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上古遗韵

古代生活史——夏商文字之使用状态

历史大观园 上古遗韵 2020-07-15 00:25:33 0


中国文字通常指汉字,汉字的历史究竟有多悠久,难以确切回答,但其起源当可追溯到史前时期。《易·系辞》云:“上古结绳而治,后丗圣人易之以书契。”《尚书序》云:“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说文解字·叙》云:“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务)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把文字的创造,归之于传说时代的黄帝史官仓颉,其前有一个相当长的如结绳记事的酝酿和生成历程。这一说法基本符合文字起源的演进规律。

田野出土史前刻画符号,为探讨汉字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史前刻符,以刻画在陶器上占大宗,也有刻在龟甲、骨器、玉器等其他器物上的,出土地点分布范围甚广。在中原地区河南舞阳贾湖裴李岗遗址发现的龟甲上的形似“目”、“曰”之类的刻符,年代上限可早到8000年前。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百多个彩陶刻符,与长江中游地区出土大溪文化时期陶器刻符,早到距今6000年左右。在黄河下游东部滨海地区出土陶器刻符,可早到距今7000年左右的北辛文化时期。山东莒县陵阳河、大朱村及诸城前寨三处大汶口文化遗址,彼此间距离有200里范围,均出土陶器刻符古代生活史——夏商文字之使用状态古代生活史——夏商文字之使用状态,或认为已经属于由更早的简单独体字演化成的复体字。山东邹平丁公龙山文化时期“陶文”,五行H字,多字成句。在长江下游江苏高邮龙虬庄遗址发现了5000多年前的多字“陶文”,二行八字。良渚文化时期的多字“陶文”也每有发现。

古代生活史——夏商文字之使用状态

1.陶寺扁壶朱书陶文 2.王城岗陶文 3、4.偃师二里头陶符 5.郑州商城陶文 6.殷墟陶文 7.吴城陶文

史前陶器刻符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陶符”,是陶工为某种用途临时做的记号,无语言基础,也不代表语言,另一类为“陶文”,常刻在陶器的特定部位,用来表示“所有”关系,可能寓图形表词义和读音,类似铜器彝铭中的族徽,但尚未形成代表语言的书面形态,是中国现行汉字的远祖。有迹象表明,史前陶器刻符,有一部分经约定俗成而向文字发展,比较容易在后来的甲骨文与金文中找到结构形态基本相同的文字,其中小部分早在当时就已经是固定的“字”,也有一部分则永远停留在记号层面上。但也有的刻符可能后来向另外的文字系统发展,属于在中国范围内曾经存在又失却传承早已消逝的文字种类。

夏代有文字在社会生活中使用传播,当无疑问。山西陶寺龙山晚期遗址出土的陶扁壶残片上,有毛笔朱书“文”、“昜(?)”两字。王城岗城址出土了“共”字陶文。偃师二里头夏都遗址,出土刻有“目”、“鱼”、“耳”等陶文及40余个陶器刻符,有的由直线组成,类似史前刻符,有的结构比较复杂,已接近殷墟甲骨文。洛阳皂角树二里头文化遗址发现的三期陶文“车”字,年代约当于夏代晚期,与荥阳西史村商代遗址陶文车字写法一致。山东桓台史家遗址发现岳石文化时期木构井型祭祀坑一个,出土羊肩胛卜骨两片,一片正面刻一个“入”字,反面刻了“□句五”三字(《补编》附录313正反),另一片刻一“羍”字,时代相当于夏代。

文字的使用,在商王朝的政治疆域所及已有相当大的覆盖面,商代中上层社会已把语言文字作为一种记录或文化意识交流的工具。《尚书·多士》记周初周公之说云:“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讲述了殷人的祖先有用册典记载当初灭夏的故事。郑州商城东南出土过两片字骨,一片为牛肱骨骨臼,刻有一个“?”字;另一片为牛肋骨卜辞,刻了十字,辞云:

乙丑贞,比。十月。

又(侑)土(社)羊。

可能是地名、族名或人名。用羊牲侑祭社,与殷墟甲骨文“甲申卜,又土(社)”(《合集》34031),性质相近。郑州商城又出土过两片字骨,分别刻有“厄弜”、“弜厄”(《补编》附录311、312)。所出有的陶大口尊口沿还刻有“臣”、“鸟”字样。

