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魏晋风度

古代生活史——其他娱乐

历史大观园 魏晋风度 2020-07-15 00:29:54 0


一 斗草

《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荆楚人并蹋西草。又有斗百草之戏。”斗百草,顾名思义,就是双方以各种花草互相对比,看谁采的种类多,谁认识的种类多,谁就赢。所以名为斗草,实际上是关于植物知识的比赛。这种游戏,也与原始的中医药学有关。草药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很早就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夏小正》记载,五月五日这天,人们“蓄采众药,以蠲除毒气”。《夏小正》为《大戴礼记》的篇名,《隋书·经籍志》中有录。可见五月初五郊外采药习俗由来已久。至魏晋南北朝时,人们于此日仍“竞渡,采杂药”。在郊外采集草药的过程中,人们互相比赛,看谁采的药种类多,谁认识的植物种类多,斗草之意,自然寓于其中。不过,魏晋南北朝时,斗草作为一种娱乐活动,已有从竞采杂药中游离出来的趋势。南朝梁王筠《五日望采拾诗》(节录)云:

长丝表良节,金缕应嘉辰。

结芦同楚客,采艾异诗人。

折花竞鲜彩,拭露染芳津。

含娇起斜眄,敛笑动微古代生活史——其他娱乐

献珰依洛浦,怀珮似江滨。

从王筠的诗中可以看出,一些珰珮丁东的贵妇人也在良辰佳节进行斗草,不过她们斗的不仅限于草,还要“折花竞鲜彩”。“含娇起斜眄,敛笑动微古代生活史——其他娱乐”,把贵妇人的胜负之态写得惟妙惟肖。

斗草在其兴起之初,无疑是一种有益的活动。它可以使人们增长植物药物方面的知识,在郊外活动的同时,也使身体得到锻炼。不过这种活动也存在着破坏自然生态的可能。当斗草作为一种娱乐活动普遍盛行时,当一些有权有势的人参加这种活动时,这种可能性就变成了现实。宋代的斗草后,出现的“青枝满地花狼藉”的现象,说明它对大自然植物生态起一定的破坏作用。

二 斗鸡

斗鸡之戏由来已久。据《左传》记载,季平子与郈伯比邻而居,两家鸡常斗。季氏将自己的鸡翅上抹上芥子面,郈氏则将自家鸡的爪上镶上金属套。在秦汉典籍中,斗鸡的记载也很多。《列子·黄帝》中记载了一个关于斗鸡的故事:

纪渻子为周宣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可斗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影响。”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耳。

《列子》一书现今的集录本,乃魏晋之人托名而作。这说明在魏晋时期,人们对于斗鸡的训练已很讲究了。

魏晋南北朝时,斗鸡之戏相当普遍。在南朝,萧昭业为买一只斗鸡花数千钱;北朝北齐后主高纬授斗鸡以开府之职,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此外,这个时期的文人们还写了大量的斗鸡题材的诗歌。三国曹魏刘祯和曹植均有《斗鸡诗》。曹植《斗鸡诗》云:

游目极妙伎,清听厌宫商,

主人寂无为,众宾进乐方。

长筵坐戏客,斗鸡间观房,

群雄正翕赫,双翅自飞扬。

挥羽激流风,悍目发朱光,

觜落轻毛散,严距往往伤。

长鸣入青云,扇翼独翱翔,

愿蒙狸膏助,常得擅此场。

南朝梁简文帝《斗鸡诗》(节录)云:

玉冠初警敌,芥羽忽猜俦,

十日骄即满,九胜势恒遒,

脱使田饶见,堪能说鲁侯。

陈徐陵《斗鸡诗》云:

季子聊为戏,陈王欲骋才。

花冠已冲力,金爪复惊媒。

斗凤羞衣锦,双鸾耻镜台。

陈仓若有信,为觅宝鸡来。

北周庾信和王褒皆作《斗鸡诗》。王褒《看斗鸡诗》云:

躞蹀始横行,意气欲相倾,

妒敌金芒起,猜群芥粉生。

入场疑挑战,逐退似追兵,

谁知函谷下,人去独开城。

上引诸斗鸡诗,说明从三国至南北朝,斗鸡之戏延绵不断。精彩激烈的斗鸡场面,引起诗人种种感受。有的从斗鸡中得到新的娱乐享受,有的视斗鸡为同博弈一样有趣的活动,有的因此联想起陈仓宝鸡的神话,有的联想起人间的战场。总之,这种种感受,只有亲观斗鸡才能产生,这一篇篇斗鸡诗,只有目睹斗鸡才能写得如此形象精彩。

三 斗鸭

斗鸭之戏,在西汉时已有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斗鸭之戏主要盛行于南方,北方关于斗鸭的记载则很少。

据《三国志·吴志·吴主传》注引《江表传》记载,魏文帝派人向孙吴要斗鸭、长鸣鸡等物。群臣认为,魏所求为珍玩之物,不合礼仪,不应给。孙权为了联合曹魏对抗蜀汉,便满足了魏使的要求。可见在江南建业(今南京)一带出产作为玩物的斗鸭已闻名于北方。孙权子建昌侯孙虑喜好斗鸭,曾在堂前作斗鸭栏。南朝刘宋时,太子舍人王僧达因病休假,到杨列桥观斗鸭,被人看到,举报给有关部门。可见至南朝时,南京一带斗鸭之风仍很盛。

对于斗鸭之戏,西晋蔡洪《斗凫赋》有较详细的描写:

嘉乾黄之散授,何气化之有灵?产羽虫之丽凫,惟斗鸭之最精。……招爽敌于戏门,交武势于川庭。尔乃振劲羽,竦六翮,抗严趾,望雄敌,忽雷起而电发,赴洪波以奋击。

从蔡洪之赋中可见,斗鸭之戏一般在水中进行。前述刘宋王僧达观斗鸭的地方杨列桥,亦说明斗鸭之戏是在水中。顺便指出,蔡洪也是南方人,其家吴郡,即今天江浙地区。他在孙吴时入仕,晋时又为州从事,曾任过松滋县(今安徽霍丘东)令。可见其活动范围不出江淮一带。斗鸭之戏竟能激发他写出此赋,亦见此戏在江南地区的盛行。

四 童戏

童戏即儿童所进行的游戏活动。魏晋南北朝时,见于记载的童戏有战阵之戏、骑竹马、斗族、跳绳、摊戏等。

战阵之戏即儿童模仿大人指挥战争、布阵点将的游戏。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军事家凭借战争舞台演出一幕幕有声有色的活剧,这对儿童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所以从三国到南北朝,关于儿童战阵之戏的记载俯拾即是。曹魏大将夏侯渊的第三子夏侯称,“自孺子而好聚合儿童,为之渠帅,战必为军旅战阵之事,有违者辄严以鞭捶,众莫敢逆”。曹魏另一个著名将领贾逵,儿童时戏弄常设部伍,其祖父认为他异于众人,说:“汝大必为将率。”乃口授其兵法数万言。十六国时,李矩是北方与前后赵政权抗衡的首领之一,他在儿童时,与群儿聚戏,便为其率,计划指授,有成人之量。十六国后凉主吕光,是略阳(治所在今甘肃天水东)氐人,他10岁时,与诸儿童在邑里游戏,为战阵之法。同伴们全都推他为主帅。由于他用人合理,同伴对其深为叹服。又据《周书·李贤附李远传》载,李远幼有器局,志度不凡,他曾与群儿做战阵游戏,指挥处置,皆合军阵之法。郡守见而异之,招呼他们再玩一回。群儿见郡守,惧而散走。李远持杖大喝,让他们恢复刚才的阵容。在他的指挥下,阵容很快恢复,其雄壮之势,甚至超过了以前。郡守指着李远称道:“此小儿必为将军,非常人也。”同书《宇文测附宇文深传》又载:宇文深年数岁时,便垒石为营伍,折草作旌旗。他所布置的行列,皆有军阵之势。其父宇文永见后非常高兴,说:“汝自然知此,于后必为名将。”

