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上古遗韵

通史五卷——殷商兴亡

历史大观园 上古遗韵 2020-07-14 23:01:45 0


通史五卷——殷商兴亡

甲骨刻辞

清朝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的某一天,北京东华门外的一处深宅大院里,笼罩着一丝焦虑的气息。原来,这家的主人——担任朝廷国子监祭酒,也就是当朝最高教育机构长官的王懿荣生病了。家人赶紧去附近一家有名的中药房抓药。药抓回来后,王懿荣惊奇地发现,一味叫“龙骨”的中药上面,明显地带有颇具规律的刻痕。

所谓“龙骨”,实际上是远古脊椎动物的骨骼化石,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有入药的记载。不过,此前,谁也没有注意到“龙骨”上面还会带有刻痕。这一意外的发现使王懿荣兴奋不已,他立即派家人再次前往那家药店求购,再三嘱托家人只要见到带字“龙骨”,要全部买下。轰动世界的商代甲骨文就这样被认识、发现了。

甲骨学另一位大师罗振玉,自1906年起开始收藏甲骨。数年之后,他终于弄清楚甲骨出土地为河南安阳洹河之滨的小屯村。商代甲骨文的发现拉开了重新研究商代历史的大幕。

商朝历史在出土甲骨文中得到证实。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商王朝,它是继夏朝之后,在中国建立起来的第二个奴隶制王朝。这在今天是中学生都知道的常识。可是,这个常识却来之不易。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孔子就曾经哀叹对商朝的研究缺乏“文献”。

中国历史文献中关于商王朝的记载,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尚书·序》云:商“自契至于成汤八迁”。各种文献中对商的记载都很简略。

按照司马迁《史记·殷本纪》的记载,自“契卒,子昭明立”开始,至“主癸卒,子天乙立,是为成汤”止,凡十四世,是先商时期。司马迁所根据之书,已不可考,不过,他记载的这一世系与《国语·周语下》“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契合;另外,《荀子·成相》称:“契玄王,生昭明……十有四世,乃有天乙,是成汤”,也与《史记》所载相同,可见司马迁必有所本。只是由于司马迁行文相当简略,曾经引起部分学者的怀疑。后来,甲骨卜辞问世,尤其是王国维利用甲骨文资料对《史记》所记一一进行了考订,撰成《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发现甲骨文所述商之先公先王世次与《史记·殷本纪》所记相合,从而得出结论:“《史记》之实录,且得于今日证之。”至此,学术界对先商世系的传继基本上已无异说。

商王朝世系表

通史五卷——殷商兴亡

由汤灭夏后,一直到最末的商王帝辛,是历史上的商王朝时期。《史记·殷本纪》《世本》《竹书纪年》所载的商世系,大部分在甲骨文中得到证实。按照这一记载,商代上自大乙下至帝辛即商纣王,共计十七世三十一王(除太丁外为三十王),时间大致从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历时约六百年。

《史记·项羽本纪》曾明确提到商王盘庚所迁的“殷”正在安阳的洹河岸边。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惊人的一致,使得中国历史上确实存在过一个商王朝成为不可动摇的结论。按照《史记·项羽本纪》的提法,中国学者遂将安阳小屯一带的商遗存称为“殷墟”。

如果说王国维从文字学角度论证了商王朝的存在的话,始于1928年的对安阳殷墟的发掘,则从实物角度进一步证实了商王朝的确是成熟的文明,而不是处于初始阶段的文明。

通史五卷——殷商兴亡

刻辞甲骨,安阳小屯西堤出土。

殷墟最为重要的发现是晚商时期大量的甲骨文。这是中国现知最早的成熟文字,出土地点集中在安阳殷墟小屯一带。单是宫殿区第127号坑就发现甲骨一万七千零九十六片。现在各地收藏的甲骨已达十五万片之多,几乎都是从殷墟出土的。这些甲骨刻辞多属王室之物,内容涉及职官、刑法、军队、战争、田猎、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疾病、天文历法、方国地理与宗教信仰等,极大地丰富了商代的史料,把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上推了数百年,使商代历史从传说的迷雾中解脱出来,成为有文字可查的信史。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的起源。殷墟只是商代晚期的都城,那么,商人最初起源于哪里呢?文献中关于商人的族源和起源地的记载不多。《诗经·商颂·玄鸟》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殷本纪》释曰:“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赐姓子氏。契兴于唐、虞、大禹之际。”可见,商族的祖先是以玄鸟(燕子)为图腾的,简狄是商族传说中的始祖母,契是商族的始祖,曾与禹共事。其活动地区大约在今河南东部、山东西部、河北南部,其族属于东夷。但是,也有学者指出,玄鸟生商的传说,反映出商人似乎有以玄鸟为生育之神的信仰,据此得出商人为东方民族的说法值得商榷。