商代前期有的铜礼器已经铭,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商代二里冈期铜鼎,两耳下口沿处各铸一个类似陶符的阳文。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商代前期铜鬲,内壁口沿处有铭“亘”。郑州小双桥遗址出土的一批朱书陶文,河北邢台曹演庄商代遗址出土的“囧”字陶文,古代生活史——夏商文字之使用状态城出土的商代中期陶文等等,时代均早于殷墟甲骨文,但无不显示了与殷墟甲骨文一脉相承的关系。山东济南大辛庄商代遗址新出一版大龟腹甲,正面残存卜辞16条,共有34字,兆序数字二个,其中两条对贞辞云:“古代生活史——夏商文字之使用状态四母彘豕豕豕。弜钟。”记用四种不同的猪牲御祭四母。陕西西安老牛坡遗址出土有陶器刻文“亚”、“戎”等字。甘肃庆阳发现晚商玉戈有刻铭“乍册吾”三字。长江以南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出土的“戈”字陶文。江西清江吴城商代遗址出土陶文66字,其中一件黄釉陶罐肩部刻了“中在耑臣,燎祖之古代生活史——夏商文字之使用状态”成文陶文八字,还有两件灰陶缽的器底分别刻了“入土(社)耑田”四字、“衣(殷)□于千角,巳(祀)五”七字,行文句法均与殷墟甲骨文类似。凡此均表明商王朝与四土的文字使用方面有着厚实的共性,其时其际文化的互相影响与传播交流是迅速通畅的。

古代生活史——夏商文字之使用状态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商代前期有铭铜鼎 (见Reflections of Early China,Xiaoneng Yan)

殷墟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语言文字系统,有一定的写刻形式及行文原则,能代表当时社:会所公认的意义与发音,肯定也合乎当时人的说话顺序及不易发生语意上的混淆,“象形、象意及形声的造字法都在甲骨文中出现,其可识以及不能辨识的字已有四千五百个以上”,“最进步的形声字大致占有可识字的百分之二十”。甲骨文词类有名词、代词、数词、量词、时地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介词和感叹词等十一类。如数词,自一、二、三、四、五,至十、百、千、万,最高有至数万者,凡十的倍数往往合书。从虚词系统看,单音节虚词的分属大致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助词、感叹词等七大子系统,子系统下又可细分,比如代词系统中又分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第一人称代词有余、朕、我三个,第二人称代词有女(汝)、乃,第三人称代词有厥、其、之;指示代词有兹、之。再比如介词系统下有引介时间词语在、及、即、于、古代生活史——夏商文字之使用状态、邲、至、至于、卒、终、自、由、从等;有引介处所词语在、即、于、至、至于、自、由、从等;有引介与格词语于、至、至于、自;有引介对象词语先、暨、戠等;有引介施事词语于、自;还有引介受事词语于、至于等等。甲骨文的句子成分,主语一般由名词性词语和主谓短语构成,动词谓语句很常见,宾语通常放在谓语动词之后,但也有宾语前置者,复杂的并列句有三四个动词并列者,单句与复句可分主谓句、非主谓句、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等,已与后世汉语一样。

