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Schlacht von Stalingrad)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简介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又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俄语:Сталинградская битва,德语:Schlacht von Stalingrad;1942年6月28日至1943年2月2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对争夺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的而进行的战役。斯大林格勒会战是纳粹德国遭遇的战略范围最严重的失败,不仅终结了德国南方集群自1941年以来保持的攻势局面,而且直接造成了苏联与德国总体力量对比的根本变化。从世界范围看,斯大林格勒会战与同时期发生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及阿拉曼战役一起,构成了1942年底反法西斯战争大转折的标志性事件,但斯大林格勒战役并没有让德军完全失去主动权(斯大林格勒战役后的库尔斯克战役才让德军完全失去主动权)。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部战线的转折点,单从伤亡数字来看,该战役也是近代历史上最为血腥的战役,双方伤亡估计约2,000,000人,参与该场战役的人数也比历史上的其他战役都来的多,更以双方无视军事与平民分别而造成的伤亡著称。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过程分析——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基础

希特勒在1942年春季所面临的情况,巳经与9个月以前大不相同了。在那个时候,他的威望正是如日中天,他的军队在苏联境内势如破竹,英国被孤立了,美国也是畏缩不前,仍然保持着名义上的中立。现在他却已经面临着两面作战的境况,这是他一向最害怕的。因为他的错误政策已经触怒了在莫斯科统治之下的人民,所以用内在革命打倒苏联的希望已经完全断绝了,因此他只有两条可选择的路线:(1)毁灭苏联的军事势力;(2)或者在美英两国尚未能充分发挥其战斗力量之前,即先使苏联削弱到无能为力的程度。关于第一点他早已尝试过,并且也已经失败了。因为苏联人有无限的空间可供退却,并且用拉长敌人交通线的手段来逐渐减弱德军的实力,所以似乎是毫无理由可以假定1942年的作战会比1941年的更成功。于是希特勒只剩下了第二条路可走了。要达到这个目的,他所要求的又是什么?

第一,应占领莫斯科以使苏联交通体系发生瘫痪现象;第二,占领伏罗格达(Vologda),阻止租借物资从阿斯特拉罕流入;第三,占领基洛夫(Kirov)、喀山、乌拉诺夫斯克(Ulanovsk)、库比雪夫和沙拉托夫(Saratov),切断在乌拉尔山以西的苏军,使其无法从苏联亚洲地区获得资源和人力。简言之,就还是大致要根据其1940年12月18日的第21号训令中所指明的限度,沿着伏尔加河的上游和中游建立一条防线。假使希特勒在1942年能够达到这个目标,那么他就可以造成一种情况,使苏联的战斗力量日趋减弱,于是等到美英两国实力增强到足以进攻欧陆时,他就可以只在苏联留下最低限度的兵力,而把最大量的兵力转而集中在西线之上。可是希特勒却并未采取这样的政策。他所采取的计划中,其主要观点就是获取苏联的石油,增强其自己的军事潜力,而其次要的考虑才是由于石油的丧失,可以使敌人的力量减弱o

采取这个计划完全是希特勒自己一个人的决定,因为自从他没有攻下莫斯科之后,他就很少再与他的参谋本部商讨了。他过分夸张其自己军队的能力,而对于敌人却尽量地低估。根据哈尔德的记载,当某次有人将一个报告读给他听的时候,这个报告中说斯大林在斯大林格勒以北的地区仍能集结150万人的兵力,而在髙加索地区还另外有50万人。希特勒听到了之后,立即勃然大怒,他口角中流着白沫,手指紧紧地握成了拳头,对着那个人怒吼着,禁止他把这些荒谬的话再继续宣读下去。哈尔德又说:他的决定已经完全不再与战略的原理相符合。那完全是一种冲动性的行动,具有激烈的性质,根本不考虑所谓可能性的限度。

在作这个决定时,希特勒是深受其主要工业家和经济顾问的影响,因为那些人曾经一再地向他说:除非获得了高加索的油田,否则第三帝国是终难免于崩溃的,没有经过思考,希特勒就采取这种空洞的想法,而决定其1942年战役目标应为髙加索油田的占领。

关于这一点他是易于被说服的,因为自从战争开始以来,石油问题就一直是他睡梦中的恶鹰。1941年,他的石油总补给量已经升到粉2.9万英吨,他必须从其储备量中抽取114万英吨,才能勉强进行战争。到了1941年年底,除了海军的需要以外,其石油储备量已经降到了79.7万英吨——仅仅只够应付一个月份的补给量。1941年,罗马尼亚油田的生产使他获得550万英吨的石油,但其中又有一半是留给罗马尼亚本国和它的陆军使用,此外综合石油的产量还是不变。总加起来,还是不%同时在两个战场上作大规模战役之用,所以石油的补给的确是一个i要问题。虽然如此,可是事实上,战争还是应以战略为基础;诚然的,战略的基础有一部分也是经济性的——粮食、煤、石油、铁都是值得考虑的因素——可是经济性的考虑还是不能抵偿军事上的失算。希特勒在尚未进入战争之前,即应对于经济问题先加以思考,可是一旦已经渡过了卢比孔河之后,若是再让战略听命于经济的支配,则其胜利的机会就会很少了。

1942年3月20日,戈培尔曾经与希特勒讨论当前的情况,依照戈培尔的记载,后者对于春夏两季的战役已经有了一个十分明确的计划。戈培尔的日记上说:“他并不想过分延长这场战争。他的目标为占领髙加索、列宁格勒和莫斯科。假使这些目标能达到,则他决定无论环境如何变化都要在10月初结束这场战役,并提早宿营过冬。他的意图可能是要建造一条巨型的防线,然后就让东线战役冻结在那里。”关于这一点,戈培尔曾经这样批评说广这个意义可能是说在东方将有百年战争的发生,但是这却并不需要我们去烦恼。“

除了对列宁格勒加以局部压迫以外,希特勒决定除了在南面以外,全线上都暂取守势。他也许还应该向戈培尔说,他并无占领莫斯科的意图。他的目标是占领高加索,直达巴统一巴库之线为止。为了掩护这次作战,又要沿着顿河从沃罗涅日(Voronezh)到斯大林格勒建立一道防御性正面。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决定在塔甘罗格与库尔斯克之间突破苏军的正面。

这个计划可以说是彻底的不合理。不仅是他所可以运用的兵力——尤其是德军本身——在数量上是不够同时执行这两次作战,而且这支掩护兵力拉长到了360英里的距离,构成了一个巨大的侧面,到处都暴露在苏军的攻击之下。假使苏军突破了这个危险的侧翼而占领了罗斯托夫,则在髙加索的全部德军与其基地之间的交通线即将完全被切断。

