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上古遗韵

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

历史大观园 上古遗韵 2020-07-15 00:25:22 0


上古人们的“万物有灵”观念中,有视自然界风、雨、旱、雷、云、虹、雪、雹等等气象现象,或暖、寒等气候变化,无不通寓神灵之性,这在上代神话故事里不乏其说,在殷墟甲骨文中也有所揭示。

一 风、雨、旱诸神

上古社会人们信奉的气象诸神中,最受重视的,大概莫过于风、雨崇拜。《洪范》有云:“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则以风雨。”《淮南子·墬形训》有云:“八极之云,是雨天下,八门之风,是节寒暑。”风雨常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甲骨文恒见“遘雨”、“遘风”之卜,成为人们居常行事中所必须时加考虑的自然要素。自上帝观念产生后,帝的神性最主要两项,就是令风、令雨,风、雨神成为自然神信仰系统中上帝属下的两大要神。在气象诸神中,也只有风、雨两神,被保留在后世国家级的最高祀典中。《周礼·春官》记“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以佐王建邦保国,以禋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

中国华北东部和长江流域南部地区,受水系山脉网格状地貌组合类型特征的制约,地区性季风环流和寒温海流变迁的影响最为明显。冬季冰风凛冽的极锋主要徘徊于淮河与长江之间,夏季风盛行时多雨,造就了这一带先民对风神、雨神崇拜的盛行。

《山海经·大荒北经》记中原黄帝族与南方民族蚩尤大战,“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为旱魃,女性旱神。《韩非子·十过》说:“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泰山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太平御览》卷三十七引《帝王世纪》云:“黄帝梦大风吹天下尘埃皆去。又梦人执千钧之弩,羊数万群。帝叹曰:风为号令垢去土,后在也,岂有姓风名后者哉。千钧之弩,异力能远。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羊数万群,牧民为善,岂有姓力名牧者。得风后于海隅,得力牧于大泽。”《淮南子·本经训》有谓东方的夷羿“缴大风于青丘之泽”,高诱注:“大风,风伯也,能坏人屋舍。”凡此,均是东方和南方民族风雨崇拜在神话形态中的反映。《淮南子·原道训》云:“令雨师洒道,使风伯扫尘。”当系同一神话。旧注谓:“雨师,毕星也;风伯,箕星。”按此殆出自《诗·小雅·渐渐之石》:“月离于毕,俾滂沱矣”,以及《洪范》:“星有好风,星有好雨”,旧注:“箕星好风,毕星好雨”,当是神话想象与俗信经验相结合的产物。风、雨、旱皆成为人格化的自然神。《离骚》云:“后飞廉使奔属”,王逸注:“飞廉,风伯也”,洪兴祖补注:“飞廉,神禽,能致风气。”甲骨文风字作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从隹,隹为禽鸟,似有这类神话背景。《大公金匮》有谓“风伯名姨”。男性风神又变成了女性风神。

大凡说来,气象神性的风伯、雨师,似为东南地区先民心目中崇拜的自然神,旱魃似为黄河流域中西部地区先民的信仰之神。不过,风雨崇拜未必仅限于东南部地区。特别是风,由于风向和风力不定,通常随四时寒暑而变化,给人们社会生活带来的利弊也不一,故各地区信仰的风神神性也有所不同。大概蚩尤族崇拜的风神善性成分居多,而对于中原黄帝族来说,则属于凶神。《国语·鲁语下》记夏禹会群神,“防风氏后至,杀而戮之”。然《述异记》却云:“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披发而舞。”一杀一祭,可谓截然相反。风的自然特性,还使风神崇拜带有明显的多元性、方位性、地域性和候时性四大特质,后随着民族的交流撞接,神域领域的规范,乃有比较一致的四方风神产生,以中原为中心视点的四方观念也与风的自然特性巧妙结合一体,带来宗教信仰上的升华。

《山海经》记有四方风神之说,其云:

东方曰析,来风曰俊,处东极以出入风。(《大荒东经》)

南方曰因,乎夸风曰乎民,处南极出入风。(《大荒南经》)

有人名曰石夷,来风曰韦,处西北隅以司日月长短。(《大荒西经》)

北方曰,来之风曰,是处东极隅以止日月,使无相间出没,司其短长。(《大荒东经》)

