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合肥之战

合肥之战(合肥争夺战)

改变国策的一场战争

合肥之战简介

合肥之战:合肥之战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孙军与曹军以合肥为目标的争夺战。建安四年,孙策取合肥,以顾雍为合肥长。建安五年,孙策遇刺身亡。后曹操表刘馥为扬州刺史, 刘馥占领合肥。自后孙权屡攻合肥不克,太和六年,满宠更治新城。终吴之世,不能有淮南尺寸之土。合肥是曹操命刘馥建设的一座东南方重要、繁荣的城市(后再增筑,命为合肥新城),而其主要作用是抵抗敌人的寨垒,所以守备能力对曹军极为重要;而东吴若要北伐,合肥是其中一个障碍点及补给点,所以双方于208年至253年在此地爆发过五次较大型的冲突。在215年(第二次)、253年(第五次),曹魏大胜,东吴败逃。在208年、233年、234年,东吴攻城不克,从容撤军,未分胜负。

合肥之战过程分析——

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八月,扬州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护军薛悌官邸。

众多文武聚集,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薛悌手中捧着的密函上。密函封袋上写了四个字:贼至乃发。这是曹操的笔迹。这个密函是曹操五个月前西征张鲁之时交给薛悌的。

薛悌打开密函,里面只有一张纸,薛悌当众宣读起来:“如果孙权亲自带兵前来,立即由张辽、李典将军出城迎敌,乐进将军守城;护军薛悌不得参战。”

薛悌话音刚落,屋子里立刻响起了一片议论之声,不少人窃窃私语:“合肥城下可是孙权的十万大军啊,就凭咱们城中这七千守军,连守住城池都非常困难,还要出城迎敌,这不是找死吗?”

此时,一位身着甲胄的中年将领按捺不住了,手握剑柄站了起来。他,正是荡寇将军张辽。

只听张辽厉声喝道:“曹公远在汉中征讨张鲁,难以及时回援合肥,如果只想等着曹公回援而消极防御,恐怕没等到曹公赶到,合肥已经落入敌手了!所以曹公才命令我们趁敌军尚未完成攻城部署之前出城迎敌,挫败敌军的锐气安定我军军心。合肥能否守住就要靠这第一仗了。诸位还有什么可犹豫的?”

张辽说完,大家都沉默了,目光纷纷转向了破虏将军李典和折冲将军乐进。大家都明白,张辽、李典、乐进这三位将军平时关系就不好,如果张辽的说法未能得到李典和乐进的支持就什么也做不成。

此时李典也站了起来,慨然说道:“这是国家大事,我没什么意见,就按照曹公的命令办!我难道还会因为平时的一点个人恩怨就忘记国家大义吗?”

薛悌默默地点点头,用余光扫了扫一旁的乐进。乐进虽未说话,但目光中流露着坚定的神情。薛悌明白,乐进其实已经表态了。

打吧!就让敌军的鲜血流淌在合肥城下吧……

前因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在赤壁之战遭遇惨败,其迅速统一全国的梦想破灭,不得不退回中原地区进行战略调整。孙刘联军趁机向曹操设在荆州的战略要地江陵地区发动进攻,经过一年激战,终于将守将曹仁赶出江陵。至此,曹操在荆州只剩下南郡北部地区,其他地区分别为孙权、刘备瓜分。随后数年,刘备以荆州为基地,积极向西发展,于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攻占益州,实力得到极大的增强。

作为刘备战略盟友的孙权,重心则放在了长江沿线,企图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与曹操展开较量,伺机进入中原。因此,淮南地区便成了曹、孙两家争夺的焦点,淮南重镇合肥则成为双方必争之地。

