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秦汉精神

讲历史—— 农业技术发展的社会效应

历史大观园 秦汉精神 2020-07-13 21:33:20 0


这些农业技术的发展,产生了连带的社会效应,农业生产的规模变大了。而土地不够多,买不起铁器,养不起耕牛的小农,在这波变革中就无法运用最新的代田法,也就享受不到代田法带来的生产效率提升的好处。

缺乏大型铁器、没有耕牛劳力协助的小农,他们的土地单位面积的收成,低到可能只有实施代田法土地的三分之一。很明显,代田法的实施,导致大农的经济效益高过小农的,有大块土地之人的农业收成,是小土地生产者的许多倍。从财富滋生和积累的角度看,土地多的人越来越富,土地少的人越来越穷。

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对小农,尤其是负担不起耕牛和大型铁器的底层小农极度不利。另外,新的农业生产技术也提供了将土地更加集中的契机。五户底层小农如果把他们拥有的土地合起来,并且使用铁器、牛耕、代田法进行生产,就能获得三倍于原先五户所得的收成。

而在那个时代,没有入股或农业合作社之类的将土地整合在一起的多元方法。流行的方法,只有兼并。于是,本来就有大块土地的人,他们提升了生产力,积累了财富,有更多的本钱去收购更多的土地,而那些只能守住小块土地的农户,长年产出不足,稍遇荒歉,就只好卖土地以维持生计。如此,当然小农越来越少,土地所有权越来越集中了。

从西汉末年到东汉,我们看到的农业生产现象,不仅包括土地兼并,连带发展的,还有生产制度上的大农制。地主买来许多土地,并非将这些土地交给原本一户一户的小农——现在变成了佃——去耕种。在集中土地所有权的过程中,他们还进行了生产上的整合,将小块土地合在一起,成为实施代田法轮耕的大单位,很快,大单位的农作收成就多过了原先这些小块土地个别收成之和。

在东汉,土地所有权上的兼并和生产制度上的大农制,是并肩进行的。土地兼并到一定程度,另一个进一步有利于大农制生产的重要因素也出现了,就是水利工程的发展。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1:中国是怎么出现的》论到中国文明的发生,曾提到卡尔·魏特夫的“治水社会说”,他主张中国起源于大型水利工程的发展,灌溉的需要刺激了中国发展出大型的、集中的政治组织,换句话说,中国相对早熟的政府,是因大型水利工程的需要而出现的。

现在我们确知魏特夫的说法不符合中国古史的实际情况。中国古代农业主要是旱耕,没有那么多水利工程;中国国家起源也另有途径。不过“治水社会说”之所以出现,就在于它指出了水利工程发展的一项关键特征——需要大规模的组织。个别农户在水利工程方面做不了什么事,简单挖个水塘都需要大块土地,需要大量人力,更不用说挖水道引水。有土地,有人力还不够,水利工程需要能联结相关人士的组织和权力。

在东汉,水利工程建设获得了空前的优势条件。前面提到帝国社会的形成,人们愿意臣服在帝国之下,接受帝国的管辖,于是,政府就能有效地整合资源,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另外,土地集中和大农制的发展,也有助于大地主进行区域性的水利工程建设。

政府各处修建并维护灌溉渠道,地主豪族则到处挖水塘。相较于灌溉渠道,水塘在所需人力上较为减省,但即便是挖水塘的支出,也不是小农的资源可以负担的,而能够负担开挖水塘的大户地主,在农业用水上有双重保障,当自然降雨不足时,他们能从国家修建的灌溉渠道获水,也能从自家的水塘中取水,以确保农作物不会因缺水而歉收。

如此一来,大农的出现更加有理有利。水涝灾害发生时,大农可以将多余的水导入水塘,避免水涝对作物的伤害;干旱时,他们又可以从水塘中取水,维系作物生长所需。这些生产保障,个体小农都难以获得,于是气候条件略差的时候,自然就有小农维持不下去,只能出卖土地,被并入大农生产中了。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qhjs/2420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