四方风神和四方地域紧相结合,握有各自的神性,而所谓“以出入风”,“司日月长短”,“止日月使无相间出没”,与上古东方民族固有的日神崇拜之祭出入日和测度日影要素,有明显的同一性,可见是带有强烈的东方因素,故这种四方风神的规范,是以季风型气候盛行区的东部地区原始风神信仰为素材基盘的。

《尔雅·释天》又汇集了一类古代的四方风性说,其云:

南风谓之凯风(注:诗曰;凯风自南),东风谓之谷风(诗云:习习谷风),北风谓之凉风(诗云:北风其凉),西风谓之泰风(诗云:泰风有隧)。

焚轮谓之颓(暴风从上下),扶摇谓之猋(暴风从下上),风与火为庞(庉庉炽盛之貌),回风为飘(旋风也),日出而风为暴(诗云:终风且暴),风而雨土为霾(诗云:终风且霾),阴而风为曀(诗云:终风且曀)。

这类说法中,把风源与山谷、洞穴、黄土、干旱、沙尘暴、日照、月现相联系,反映的自然气候环境多具华北中原及西北部地区因素,与东部和南方地区以人格化的飞鸟神禽司风的信仰,明显不同,当本之中原广大地区先民的风信仰系统,其所言风的颓、猋、庉、飘、暴、霾、曀等,均带恶性,与《山海经》四方风的神性,也有明显的恶善之分。

《吕氏春秋·有始览》又有“八风”说:

何谓八风:东北曰炎风(高诱注:炎风,艮气所生,一曰融风),东方曰滔风(震气所生,一曰明庶风),东南曰熏风(熏风或作景风,巽气所生,一曰清明风),南方曰巨风(离气所生,一曰凯风,诗曰:凯风自南),西南曰凄风(坤气所生,一曰凉风),西方曰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 风(兑气所生,一曰阊阖风),西北曰厉风(乾气所生,一曰不周风),北方曰寒风(坎气所生,一曰广莫风)。

高诱注中把八风配八卦,与空间八分方位相对应。《国语·周语下》“以遂八风”,韦昭注:“正西曰兑,为金,为阊阖;西北曰乾,为石,为不周;正北曰坎,为革,为广莫;东北曰艮,为匏,为融风;正东曰震,为竹,为明庶;东南曰巽,为木,为清明;正南曰离,为丝,为景风;西南曰坤,为瓦,为凉风。”可相参照。

《淮南子·墬形训》也有“八风”说:

何谓八风:东北曰炎风,东方曰条风,东南曰景风,南方曰巨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 风(一作飙),西北曰丽风,北方曰寒风。

《说文解字》释“八风”云:

风,八风也。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阊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

《太平御览》卷九引《易纬》又有八风配八节说:

八节之风,谓之八风。立春条风至(东北风),春分明庶风至(东方风),立夏清明风至(东南方风),夏至景风至(南方风),立秋凉风至(西南方风),秋分阊阖风至(西方风),立冬不周风至(西北方风),冬至广莫风至(北方风)。

八风配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八节,授以分至启闭四正四维之候征。

此演绎轨迹由四方风而增衍为八方风,贯以八风之名,复生出八风配八节及八风配八卦的思维模式,大致为整合东西南北四季风的自然属性与空间方位八方制的对应关系而加以系统化,比较晚出,但风性的善恶两分义仍俱在。显而易见,中国古代的风神信仰有其多元性、方位性、地域性和候时性四大特质,在古代文化的交流撞接和规范过程中,这些特质依然得以保留下来。

风神信仰的多元性、方位性、地域性和候时性四大特质,在甲骨文的“四方风”卜辞中均早有反映,现举例如下:

贞帝于东方曰析,风劦,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 年。

辛亥卜,内,贞帝于南方曰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 ,风夷,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 年。一月。(此条“夷”为“因”字音讹

贞帝于西方曰彝,风曰夷,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 年。

辛亥卜,内,贞帝于北方[曰夗,风]曰,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 年。一月。(《合集》14295 3814 13485 13034 《乙》5012)

又有将“四方风”刻于一骨版备览者:

东方曰析,风曰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

南方曰因,风曰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

西方曰,风曰彝。

北方曰[夗],风曰。(《合集》14294)

