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上古遗韵

夏王朝的发展:二里头文化已开始有宫廷仪礼

历史大观园 上古遗韵 2020-05-20 16:35:58 0 二里头

二里头文化已开始有宫廷仪礼

我们已经知道,文献史料中所说的夏王朝,所指大致就是二里头文化。但是需要再三强调的是,即使夏王朝就是二里头文化,也并不等于说文献史料中所记载的有关夏王朝的内容就因此得到了证实,更不能说,由此就可以通过文献史料的内容来证明二里头文化是否完备了王朝应有的政治体制等问题。这种立论本身就不合道理。

因为用作论据的文献史料是以战国时代以后历史观为背景记述的。这与根据商王朝等甲骨文及金文资料等同时代文字资料来实证这段历史的方法大不一样。

夏王朝的发展:二里头文化已开始有宫廷仪礼

139 二里头遗址的遗址分布 沿着有规划的道路建有宫殿区。宫殿区北侧有祭祀遗迹群,南侧有铸造遗址

并且如夏商周三代断代工程专题组指出的那样,商王朝大约开始于公元前1600年,再根据《太平御览》第八十二卷中引用的《竹书纪年》的部分,夏朝自禹至桀共17代471年,由此可以把公元前2070年看做是夏朝建立的年代。并且今后也可能会展开关于夏王朝的开始相当于考古学文化中的河南龙山文化王湾三期的哪个阶段,或是否相当于新砦文化期等问题的讨论。但是,这些讨论应当不会超出预想的范围。因此我们不得不从考古学涉及的物质文化资料来判断其历史性质。

虽然名为夏王朝,但希望读者不要抱着所谓王朝拥有的文明化的印象来看待这个时期。因为这个王朝本身的实际状况还包裹在谜团之中。

二里头文化在考古学上分为一至四期。如前所述,在属于二里头文化一期的新砦文化期,二里头文化的中心地位于颍河、汝河流域。二里头文化期以后,聚落中心据点当属伊河、洛河流域最大的遗址二里头遗址,可以想见在该期中心聚落发生了转移。

在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的时期划分中,将哪个阶段进行历史划分,历史性的划分点应该放在哪个时期等问题,学者们持有各种不同的观点。

根据陶器样式来看,二里头文化二期与新砦文化期至二里头文化一期之间存在一个明确的时期划分点。因此我认为二里头文化二期是一个历史性的划分时期。也就是说在新砦文化期至二里头文化一期,颍河、汝河流域存在着新砦文化期的社会文化中心。与该时期相对的是,二里头文化二期以后,文化的中心移至伊河、洛河流域。该阶段的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一期相比,遗址面积更加广阔,中心聚落的形态也得到了解明。更重要的是,二里头遗址在二里头文化二期建造了宫殿建筑。

二里头遗址东西最宽处为2400米,南北最长处为1900米,面积约为3平方公里。1999年在遗址东端发现了幅宽10米的壕沟。这处壕沟曾被认为是用于防御,后来经确认是用来取土的沟状遗存。这种用于大规模建筑的取土方式即始于二里头文化二期。

此前在二里头遗址发现了二里头文化三期的宫殿建筑遗址即一号宫殿基址和二号宫殿基址。在二号基址下方又于2001年新发现了一座大型建筑遗迹。这是二里头文化二期的宫殿基址,即三号宫殿基址。其南北长150米,东西宽50米,由廊庑围绕的北院、中院、南院三座庭院构成,主殿设于中院。中院和南院中有五座中型墓,并随葬有铜器、玉器、漆器、白陶器、原始青瓷等丰富的随葬品。

另外在三号宫殿基址的西侧还有一座属于同时期的五号宫殿基址。而且这些宫殿基址周边还建有规划整齐的道路网。可以说这里已经存在以道路进行区划的城市规划。

从宫殿区已得到整然规划这一点来看,也可得知二里头文化二期阶段是一个重要的划分时期。在二里头遗址,与上述宫殿区同时期的还有位于其北侧的祭坛,这里曾用于举行祭祀仪式。祭坛的外形通常是在直径五米以内的基坛上排列一重至两重圆形土垒。如Ⅵ区八号祭坛,基坛直径约8.5至9米,基坛中央有一个土垒,其外围有六个土垒,再外围又有十二个,共有两重土垒包围在外。这就是文献中所谓的“坛”。

