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王夫之

王夫之(明末清初思想家)

经世致用

王夫之简介

王夫之生平:王夫之(1619~1692),又称王船山,湖南衡阳人。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王夫之晚年居南岳衡山下的石船山,著书立说,故世称其为“船山先生”。王夫之一生著述甚丰,其中以《读通鉴论》《宋论》为其代表之作。晚清重臣曾国藩极为推崇王船山及其著作,曾于金陵大批刊刻《船山遗书》,使王夫之的著作得以广为流传。近代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毛泽东、谭嗣同等皆深受船山思想之熏陶。王夫之主张经世致用的思想,坚决反对程朱理学,自谓“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

历史评价

谭嗣同评价王夫之为“万物招苏天地曙,要凭南岳一声雷”。章太炎称道“当清之季,卓然能兴起顽懦,以成光复之绩者,独赖而农一家而已”。苏联人弗·格·布洛夫称:“研究王船山的著作是有重要意义的,因为他的学说是中世纪哲学发展的最高阶段……他是真正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17世纪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时代精神的精华,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但他的哲学思想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具有两重性,既显示出可贵的价值,又有受到封建传统意识严重束缚的弱点。王夫之的思想反映了17世纪中国的时代矛盾。

王夫之学识渊博,有《周易外传》《张子正蒙》《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老子衍》多部著作问世。他后半生潜修17年,遗著800余万字。他也是反清复明的志士之一,为反抗清朝做了不屈的斗争。其著作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已有多种外文译本出版。

王夫之大事记

1619年 出生。

1633年 中秀才。

1642年 与其兄同中举人。

1648年 在衡阳举兵抗清,阻击清军南下,战败退肇庆。

1652年 李定国率大西农民军收复衡阳,派人招请王夫之,未去。

1664年 写成《永历实录》,记述永历政权兴衰。

1692年 病逝。

人物关系

王夫之传记

一心向明

▲湖南衡阳王夫之故居内王夫之塑像

1643年八月,张献忠率农民军攻克衡阳,招王夫之兄弟往,乃与其兄避匿衡山。翌年,李自成攻克北京,王夫之闻变数日不食,作《悲愤诗》一百韵。

1646年,清兵南下进逼两湖,王夫之只身赴湘阴上书南明监军、湖北巡抚章旷,提出调和南北督军矛盾,并联合农民军共同抗清,但未被朝廷采纳。1648年,与管嗣裘、僧性翰等在衡山组织武装抗清失败,赴肇庆,任南明永历政权行人司。他连续三次上疏弹劾东阁大学士王化澄等贪赃枉法,结奸误国,几陷大狱。后得高一功仗义营救,方免于难。

1651年,王夫之回原籍,誓不剃发,不容于清朝当局,辗转流徙,四处隐藏,最后定居于衡阳金兰乡高节里。王夫之先住茱萸塘败叶庐,继筑观生居,又于湘水西岸建湘西草堂。1692年病逝。

南明永历政权灭亡后,王夫之誓不出仕。1664年。1660年,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其党强命王夫之写《劝进表》,遭到愤然拒绝。事后,王夫之逃入深山,作《祓禊赋》,表达了自己对吴三桂的怨恨与蔑视。

▲湖南衡阳湘西村菜塘湾湘西草堂

学富五车

▲1865年出版的《船山遗书》

王夫之学问渊博,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等均有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在哲学上,他总结并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唯物主义。他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以为“气”是物质实体,而“理”则为客观规律。他又以“蕴生化”来说明“气”变化日新的辩证性质,他认为“阴阳各成其象,则相为对,刚柔、寒温、生杀,必相反而相为仇”。他强调“天下唯器而已矣”,“无其器则无其道”,由“道器”关系建立其历史进化论,反对保守退化思想。又认为“习成而性与成”,人性随环境习俗而变化,所以“未成可成,已成可革”,而教育要“养其习于蒙童”。在知行关系上,他强调行是知的基础,反对陆王“以知为行”及禅学家“知有是事便休”观点。在政治上,他反对豪强大地主,认为“大贾富民”是“国之司命”,农工商业都能生产财富。在文学方面,他善诗文,工词曲。所作《诗绎》《夕堂永日绪论》,论诗多见解独到。所著经后人编为《船山遗书》。其一生坚持爱国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战斗精神,至死不渝。其中他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张子正蒙注》《思问录》(内外篇)、《黄书》《噩梦》等。墨迹传世稀少,《大云山歌》书风神清气舒,可谓难得珍品。