两版均记下了四方名与四方风神名,稍有互换,殆记忆疏略所致。胡厚宣师首先发现,甲骨文“四方及四方之风,各有专名”,与《山海经》四方名与风名,《尧典》之“宅嵎夷,厥民析;宅南交,厥民因;宅西,厥民夷;宅朔方,厥民隩”,以及其他先秦古籍中有关风名的记载,多相契合。后杨树达先生进而申论,此四方名皆为神名,职司草木,分主四季而配于四方。陈梦家先生又认为,不啻四方之名即四方之神名,且四方风名亦为风神之名,四方风应为四方之神的使者。严一萍先生也指出过《尧典》四方之民,“除北方之误,未能确证外,若析,若因,若夷,均与甲骨文密合无间”。蔡哲茂认为,《尧典》四民的“民”字,可能是“风”字传写之讹。“北方曰夗”,曹锦炎先生释伏,据《史记·五帝本纪》《索隐》引《尸子》云:“北方者,伏方也”,认为伏者乃取冬季北风凛冽而万物藏伏之义;《尧典》仲冬“厥民隩”,隩亦有藏伏义,如《玉篇》云:“隩,藏也。”但刘钊先生认为,北方之名,从字的笔道结构看,“仍以释夗为妥”。南方风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林沄先生释髟,读如飘,疾风、旋风、回风也。

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

四方名与四风神名(《合集》14294)

应注意者,四方神名和四方风神名,本身就内寓春夏秋冬季候循环的感性认识和地域性方面的意义,追踪的是四时风向强弱大小诸自然属性与两度空间四方观区划形式上之一致性。东方风神名劦,劦者和协也,融风和畅之义,候时为春季,其东方神名析,草木解析萌生之义,亦作地名,甲骨文有“王其步于析”(《合集》24263);南方神名因,因盖指田地草木稼禾充盈依覆,《尧典》孔传云:“因谓(夏时)老弱因就在田之丁壮以助农也”,候时为夏季,其南方风神名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凯风为飘之义,候时为夏季,作地名有“呼师般往于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怀特》956);西方神名彝,有草木萧瑟、禾谷割收之义,候时为秋季,风神名,一作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合集》30392),又析书作“韦夷”(《合集》346),《山海经》作韦,殆泰风、飙风之义,作地名或族名有“于韦”(《英藏》1290)、“呼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怀特》961);北方神名夗,有筋肉萎郁及谷物积藏之义,候时为冬季,风神名,寒风厉役之义,作地名有“其奠刍”(《合集》32183)。大凡皆有实际地望所指,盖四方风神名相系以特定方位地名或方神名,固与风神信仰的多元性不无关系,然因“登观台以望,必书云物”,其中包括长期以来测风伺候,风向强弱有异,季候自不同,故四方四风又成为四季之候征,有识别草木农稼生长特点及区分四时气候变化之意义。《尸子》有云:“东方为春;春,动也;是故鸟兽孕宁,草木华生,万物咸遂。南方为夏;夏,兴也;南,任也;是故万物莫不任兴,蕃殖充盈。西方为秋;秋,肃也;万物莫不肃敬。北方为冬;冬,终也;北,伏方也;是故万物至冬皆伏。”这类将四方与四季候征相对应,当本自夏商以来原始思维模式的升华。然则甲骨文记一月辛亥遍褅四方四风,以求年内风调雨顺的例行祭礼,亦出于农作与气候紧相关联的认识。

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

左 含山史前四面八方玉版 右 殷墟YM20铜车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 八角星纹样

从甲骨文看,文献中所谓八风配八方,以及八风与四正四维八节的时空对应关系,在殷人的观念中似乎尚未确立。但我们注意到,安徽含山凌家滩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出土了距今约四千六百年前一个玉龟壳,内夹一块长方形玉版,长11厘米、宽8.2厘米,玉版刻了一个四面八方图样,同心圆内圈八角两两平行呈四面分指四方,同心圆外圈用直线分割八等分,每等分中皆有箭头,分别指向八个方向,这有可能把天方地圆宇宙模式和八方观起源的时间大大上推,中原地区殷人似乎也受到此类文化传承的历史影响。1936年小屯YM20车马坑出土铜,饰有类似的八角星纹样。然而由于殷人序四方是以太阳为准,或顺时针称东南西北,或逆时针称东北西南,随着季候现象的深入观测,当可发现日影因四时循环而方向有变,结合自然空间的划分,有可能产生八方观。比如甲骨文就有云:

……西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 南,从北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 东不受年。(《合集》20652)

叀西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 南,不悔。(《合集》36387)

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 于西南帝介卯。(《合集》721正)

□于西南。(《合集》8725)

其于东南。(《补编》13256反)

壬午卜,有戎在昕东北获。(《合集》20779)