当希特勒作这些决定时,他对于苏联方面通到这条沃罗涅日一斯大林格勒正面上的铁路交通情形似乎是毫无认识的,它们的战略中心就是沙拉托夫。沙拉托夫与莫斯科之间有铁路的联系,到乌拉尔山工业地区则同时有铁路和河流,利用伏尔加河以东的铁路可以到达阿斯特拉罕,利用铁路又可以到达乌拉尔河上的齐卡罗夫(Chkalov),在它的附近有一条油管直达里海以北的油田。所以从莫斯科、阿斯特拉罕、西伯利亚、哈萨克(Kazakh)、髙加索和波斯等方面,都可以有大量的部队、军火、燃料和补给流入这个沙拉托夫地区。此外,图拉一彭査(Penza)一塞兹兰(Syzran),米邱林斯克(Michurinsk)—汤博夫(Tambov)—沙拉托夫,汤博夫一巴拉学夫(Balashov)—卡米辛(Kamyshin),沃罗涅日一罗杰斯特芬斯科(Rojestvenskoe)—斯大林格勒等横铁路线,再加上莫斯科一沃罗涅日、髙尔基一彭查一巴拉学夫等纵线,更使这个顿河以北的地区特别适宜于部队与物资的集中。

在斯大林格勒以南,阿斯特拉罕也具有相似的地位,不过价值略逊而已。经过沙拉托夫,它利用铁路线可以与苏联全部尚未被占的地区连成一气,而取道里海到波斯也可以通到外面的世界。在南面的里海,其战略地位正与北面的白海相似。斯大林格勒却并无太大的战略重要性,为了掩护在髙加索境内作战的兵力,它的距离未免隔得太远,为了封锁伏尔加河,它也并不比沙拉托夫更为有效。而且不管怎样,伏尔加河每年都要封冻五六个月,所以其利用价值颇为有限。

到了1942年的春季,希特勒所指挥的兵力共232个师,其中171个师是德国部队,而61个师则是属于附庸国的。前者一共又有步兵师134个,装甲师24个,摩托化师13个。后者又分为罗马尼亚军22个师,意大利军10个师,匈牙利军10个师,芬兰军17个师,西班牙军和斯洛伐克军各1个师,其中有4个是装甲师。虽然从数量上来说,这要比1941年多,但实质上力量却比较脆弱,附庸国的军队都只有极差的装备,根据安东尼斯古元帅的说法,罗马尼亚部队只不过是聊胜于无而已。德国步兵师的实力已经由9个营减到了6个营;在原有的20个装甲师当中,只有10个恢复了其足额的实力,因为在军需工业的生产上,巳经把优先权给予潜艇的建造,所以装甲车辆的补充无法达到要求。

因为在1941年已经受到了重大的损失,所以1942年的苏联陆军大部分是由亚洲人所组成,他们都是中亚地区的匈奴遗种,一向勇敢善战,他们的祖先在几个世纪之前曾经追随过阿提拉和成吉思汗。虽然他们智慧颇低,甚至也几乎是文盲,可是却具有巨大的天生勇气和耐力。他们不仅一路走,就一路从所经过的地区中去补充他们的给养,而且也同时把沿途的壮丁都直接编入部队,拉着一起走上前线。曼斯坦元帅说:”红军的动力是和法国革命时代的军队相似的,它是狂热和恐怖的结合。“狄特马尔将军(Gen.Dittmar)认为苏联人的最大特点,就是部队的不怕死精神,这个比宿命主义还更进一层。

依照伦德斯特元帅的判断,在1941年,苏联可以说是没有一个良好的将才;但是到了1942年的春天,许多不成材的老人都被淘汰了,于是在较高级指挥官中也有了极少数的人才,是可以与德国人打一个平手的。尤其是朱可夫元帅,他在1921年到1923年之间,曾经在德国留学,并曾师从席克特将军(Gen.vonSeeckt)学习战略。虽然如此,为了配合其大量部队的低劣智力水准,所有的战术计划和作战都必须简单而具有硬性,结果都是很容易加以破坏的。曼斯坦认为苏联陆军是能进不能退的。他们总是把大批的数量送入战场,以便可以同时在许多地方进攻,当一波接着一波的步兵前进之后,于是终于在敌方正面上找到了一个弱点,此时装甲部队即从此实行突破,而步兵则跟着后面前进。

在1942年,苏联的装甲部队是由精选的人员所组成,而苏联T-34型战车,虽然其设计是十分的简单,可是在1943年豹式(Panther)和虎式战车尚未使用之前,它们是要比任何其他德国战车都更为优秀。苏军也仍然大量地使用骑兵,这在春季解冻期中是特别有用。不过运输和补给勤务还是和过去一样糟不可言,依照希维本堡将军(Gen.GeyrvonSchweppenburg)的意见,当时在1942年若无数以千计的租借卡车从美国流入苏联,则苏联陆军也许就会拖不到1942年的战役。不过在战后,又有许多德国将领所说的话恰好与此相反。曼陶菲尔将军(Gen.vonManteuffel)曾经向李德哈特说过下述的一段话:

苏联陆军的前进情形似乎是西方人无法想像的。在战车的矛头后面,就是大量的乌合之众卷地而来,大部分都是骑马的。士兵们在他的背上负着一个口袋,一路走一路从田野和村落中搜集干面包和生菜,马匹就吃茅屋顶上的干草——此外就一无所有。苏联人在前进时,用这样原始化的方式,可以维持达三个星期之久。因为他们不像普通的军队,所以你不能用切断交通线的方法来阻止他们前进,你根本找不到任何补给纵队来当做打击的对象。

虽然哈尔德仍然还是陆军参谋总长,可是1942年的战役计划却完全是由希特勒自己决定的,在4月间他开始重组他的兵力。南面集团军被取消了,而代之以AB两个集团军。A集团军由李斯特元帅指挥,所管辖的有克莱斯特的第一装甲军团和鲁夫将军(Gen.Ruoff)的第十七军团。支援它的为第四空军军团,其任务为征服高加索地区。B集团军的任务即为掩护A集团军的北面侧翼,其手段则为占领斯大林格勒地区。总司令为波克元帅,下辖军团有:第二军团,司令魏克斯将军;第四装甲军团,司令霍斯将军;第六军团,司令鲍罗斯将军(Gen.vonPaulus)。支援他们的空军为顿河地区司令部(LuftwaffeDon

Command)o在这两个集团军的后方,又有第二线兵力,由匈牙利第二军团、意大利第八军团和罗马尼亚第三军团等组成。此外在克里木地区中,还有曼斯坦所指挥的第十一军团,其中又包括罗马尼亚第四军团在内。分配给南战场的总兵力为德国部队60个师,其中有10个装甲师和6个摩托化师,另外还有43个师的附庸国部队。

这两个集团军的联合作战,其代字定为”蓝色“(Blue)作战,其大致的行动路线可以简述如下:

从库尔斯克的南面,B集团军的第四装甲军团应进到沃罗涅日,但却不必占领它。接着在后面即为第六军团,它应向东南旋转,沿着顿河的右岸向斯大林格勒前进。当这两个军团已经达到了目标之后,德国第二军团、匈牙利第二军团、意大利第八军团、罗马尼亚第三军团即应接替伏尔加河上的防御,直到斯大林格勒以西的河湾上为止。以后,罗马尼亚第四军团也应守住斯大林格勒以南的正面,在上述作战的掩护下,A集团军应从塔甘罗格与依兹门之间直趋罗斯托夫附近的顿河下游。第一装甲军团应为第十七军团铺路,一旦前者已经渡过了顿河之后,后者也就加入攻势,第十一军团在再度征服了克里木之后,也应加入攻势。

