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宋元文明

古代生活史——节气性和季节性节日

历史大观园 宋元文明 2020-07-15 01:04:03 0


辽朝的节气性和季节性的节日有立春、重午、夏至、中秋节、岁除等。

立春:是日,宫内举行庆祝立春的仪式。皇帝进入内殿,率领北、南臣僚拜先帝画像,献酒。可矮墩(又作“可贺敦”,高级官员之妻的称号)以上入殿,赐坐。皇帝戴幡胜,也赐臣僚幡胜簪戴。皇帝在土牛前上香,三奠洒,教坊奏乐。皇帝持彩杖鞭土牛。司辰报告春至,可矮墩以上北、南臣僚持彩杖鞭土牛三周,再引节度使以上登殿,撒谷、豆,击土牛。撒谷、豆时,允许参与仪式者争抢。臣僚依次入座,饮酒,吃春盘,再喝茶。民间妇女“进春书,刻青缯为帜,像龙御之,或为蟾蜍,书帜曰‘宜春’”

重午:五月五日,黎明,臣僚齐赴御帐,皇帝系长寿彩缕,坐在车上,引导北、南臣僚合班,再拜。各官员皆赐彩缕,揖臣僚跪受,再拜。引臣僚退下,随车驾至膳所,酒三行。午时,采艾叶与绵相和絮衣七事,皇帝穿着,北、南臣僚各赐艾衣三事。皇帝和臣僚们一起宴乐,渤海族厨师进献艾糕,用五彩丝做绳缠臂,称“合欢结”。又用彩丝婉转做成人形簪戴,称“长命缕”。契丹语称“讨赛咿耴”

夏至:又称“朝节”。妇女进献彩扇,以粉脂囊互相赠送。

岁除:即除夕。皇帝亲自主持宫中岁除的仪式。至除夕,敕使和夷离毕率领执事郎君到殿前,将盐和羊膏放在炉中燃烧。巫和大巫顺次赞祝火神,然后閤门使赞皇帝面对火再拜。最初,皇帝皆亲自拜火,至辽道宗始改命夷离毕拜火。

宋朝的此类节日,有立春、社日、寒食、清明、端午、七夕、中秋等。

立春:立春前一天,开封或临安府奉献大春牛(土牛)和耕夫、犁具到宫中,用五色彩杖环击牛三下,表示劝耕,称为“鞭春牛”。各州县也造土牛和耕夫,清晨由长官率领官吏举行“打春”仪式。打春毕,百姓争抢其“肉”,但不敢触动号为“太岁”的耕夫。百姓互赠装饰着花朵而坐在栏中、上列百戏人物和春幡雪柳的小春牛。当时以牛为丑神,击土牛用以表示加速送走寒气。朝廷还赐给百官金银幡胜。

社日:每年有两个社日。宋代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朝廷和各州县都举行祭祀社稷的仪式,官衙各放假一天。民间做社糕、社酒相送,并用肉、饼、瓜、姜等切成棋子大小,浇在饭上,称社饭。

寒食和清明:自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称寒食节,又称“一百五日”、“百五节”、“禁烟节”。陕西人称为熟食日,京东人称为冷烟节,太原人称为一月节。寒食前一天为“炊熟日”,蒸成枣糕,用柳条串起,插在门楣上,称“子推”或“子推燕”。子女长大后,多在此日上头。寒食节前后三天,家家停止烟火,只吃冷食。为此,节前多积食物,谚云:“馋妇思寒食,懒妇思正旦。”寒食第三天为清明节。是日,宫中赐新火给近臣、戚里。百姓纷纷出城扫墓,只将纸钱挂在墓旁树上。客居外地者,登山望墓而祭,撕裂纸钱,飘向空中,称“擘钱”。城市居民乘此携带酒食春游。

端午:宋代始以五月五日为端午节,又称端五、重五、重午、天中、浴兰令节。自五月一日至端午前一天,市中出售桃、柳、葵花、菖蒲、艾叶,端午那天家家铺设在门口,吃粽子、五色汤元、茶酒等,“士庶递相宴赏”。还将泥塑张天师像,挂在门额上,以禳毒气。宫中全天奏乐。南方很多地区还赛龙舟竞渡。

七夕:七月七日为七夕节。北宋初仍沿用五代旧习,七夕用六日。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开始改用七日。民间崇尚果实、茜鸡(以茜草熬鸡)和摩古代生活史——节气性和季节性节日罗即泥塑幼童像,精致者装上彩色雕木栏座,遮以纱罩,甚至用金玉珠翠装饰。傍晚,妇女和儿童穿上新衣,在庭院中立长竹竿,上置莲花,称“花竿”。设香桌,摆出摩古代生活史——节气性和季节性节日罗、酒果、花瓜、笔砚、针线,姑娘们个个呈巧、焚香列拜,称“乞巧”。有些妇女对月穿针,或把蜘蛛放入盒子内,次日观看网丝圆正,即为“得巧”。此日又是晒书节,朝廷三省六部以下,各赐钱设宴,为晒书会。