己亥卜,内,贞王侑石在麓北东,乍邑于之。(《合集》13505正)

……在西北。(《合集》20994)

其征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 西北,丁酉。(《合集》20518)

□丑卜,王……呼追……雨自北西。(《合集》12875)

田从东。

[田从]北。

田从北西。(《合集》10902)

由西暨南而衍生出西南,北暨东衍生出东北(北东),西北(北西)、东南亦相类,与东南西北四方结合而产生八个方向观。但上揭“雨自北西”、“田从北西”等,也可能分指北方、西方而合言之,犹如下辞云:

癸卯卜,今日雨。

其自东来雨。

其自南来雨。

其自西来雨。

其自北来雨。(《合集》12870甲、乙)

贞[呼]田[从]西。

贞呼田从北。

贞呼田从东。

贞呼田从南。(《合集》10903)

其逐沓麋,自西东北,亡。

自东西北逐沓麋,亡。(《合集》28789)

贞方告于东西。(《合集》8724)

由此看来,八个方向观念虽然在晚商已经开始形成,却尚未成为社会思想观念的主流认识,当时基本处于两度空间四方区划与四时感性认识的对应关系之思维模式发展阶段。

商代人不仅留意本之四方观的风向变化,又很注意风力的宁息与大小。甲骨文有言“不风”、“来风”、“风多”、“延风”、“小风”、“大风”、“大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大狂风)、“骤风”、“大骤风”(大暴风)等等。风可有益于生活生产,又可作祸为害人类,故甲骨文专有卜风之是否危害者:

丙午卜,亘,贞今日风(忧)。(《合集》13369)

辛未卜,王,贞今辛未大风不惟(忧)。(《合集》21019)

贞兹风不惟孽。(《合集》10131)

甲骨文中的祭风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求来风降雨,如:

其风。

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 于河,年有雨。(《合集》28259)
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 ……风……羊二犬五……(《英藏》1258)

卯于东方析三牛三羊豰三。(《英藏》1288)

癸丑卜,弜燎析。兹用。(《合集》34474)

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 风,惟豚,有大雨。(《合集》30393)

贞勿令韦夷。八月。(《合集》346)

帝风九犬。(《合集》21080)

辛未卜,帝风不用,雨。(《合集》34150)

贞翌癸卯帝其令风。

翌癸卯帝不令风,夕雾。(《合集》672正)

于帝史风二犬。(《合集》14225)

上揭辞中的析是东方风名,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及韦夷是西方神名与风神名。有时祭风兼及祈雨,求农作年成丰收,很可能是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求来风下雨。帝风为褅祭风神。这类祭风,祭礼无定则,通常用烧燎祭,祭牲牛羊豚犬豰不一。风之来是为上帝所令。“帝史风”,似风神又为上帝之使。

另一类是宁风之祭,如:

其宁,惟日彝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 用。(《合集》30392)

叀犬用。

其宁风雨。

庚申卜,辛至于壬雨。

辛巳卜,今日宁风。

之夕雨。(《屯南》2772)

甲戌,贞其宁风三羊三犬三豕。(《合集》34137)

庚戌卜,宁于四方,其五犬。(《合集》34144)

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

宁风四方用五犬(《合集》34144)

癸未卜,其宁风于方,有雨。(《合集》30260)

癸亥卜,于南宁风,犬一。(《合集》34139)

丙申卜,于土宁风。(《合集》32301)

癸酉卜,巫宁风。(《合集》33077)

辛酉卜,宁风巫九豕。(《合集》34138)

戊子卜,宁风北巫犬。(《合集》34140)

乙丑贞,宁风于伊(《合集》34151)

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是西方名与风神名。宁风乃止风之祭,或兼求息雨,用牲以犬为多。这种止风用犬祭的风习,为后世长期遵循。如《周礼·春官·大宗伯》云:“以疈辜祭四方”,郑司农注云:“辜,披磔牲以祭,若今时磔狗祭以止风。”《尔雅·释天》:“祭风曰磔”,晋郭璞注云:“今俗当大道中磔狗,云以止风。”可见杀狗祭风后世一直习行不衰。