这里应顺便把希特勒发布命令的办法叙述一下,因为它是引起无限混乱的主要根源。每天黄昏时,各前线部队都利用无线电把他们的大致位置报告到军团司令部中,然后再转报最髙统帅部,到了第二天上午,希特勒即根据这些报告决定那一天的作战命令。因为通常总是要到下午很晚的时候,这些命令才能传达到最前线的部队,可是到那时,他们的位置通常都已经完全改变了,所以这些命令常常是已经无法适用。因为原有命令既然无法服从,所以又必须作新的修改,等到修改好了,情况可能又变了。若与拿破仑所用的办法比较,则希特勒的办法实在是太不内行了。

1942年5月8日,曼斯坦的第十一军团首先重开克里木战役,这个军团由7个师的德军和6个师的罗军所组成。苏军在刻赤周围的防线首被突破,到了5月15日,德军即已占领了刻赤镇。尽管苏军是在数量上占有优势,可是他们的损失还是十分的重大,曼斯坦一共俘获人员15万名、火炮1133门和战车255辆。6月2日,他开始围攻塞瓦斯托波尔,经过了一个月的激烈战斗,这个要塞连同守军10万人都向他投降了。

此时,苏将铁木辛哥元帅也于5月12日在卡尔可夫的东北和东南两方面,发动了一个激烈的攻势。他突破了德军的防线,然后打击在卡拉斯诺格勒(Krasnogmd)的头上,接着他的冲力就消失了。5月17日,在第十七和第六两个军团支援之下,克莱斯特的第一装甲军团开始反攻,铁木辛哥被迫后退。他无法撤出其在依兹门周围的部队,5月26日,他们为德军所包围。次日,他们被迫投降。这个半途而废的攻击,对于德国的准备可以说是殊少影响,但铁木辛哥却已经付出了极髙的成本。其部队被俘者为24万人,损失了火炮2026门、战车1249辆。6月间,在弗尔强斯克(Volchansk)、依兹门和古比安斯克(Kupyansk)附近的作战中,德军又陆续俘虏了苏军3.8万人。

这些俘虏的数字使希特勒感到心满意足,那当然是可以想像的。可是事实上却是不幸之至,因为这些胜利使他深信他自己是对的,而其将领们是错的,使他感觉到苏联人已经不再有什么值得害怕的地方,到了10月间,这个”蓝色“作战即足以使东方的战争获得一个胜利的结束。

斯大林格勒会战

1942年6月28日,B集团军的第二军团和第四装甲军团突然地从库尔斯克向东前进,以沃罗涅日为目标,于是斯大林格勒战役展开了序幕。这对于苏军而言,可以算是一个完全的奇袭,因为在库尔斯克一依兹门之线以东的地区内缺乏良好的交通线,所以苏军不相信德军会有在那个地区中前进的可能性,因此对于奥斯科尔河(Oskol)之线,仅留下比哨兵略多的兵力来加以据守。6月30日,第六军团从比尔果罗德(Bielgorod)和弗尔强斯克之间向东攻击,因为3个军团的进展都是那样的迅速,所以在希特勒看来,苏军的抵抗好像是已经终止了。7月3日,第二军团和第四装甲军团的前卫巳经逼近沃罗涅日,而此时第六军团则已经渡过了奥斯科尔河,其前卫向顿河岸上的科罗托亚克(Korotojak)压迫。7月5日,德军到达了沃罗涅日,在那里才发生了第一次激烈的战斗,但因希特勒并无占领该镇的意图,所以他命令第四装甲军团在获得了第二军团的接替之后,就转向南面沿着顿河向下游进攻,而第六军团则转向东南方以罗索希(Rossosh)为目标。

当这些运动刚刚开始进行之际,7月9日,第一装甲军团从依兹门与古比安斯克之间前进,直抵顿内次河的北岸,攻占了李西亚强斯克(Iisiachiansk)o7月10日,当它接近米里罗夫(Milllerovo)之际,第四装甲军团也占领康特米罗夫卡(Kantemimvka)。这些运动的目的是想要到达罗斯托夫地区苏军交通线的后方,并同时掩护第一装甲军团从北面和东面所作的前进。因为德军想进入沃罗涅日的企图曾经造成了迟误,使希特勒很恼怒,于是7月13日波克元帅被免职,遗缺由魏克斯将军接替,而第二军团司令则改由沙尔莫斯将军(Gen.vonSalmuth)继任。

对于7月16日的情况,哈尔德将军曾经作下述的叙述:“在卡曼斯克(Kamensk)以北直到米里罗夫地区为止,中间是一个混战的地带,在第一装甲军团从西面和第四装甲军团从北面的夹攻之下,敌军分成了几个集团,分别向各个方向逃窜。此时,在这个混战地区之东,大德意志和第二十四两个装甲师,正在向顿河赛跑,一路都不曾受到敌人的顽强抵抗。”

7月17日,苏军放弃了伏罗希洛夫格勒(Voroshilovgrad),向东南方退却,从塔甘罗格以北前进的第十七军团正在猛烈追击之中。同一天内,第一装甲军团在卡曼斯克渡过了顿内次河,在该河以西即在第四装甲军团之北向顿河下游前进,第六军团则在其西面侧翼上,这两个军团也都不曾遇到抵抗。也是在17日这一天当中,希特勒又采取了一个步骤,终于使这次战役一败涂地。因为害怕克莱斯特的第一装甲军团实力不够充足,无法强渡顿河的下游,于是他命令霍斯调动其第四装甲军团的大部分来支援克莱斯特,这样就只留下了第六军团单独地继续向斯大林格勒前进。哈尔德强烈地反对这种改变。但是希特勒却不听他的劝告,尽管很明显的,他应该能认清假使目前这种进度能维持,则斯大林格勒城也许来不及设防,即先已落入了德军的手中,而第六军团的军事力量却又有赖于第四装甲军团的合作。所以又是和1941年一样,因为分散了他的兵力,希特勒自己毁灭了他的战役。1941年,他因为调动了古德里安的装甲兵团去参加基辅会战,才使他未能攻下莫斯科;这一次又是因为调动了霍斯的装甲军团,从顿河的中游到下游去,结果使他未能攻克斯大林格勒。

德军为了渡过顿河,开始展开了激烈的战斗,7月19日,霍斯第四装甲军团的前卫在柴姆兰斯卡亚(Tsymlanskaya)赢得了一个桥头阵地。两天之后,克莱斯特的第一装甲军团从北面直趋罗斯托夫城,依照哈尔德的记载,是突破了一个“士气已经完全丧失”了的敌军。7月22日,苏军在罗斯托夫的内层防线已经崩溃了,而第十七军团也从四处渡过了顿河。第六军团也巳经继续向斯大林格勒前进,7月24日接近了该城西面的顿河河岸。