赤壁之战结束后不久,孙权立即调集大军对合肥展开围攻。曹操急派将军张喜率军前往合肥解围。此时曹军主力新败,士气低落,加之军中出现的瘟疫无法控制,无力向合肥地区增派大量援兵。曹操无奈之下只能派出将军张喜独自率领一千多骑兵经汝南郡(今河南省息县一带)前往合肥进行救援。而这支偏师又在汝南郡遭到瘟疫的侵袭,不但前进速度放缓,士兵减员也非常严重。远在谯县的曹操鞭长莫及,无计可施。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扬州别驾蒋济提出的一条妙计保住了合肥的安全。

蒋济先是与刺史秘密商议,故意散播刺史已经收到张喜来信的假消息,并宣称张喜已经率领四万步骑到达雩娄(今河南省商城县以东)地区,并公开派遣州中主簿前往迎接,造成援军即将不曰到达合肥的假象。同时,蒋济又派出三个使者携带有关张喜援军即将到达的信件前往被孙权重重围困的合肥城,其中一个使者安全进入合肥城内。城内守军听说援军即将到达的消息后士气高涨。另外两名使者则被孙权俘获。孙权不知是计,信以为真,匆匆烧毁围城工事撤军而去,合肥之围也就迎刃而解。

合肥之围的化解,是曹操集团在遭遇赤壁大败之后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这对稳定曹魏在淮南地区的局势及挽回与孙刘联军的作战颓势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赤壁之战后曹魏集团的战略调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汉献帝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大军从合肥进至濡须口(今安徽省无为县城北)地区并攻破江东大军的江北大营,生擒都督公孙阳。之后两军又在濡须口地区进行数次激战,双方均损失惨重,战事陷入僵持阶段。此时,春雨连绵,给曹军的行动带来极大的不便。为避免陷入不利,曹操下令全军撤退。

自从赤壁大胜之后,孙权在江淮一线并没有讨到多少便宜,与曹操形成了互有攻守、相互拉锯之势,这让他非常恼怒。眼看刘备集团蓬勃发展,孙权打起了刘备所占荆州的主意。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春开始,孙权强行向关羽控制的长沙、零陵、桂阳三郡派驻行政官员,结果被关羽悉数驱逐。孙权立即派遣吕蒙率领鲜于丹、徐忠、孙规等将领统兵两万向三郡发动进攻,试图以武力占领三郡。刘备则亲自率领五万兵马赶往公安地区指挥作战,同时命令关羽进入长沙郡益阳地区。双方之间剑拔弩张,形势异常紧张。

不过,此时刘备突然收到消息,曹操出兵汉中进攻张鲁。如果曹操占据汉中,就打通了通向益州的北大门。刘备深感刚刚夺得的益州即将处于曹操的兵锋之下,不得已之下向孙权求和,双方重新划分了荆州的控制范围。双方商定以湘水为界,湘水以东的长沙、江夏、桂阳三郡划归孙吴,以西的南郡、武陵和零陵划归刘备。这样,双方的矛盾得到了暂时缓解。孙权心满意足,决定利用曹操远征汉中之际,利用数年前在淮南一线已经取得的进展,重新向淮南一线发动进攻。合肥之战在这种形势下爆发。

合肥地理及形势

合肥,隶属汉末扬州,位于施水与肥水的连接地段,合肥地名的原意就是施水合于肥水之处。这两条河流本不相连,后经人工开凿运河使肥水与施水、巢湖与濡须水连接起来。这段运河位于合肥以西将军岭,平均长度约四千米。从地形来看,合肥以西是大别山脉东段的隆起地带一皖西山地, 主峰是天柱山、白马尖等海拔都在千米以上。大别山余脉向东北延伸为江淮丘陵,合肥以东张八岭一带地势较高,散布着老嘉山、琅琊山、龙王山等岭峰。江淮丘陵的蜂腰地段就在合肥以西的将军岭附近,水道及沿河陆路即由此经过。合肥就坐落在这个狭窄通道上,因而成为道路冲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是商旅往来的贸易都市。从地理条件上看,合肥左右两侧受地形、水文等不利因素限制,难以做大规模的兵力运动,部队行进往往要经过这个咽喉要地。因此,占据合肥即控制了南北交通的主要干线,又可以在军事上取得很大的主动权。