另外,还发现了相当于文献中的“墠”的半地穴式建筑物,其形状呈平面长方形。在低浅的地穴内部,有用脚踏平的整齐的土层,另外还有烧土层。这里也是用于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虽不知祭祀仪礼的具体内容,但可知祭祀空间已经被固定下来。另外宫殿区南侧有用于铸造的遗迹,是青铜器作坊的区域。因此可以说在这里与政治中心性质的空间一同存在的,还有祭祀空间以及专业化的工匠组织,形成了共存于平面范围内的城市空间。

沿着二里头文化三期的一号宫殿和二号宫殿周边的道路网,又新发现了城垣的遗迹。从环绕宫殿区的用于防御的城垣来看,它应相当于我们今天在北京紫禁城见到的内城即宫城。

城垣东西宽约300米,南北长达360至370米,整体呈长方形。从建有城垣这一点来看,二里头文化三期较二期在都市功能上有了更大的提高。从都市的特征来看,与后来的商朝建筑物大多以正北为轴建成的特征不同,二里头遗址的建筑物及道路网均以偏离磁北向西约5至10度的方位为基准建成。在二里头文化二期阶段就已存在这种可称为城市规划的基准,至二里头文化三期则已建有宫城,可见当时的城市空间更为发达。

夏王朝的发展:二里头文化已开始有宫廷仪礼

140 二里头遗址宫殿区 在二里头三期,由一、二号宫殿以及围绕宫殿区的城垣形成了宫城

夏王朝的发展:二里头文化已开始有宫廷仪礼

141 二里头遗址的祭坛 Ⅵ区八号祭坛

在一号宫殿,南北长100米,东西宽108米的基坛上建有廊庑,中心轴上列有正门和殿堂,其间还有中庭。二号宫殿南北长73米,东西宽58米,与一号宫殿相比规模较小,位于一号宫殿东北150米处。其构造与一号宫殿大致相同,但位于南侧廊庑的主门与殿堂并不在一条中轴线上。

夏王朝的发展:二里头文化已开始有宫廷仪礼

142 二里头遗址1号宫殿(左)与2号宫殿(右)

殿堂的北侧以及北侧的墙壁之间有一座大型墓葬。遗憾的是由于盗墓者的破坏,我们无法得知其随葬品的丰富程度。从发掘考察的结果来看,该处墓葬与二号宫殿时期相同。从墓葬的角度向主门望去,可知两者位于同一中轴线上。

林巳奈夫先生认为二号宫殿应为该处墓葬的附属设施,并认为这里是用于举行仪式的始祖庙。也就说把祖先祭祀与仪礼相结合的宫廷仪礼已经形成。

可以说这种宫廷仪礼正是当政者通过始祖庙行使其权力、以使这种权力得到正当化的一种方式。不得不认为这种仪礼的存在正可说明当时社会已处在接近王权的状态。

铜、盐的宝库中条山脉是关键

二里头遗址得到发展的三期以后,不单是二里头遗址,也是整个二里头文化进入社会蓬勃发展的阶段。前文提到二里头文化以伊河、洛河流域为中心分布着山西省南部的东下冯类型、渭河下游地区的南沙类型和嵩山南侧的下王岗类型。这些类型的陶器样式十分类似,但还未能确认它们是否是在政治上有着统一关系的社会群体。

陶器样式的统一并非必定显示着政治上的群体单位。也许将之看做一个共有着同样的生活样式及信息的区域更为妥当。即便在今天,仍存在许多语言样式相同却分属不同国家的区域,或者刚好相反,由多种多样的语言样式和生活样式构成的社会群体属于同一国家的情况也并不少见。也就是说,仅以生活样式的类似为依据来划分政治上的社会群体单位是困难的。

