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魏晋风度

趣味简史——北魏孝文帝迁都

历史大观园 魏晋风度 2020-07-12 23:51:02 0


北朝时期,华北地区的第一个王朝就是北魏,又称后魏、元魏、拓跋魏。

北魏是少数民族鲜卑拓跋部落建立的国家,相较于同族慕容部落建立的前燕、后燕、诸燕国家来说,文化程度要低得多。最早的时候,在北魏的领导人心中,国家只不过是一个大型部落而已。

那些官员根本就没有薪俸,当然也不会白做事不拿钱。这些官员有一个特权,那就是无条件向老百姓索要,要一百是对得起你,要一千就是整死你。当然,老百姓中也有抗拒不给的,结果下场都很惨。为此,北魏的民变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多的。一直到公元484年,北魏的官员才由政府发放薪水,也就是他们开国99年之后。

北中国被统一之后,北魏由于经历了五十多年的战争,开国时的那些精锐部队,战争中崛起的将领大部分都战死沙场。外加他们从之前占有的一小块土地变成如今整个华北平原,统治者已经很满足,也不想再动兵戈,安于南北对峙的现状。

公元471年,北魏的第七任皇帝拓跋宏即位,称孝文帝。

拓跋宏是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李贵人所生。由于其聪明伶俐,深得众人喜欢,三岁的时候就被立为皇太子。据说拓跋宏四岁的那年,献文帝患病,拓跋宏便效仿古代孝廉,为父王吮吸脓疮,让献文帝非常感动。

拓跋宏自幼接受汉文化教育,算是北魏开国以来第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君主。由于鲜卑族没有文字,所以拓跋宏接触汉文化之后,开始了盲目的崇拜,觉得汉文化一切都是好的,鲜卑族一切都是落伍,是坏的,于是他下定决心要自己的民族全盘接受汉族文化。

当时南齐帝国的使者萧琛、范云前来晋见,拓跋宏便接待了两人,还与他们谈论了很久,之后他激动地对大臣说:“南朝的臣子都非常贤良,都是好臣子!”此话一出,下面的大臣就不满意了,高官李元凯出口回道:“南朝好臣子多,一年换一个皇帝。北朝无好臣,百年换一个皇帝。”拓跋宏听完之后,面红耳赤。

北魏原来的都城在平城(山西大同)北陲,并非富饶之地。此处作为都城之后,人口骤然上升,紧跟着通货膨胀。粮食等物品需要从其他地方大量运送到都城,又没有方便的水路可以行驶,生活成本大大增加。最后都城的老百姓还不及地方平民富裕。为了改变现状,同时解除北边蒙古高原上柔然人的威胁,也为了加速汉化,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

但是对于迁都一事,可以说是反对声一片。反对派认为:都城南迁势必会让鲜卑人失去原有的勇猛强悍,拓跋氏族也就无法再继续威震天下。为此,孝文帝大为头疼,最后不得已,孝文帝想到一个诈术。

公元493年,孝文帝开始动员军队,宣称要南征,进攻建国才十五年的南齐帝国。于是乎孝文帝亲统三十万大军从首都平城浩浩荡荡向南进发。此时的北魏已经立国百年,贵族大多已经传承到第三代第四代,过惯了安乐惬意的生活,早就忘了南方还有敌人,也没有那种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孝文帝突然要御驾南征,大家心里都不乐意。

大军行至洛阳,亲王大臣们纷纷恳求孝文帝结束这次远征。孝文帝先是拒绝,然后又假装考虑,最终松口道:“我们大费周章南下征讨,却不明不白地就要停战,怎么回去向国人交代?如果真的要休兵,不如就迁都到洛阳,也可以算个理由,自圆其说了。”

大臣们无奈至极,他们不愿意迁都,更不愿意上阵打仗,如果非要在两者之中选一个最不愿意做的事,那还是打仗,迁都就迁都吧。

成功迁都之后,孝文帝雷厉风行地颁布了其后的汉化措施,例如禁止再穿鲜卑族的传统衣服,要穿汉服;将汉语作为官方语言,30岁以下禁止说鲜卑语;将原有的鲜卑姓氏改为汉姓,像“拓跋”,便改为了“元”、“独孤”改为了“刘”等。

种种汉化改革的措施为中国古代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公元499年,孝文帝英年早逝,无法再在民族融合事业上创造更大的业绩。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wjfd/2360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