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宋元文明

历史解析——一统

历史大观园 宋元文明 2020-07-24 12:53:34 0


蒙古人的生活方式是游牧,征服是其生活习惯的逻辑。如果一个部落停留在一个地方,一直在同一个脆弱的生态系统中狩猎,那么将逐渐衰落,最终臣服在别的部落脚下。生存的唯一方法是不断迁徙。因此,头领如果能够带领自己的族人不断寻找更好的居所,就具备了特殊的人格魅力。直到1227年逝世为止,成吉思汗遵循的一直是这一逻辑。因此,他南进华北平原。一个世纪前,属于通古斯人种一支的女真人征服了那里并建立金朝。七年后,蒙古人踏平金朝,开始盘算南征宋朝。

蒙古人在长江流域的西北门户襄阳和樊城陷入五年的苦战,元世祖至元十年(1273,即南宋咸淳九年),襄阳陷落。这次蒙古人是得益于回人攻城技术的大力协助。两年后,杭州的南宋朝廷被攻克。不过蒙古人又花了四年时间,才将进一步南逃的南宋小朝廷完全击溃。

忽必烈在攻陷襄阳后,将注意力转向援宋的日本。至元五年(1268,即咸淳四年),他初次遣使日本,劝说后者终止与宋朝的结盟,但未被理会。他派出的第二、三次使团也同样无功而返。蒙古人先礼后兵。于是,至元十一年七月(1274年10月,即咸淳十年七月),一支由水师6700人、步兵23 000人组成的蒙古——高丽联军驾900艘军舰穿越朝鲜海峡向日本而去。蒙古人可谓心狠手辣,他们将赤裸的日本妇女的尸体钉在船舷上,作为示威的手段。日本人亦顽强抵抗,终于等到一场台风,使三分之一的敌舰和半数敌军葬身大海。蒙古人只能收拾残部撤离。

忽必烈尚未降服日本,就将大宋江山收入囊中。至元十八年(1281),他又纠集了一支更强大的军队,二度伐日。漏船、断粮、仓促成军、再遇风暴,导致了又一次的失败。于是,自19世纪起,便出现了这样一种神话——日本是被“神风”(kamikaze)所救。“神风”一词在1945年又复现于历史舞台,这次是被用来形容“二战”末对美国海军实施自杀性空袭的日本神风特攻队队员。

在征服宋朝以后,忽必烈急需寻找一种理念来支持蒙古统治的合法性。他找到了这样一种论调,即蒙古人有权统治这块次大陆,因为他们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宋、辽、金鼎立的分裂局面。把四分五裂的领土一统于一个名为大元王朝的政治体之下,很可能是出自忽必烈最信任的汉人幕僚子聪的谏言。子聪原为僧人,蒙古乃马真后元年(1242,即南宋淳祐二年)曾为大汗延揽,海迷失后元年(1249年,即淳祐九年)又再度入幕,成为忽必烈的主要谋臣。子聪明白,如果忽必烈不设法归依汉族传统,就无法成为令汉人心悦诚服的皇帝。一种方法是使这个政权具备华夏王朝的身份,将其置于自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北方算起的漫长的王朝系列。忽必烈自称为大元的创立者,将自己打扮为辽、金、宋朝的合法继承者。为了完全奠立自己的正统地位,他召集了一批学者,并任命脱脱(Toghtō)为都总裁官,为前三个朝代修官史。这一举措抹杀了长久以来汉人对“华”(文明的——也是“中华”的“华”)和“胡”(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的区分。如果汉人把蒙古人视为“胡”,那蒙古人就不可能使臣民相信他们能自称为“华”。因此,最好是找一个更具包容性的概念,也就是“一统”。忽必烈把许多民族聚集在自己的统治之下,使他们融为一体,因此,他当得起天子之名。

辽、金、宋三代的历史是把元朝嵌入中国朝代序列的参照坐标。又是在汉人智士的谏言下,忽必烈如法炮制,下令编撰全国性方志——即一部囊括各省地理、行政区划、人物传记的志书。这是史无前例的。以往各朝方志都是地方性的,到了元朝发生了变化。至元二十八年(1291),《大元一统志》修成,12年后重修扩版。这部全国性的出版物为以后的朝代树立了典范。洪武三年(1370),明朝的创立者也下令编纂本朝的一统志,但是在数十年后才正式启动。永乐十六年(1418)和景泰五年(1454),又先后两次申令修志,后一次更是催迫甚严。七年后,《大明一统志》终于问世。

朱元璋治下的疆域并不等同于忽必烈“统一”的疆域。朱元璋被迫放弃了元代统治下的蒙古和西伯利亚,即传统上所说的胡人区。然而,既然元朝声称统一了天下,则明朝必不能稍逊于彼。自朱元璋以后,明代的国家话语中始终充斥着“天下一统”“国朝一统”和“一统万方”这样的说法。洪武三年,朱元璋命人创作了一首比打油诗好不了多少的《大一统颂》,从中可以看出他有多么在乎这一点。

大明天子驾飞龙,

开疆宇定,王封江汉远朝宗。

庆四海车书会同,

东夷、西旅、北戎、南越都入地图中。

遐迩畅皇风,

亿万载时和岁丰。

明朝疆域辽阔,但东西南北四面都不及元朝版图大,甚至与唐帝国也无法相比。永乐皇帝(1403—1424年在位)意图恢复至元朝边界,故北进草原,南征安南(现越南),但明朝的武威在两面都未能维持太久。成书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的类书《三才图会》中有关朝代赓续的条目中竟然宣称“元氏以夷狄入主华夏”,而疆域却较以往的汉人王朝缩小了,“其地西北锥过于前”暗指有另一支蒙古部落控制着中亚,“而东南岛夷则未尽附”指的是日本两次击退蒙古人的进攻。按照该书编者的说法,这些局面随着明朝的建立而改观。“唯我天命统一华夷。幅员之广,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南越海表,北抵沙漠。”

这只是反元的修辞策略。到明代中期为止,疆域已较元代大幅缩减。根据地理学家王士性的说法,北面回缩了500公里,东北面回缩了250公里,西北面回缩了1000公里,而西南面也回缩了1000公里。在这些区域中,最易被明朝侵蚀的是西南。有明一代,乃至入清以后,通过不断移民开垦和设立行政机构,汉族势力有条不紊地侵入西南——这是一个在大范围内“吸收、取代和消灭”的进程,用人类学家詹姆斯·斯科特(James Scott)的说法就是“内部的殖民主义”。最易拓边的区域是北方边境,明朝最终在那里建起了一个缓冲地带,史称“九边”,并在其最外围筑起了长城,以区隔中外。而且如王士性所言:“若元人兼有沙漠……其广狭又不在此内。”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ywm/2803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