京都大学的秦小丽女士认为,同属于二里头文化的伊河、洛河流域的特征显著的伊洛系陶器值得注目,并对这类陶器如何流入周边区域,例如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的分布区域进行了研究。所谓伊洛系陶器流入,即表示假设以二里头遗址为中心居住的伊河、洛河流域的人们向相关区域的迁移为前提。

在与伊河、洛河流域邻接的中条山脉南麓,早已有伊洛系陶器的流入,但在二里头文化三期以后,流入的比率明显增加。在商王朝成立之后才建成城址的垣曲商城,伊洛系陶器多达84%。在位于先商文化辉卫型区域的河南省焦作市府城遗址也可见同样的情况。该处遗址始于二里头文化三期以后,但主要陶器为伊洛系陶器,而非辉卫型陶器。而且该处遗址在二里岗下层期曾经被用作商王朝的城郭。

根据前述假说,伊河、洛河流域居民的迁移或往来就可看作是一种政治上的联系。进而也可认为,二里头文化中伊河、洛河流域的直接统治领域在二里头文化三期越过黄河并扩散开来。也说明二里头文化期伊河、洛河流域居民的迁移地点在商王朝成立以后,对于作为征服者的商王朝来说,已形成作为军事据点的城郭。

另外,在作为龙山文化期的城址而广为人知的河南省辉县孟庄遗址,于二里头文化二期又在属于龙山文化的城址之上建筑了城垣,是一处罕见的属于二里头文化的城址。秦小丽女士的研究表明,孟庄遗址的城址在二里头文化三期的使用期间,是以伊洛系陶器为主。

在邹衡先生和张立东先生提出的先商文化辉卫型(辉卫文化)的分布范围之内,伊洛系陶器也显示出相当高的比重。并且二里头文化期只建造了少数城址,这说明当地有可能承担着二里头文化的前线基地式的职能。也就是说其政治领域的一时的扩张有可能对应着二里头遗址的扩大期。

直到最近,在河南省荥阳市大师姑遗址也发现了二里头文化后半期的城址。其城垣周围的环壕南北长620米,东西宽950米,是一座近似于长方形的城址。城垣筑造于二里头文化二期,并在二里头文化三期有过增建。大师姑遗址位于二里头文化所在的伊河、洛河流域东端,也可说是位于二里头文化的东端,可看做是一座发挥着二里头文化前线基地的作用的要塞。

夏王朝的发展:二里头文化已开始有宫廷仪礼

143 伊洛系陶器的扩散(据秦小丽1998) 距离二里头遗址越远,伊洛系陶器越少。而中条山脉南麓的遗址中伊洛系陶器所占比率则较高

而在伊洛系陶器越过黄河向北扩展的现象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中条山脉的存在。中条山脉有着丰富的铜矿石和岩盐,所以有学者认为,是出于二里头文化对青铜原材料以及盐的原料的需求,二里头文化的社会范围才发生了扩展。也就是说很可能属于二里头文化的人们是为了寻求原料,才往来于伊河、洛河流域与中条山脉之间。这是依据哈佛大学张光直教授的观点发展而来的见解。持有这种见解的学者有澳大利亚的拉筹伯大学的刘莉女士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陈星灿先生。他们认为,可以把二里头遗址看做一个消费地,把面向消费地、承担着原材料供给地的区域间关系看作一种政治上的联系。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看法。

夏王朝的发展:二里头文化已开始有宫廷仪礼

144 大师姑遗址 二里头文化为数不多的城址遗址之一,是一座镇守二里头文化领地的军事要塞

然而到了二里头文化四期,伊洛系陶器的动向开始急剧缩小。孟庄遗址的城址在此阶段停止了使用,伊洛系陶器所占比率也开始减少,先商文化辉卫型的陶器占据了主体。在此阶段,先商文化辉卫型及先商文化漳河型的分布范围变得明显,以伊洛系为主体的分布范围收缩至中条山脉以南的伊河、洛河流域。而其后的发展如谈及偃师商城的成立时所说的那样,承接着先商文化漳河型系统的商王朝走向成立。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gyy/1384.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