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魏晋风度

古代生活史——家学

历史大观园 魏晋风度 2020-07-15 00:30:01 0


家学也是私学,但与前述意义的私学相比,在生徒对象、单位教学规模、教学内容等方面二者都具有许多不同。前者的学生是自己的后代,后者的学生是社会上的莘莘学子;前者以家庭为基本教学单位,因而单位教学规模不会很大,后者则无此限制,生徒可以数十成百,甚至逾千。

两晋南北朝士家大族兴起,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有特殊的地位。这种特殊的地位,又使他们的门第教育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第一,门第教育以儒学为宗。琅邪王氏王褒曾著《幼训》说:“吾始乎幼学,及于知命,既崇周、孔之教,兼循老、释之谈,江左以来,斯业不坠,汝能修之,吾之志也。”一个“崇”字,说明儒学在王褒家世教育中的核心地位。琅邪王准之,其曾祖王彪之,“博闻多识,练悉朝仪,自是家世相传,并谙江左旧事,缄之青箱,世人谓之‘王氏青箱学’”。继承家学的王准之,撰成《仪注》,至梁时仍被遵用,可见王氏青箱学的儒学内容。北魏大姓范阳卢氏,“其文武功烈,殆无足纪,而见重于时,声高冠带,盖德业儒素有过人者”。这说明家传儒学对于士家大族在社会上名重声高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门第教育习染玄风。魏晋之时,玄学兴起,对士家大族影响颇深。所谓“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正说明魏晋时以儒教为宗的门第教育逐渐习染玄风。南朝何尚之家族的教育比较典型。何尚之之父何叔度,其母早卒,奉姨若所生。“姨亡,朔望必往致哀,并设祭奠,食并珍新,躬自临视。若朔望应有公事,则先遣送祭,皆手自料简,流涕对之。”这种行为显然体现出儒家“孝”的精神。何尚之之子何偃在明帝泰始二年(466年)祭祀遇雨时议论说:“郑玄注《礼记》,引《易》说三王之郊,一用夏正。《周礼》,凡国大事,多用正岁。《左传》又启蛰而郊。则郑之此说,诚有据矣。”可见何氏是精通儒学的。但何尚之却在宅中置玄学,“东海徐秀、庐江何昙、黄回、颍川荀子华、太原孙宗昌、王延秀、鲁郡孔惠宣,并慕道来游,谓之南学”。何偃也“素好谈玄,注《庄子·逍遥篇》传于时”。可见南北朝时士家大族门第教育习染玄风之一斑。

第三,门第教育注重高雅之内容。士家大族是社会中的贵姓,他们不但经济政治地位特殊,在门第教育中也传授高雅的知识与技能。善长诗文在魏晋南北朝时被时流所重,所以文学教育亦为门第教育所重视。以陈郡谢弘微一族为例,谢弘微常与继叔父谢混、族兄弟谢灵运、谢瞻、谢晦、谢曜等“以文义赏会,常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谢弘微子谢庄,七岁便能属文。袁淑之文为一时之冠,曾作赋欲给谢庄看。当他见到谢庄赋后,说:“江东无我,卿当独秀;我若无卿,亦一时之杰。”便未将己赋拿出。谢庄之子谢朏,十岁能写文章,被王景文称为“神童”。谢朏之侄谢览,梁天监中“受敕与侍中王暕为诗答赠”,其文甚工,被梁武帝誉为国之英华。谢览弟谢举“年十四,尝赠沈约诗,为约所赏”。谢氏之门,文学大家屡出,当与其门第中文学教育有关。书法亦被视为一种高雅技能,也是门第教育的重要内容。琅邪王氏为书法世家,著名的书法大家王羲之、王献之均为琅邪王氏一族。在北朝,清河崔氏、范阳卢氏也极重书法。崔玄伯“尤善草隶行押之书,为世摹楷。玄伯祖悦与范阳卢谌,并以博艺著名。谌法钟繇,悦法卫耴,而具习索靖之草,皆尽其妙。谌传子偃,偃传子邈;悦传子潜,潜传玄伯。世不替业,故魏初重崔卢之书”。崔玄伯子崔浩书法也很著名。另一个儿子崔简,“少以善书知名”。可见崔氏书法家学渊源之远。魏晋南北朝时围棋盛行,士族中行此雅戏者大有人在。谢安在淝水之战前夕,会集亲朋与侄子谢玄围棋相赌,说明士族门第教育中围棋也是培养个人才趣的手段。音乐也是门第教育的内容之一,东晋南朝戴逵、戴颙父子的琴术就是家世传承的。文学、书法、棋艺、琴术这些高雅的知识和技艺,虽不为士族高门所垄断,但确为其门第教育的部分内容,通过这些可以显示自己的清高和风雅。

第四,门第教育重视家世门风。魏晋南北朝谱学发达。谱学即士族的族谱与家谱,它是家世的记录,是家世教育的教材。作为高门,不可不谙谱学,如会稽孔奂,“详练百氏,凡所甄拔,衣冠搢绅,莫不悦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谱牒大致可分三类:一类是综合性的家谱,如《百家谱》、《百家集谱》、《百家谱集钞》等。再一类是专门性的族谱,如《京兆韦氏谱》、《谢氏谱》、《杨氏血脉谱》等。第三类是地方性的谱牒,如《益州谱》、《冀州姓族谱》、《洪州诸姓谱》、《扬州谱钞》等。门风教育也是士族所重视的内容,王羲之与谢万书中曾说:“虽植德无殊邈,犹欲教养子孙以敦厚退让。”《梁书·王志传》载:王志父王僧虔以来,“门风多宽恕,志尤惇厚。所历职,不以罪咎劾人。门下客尝盗脱志车古代生活史——家学卖之,志知而不问,待之如初。宾客游其门者,专覆其过而称其善。兄弟子侄皆笃实谦和,时人号马蕃诸王为长者。”王微也说:“且持盈畏满,自是家门旧风”。士族门阀以淳厚谦让标榜自家门风,一方面表明自己思想文化素质很高,以便在社会上受到崇敬;另一方面也为了使家族和睦、兴旺永昌。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wjfd/2522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