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隋唐气象

杨坚是怎么建立隋朝的?杨坚掌握政权后发布了哪些改革方针?

历史大观园 隋唐气象 2020-05-07 16:29:47 0 杨坚

公元581年二月,杨坚接受北周静帝的禅让登上皇帝宝座,定国号为隋,隋朝第一代皇帝文帝由此宣告诞生。文帝改年号为开皇,并发布了新政权的最初的大政方针。

杨坚是怎么建立隋朝的,杨坚是个怎么样的人?

隋朝及其时代

从开皇元年(581)二月隋文帝取代北周建国开始,到大业十四年(618)三月隋炀帝被部下刺杀为止,隋朝实际上是一个仅延续两代共计三十八年的短命王朝。然而在这一时期之内,公元589年,隋朝终于结束了自东汉末年黄巾之乱以来长达四百余年的分裂局面,开创了一个新的统一国家的雏形。隋朝通过开凿连接南北的大运河等多方面的事业,不仅奠定了其后唐朝三百年的基业,也给后世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隋王朝所完成的工作量,实际上相当于其他王朝的数倍。

从历史上来看,隋代呈现出两个面孔:其一,与南北朝时代相联系,并且结束了南北朝;其二,正如通常人们习惯将隋唐两朝连起来称呼一样,隋代又是唐代的先驱。作为一个过渡性的时代,隋朝可谓承前启后,由此出发可比较中立地观察前后的历史,既能全面地总结之前的魏晋南北朝,又可以为理解其后唐朝的出现做出铺垫。

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隋室杨氏的谱系和其周围的文武官员们的背景以及制约并影响其行为方式和思考方式的因素时,我们强烈地感到,这一时代的确与南北朝紧密相连,尤其是受到了来自北朝的巨大影响。但另一方面,隋王朝建立以后,却也正是把这一点,即如何摆脱南北朝的影响当作自己最大的政治课题,并为此倾注了全部精力。因此,倘若把与南北朝相联系的前者看成是社会性侧面的问题,那么则可以说后者是政治性的问题。隋朝及其整个时代,可以说就是建立在由上述两个方面交织扭曲而成的状态之上的。隋朝正是在力图化解这种扭曲的过程中,大踏步地迈向了建设新国家的道路。

在谈论魏晋南北朝这一时代的特色时,有两个基本点。其一是贵族制。贵族制既反映了当时从国家到社会的秩序原理,也代表了当时的文化;其二是非汉族(胡族、北族)的存在。即被称之为“五胡”的汉族以外的民族,开始进入了汉族的世界之中。到了北朝的后半期,汉族原住民与北方来的胡族(非汉族)之间的融合、协作关系越来越密切,并从中产生出了新势力即下一个时代的领导者。隋、唐统治阶层的中心人物正是从这一新的势力中脱颖而出,登上了历史舞台。

然而,在另一方面,支撑贵族制的门阀(家世门第)观念无孔不入渗透的结果,反过来引起贵族制受门阀的制约,导致其丧失活力、地位发生逆转,带来了整个社会的停滞和行政资源的浪费。在经历了长期的分裂以后,当时代的钟摆开始走向统合之时,传统的贵族制则成为巨大的绊脚石和枷锁。也就是说,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两大支柱——贵族制与从北族发展而来的新势力发生了冲撞。两大支柱撞击的结果,使其各自失去政治影响力。而这一冲撞发生的时代正是隋代。

隋朝这一迥然有异于其他王朝、时间短暂而内容丰富的三十八年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下面就让我们来揭开其帷幕吧。

隋室杨氏的出身

隋文帝(庙号高祖)名字叫杨坚。自称其出身于关中(今天的陕西省中部。)汉族名门望族之一的弘农郡华阴杨氏。看起来这一出身似乎十分高贵,但其中却存在着不少疑点。实际上,在北魏时代,杨坚的祖先居住于长城沿线的武川镇(今属内蒙古),负责镇守北方边境。如果要说杨氏与弘农华阴的杨氏家族有什么关系,那也应该是很早以前的事情。确切地来说,应当把杨氏看作在很早以前就与北方民族通婚,且已完全融入塞北荒野世界之中的一族。

