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魏晋风度

三国时期纸与信息的作用

历史大观园 魏晋风度 2020-05-21 14:09:46 0

字体革命与书道诞生

汉字有篆书、隶书、行书、草书、楷书等多种字体。战国时代以前使用的是篆书,汉代的通用字体为隶书。后汉末期的《熹平石经》就是用隶书中的八分书写就的。但是到了后汉末期,从隶书衍生出了行书,并从行书发展产生了楷书。众所周知,楷书就是今天我们一般使用的正字体。曹丕即位时的《受禅碑》、《上尊号碑》等虽然都是用八分书书写的,但是已经开始出现几分楷书的影子,而朱然墓出土的木刺,则已经是用稍微留有隶书味的楷书写的了。亳县曹操一族坟墓出土的墓砖上的字体,显示着初期行书的风格,由此可见,三国时代汉字字体从隶书过渡到行书,又从行书逐渐过渡到了楷书。

用我们现在一般的感觉来看,楷书是最端正的字体,楷书写草一些就是行书,行书再写草一些就是草书。其实不然,事实上完全相反。草书的诞生比行书还早,是从初期的隶书产生的,在前汉时期就已经存在。不过汉代的草书叫章草,与现在的草书稍有不同。相对于章草,现在的草书被称为今草,今草是受行书和楷书的影响,从章草变化而来的,其诞生,也是在后汉至三国的这一时期。

三国时期纸与信息的作用

95 《墓田丙舍帖》拓本 为书法名家钟繇所书。显示了从行书到楷书的发展阶段

三国时期纸与信息的作用

96 宣示表拓本(奈良 宁乐美术馆藏) 钟繇代表作。黄初二年(221),劝进魏帝接受孙权表示臣服的提议

这个时期最有名的书法家是魏人钟繇,《受禅碑》、《上尊号碑》也被认为是出自钟繇之手。他的真迹只流传下来后世的摹本,其中《墓田丙舍帖》显示了从行书到楷书的过渡,“宣示表”则被认为是最早的楷书作品。

此外,作为吴国“八绝”之一皇象的作品,虽然仅存摹本,也有一篇章草书写的《急就篇》流传下来。著名的《平复帖》被认为是吴国陆逊之孙——在晋做官的著名诗人陆机的真迹,从这篇作品中可以看到章草向今草过渡期的书体。

后汉末期到三国的这一段时期里,像这样不仅产生了行书、楷书、今草等新字体,而且以这个时代为分界,以前使用的篆书和隶书开始只限于印章或石碑、建筑匾额等特殊用途,逐渐被淘汰出日常实用字体。也就是说,这个时代产生了一个可称之为字体革命的现象。在这之前虽然也有像秦始皇宰相李斯那样以擅长书法而留名的,但是今天我们所说的那种作为艺术的书法或书法家,却是在这个时代诞生的。除了钟繇、皇象以外,还有被认为是分别发明了行书、楷书的刘德升、王次仲,被称作草圣的张芝,此外还有邯郸淳、蔡邕、梁鹄、胡昭等,以书法成名的人物在这个时代大量涌现。相传曹操也擅长草书。从汉字字体的变迁或书法史上来说,三国时代也是一个划时代的时期。产生于这个时代的书法,在随后的东晋时代,因书圣王羲之的出现在艺术上更趋成熟。

三国时期纸与信息的作用

97 平复帖(故宫博物院藏) 无署名,传为晋陆机书。因第一行有“平复”二字,故名“平复帖”

从包装纸到书写纸

这个时代出现字体革命,诞生书法艺术,绝不是一个偶然。这都是因为书写材料的进步而带来的结果。我们知道,真正可以用来书写的纸是在后汉和帝元兴元年(105),由宦官蔡伦发明的。但是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发明仅靠一个人力量是很难做到的,而事实上也确实发现了蔡伦以前的纸。不过,富谷至氏认为,初期的纸目的不是用于书写,而主要用于物品的包装。这大概是因为初期的纸表面不够光滑不适合书写的缘故。蔡伦就是对此进行了改良,才制作出适合书写的光滑的纸来。后汉末期学者刘熙所著《释名》一书里有:“纸,砥也。”把纸的特征描写成像砥石那样表面光滑。这样,纸开始取代昂贵的帛(白绢)以及笨重的竹简、木简,作为一种轻便廉价的书写材料登场并不断得到普及。

纸作为书写材料得到改良并普及,与行书、楷书的诞生几乎是在同一时期,可以认为两者之间是有一定关系的。行书、楷书与隶书相比,其特点是笔画优美,线条轻快。而笔画的优美轻快则需要在细腻光滑的纸上快速运笔才能够产生。

最能强调笔致的轻快优美的,当然是草书。但是汉代的章草往往只被当作隶书的辅助来用,极少有用章草单独写成的作品。而与今草相比,草书最重要的连笔写法在章草中也很少见,特别是字与字连绵在章草里更是找不到。章草的章是端正之意,也就是说正因为这种草书没有今草那样“草”,所以才被命名为章草。今草的这种多用连笔、全篇以草书书写的写法,也还是因为用了纸才有可能产生的。如果比较武断地下一个结论,是否可以这样说,篆书、隶书是一种竹简、木简、帛书文字,而行书、楷书、今草则为纸张文字。

三国、晋代的用于书写的纸张,其实物断片在丝绸之路的楼兰遗址等处都有出土。相对于汉代的纸张,这些纸又进一步得到了改良,变得更薄,表面用糨糊和矿物质施以上光加工,能有效防止墨汁的渗透,便于提高书写速度和增进笔画线条流畅美观。据传草圣张芝都把家里衣服绸子都拿来写字,却不愿意把字写在纸上。因此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很少,非常珍贵。他的草书,估计应该是写在纸上的。

