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魏晋风度

细说历史——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历史大观园 魏晋风度 2020-07-14 00:44:59 0


从317年东晋王朝建立,到589年隋王朝统一中国的两个半世纪中,江南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渐次赶上甚至超过了北方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的最有活力的增长点。“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的传统观念愈行愈远,“江南好,江南好”的歌声开始响彻大江南北。

这段时间江南经济大发展的原因是:一、从西晋王朝崩溃起,北方向南方大规模迁移的移民潮愈演愈烈,常常一次大的移民潮就是“以十万计”,在二百多年间累积起来数量就十分可观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前期,江南的生产相对还比较落后,以农业而言基本上还处于“遏长川以为陂,燔茂草以为田”的火耕水耨式的比较原始的耕作方式,北方的流民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粪田耕作法,此外还有麦菽等作物在江南的推广培植。江南的土著农民与北方南下的侨居农民两支生产大军的结合,为开发江南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和生产技术资源。二、江南在这段时间内具有较北方相对优越的社会条件。在这段时间里,北方战乱不已,在十六国时期,先后出现了不少于二十个割据势力,并存的割据势力也常在三五个之间,说当时的情况是山河破碎,一点也不为过。而南方的情况就大不一样。在这两个半世纪内,江南地区始终是一统的,除了“侯景之乱”造成较大规模的动乱和破坏外,民众基本上在平静的环境中生活。在这段时间里,朝代的更迭是有的,但大多取的是和平过渡的禅让方式,这种方式较少破坏性,对民众的生活和生产都比较有利。

细说历史——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千秋万岁画像砖(南朝,河南邓州学庄村南朝墓出土)

细说历史——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牛车画像砖(南朝,河南邓州学庄村南朝墓出土)

细说历史——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侍从画像砖(南朝,河南邓州学庄村南朝墓出土)

细说历史——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青瓷印花带盖唾壶(南朝,湖南长沙出土)

在《宋书》中,有一段对江南经济总体的评价,称之为“江南之为国盛矣”!意思是说,江南的经济已经足以代表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准了,具体的分析表述是这样说的:“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土,亩值一金,鄂、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卷五十四)这段话告诉人们,当时以荆州和扬州为代表的江南经济,已经超越于“鄂”、“杜”——泛指关中、中原——的经济状况。作者的口气十分明确:“鄂、杜之间,不能比也。” 为什么说中原不能与荆、扬相比呢?第一,这里的地理条件得天独厚,土地特别肥沃,一年的丰收(稔,即丰收也)可养活几个郡的民众。第二,这里“民勤本业”,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以农为本”的思想牢固。第三,耕业和织业相得益彰,他们织出的布帛“覆衣天下”。男耕女织的理想境界在南朝时的江南有所体现。

相关记载表明,南朝时江浙的太湖流域、浙东的会稽郡、江西的鄱阳湖一带、湖南的洞庭湖一带,都已经成了南朝时的粮仓。广东、福建一带,自从牛耕技术推广以来,生产就有了大发展,东晋南朝以后,“双季稻”已经成为岭南地区民众的骄傲。

南朝时期的江南经济,还有一点是其他地方无法企及的,那就是多种经营。江南的人们,往往“缘湖居民,鱼鸭为业,及有居肆,理无乐徙”。除了农业这个主业外,他们还养鱼虾,养鸡鸭,这是副业。主业与副业的并举,也是南朝经济的一大特色。当时的会稽太守灵符既当官,又发展生产。在发展生产过程中走出了一条“产业甚广”的新路,他“周回(围)地三十三里,水陆地二百六十顷,含带二山,又有果园九处”(《宋书·灵符传》),他是陆地农耕、水上养殖、山上植林、果园开垦并举的人。而这样的人,在当时也只有在江南会有。当时的政府有点保守,说这样做不行,把他免了官,后来又说没事了,复了他的官。

江南地区面临大海,盐是那里的特色产品。盐的制造,在南朝的宋、齐、梁时期是允许民间私煮的,政府也不干预。到了陈代,开始由政府征收煮盐的盐赋。当时吴郡的海盐(今浙江海盐)是产盐的重要地区。海盐那时到处都是盐田,也到处都有公私盐商。与盐业连在一起的还有钢铁业。在荆州和扬州都有冶炼钢铁的专门作坊,都是官办的,其中的工人都是罪犯,不少人戴着镣铐做工。

