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宋元文明

历史解析——马可·波罗的失误

历史大观园 宋元文明 2020-07-24 12:53:31 0


14世纪,欧洲人对元朝的了解,远甚于他们对中国悠久历史上其他任何一个朝代的了解。他们有关元朝的知识来自当时的一本畅销书《寰宇记》(The Description of the World)。书上说,这个国度的幅员、人口和繁荣程度胜过欧洲的任何地方,她的统治者,“无论是从臣民、领土还是财富的角度衡量,都堪称当今世界乃至从人类初祖亚当以降,最强大的人”。这本书的作者当然就是马可·波罗(Marco Polo, 1254—1324),而他所奉承的那位统治者就是忽必烈汗。

波罗家族来自亚得里亚海边的科尔丘拉岛(今属克罗地亚),当马可出生时已成为威尼斯人。1260年,马可·波罗的父亲尼哥罗(Ni c co lò)和叔父玛菲(Ma f feo)挣脱了地中海贸易圈的强大引力,一路向东而去。是年,忽必烈成为统率全体蒙古部落的蒙古大汗。经过五年的长途跋涉和买卖,波罗兄弟抵达了忽必烈汗的首都——位于蒙古草原上的哈拉和林(Karakorum)。随后,他们返回欧洲,于1271年再度东游。是年,忽必烈建立元朝。这次,他们带上了尼哥罗17岁的儿子马可。他们一去就是24年。这次旅行的最大遗产就是马可·波罗的《寰宇记》。对于欧洲人来说,一个人在元朝的经历成为他们认识亚洲的一扇窗户,在此后的数百年间,书里的中国就是他们头脑中的中国。

如果说《寰宇记》有一位主角的话,那就是忽必烈。马可在核心章节的一开始写道:“每个人都应知晓,这位大汗是最强大的人。”与这位统治者有关的一切事物都被夸得天上有地上无。他的宫殿是“我所见过最大的”;宫殿所在城市的人口如此稠密,简直是“数不胜数”;“世界上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城市”像这里一般物阜民丰。难怪马可·波罗得到了“百万先生”(Il Milione, the Man of a Million Tales)的诨名。这就是欧洲人所相信的元朝的样子——美好得像尘世间的一个梦,后世作家如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者则期待通过置身于马可·波罗笔下的这片仙境,以激起自己想象的闪光。

已经有人指出马可·波罗的失误在于,遗漏了我们认为最能反映中华帝国幅员辽阔、国力强盛的标志——长城。吴芳思(Frances Wood)甚至大胆地怀疑,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无论是阅读当代中国地图,乘飞机俯瞰华北,还是坐火车穿越西伯利亚,除非是有严重视力问题,否则没有人会忽略长城;而看到长城后,没有人能轻易忘怀。”我们望着这个伟大的人工奇迹,看到的是一个在地理和政治规模上令欧洲人望尘莫及的国家。马可·波罗在至元十一年(1274)来到忽必烈的王国时没有提到长城,这使一些读者怀疑其整个故事的真实性。这种质疑看似有理,但是如果我们自己回到13世纪,就会发现,他遗漏某些重要事物并非那么显而易见的失误。马可·波罗说,他沿着丝绸之路上的河西走廊,进入沙州境内[“所有拜偶像者(穆斯林),除了一些信景教的突厥人”],又南下甘州(“一座辉煌的大城市……三座建筑精美的教堂……许多修道院和大教堂”),接着“往东南行,去大秦人(Cathay)的国家”。他在河西走廊一带没有注意到长城,原因很简单,因为长城不在那里。直到明朝后半期,可以被称作“长城”的东西才在这一地区出现。

并没有一道城墙可以为马可·波罗抵挡对其捏造游记的指责。有趣的是,当时的长城尚未如后世那般成为中华权力的象征。忽必烈的帝国横跨于中原扎根土地的世界和蒙古草原逐草而居的世界,他对这些城墙必然毫不在意。明初的皇帝大概亦复如是,因为他们还在想象,有朝一日能收复忽必烈曾经统治的大草原。后来的皇帝放弃了这个念头,于是开始在北方边境修筑一段段城墙,在游牧与农耕、蒙古与明朝、“中华”(Chinese)与“异族”(foreign)间划下防线。明末时,原本数百公里的城墙已绵延至数千公里。但是,事与愿违,城墙没有挡住游牧者(1644年,他们变身为满族人再次逐鹿中原)的铁骑,事情也并非大家传说的那样,长城没有长到在外太空也能看到的地步。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ywm/2803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