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爱新觉罗·皇太极

爱新觉罗·皇太极(清太宗)

革弊图新

爱新觉罗·皇太极简介

爱新觉罗·皇太极生平:皇太极(1592~1643),后金第二代君主,大清创建者,史称清太宗,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1620年,协助努尔哈赤建立大金国。1626年继位后金可汗,改年号为天聪。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他一生最大的转折是从后金汗到大清帝,在位期间,既固本又维新,为大清皇朝兴旺发达、迁鼎燕京、平定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历史评价:皇太极一生的文治武功,可以用“鹰扬天下”来概括。皇太极一生不懈奋斗,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统帅。他称帝之后,或亲自领兵,或坐镇指挥,其军事活动是他帝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位期间建立了汉八旗,重用汉族知识分子,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加强中央集权,使得清朝内部开始稳定,从而用极少的人口和资源来支持战争。为后来清军入关、统一中原奠定了基础。在后金、大清建国史上,皇太极做过两件大事:一是改族名为满洲,二是改国号为大清,影响深远,史册永存。清史对皇太极的评价是:“允文允武,内修政事,外勤讨伐,用兵如神,所向有功。”

爱新觉罗·皇太极大事记

1592年 出生,为努尔哈赤第八子,生母叶赫纳喇氏。

1626年 即位于大政殿,以1627年为天聪元年。

1627年 年初,发兵征朝鲜,同时,遣使与明朝宁远总兵袁崇焕议和。五月亲率大军征明,败于锦州而归。

1629年 亲自率军绕道内蒙古奔入关内,袭击明朝,并巧设反间计,除掉了他进攻明王朝的心腹大患、明将袁崇焕。

1636年 即皇帝位,称“宽温仁圣皇帝”,定国号为大清,改元为崇德元年。

1639年 发动大凌河战役,取得清军攻坚战役的第一次胜利。

1642年 取得松锦之战的全面胜利,加快了大清入关的步伐。

1643年 逝世。

人物关系

爱新觉罗·皇太极传记

戎马成才 夺取汗位

皇太极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出生时,努尔哈赤正从事统一女真族的事业。皇太极生来面色赤红,眉清目秀,行动稳健,举止端庄。他聪明伶俐,记忆力非常好,一见即识。因少年丧母,他受到父亲努尔哈赤的偏爱,跟随父兄,迅速成长,能文能武,智勇双全。女真族及先世女真人素以尚武著称,皇太极非常喜爱学习这些民族传统文化,从小就参加打猎,练得勇力过人,步射骑射,矢不虚发。沈阳实胜寺曾藏有他用过的一张弓,矢长四尺余,不仅一般人难以拉动,就是壮汉也很难拉开,而皇太极当年却运用自如。

皇太极在参加作战和协助努尔哈赤治理国家的过程中逐渐崭露头角。据文献记载,皇太极早期参与的较大军事行动是对乌拉的作战,当时的皇太极年仅20岁。万历四十四年(1616) 正月初一,在新年来到之际,皇太极又同诸兄弟们一起为努尔哈赤举行了庄严而热烈的仪式,上尊号“覆育列国英明汗”,建立金国,也叫大金或后金,年号天命。在后金时期的主要战争中,皇太极献智献勇,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后金与明朝的第一次大决战萨尔浒之战中,皇太极为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从而,他凭实力一步步赢得了父汗的信任与赏识。

▲皇太极的腰刀

四大贝勒时期

皇太极继承大汗之位后,与其他三位亲王一同主持朝政,他们称和硕贝勒,被称为四大贝勒时期。

努尔哈赤于天启六年(1626)八月病逝。皇太极经过重重斗争,继承了汗位。这次汗位易人,充满了复杂激烈的斗争。努尔哈赤临终前没有明确选出汗位继承人,而皇太极之所以能够登上大位,显然与他的显赫战功和深远谋略有关。当初,努尔哈赤扩建八旗,22岁的皇太极就被委任为正白旗旗主。第二年,就成为“四大贝勒”之一的四贝勒(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成为满洲贵族的核心人物之一。皇太极跟随父亲南征北战,驰骋疆场,不但自己智勇过人,指挥的士兵也十分精锐。同时,他在努尔哈赤诸将中是“仅识字”的一个,不但有勇有谋,而且能文能武,被众贝勒推拥为君,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当时势力最大、最有可能继承汗位的大贝勒代善,有着长远的眼光,为了后金的江山稳定而推立皇太极。基于这些原因,皇太极最终继位。