7月23日,由于两个装甲师在罗斯托夫地区之中和以东在集中时引起了混乱,遂使希特勒大发雷霆,他召开了一次会议,把全部的责任都加在参谋本部的身上,一时声色俱厉,情形十分的恶劣。哈尔德在他的日记中这样的写道广情况是愈来愈难以忍受,已经没有任何认真工作之余地。这种所谓‘领导者’完全是病态心理的反应,对于一切指挥机构和它的可能性完全缺乏了解。希特勒并不明了由于他的遇事干涉,已经使一切都丧失了秩序。“尽管希特勒一意孤行,可是苏联人却已经表现出他们是无力阻止德军的前进,这次战役是已经获得了无比的成功。他们的情况已经是那样的紧急,所以克里姆林宫利用其在英美两国中的间谍,立即发动了一个疯狂性的宣传战,要求立即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于是这样在8月间,促成了英军在第厄普的”流产性“登陆。虽然并未能成功,可是却使希特勒受了一惊,他立即从东线调了两个师的精兵到西线去。

从顿河下游被逐退之后,苏军即撤到了马尼赫河(Manich)上,但又迅速为克莱斯特的第一装甲军团所击退,后者于7月27日开始在一个宽广的正面上,分为三支纵队成扇形的展开向黑海进发:一支往伏罗希洛夫斯克(Voroshilovsk),—支往迈科普,中间一支则往亚马维尔(Armavir)。

到了7月底,情况如下所述:在北面的第六军团,因为缺乏燃料和弹药,以及由于第四装甲军团被调走的原因,所以又缺少装甲兵的支援,于是经过了激烈战斗之后,已经在卡拉赤(Kalach)正面的顿河岸上停止不前。第四装甲军团已经到达诺弗罗希斯克一斯大林格勒铁路线上的普罗里塔尔斯卡亚(Proletarekaya)。在南面的第一装甲军团已经进到了迈科普一伏罗希洛夫斯克之线,而第十七军团和从克里木过来的罗马尼亚第四军团,在使敌人落荒而逃之后,也向诺弗罗希斯克和图阿普谢(Tuapse)前进。

7月30日,希特勒又作了一个影响命运的决定。在将领会议中,他利用约德尔的嘴巴,宣布了下述的决定:”因为髙加索的命运将要在斯大林格勒决定,所以由于这次会战的重要性,遂有从A集团军中抽调兵力以增强B集团军之必要……第一装甲军团应立即转向南面和西南面,以切断现在正受着第十七军团压迫从顿河上逐步退却的敌军。“哈尔德批评说广这简直是胡说。敌军是正在逃命,一定会在我方装甲兵力之前到达髙加索的北面山麓。我们的兵力则会在敌军正面之前,再作一次不合理的挤塞。”

为了实行这个训令的第一项,8月1日,霍斯的第四装甲军团又归B集团军,并奉命沿着诺弗诺希斯克一斯大林格勒铁路向东北行动。首先它只受着极轻微的抵抗,其进展是极为迅速。8月3日,它占领了科特尼可夫(Kotelnikovo),但过此之后即受到了激烈的抵抗,到了8月9曰遂被迫采取守势,于是只好放弃了一切独自攻占斯大林格勒的理想。

当霍斯正陷于苦战之中时,第六军团又继续进攻了,尽管遇着强烈的抵抗,但它却已在顿河上获得了一个渡河点,把苏军逐出了卡拉赤,并开始准备向斯大林格勒城作最后的跃进。8月23日,它到达了斯大林格勒北面的伏尔加河,并占领了该城的北面近郊。接着以后,它就填塞了顿河与伏尔加河之间的缺口——从卡恰林斯卡亚(Kachalinskaya)到杜博夫卡(Dubovka)),并于9月2日在科特尼可夫与霍斯取得接触。9月12日,第六军团司令鲍罗斯将军接奉了希特勒的命令,要他在9月15日攻克斯大林格勒城。

在南面地区中,A集团军以髙速前进,只遇到极轻微的抵抗。第十七军团进向克拉斯诺达(Krasnodar)和诺弗罗希斯克,第一装甲军团进向伏罗希洛夫斯克和迈科普。8月3日;亚马维尔和伏罗希洛夫斯克都巳被攻占,8月9日,当第十七军团攻占克拉斯诺达时,第一装甲军团也已经到达了迈科普油田,次日其东面纵队也占领了排提果尔斯克(Piatigorek)。依照李德里(L6derrey)上校的记载,克莱斯特之所以能迅速前进,一部分是因为罗夫将军(Gen.Lvov)所率领的库班(Kuban)哥萨克师发生了叛变。以后,他们中间的官兵共1.5万人,被送往阿斯特拉罕,其中每三个人就有一个被枪毙。8月22日,克莱斯特军团的人员在海拔18526英尺高的厄尔布鲁士山(MountElbrus)顶上,升起了“卍”字旗。25日,台列河(Terek)上的莫兹多克(Mozdok)也已被攻占。9月6日,苏联在黑海岸上的最后一个海军基地诺弗罗希斯克也为第十七军团所攻陷。

尽管有了这样伟大的成就,可是自从8月中旬之后,A集团军的冲力也就迅速地减低了。9月9日,凯特尔告诉哈尔德说,希特勒已经决定撤换李斯特元帅。他的总司令遗缺由克莱斯特继任,而第一装甲军团司令则由麦根森将军(Gen.EbeAardvonMackensen)接任。

指挥官的调动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冲力丧失的主因还是由于燃料的缺乏。克莱斯特说:“因为黑海航路是相当的不安全,所以我们补给中的大部分都必须从罗斯托夫‘瓶颈’(bottleneck)用铁路运来,有一部分油料固然是用空运,但其总量还是不足以维持前进的动量,所以正当我们的机会似乎是最好的时候,却不能不停止下来了。”他又补充说:“但是那却还不是最后的失败原因。假使不是我的兵力被逐渐抽去用以协助进攻斯大林格勒的话,则我们还是可能已经达到了目标。除了我的一部分摩托化部队以外,我还要舍弃了我的全部高射炮部队和全部的空军,只有侦察机中队为惟一的例外。”李德哈特在《山的那一边》一书中也说:

其他德军将领的话也证实了克莱斯特所说的失败原因,尤其是燃料的缺乏——装甲师常常会一停就是一整个星期来等候新的补给到达。由于燃料的缺乏,所以卡车本身也都不动了,燃料只好用骆驼来向前方运送。

9月12日,当对斯大林格勒正要开始发动攻城战的时候,向高加索的前进却已经停止在图阿普谢一厄尔布鲁士山一奥左尼基兹(Onlzhonikidze)—莫兹多克一艾利斯塔(Elista)之线上。德军在南方的正面是从库尔斯克和沃罗涅日起,通过斯大林格勒、艾利斯塔、厄尔布鲁士山达图阿普谢,一共延长达1250英里以上。再加从库尔斯克到列宁格勒之间的800英里距离,所以德军在苏联的全部正面的长度已在2000英里以上。假使我们考虑到希特勒当时手中所能运用的兵力和资源,为了应付这个正面所需要的大量交通工具以及苏联在其后方所作游击战的激烈程度,凡此种种都足以表示希特勒真不能算是一个够格的战略家。