应注意者,商代宁风之祭的对象,仅少数场合直接为风神本身,如上举“: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风,惟豚,有大雨”、“其宁,惟日彝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用”、“帝风”等,是向西方风神和方神致祭以求息风或宁风,这可能仍保留有原始自发宗教信仰的残余。但多数息风宁风祭是告求于方神、土地神祇、巫先神、先臣神或“帝使”。可知商代社会的宗教观念中,神统世界有其错综交织的领属关系,决定有风无风的最权威神是上帝,息风宁风得求助于地方神或祖神以“绝天地通”,祈请风神或上帝才成。不过,息风宁风于地方神,似又表明,商代宗教的兼容过程中,统合有来之各地的风神崇拜,基于“神壹不远徙迁”的宗教本质,在再建神统新秩序的同时,也得兼顾各地原先所固有的信仰系统,将各地方要神摆在一定位置。息风宁风于地方神,正是在这一特殊背景下形成的,其中多少反映了商代注重社会功利的“人为宗教”特色。

雨神也是中国上古社会人们最信奉的气象诸神之一,称为雨师,又称蓱、蓱翳、屏翳。如《天问》云:“蓱号起雨。”王逸注:“蓱,蓱翳,雨师名也。”《山海经·海外东经》云:“雨师妾在其北,其为人黑,两手各操一蛇,左耳有青蛇,右耳有赤蛇。一曰在十日北,为人黑身人面,各操一龟。”郭璞注:“雨师谓屏翳也。”《风俗通》又有谓“玄冥,雨师也”。甲骨文有云:

壬申卜,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 ,贞帝令雨。

贞帝不其令[雨]。(《合集》14l29正反)

戊子卜,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 ,贞帝及四月令雨。

贞帝弗其及今四月令雨。(《合集》14138)

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

帝令雨(《合集》14138)

辛未卜,争,贞生八月帝令多雨。

贞生八月帝不其令多雨。(《合集》10976正)

丙子卜,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 ,贞翌丁丑帝其令雨。(《合集》14153正乙)

己巳帝允令雨至于庚。(《合集》14153反乙)

□巳,其品雨。(《合集》21934)

戊戌卜,王,贞生十一月帝雨。二旬又六日……(《合集》21081)

隹岳害雨。(《合集》34228)

“令雨”是上帝的权能,故受施令者的“雨”自然也是有神性的。“品雨”,《释名》“品,度也”,盖意近《周易·乾·用九》“云行雨施,品物流形”,有品度、揣度之义,用指祭雨中的行为。“帝雨”为褅祭雨神。雨神还表现出易受山川神祇侵害的柔性,可知其地位未必很高。

魃为女性旱神,一称旱魃。《诗·大雅·云汉》云:“旱魃为虐,如惔如焚。”毛传:“魃,旱神也。”又称耕父,则变为男性旱鬼,《山海经·中次十一经》有云,丰山“神耕父处之,常游清泠之渊,出入有光,见则其国为败”,旧注:“耕父,旱鬼也。”大概上古时期中原地区的农耕民族,通将旱魃视为虐神。甲骨文有云:

辛卯卜,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 ,贞帝其暵(旱)我。三月。(《山博》0941)

□丑卜,贞不雨,帝隹暵(旱)我。(《合集》10164)

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

上帝降旱虐(《合集》10164)

旱魃为虐,被商代人视为上帝对人间的降灾惩罚,是知在商代人心目中,旱魃也是有其神性的。《淮南子·主术训》云:“汤之时,七年旱,以身祷于桑林之际,而四海之云凑,千里之雨至。”旱魃为虐的严重灾情下的求雨之祭,甲骨文中所记甚多,有关祭礼,均详见本书第五章,此略。

二 雷、云、虹蜺诸神

先民出于对雷响闪电威力的恐惧,又有雷神之类的崇拜,并基于原始思维,而有神话的再构思。《山海经·海内东经》云:“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雷鸣降隆,容易与鼓声发生联想,但必当在有鼓后方有之。鼓在龙山时期已颇流行,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即出土了鳄鱼皮作鼓面的木鼓和陶鼓。陶鼓的始见,可上推到距今五千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大概雷神鸣鼓的神话就产生于这一时期。

雷神又称雷兽、雷师、雷公。《大荒东经》有云:“黄帝得之(夔),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郭璞注:“雷兽即雷神也。”是天神的雷神又被拟为动物神。但在多数神话中,雷神总以人格化的神出现,有时称作雷师,《离骚》有云:“雷告余以未具。”一称雷公,《楚辞·远游》云:“左雨师使径侍兮,右雷公以为卫。”《论衡·雷虚》有云:“图雷之状,累累如连鼓之形,又图一人,若力士之容,谓之雷公,使之左手引连鼓,右手推椎,若击之状。其意以为雷声隆隆者,连鼓相扣击之音也;其魄然若敝裂者,椎所出之声也;其杀人也,引连鼓相椎,并击之矣。”甲骨文雷字写作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正像连鼓形,一辞云:

