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宋元文明

中国简史——阿保机建辽

历史大观园 宋元文明 2020-06-28 23:05:53 0

关键词:北南面官制/四时捺钵

916年

辽是由契丹族建立的王朝,疆域极盛时“东至于海,西至金山,暨于流沙,北至胪朐河,南至白沟,幅员万里”,据有北方草原和华北农耕地区的北缘。契丹族定渤海、伏女真,或和宋以制夏,或联夏以衡宋,在纵横捭阖中,历九帝,延续达209年。后其支裔又在中亚建立西辽。可是这个伟大的民族,在其灭亡之后,历经金、元,却在历史上消失了踪迹,在它给人们带来不少惊喜的时候,也留下了诸多的困惑。

契丹的兴起

对于“契丹”一词的含义,史学界历来众说纷纭,至今尚无定论。一说“契丹”为“镔铁”“刀剑”之义;一说从语言学的角度,认为“契丹”是“奚东”的转写或为“秦”字的缓读。此外,还有其他的类似说法,多达十来种。

关于契丹族的族源,大致有“匈奴说”和“东胡说”两种意见。目前,大家基本倾向于契丹为东胡系统东部鲜卑宇文部后裔。鲜卑是一个复杂的民族共同体,大致可分为东部鲜卑、北部鲜卑和西部鲜卑,总人口数达二百多万。其中东部鲜卑经过檀石槐、轲比能等部落联盟时期,后来发展成为慕容氏、段氏、宇文氏。宇文部分布于濡源河(今滦河上游)以东,柳城(今辽宁朝阳西南)以西,即今内蒙古东部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古称“松漠”。最初,鲜卑慕容部力量较弱,常遭宇文部、段部的侵扰和掠夺。公元4世纪,慕容部势力渐强,前燕王慕容皝于344年率20万大军亲征宇文部,大获全胜。宇文部首领宇文逸豆归逃走,死于漠北,其部众五万余落被迁至昌黎(今属河北),余众或逃入高丽,或奔匿松漠。经过数十年繁衍生息,逃奔松漠的部落渐强,不时侵袭北魏边界。388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北征,与游牧于松漠地区的原宇文部战于弱落水南,“大破之,获其四部杂畜十余万”。此后宇文部众遂分为库莫奚和契丹两部分,各自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中国简史——阿保机建辽

契丹大字银币·辽

这枚银币上的契丹文字上下左右顺读,其意思并不一致,一般解释为“天朝万顺”“天禄通宝”或“千钱直万”等。

大约在隋末唐初,契丹人组建了大贺氏联盟。628年,契丹酋长大贺氏摩会摆脱突厥控制,率部落降附于唐。唐太宗把旗鼓赐给摩会。在北方诸族中,旗鼓从来是部落联盟长的象征,颁赐旗鼓即表示对部落联盟长的承认。648年,唐朝又在契丹住地设置松漠都督府,加给契丹联盟长窟哥以松漠都督的称号,并赐姓李氏。契丹归附唐王以后,部落联盟长的当选资格并不分属于各部落长,而是只限于大贺氏这一氏族,因此称为大贺氏联盟。此后契丹部落联盟首领由大贺氏家族中“世选”产生,依靠唐赐旗鼓统领八部,平时各部单独从事畜牧、渔猎等活动,遇有调发攻战,则“八部聚议”。大贺氏联盟一直存在到730年。史载这一时期契丹首领先后为咄罗、摩会、窟哥、阿卜固、李尽忠、李失活、娑固、郁于、吐于、邵固等十余任。