合肥不仅是南北水陆干线的冲要,也处在江淮之间的中心地段,四通八达,为数条路途的汇聚之所,属于“锁钥地点",即交通、军事上的枢纽区域。控制了合肥,便可以向几个战略方向用兵,或堵住几个方面的来敌。作为曹操而言,由合肥南下,沿着巢湖西岸及皖西山地边缘向西南而行,即可到达皖城(今安徽省潜山县),从皖城出发既可以向西南威胁孙权集团在长江中游的重镇武昌、夏口,又可以向东南逼迫牛渚、建业。由此可见合肥战略位置的重要。

对于合肥地区的战略重要性,曹操心知肚明。早在官渡之战之际,他就任命刘馥担任扬州刺史,以合肥为州治,建立了以合肥为中心的攻防体系,同时占领皖城、历阳等地,以巩固合肥这一战略桥头堡。

为了确保合肥的安全,曹操于汉献帝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七月亲率新组建的水军自涡水进入淮河,在肥水地区登陆进驻合肥。为加强对合肥及其淮南地区的控制,曹操任命丞相主簿温恢为扬州刺史,在合肥之围中立下奇功并被升职为丹阳太守的蒋济并被重新调回扬州担任扬州别驾,仓慈被任命为绥集都尉,专门负责在淮南地区的屯田。同时,曹操在扬州设置各郡县长吏及率军将领,保持淮南地区的稳定。

同年年底,曹操在完成针对淮南地区的各项政治、军事部署之后回到谯县。

但在曹操撤军后不久,庐江郡雷绪、陈兰、梅成等人先后举兵反叛,并占据潜县(今安徽省霍山县东北)、六安(今安徽省六安市东北)等县,造成了淮南地区局势的混乱。为了尽快稳定局势,曹操派遣行领军夏侯渊征讨雷绪,张辽率领张郃、牛盖等人讨伐陈兰,于禁、臧霸讨伐梅成。战事开始之后,夏侯渊进展非常顺利,很快便打败了雷绪。梅成与陈兰合并一处转 入灣山,利用满山之中的天柱山(今安徽省岳西县西北)山高路险、易守难攻的特点,在天柱山的山路上修筑壁垒坚守。之后,张辽率部对天柱山发动进攻,打败叛军并斩杀陈兰、梅成,俘虏了其部众。此战胜利后,合肥防线基本稳定。

作为孙权集团而言,合肥亦是必争之地。如果占领合肥,不但可以威胁曹魏在中原地区的重镇寿春(今安徽省寿县),沿着淮河一线向北可直达曹魏腹地豫州,向东又可以进逼徐州;而且也可以利用淮河之便和运输兵力的优势与曹操进,行长久较量。因此,赤壁之战结束之后不久,孙权便亲自率部进逼合肥。虽然战事不利,但孙权已下定决心要与曹操在合肥一线展开较量。

吕蒙攻占皖城

在与曹操争夺淮南地区的多次战事中,孙权最大的进展便是攻克皖城,这使其获得了一个向合肥发起进攻的桥头堡。

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闰五月,合肥之战的前哨战开始。孙权将目标锁定在合肥西南的曹军突出部一皖城 (今安徽省潜山县),计划先拿下皖城这个合肥的屏障之后,伺机向合肥地区发动进攻。

当时,曹操手下的蕲春(今湖北省蕲春县)典农中郎将谢奇奉命在皖城一带进行屯田,并经常进入东吴的辖地进行侵扰,对东吴边境地区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孙权手下大将、偏将军领寻阳令吕蒙决定主动对驻守在蕲春郡的曹军发动进攻。他采用了诱敌深入的策略,打算聚而歼之,但并未达到目的。于是,吕蒙又采取了伺机突袭的战法,终于将谢奇击败。虽然谢奇侥幸逃脱,但其手下孙子才宋豪等人却在之后率部投降,吕蒙取得了进入东线战场的首胜。

