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日本文学界泰斗级人物)

川端康成简介

川端康成:川端康成,男,(かわばた やすなり,1899-1972),出生于日本大阪,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日本文学界“泰斗级”人物,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成善于用意识流写法展示人物内心世界。因写《伊豆舞女》而成名。名字早已记录在菊池奖(1944)、艺术院奖(1952)、野间文艺奖(1954)、每日出版文化奖(1961)的花名册上。1953年被选为日本文学艺术最高的荣誉机关——艺术院的会员。1961年,日本政府即“以独自的样式和浓重的感情,描写了日本美的象征,完成了前人没有过的创造”,授予他最高的奖赏——第21届文化勋章,成为日本文化功臣。1957年,获西德政府颁发的“歌德金牌”。1960年获法国政府授予的艺术文化勋章。代表作《雪国》《古都》《千只鹤》等。1968年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代表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继泰戈尔和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之后亚洲第三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采取口含煤气管的自杀方式离开了人世,未留下只字遗书。他早在1962年就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川端康成传记——

川端康成(Kawabata Yasunari,1899—1972),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千只鹤》等,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

川端康成,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阪,1972年4月16日在工作室自杀身亡。

川端康成2岁丧父,3岁丧母,7岁祖母亡,15岁时祖父亡,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抑郁悲凉,也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1920年9月,他进入东京大学英文系,第二年转入国文系。在大学期间,热心文学事业,积极参加编辑同人杂志《新思潮》(第六届),并在该刊发表短篇小说若干篇,其中《招魂节一景》获得意外好评,打开了他走上文坛的大门。

大学毕业后踏入文坛,成为专业作家。同年10月,他与横光利一等人共同创办同人杂志《文艺时代》。1927年5月《文艺时代》停刊后,川端又先后参加了《近代生活》杂志、十三人俱乐部和《文学》杂志的活动。

1935年1月,担任文艺春秋社创设芥川奖、直木奖评选委员。第一次评选,与落选的太宰治之间发生了龃龉。1月,《雪国》开始分期连载。3月,《浅草的姐妹》被改编拍成电影《少女时代的三姐妹》(东宝前身PCL电影制片厂出品),并让梅园龙子初次公演。9月,赴新泻县汤泽收集《雪国》续篇的素材。12月,近居镰仓,同月,赴上诹访,搜集写作《花之湖》的素材。是年,发表了《雪国》(1月至翌年12月连载)、《纯粹的声音》(7月)等。

1936年1月,川端康成成为新创刊的《文艺恳话会》的同人,负责编辑了《日本古典文艺与现代文艺》特辑。1月,前往伊东温泉搜集《花之湖》的创作素材。2月,原作《谢谢》改编拍成电影《谢谢先生》并首映。12月,参加刚成立的镰仓笔会(久米正雄会长)。是年,发表了《意大利之歌》《花之湖》《花的圆舞曲》《芭茅花》《火枕》(《雪国》续章)《夕阳下的少女》《少女开眼)等。

alt

川端康成

1968年川端康成以《雪国》一书因其“以敏锐的感受及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日本人,也是第二位荣膺此奖的亚洲人。

川端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和散文,其中尤以《伊豆的舞女》《千只鹤》《睡美人》《雪国》《古都》等最富盛誉。他的作品在虚幻、哀愁和颓废的基调上,以病态、诗意、孤独、衰老、死亡来反映空虚的心理、细腻的感情和忧郁的生活,追求一种颓废的至美,达到一种空灵虚无的艺术至境。

川端康成最初曾热衷于日本艺术品收藏,因为他立志要成为一名画家。从某些方面来说,川端康成从未放弃这一梦想,而是将它融进了文学创作之中。他的人物塑造讲求感官效果,甚至可以看出画家绘画的艺术痕迹。

《伊豆的舞女》中正值青春妙龄的主人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川端康成后期作品中的人物原型。川端康成是一个唯美主义作家,大自然的赞美者;他喜欢孤独,既渴望与人交往,又避之唯恐不及。那个贞洁的少年舞女,成为川端康成一生作品中洁白无瑕的象征和化身。

小说《禽兽》(1933)与《伊豆的舞女》一样质朴动人,虽然简短但却比后者更加回味无穷。《禽兽》中的主人公是个孤独的单身汉,他发现与动物在一起比与人共处更加融洽,但他对动物的占有欲有其残酷与病态的一面,主人公之所以能与动物生活在一起,与其说是由于它们活着时的娇美,倒不如说是因为这些动物在死亡前后的怪态。

小说《雪国》发生在日本多雪的西部越后汤泽,以一个名叫叶子的姑娘之死亡为故事结尾。叶子是川端康成笔下若干少女中的另一个,也是纯洁无瑕的象征。在川端康成的大多数小说里,《雪国》是第一部先在杂志上连载后来才单独出版的作品。

