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宋元文明

宋朝的文学发展

历史大观园 宋元文明 2020-05-22 10:03:41 0

文体的改变

苏轼年轻时受到欧阳修赏识。他中进士的时候,正是欧阳修当考官的时候。其实年近五十的苏洵带着苏轼、苏辙两个儿子上京赶考,最照顾他们的就是欧阳修。不仅他们父子,连王安石,都因为受到同属江西出身的这位先辈官僚的推荐,才在中央政界崭露头角。

我们在高中文言文(日本高中国语课有中国古代文言文原文阅读课程。中国古代文言文日本称作“汉文”。高考国语科目中也有“汉文”考题,其难度与中国高考古文难度相当)学过的唐宋八大家中,除了韩愈和柳宗元以外,其余六人都是同一时期的。就是上述五个人外加一个曾巩。与其他七人相比不太突出的曾巩能进“八大家”,据说是因为朱熹特别喜欢他的文章。关于曾巩我们在第七章讲述农业问题时曾经提到过。不管怎么说,这八个人作为“古文”的名家,受到后世推崇,并编辑刊行收录他们代表作的文集。其中特别是清朝沈德潜编著的《唐宋八大家读本》深受欢迎,后被带入日本,刊行有各种木板刊本。收集包括他们的作品在内的古今名作《古文真宝》,在日本也深受欢迎。

北宋初期古文还是非主流派。虽然有推崇韩愈的文人们小规模地开展着古文运动,但是这不过是与中央政界保持距离的一部分中下级士大夫的行动而已。当时垄断朝廷的是擅长骈文的文士们。其领袖人物是翰林学士杨亿,他们的文体被称作西昆体。

庆历改革也带来了文体改革。太学直讲石介一改欧阳修平明流丽的文风,提倡险怪奇涩的文风,其文体被称作太学体。苏轼作为欧阳修的继承人,痛批太学体。用现代日语解说不容易,百闻不如一见,我们具体举出这三种文体看一看吧。

杨亿《景德传灯录序》(给禅僧传记写的序)节选:


不立文字直指心源,不践楷梯径登佛地。

逮五叶而始盛,分千灯而益繁。

达宝所者盖多,转法轮者非一。


石介《答欧阳永叔书》(对欧阳修批判的反论)节选:


今天下为佛老,其徒嚣嚣乎声,附合响应,仆独挺然自持吾圣人之道。今天下为杨亿,其众哓哓乎口,一倡百和,仆独确然自守圣人之经。


苏轼《正统论》(关于欧阳修和章惇就王朝正统论争的评论)节选:

始终得其正,天下合于一,是二者,必以其道得之耶?亦或不以其道得之耶?病乎或者之不以其道得之也,于是乎举而归之名。


显然苏轼的文体平易近人。

叙景诗——景色的文字化

苏轼无可非议是代表宋代的一个诗人。其作品叙景诗很多。这其实是宋诗全体的特点,感情也寄托在风景中表现。这种表现方法令人想起给朋友送旅途风景明信片,诗与画在一种共通的基础上成立。上一节说过的把人的人品和长相完全象形化的肖像画,和展现在眼前的风景变成文字化的叙景诗,这两者之间有一种表里一体的关系。我们介绍一首苏轼有代表性的叙景诗:


春夜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最后一句描写的是在夜深人静、明月当空的庭院中,只有秋千静静地摇摆着。这是一首让人在静谧的气氛中能感到凛然意境的作品。另外,现在虽然不太受人关注,但是王安石作为与苏轼齐名的大诗人在南宋时期也大受崇拜。在诗论随笔的诗话中,经常出现王安石的大名。

南宋也有许多著名诗人。其中陆游以高产出名。现存诗作一万余首,一生创作估计超过两万首。他的祖父是本章第二节“金石与名物”中提到过的王安石派的陆佃。

虽然不是诗,我们在第七章中提到的《入蜀记》就是陆游于乾道六年(1170)乘船从故乡绍兴赴四川任地的旅途日记。可能经过他自己的润色,总之该作语言平易(与其血统相异),与他崇敬的欧阳修和苏轼的诗作相通。用时达五个月的这次长途旅行,在每个停泊地他都要与当地的地方官员和社会名流交游——当然他们之间会有诗作的交流,但是《入蜀记》却没有相关记录,游览激发诗兴的名胜古迹,非常悠长优雅。这里完全看不到十年前海陵王率领金军侵略时的那种紧张感。但是,如此优雅的陆游其实是有名的主战派,也因此到了近代才被当作爱国诗人评价。苏轼以后,宋人虽然喜欢杜甫,但是至少在南宋的诗人诗作中,看不出杜甫的那种忧虑现实、凄凉悲怆的情感。

作词盛行

说到宋代韵文作品,还有一种“词”不能不提。我们现在说“作词作曲”,不说作“诗”,就是因为“词”是用“曲”来演唱的作品。先有曲子,然后给既有的曲子配上相应的词,叫做“填词”。所以,原有的曲子的曲名“词牌”与填词作品的题名毫无关系的现象很普遍。

“词”本来的意思是“词汇”。现在日语的“辞典”在中国被称作“词典”,与以汉字为主的“字典”相区别。“词”的日语发音与“诗”同音,为了区别,中国文学专业的人之间习惯用汉语发音“cí”,或者用“诗余”——那种认为词的价值低于诗的说法称呼。

苏轼在词的领域也是最著名的。北宋前期有名的古文家柳永也是一个作词的名手,但是苏轼把词提高到艺术领域。有一位比他晚一辈的女词人叫李清照,就是我们在本章第三节“书画”中提到的《洛阳名园记》作者李格非的女儿,第二节“金石与名物”中介绍过的金石收集家赵明诚的妻子。我们举一首她的代表作:


醉花阴 九日(选)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题目中的“醉花阴”是这首词原来的曲名(词牌名)。五句一阙,上下阙反复,共五十二字。我们引用的是下阕。“九日”是这首词的题目,咏唱的是九月九日重阳节自己一个人寂寞的心情。思念的当然是丈夫赵明诚。

这首词还有一个轶闻。李清照把这首词寄给丈夫,赵明诚完全被感动,也自愧不如,遂下决心也想作首比这还好的词。此后好几天他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作得词五十首。他把李清照的词夹到自己做的词里给朋友看。朋友看后说只有三句写得好:“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说明他还是比不过自己的老婆,李清照到底是一位卓越的词人。

丈夫早逝,艰难度过南宋初期辛苦生活的李清照,一直被看作是代表宋代的女性。不过,能不能把她当作宋代女性的典型来看,还有商榷的余地。她像欧阳修、范仲淹的母亲一样,作为士大夫的子女,体现了男性文化。男人们(任何时代皆如此?)在追求作为自己精神伴侣的女性的同时,为了一时的快乐还追求妓女。有很多词就是歌咏那些华丽淫靡的青楼世界的。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ywm/161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