为尽快实现进攻合肥的战略目标,吕蒙针对皖城孤悬前线的致命弱点,向孙权建议立即向皖城发动进攻并夺取该城。吕蒙认为:曹操任命的庐江太守朱光目前正在皖城一带大规模屯田, 眼看着就要进入收获季节。皖城一带土地肥沃, 粮食产量高,一旦曹军得到这些粮食,不但人心稳定,募兵的数量也将得到大幅提升。几年下来,曹操势必会再次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不如利用现在曹操远在邺城的有利时机迅速发动攻势,一举拿下皖城消除隐患。这个建议立即得到了孙权的赞同,孙权亲自率兵向皖城发动进攻,并很快就将皖城包围。

为了尽快拿下该城,孙权找来手下将领商议对策,不少将领认为应该堆造土山并增加攻城器械,但都遭到了吕蒙的反对。吕蒙认为,采用这些方法都需要一段时间,在这一段时间内,不但皖城守军可以修建完成防御设施,敌人的援军也很可能抵达,到时候攻城的难度就更大了。更何况目前正值雨季,江水上涨,如果在皖城城下耽误的时间过长,攻城的大军不但会错过撤退的最佳时机,而且会因为道路泥泞而遭遇潜在的巨大危险。吕蒙建议孙权应该乘着皖城城防并不坚固的弱点,一鼓作气,从四面一起攻城。吕蒙还向孙权推荐由甘宁担任升城督,自己作为后援,向皖城发动进攻。吕蒙乐观的预测,要不了一个时辰就可以拿下皖城,到时候围城的大军还可以乘着水势撤回。经过吕蒙有理有据的分析,孙权于是决定于次日向皖城发动总攻。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吕蒙就与甘宁一起对皖城发动了进攻。甘宁手持兵器,亲自率兵攀城而上,吕蒙则亲手擂响战鼓为甘宁助威。在吕蒙和甘宁的带动下,东吴将士个个奋勇向前,战事在。上午的辰时就宣告结束,皖城被攻破,曹操任命的庐江太守朱光及城中数万人都成为俘虏。

占领皖城,是孙权为实现占领合肥这一战略目标的第一阶段。在这场战斗中,吕蒙不畏伤亡,坚持以消耗战的战术,以优势兵力对皖城发动连番进攻,终于取得战事的胜利。

而当远在合肥的张辽闻讯后率部赶到夹石(今安徽省桐城市以北)时,皖城已经失守,张辽只得退回合肥固守。

同年七月,曹操亲率大军在淮南一线对孙权作战。孙权得知曹操大军前来之后,立即改变部署并入城防守。水军实力不济的曹操无法突破孙权的防线,三个月的战斗进展并不顺利。同年十月,曹操只能停止在淮南一线的进攻返回邺城。

临行前,曹操亲自检查了合肥的防务并任命张辽、李典、乐进三人以七千人镇守合肥,防止孙权的进犯。

此时,无论是孙权还是曹操心里都明白,之前爆发的冲突只不过是大规模战事的预演,更加残酷的战斗随时都将爆发。而地点最有可能在合肥。

决战合肥

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八月,孙权率领吕蒙、凌统、陈武、蒋钦、徐盛、甘宁、潘璋、宋谦、贺齐等东吴精锐向合肥展开大举进攻,总兵力达到十万。此时,镇守合肥的曹军将领仅有张辽、李典、乐进,守城兵力也仅七千人,可谓兵力悬殊,形势险峻。

如何成功组织防御,打退孙权即将发动的进攻,早在一年以前曹操经过深思熟虑就已经给出了答案。他在留给薛悌的密函中指示张辽、李典、乐进的将领,在孙权兵临城下之际,趁着对手立足未稳给予其迎头痛击,挫败敌人的锐气,拖延敌军攻城的速度,以便迅速向合肥增兵救援。