1942年的斯大林格勒是一个狭长的工业城市,其人口约为50万。它的北面为伏尔加河,该城沿着该河右岸的部分长达18英里。伏尔加河从那里向东南流,在阿斯特拉罕流入里海。它是一个广大的内陆港口,一年有一半的时间是不封冻的。在它的北部地区中有三个工厂集团,苏联的牵引车和机械化车辆有四分之一以上是从这里生产出来的,此外还有战车、火炮和其他的军需品也是这里生产的。在南面两个工厂区的西面即为马梅夫(Mamaiev)山地,又被称为是“铁高地”(lionHights),从那里对于伏尔加河上的景象可以一目了然。大部分应该感谢希特勒的干涉,所以第六军团的前进才会延迟至此,于是到了9月间,苏军已经获得了充分的时间来增强该城的守备兵力,其指挥官为崔可夫将军(Gen.Chuikov)。

在斯大林格勒城的南北两区的东面,伏尔加河也和皮亚费河一样分成了几个水道,中间形成了一些岛屿,而其主要水道的宽度则在2英里到2.5英里之间。这条河川使德军面临着一个困难的架桥问题,必须在这个问题解决之后,然后才能从东面包围该城。德军若能在伏尔加河的左岸上获得一个据点,则只要一个相当小型的兵力守住良好的工事,即足以阻止一切河中的水运完成包围圏,从而用饥饿来迫使该城投降。

这个问题的研究是颇饶趣味的,因为几乎在一切的敌前渡河的问题中,其决定性因素并不是河川的宽度——虽然那也是很重要的——而是攻击者所控制的河川正面的长度。假使这个正面是够长的,则攻击者即可以在这里那里到处实行佯攻,以分散敌人的注意力和兵力,于是迟早总可以找到一个弱点,而从那里架桥并在对岸建立一个桥头阵地。因为在伏尔加河这样宽广的河面上架桥所需的时间当然较长,所以这个作为佯攻范围的作战正面是一定要拉得相当长。德军的第一个问题就应该是建立这个作战正面。可是他们却不采取这种手段,而希望用硬攻的方式一鼓作气来将该城攻陷。

一旦鲍罗斯将军把伏尔加河与顿河之间的缺口填塞好了之后,他就在这两河之间的地区中建立他的飞机场和补给站。这并不是一个容易的工作,因为他所依赖的就只有两条效率很差的铁路:诺弗罗希斯克一斯大林格勒铁路和罗斯托夫一斯大林格勒铁路。后者经过齐尔斯卡亚(Tchirskaya),并且有一个短支线通过卡拉赤,它是处于破坏不堪、极需修理的状况之下,并且经常为游击队所切断。

希特勒并非不知道防守斯大林格勒西北面顿河一线的兵力是不足以担负这个任务的,但他却深信只要能迅速地攻克斯大林格勒,则可以抽出足够的兵力来增援他们。哈尔德却不同意他的看法,当很明显可以看清斯大林格勒是不可能攻陷时,他就力主放弃这次作战,并向西撤退。希特勒当然不肯听从,并且从这个侧翼防线上逐渐抽调兵力增援鲍罗斯。

这个愚行,加上苏军在勒热夫地区中的强烈反攻,遂使希特勒与哈尔德之间发生了最后的冲突,其结果是哈尔德被免职,由正在法国的柴兹勒将军(Gen.KmtZeitzler)接替他出任陆军总部中的参谋总长。

斯大林格勒的正式会战是从9月15日开始,经过了一个星期的苦斗,德军突人了该城的核心。26日和27日两天中,他们冲进了工厂地区,并夺获了“铁髙地”,但在29日却被苏军逐回。于是德军等候增援,到了10月4日,在大量战车和轰炸机支援之下,攻击再度展开。接着在10天之内,攻击一直是最猛烈地进行着,一条街道又一条街道,一座房屋又一座房屋,日以继夜地在作激烈的争夺战,直到攻击者感到筋疲力尽时才停止。斯大林格勒已经变成了第二个凡尔登。

希特勒命令变换战术,步兵的突击暂时停止,改用炮兵和空军的火力来对于该城作有系统的破坏。这是一个毫无意义的行动,因为它不过是把废墟代替了房屋,而前者比后者还更易于防御。这次会战已经变成了一个面子问题,因为它叫做“斯大林格勒”,所以斯大林决心要守住这座城市,反之正因为这个同样的理由,希特勒也认为一定非把它攻陷不可。一码又一码的,在地面之上和地面之下,攻击者从废墟中找路前进,所以也被称为是“老鼠战争”(Rattenkrieg)。11月9日,希特勒又宣布:“不准放弃寸土!”这次战斗一直继续到11月12日为止,在最后一次的总攻击中,德军在该城的南部到达了伏尔加河。到了10月中旬,德军的情况大致如下所述:第四装甲军团的兵力已经相当的减弱,于11月10日退出了前线进行整补,现在正在科特尼可夫地区之中。

第六军团正在斯大林格勒城中及其周围,也守住了伏尔加河与顿河之间的缺口和卡恰林斯卡亚与克里特斯卡(Kletskaya)之间的顿河河岸,惟一例外的是苏军在克里门斯卡亚(Kremenskaya)建立了一个小型的桥头堡。

在克里门斯卡亚以西到费辛斯卡亚(Veshenskaya)为止,是由罗马尼亚第三军团负责防守;而且从11月2日起,罗马尼亚第四军团里原为曼斯坦第十一军团之一部分也奉命调来扼守伏尔加肘部南面的艾尔吉尼山地(Ei^eniHills),以便掩护右翼和诺弗罗希斯克一斯大林格勒铁路。曼斯坦军团的其余部分则已奉命调往列宁格勒方面。

在髙加索方面,A集团军的头部仍留在莫兹多克附近,另由一支微弱的罗马尼亚兵力守住艾利斯塔。

在罗马尼亚第三军团的北面为意大利第八军团,处于费辛斯卡亚到巴夫罗夫斯克(Pavlovsk)西面之间的顿河河岸上,在它的北面即为匈牙利第二军团,一直延展到柯罗托亚克为止,在那里它又与沃罗涅日地区中的德国第二军团取得了接触。

在11月初的时候,希特勒的注意力又突然为北非的战局所吸引住了。11月5日,蒙哥马利已经赢得了阿拉曼会战,而11月8日艾森豪威尔也巳经侵入了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为了应付这种在南面的战争扩大局势,德国的援兵已经不再送往东线,而改送往法国和突尼斯。这对于苏军的反攻当然是一个有利的时机。