造纸业是服务于文化的产业,它的发展程度又是文化水准的标尺。我国的造纸业肇始于汉初,而到东汉时的蔡伦利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为原料造纸,造纸业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也开创了新局面。到东晋、南朝时,“蔡侯纸”的质量进一步得到了提高,除了继续利用上述原料造纸外,还利用桑皮、藤皮造纸,这样使纸的成本更低、质量更高。据传,王羲之曾一次将会稽郡的库存纸九万张送给谢安,可见纸的消费量随着生产量的增大而增大。南朝的建康城中设有“银纸官署”,可见当时不只有造纸工场或工厂,还已经有了造纸的官方管理机构。梁元帝为湘东王时,曾“上武帝纸万幅”,又“特送五色三万枚”,这样看来不只纸的数量多,还已有了各种颜色的纸片。南朝中晚期,造纸业不只兴盛于江浙一带,在荆、湘、蜀中的广大南方地区也已经发展起来。

在农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在东晋和南朝时期涌现出了像建康、吴、京口、山阴、寿春、襄阳、江陵、成都、番禺这样的商业大都市。建康(今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的都城和文化中心。南朝时这座城市“贡使商旅,方舟万计”(《宋书·五行志》),已经成为国际化商业城市。它作为梁朝首都的时候,有二十八万户人家,有人以一户五口人推算,当有一百四十多万人口,这不只是当时中国人口最多的城市,可能也是世界最大的城市。建康在南朝梁时一派繁荣景象,秦淮河北的大集市有百余处,小集市有十余处。城市的四郊东至倪塘(今方山附近),西至石头城(今清凉山),南至石子冈(今雨花台),北至蒋山(今钟山),东西南北各四十里。梁武帝末年“侯景之乱”时受到破坏,但鉴于它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巨大作用,到南朝陈时就基本修复了。另外,南海郡的番禺(今广州市),经东晋时大规模扩建后,在南朝时也已成为超大型的国际商贸大都会,从番禺出发的商人,航行于南海与印度洋上,与南海、印度洋诸国进行贸易,天竺(今印度)、大秦(罗马帝国)、波斯(今伊朗)、师子(今斯里兰卡)的商人常作客于番禺城,中国的商人也常从番禺出发航行至南海、太平洋、印度洋各国。番禺的商贸业带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至有“广州刺史但经城门一过,便得三千万”(《南齐书·王琨传》)的说法。

细说历史——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陶女俑(南朝,南京砂石山出土)

细说历史——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陶高髻女俑(南朝,南京西善桥出土)

南北朝各民族的政权和不断更替的王朝,尽管长期分裂对峙着,但是,为了自身的存在和稳定,为了政治、军事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他们大多采取积极主动的外交政策,除了丝绸之路外,还开通了海上之路等通道与世界各国开展交流。《职贡图》卷对此有真实的反映。作者为萧绎(508—554),即梁元帝,他博学善画,尤擅肖像画。他是武帝萧衍第七子,他对朝廷与诸国的往来是了解的,加之其画风倾向于写实,故由他绘画的作品应该是真实的。此图又名《番客入朝图》,展现南北朝时期国家间友好往来的繁盛场面。据《石渠宝笈初编》记载,《职贡图》卷原绘南朝梁时来朝贡的外国使臣像,共二十五人。此卷是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摹本,已残损,仅存列国使者立像十二人,皆左向侧身,身后楷书榜题,疏注国名及山川道路、风土人情、与梁朝的关系、纳贡物品等。列国使者自右至左为:波斯国、百济国、丘兹国、倭国、狼牙修国等。在此图中,尽管使者的站姿几乎雷同,但其个性特色勾勒清晰,或文静秀弱,或朴质豪爽,或机智慧敏,各具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的独特气质,并且把那种有幸成为使者的拱手而立、恭敬欣喜的情态,表露无遗。《职贡图》画像是了解南朝绘画艺术的珍贵资料,又是真实记录南北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

细说历史——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宋摹本《职贡图》。南朝梁元帝萧绎所绘《职贡图》描绘了波斯、百济等十二国使臣像,原图不存,现为宋人摹本,藏于南京博物院。

值得重视的是,南朝经济的突破性发展,不只对当时的人们来说具有实际的意义,也为隋唐的经济大发展、大繁荣,以及中国的南北又一次大统一,奠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wjfd/2460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