在得到曹操密函中的指令之后,张辽、李典二人立即表态,坚决执行曹操的进攻命令。得到城中文武的一致赞同后,张辽等人的突袭准备开始了。

当天夜里,张辽与李典二人迅速在守城的七千士兵当中挑选精锐,组织了一支八百人的敢死队,并犒劳这八百士兵,准备在第二天一早对孙权大营展开突袭。

次日清晨,张辽的出击开始了。

合肥城门大开,张辽一马当先,率领八百敢死队,凶猛地冲向了敌阵。张辽高喊着自己的名字,冲入敌阵,杀敌数十人,并斩杀两员吴军将领。东吴将士惊慌失措,乱成一团。宋谦及徐盛等两员东吴战将败退,徐盛身受重伤,连军队的战旗也被张辽抢走,手下士兵溃不成军。张辽的勇敢激励了人数占绝对劣势的曹军,他们在张辽的带领下奋勇向前,竟然突破孙权军队的重重围困,直接杀到孙权的帅旗之下。此时,孙权大军尚未集结完毕,将士们毫无防备,甚至还未组织起有效的防御,就被张辽等人冲杀过来,一时惊慌失措。孙权看到张辽军队的气势,大惊失色,只得退到附近的山丘上,命令左右卫士手持长戟组成防御阵势。

张辽发现对面山丘之上的敌军将领,喝令其下山与自己决战,孙权不敢应战。

此时,东吴军队眼看主帅遭遇险境,立即缓过神来,慌忙向山丘方向集结。孙权也发现这支发动突袭的敌军仅仅只有数百人,心中大怒,命令大军发动进攻,企图先将张辽的退路切断再予以歼灭。此时,东吴将领、武猛校尉潘璋也迅速赶到战场,斩杀了宋谦及徐盛手下的两名败兵,士兵们这才一拥而上与张辽等人交战。与此同时,东吴将领、奋武将军贺齐也投入了战斗,不久便将徐盛所部的战旗夺回。

张辽看到敌军开始聚拢,企图将自己包围起来,于是先向左右两方比画着冲锋的手势以麻痹对手。趁着敌军尚未完成合围之际,率领几十人突然向正前方突进,杀出一条血路冲出了包围圈。

就在张辽成功突出重围之时,仍旧被围困在敌军包围圈中的将士一面浴血奋战,一面高声呼喊张辽: "难道张将军抛下我们不管了吗?"听到部下的求救,张辽豪气陡生,调转马头,率兵再次冲进包围圈,救出被困手下,向敌军发动猛攻。

张辽这八百敢死队的大无畏气概使孙权大军士气大减,无心与对手拼命。看到张辽所部冲至身边,部分东吴士兵甚至连连后退。战斗从清晨一直打到了中午。最终,张辽等人杀出重围,安全地退回到合肥城中。

城内守军看到张辽安然无恙地回到合肥,之前对孙权大军的恐惧一扫而空,对于张辽及八百将士的英勇钦佩不已。在张辽、李典、乐进等人的组织下,守军加紧修筑防御工事,准备与孙权血战到底。初战失利,孙权非常恼怒,立即命令全军对合肥城展开猛攻。张辽等人据城坚守,战况激烈,互有伤亡。孙权手下的大将、偏将军陈武也在攻城中战死,这让孙权伤心不已,亲自为其送葬。

不过,令人非常奇怪的是,在合肥的攻防战开始十余天之后,作为进攻方的孙权大军突然放弃围攻,主动撤出了战场,合肥之战戛然而止。不仅如此,在孙权撤军的途中,又遭到了张辽的追击,险些命丧合肥。

这,究竟又是怎么回事呢?

