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宋元文明

宋朝的货币经济

历史大观园 宋元文明 2020-05-22 10:03:49 0

经济空前繁荣

货币对于宋代的农民来说也是必需的。因为只要不是住在深山老林,他们的生活并不完全是自给自足的。

本来两税法规定的就是夏季上缴钱,秋季缴纳粮。不过虽然规定如此,但是实际上夏季似乎也可以缴纳收获的东西,如小麦、丝绸、麻、棉等。因为货币还没有充分流通和满足需要。

五代十国时期,各地王朝自己发行了独自的货币。有铜钱和铁钱两种,兑换比率也不一样。宋朝初期铸造了“宋元通宝”,淳化元年(990)发行了刻有“淳化通宝”字样的货币。货币上刻印的是太宗亲自挥毫书写的真(楷)、草、行三种字体。这个货币,开了通货用年号冠名的先例。

后来宋朝为了建立全国规模的经济圈,基本上推行重视铜钱的政策,但是实际上根据现实情况铁钱也并用,特别是四川和淮南地区,基本上全使用的是铁钱。朝廷虽然逐渐增加了铜钱铸造的数量,但是没有多大显著的变化。这里也是王安石的改革才带来了巨大变化。

有评价说王安石推行的青苗法,给货币下乡带来了划时代的变化。青苗法的出纳用货币结算,农民借钱度过青黄不接时期以后必须卖自己劳动的产物挣钱来还贷款。旧法党人批判青苗法时常用的言辞就是——“为了征收本来不必要的货币强行损害农民利益”。确实,在新法实行过程中,各地普遍出现各种混乱和地方官员的苛政。但是我们先不说青苗法的是非,单从通过货币政策给帝国带来新鲜血液这个事实来看,在当初的改革理念的意义上是成功的。因为中央政府的统治波及了普通农民的腰包。旧法党怀旧的道德家们批判的“让百姓买不需要的奢侈品”,才正是希望刺激经济活跃的王安石的政策意图。

宋朝的货币经济

90 宋钱(东京大学大学院经济学研究科藏)
左起:至和元宝、嘉祐元宝、宣和元宝、建炎通宝

人并不是天生勤勉的动物,都是为了获得某种利益才努力工作。这种现代经济人类学的观点,当年的王安石已经实践了。结果全国经济进入前所未有的活跃期,也给国库带来相当收入。当然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不过是疯狂掠夺了民间财富,使得国民生活更加贫苦。不管有没有高深的统计理论,从来就存在推行计划性通胀,还是保持一定程度上的稳定这两种立场完全相反的经济政策。而且,到底实行哪种政策才是正确的,不看结果是不可能知道的。我们从以上历史事实也能看出这点。宋朝成功实行了几十年。如果没有靖康之变的话……

另外,众所周知,宋钱作为当时的国际硬通货广泛流通,也大量传入日本。

通货政策

宋朝甚至前近代的东亚地区全体都存在一种今天的我们很难理解的惯例,叫做“短陌”。“陌”为一百。用几十文当作一百文,也就是不足一百文却当作一“陌”支付。这个比率因商品、宋朝的时候因地方和时期不同而不同。《东京梦华录》中有如下记录:


官用          七十七文

街市通用        七十五文

鱼肉·蔬菜       七十二文

金银          七十四文

宝石、雇用保姆、宠物  六十八文

文字(书籍)      五十六文


从作者孟元老特意罗列的这些数字我们可以看出,在他记录的南宋初期,存在比率不太相同的短陌。其中官用比率是太平兴国二年(977)的正式规定。南宋的算术教科书中收录有如下应用题。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要碰到计算这类题目的时候。“九十六贯二百五十文,七十七短陌等于多少贯?”(答案是一百二十五贯正)。

关于这个惯例,最近有研究者认为是商品流通孤立性的证据,有研究者甚至对用“惯例”一词总称此现象表示怀疑等,研究史上迎来了大的转机。

宋朝通货政策值得特别提及的是,开始使用被称为会子、交子的纸币。这个被冠以“世界最早”的纸币,作为取代携带不便的铁钱的代用通货,最早在四川地区开始出现。当时并不是永久通货,三年期限,到期回收。新法党政权时期扩大了发行量,到了徽宗时期甚至有过脱离固定发行额度的情况。此即为不兑现纸币化现象。但是这种情况很快被撤废,南宋还是按保证到期交换的形式继续发行。交换的期限称作“界”。及至南宋后期,与国家困穷的财政状况互动,纸币的信用价值也趋向低落。

宋朝的货币经济

91 国家使用的短陌(省陌公定后)(宫泽知之《宋代中国的国家与经济》)

宋朝的货币经济

92 民间使用的短陌(宫泽知之《宋代中国的国家与经济》)

这类纸币到底在普通百姓中普及到什么程度,现在还没有完全搞清楚。上述议论,存有一定的从现代的视点对宋代纸币使用状况进行过高评价之嫌。所谓纸币,其实只不过是政府发行的信用支票,在这个意义上,有人认为那其实只不过是当时民间广泛使用的一种叫“交引”的结账用的政府版支票而已。再用上边举过的例子来说,现在使用现金比使用信用卡价格优惠,或者相反,使用信用卡支付按支付额加算优惠点数等,通货问题,任何时代任何时期都是一个复杂和微妙的问题。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ywm/1616.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