骑竹马是儿童效法成人骑马而创造出来的游戏。最简单的方法是,将一根短竹竿放在胯下,一手握竿的前端,使其后梢拖地,另一只手做扬鞭状,向前奔跑模仿奔马驰骋。这种游戏多为男童所为。《后汉书·郭伋传》就有儿童骑竹马的记载。魏晋时,骑竹马仍是儿童喜爱的游戏。《三国志·魏书·陶谦传》注引《吴书》说,陶谦少以不羁闻名全县。他14岁时,还缀帛为幡,乘竹马而戏,邑中儿童全都在其后跟随。又据《晋书·殷浩传》载,殷浩北伐失败,桓温一向忌妒他,便乘机上疏废其为庶人。他还对别人说:“少时吾与浩共骑竹马,我弃去,浩辄取之,故当出我下也。”儿童的竹马之戏,可以和战阵之戏结合起来,联系前述儿童中战阵之戏的流行,骑竹马之戏在此时恐怕也很盛行。

斗族之戏,亦称斗凿。观其玩法,即从古代击壤而来。三国时邯郸淳作《艺经》说:“击壤,古戏也。”可见击壤之戏在魏晋南北朝以前即已流行。同书记载击壤的玩法说:“壤以木为之,前广后锐,长尺四,阔三寸,其形如履。将戏,先侧一壤于地,遥于三四十步,以手中壤敲之,中者为上。”壤还可以以砖代木。《艺经》还说:“以砖两枚,长七寸,相去三十步,立为标。各以砖一枚,方圆一尺,掷之。主人持筹,随多少。甲先掷破则得乙筹,后破则夺先破者。”西晋周处作《风土记》说:“击壤者以木做之,前广后锐,长可尺三四寸,其形如履。腊节,童少以为戏,分部如掷博也。”从周处文中看来,西晋与三国时击壤之戏无大区别。不过,《风土记》此载透露一个信息,即击壤之戏至西晋时已逐渐成为儿童所爱的活动了。《续搜神记》卷6记载,夏侯综能看见鬼,说他们也乘车骑马,与人无异。一次,他外出,忽然指着路边的一个小孩对同行者说:“这孩子马上要大病了。”话音刚落,孩子果然大病发作,奄奄一息。孩子的母亲赶快向夏侯综请教,夏侯综说:“因为你儿子刚才在道中掷砖,一下砸着鬼脚了。鬼很生气,所以如此。你只要用酒饭祭鬼,孩子的病就会好。”孩子的母亲如言去做,果然奏效。这固然是一个神话,但它反映出掷砖击壤之戏在儿童中流行的事实。又据《宋书·五行志》记载:东晋太元中,“小儿以两铁相打于土中,名曰‘斗族’”。可见在东晋时,儿童中的击壤之戏,除了木、砖,还用铁块,并出现了新的名称--“斗族”了。

关于跳绳的游戏,《北齐书·后主纪》中有一段有趣的记载:“游童戏者好以两手持绳,拂地而却上,跳且唱曰:‘高末。’高末之言,盖高氏运祚之末也。”北齐皇帝高姓,“高末”谓齐将亡。这本是作为谶言而记载的事,却给我们留下儿童跳绳之戏的生动资料。

《南史·昭明太子传》载:昭明太子看见“后古代生活史——其他娱乐小儿摊戏。后属有狱牒摊者法,士人结流徙,庶人结徒。太子曰:‘私钱自戏,不犯公物,此科太重。’”从文中看,摊戏显然是一种赌博之戏。但其戏法如何,文中未记。唐李匡乂《资暇集》卷中说:“钱戏有每以四文为一列者,即史传云云所意钱是也,俗谓之摊钱,亦曰摊铺。其钱不使叠映欺惑也。”大约摊戏为一种掷铜钱于地,依其正反面的排列组合而决定胜负的游戏。这本是成人间进行赌博的手段,但南朝儿童亦以此为戏乐。