对于苏联人而言,这个机会也并非突如其来的,因为自从7月初起,他们就巳经在准备反攻,到了11月间,当冬季的天气变得对于他们有利时,他们就已经把强大的兵力集中在顿河以北的森林中。此外为了准备大举反攻,当德军正在向高加索压迫和向斯大林格勒逼近时,他们在沃罗涅日地区也已经发动了一连串的猛烈攻击以钉住德国的第二军团,并且也沿着顿河作了许多局部性攻击。苏军沿着顿河已经夺占了一些徒涉场,并建立了几个桥头阵地,包括在赛拉费摩维区(Serafimovitch)的那一个在内。10月25日,德军统帅部接获了一个情报,说苏军已经在开始架桥,到了11月2日,这个情报已经由空中侦察所证实。两天之后,德国的间谍又获有情报说,克里姆林宫已经决定在最近的将来发动一个强力的攻势,或者是在顿河之上,或者是面对着中央集团军。他们的意图实际上是双管齐下。

计划和组织这个大反攻的人即为朱可夫元帅和他的参谋长法希里夫斯基将军(Gen.Vassilevski)。在顿河之上的攻击,拟分为三个阶段来执行,所用的兵力为该河以北的三个军团,并与斯大林格勒以南的攻击相配合。这三个北面的军团分别由罗柯索夫斯基(Rokossovski)、范屠亭(Vatntin)和高立可夫(Goriikov)三人指挥,其兵力的部署分别沿着伏尔加一赛拉费摩维区之线、赛拉费摩维区一费辛斯卡亚之线和费辛斯卡亚到沃罗涅日以南为止。他们所面对的兵力大致为德国第六军团的左翼、罗马尼亚第三军团、意大利第八军团和匈牙利第二军团。南面的攻击由颜里明柯将军(Gen.Yeremenko)负责,以艾尔吉尼山地上的罗马尼亚第四军团为目标。第二个反攻则是以德中央集团军为目标,地点是在威立奇卢基与勒热夫之间,其目的是阻止德军向顿河战线上实行增援。攻击已在11月25日开始,因与本章无关,不拟赘述。顿河反攻的目的就是想用罗柯索夫斯基和颜里明柯两个军团的兵力向卡拉赤发动一个向心的攻击,以求把德国第六军团挤出斯大林格勒,至于范屠亭的左翼则应保护罗柯索夫斯基的右翼。当上述攻击巳经发动之后,范屠亭即应突破意大利第八军团的正面,并进至斯大林诺一斯大林格勒铁路线上的里哈亚(Likhaya),然后再进到罗斯托夫,这是德军交通线上的“瓶颈”。高立可夫则又随着范屠亭的后面前进,突破匈牙利第二军团,把德国第二军团向沃罗涅日以西赶去,然后再转向西南,进到比尔果罗德和卡尔可夫。

11月19日,由罗柯索夫斯基发动攻势。第一线兵力为3个装甲军和4个骑兵军,第二线兵力为21个步兵师,他们从赛拉费摩维区到克里门斯卡亚之间的桥头阵地跃出,突破了罗马尼亚第三军团的右翼,当他的右翼与范屠亭的左翼合作,压迫敌军向齐尔河(Chir)溃逃时,其中央兵力则向卡拉赤前进。在这次攻击之后,他的左翼兵力即趋向顿河与伏尔加河之间的缺口,但却为第六军团所击退。

次日,颜里明柯率领着2个装甲军和9个步兵师,突破了在艾尔吉尼山地上的罗马尼亚第四军团,而其左翼则进向科特尼可夫,其右翼向北旋转直趋卡拉赤,11月22日,与罗柯索夫斯基取得了联络。这也就是说第六军团,大约战斗人员20万人,非战斗人员7万人,已经受到了包围。但是苏军的包围囿却还是缺乏足够的组织,不足以阻止鲍罗斯的突围。在之后的一个星期当中,他似乎随时都可以有这样的机会。

当希特勒总部接到了苏军发动攻势的消息之后,参谋总长柴兹勒将军就力劝希特勒命令鲍罗斯突围退出,他几乎已经把希特勒说服了,可是偏偏大言不惭的戈林却向希特勒提出保证说,他可以每天空运补给500英吨给第六军团,包括燃料、弹药和口粮都在内。由于听信了这个空洞的大话,希特勒遂于11月24日命令鲍罗斯构成“刺猬”阵地,并命令他这个军团今后应称为“斯大林格勒要塞”军团。于是第二个问题即为如何为它解围。

这一次希特勒总算做了一件正确的措施。他起用其部属中最能干的一个,那就是目前在维特斯克的曼斯坦元帅。把其所指挥的第十一军团(兵力早已分散)升格为“顿河”集团军,并把第六军团、第四装甲军团和罗马尼亚的第三和第四两个军团都交给他指挥。曼斯坦的任务并不是要为第六军团打开一条退路,因为希特勒已经没有撤出该军团的意图,他是要想击败包围第六军团的苏军,并重建斯大林格勒的正面。

因为铁路交通的恶劣,鲍罗斯的补给一直就是十分的缺乏,现在遂已经进入了严重的阶段了。他这个军团每天需要700英吨的补给量,依照安德尔斯将军在《希特勒征苏之役》一书中的记载,德军统帅部也早已知道鲍罗斯的储备物资早已匮竭,所以他所需要的分量还要更超过一倍。戈林虽已经保证每天空运500英吨,可是其所有的运输机却只够载运300英吨,这还是不计算损失和天气的影响。虽然格莱勒尔(Greiner)对于从11月26日(空运幵始之日)到1月3日为止的空运总量,并未有明文的记载,可是他的记录中却曾指明,在1月4曰曾经空运了250英吨,1月5日为150英吨,1月6日为45英吨,从此一直到1月21日,似乎空运即已停止了,平均总量每天仍在100英吨以下(见《希特勒征苏之役》)。在12月这一个月当中,这个毫无成果的空运行动,一共曾使德国空军丧失了246架运输机。

当11月27日曼斯坦元帅就任顿河集团军总司令的时候,其所面临的情况可以简述如下。罗马尼亚第三军团的残部,由何立德将军(Gen.KarlHollidt)所指挥的德军兵团(临时拼凑而成的)加以增援之后,很勉强地守住了北面的正面,从顿河上的费辛斯卡亚起向南一直沿着齐尔河走。在南面的正面上,霍斯的第四装甲军团与罗马尼亚第四军团的残部,据守在科特尼可夫的附近,从北面和高加索来的增援也正在向这里赶进。夹在这两个正面之间的第六军团,则仍盘踞在斯大林格勒的城中和其附近。已经有令人感到烦恼的情报传来,说顿河以北的苏军已经集中了大量的兵力,正面对着意大利第八军团和匈牙利第二军团。

曼斯坦的计划,大部分还是出自希特勒的指示,是准备使霍斯的第四装甲军团进到科特尼可夫一斯大林格勒铁路线上,以便击退颜里明柯,然后再旋转过来攻击罗柯索夫斯基的右翼,而鲍罗斯也从斯大林格勒城中同时向它攻击。于是他再拟命令何立德兵团越过齐尔河东进,也打击在罗柯索夫斯基的右翼之上——简言之,即先击败颜里明柯,然后再包围罗柯索夫斯基。后述的作战实际上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似乎希特勒对于范屠亭军团的实力是毫不知晓的。

