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杨溥

杨溥(明朝内阁首辅)

鼎立三杨 砥柱当世

杨溥简介

杨溥:杨溥(1372年-1446年),字弘济,号澹庵。湖广石首(今湖北石首)人。明朝初年政治家、诗人,内阁首辅,与杨士奇、杨荣并称“三杨”,因居地所处,时人称为“南杨”。建文二年(1400年),杨溥登进士第,授翰林编修。永乐初年,任太子洗马,侍奉太子朱高炽(明仁宗)。后因汉王朱高煦诬陷,被关进诏狱,在狱中仍勤奋读书,从不间断。十年之间,将经书史籍通读数遍。仁宗即位,杨溥获释出狱,授官翰林学士。仁宗建弘文阁,命杨溥掌阁事,旋即升任太常寺卿。明宣宗即位后,入内阁,与杨士奇、杨荣等人共典机务。宣德九年(1434年),升礼部尚书。明英宗即位后,与杨士奇、杨荣等同心辅佐。正统三年(1438年),升太子少保、武英殿大学士。杨溥在内阁供职十六年,于杨士奇去世后接任首辅(1444年-1446年)。他有“相度”,为人谨慎,有时就连上朝时也总是低头循墙而行。晚年时眼见宦官王振权势益振,却无能为力。正统十一年(1446年),杨溥去世,年七十五。获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号“文定”。有《杨文定公诗集》、《杨文定公奏疏》等传世。

杨溥传记——

杨溥(1372-1446),字弘济,湖广石首(今属湖北)人。与杨荣同时于建文朝中进士,授职编修,永乐初年,改任皇太子洗马的职务。永乐十二(141),因东宫官属迎接明成祖朱棣北征凯旋迟缓,朱棣大怒,将杨溥等一并下狱,家人也被囚禁,在狱期间随时均有被杀可能。但杨溥毫不在意,在狱中发奋自励,每天读书不止,因而在狱十年,杨溥所能看到的经史诸书,都翻阅了不知几遍,奠定了渊博的学识。后来,宣宗即位之后立即释放杨溥等出狱,他同时被选入内阁,和杨士奇等共掌机务。但是不久他就因为母病丧回籍守制,丧服除立即被起用为礼部尚书,但在内阁入值如故。

明英宗即位之后,杨溥与杨士奇、杨荣共同奏请为其开设经筵讲习,且预选讲官。按照要求讲官必须学识渊博,言行端重,老成练达,杨溥则一向以有雅操、质直廉静出名,很受人敬仰。特别是他教育儿子不慕权贵的事,更为后人称道。当时他的儿子从家乡来京城看望他。他问儿子:“你从家乡到京城,一路上可曾听说哪个令守贤明?”儿子答道:“我经过江陵来到这里,看见江陵的县令范理就很不贤明。”杨溥又问:“江陵的县令怎么不贤明?”儿子气冲冲地说:“我是堂堂宰辅的儿子,可他对我的招待实在太简慢了。”杨溥又问:“怎么个简慢法?”儿子把情况详细说了一遍,然后道:“我遇到过好多县令,人家对我都是十分慕雅,可他……”杨溥听后,心想:不少身居要位的人,常常以下级能否对自己殷勤趋奉,决定对他们的亲疏,并凭借这些吹捧来增长自己的威风。他们的子弟,往往借助父兄的势力到处为非作歹、横行霸道,而他们却喜欢听信这些子弟的话,把他们当做自己的耳目。这样怎么能治理国家,为百姓做事呢?于是,他对儿子的错误思想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育。他说:“江陵县令把宰辅的儿子视为一般百姓的儿子,这正是他的贤明之处,你怎么能责怪他呢?我看,问题还是你的心思不正。往后,消一消官气才是。”由于这种名声,他因此深得太后欢心。一天太后把杨溥等召至便殿,并命英宗帝西向而立,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人进入后对他们说:“你们均为三朝老臣,现在嗣君年幼,幸亏你们同心同德,才使社稷得以安定。”又特将杨溥叫到跟前说:“仁宗皇帝多次言及卿忠心任事,屡加赞赏,不想今日方得见面。”杨溥感激而泣,太后也流泪不止,开始仁宗为太子时,因多次受到汉王朱高煦等的谗言,故不得朱棣的喜欢,东宫的官属多被下狱,许多人因故无辜而死,杨溥及黄淮等在狱中被押十年,几次面临被杀,仁宗继位之后,每念及这些忠心的大臣往往涕泪满面,故太后对这些老臣亦早已闻而熟知。太后转头又对明英宗皇帝说:“此三位老臣历仕三朝以上,忠心耿直,皇帝今后事无论巨细均要与三位大臣共议而行。”正统三年(1436)杨溥升为武英殿大学士,杨溥后杨士奇、杨荣二十余年入阁,与他们并称“三杨”。此时大太监王振,尚未形成势力,皇帝亦在年幼,故朝政在三位大臣的主持之下,天下清平,人民安居乐业,中外臣民无不称颂,并称为三杨德政。正统六年之后,杨荣、杨士奇相继去世,此时在内阁的马愉、高谷、曹鼐是新进大学士,人微言轻,又加上王振开始结党专权,杨溥年老力衰,势单力孤,无力阻止。正统十一年(1446)七月,杨溥病卒,加大子大师衔,谥“文定”。仅三年之后由于王振挟持明英宗北征瓦刺,在土木堡被俘。由此天下大乱,世人每思此,皆认为如三杨在,天下决不会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