《三国志·魏书》卷15,《张既传》注引《魏略》。

《三国志·吴书》卷52,《诸葛瑾附诸葛融传》。

《晋书》卷31,《胡贵嫔传》。

《晋书》卷75,《刘惔传》。

《晋书》卷104,《石勒载记》上。

《晋书》卷123,《慕容垂载记》。

《宋书》卷42,《王弘传》。

《南齐书》卷27,《李安民传》。

《梁书》卷12,《韦古代生活史——其他娱乐 传》。

《魏书》卷76,《张烈附僧皓传》。

《北齐书》卷39,《祖珽传》。

《周书》卷18,《王思政传》。

《宋书》卷66,《何尚之传》。

《宋书》卷74,《臧质传》。

《宋书》卷79,《竟陵王刘诞传》。

《艺文类聚》卷74,《巧艺部·樗古代生活史——其他娱乐 》。

《艺说新语》卷下,《巧艺》。

《太平御览》卷755,《工艺部·弹棋》引《弹棋经序》、《弹棋经后序》。

《三国志·魏书》卷2,《文帝纪》注引《博物志》。

《晋书》卷107,《石季龙载记》下。

《宋书》卷56,《孔琳之传》。

《宋书》卷71,《江湛传》。

《宋书》卷72,《文九王列传》。

《南齐书》卷44,《沈文季传》。

《三国志·魏书》卷2,《文帝纪》注引《典论·自叙》。

《艺文类聚》卷74,《巧艺部·弹棋》。

同上。

同上。

《北齐书》卷50,《恩倖·韩凤传》。

《太平御览》卷33,《时序部·腊》。

《艺文类聚》卷74,《巧艺部·藏钩》。

《晋书》卷41,《魏舒传》。

《晋书》卷85,《刘毅传》。

《魏书》卷16,《道武七王列传·南平王拓跋浑传》。

《魏书》卷58,《杨播传》。

《晋书》卷42,《王浑附王济传》。

《晋书》卷79,《谢尚传》。

《晋书》卷102,《刘聪载记》。

《北齐书》卷41,《元景安传》。

《三国志·魏书》卷15,《张既传》注引《魏略》。

《三国志·魏书》卷28,《钟会传》注引《何劭王弼传》。

《艺文类聚》卷74,《巧艺部·投壶》。

《颜氏家训》卷7,《杂艺》。

《南史》卷38,《柳元景附柳恽传》。

《颜氏家训》卷7,《杂艺》。

《颜氏家训》卷7,《杂艺》王利器《集解》。

《颜氏家训》卷7,《杂艺》王利器《集解》。

《艺文类聚》卷74《巧艺部·围棋》

《三国志·魏书》卷1,《武帝纪》注引张华《博物志》。

《三国志·吴书》卷20,《韦曜伟》:韦曜说:“夫一木之枰孰与方国之封?枯棋三百孰与万人之将?”可见弈棋指围棋。

《三国志·蜀书》卷14,《费祎传》。

《晋书》卷35,《裴楷附裴遐传》。

《晋书》卷62,《祖逖附祖纳传》。

《晋书》卷79,《谢安传》。

《宋书》卷43,《徐羡之传》。

《宋书》卷54,《羊玄保传》。

《梁书》卷3,《武帝纪》。

《梁书》卷32,《陈庆之传》。

《梁书》卷38,《朱异传》。

《魏书》卷28,《古弼传》。

《魏书》卷68,《甄琛传》。

《魏书》卷104,《自序》。

《说郛》(宛委山堂本)卷102,引邯郸淳《棋经》。

《三国志·吴书》卷18,《赵达传》注引《吴录》。

《宋书》卷54,《羊玄保传》。

《南齐书》卷46,《萧惠基传》。

《南齐书》卷34,《王谌传》。

《南齐书》卷46,《萧惠基传》。

《南史》卷38,《柳元景附柳恽传》。

《艺文类聚》卷74,《巧艺部·围棋》。

《说郛》(宛委山堂本)卷102。

参考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出版第十二章,第1017页。

《梁书》卷21,《王瞻传》。

《梁书》卷51,《处士·庾诜传》。

《三国志·魏书》卷12,《崔琰传》注引《魏略》。

《周书》卷5,《武帝纪》亦载:天和四年五月己丑,“帝制《象经》成,集百僚讲说。”