12月12日,曼斯坦的反攻开始了,在头两天之内他获有良好的进展,然后开始减低了速度。虽然如此,到了12月21日,他却已经进到了距离斯大林格勒“刺猬”阵地30英里以内的地方。曼斯坦的情况已经变得十分的紧急,于是他决定不理会希特勒的反对,命令鲍罗斯在24小时之内准备突围与他结合在一起。鲍罗斯回答他说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他的战车燃料只够走20英里的距离,虽然他的部下力劝他放弃那些重装备而率领着步兵冲出去,但他却拒绝采取这样的做法。事实的真相似乎是他在未接到希特勒的直接命令之前,并无撤出斯大林格勒的意图。

为什么曼斯坦的要求是如此的迫切,其原因为12月14日何立德已经受到了范屠亭的猛烈攻击。17日,何立德在齐尔河上的正面已经崩溃,次日范屠亭的右翼和中央都已经渡过了封冻的顿河打击在意大利第八军团的身上。19日,意军被击溃,向顿内次河上遣逃。因为他本人已经有被包围的危险,所以曼斯坦于12月24日命令霍斯派兵去增援何立德,并迅速向西撤退。圣诞节那一天,霍斯已经在全面撤退。

12月29日,鲍罗斯派他的第十四军军长胡比将军(Gen.Hube)乘飞机去谒见希特勒,把第六军团的情况当面报告他。这是一次无结果的谒见,因为希特勒的命令还是死守斯大林格勒,直到本年春天为止。虽然如此,在这同一天当中,由于柴兹勒的一再要求希特勒终于同意把A集团军从高加索撤回。

曼斯坦在次一个星期中,为了要维持一条走廊以供A集团军的撤退,他可以说是陷于极困难的苦战中。结果他还是获得了成功,克莱斯特于1月18日到达了顿河,并于22日渡过了该河。当这次撤退正在进行之际,高立可夫又打击在匈牙利第二军团之上,并也使其溃败逃走。到了1943年1月底,德军在顿河上的全部正面都已经崩溃。在伏罗希洛夫格勒的曼斯坦左翼与在北面的沃罗涅日之间,隔着了一个长200余英里的缺口。

当曼斯坦在作艰苦的战斗和克莱斯特在作卓越的撤退时,斯大林格勒堡垒之内的情况也迅速地变坏。不久,口粮的分配即已减到了能够维持生活的标准之下;炮兵的弹药开始感到缺乏,医药品和燃料(连炊事用的)都已经用尽;患伤寒和痢疾的人数以千计,而冻伤的人数就更多——温度已经降到了零下28度。

1月8日,罗柯索夫斯基向鲍罗斯发出了招降的通知,当他表示拒绝之后,1月10日,罗柯索夫斯基就命令向这支残军发动总攻击。14日,在该城中央以西14英里的皮托门尼克(Pitomnik)机场已被苏军占领,此后鲍罗斯的情况更为恶劣,于是他向希特勒报告说,他的部队已经不再能忍受这种痛苦了。他所获得的答复为:“投降是不可能的。第六军团为了重建东战场,应在斯大林格勒尽到其英勇的责任,直到最后一人为止。”

1月25日,苏军攻占了德军所剩下来的最后一个机场,这个损失使鲍罗斯与外面的世界从此丧失了物质上的接触。1月31日,希特勒升任他为元帅,在同一天第六军团司令部的无线电台也发出了其最后的通讯:“苏军已经到达了我们掩护部队的前面。我们正在破坏这个电台。”此后除了斯提克尔将军(Gen.Stacker)所指挥的第十一军以外,第六军团其余的部队都开始放下他们的武器。到了2月2日,第十一军也投降了。

当希特勒听到了这个投降的消息之后,他首先是把第六军团拿来与德摩比勒的300名斯巴达勇士相提并论,并且宣称说:“它已经向全世界表现出纳粹德国的真精神和它对于领袖的忠诚。”以后他却痛骂鲍罗斯,大声地怒吼着说他应该学法鲁斯(Varns),宁愿自杀而不投降。

与鲍罗斯一同投降的,有23位将官、2000名校级以下的军官、9万名士兵和大约4万名非战斗人员与平民。在围城战中,大约有3.4万名伤患者已由空运撤出,此外战死的和由于疾病、饥饿和冻伤而死亡的,以及留在斯大林格勒的伤患者,总数共达10万人以上。假使克恩在《死亡之舞》一书中的记载是确实可靠的,那么那些留下来的伤患,就都不幸已被苏军屠杀。他们把炸药包扔在医院的掩蔽部中,当2月3日铁木辛哥大防空洞的出口被炸毁时,又有几千人被活埋在里面。克恩又告诉我们,在被俘后的6个星期之内,9万俘虏中有四五万人在斯大林格勒以南40英里的贝克托夫卡(Bektoffka)战俘营中被活活地饿死了。关于物资方面的损失,魏尔莫特在《欧洲争夺战》一书中说:“从德国陆军总部的记录上看来,德军在装甲车辆和一般车辆方面的损失约相当于6个月的生产量,在火炮方面约相当于三四个月的生产量,在轻兵器和迫击炮方面约相当于2个月的生产量。”在这些损失之外,依照当时主管空运补给的皮克尔特(Gen.Pickert)将军的记载,还应该加上500余架运输机。

斯大林格勒可以算是第二个波塔瓦,希特勒自毁其前程,正是和1709年的査理十二世如出一辙。在一万万苏联人的心中,苏联无敌于天下的神秘感又油然而生了,这一战把他们锻炼成北方的土耳其人。假使他们已经能够击败希特勒的精兵,则对于那些早已为希特勒所践踏的国家还有什么畏惧呢?德国人的胜利已经使欧洲发生了大混乱,这正是建立第三罗马帝国的良机。阿拉曼战役之后,又继之以这个决定性的胜利,使西方人民都受到了宣传上的欺骗。斯大林格勒之战使斯大林的声望达到了最髙点。

尽管德军的失败是如此的惨重,可是斯大林格勒之战仅仅是希特勒丧亡的象征,而并不是它的原因。我们在第十一章中巳经说过,因为他的盲目仇恨心理,所以他不分敌友,不曾认清苏联境内被压迫的人实在是他的盟友。同时,英美两国政府也犯了同样的大错,他们不知道在德国人当中有纳粹与反纳粹之分,他们只想在第三帝国之外来开辟第二战场,而不知道这个战场是应该在第三帝国之内去开辟的。假使他们知道这样做,则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惨败,也许即可以使战争在1943年的春天或夏天中提早结束了。

因为第六军团这样毫无目的地被牺牲了,使德国军人发生了极强烈的反感,所以在战争期中再没有比1943年1月间更能够使反希特勒的运动接近成功。贝克和柴兹勒两位将军,以及多数的元帅都牵涉了这个运动,但因为他们无法获得任何英美当局表示支援的保证,所以无法使大部分中立的军官们放弃模棱两可的态度。在战后,有一位曾经参与阴谋的德国人,向罗素先生(Mr.FrancisRussell)发表了下述的意见:“我们的阴谋是一个伟大的悲剧。假使你们的政府曾经给予我们一些鼓励,则我们可能会使战争提早结束一年或一年半的时间。我们在瑞典有居间人,我们希望知道英美的条件是什么,假使我们推翻了希特勒之后,他们对于新政府会给予何种待遇。他们把我们的备忘录转交给艾登先生——可是从此就没有回音了。”