中秋: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节前,京城酒店出售新酒,市民争饮,不到中午便销售一空。晚上,金风送爽,丹桂飘香,富豪皆登楼台酌酒高歌,通宵赏月。贫民也质衣买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南宋时,浙江上放“一点红”羊皮小水灯几十万盏,浮满江面,灿烂如繁星。

重阳: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民间在蒸糕上插小彩旗,镶嵌石榴子、银杏、松子肉等,称重阳糕,用来互相馈赠。又用粉做成狮子蛮王形状,放在糕上,称“狮蛮”。各僧寺都设斋会。此时菊花盛开,民间竞相赏菊,将菊花和茱萸插在头发上,并且饮茱萸酒或菊酒。绍兴府(治今浙江绍兴)民间多吃栗粽,亲友间非遇丧葬,不相往来。十日,士庶再集宴赏,称“小重阳”

立冬和冬至:十月内立冬前五天,北宋都城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开始贮藏蔬菜,以供一冬食用。十一月冬至,民间重视此节,为一年三大节之一。士庶换上新衣,备办食物,大多吃馄饨。还用馄饨祭祀祖先。店铺罢市三天,垂帘饮酒赌博,称“做节”。官府也特准百姓关扑和减免公私房租三天。皇帝于此日受百官朝贺,称“排冬仗”,百官都穿朝服。

除夕:腊月(即十二月)八日,僧寺做成五味粥,称腊八粥,馈赠施主。百姓也用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二十四日,民间用蔬食、胶牙饧(麦芽糖)、萁豆等祭社。腊月底,被认为“月究岁尽之日”,故称“除夜”。而二十四日为“交年节”或“小节夜”,三十日为“大节夜”。民间都洒扫门闾,除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并祭祀祖先。晚上则准备迎神的香、花、供品,以祈新年的平安。宫中举行大驱傩(驱逐疫疠)仪式:军士等戴面具、穿绣画杂色衣,手执金枪、龙旗,装扮成六丁、六甲、判官、钟馗、灶君、门神、土地等,共一千多人,从宫内鼓吹驱祟到城外,称为“埋祟”,而后散去。与此同时,点燃爆仗,声震如雷。农民们还点起火炬,称“照田”。百姓合家围炉而坐,饮酒唱歌,奏乐击鼓,坐以达旦,称为“守岁”。

金朝的这类节日也有立春、寒食节、七夕、中秋、除夕等。

立春:金朝皇帝在宫中庆祝立春,可能始于海陵王。天德三年(1151)正月癸未立春,海陵王“观击土牛”。从此,他还在此日将土牛分赐各地官员。

寒食和清明:寒食节又称熟食节。女真族较早采用此节。天辅十六年(实为金太宗天会十一年,1133)正月,女真族“例并祭先祖,烧纸钱,埋肉脯,游赏外各在水际”。汉族百姓在清明节也点燃新火,纷纷出城扫墓。麻九畴《清明》诗描写:“村村榆火碧烟新,拜扫归来第四辰。城里看家多白发,游春总是少年人。”刘从益赋诗《清明即事,用前韵》:“一度清明了一年,温风袅袅雨班班。……宿草新坆惊世短,落花流水占春闲。”描写了清明那天人们的活动。章宗明昌元年(1190)二月,王寂在宜民县(今辽宁辽阳东北),遇熟食节,看到“山林间,居民携妻孥上冢,往来如织”。官府放假五日,也以冬至后一百零五天为限。

居住在荆湖南路沅州(治今湖南芷江)四周的苗、瑶、獠、仡伶、仡佬“五溪蛮”,乃近代壮、侗、水、布依、仡佬等族的先民。他们在这一时期有岁节、重午等节。岁节似即元旦、新年,史称:“土俗,岁节数日,野外男女分两朋,各以五色彩囊、豆、粟往来抛接,名‘飞蛇’。”又称“蛮乡最重重午”,是日,“不论生、熟界,出观竞渡,三日而归”。竞渡的船只,在一个月前就要下水,“饮食,男女不敢共处”,称“爬船”。至五月十五日,再次出观,称“大十五”。船分为五色,黑船的神“尤恶”,“来去必有风雨”。山瑶在此日青年男女在山坡相亲,“相携而归”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ywm/2534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