▲岳麓书院正门

明代的思想,是对历代思想的一次大综合,明代学者们对以往思想界指摘弊病,十分中肯。

在历史观和政治思想方面,王夫之有独到的见解,大都表现在他的《读通鉴论》和《宋论》两部书里。据王夫之的儿子王敔在《姜斋公行述》的说法,王夫之末年作《读通鉴论》30卷,《宋论》15卷,以上下古今兴亡得失之故,制作轻重之原。诸种卷帙繁重,皆楷书手录。贫无书籍纸笔,多假之故人门生,书成因以授之。其藏于家与子孙言者,无几焉。由此可看出,这些书的写作过程非常艰苦。

王夫之一生著书320卷,录于《四库全书》的有《周易稗疏》《考异》《尚书稗疏》《诗经稗疏》《春秋稗疏》等。岳麓书院建船山专祠,以纪念这位不朽的大师。王夫之,在1689年其自题墓石中说:“有明遗臣行人王夫之……自为铭曰:“抱刘越石之孤愤而命无从致,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幸全归于兹丘,固衔恤以永世。’戊申纪元后三百年十有年月日男勒石。”他特别告诫儿子说:“墓石可不作,徇汝兄弟为之,止此不可增损一字。”

岳麓书院

位于湖南长沙湘江西岸,为中国古代著名四大书院之一,现为岳麓山风景区重要观光点。书院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976),历经宋、元、明、清时势变迁,迨及1903年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

超越时代的思想

王夫之主张人性变化发展,强调理欲统一的道德学说。他提出了“性者生理也”的观点,认为仁义等道德意识固然是构成人性的基本内容,但它们离不开“饮食起居,见闻言动”的日常生活,这两者是“合两而互为体”的。在他看来,人性也并非一成不变的,它“日生而日成”。人性的形成发展,就是人们在“习行”中学、知、行的能动活动的过程,以此否定人性二元论、人性不变论的观点。王夫之还反对程朱学派“存理去欲”的观点,肯定道德与人的物质生活欲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他认为,物质生活欲求是“人之大共”,“有欲斯有理”,道德不过是调整人们的欲求,使之合理的准则。他也反对把道德同功利等同起来的倾向,强调“以理导欲”“以义制利”,认为只有充分发挥道德的作用,社会才能“秩以其分”“协以其安”。从上述观点出发,王夫之主张生和义的统一,强调志节对人生的意义,认为人既要“珍生”,又要“贵义”,轻视生命、生活是不行的,但人的生命、生活不依据道德准则,也没有价值。他指出:志节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一个人应当懂得生死成败相因相转的道理,抱定一个“以身任天下”的高尚目标,并矢志不渝地为之奋斗。

王夫之的伦理思想没有超出封建主义的范畴,但其中包含着一些启蒙思想因素,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对中国近代改良主义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历史观方面,王夫之系统地批判了历代史学中弥漫着的神学史观和复古谬论,把对当时湘桂少数民族生活的实地观察与历史文献研究结合起来,大胆地打破美化三代古史的迷信,驳斥了“厚古薄今”的观点,阐明了人类历史由野蛮到文明的进化过程。依据他“理依于气”“道器相须”的一贯思想,提出了“理势相成”的历史规律论和“即民见天”的历史动力论。

在发展观方面,王夫之综合以往丰富的认知成果,并对自己所面对的复杂的社会矛盾运动进行了哲学概括,对中国古代辩证法的理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