关于杨氏与北方民族的瓜葛,一般的意见都是从杨氏与鲜卑系统的关系来加以解释。然而从史书记载来看,杨坚之父杨忠身材魁伟,乃身高七尺八寸(超过两米)的大汉,且相貌出众,仪表轮廓分明。他的武艺也十分高强,据说杨忠与猛兽格斗时,用左臂夹住兽腰,以右手拔掉兽舌,一举将猛兽制服。这一形象令人联想到,杨忠恐怕不仅仅与鲜卑系各族有关,在他的身上,很可能还有匈奴等民族的混血因素。

隋室杨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可以说就是在杨忠的时期。因为534年北魏分裂成高欢率领的东魏和宇文泰为首的西魏时,杨忠投奔宇文泰麾下,成为支撑西魏政权的重臣。宇文泰也来自于武川镇,同样是鲜卑族出身。此外,聚集在其帐下的唐室祖先李虎以及与杨氏及李氏结成婚姻关系的独孤信等人也都是武川镇出身。其后,当西魏设置了执掌军政中枢大权的八柱国十二大将军职位以后,上述这些武川镇出身者分别被委以重任,成为担当西魏(北周)宇文泰政权的中坚力量。

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的以武川镇军阀为中心的政治势力,其后占据了隋唐两朝统治阶层的中枢位置。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将这一政治势力称之为“关陇集团”(即集结于长安周围的关中平原至其西的陇山一带的政治集团),时至今日,可以说这一称呼已几乎成为学术界的共识。

杨坚与周隋革命

北周天和二年(568),62岁的杨忠去世。杨忠的一生可谓是戎马倥偬的一生,杨坚出生的西魏文帝大统七年(541)六月,正是其父杨忠横刀立马于战阵之时,当时也可以说是西魏前景未卜,无论西魏何时被东魏吞并,都不会令人感到惊讶的时期。在此后直至隋朝建国的四十年间,杨坚在其父打下的基础之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在政界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并将长女嫁给皇太子(后来的宣帝)为妃,赢得了北周武帝的信赖。

正因为如此,杨坚遭到了宇文氏一部分人的警惕和嫉恨,其中最主要的人物就是继承武帝大位的北周宣帝。宣帝的疑心非常重,他经常在考虑要如何除掉自己的岳父杨坚。曾将杨坚召进宫中问话,嘱咐侍卫只要看到杨坚的表情稍有不自然之处,立即当场将其杀掉。但杨坚始终神色自若,从容应对,没有露出丝毫破绽。

北周宣帝的大象二年(580)五月,整天提心吊胆、不知何时有杀身之祸的杨坚,终于迎来了通向权力宝座的转机。当时杨坚主动请缨,提出到距离陈朝最近的扬州(位于今天的江苏省)担任总管(总管乃地方军事行政的最高负责人),就在他马上就要出发之时,宣帝病倒,并且在半个月以后去世。宣帝病死时很年轻,只有22岁,他病倒以后处于失语状态,很可能是患脑溢血或者中风之类的疾病。宣帝留下的孩子(静帝)虽然并不是杨皇后的亲生儿子,但杨坚还是拥立其为皇帝,自己则以受宣帝托孤的顾命大臣的身份,向内外发号施令。

最早向杨坚密报宣帝病倒消息的,是宣帝最为信赖的郑译、刘昉二人。这两个人审时度势,估计在年幼的皇帝之下,很难度过当前的局面,因此秘密与重臣杨坚取得了联系,以图自保。该二人虽然都是汉族贵族,但却缺乏全力以赴投身于改朝换代的勇气。其后,取代二人立誓襄助杨坚者,主要是李德林和高颎,以及原来关系比较疏远、在这一期间投靠杨坚的杨惠(后来改名为杨雄)。