中国简史——阿保机建辽

白釉盘口穿带瓷壶·辽

这件瓷壶出土于辽代重臣耶律羽之(?—941)墓中,此壶的独特之处在于壶体两侧有两条带槽的凸棱,可以用绳索穿入,供骑马时便捷携带,具有浓郁的游牧民族特征。

大贺氏首领接受唐王朝的庇护,避免了突厥的侵扰,势力得以增强。在唐武则天统治时期,契丹族进一步发展。696年,唐营州都督赵文刚愎骄横,坐视契丹饥馑不予赈济,对联盟首领又不能待之以礼,激起了松漠都督李尽忠、归诚州刺史孙万荣的不满。他们杀死赵文,联合起兵叛唐。李尽忠采用突厥部落联盟长的称号,自称“无上可汗”。武则天先后命梁王武三思、建安王武攸宜率军出征;后来又借助突厥的力量,终于在697年将反叛镇压下去。孙万荣被杀后,契丹不能自立,就降服突厥,与唐朝断绝来往近二十年。714年,大贺氏联盟首领李失活遣使随近邻奚人(北方少数民族库莫奚族,居住在老哈河上游一带)入朝,玄宗倍加抚慰,第二年复置松漠都督府,以李失活为都督,后又封他为松漠郡王。李失活死后,军事首长可突于专权,累废其首领。唐朝采取怀柔政策,多次答应其要求。730年,可突于杀首领邵固,另立屈列为首领。可突于杀邵固立屈列,意味着契丹社会的统治权由大贺氏转移到遥辇氏家族手中,大贺氏联盟为遥辇氏所取代。可突于率领契丹和奚的部众投奔突厥,再次断绝了与唐的关系,契丹社会进入遥辇氏部落联盟时期。

遥辇氏部落联盟自730年屈列被推为民族政治领袖,直到907年最后一任可汗钦德被罢免,共177年,历10任首领。

阿保机建国

唐末国势衰微,契丹族日益强盛,契丹八部之一的迭剌部涅里重建联盟有功,所以联盟的军事首长夷离堇世世代代由耶律氏家族担任,阿保机就诞生在耶律家族。在遥辇氏联盟后期,耶律阿保机被推为迭剌部的夷离堇时,遥辇氏的最后一个可汗痕德堇也同时成为联盟的可汗。这时的阿保机只有30岁,手中却掌握了联盟的军事大权,专门负责四处征战。他充分利用本部落的实力,接连攻破室韦和奚等部落,同时南下进攻掠夺汉族聚居地区,俘获一些汉人和大量的牲畜、粮食,使本部落的实力大增,这又为阿保机建立军功、树立权威创造了有利条件。

不久,阿保机的伯父耶律释鲁被其子滑哥所杀,阿保机继承了伯父的于越(地位仅次于可汗,史称“总知军国事”,高于夷离堇,掌握联盟的军事和行政事务,相当于中原王朝的宰相)的职位,独掌部落联盟的军政大权。阿保机还进一步向中原地区扩充势力,和河东的李克用缔结盟约。907年,阿保机取代了遥辇氏,当上了联盟的可汗,并于916年正式称帝,建元神册,以契丹为国名。阿保机委派汉人在临潢(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兴建都城,称上京,又创制文字,制定法律。阿保机在位期间,先征服邻近的奚族,继而讨平漠北诸部室韦,于926年攻灭了史称“海东盛国”的渤海国。阿保机的一系列活动,不仅缔造了辽帝国的制度基础,也开拓了辽帝国的生存空间。

926年,阿保机逝世,次子耶律德光(即辽太宗)嗣位。时值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与后唐末帝不协,谋夺帝位,遂求援于契丹,允以称臣、称儿、割地,并许岁贡绢帛30万匹为条件。936年,契丹遣使至太原,册立石敬瑭为帝,是为后晋高祖。后晋与契丹联合攻灭后唐,晋高祖石敬瑭如约割让幽、云十六州。自此中原王朝失去了长城、燕山屏障,无险可守,而北方民族南侵则大为便利。