张辽威震逍遥津

就在孙权倾尽全力围攻合肥的时候,意外发生了。淮南地区突然爆发了大规模的传染性疾病。在合肥城下奋战十余日的孙权大军中,不少人染上了这种疾病,战斗力急剧下降。此时孙权想起了数年前在赤壁大战中,曹操也正是因为传染性疾病造成战斗力下降,最后才败于自己之手。如今,自己的将士也不幸染病。面对合肥城严密的防御工事和张辽等人有效的防御战术,孙权犹豫了。经过再三考虑,他不得不做出决定:停止对合肥城的围攻,全军撤退。

不过,就在孙权心有不甘的撤退之时,再次出现了意外。

当孙权撤军的命令下达到后,大军陆续开始撤离。不久,大军主力便撤到了肥水渡口的逍遥津南岸(今安徽省合肥市东北)。孙权看着不远处的合肥城,心中愤懑难消,一时间居然忘记了与大军一起撤离,仍然滞留在逍遥津北岸,身边仅有吕蒙、甘宁、凌统、蒋钦等几位将领,所带士兵也仅有一千多人。

此时,站在合肥城头的张辽发现了这一支孤悬于逍遥津北岸的敌军,认为这正是发动追击的最佳时机。于是,他马上与乐进一起率领精锐步骑从合肥掩杀而出,向孙权扑了过来。

正在北岸准备过河的孙权完全没有料到张辽居然在此时发动进攻,连忙命人渡河召集部队回援。不过,此时南岸的军队已经走远,无法及时赶回。此时,孙权的身边形势变得异常严峻起来,张辽的大军很快便将孙权等人包围。此时,折冲将军甘宁一边护卫孙权,一边张弓搭箭,不停地射向敌军。同时,甘宁还大声喝问仪仗乐队为什么不奏乐。东吴士兵在甘宁的鼓舞下,逐渐稳住阵脚,与张辽等人展开激战。

眼看局势危急,右部督凌统挺身而出,率领随从三百人冲入包围圈,一路砍杀,终于来到孙权身边,并与甘宁一起护卫孙权向通往逍遥津南岸的木桥靠近。

不料木桥早已被张辽破坏,桥上仅剩下几块木板。等孙权骑马冲至桥上时,发现桥上竟然有一丈的距离没有木板。眼看追兵将至,孙权心急如焚。

此时,跟在孙权身后的侍从谷利眼看孙权被困,立即让孙权坐稳,自己则在孙权的后面用鞭子狠狠抽打战马。战马不堪疼痛,顺势一跃,这才跨过桥面来到南岸,侥幸脱险。

此时,正在逍遥津北岸与东吴激战的张辽发现有一位中年敌将逃脱,连忙抓来一位东吴的降卒询问。降卒告诉张辽,刚才逃走的那位紫色胡须、上身长下身短的正是东吴主帅孙权。张辽悔恨不已,连忙与乐进进行追击。但为时已晚,孙权已经脱险,北岸甘宁、凌统等人拼命抵抗,全力阻止张辽等人的追击,双方一番恶战。在战斗中,凌统手下的三百随从全部阵亡,凌统身受重伤。但凌统力战,不退,直到看到孙权已经脱离危险之后才且战且退,来到木桥附近。此时,木桥已经被张辽完全摧毁,无法从桥,上通过,凌统只得身穿铠甲泅水而过。此时,张辽等人也得知孙权已经脱险,便撤军回城。

等孙权见到凌统之时,凌统已经奄奄一息,孙权便将其留在自己的船上加以治疗。此时,凌统看到孙权平安脱险,自己手下的三百随从全军覆没,不禁放声大哭。合肥之战宣告结束。

战后,张辽的威名响彻江东地区。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只要有孩子啼哭不止,父母总是告诉孩子:再哭张辽就会来了!

曹操得知张辽以寡敌众并大获全胜之后,非常佩服张辽的神勇,晋升张辽为征东将军。合肥之战结束后第二年,曹操亲征孙权。当他来到合肥时,还亲自考察了当时的战场,感触良多,又再次增加了张辽的兵力。后来,曹操又任命张辽为前将军,赐予其帛千匹,谷万斛,还将张辽的哥哥和儿子都封为列侯。

多年之后,曹丕对于这场难以想象的逍遥津之战仍然是念念不忘。他下诏写道:“合肥之役,张辽、李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自古一来如此用兵如神者,也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奇迹,直到现在东吴仍然是闻风丧胆。张辽不愧为魏国的栋梁!”