……呼摧……雷。(《合集》19657)

《说文》云:“摧,敲击也。”似商代已有类似雷神连鼓相椎击的神话题材。甲骨文又云:

丙子卜,贞兹雷其雨。(《合集》13408正)

乙巳卜,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 ,贞兹雷其[雨]。(《合集》13407反)

贞雷不惟(忧)。(《合集》13415)

□□卜,告雷于河。(《合集》13413)

知商人心目中的雷神,有致雨和祸忧惩戒人间的神力。“告雷于河”,似乎雷神的地位尚在河神之下。

旧说雷公名丰隆,如《穆天子传》云:“天子升于昆仑,观黄帝之宫,而封丰隆之葬”,注谓:“丰隆,雷公也。”丰隆,拟声词,此盖以雷声隆隆如连鼓相椎而得名。但丰隆又有被说为云师或云神之名。如《离骚》“丰隆乘云”,王逸注:“丰隆,云师。”又《楚辞·九歌》有祭云神之《云中君》篇,王逸谓云中君即“云神丰隆也,一曰屏翳”。按此说似有误传。上文已述,屏翳为雨师神名,殆出雨气如屏翳蒙。丰隆取雷声隆隆为名,《淮南子·天文训》云:“季春三月,丰隆乃出,以将其雨。”旧注:“丰隆,雷也。”“丰隆乘云”似指雷神乘云的神话构想,犹甲骨文有言“各二云自北雷延”(《合集》21021)。《论衡·龙虚篇》有言“云雨至则雷电击”;《淮南子·天文训》云:“阴阳相薄,感而生雷,激而为霆,乱而为雾。”其中容或有本之观云伺候的礼俗背景而产生的想象,大概人们很早就从登观望云,辨识自然现象中晤得云能致雷。

丰隆虽非云神名,但古人心目中自有云神崇拜。《离骚》云:“帅云霓而来御。”《云中君》言云神“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旧注谓“天尊云神,使之乘龙,兼衣青黄五采之色,居无常处”。可知云神曾被人格化。但在商代,尽管人们以为云有神灵之性,却似乎尚未使之人格化。甲骨文云:

庚午,贞河害云。

隹岳害云。

隹高祖亥害云。(《屯南》2105)

云神表现出易受山川神祇或先公祖神侵害的柔性,其地位与上述雨神当相似。云气多变,其形状色彩各异,《史记·天官书》有登高而望云气之候,谓“稍云精白者,其将悍,其士怯。其大根而前绝远者,当战。青白其前低者,战胜。其前赤而仰者,战不胜。阵云如立垣,杼云类杼,轴云抟两端兑,杓云如绳者,居前亘天,其半半天。钩云句曲。诸此云见,以五色合占”。《周礼·春官·保章氏》有谓:“以五云之物,辨吉凶水旱降丰荒之祲象。”郑注:“物,色也,视日旁云气之色。降,下也,知水旱所下之国。郑司农云:以二至二分观云色,青为虫,白为丧,赤为兵荒,黑为水,黄为丰。”商代似已有这类辨云气之锓象,甲骨文有:

贞兹云其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 。(《合集》13389)

贞兹云其雨。

贞兹云不其雨。(《合集》13390正)

庚子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 三啬云。(《合集》13399)

贞兹云其雨。(《合集》13649)

贞兹云其有降其雨。(《合集》13391正乙)

云其雨。不雨。

各云不其雨。允不启。(《合集》21022)

启不见云。(《合集》20988)

兹云延雨。(《合集》13392)

云雷。(《合集》13418)

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

河、岳、高祖亥害云(《屯南》2105)

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字从人从戌,戌为斧钺之兵器,殆商人亦有某云主战之象。“云”,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根字初形,殆类似“杓云如绳”之象。“三啬云”,啬读如色,指三色之云。另又有云致雨、降雨、致雷、致晴启、致大风之占等。商人还常常祭不同的云:

呼雀燎于云,犬。(《合集》1051正)

燎于云,雨。不雨。(《屯南》770)

……燎云,不雨。(《京人》3080)

燎于帝云。(《续》2·4·11)