通史五卷——殷商兴亡

简狄像

先商时期,契“封于商”。《世本·居篇》云:“契居蕃。”商的地望,在今漳河地区,商人所以称商,大概是由于商人远族居于漳水,而漳水最早就叫“商水”的缘故。可见,先商的主要活动区域在豫北漳河流域,但不久即为“陶唐氏火正閼伯”取代,史称“閼伯居于商丘”。后来相土复迁回商丘,如《左传·襄公九年》曰:“閼伯居于商丘……相土因之。”可见,先商时期商人的另一个活动区域在黄河下游的豫东地区。

相土以商丘为都城,以武力拓展疆土,逐渐进入早期国家阶段。《诗经·商颂·长发》曰:“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其疆土或至辽东半岛乃至朝鲜半岛。《世本》载“相土作乘马”,王“胲作服牛”,社会进步明显加快。胲是相土之四世孙,《史记》作“振”,其子为上甲微。

在《山海经》和《竹书纪年》等书中,还记载了王亥到有易(今河北易水流域)地区交易,被有易之君绵臣杀死,并夺取仆牛。后来上甲微借河伯之师,打败有易,杀死绵臣,夺回仆牛,为其父报仇。可见,到了王亥时,商族势力已经达到河北北部。由于生产剩余可以交换,出现了掠夺财富的战争,私有财产可能已经产生。

在商汤灭夏之前,即所谓先公时期,这一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可称为先商文化,是商文化的原始形态。商汤灭了夏才建立商朝,那么,灭夏之前的商人诸先公应该与夏王朝曾经同时,所以先商文化应该与夏文化同时。

目前考古学者对先商文化的探讨,多集中在冀南豫北及豫东鲁西地区。其中,邹衡提出,先商文化起源于豫北地区,分先商文化漳河型和辉卫型;而张光直却坚持认为先商文化应在河南最东部、山东西部和安徽北部地区,其文化面貌当与二里头文化有相似之处,又与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有联系。此外,也有学者主张豫东和豫北的龙山文化是先商文化,还有学者把主要分布在山东境内、晚于龙山文化的岳石文化与先商文化直接联系起来。

从目前得到的考古学材料来看,先商文化漳河说更具说服力,漳水流域有可能是商人的起源地。

商汤伐夏。史载商汤初立时,从先王居于亳,以伊尹为谋臣,政治清明,国运昌盛,夏桀封之为东方诸侯之长,不过,这并不能满足汤的政治抱负。商汤的势力日益强大之后,迈出了征伐夏王朝的步伐。商汤先灭掉了邻国葛伯(今河南宁陵东北),接着继续攻打夏的与国。

《孟子·滕文公下》:“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此正值夏王朝统治末期,夏王桀昏庸无道、暴戾无常,成汤乘机笼络东方诸国。夏桀为了控制东方诸侯,举行有仍会盟,不料有缗公然反对,夏桀出兵攻之,结果导致实力大减。而且,商朝乘机拉拢有缗、有莘及薛国等东方诸国,组成联盟,壮大了自己的力量。

商汤灭夏的用兵次序,大概是首先消灭夏的一些与国,最后才征伐夏桀。商先灭掉韦(今河南滑县)、顾(今河南范县)和昆吾(今河南濮阳)三个依附于夏的诸侯国,又举兵西向,向夏大举进攻。《诗经·商颂·长发》:“韦顾既伐,昆吾夏桀。”商汤大军在灭掉昆吾后,直捣夏桀老巢,夏桀仓皇出逃,成汤乘胜追击至鸣条大败夏军,桀被放逐于南巢而死。夏亡,商朝正式建立。

