着慈禧帮光绪把窗户糊好了。

不想此事到底还是传到慈禧的耳朵里,她把立山找去打了一顿耳光,还把光绪叫到跟前说:“祖宗起漠北,冒苦寒立国,汝乃听朝而畏风耶?”言下之意,这点风寒都受不了,怎么对得起艰难起家的列祖列宗?此事之后,更无人敢对光绪表示同情了。光绪对慈禧以及皇后已经恨之入骨,他怎会不知道叶赫那拉氏来看他的意图?每次叶赫那拉氏来看他,他大多时候都闭上眼睛不发一言,直到叶赫那拉氏离开。

一日,皇后不知哪句话说得不合适,光绪便怒气冲冲地将她头上的发簪拔下来扔到地上掷碎。那个发簪是太后赏给她的乾隆时期的遗物。她知道光绪的一腔愤怒实际是冲着慈禧发的,光绪始终把她当成太后的替身,实际上她比光绪还可悲,只不过她的囚所是无形的。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慈禧病重。当慈禧听说光绪得知自己病重后面带喜色时,不由得勃然大怒,决定一定要让光绪死在自己前面,在慈禧的安排下光绪亦病重。给皇上看病的太医换了一轮又一轮,诊断并不一致,各持一说,宫里只好又请到一位德国医生来看诊,洋医生走后,宫里纷纷传言,西洋大夫说光绪并不是平常的病,而是中毒,此话当然只能瞒着慈禧。眼看着婆婆不行了,但是光绪居然还是死在了慈禧前面,年仅三十八岁。

四喜盘 清

1908年,光绪帝与慈禧先后逝世,由年仅三岁的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即位,改元宣统。光绪皇后也被推上皇太后的宝座,即后世所称的隆裕皇太后。由她垂帘听政,载沣为摄政王。

宠小德张,欲诛袁世凯

隆裕当上太后以后,非常信任一个名为小德张的太监,因为小德张曾经是慈禧身边的红人。他聪明乖巧,从南府戏班总提调一直当到御膳房掌案,由于伺候慈禧周到,很讨老佛爷喜欢,他生病时,慈禧甚至亲自去看望,并派最好的御医为他医治,以示恩典。

慈禧死后,机灵、有心计的小德张又成了隆裕太后的大总管。隆裕虽有慈禧的地位,却没有慈禧的手腕,根本控制不了后宫。

宣统在法统上是同治的继承人,太后应该在同治三位妃嫔中产生,但是隆裕却仗着是慈禧的内侄女得到了太后之尊。慈禧下葬后,同治的三位妃子赌气说不回宫了,要在东陵为慈禧守陵,这突如其来的状况,让隆裕乱了方寸。

这时,小德张赶忙对三位妃嫔说:“既然这样,皇太后就马上替各位在东陵盖房子,成全各位守陵的孝心。”三位妃子并非要真心想要守陵,不过是不愿意从此开始受隆裕的管制,一半是赌气,一半是让隆裕难堪罢了,结果小德张却让她们哑巴吃黄连。

三位妃子心有不甘,又在身边太监的怂恿下,决定赶在隆裕回宫之前抢回太后的金印。可小德张却事前听到了风声,以最快的速度将隆裕护送回宫,抢先一步拿到皇太后的金印,并和载沣一起完成了太后册封的正式仪式。从此,隆裕更加地宠信小德张。

隆裕在抢先当上太后之后,对小德张不仅信任,而且更加依赖和纵容。而小德张也仗着隆裕对自己的恩宠,拼命为自己谋私利。小德张向太后进言,要求重新装修宫中数座破败的佛殿,报销的花费超过二百万两,当时有熟悉装修的内务大臣弹劾小德张报销不实,暗中为自己牟取私利,还拿着贪污的钱在外开了不少当铺和绸缎庄。

隆裕却沉默不言,对奏折置之不理,实在被大臣们的奏折逼得没办法了,就说:“比小德张严重的人多得是,一个穷太监弄几个钱算不了什么,只要不干涉朝政就可以了。”

光绪死后,隆裕在他的砚台内发现光绪亲自用朱笔写的“必杀袁世凯”的手谕。一日夫妻百日恩,虽然隆裕在光绪生前与他的关系并不好,但是丈夫的遗愿不能不完成。隆裕悄悄将此事交予载沣处理。载沣同样是个没有主见的人,他思前想后,不敢杀袁世凯,就让他借假病名义辞职回家。

隆裕虽有为夫报仇之心,却缺乏一个政治家的胆略,她也许万万没有想到,她的心慈手软,为自己留下无穷后患。

优柔寡断,颁诏退位

隆裕把慈禧当成了她在皇宫里唯一的老师,慈禧的思维方式、待人接物的态度、把太监当作密探监视宫里任何一个人的手段,都深深印在隆裕的脑海中。但是,隆裕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她的权术、手腕都比慈禧差远了,就算学到一点,也只能算是邯郸学步。