这些阴谋分子又可分为两派,一派是主张用暗杀的手段来解决希特勒,另一派则主张使他接受参谋本部的控制。1月22日,这两派的领袖在瓦尔滕贝格伯爵(CountPetervonWartenbui^)的家中秘密集会,以便协调他们之间的歧见。第二天,当他们尚未能获得一个决定之前,丘吉尔和罗斯福却已经在卡萨布兰卡宣布了无条件投降的原则。髙里兹在他《德国参谋本部》一书中宣称说:“这对于一切的希望都无异于是一次致命的打击,因为敌人是不想与任何德国政府谈判的。”

尽管有了这样一次打击,可是到了3月13日,在克鲁格司令部中,已经有一批军官对于暗杀希特勒的计划开始第一次的具体行动。很不幸的,他们设法放在希特勒座机中的炸弹并没有爆炸。虽然如此,在1943年一年当中,一共还有其他6次谋刺希特勒的企图。高里兹说:“死亡早已秘密地追随着希特勒,这也可以证明他权威的真正基础是如何的脆弱。”

当战争达到了这个顶点的时候,最使人感到遗憾的还是英美两国政治家所具有的政治盲目性。他们对于所面临的政治战略情况,完全缺乏认识。当德军在斯大林格勒失败之后,英国驻西班牙的大使霍尔爵士(SirSamuelHoare)与西班牙的外交部长约尔达那伯爵(CountJordana)之间曾经交换了一些文件,对此可以当做一个明证。那些文件的内容在这里是有值得加以详细引述之必要。

佛朗哥的观点认为:“有两个分立的战争正在进行之中,在东面是一个反共的战争,西班牙巳经直接参加;在西面是一个英美等国对德国的战争,所以西班牙并没有参加。”为了使他认清世界上只有一种战争,霍尔遂开始与约尔达那用通信的方式作反复的辩论。1943年2月19日,他向后者提出了一个备忘录,其内容是:“在这次战争结束后的胜利,是一个联合的胜利,而木是苏联的胜利,换言之,在这次胜利中,英美两国将具有极巨大的影响。此外,斯大林元帅也曾在1942年11月6日,宣布苏联的未来政策是绝不干涉其他国家的。”

2月21日,约尔达那对此文件提出了答复,其中有两段特别精彩的文字,可以引述如下:

假使未来局势的发展还是和现有的情形一样,则苏联人一定会深入到德国的境内。于是我们就可以提出一个问题来:假使真是如此,则似乎不仅是欧陆会面临着较大的危险,而且连英国也不例外。是应该留下一个不完全失败的德国,使其具有足够的力量来当做反共的壁垒,还是让德国苏维埃化,让它的技术人员去受苏联的利用,使苏联人可以扩张其帝国版图,从大西洋以至太平洋,达到史无前例的标准呢?

于是我们又要提出第二个问题来:在欧洲的中央,许多国家都是缺乏团结和统一,由于战争和外国的统治都巳经贫弱不堪,那么又有谁还能够约束斯大林的野心呢?绝对没有这种可能性。我们可以确定地说,在德国支配之后,可能继之而来的就是共产党的支配。因为这个原因,我们认为这个情况是异常的严重,认为英国人对于这个局势应加以冷静地考虑。假使苏联征服了德国,则在政洲,再没有第二个囯家可以约束它了。假使德国已经不存在,则欧洲还得再建立一个德国,认为由立陶宛人、波兰人、捷克人和罗马尼亚人所组成的同盟,足以代替德国的想法,可以说是荒唐巳极。他们不久就会为苏联所吞并的。

2月25日,霍尔爵士又提出了他的答复如下:

贵部长说欧洲的最大危险就是共产主义,而苏联的胜利即将使全部欧洲赤化。英国的观点却与此完全不同。在这次战争结束之后,有任何国家能够支配欧洲吗?至少,苏联必须要有一个长时间的重建复兴时期,在这个阶段中,它必须大量地依赖美英两国的经济援助。尽管我们对于苏联陆军表示充分的欣赏和羨慕,但是我们深信最后胜利绝不是任何一个同盟国的胜?利,而是全体同盟国的胜利。毫无疑问的,以后在欧陆上英美两囯都会保留着强大的兵力。他们将由新的生力军组成,他们不像苏军和德军是早巳在东战场上拼得两败俱伤的。

至于说到我们自己,我可以肯定地作下述的预言,到那时,大不列颠将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军事杈力。照我看,不列颠在欧洲的影响力量,将比拿破仑失败以后的任何时代中都还要更为强大。不过,我们却不应该规避对于欧洲文明的责任,用早熟或片面的裁军手段以自毁其伟大力量。也并无理由足以认为在战争压力之下所建立的同盟,在和平时代中会无法再继续下去,以作为欧洲政治中一种维持和平和安定的力量。

这些文件可以显示出美英两国政府所采取的理想化战争政策是如何地缺乏现实感。丘吉尔在1941年6月22日,曾经宣布战争的目标是“毁灭希特勒以及一切的纳粹余孽”。可是当他的目标已经达到了之后的第四天,他似乎已经认清了这种政策的错误。1945年5月12曰,丘吉尔发了一个电报给美国新任总统杜鲁门,这就是他所称作的“铁幕”电报,其中曾经有下述的一段文字:

我对于欧洲的情况表示深切的关心。任何人都可以看得出来,在一个极短的时间之内,我们在欧陆上的军事权力即将化为乌有,除了留下少数兵力来占领德国以外。假使一两年之后,当美英两国的陆军都巳经离去,而法国陆军又还未能大规模重建的时候,则欧洲的情况又会变成怎样呢?我们可能只有少数几个师的兵力——大部分都还是法国人,而苏联却可以保留着两三百个师的现役兵力。在他们的正面上已经挂下了一道铁幕。我们不知道在铁幕的后面在变些什么把戏。那似乎是毫无疑问的,卢比克一的里雅斯特一科孚岛一线以东的全部地区,不久就都会完全落入他们的手中。于是就会有好几百英里宽的苏联占领地区,隔断了我们与波兰之间的关系。此时,当我们的注意力还正在忙于对德国实行报复的时候,却巳经使苏联人可以在极短时间之内,到达北海和大西洋了。

从丘吉尔这个对美国新任总统的呼吁中,即可以显示出斯大林格勒之战所具有的政治重要性。因为罗斯福和丘吉尔的思想结晶,就是联军的无条件投降政策,所以除了诺曼底会战以外,斯大林格勒会战要算是第二个最具有决定性会战,诚如米克希中校(Lt-Col.F.O.Miksche)所宣称的“整个的欧洲都巳经被击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