商汤之所以能顺利地灭夏,据说是因为夏桀“为虐政荒淫”,矜过善非、迷惑于妺喜,杀谏臣关龙逄,以及筑倾宫、饰瑶台等,虽不免言过其实,但是,桀为当时的暴君,则无可疑。所以,汤革夏命,实则利用夏民对夏桀的不满,推翻了夏王朝。

通史五卷——殷商兴亡

汉画像石上的夏桀形象

通史五卷——殷商兴亡

《诗经·商颂·玄鸟》有关“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的记载。

商汤自称“吾甚武,号曰武王”。《诗经·商颂·玄鸟》称汤为武王:“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武王靡不胜,……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四海来假。……”《诗经·商颂·殷武》曰:“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

商汤的武功很大,除了推翻夏朝外,又向四方征伐,大大扩展了商的统治领域。

通史五卷——殷商兴亡

商汤像

通史五卷——殷商兴亡

伊尹像

商汤的成功,得益于大臣伊尹的辅佐。伊尹大概名“伊”,官为“尹”,是汤的“小臣”,实为管理君王烹调膳食的官吏,爵位不高,但权力很大。《孟子·万章上》:“伊尹相汤以王于天下,汤崩,太丁未立,外丙二年,仲壬四年。太甲颠覆汤之典刑,伊尹放之于桐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于桐处仁迁义三年,以听伊尹之训己也,复归于亳。”这就是说,伊尹看到太甲不贤,把他囚于桐宫,自己摄行政事。后来太甲改邪归正,伊尹就迎他复位。这大概是因为,商的前期君主多少还保存着氏族首领的特征,君不称职则放之,如果改过则复之。故,伊尹、太甲被后人尊为圣贤。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研究所副所长 王震中

伊尹在成汤推翻夏王朝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在成汤灭掉夏王朝以后,伊尹辅助成汤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些文献的记载都得到了甲骨文的证实。在甲骨文中可以看到在固定的专门的日子对伊尹进行祭祀的记载,而且祭品的数量和规格都很高,所以也就证明了伊尹在商人中的地位是很高的。

商代早期的都城。商族在汤之前就是一个迁徙频繁的流动部落。据《史记·殷本纪》《尚书·序》等文献记载,自契至汤有八次大的迁徙;自汤建商朝,至盘庚即位,又五迁其都。这前八后五的具体地望,尚未能在考古学上一一找到对应的证据,不过大体不出河南中东部、山东西部、河北南部,目前已经有些线索可考的是对汤都“亳”的探讨。

先秦诸子著作中较多地记载着“汤居亳”。有关亳的地望,自汉代以来就有不同意见。结合考古学证据,以河南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可能性最大。

郑州商城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前期。经过数十年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得知该城建于商代初年甚至更早。该城有内、外两重城墙,内城较规整,周长约六千九百多米,面积约三百万平方米。外城就地形而建,只在南、西、北三面设外城墙,其外有护城河,外城圈占的面积达一千三百万平方米,如果将城外的文化分布范围计算在内,总面积可达两千五百万平方米。内城的东北部为宫殿区,发现大小建筑五十余处。另外,发现有祭祀遗迹、水井及大型蓄水池等。在宫殿区边缘处还发现有可能是宫城的夯土墙。

在郑州商城的内、外城之间分布有手工业作坊区,如城南的南关外和城北的紫荆山有铸铜作坊遗址,城西有制陶遗址,紫荆山北有制骨作坊遗址。此外,还有青铜器窖藏,内出有王室重器——青铜鼎等,如1974年在郑州商城杜岭街发现了两件青铜大方鼎,其中一件重达86.4千克,高100厘米,是已发现的商代早期青铜器中最大的一件。

从考古类型学研究结果看,郑州商城与安阳殷墟一脉相承,但年代要早于殷墟,无论是城址规模、城址内涵还是出土遗物,郑州商城无疑是商代的都城,问题是,它究竟是哪个商王所建的都城呢?最初,学术界认为是文献所记的仲丁所迁隞都,《史记·殷本纪》正义引《括地志》的记载:“荥阳故城在郑州荥泽县西南十七里,殷时敖地也。”郑州商城既为王都,又在荥阳附近,岂不是隞都吗?不过,随着考古材料的不断增加,后来的考古发掘与研究越来越清楚地表明,郑州商城经历的年代远远超过了仲丁一代,其上限甚至进入先商时期。在郑州商城是汤都之说提出之后,郑州商城隞都说受到了强烈的挑战。