▲皇太极画像

皇太极一人南面独坐标志着集权统治的加强,过去诸贝勒率大臣朝见,只是以年龄大小分序,从此也按旗分,依次朝见。

加强集权 革弊图新

皇太极雄才大略,有着积极进取的思想,不愿做一个保守的大汗。他执政后,踌躇满志,从当时的内政出发,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并取得了明显成果。

第一,安民。努尔哈赤晚年,汉人纷纷反抗后金的统治。皇太极继位后提出:“治国之要,莫先安民。”他规定,凡国内汉官汉民,即使是从前想逃跑的及有“奸细”往来的,事属已往,不再追究,结果“逃者皆止,奸细绝迹”。他还强调满洲、汉人“均属一体”,审罪、服役都不要有差别。同时,对汉人分屯别居,编为民户,禁止诸贝勒大臣属下私至汉官家勒索财物及进行骚扰。这些措施渐渐使汉人得到安定,视后金统治之地为“乐土”。

第二,重本。后金进入辽沈以后,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皇太极爱惜民力,停止修城筑墙,为的是“专勤南亩,以重本务”。他下令,八旗既已稳定,所有村庄田土以后就不要再变更了,对百姓的财产及所养牛羊鸡猪都不准任意抢夺。

第三,集权。皇太极继位之初,后金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由于多次对外掠夺而处境孤立,时时受到明朝、蒙古、朝鲜的包围。在内部,贵族分权势力的矛盾和冲突日益严重。他虽继承了汗位,但实际上是同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三大贝勒“按月分值”政务,权力分散,事事掣肘,徒有“一汗虚名”。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皇太极采取了各个击破的手段打击分权势力,加强统治地位。天聪三年(1629),他建立了由满汉文人组成的“文馆”,从而为皇太极推行汉化运筹帷幄。天聪五年,又设立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国家行政事务。天聪六年,皇太极再废除与三大贝勒共理政务的旧制,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另外,皇太极仿照明制,逐步建立国家统治机构,以取代八旗制度行使国家权力。天聪十年,又将“文馆”扩充为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统称“内三院”。稍后,又建立了都察院,改蒙古衙门为理藩院。皇太极通过这套政权机构,把权力逐渐集中到了自己的手中。

▲沈阳昭陵皇太极雕像

在明代被杀的边关守将中,袁崇焕的死大约是最冤屈的。他没有兵败失地之过,却生生被诬陷为投敌叛国,成为引清兵破边墙进犯京都的罪魁祸首。

四面结盟 决战明朝

皇太极在国内大力实行改革时,也积极实施对外侵略的政策。他认为要战胜明朝,首先要征服蒙古和朝鲜,这既可以解除后顾之忧,又可以利用他们的力量共同对付明朝。天聪元年,皇太极对朝宣战。命阿敏等人率3万大军入侵朝鲜,迫使朝鲜签订《江都和约》。1636年,皇太极又以朝鲜“屡败盟誓”、“助明害我”为由,亲率10万大军入侵朝鲜,国王李倧被迫投降,称臣纳贡,允诺与明朝断绝往来。对蒙古,皇太极采取“慑之以兵,怀之以德”的政策。首先争取与察哈尔林丹汗不和的科尔沁、喀喇沁等部的归附。天聪二年,皇太极发动对林丹汗的战争,导致其势力大减。天聪八年,林丹汗在青海大草滩出痘病死。天聪九年初,皇太极命多尔衮等率1万人渡黄河西进,统一了漠南蒙古。皇太极用联姻、赏赐、封王封爵明确规定外藩功臣可世袭职位、与西藏僧俗头领建立联系等手段,取得了蒙古诸部的支持和效忠。

对皇太极最重要的考验当然是如何对付明朝。他采取的是表面与明廷“讲和”,麻痹明廷,侍机而战的战略。他以“讲和”为借口曾三次发动游击战争:第一次,皇太极巧施反间计,借崇祯之手杀了劲敌袁崇焕,逼崇祯自毁长城。第二次,皇太极直接深入明境,掠取宣府、大同一带。第三次,规模更大,兵势更猛。清军直接西略山西,东破济南。通过这几次战争,皇太极收到了逐步削弱明王朝的积极效果。之后,他发起了松锦之战,这是他统一中原的一场决战,明朝精锐丧失殆尽,加速了灭亡,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皇太极暴死之谜

历史记载皇太极“端坐无疾而终”,后人推测是宸妃海兰珠的去世使他精神上受到打击,再加上战事的紧张,令其突发心脑血管疾病而死。

▲辽宁沈阳皇太极陵墓

1643年,松锦之战后仅一年,皇太极在入关前夕突然病故。1644年,多尔衮辅佐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在北京定鼎登基,完成了皇太极入主中原、统一全国的大业。

▲广东东莞袁崇焕纪念 园内袁崇焕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