小说最后定稿之前曾有几个不同的版本。它们的主要区别是结尾的不同。换句话说,当时川端康成决定不了如何收尾。事实上,川端康成的大部分作品好像都是在接近结局或没有结局的情况下收尾的。其中部分的原因是川端康成把生活看作一个无法预见结局的过程。

瑞典文学院在授奖辞中特别赞扬《古都》,这是一部描绘日本古老首都的小说,它以哀伤的笔调记录了西方对日本日趋深刻的影响。

川端康成在实际创作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倾向。有的作品采用纯新感觉派的写法,极力强调主观感觉,热心追求新颖形式,另有一些作品却没有采用纯新感觉派的写法,主要使用朴素、简洁的白描手法。20世纪20年代末期和30年代初期,他又被新心理主义和意识流小说所吸引,相继写出两篇纯属模仿式的小说——《针与玻璃与雾》和《水晶幻想》;但后者中途辍笔,并且其后再也没有写过这类作品。由此可见,川端不满足于单纯模仿,不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决心另辟新径。所谓新径,就是将日本古典文学传统和西方现代派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的道路。经过长期探索,他在这条路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1949年4月,川端康成担任恢复的“芥川奖”评选委员。7月,担任新设的“横光利一奖”(改造社)评选委员。8月,担任战后第一套文学全集《现代日本小说大系》(65卷,河出书房)的编辑委员。9月,以日本笔会会长的名义,给威尼斯国际笔会第21届大会发去贺词《致威尼斯国际笔会第21届大会》(发表于《人间》10月号上)。11月,应广岛市的邀请,与小松清、丰岛与志雄等代表日本笔会参观了原子弹轰炸受难地。是年,发表了《千只鹤》《山音》等。

1961年,为搜集材料和执笔写作《古都》《美丽与悲哀》,他在京都市左京区下鸭泉川町25号租下房子。5月,去新泻、佐渡旅行。11月,获第21届文化勋章。是年,发表了《美丽与悲哀》(1月至1963年10月)《古都》(10月至翌年1月)等。

《美与悲哀》(1965)表达了川端康成一贯的信仰——美的东西同时也令人悲伤。美,一方面象征着永恒;另一方面,当它体现于某个具体事物时,又只能是昙花一现,不会永葆丽质。

《山音》大概要算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主人公信吾是一个老朽的生意人,无时不为死亡的念头所困扰。随着老友故交一个个死去,也由于经历到年迈给他带来的脆弱和力不从心,他对周围世界又有了新的认识。虽然身体机能衰退,但他的思想却变得更加敏锐起来,也更清楚地意识到时间轮回的现实。在川端康成所有的作品中,《山音》的象征无疑最为错综复杂。

在这部小说里,自然界的动植物和非生命体,一一都成了象征物。只要想到书名中的“山”和千年长寿的忘忧树种,人们就会觉得前者是死亡的预兆,后者代表了生命的不朽。从文体方面来讲,《山音》也是他作品中最令人满意的一部。简洁的语言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寥寥数句的段落有时只有一句话,但却表达出主人公的内心和外部世界的感受。川端康成的这种艺术手法,常常使人联想起日本传统的俳句诗。

川端康成对于作品的文学语言,要求极为严格。他每写完一节之后,总要反复推敲琢磨,修改后往往删去大半。因此,他的文章虽然颇为接近口头语言,但读来丝毫没有啰唆之感。用语简明,描写准确,这又同他对于自己所描写的对象观察细致,熟谙于心,有着重要的关系。

由于在创作方面不断取得成果,川端康成在战后获得了多种荣誉头衔和奖金奖章。1968年10月,瑞典决定将当年诺贝尔文学奖授给他,表彰他以卓越的感受和高超的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内心的精髓。

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在他的工室里用煤气自杀,没有人知道原因。

川端康成的作品同其笔下的人物——主要是年轻妇女——一样,具有很强的魅力,这又同他的唯美主义倾向和执著地追求所谓“日本的美”有着难以割裂的联系。本来,一个作家,既然生活在现实社会,即便是唯美主义的美的追求,也不可能是世外的梦呓。这就是说,有时他们也会在现实社会发现比较接近真正的美的东西,如川端笔下的“伊豆舞女”同高中学生之间的纯洁的感情。然而,很多时候,由于世界观和思想感情的变化,他们又会以丑为美。《雪国》摆脱那个万马齐喑的黑暗时代的现实,美化封建主义遗留下来的卖淫制度——雪国温泉旅馆“五等艺妓”同嫖客之间的厮混,这就不能令读者感到满意。即使日本帝国主义——由于《雪国》所表现的那种令人陶醉的男女关系会消磨所谓“国民的战斗意志”——对之也不表示欢迎。

但如果抛弃政治去审视川端康成的作品,那种深刻的日式物哀之美,以及他在东西方文学调试上所作的贡献是极其巨大的,在探索美的漫长道路上川端先生是无愧的先驱与大师。

名人名言

最卓越的小说家往往就是实验者。

——川端康成

我仿佛只有脚离开现实,遨游于天空中了!

——川端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