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王勃

王勃(初唐四杰之一)

秀滕王阁

王勃简介

王勃生平:王勃(650 ~ 约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父亲王福畴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合称“初唐四杰”,位居“初唐四杰”之冠。

历史评价:王勃的诗风格清新,他的赋更使他成为初唐一大名家。他与卢照邻等人都试图改变当时“争构纤维,竟为雕刻”的诗风。他的《滕王阁序》是辞赋中的名篇,序末所附的《滕王阁诗》则是唐诗中的精品,且诗中的手法对后世诗人颇有影响。至于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更是公认的唐诗极品,其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至今仍广为传诵。王勃的一生是富于变化的一生。作为一个神童,他的思想不但超出同龄人,甚至超过博学的成年人太多,因此容易不被常人所接纳。如果我们把他想象成一个活了80多岁的人,只不过他生活的“速度”是常人的三倍,常人三年中所经历和做过的事情他一年就完成了。这样再去观察他的一生,就要容易理解得多。他超常的才华和短暂的生命形成巨大的反差,以至千百年来每当谈到他,大家都忍不住扼腕叹息。

王勃大事记

650年 出生。

666年 被沛王李贤任为沛府修撰。

668年 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

672年 上任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被定死罪,幸遇大赦天下而免于一死。但其父受牵连被贬为交趾令。

约676年 去世。

人物关系

王勃传记

先天聪慧 稀代珍宝

骆宾王(约619~?),字观光,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唐初诗人。684年,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他起草了著名的《讨武曌檄》。

王勃出身于世代官宦的读书人家。其祖父王通是隋朝的著名学者,曾任蜀郡司户书佐和蜀王侍读等官,后来辞官回家,专门在龙门讲学著书。其著作有《元经》和《中说》,为当时儒士所称道。其父王福畴,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齐州长史等官,晚年开始对玄学产生兴趣。王勃天生聪颖,悟性过人,是个神童。他6岁就能写一手好文章;9岁时读颜师古注的《汉书》,便能对书予以点评;10岁时以一个月的时间竟能通读六经而无一点障碍,连他的朋友、同样是神童出身的杨炯都认为他的知识是先天带来的。

因为天资聪颖,王勃未成年即被举荐参与考试,并且成绩位居前列,被授予朝散郎的官职;666年,沛王把他召去做沛府修撰,对他很是器重;668年,由于当时盛行斗鸡,各个王爷之间的斗鸡更是热闹非凡,王勃开玩笑写了一篇《檄英王鸡》(“声讨英王的鸡”),惹得皇上大怒,被逐出王府。他便到四川各地去旅游,“远游江汉,登降岷峨”,得到山川灵气的陶冶启悟,在诗文上进步神速,“神机若助,日新其业”,每写一篇文章都令人惊叹赞赏,特别是《益州夫子庙碑》一文,被认为“宏伟绝人,稀代为宝”。

虽然,之后王勃又得到朝廷任用,但是在任职期间,王勃因为恃才傲物,遭到了同僚们的联合攻击。宫奴曹达因为犯了法需要抵罪,就躲到了王勃的住处。王勃害怕事情泄露之后自己受到牵连,就把曹达杀了。后来事情败露,王勃被判死罪。后来幸好皇上大赦天下,他终于幸免一死,削官为民。可是他的父亲却因为王勃的案子受到牵连,被贬去做交趾令。

▲江西南昌滕王阁

一字千金 当之无愧

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

——杨炯·《王勃集序》

当初,王勃旅居钟陵,九月九日重阳节,都督阎伯屿要大宴宾客。为了让自己的女婿在宾客面前显示才华,阎伯屿早就嘱咐女婿构思一篇序文,到时拿出来,又使人觉得是即席之作。宴会开始,阎伯屿谦恭地拿着纸笔,一个一个地请客人写序文,而客人都谢辞了。轮到最后一个客人,是小小年纪的王勃,主人料想他不敢来接纸笔,但还是把纸笔送了过去,颇显都督的“风度”。王勃却毫不客气地接过了纸笔。阎伯屿一愣,但又不能如何,然后借口上厕所满脸不高兴地离开了宴会厅,私下则教属官观察动静,随时通报情况。当第一次报“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时,阎伯屿说,这是“老生常谈”;第二次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时,阎伯屿未作声;第三次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阎伯屿倏地站了起来:“天才!天才!他的文章必将地流传千古。”王勃写文章,开始时并不仔细思考,先磨很多墨,然后喝酒,蒙被大睡,醒来后,提笔成文,不改动一个字,当时的人都以为王勃是预先打好腹稿。就在这次宴席上王勃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接下来写了序诗:

▲《滕王阁序》

阎伯屿,湖广麻城县(今湖北麻城)人,曾任洪州都督,也曾出任袁州、惠化等地方官吏。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去,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自流。

诗中王勃故意空了一字,然后把序文呈上都督阎伯屿,就提前走了。

阎伯屿看了王勃的序文,正要发表溢美之词,却发现后句诗空了一个字,便觉奇怪。旁观的文人学士们你一言我一语,对此发表各自的高见,这个说,一定是“水”字;那个说,应该是“独”字。阎伯屿对众人的意见都不满意,认为他们所填之字并非王勃本意。于是,命人快马追赶王勃,请他把落了的字补上来。

待来人追到王勃后,他的随从说道:“我家公子有言,一字值千金。望阎大人海涵。”

来人返回,将此话转告了阎伯屿,大人心里暗想:“这明明是对本官的敲诈,实在可气!”又一转念:“怎么说也不能让一个字空着,不如随他的愿,这样本官也落个礼贤下士的好名声。”于是便命人备好纹银千两,亲自率众文人学士,赶到王勃住处。王勃接过银子故作惊讶:“何劳大人下问,晚生岂敢空字?”大家听了只觉得不知其意,有人问道:“那所空之处该当何解?”王勃笑道:“空者,空也。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大家听后一致称妙,阎伯屿也意味深长地说:“一字千金,不愧为当今奇才。”

短暂一生 成就不凡

王勃一生短暂,对于人生来说是一种莫名的惆怅,对于中国诗词则是一种损失,但纵然只有短短的27年,他还是留给了我们一笔宝贵的财富。

现存王勃的诗有8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其中写离别怀乡之作较为著名,典型的代表作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其中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慰勉,意境开阔,一扫惜别伤离的低沉气息,是唐朝送别诗中的佳作。《别薛华》《重别薛华》等五律都以感情真挚动人著称。《山中》《春游》等五言绝句,则通过写景抒发深沉的怀乡之情。明代胡应麟认为王勃的五律“兴象宛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唐)、中(唐)妙境。究其才力,自是唐人开山祖”。

王勃的古诗仅有10多首,其中《临高台》反映都市繁华生活,暗寓对贵族豪门的讽刺。《采莲曲》写妇女在采莲和捣衣时思念征夫,则是直接继承了乐府民歌的传统,而又能开拓意境。这些诗作虽仍带有六朝的华艳色彩,但风格清新明朗,开启了唐诗的新风格。

郑振铎在谈到王勃诗歌对后代的贡献时说:“正如太阳神万千缕的光芒还未走在东方之前,东方事先已布满了黎明女神的玫瑰色的曙光了。”

▲王勃画像

聪明绝顶 轶事趣闻

王勃有两位哥哥,也都满腹诗文,他们经常在一起谈诗论文。一天,王勃与两位哥哥在院子里高谈阔论,父亲王福畴在朝中的两位朋友来家里做客,三兄弟非常有礼貌地向两位大人行礼。这两位朋友知道王勃在写诗方面很有造诣,颇有心得,便问他是怎么做到的。王勃就说是自己书读多了,脑子比较灵活,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了,并说自己的目标是学习和借鉴前人的诗文,努力开创自己的风格。两位大人听说王勃写了《汉书注指瑕》,希望他能拿来看看。王勃说明了自己写作的理由并给大人们看了,两位大人看后啧啧称奇,觉得王勃9岁就能指出大学问家的错误,称赞他以后肯定大有作为。王勃并没有因二位大人的称赞而骄傲自满,仍然刻苦学习,作文练笔。

一次,家里又有客人来拜访,他们看见王勃研好墨后就睡觉,并不构思,而睡起来却又文思泉涌,都觉得非常奇怪,父亲王福畴就说这是儿子写作的一个习惯,往往是研好墨,上床蒙头构思,然后开始写作,一气呵成,客人们这才明白过来,并称王勃有独到之处。父亲陪客人闲聊,不一会,王勃就起来到书桌前,一下子就写了一首五言绝句。客人们过来看到王勃写的这首诗,惊叹不已,都说王勃是奇才。

664年,太常伯刘祥道巡行至关内,年仅14岁的王勃上书给刘祥道,谈了自己对于治国的看法。刘祥道看到王勃的上书后,不禁赞叹年纪轻轻就能提出如此治国之道,就把王勃举荐给唐高宗。唐高宗知道了王勃的才能后,就封他为朝昔文郎。王勃在职期间,写下大量文章,16岁已蜚声文坛,27岁便写下了名扬天下的《滕王阁序》。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