《艺文类聚》卷74,《巧艺部·象戏》。

《艺文类聚》卷74,《巧艺部·四维》。

司马光:《古局象棋图》,《说郛》(宛委山堂本)卷102。

《演繁露》卷7,《谜》。

《魏书》卷21,《献文六王列传·咸阳王元禧传》上。

《三国志·魏书》卷1,《武帝纪》注引《魏书》。

《三国志·吴书》卷7,《张昭传》。

《宋书》卷75,《王僧达传》。

《梁书》卷9,《曹景宗传》。

《北史》卷68,《贺若敦传》。

《三国志·魏书》卷12,《崔琰传》。

《三国志·魏书》卷2,《文帝纪》注引《典论·自序》。

《梁书》卷9,《曹景宗传》。

《艺文类聚》卷3,《岁时部·春》。

同上。

《艺文类聚》卷28,《人部·游览》。

《晋书》卷34,《羊祜传》。

《晋书》卷80,《王羲之传》。

《晋书》卷94,《隐逸·郭文传》。

《晋书》卷94,《隐逸·刘古代生活史——其他娱乐 之传》。

《宋书》卷93,《隐逸·宗炳传》。

《三国志·魏书》卷9,《夏侯惇传》。

《三国志·魏书》卷15,《张既传》注引《魏略》。

《晋书》卷33,《石苞附石崇传》。

《太平御览》卷568,《乐部·女乐》引《俗说》。

《晋书》卷75,《王湛附王坦之传》。

《魏书》卷61,《薛安都附薛真度传》。

《北齐书》卷22,《卢文伟附卢宗道传》。

《三国志·魏书》卷21,《王粲传》注引《文士传》。

《晋书》卷49,《嵇康传》。

《宋书》卷64,《何承天传》。

《南齐书》卷7,《东昏侯纪》。

《南齐书》卷23,《王俭传》。

《南齐书》卷23,《褚渊传》。

《南齐书》卷23,《褚渊传》。

《梁书》卷21,《柳恽传》。

《晋书》卷94,《隐逸·戴逵传》。

《宋书》卷93,《隐逸·戴颙传》。

《宋书》卷69,《范晔传》。

《魏书》卷19,《景穆十二王列传·中山王元英传》下。

《魏书》卷32,《高湖附高树生传》。

《魏书》卷41,《源贺附源怀传》。

《魏书》卷71,《裴叔业附柳远传》。

《魏书》卷84,《儒林·徐遵明传》。

《北齐书》卷8,《后主纪》。

《北齐书》卷22,《李元忠附李搔传》。

《北齐书》卷29,《郑述祖传》。

《北齐书》卷39,《祖珽传》。

《北齐书》卷48,《外戚·尔朱文畅附尔朱文略传》。

《北齐书》卷11,《文襄六王列传·广宁王高孝珩传》。

《毛诗正义》卷1,《国风·江有汜》郑玄《笺》。

《太平广记》卷10,引《神仙传》。

《三国志·蜀书》卷5,《诸葛亮传》注引《魏略》。

《晋书》卷79,《谢安传》。

《晋书》卷49,《阮籍传》。

《晋书》卷104,《石勒载记》上。

《晋书》卷49,《谢鲲传》。

《晋书》卷69,《周古代生活史——其他娱乐 传》。

同上。

《晋书》卷62,《刘琨传》。

《晋书》卷101,《刘元海载记》。

《晋书》卷104,《石勒载记》上。

《晋书》卷76,《王廙传》。

同上。

《古代礼制风俗漫谈》,中华书局1986年版。

《晋书》卷92,《文苑·成公绥传》。

《荆楚岁时记》。

同上。

《艺文类聚》卷4,《岁时部·五月五日》。

《南齐书》卷4,《郁林王纪》。

《北齐书》卷8,《后主纪》。

以下引所有《斗鸡诗》、《看斗鸡诗》均引自《艺文类聚》卷91,《鸟部·鸡》。

《三国志·吴书》卷13,《陆逊传》。

《宋书》卷75,《王僧达传》。

《艺文类聚》卷91,《鸟部·鸭》。

《三国志·魏书》卷9,《夏侯渊传》注引《世语》。

《三国志·魏书》卷15,《贾逵传》。

《晋书》卷63,《李矩传》。

《晋书》卷122,《吕光载记》。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独尊的局面被打破,学术思想领域又呈百家争鸣、互相吸收的景象。与此同时,教育也出现了新的格局,官学、私学、家学成为教育的三种主要形式,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wjfd/2522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