郑州商城是汤都亳的理由主要有三:一是郑州商城历时较长,完全可以容纳自汤至隞前五世十王的年代;二是郑州商城内发现了大量东周时期“亳”字陶文,说明至迟东周时期仍把这里叫作“亳”;三是符合文献所载商汤与葛为邻、伐桀路线、汤放桀而复薄(亳)等事件的相对地理位置。

就在郑州商城是亳都还是隞都争论不休之时,戏剧性的事件发生了。1983年,在配合首阳山电厂的施工中,意外地发现了偃师商城。偃师商城位于河南省偃师县城区西部,西距二里头遗址约六公里。

偃师商城的年代与郑州商城相当或略早,属于商代早期,其平面呈刀形,分小城和大城两部分。其中,小城平面大体呈长方形,南北长一千一百米,东西宽约七百四十米,面积八十一万多平方米。大城是在小城的基础上扩建的,平面近似刀形,面积近二百万平方米。大城已发现城门五处,东西对应各两处,北墙一处,估计南墙也应有一处。大城外有护城河,护城河距城墙多在十米开外,壕沟口宽约二十米,深六米左右。城内有三组建筑群,其一位于小城中部偏南,长宽各约二百米,周有厚约两米的围墙,墙内有多座建筑基址,以及渠、池供排水的设施和祭祀场所,有人称之为宫城。另外两座基址分别位于小城西南角与东北方向,都有一周围墙,其中,第二号基址有成排的建筑,被推测为“府库”;在大城的北部还发现有与铸铜和制骨、制陶有关的遗存,应是手工业作坊区。

偃师商城有城墙和壕沟,有宫殿建筑和手工业作坊区,肯定不是普通的聚落,无疑也是一座都邑级别的城址。关于偃师商城的性质,一种意见认为是汤灭夏后所建立的西亳,《汉书·地理志》“河南郡偃师县尸乡”条,班固自注“尸乡,成汤所都”。巧的是,穿越偃师商城的一条土沟,当地至今仍称作尸乡沟。于是,偃师商城为汤都亳立即为众多学者所接受。不过,另一种意见认为,偃师商城虽然是与郑州商城同时的商代早期都邑,然而它的规模没有郑州商城大,文化内涵也不及郑州商城丰富,因此,只能是陪都或桐宫别馆;也有人认为是商代早期为镇服夏人所建的军事重镇。

盘庚迁殷。《尚书·盘庚上》载:“盘庚迁于殷。”古本《竹书纪年》载:“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七(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

关于殷墟的地望,《史记·项羽本纪》云:“项羽乃与(章邯)期洹水南殷虚上。”自1928年发掘殷墟以来的八十多年的考古发掘也证明,盘庚迁都的所在就是今天河南安阳市西北五里的小屯一带。

通史五卷——殷商兴亡

《尚书》中关于“盘庚迁殷”的记载。

殷墟面积约三十平方公里,不仅发现有王室宫殿区和商王陵墓区,还发现有各种手工业作坊、多处贵族墓地以及大量甲骨文。

王室宫殿区和宗庙区位于遗址的中心部位,今小屯村一带,共清理出建筑基址五十余座,由东北向西南分甲、乙、丙三组。宫殿区的东北有洹河做天然屏障,西、南是与洹河相通的隍壕,构成对宫殿区的防护,其范围约七十万平方米。这里还发现不少祭祀坑,这些祭祀遗迹说明这里的某些建筑为宗庙。

商王陵区分布于侯家庄西北冈,或称武官村北地,位于宫殿区西北2.5公里处,陵区范围东西长约四百五十米、南北宽约二百五十米。共有带墓道的大墓十三座,分东西两区分布。这些大墓平面多作“亚”字形和“中”字形,拥有宏大的墓室和长长的墓道,往往有大量人殉、人牲,如M1001号大墓,墓内发现的人殉、人牲达二百二十五人,虽然大都被盗严重,在幸存随葬品较多的M1004号墓中,仍发掘出分四层放置的青铜礼器,大批兵器和部分玉、石器,如著名的牛鼎和鹿鼎等。那些带有四条墓道的八座大墓肯定是商王陵墓。