赏玩书信和笔迹

一般认为纸完全取代竹简、木简和帛要到五世纪的东晋以后了。从吴国走马楼简牍也可看出,三国时期竹简、木简还很普遍。不过纸当然也已经相当普及,特别是在书信上纸用得很多。这当然是因为纸比竹简、木简等邮送起来要方便得多。据《三国志》记载,孙权给曹操的信,吴周鲂写给魏曹休的诈降书,蜀李严写给雍闿的书信等,都是写在纸上的。这个时期,大量运用书信进行情报战,与纸的普及不无关系。而行书、草书则主要是个人写信时使用的字体。钟繇《墓田丙舍帖》、陆机《平复帖》等其实都是书信。这个时代的书信,不但其内容被当作文学作品鉴赏,其笔迹也被作为艺术品玩赏。

钟繇的儿子钟会受父亲的影响,也是一个擅长书法的人,不仅如此,他还很会模仿别人的笔迹,所以他曾两次伪造他人书信。另外我们前面也提到过,刘放也曾伪造过孙权的书信。这种模仿他人笔迹伪造书信的行为,换个角度看,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开始认识一些个人特有的笔迹了。汉代的隶书虽然也有写得好写得差之分,但看不出对个人笔迹有什么较强的认识。个人笔迹开始被人们认识,也是在行书、楷书、今草出现的这个时代。毋庸赘言,这正是书法艺术诞生的前提。这以后,人们开始通过临摹自己喜爱的书法家的墨迹鉴赏、学习书法。也正因此,钟繇的个人私信《墓田丙舍帖》等才能通过摹本流传到今天。擅长书法的钟会长于模仿他人笔迹也就毫不奇怪了。

洛阳纸贵

纸的使用对于书籍的影响远远超过对于书信的影响。纸对于书籍的广泛流通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已是不言而喻的了。后汉的吴恢在出任交州南海太守时,曾想带经书去任地,但因为装了两车多,最后只好作罢。这是发生在蔡伦献纸十年后的事情。会稽有一个比蔡伦稍早一些的学者叫王充(27—?),他以自己独自的“合理主义”思想著有《论衡》一书,当然是写在竹简或木简上的。王充把简牍放在家门和柱子旁边,一有灵感就记下来。《论衡》长期以来不被北方人所知。后汉末期蔡邕避难会稽时看到此书,非常感动,才传到了北方。蔡邕带回北方的《论衡》大概应该是写在纸上的。曹丕常把自己的著作《典论》和诗文到处送人,送给孙权的是写在素(白绢)上的,送给吴国重臣张昭的是写在纸上的。还有吴人阚泽在年轻时因家境贫寒,帮人笔耕,抄写书籍,抄完后往往能把书的内容全部记住。通过《后汉书》以及《三国志》的这些记载,可以看到从后汉后期到三国这一时期,在纸上写书已经得到迅速的普及。

一般认为三国时代因为战乱书籍多被烧失。其代表性事件就是董卓从洛阳迁往长安时,大量书籍在混乱中散失。但这些差不多都是宫中收藏的帛书。战乱的确给书籍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但是从上述有关纸的普及的内容来看,写在纸上并大量普及的书籍应该远远超过散失的数量。帛书书籍的消失,与印刷术的发明使手抄本失去价值,电脑的普及使稿纸变得多余一样,是一个与传统书写方式的诀别。郑玄对儒学的集大成,佛教的迅速传播,都可以说是纸的发明和使用带来读书革命的产物。

曹丕还把各种书籍按内容分类,组织编纂了相当于百科全书的《皇览》。中国称这类百科全书性的书籍为类书,而《皇览》堪称中国史上第一本类书。这种百科全书的出现,说明当时已存在大量的多种多样的书籍,而且还必须便于查阅。这当然也是因为有纸的普及才变为可能。

后汉初期的王充在家中到处放着简牍而写成《论衡》一书,而本书开头提到的晋左思则是在家中到处放着纸,最后写成了《三都赋》。这篇《三都赋》发表后,据说因为人们争相传抄,洛阳城中的纸都卖贵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还用来形容畅销书的“洛阳纸贵”一词的由来。左思的《三都赋》写成十几年后,陈寿开始写《三国志》。现在我们能看到的《三国志》最早写本是在丝绸之路的鄯善发现的四世纪前后的残纸,陈寿也许一开始就把他的著作写在纸上。如果这个假说成立,那么《三国志》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波直接写在纸上的著作。

信息革命与政治革命

以上我们阐述了纸的使用带来了书籍以及书信的普及,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也就是说在这个时代爆发了一场信息革命。这个时代的人们相对于从前,已经能够很容易地得到大量的信息了。不难想象,这个变化促进了知识的普及和对新知识的探求,带来了整个社会的结构改革。延续了四百年的大汉帝国崩溃后,经过三国各自的发展,一个新的统一帝国又即将重新诞生,这个历史发展的原动力,就是信息革命。可以说信息革命带来了政治革命。

这个时代之后中国历史上的又一大变革期是在唐宋交替之际,这次也与起因于唐末印刷术发明的信息革命不无关系。再进一步说,最后的王朝清朝走向灭亡,中华民国随之诞生,也是因为清末引进了西洋印刷术,使最新知识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在全国得到了普及的缘故。三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信息革命带来政治革命的时代,或者至少是第一个我们能够确定这一事实的时代。因此,对这个时代的历史和文化的考察,也就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wjfd/1501.html

下一篇:司马氏时期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