李德林在接受杨坚邀请时当即对天起誓,说尽管能力有限,但愿意以死相随杨坚;高颎也同样慷慨激昂地表示,即便夺取天下失败,被诛灭九族也在所不惜。李德林遂首先成立了丞相府这一幕府机构,以掌握全权、强化凝聚力,进而又为新王朝的建立指明了明确的方向。当时,杨坚政权能否如愿建立起来,还有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在于相州总管尉迟迥。高颎则在与尉迟迥作战时,成功地指挥部下突入敌阵,取得了胜利。

当得知杨坚掌握实权的消息以后,上面提到的尉迟迥首先于同年六月在北齐的旧都相州(位于今天的河北省)起兵;继而七月份郧州(位于今天的湖北省)总管司马消难、八月益州(位于今天的四川省)总管王谦先后起兵反杨。然而,由于几位起事者事前准备不足以及双方兵力悬殊,加之各自内部不团结,所以到了八月以后,尉迟迥被追得走投无路而自杀,司马消难则逃往南方的陈朝;进入十月份以后,王谦也被杀,整个局势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于是,北周宣帝死后仅仅五个月,事先所预计的激烈抵抗并没有出现,杨坚顺利地将大权揽入了怀中。谈到这里,还有一个背景不能忘记,即当时笼罩北周的沉闷气氛导致人心疲惫涣散,在当时的整个社会上,到处都弥漫着一种盼望改朝换代、渴望新的统治者出现的气氛。

隋朝的建立与新体制

公元581年二月,杨坚接受北周静帝的禅让登上皇帝宝座,定国号为隋,隋朝第一代皇帝文帝由此宣告诞生。文帝改年号为开皇,并发布了新政权的最初的大政方针曰:

“易周氏(北周)官仪,依汉魏之旧。”

从北周的国号可以看出,北周是以上古时代周朝的制度,即《周礼》的“六官之制”作为国家的根本。所谓六官,就是指在皇帝之下,由六个平行的行政机构即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各司其职,分别执掌各方面的事务。宇文氏政权的建立源自于北方少数民族,因而对于他们来说,有必要积极地将广大的汉族吸收到其政权之中。于是,作为汉族理想国家的周代的制度,尤其是可以保障北族与汉族之间的对等性的六官之制遂成为最好的选择。弱小的西魏(北周)之所以能够吞并强大的东魏(北齐),并在南梁被推翻之前迅速成长起来,主要原因正是由于六官之制这一政治体制的存在,同时加之在与六官之制互为表里的军事制度——府兵制之下所凝聚的北族与汉族的能量所致。

然而,这种政治体制并不具备长期存在下去的基础。因为人们普遍认为,要想统合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需要建立一个以皇帝为首的金字塔式的统治体系。于是,杨坚即隋文帝明确地表示,要与北周的制度告别,走一条新的路线,即恢复原有的且普遍为人们所接受的国家体制。所谓“汉魏之旧”,并非指回到汉代或三国魏晋的制度,而是指中国传统的皇帝制度。在这一方面,人们首先想到的制度则是距离隋朝最近的国家体制——从北魏到北齐的制度。隋朝重建国家政治体制,竟然大量吸取并采用了以前的失败者北齐的制度,实可谓是一种历史的讽刺。

不用说,站在推行新政的中枢地位的人,正是前述周隋革命的发动者们。其中,高颎任尚书左仆射兼纳言,位居行政权力的中心;李德林担当负责起草制定政策的内史令一职;杨惠则出任左卫大将军,乃中央禁军的最高负责人。其他属于关陇集团的人,诸如虞庆则、韦世康、元晖、元严、长孙毗、杨尚希等人也都分别担任了各个行政部门的负责人。其后,苏威出任纳言兼吏部尚书,也成为政权中枢的一员。纳言是门下省的最高长官,负责全面审核各项政策。这一职务最初由高颎兼任,后改由苏威担任。

三省六部制的中心是三省,其分别由高颎负责尚书省,李德林把持内史省,门下省则由苏威担任长官,此外再加之负责军事的杨惠,构成新政权的四大支柱,推动着新体制的运作。这一体制一直持续到开皇九年(589)全国统一。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tqx/258.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