王陵区外,殷墟还有多处成片的墓地,在这些墓地当中,既有带墓道的“中”字形或“甲”字形大墓,也有长方形的中小型墓,大型墓葬的右前方往往有车马坑。这反映出墓地的死者既有贵族,也有普通平民。

殷墟还发现多处手工业作坊区,其中,铸铜作坊有苗圃北地、孝民屯西地、小屯东北地等,制骨作坊有大司空村南地、北辛庄与小屯附近等,制陶作坊有苗圃北地、小屯附近等。

奇怪的是,直到20世纪末,殷墟虽然经过长达七十年的多次发掘,可是从未找到过任何与城址有关的迹象。以至于有些学者提出,殷墟非殷朝都城所在地。

这种状况,直至1999年在殷墟东北发现了一座面积达四百七十万平方米的都城遗址,并把它命名为“洹北商城”,才最终解开了殷墟就是盘庚都城的疑团。这座位于安阳殷墟遗址东北部地下约两米深处的商城,分布上与旧的“殷墟”范围略有重叠,但整体在洹河北岸,故称洹北商城。该商城平面略呈方形,南北长两千两百米,东西宽两千一百五十米,总面积约四百七十万平方米。方向北偏东十三度。在城址的南北中轴线南段,已确认分布有宫殿宗庙建筑群。其中,洹北商城的一号宫殿宗庙基址,坐北朝南,东西一百七十三米,南北进深九十米,总面积一万六千平方米,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商代宫殿宗庙基址。基址平面呈“回”字形结构,与今天的四合院相仿。中间为开阔的庭院,四周建房,分北正殿、西北偏庑、西殿、南庑和门庭几部分。洹北商城发现有大型城垣和宫殿区遗存,性质为商代都城无疑。据研究,其年代与盘庚迁殷的年代及小辛、小乙的年代相合,故其为盘庚所迁殷都的可能性甚大。有学者认为,殷都经历了由“盘庚之殷”(洹北商城)向“武丁之殷”(小屯殷墟)之变迁。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唐际根

对于盘庚迁殷的原因,汉代学者认为是“去奢行简”,近代学者认为是为避河患,现代学者分别从贵族与平民矛盾加剧、对付来自北方民族威胁以及自然环境变化等方面解释。值得注意的是,也有学者认为,是为了解决由于王位争夺而产生的王室内部的纠纷。盘庚主要是想通过迁徙,削弱那些具有争夺王位的力量的奴隶主贵族的政治地位和统治力量。事实上,自盘庚迁殷后,保证了王位由一个家族的父子世袭,由此商王能够加强其内政武功方面的统治,故盘庚以后的商王国有了充足的发展,迎来了武丁时期的繁盛,史称“武丁盛世”。

商朝的极盛时期——中国上古文明的高峰。盘庚以后,传至武丁,是商朝的极盛时期,也是中国上古文明的一个高峰。武丁是盘庚之弟小乙之子,在位五十九年。据《尚书·无逸》篇记载,武丁年轻的时候,久在民间劳作,了解“小人”之疾苦,深知稼穑之艰难。他即位以后,提拔版筑匠人傅说为相,对内整顿吏治,改进税收,发展农业生产;对外征伐四方,其中主要对北方及西北地区的土方、通史五卷——殷商兴亡方、鬼方、羌方等多次用兵,南征于江淮,北伐于河套,西征又达渭汭,与周族接壤,每每取得重大胜利,可谓武功赫赫,前无古人。

随着武丁时期对外战争的不断胜利,商王朝国力达到鼎盛,《诗经·商颂·玄鸟》中记载武丁时“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据甲骨文学者研究统计,与武丁相关的卜辞共六百多条,为晚商诸王之最,被武丁征伐的方国达八十一个。其势力范围东至于海,西达陕西,北到河北,南抵江汉,成为名副其实的泱泱大国。

武丁的配偶妇好是一位英武的女将军,她是商王武丁六十多位妻子中的一位,即祖庚、祖甲的母辈“母辛”,是中国最早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据甲骨卜辞记载,妇好曾多次主持各种类型和名目的祭祀和占卜活动,利用神权为商王朝统治服务。此外,妇好还多次受武丁派遣带兵打仗,北讨土方族,东南攻伐夷国,西南打败巴军,为商王朝拓展疆土立下汗马功劳。因此,武丁对她十分宠爱,授予她独立的封邑,并经常向鬼神祈祷她健康长寿。她死后,商王给予很高的待遇,这从妇好墓中可见一斑。