九日辛未大采,各二云自北,雷延,大风自西,刜二云率雨。(《合集》21021)

贞燎于三云。(《合集》13401)

己卯卜,燎豕四云。(《合集》40866)

惟岳先,乃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 五云,有雨。(《屯南》651 671 689)

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

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 祭三嗇云(《合集》13399)

……若兹……六云……其雨。(《合集》13404)

癸酉卜,又燎于六云六豕卯羊六。

癸酉卜,又燎于六云五豕卯五羊。(《合集》33273)

癸酉卜,又燎于六云五豕卯五羊。(《屯南》1062)

一云至六云,似反映了商人的望云,视云的色彩或形态变幻,都有特定的灵性祲象。祭仪主要用烟火升腾的燎祭,兼用酒祭。用牲有犬、豕、羊,凡云数多者,用牲数一般也相应增多。

在古代人的信仰观念中,虹蜺的气象现象,也被赋予神灵之性。虹是水气在日光中的一种折射现象,彩带七色光自外而内按红橙黄绿青蓝紫顺序排列,宛如长桥挂天空。蜺通霓,虹的外环,有时跟虹同时出现,俗称雌虹,形成原因与虹相同,惟光线在水气中比虹多一次反射,故彩带排列的顺序和虹相反,红色在内,紫色在外。通常又称鲜者为雄虹,暗者为雌霓。《诗·鄘风·蝃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云:“蝃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在东,莫之敢指”;毛传:“蝃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虹也。”《尔雅·释天》云:“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谓之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邢昺疏:“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虹也者,郭(璞)云:俗名美人虹,江东呼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然则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一名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一名虹。《诗·鄘风》云:蝃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在东。《月令》:季春之月,虹始见。《音义》云:虹双出,色鲜盛者为雄,雄曰虹,闇者为雌,雌曰蜺。虹是阴阳交会之气,纯阴纯阳,则虹不见。若云薄漏日,日照雨滴,则虹生。与蝃音义同。蜺为挈贰者,蜺,雌虹也,一名挈贰。《说文》云:霓,屈虹,青赤或白色阴气也。”虹或蜺大多视为妖祥,故有不得随意用手指虹蜺的禁忌。《淮南子·天文训》也说:“虹蜺彗星者,天之忌也。”《逸周书·时训》有云:“虹不[时]见,妇人苞(色)乱”,“虹不藏,妇不专一”。《释名·释天》云:“蝃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其见,每于日在西而见于东,啜饮东方之水气也。见于四方曰升,朝日始升而出见也。又曰美人,阴阳不和,婚姻错乱,淫风流行,男美于女,女美于男,互相奔随之时,则此气盛。”《易通卦验》云:“虹不时见,女谒乱公。”不过,古代未必均视虹蜺为妖祥,《诗纬含神露》有云:“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帝舜”,“瑶光如蜺,贯月正白,感女枢生颛顼”,即视虹蜺的出现为吉祥之兆。

甲骨文虹蜺字作桥梁之形,写作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寓赋形揣祲象之意。辞云:

贞虹□□[不隹](忧)。(《合集》13441)

……庚吉……其有设虹于西。(《合集》13444)

九日辛亥旦,大雨自东少……虹西……(《合集》21025)

昃亦有设,有出虹自北,饮于河。十二月。(《合集》13442正)

有求(咎),八日庚戌有各云自东冒母,昃亦有出虹自北,饮于河。

(《合集》10405反)

虹饮于河,类于上引《释名》“啜饮东方之水气”。《黄帝占军诀》亦有云:“有虹从外南方入饮城中者。”大概商人于殷墟小屯附近曾见虹北出洹水上,故有饮于河的联想。然吉、有灾咎与出虹对文,知商人心目中虹蜺的神性,既有善义,又有不祥义。甲骨文又有云:

庚寅卜,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 ,贞虹不隹年。

庚寅卜,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 ,贞虹隹年。(《合集》13443正)

年谓年成。是知商代视虹蜺还持有预示年成丰稔的神性。

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

出虹自北饮于河(《合集》10405反)

三 雪、寒、煖、雹诸神

古代又有雪神崇拜。《淮南子·天文训》云:“至秋三月,地气不藏,乃收其杀,百虫蛰伏,静居闭户,青女乃出,以降霜雪。”旧注:“青女,天神青霄玉女,主霜雪也。”雪神被视为女性神。有时落雪降霜不合季节,则被视为不祥,要致祭宁灾,《左传》昭公元年有云:“雪霜风雨之不时,于是乎萗之。”萗有宁息之义,是言宁息雪霜风雨之祭。