为缅怀张辽的功绩,将其子张统封为关内侯。后来曹丕亲自询问张辽合肥之战的情形,张辽为其一解说。 曹丕感叹道:“此亦古之召虎(周宣王任命平定淮夷的大将)也。"另外,曹丕还将参加战斗的八百敢死队编入魏中央虎贲军中。后来张辽得病,曹丕还派刘晔带御医为张辽看病,这群跟随张辽的虎贲军纷纷询问张辽的病情,关切之心可见一斑。从这些事情上,也不难看出合肥之战中张辽的功绩。

战事总结

合肥之战,是东汉末年战争史上的奇迹。双方的兵力对比也是最为悬殊的一次。为什么最后的结果是以守军的胜利而宣告结束的呢?作为守城的张辽一方,其胜利的关键因素有以下几条:

第一,张辽等人利用孙权攻城准备尚未完成之时主动出击,打了孙权一个措手不及,使得孙权大军士气低落、己方则斗志昂扬,为固守合肥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二,经过曹操在淮南及合肥的多年经营,合肥城城防坚固,易守难攻,造成孙权多日的进攻毫无进展,最终只能撤退。

第三,战争期间在合肥爆发的大规模传染性疾病导致了孙权大军染上疾病,战斗力下降。。

第四,在孙权大军全线撤退之时抓住战机,果断出击,以优势兵力将孙权及所带领的少数敌军重重包围,并将凌统的三百随从全歼,更加鼓舞了己方的士气。

除了以上原因之外,曹操的知人善任、洞察先机也是合肥之战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合肥之役守城的曹军兵力薄弱,又无援兵。如果任用好勇斗狠之将镇守,就会出现因一味好战而城池丢失的后果;如果任用胆小、懦弱之将守卫,则会因为畏敌情绪的蔓延而贻误战机;曹操所任命的张辽、李典、乐进这三员将领,前两者骁勇善战,后者则老成持重。面对敌众我寡的不利局面,曹操发挥个人的长处,以张辽、李典冲锋陷阵,乐进固守城池,立即取得了合肥之战第一战的胜利,挫败了敌军的锐气。在取胜之后顺利地退回城池坚守,守军的士气及防御的坚固程度都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因此,对于合肥将领的选择,足见曹操作为一名杰出军事家的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同样,早在合肥之战开战之前,曹操就敏锐地察觉到合肥必将遭遇孙权大军的重兵围困,事先做好了具体部署,料敌于前,准确预判敌军动向,充分发挥己方将士的特点,使这场防御战取得完胜。

作为进攻一方且拥有十万大军的孙权为什么会失败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孙权骄傲自大,认为己方兵力雄厚,不把张辽这守城的七千人放在眼里。到达合肥城下后没有料到张辽会主动出击,造成交战之初便士气受损。

第二,孙权战前没有做好夺取合肥的详细作战方案,以至于无法利用兵力上的巨大优势尽快拿下合肥。

第三,孙权在撤退时没有做好应变计划,孤身犯险。不但留在北岸的军队损失惨重,凌统身受重伤,而自己也差点丢掉了性命。

第四,当时爆发的大规模传染性疾病严重影响了孙权大军的士气和战斗力。

总之,张辽等人在合肥城以弱胜强,逼退孙权的十万大军,这是东汉末年战争史上的一次创举。尽管双方的实际伤亡情况都不严重,但对孙权集团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后话