通史五卷——殷商兴亡

殷墟出土兵器

通史五卷——殷商兴亡

殷墟出土仿铜陶礼器

妇好墓位于河南安阳小屯村西北约一百米处,于1976年被考古工作者发掘,是殷墟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该墓五米多长,约四米宽,七米多深,墓上建有被甲骨卜辞称为“母辛宗”的享堂。据说享堂原是商王武丁为祭祀妻子妇好而修建的宗庙建筑,尊其庙号为“辛”。妇好墓虽然墓室不大,但保存完好,随葬品极为丰富,共出土青铜器、玉器、宝石器、象牙器等不同质地的文物一千九百二十八件。其中,玉器共七百五十五件,是商代玉器出土最多、最集中的墓葬。

商王朝势力的影响,使考古工作者在今天的河北、山东、辽宁、江苏、安徽、湖北、湖南、江西以及山西、陕西等地都发现了大量的殷商文化遗存,表明商朝的统治区域已经远远超过了夏代。

通史五卷——殷商兴亡

妇好墓出土玉凤

远离商王朝中心区的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江西新干大洋洲遗址都发现了深受商文化影响的青铜礼器。

纣王当政——盛极一时的商王朝走到了历史尽头。商王朝后期,政治日趋黑暗,社会矛盾日趋激烈。商代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是在祖甲统治时期,《国语·周语下》云:“帝甲(祖甲)乱之,七世而殒。”武丁以后的商王,大多贪图安逸享受,都很腐败,如《尚书·无逸》篇云:“自时厥后立王,生则逸。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自时厥后,亦罔或克寿。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三四年。”就是说,祖庚以后的七八代,由于他们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不肯躬亲稼穑,养出一批荒淫的、沉湎于酒色的纨绔子弟,其在位年数,多则十余年,少则仅三四年。

通史五卷——殷商兴亡

三星堆出土青铜跪像

商纣王是一个有名的暴君。他骄奢淫逸,“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大修宫室台榭,扩大王都范围,“南距朝歌(今河南淇县),北距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在宫殿中声色犬马,与宠妃妲己“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终日饮酒作乐。

为满足奢侈生活的需要,商纣王在经济上加紧搜刮,使广大民众生活在死亡线上,社会动荡不安,民怨沸腾,甚至出现了把商王祭祀上帝祖先的牛羊猪等祭品都抢光吃光的现象。“小民方兴,相为敌雠”,意思是说,平民普遍起来与殷商统治阶级为敌的意思。“如蜩如螗,如沸如羹”,面对商王朝的残暴统治,大量的奴隶采取各种形式,包括怠工、逃亡乃至武装暴动等进行反抗。商王或奴隶主也经常追捕逃跑的奴隶,纣王又作“炮烙之法”,以加强对广大人民的镇压。

纣王重用奸臣崇侯、恶来、费中、飞廉等,其实,“费中善谀、好利,殷人弗亲”,“恶来善毁谗,诸侯以此益疏”(《史记·殷本纪》);排斥微子启、王叔比干、箕子等有识之士,使忠于纣王的比干因谏而死,箕子佯狂,微子出走。商纣王把“四方之多罪逋逃”之人安插在“大夫卿士”的位置上,这样一来,商纣王便失去了一部分诸侯大臣的支持,使得当时的统治集团分崩离析。

而此时,周边的少数族团也趁机内侵。当商纣王向西北各族发动进攻时,东南地区的东夷各部纷纷叛离,虽然先后被商纣王所灭,但是,商王朝的国力也因此消耗殆尽,如《左传·昭公十一年》所说:“纣克东夷,而殒其身”。

商的属国周在西边兴起,国势日渐强大,曾经长期服从于商王国的周族,此时也拉拢了一些小国,壮大自己的力量。后来的周人说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当去事实不远。此时的商王朝内外交困,风雨飘摇,即将被周朝灭掉,微子是纣王之兄,他形容这种可怕的情景时感慨道:“今殷其沦丧,若涉大水,其无津涯。”

盛极一时的商王朝走到了历史尽头。

通史五卷——殷商兴亡

商朝形势图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gyy/24976.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