殷墟甲骨文绝大多数是用刀契刻的,据学者分析,甲骨文契刻有五大笔顺特点:(1)先直后横,斜笔同于直,曲笔的竖形者亦然,这与后世汉字笔顺不同。

(2)上下结构的字,一般都是由上而下契刻完成的,这与后世汉字笔顺一致。(3)左右结构的字,先左后右,也与后世书法习惯相同。(4)中心轴对称的字,则在先直后横、先上而下、先左后右的原则下,先契刻中间部分,再从左而右刻完全字。(5)特殊字形或特殊情况下,有破例。可见中国书法艺术的书写笔顺惯例,至少可追溯到商代。甲骨文契刻的工具,或举小屯殷墓出土的两柄龙形青铜小刀,殷墟武官大墓出土的碧玉刻刀,推测是“仿当日实用刻刀而模制者,至今锋利仍可刻画龟甲”。美国艾兰博士认为玉的硬度足以契刻甲骨,甲骨文契刻不仅是一种操作,又是一种复杂礼仪,殷墟出土的许多精心琢制的动物形玉刀不但“合于礼仪”,“而且大概就是常用以契刻甲骨文的刀”。周鸿翔先生分析了许多殷墟出土铜刀和玉刀资料,按刀锋形制及执刀法的假设,与甲骨片上文字字沟的放大横断面形态作了联系分析,认为甲骨文契刻的工具主要是青铜刀,间或有用玉刀,但青铜刀应较碧玉刀更实用而普遍,他推测当时青铜刻字刀的长度大约为11—15公分,刀柄有或横或直或斜的刻纹,以增加手与刀柄之磨擦以免滑脱,刀柄直径约为0.8—1.2公分,刀锋形态主要有双斜形、一直一斜形、半圆形及平头形四种。朱鸿元先生根据实践经验,认为殷人完全可能利用自然冷却技术处理,使青铜刀达到摩氏5度的硬度,以适合契刻甲骨所要求的摩氏3度的硬度。

殷墟甲骨文还有少量用毛笔朱书墨书的精美书辞,据刘一曼教授统计约有74例,书于卜甲上的有48例,内容有与同版契刻卜辞同属的卜辞,有记贡纳龟甲者,而书于卜骨上的有26例,每每倒书,书辞内容如“甲申卜彡乞燎”(《合集》35260)、“牛二,在四月王……”(《合集》41389)等等,多与祭祀祖先及用牲有关。2002年小屯南地偏东H57又新出土一例卜骨朱书文字,“且辛”两字倒书于牛胛骨的反面内缘处。甲骨书辞的字体一般都较肥大,书于甲骨的反面,有的书写后还被刻过。

除甲骨文外,传安阳出土过商代玺印四纽,形制相似,铜质,扁方形,上有鼻纽。一方边长3.2×2.5厘米,阳文,玺文为“翼子”,氏名加爵称。第二方通高1.5厘米,边长2.4×2.6厘米,重13克,阳文,玺面文字为“亚罗示”,李学勤先生谓“亚罗”是器主族氏,“示”是器主之名。第三方通高1.6厘米,边长2.8×2.9厘米,重20.2克,田字格,朱白文,玺面文字可能读作“旬抑直”,涵义类似某某之玺。以上两方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第四方边长2.5×2.5厘米,玺面阳刻一兽面纹,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除此之外,1998年秋安阳市西郊又发掘出土一方商代铜玺,形制与上述四方同,边长1.5×l.6厘米,厚0.5厘米,纽高0.5厘米,玺面阳刻半个兽面纹,是目前所知最早的考古出土的肖形玺印。