隆裕太后虽有垂帘听政之名,却无垂帘听政之实。她没有驾驭局势的能力,也控制不了日益高涨的革命舆论,更控制不了地方军事势力的发展。

1911年,即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终于揭开了序幕。随后,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不再受清政府统治。袁世凯辞职后,隆裕身边已找不到一人可以帮她镇压“暴乱”了。

这时,一些大臣们不顾摄政王载沣的反对,趁此机会向隆裕进言,要求将袁世凯召回。而此时,西方列强也担心中国境内再一次爆发类似义和团的运动,这将使他们在中国的贸易额骤减,在他们看来也只有起用袁世凯才能稳定局面。

在内外的压力下,隆裕和载沣商议过后,也只得同意。

袁世凯回京后,开始在革命党人和隆裕面前玩弄他的权术。他一方面宣称坚决保皇,既然“深荷国恩”,就决不会“欺负孤儿寡妇”;另一方面,袁世凯打着护卫清廷的幌子,要求隆裕立即下令,让摄政王载沣下野,永远不准干预政事。

隆裕本来就是头脑简单之人,根本不是袁世凯的对手,她在混乱的政局面前已经完全慌了手脚,将兵权在握的袁世凯当成了唯一的救命稻草,于是立刻照办,赶走了摄政王载沣。

1912年1月16日,袁世凯同早已串通好的内阁大臣上奏隆裕,冠冕堂皇地鼓吹起革命来:“环球各国,不外君主、民主两端,民主如尧舜禅让,乃察民心之所归,迥非历代亡国可比。”接下来又对隆裕引经据典,以大义晓之,暗示隆裕如果不同意宣统退位,恐怕性命都将不保:“……读法兰西革命之史,如能早顺舆情,何至路易之子孙,靡有孑遗也……我皇太后、皇上何忍九庙之震惊,何忍乘舆之出狩,必能俯鉴大势,以顺民心。”

局势愈演愈烈,隆裕每天都食不甘味,左右为难。载沣已不在身边,她只有请教最信任的小德张。殊不知小德张已被袁世凯用重金收买,他不仅不再为大清国效命,还暗地里与后来的许多民国大官称兄道弟,为自己留好了退路。小德张一边故意向隆裕夸大革命军的势力,一边又细数袁世凯开出的退位优待条件,暗示太后应该退位。

正当隆裕焦急万分之时,保皇党的首领良弼遇刺去世了。良弼的死,更让隆裕失去了抵抗的信心,她一筹莫展,除了哭泣,没有任何办法。

此时,隆裕已经顾不上皇太后的尊严,对袁世凯手下干将梁士诒、赵秉钧哭着说:“你们回去好好对袁世凯说,务必保全我们母子两人的性命。”现在,她除了拉拢袁世凯,已经没有别的办法了。

为了让袁世凯不背叛清朝廷,隆裕立刻宣布封袁世凯为一等侯爵,袁世凯马上就要当民国总统,清朝的任何封赏对他来说都已经是包袱,他坚决不接受,一连四次上奏请辞。隆裕固执已见,一心想拉拢袁世凯,最后袁世凯没有办法,只得接受。袁世凯虽接受了封赏,但并不领情,而是继续进行逼宫活动。

隆裕在袁世凯的逼迫下,束手无策,整日抱着宣统皇帝痛哭流涕,她目前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拖延时间。

最后,在清朝王公的建议下,隆裕向袁世凯提出保留君主政体,也就是允许君主存在,但君主不干预政治。结果这个折中的办法都没有得到革命党和袁世凯的同意。隆裕见无路可走,反复考虑,觉得保留性命,退位后享受优待条件,总比宗族覆灭的结局要强得多。无奈之下,隆裕只好做出了皇帝退位的选择。

在正式退位之前,隆裕还授权袁世凯与革命党进行谈判,希望革命党能网开一面,优待清朝的遗老遗少。

谈判的最后结果包括两份文件:第一份文件列举满蒙回藏各族待遇条件,第二份文件列举了清帝退位后的优待条件和此后清皇族的优待条件。

隆裕流着泪读完退位文件,提出了三点要求:第一,保留“大清皇帝尊号相承不替”十字;第二,不提“逊位”两字;第三,宫禁和颐和园可以随时居住。

清王朝的衰落并非一朝一夕,隆裕最后的要求也挽救不了清王朝的命运了。

1912年2月12日,隆裕在清宫养心殿签发了宣统皇帝退位诏书。从此,统治中国二百多年的大清王朝,在她手中正式宣告灭亡。同时,曾持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也由此宣告结束。

隆裕万万没有想到,清王朝竟然亡在自己的手里,两面三刀的袁世凯竟然成为“中华民国”的大总统。共和之后,隆裕深居宫中,很少与外人接触。

1913年,隆裕病死,享年四十五岁。葬于崇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