就在合肥之战结束后不久,吕蒙便针对孙权一直以来采取的发展战略提出质疑。吕蒙认为:经过数年的发展,刘备集团不但占有荆州数郡,取得了进攻中原的桥头堡,同时还拿下了富裕的益州地区,其实力得到了迅猛发展。虽然目前处于孙刘联盟时期,但镇守荆州的关羽一直对东吴虎视眈眈,随时都有发动进攻的可能。而在这种情况下,孙权所坚持的与刘备一起对付曹操的做法已经不合时宜。如果能够形成由孙皎镇守南郡、潘璋镇守白帝城、自己夺取襄阳,蒋钦率兵一万在长江一带作为机动兵力,形成随时能对敌军进犯进行机动增援的格局。这样东吴集团就既不用顾虑曹操,也不用依赖关羽。吕蒙指出,尽管目前刘备与孙权结成了战略同盟,但一旦东吴内部出现问题,刘备集团肯定将对东吴发动进攻以实现其统一全国的梦想。

对于吕蒙的意见,孙权非常赞同。孙权很清楚,无论是曹操、刘备还是自己,都是以统一全国作为最高政治理想的。这也注定了所谓的孙刘联盟只不过是在特定条件下所采用的特殊方式,双方最终还是将随着形势的发展而产生矛盾甚至爆发冲突。作为东吴集团而言,关羽在荆州的存在固然协助东吴在西线抵御了曹操可能发动的战略进攻,但关羽的存在不但影响了东吴集团向西部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对东吴西线的安全也存在着巨大隐患。多年来,关羽也一直在与东吴的接壤地区制造摩擦,其目的正是为扩充自己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双方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分歧和矛盾。

但是,此时的孙权对于如何解决刘备集团在荆州的存在的问题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策略和方法。孙权寄希望于拿下曹操占据的徐州地区,进而向中原地区发展。因此,孙权转而向吕蒙询问起夺取徐州的方略。吕蒙的回答更是让孙权感到吃惊。吕蒙认为:徐州的守军其实不足为虑,只要我军大举进攻即可攻克。但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我们如何拿下徐州,而是拿下徐州之后能不能守住,能不能依托徐州向中原地区进一步发展。徐州陆路贯通,要依赖精锐的骑兵纵横驰骋,而这方面恰恰是曹操最为擅长的。我们拿下徐州之后,曹操势必调集重兵前来争夺,而我军因为缺少骑兵,不但无法正面对曹军交战,而且会阻碍援军对于徐州守军的支援,因此我们在徐州就必须留下七八万的军队进行防守,但就算是这样,我们的胜算也是非常小的,更不用说通过徐州挺进中原了。还不如发挥我军的长处,拿下关羽占据的荆州地区,只有这样才会对我们未来的发展有利。

吕蒙的建议可谓一针见血,不但指出了东吴集团在发展战略。上存在的巨大隐患,同时还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放弃目前企图通过占领徐州向中原地区发展的策略,将发展的重心由目前针对曹操的东线转向关羽控制的西线。占领荆州全境以消除刘备集团对东吴集团的潜在威胁,并通过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完全控制以达到巩固东吴集团疆域的战略目的并伺机向中原发展。

吕蒙这些审时度势的意见不但得到了孙权的采纳,并在数年之后得以具体实施。这些意见对于汉末的政治形势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鲁肃病逝,孙权委任吕蒙接替鲁肃的职务,并将鲁肃所部万余兵马交与吕蒙指挥。吕蒙派人暗中对关羽所属荆州地区的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等待关羽犯错,准备随时对关羽及其所属的荆州地区进行致命的一击。与此同时,整个东吴集团的发展战略按照吕蒙之前提出的意见做出了重大调整。孙权于同年派出都尉徐详面见曹操求和,曹操也秘密派遣使臣来到江东重修旧好,许诺缔结婚姻。东吴集团东线的压力基本消除,终于可以将全部注意力放在荆州地区。

不过,就在曹操为张辽等人在合肥取得重大胜利的同时,他的目光紧紧盯着遥远的西方。那里,才是曹操的主战场,曹操的对手,则是当年被他打得落荒而逃的刘备。不过,经过数年的发展,现在的刘备可不像当年那么好对付了。就在曹操发动关中之战及合肥之战的数年间,刘备也已经成功夺取益州,成为汉末群雄割据的胜利者之一。

那么,刘备是如何打败刘璋并取得益州地区控制权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