古代生活史——夏商文字之使用状态

(传)安阳出土商代铜玺印

殷墟历年还出土写刻有文字的玉石器约40余件,大都属于贵族特享器物。如著名的殷墟5号墓出土玉戈刻铭“卢方皆入戈五”,记此玉戈属于卢方伯君长皆入贡五秉玉戈之一;另一件石磬铭“妊冉入石”,记石磬为贵妇妊冉的贡品。M1003号大墓出土石簋耳铭“辛亥小臣古代生活史——夏商文字之使用状态入禽,俎在軎以古代生活史——夏商文字之使用状态”,记辛亥日小臣古代生活史——夏商文字之使用状态入献擒获的野味,在軎地俎祭的同时贡呈上此石簋。安阳小屯村北M18号墓出土玉戈朱书铭“在兆执守老在入”,知乃守卫王都外围武士的秉持礼器。1985年刘家庄殷墓出土玉璋朱书文字残片17件,书写有“古代生活史——夏商文字之使用状态于小史古代生活史——夏商文字之使用状态一”、“古代生活史——夏商文字之使用状态于史公”、“古代生活史——夏商文字之使用状态于公”、“□于祖□古代生活史——夏商文字之使用状态一”、“□□祖甲古代生活史——夏商文字之使用状态[一]”等内容,记用此等玉礼器祭祀先公先祖。1999年刘家庄北M1046殷墓出土石璋墨书文字18件,书有“古代生活史——夏商文字之使用状态于大子丁”、“古代生活史——夏商文字之使用状态于死子癸”、“古代生活史——夏商文字之使用状态于长子癸”、“古代生活史——夏商文字之使用状态于中子癸”、“古代生活史——夏商文字之使用状态于三辛”、“古代生活史——夏商文字之使用状态于亚辛”、“古代生活史——夏商文字之使用状态于□君乙”、“古代生活史——夏商文字之使用状态于祖乙”、“古代生活史——夏商文字之使用状态于祖丁”等,内容也是记秉璋祭已故者。1991年后冈M3殷墓发现六件朱书石柄形饰,分别书写了“祖甲”、“祖丙”、“祖庚”、“父辛”、“父癸”、“父□”,似为祖先神主牌位。小屯YM331墓头饰品玉鱼铭“大示害”,大示指商直系先王,佩戴用作“护身符”。传出殷墟的玉瓒柄饰件铭云:“乙亥,王赐小臣古代生活史——夏商文字之使用状态瓒在大室。”记此瓒为商王在大室赐小臣的礼物。美国哈佛大学福格艺术馆藏晚商玉戈铭“曰古代生活史——夏商文字之使用状态王大乙,在林田,艅古代生活史——夏商文字之使用状态”;曰,语助词;艅,人名;古代生活史——夏商文字之使用状态字像一人跪而持戈,有奉持之义;记在征人方途中的林田古代生活史——夏商文字之使用状态祭先王大乙汤时,艅在侧持此玉戈奉祀,特刻铭旌纪殊荣。可见这类刻写文字的玉石器,通为礼乐、祭祀和仪仗等上层社会用器,占有者曾是商王、方国君长、贵妇或臣正等,文字书刻规范,章法简练,文义通畅明洁,语句完整而具文法,基本为当时高级阶层的文化品物。

古代生活史——夏商文字之使用状态

河南安阳殷墟西北冈1003号大墓残石簋耳铭

相反,殷墟历年百余件陶文,内容品位一般要低于玉石器文字。据刘一曼教授统计,殷墟出土陶文的地点有小屯、大司空村、后冈、花园庄南地、苗圃北地、白家坟等处,“殷墟陶文有单字122个,其中可以释读的64个,重复出现的41个,不能辨识的字17个,还有易卦数字五组。出土陶文的器类有盆、中柱盆、器盖、豆、簋、古代生活史——夏商文字之使用状态、罐、大口尊、鬲、‘箕形器’、范等”。陶文有朱书、墨书或先刻后烧、先烧后刻的,其内容有陶工在陶坯刻作表记的数字符号或位置符号,如“一”、“二”、“三”、“四”、“右”、“中”、“左”之类;有人名、族名、方国名,如“夒”、“古代生活史——夏商文字之使用状态”、“古代生活史——夏商文字之使用状态乙”、“小子”、“妇古代生活史——夏商文字之使用状态守”、“□矣亚”、“亚”、“万”、“戍”、“戈”、“木”、“井”等等;有“己”、“壬”、“乙丁”之类的干支字;有“庚见石旨”、“曰叀多古代生活史——夏商文字之使用状态友叀中”、“曰□曰必禽雨”之类的记事文辞;有筮数“一七八六六七、六一七”、“六六七六六八”、“六六七六七一”、“五七六八七一”、“一七六七八六”之类的三爻单卦及六爻重卦。陶文通常书刻于陶器的唇沿、肩部或器表、器壁、器底部位,字体较甲骨文显得“俗气”,结体欠规范,急就有失经意,简略率直,单字为多,长句甚鲜见,大致是在当时的中层社会中发挥其一定的沟通交流与传承作用。

总之,文字在商代社会生活中的使用,无疑远较夏代要普遍。甲骨文与流行于世俗社会的筮数陶文,各地出土的自由不羁、随意草率的陶文,诸多石器文字、骨刻文字,以及庄重典雅的青铜礼器铭文、铜玺印文字,华贵的玉器朱书墨书刀刻文字等等,多层面揭示了商代文字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使用状态。文字在商王朝的政治疆域所及已有相当大的覆盖面,起有相应的文化传播功效,并有效地发挥着一定的内聚作用。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gyy/2518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