今从甲骨文得知,早在商代,已有卜雪、祭雪行事,如有云:

甲辰卜,雪雨。(《合集》21023)

□京雪雨。(《屯南》769)

贞帝不其令□。

贞弗其今二月雷。王占曰:帝隹今二月令雷,其隹丙不令雪,隹庚其吉。(《合集》14129反)

贞今夕雨其雪。

翌丁求(咎)雪。(《合集》709反)

其燎于雪,有大雨。

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 ,有雨。

叀焛燎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 ,有雨。

弜燎于焛,亡雨。

弜燎,亡雨。(《英藏》2366)

焛燎,叀小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 。(《合集》27160)

其求焛,有大雨。

贞王其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 于右宗夒,有大雨。(《合集》30319)

卜雪兼及雨,并且上帝有“令雷”、“令雪”的权威,是知雪与雷神一样,在上帝辖下,也是有其神性的。“燎于雪”,雪为神格无疑,用指雪神。雪神亦表现出易罹遭咎殃的柔性。祭雪之祭仪有燎、酒两种,亦通见于其他气象现象的祭祀场合。

上举辞中祭雪而兼祭的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焛两位神格,是与雪、雨有关的气候神。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大概为寒神,字从门从卤虍从歹,殆有寒裂闭门之义。《淮南子·时则训》云:季秋之月,“寒气总至,民力不堪,其皆入室”;仲冬之月“审门闾,谨房室,必重闭”。《吕氏春秋·贵信》云:“冬之德寒,寒不信,其地不刚,地不刚则冻闭不开。”《淮南子·墬形训》云:“北方曰北极之山,曰寒门。”高诱注:“积雪所在,故曰寒门。”《礼记·月令》有谓三冬“祀行”,旧说“行,门内地,冬守在内,故祀也”。凡此,均当是商代祭寒神之余绪。

与寒神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对文的焛,似为煖神,字从火在门内,有温暖之意。《天问》云:“何所冬煖。”《淮南子·人间训》云:“寒不能煖。”《说文》云:“煖,温也。”束晢《饼赋》有云:“三春之初,阴阳交际,寒气既除,温不至热。”《礼记·乐记》云:“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朱熹《诗集传》卷八云:“阳气之在天地,譬犹火之著于物也。”《黄帝内经素问》:“彼春之煖。”注云:“阳之少谓煖。”《淮南子·墬形训》云:“东南方曰波母之山,曰阳门。”高诱注:“纯阳用事,故曰阳门。”甲骨文言祭寒神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均与雨雪连文,而祭焛神,言雨而不及雪,则固寓暖意于其中,殆焛神为冬春之交的气候神。

《尧典》有谓“朔方曰幽都,……厥民隩”,“厥民隩”,应指冬春之交的煖神,为北方寒气衰退隐伏而阳气回升的气候神。陴与燠通,《尔雅·释言》:“燠,煖也。”《诗·谷风·小明》:“日月方奥。”毛传:“奥,煖也。”《洪范》谓“庶征,曰雨、曰旸、曰燠、曰寒、曰风”,注谓“燠,煖也”。《论衡·寒温篇》云:“旦雨气温”,可为甲骨文祭焛兼及卜雨作注。然则商代有煖神焛,与寒神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与当时的观象伺候之祭礼是有联系的。

除此之外,商代人们视雹亦有神性。甲骨文有云:

癸未卜,亥,贞兹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 不惟降忧。十一月。

癸未卜,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 ,贞兹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 惟降忧。(《合集》11423正)

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像下雹之意。雹可降祸忧人间,是对这一气象现象的神化。惟雹神崇拜,文献记载几无,具体内容难知,大概很早就被淘汰。

总之,自原始社会至夏商以降,人们曾迷信各类气象或气候现象,乃有风、雨、旱、雷、云、虹、雪、寒、煖、雹等等的崇拜,构成人们心目中的众多天神。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类神的神性均有所下降,有的甚至被淘汰。甲骨文中恒见上帝令风、令雨、令雷、令雪、降暎(旱)诸辞,似亦表明,这类天神大体已变成上帝属下的小神。人们信仰观念的代变,总与历史发展阶段相适应,在宗教领域,也是有迹可稽的。

古代生活史——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

煖神与寒神(《英藏》2366)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gyy/25178.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