中国简史——阿保机建辽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契丹广场上的阿保机雕像

占据幽、云十六州后,辽国走出了草原,走上了与中原民族融合的道路。其控制区域既有“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的契丹人和其他游牧部族,也有“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的汉人和渤海人。在开拓疆域的同时,辽国的统治者不断吸收各族统治者的治国经验,学习各族的文化和制度,以完善辽国的统治机构。辽国的政治制度建设大致因循了这样一个线索:阿保机时期,制度初建;建都上京,创制文字,制定法律;北、南面官制初露端倪,但辽、汉官制的区分还不明确。太宗时,辽朝统治制度初步形成,北、南面官制正式确立。世宗承前启后,设置北、南枢密院作为北、南面官的最高机构,实现了契丹部落联盟向中央集权的转变。经穆、景、圣三朝,统治制度逐渐完备,机构基本健全。

作为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辽朝有着自身独特之处,并非匈奴、突厥一类纯粹的游牧帝国,也不像北魏那样完全移入中原农业区,而是一个半牧半农的国家,兼有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并且两种经济形态在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比重相当;反映到政治制度上,也与前两类北方民族政权有别,其主要特征,就是北、南面官制。

辽朝与金、元两朝同为北方民族所建立,时代相接,也常与后者并列,但就制度体系而言,实有较大差距。辽朝虽占有大片汉族聚居的地区,但统治重心总体来看仍在草原。皇帝四时捺钵,流动理政,政府官分南北,双轨治国,其国家体制表现出明显的二元性。相比之下,金、元的统治重心已经进入中原,其制度虽也有二元色彩,但两种不同来源的制度并非各自独立,单成系统,而是被配置在同一运转体系当中协调运作,其体系就整体而言仍为传统的中原制度。

北南面官制与四时捺钵

辽朝官制有所谓“北面”“南面”之分,指的是官衙与皇帝殿帐的位置关系:契丹人拜日,殿帐东向,一侧为南,一侧为北。如同中原封建王朝官制分左右一样,辽朝也是只有“随驾”的官员才分南北,部族官、方州官不随驾,因此也就无所谓“北面”“南面”。

官分南北是辽统治者为适应对从事游牧业、农业两种不同经济类型居民的管理,“因俗而治”,在统治机构设置上采取的措施。辽国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两套平行的政权机构——北面官和南面官。“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处理契丹各部和其他游牧、渔猎部族事宜,长官由契丹贵族担任,办事机构在皇帝御帐的北面;“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管理汉人、渤海人事务,长官由契丹贵族、汉人和渤海人中的上层担任,办事机构在皇帝御帐的南面。北南面官分而治之,“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但北面官是统治重心,契丹国的统治大权集中在北面官手中,是辽朝政权体制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辽圣宗时,辽朝已建有上、中、东、南四京。1044年,辽兴宗升后晋所割让的云州为西京,于是五京具备。辽初,以上京为首都。中京建成,遂取代上京成为辽朝的都城。但是,游牧的契丹人所建的国家,具有行国的基本特征。它的政治中心其实并不在具有城国特征的五京。五京是用来统辖州县的,治理重点是汉人和渤海人。五京各有特点,作用也不尽相同。上京临潢府是辽太祖创业之地,是辽国内部四部族的游牧地。后又迁入了大批汉人和渤海人,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一定发展。东京辽阳府用以控制渤海、女真,备御高丽。西京大同府备御西夏和西南各游牧部族。中京大定府、南京幽州府经济发展水平略高,多设财赋官,对辽国的经济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辽国虽然建立了汉族模式的王朝,但皇帝仍然保持着先人的游牧生活传统,居处无常,四时迁徙。大部分贵族和高级官员皆随从皇帝而行,捺钵成为国家政治中心,又称“行朝”。辽朝皇帝以及大部分贵族和高级官员一年四季往返于四时捺钵之间,辽圣宗以后更成为定制。“捺钵”是整个辽国的政治中心,不仅有关游牧各部的重大问题要在这里决策,汉地一切重要政务也都要从这里取旨处理。辽国的政治中心也随着皇帝的行踪转移。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ywm/15738.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